Ⅰ 心絞痛檢查有哪些
1.心電圖檢查
(1)靜息心電圖:約有60%的心絞痛患者靜息心電圖在正常范圍,可有陳舊性心肌梗死改變或非特異性ST-T變化,有時可伴有房性、室性期前收縮,房室或束支傳導阻滯等心律失常。
(2)發作時心電圖:絕大部分患者可出現一過性ST段呈水平型或下斜型壓低,或ST段急性抬高,T波低平或倒置,原為T波倒置者發作時變為直立(假性改善)。
(3)心電圖負荷試驗:是早期診斷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方法簡便、易於接受。目前常用的心電圖負荷試驗有運動和非運動負荷試驗兩類。最常用的是運動負荷試驗,運動方式主要為分級活動平板或踏車。運動中出現典型心絞痛,心電圖改變主要以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壓低≥1mm持續2min為運動試驗陽性。
(4)動態心電圖(Holter心電圖):可從中監測24h內心電圖ST-T改變和各種心律失常,並與患者的活動情況進行對照和分析,如出現以下情況可供診斷時參考:
①ST段呈水平型或下斜型壓低≥1mm,持續時同≥1min,且2次缺血發作間隔時間≥1min。
②ST段壓低≥2mm。
③缺血發作總時間≥60min/24h。
④缺血發作≥24h 6次。心電圖顯示缺血性ST—T改變而當時患者並無心絞痛時稱為無痛性心肌缺血。
2.放射性核素檢查心肌灌注顯像:隨冠狀動脈血流放射核素很快被正常心肌攝取,缺血心肌可顯示灌注缺損,而在含服硝酸甘油(或休息)後復查則出現缺血區再灌注現象。心腔造影:可測定左心室整體和局部射血分數,評價左心室舒張功能及顯示局限性室壁運動異常。
有下列情況提示冠狀動脈病變嚴重:
①心臟低作功負荷即出現新的灌注缺損;
②多處或大面積缺損;
③心腔增大,肺攝取增加;
④射血分數≤40%,運動致射血分數下降>5%。
3.冠狀動脈造影是診斷冠心病的重要手段。造影的主要指征為:
①胸痛似心絞痛不能確診者;如冠狀動脈造影正常,可謹慎地做激發試驗。
②內科治療無效的心絞痛,須明確冠狀動脈病變情況而考慮冠脈旁路移植手術者。一般認為,冠脈管腔狹窄70%~75%以上可以確診,狹窄在50%~70%者也有一定意義。
4.其他檢查X線檢查多無異常發現,亦可見心影增大。二維超聲心動圖可檢測到心室壁階段性運動不協調。心肌超聲造影可了解心肌血流灌注。此外,多排螺旋X線計算機斷層顯像(MDCT)冠狀動脈三維重建,磁共振冠狀動脈造影及血管鏡檢查等,也已用於冠狀動脈病變的診斷。冠狀動脈內超聲顯像可顯示血管壁粥樣硬化病變。
Ⅱ 心絞痛要怎樣判斷
心絞痛多數時候不是真痛,而是一種重壓感、鉗夾感或灼熱塞悶感,好像心胸頓時變得很狹窄,無法擴展開來。因此,心絞痛曾被稱作「狹心症」。
心臟位在胸腔的偏左P位,但心絞痛出現的P位卻多半在前胸中上P的深層。它不是一個痛點,而是一個面,在約有巴掌大的范圍。因此。胸部不時會出現的「刀剜一下」,或「針扎一下」似的感覺,往往不是心絞痛。
前胸部像針刺一般的銳痛,轉瞬即逝,這不是心絞痛;心絞痛不發則已,一發就得持續存在兩三分鍾以上,多的可以到十分鍾,當然,還可能更長。
不但這樣,心絞痛P位還可以像電波發射中心,所發出的「電波」傳向左肩、左頸、左頜或左手臂的內側面直至小指,所到這處既麻又痛,真像是觸了電。
Ⅲ 心絞痛的診斷
據典型的發作特點和體征,含服硝酸甘油後緩解,結合年齡和存在冠心病易患因素,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心絞痛,一般即可確立診斷。發作時心電圖檢查可見以R波為主的導聯中,ST段壓低,T波平坦或倒置(變異型心絞痛者則有關導聯ST段抬高),發作過後數分鍾內逐漸恢復。心電圖無改變的患者可考慮作負荷試驗。
發作不典型者,診斷要依靠觀察硝酸甘油的療效和發作時心電圖的改變;如仍不能確診,可多次復查心電圖、心電圖負荷試驗或24小時動態心電圖連續監測,如心電圖出現陽性變化或負荷試驗誘致心絞痛發作時亦可確診。
診斷有困難者可作放射性核素檢查或考慮行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考慮施行外科手術治療者則必需行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冠狀動脈內超聲檢查可顯示管壁的病變,對診斷可能更有幫助。
Ⅳ 心絞痛的檢查
心絞痛可以做的檢查,具體如下:
1、心電圖:如果患者正在發作心絞痛,應該立即進行心電圖的檢查。但是如果患者心絞痛發作以後,心電圖可能沒有明顯的變化,則可以做動態心電圖,動態心電圖可以了解患者24小時甚至1周的心電活動,可以診斷心肌缺血或心律失常等;
2、心臟負荷試驗:如運動平板試驗,患者通過增加運動量誘發心絞痛來進行檢查;
3、心肌的核素檢查:可以了解患者缺血的部位;
4、冠狀動脈CTA:心絞痛確診的檢查是冠狀動脈CTA(冠狀動脈CT血管造影),通過打造影劑了解冠狀動脈狹窄的情況以及狹窄的部位,給醫生提供更好的診斷和治療方案;
5、冠狀動脈造影:冠狀動脈造影為有創檢查,需要住院進行。
Ⅳ 心絞痛有哪些醫療診斷
(一)心電圖:是發現、診斷心絞痛最常用的檢查方法。絕大多數心絞痛引起ST段壓低01mV以上,發作緩解後恢復,有時出現T波倒置;變異型心絞痛發作時心電圖上見有關導聯ST段抬高。
(二)運動負荷試驗:最常用的是逐步分期、分級增加運動強度(踏車或踏板)以激發心肌缺血,心電圖改變主要以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壓低>01mV,持續2分鍾作為陽性標准。
(三)HO1TEr:即24小時動態心電圖連續監測。記錄隨時心電圖改變,且可與活動及症狀相對照,並有助於診斷無症狀心肌缺血。
(四)心肌核素掃描:多用99mTCmIBI:mIBI以顯示灌注缺損的缺血心肌,也可兼做負荷試驗。
(五)冠狀動脈造影:用特製的心導管經股動脈、肱動脈或橈動脈送到主動脈根部,分別插入左、右冠狀動脈口,注入少量造影劑,以顯示冠狀動脈及其主要分支。
(六)超聲心動圖:亦可顯示血管壁及其缺血區心室壁的運動情況。
Ⅵ 診斷心絞痛的方法
心絞痛發作時的表現常不典型,因此在判斷胸部不適感或疼痛是否心絞痛時,需謹慎從事。那麼心絞痛如何鑒別診斷?心絞痛的鑒別診斷有哪些?
1、分型
心絞痛應是壓榨、緊縮、壓迫、窒息、沉重、悶脹性疼痛,而非刀割樣尖銳痛或抓痛、短促的針刺樣或觸電樣痛、或晝夜不停的`胸悶感覺。在少數者可為燒灼感、緊張感或呼吸短促伴有咽喉或氣管上方緊榨感。疼痛或不適感開始時較輕,逐漸增劇,然後逐漸消失,很少為體位改變或深呼吸所影響。
2、部位
疼痛或不適外常位於胸骨或其鄰近,也可發生在上腹至咽部之間的任何水平處,但極少在咽部以上。有時可位於左肩或左臂,偶爾也可伴於右臂、下頜、下頸椎、上胸椎、左肩胛骨間或肩胛骨上區,然而位於左腋下或左胸下者很少。
3、時限
發生心絞痛的時間在1~15分鍾,多數為3~5分鍾,偶有達30分鍾的(中間綜合征除外),疼痛持續僅數秒鍾或不適感(多為悶感)持續整天或數天者均不似心絞痛。
4、誘發因素
多以體力勞累為主,其次為情緒激動。登樓、平地快步走、飽餐後步行、逆風行走,甚至用力大便或將臂舉過頭部的輕微動作,暴露於寒冷環境、進冷飲、身體其他部位的疼痛,以及恐怖、緊張、發怒、煩惱等情緒變化,都可誘發。體力活動再加情緒活動,則更易誘發。
5、性質
疼痛的性質常為壓榨樣,病人常訴壓迫感、擠壓感或者胸發悶。疼痛不呈針刺或者撕裂樣,也不呈跳痛,與呼吸無關。
6、緩解方式
休息後即可使心絞痛緩解,發作時病人往往停止原來的活動,直至發作停止。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後,疼痛常在1-2分鍾內緩解,一般不超過10分鍾。
Ⅶ 如何診斷心絞痛
有時候會感到胸口悶悶的、有壓迫感而且還同時伴有呼吸困難的感覺嗎?是不是有點懷疑自己已經罹患了「心絞痛」呢?
一般來說,醫生會藉由症狀的種類以及症狀如何發生的情形來診斷心絞痛。不過,病患仍必須接受好幾項檢查,以排除心絞痛的可能性,或是判定冠狀動脈疾病的嚴重程度。這些檢測項目包括休息狀態下進行心電圖檢測、壓力測試、冠狀動脈X光攝影等。
心電圖 (ECG)能將心臟的電流脈沖記錄下來。這可能意味著,心肌並沒有獲得應有的氧氣量(局部缺血);也可能意味著心律不整,或是其他心臟不正常狀況的可能性。
對很多心絞痛病患來說,接受心電圖檢測是再平常也不過的事了。這並不出乎人意料之外,因為在有壓力的情況下,就有可能發生心絞痛的症狀。因此,在受壓情況下,醫師也可能得針對病患的心臟功能進行檢測。所謂的受壓情況,典型來說就是在做運動的時候。
在最簡單的壓力測試中,運動的前、中、後都必需接受心電圖檢測,以探究與壓力有關的異常症狀。在壓力檢測及症狀記錄的過程中,血壓也必須加以測量。
更復雜的壓力檢測,則包括了運動高峰期及休息時,針對心肌血液流動的形態進行造影。此外,微小劑量的放射性同位素—鉈(thal- lium) ,也會在運動高峰期時施行靜脈注射,之後便到達正常的心肌之中。
再來,放射性物質探測器和電腦會將放射性物質在心肌各部位的分布情形記錄下來。而其測量原理,便是藉由放射性同位素濃度與放射性同位素消失速率的區域性差異,來記錄因冠狀動脈狹窄或心肌受損產生衰竭而出現的血液供給不均情形。
評估是否罹患冠狀動脈疾病及其嚴重性最精確的方法,就是冠狀動脈血管造影術。所謂冠狀動脈血管造影,也就是冠狀動脈X光攝影術
Ⅷ 心絞痛的醫療要怎樣診斷
心絞痛發作診斷如下:
一、心絞痛發作者,常有情緒激動、勞動等因素誘發。發作時表現為胸骨中段、心前區的疼痛,呈壓迫感、發悶感,持續時間3-5分鍾,舌下硝酸甘油可以緩解。
二、心電圖表現:ST段壓低,T波平坦或倒置,發作過後可逐漸恢復。心電圖檢查為發現心肌缺血,診斷心絞痛最常用的方法。
三、放射性核素檢查。
四、冠狀動脈造影檢查。
五、心臟超聲檢查。
急性心絞痛發作,要與急性心肌梗死、肋間神經痛、心臟神經官能症等疾病相區別,有助於及時診斷,搶救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