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使用方法 > 口腔麻醉方法圖片

口腔麻醉方法圖片

發布時間:2022-11-12 05:42:22

① 口腔科有哪些局麻的方法

口腔科的局麻方法

口腔頜面外科臨床的局麻方法有冷凍麻醉,表面麻醉,浸潤麻醉和阻滯傳導麻醉。

(一)冷凍麻醉是應用葯物使局部組織迅速散熱,溫度驟然降低,以至局部感覺,痛覺的消失,從而達到暫時性麻醉的效果,臨床上常用的麻醉葯物是氯乙烷,麻醉時間3-5min,目前已很少用冷凍麻醉。

(二)表面麻醉,是將麻醉劑塗布或噴射於手術區表面,葯物吸收後麻醉末梢神經,使淺表組織的痛覺消失,臨床上用較多的是2%-5%利多卡因和0.25%-0.5%的鹽酸丁卡因。

(三)浸潤麻醉,是將局麻葯液注入治療組織內,以作用於神經末梢,使之失去傳導痛覺的能力而產生麻醉效果。常用的浸潤麻醉方法有:1.骨膜上浸潤法,是將麻葯注射到根尖部位的骨膜淺面,這種方法主要用於上頜及下頜前份牙及牙槽骨的手術。2.牙周膜注射法,又名牙周韌帶內注射法,注射針自牙的近中和遠中側刺入牙周膜,深約0.5mm,分別注入局麻葯0.2ml,這種麻醉的缺點是注射時比較痛,但損傷小,適用於血友病和類似的有出血傾向的患者,亦可避免因其他麻醉方法時容易產生的深部血腫,其次,阻滯麻醉鎮痛效果不全時,加用牙周膜注射,常可取得較好的鎮痛效果。

(四)阻滯麻醉,是將麻醉注射到神經干或其主要分支附近,以阻斷神經末梢傳入的刺激,使被阻滯的神經分布區域產生麻醉效果,因神經乾和分支或主支血管一般都是伴行,所以當注射針頭到達神經干附近,注射麻葯前,須回抽檢查有無回血,以防麻葯直接注入血管。口腔頜面外科常用的有以下幾種神經阻滯麻醉:

1.上頜神經阻滯麻醉,有翼齶管注射法和口外注射法。進針的表面標志是齶大孔的是屬於翼齶管注射法。口外注射法的進針標志是顴弓與下頜切跡之間的中點,垂直進針直抵翼外板,而後到翼齶窩。上頜神經的分支是:鼻齶神經,齶前,中,後神經,上牙槽前,中,後神經。由於齶中,後神經被麻醉,還可有惡心,嘔吐感。

2.上牙槽後神經阻滯麻醉,麻葯注射於上頜結節,故又稱上頜結節注射法,注意針尖刺入不宜過深,以免引起翼靜脈叢血腫,另須注意,上頜第一磨牙的近中根為上牙槽中神經支配。

3.眶下神經阻滯麻醉,可麻醉上牙槽前,中,後神經,有口外注射法和口內注射法。(1)口外注射法,眶下孔位於眶下緣中點下方0.5-1cm處。(2)口內注射法,注射針與上頜中線呈45度,於側切牙根尖相應部位的口腔前庭溝頂刺入。

4.齶前神經阻滯麻醉,將麻葯注入齶大孔或附近以麻醉齶前神經,行麻醉手術時,麻葯不可過量,注射點不可偏後,以免同時麻醉齶中,後神經,引起惡心,嘔吐。

5.鼻齶神經阻滯麻醉,將麻葯注入齶前孔(切牙孔)以麻醉鼻齶神經。

6.下頜神經阻滯麻醉,將麻葯注入卵圓孔附近的下頜神經,故又稱卵圓孔注射法,本法與上頜神經阻滯麻醉口外法極為相似,以顴弓下緣與下頜切跡中點為刺入點,與皮膚垂直刺入,直抵翼外板,然後退針至皮下重新使注射針向後,上,內偏斜針尖到達卵圓孔附件。下頜神經在口腔中分支為頰神經,舌神經,下牙槽神經,頦神經,切牙神經。

7.下牙槽,舌,頰神經一次阻滯麻醉。亦稱下頜支內側隆突注射法。

8.頦神經,切牙神經阻滯麻醉,亦稱頦孔注射法。頦神經,切牙神經是下牙槽神經的終末支,分為口內法和口外注射法。

9.咬肌神經阻滯麻醉,三叉神經第三支的運動神經分支,分別分布於咬肌,顳肌,翼外肌和翼內肌,因而又叫咀嚼肌神經。麻醉該神經可以暫時解除或減輕某些炎症等引起的牙關緊閉,增大張口度,以利病灶牙早期拔除,縮短病程。

② 口腔打麻葯,打在哪個位置

您好,口腔科麻醉,根據情況不同,有神經阻滯麻醉(將麻葯注射到神經干,神經叢,阻滯痛覺傳導)有浸潤麻醉(將麻葯注射到粘膜下 骨膜 或牙周膜等,阻滯神經末梢)有表面麻醉(用麻醉葯物浸濕的棉片濕敷,使麻醉葯吸收)等
神經阻滯麻醉又有口外注射法和口內注射法。根據情況而定。就如上頜神經阻滯麻醉 口外法就是從顴弓下緣,乙狀切跡中點進針,用一根長針深部刺入圓孔,進行深部注射, 而上頜神經阻滯麻醉口內法是從用細長的針齶大孔刺入。(不過這類型的口外法深部注射麻醉方法現在很少用,因為危險性大,約15%失敗率 而且是深部注射,如果消毒不當會造成深部感染,引發嚴重後果。一般這種注射法只有在行口腔科大手術時才會選擇)
浸潤麻醉是打在口內。用局麻葯浸潤組織。

③ 口腔局部麻醉的方法和注意事項具體操作

(一)牙槽部浸潤麻醉 適用於骨質疏鬆的上頜牙槽部的拔牙和牙槽手術。注射麻醉葯於牙 圖5~1牙槽部浸潤麻醉 槽的唇(頰)側和舌(齶)側的粘膜下或骨膜下,唇(齶)側注射時,注射針在前庭溝刺入粘膜,針與粘膜約成30~35度角(圖5~1),注意麻葯1~2ml。舌(齶)側注射時,在硬齶上距牙齦緣0.5~1cm處進針,注射麻葯0.5ml。 (二)阻滯麻醉 在神經干附近注射麻葯以阻斷神經傳導,使該神經分布區獲得麻醉效果,稱為阻滯麻醉,適用於骨質較緻密的下頜骨區或局部有炎症及腫脹不宜作浸潤麻醉者。阻滯麻醉在口腔科應用較多,由於注射位置一般較深,故須注意嚴格無菌操作,以免贊成深部感染,引起不良後果,注射麻醉葯前應先回抽檢查,以免誤入血管,然後緩慢注入。 有關阻滯麻醉的具體操作方法見表5~1。 表5~1阻滯(傳導)麻醉方法麻葯:2%普魯卡因 麻醉方法 穿刺點 方向 深度 劑量 麻醉范圍 上牙槽後神經阻滯麻醉(上頜結節注射) 的前庭溝底 半張口,注射針與上頜牙的咬合面成15度角,向上、向後、向內方向刺入 1.5~ 2.5厘米 1.5~2毫米 同側上頜磨牙、牙周膜、牙槽骨及頰側牙齦(不包括的 近頰根) 齶前神經阻滯麻醉(齶大孔注射) 齶側齦緣至齶中線聯線1/3處 大口張,從對側下頜尖與第一前靡牙間,向上、後、外方向刺入 約0.5~1厘米 0.5毫升 同側上頜前磨牙的齶側粘膜及牙齦 鼻齶神經阻滯麻醉(切牙孔注射) 齶齦乳頭基部(齶乳突處) 大張口,與牙長軸平行或從側方刺入 約0.5厘米 0.2毫升 齶側粘膜及牙齦 下牙槽神經阻滯麻醉(下頜肌注射) 翼下頜韌帶外側頰墊尖端交界處 大張口,從對側下頜兩前牙間,與下頜牙咬合面症行,向後、向外刺入。 約 1.5~ 2.5厘米觸及骨面 1.5~2毫升 同側牙、牙周膜、牙槽骨及 牙的唇側粘膜及牙齦 舌神經阻滯麻醉 同上 同上 麻醉下牙槽神經後將針退出0.5~1厘米 0.5~1毫升 同側下頜舌側牙齦、口底及舌前2/3粘膜 頰神經阻滯麻醉 一法:同上 同上 麻醉舌神經後將針稍稍退出再轉至下頜升枝前緣0.5厘米 0.5~1毫升 同側頰側牙齦及粘膜 二法:腮腺導管口後方1厘米處 與粘膜成15~30度角 上牙槽後神經阻滯麻醉(上頜結節注射):見圖5~2 圖5~2上頜結節注射 齶前神經阻滯麻醉(齶大孔注射):見圖5~3。 鼻齶神經阻滯麻醉(節牙孔注射):見圖5~4。 圖5~3齶大孔注射 圖5~4節牙孔注射 拔牙麻醉選擇:見表5~2 表5~2拔牙麻醉選擇 牙位 唇、頰、側 舌、齶、側 麻醉的神經 麻醉方法 麻醉的神經 麻醉方法 上牙槽前神經 浸潤麻醉 鼻齶神經 切牙孔注射 上牙槽前神經 浸潤麻醉 鼻齶神經齶前神經 齶側浸潤麻醉或切牙孔注射及齶大孔注射 上牙槽中神經 浸潤麻醉 齶前神經 齶大孔注射 上牙槽中神經 上牙槽後神經 浸潤麻醉 上頜結節注射 齶前神經 齶大孔注射 上牙槽後神經 上頜結節注射 齶前神經 齶大孔注射 下牙槽神經 加對側下牙槽神經交通枝) 下頜孔注射 加對側局部浸潤麻醉) 舌神經 下頜孔注射 下牙槽神經頰神經 下頜孔注射頰神經阻滯麻醉 舌神經 下頜孔注射 下牙槽神經阻滯麻醉(下頜孔注射)和舌神經、頰神經阻滯麻醉:(圖5~5、5~6、5~7)。 圖5~5下牙槽神經、頰神經、舌神經位置示意圖 圖5~6下牙槽神經阻滯麻醉穿刺點及方向 圖5~7下牙槽神經阻滯麻醉部位的解剖關系

④ 上牙槽後神經阻滯麻醉的操作方法

注射標志:一般以上頜第2磨牙遠中頰側根部前庭溝作進針點;在上頜第2磨牙尚未萌出的兒童,則以第1磨牙的遠中頰側根部的前庭溝為進針點;在上頜磨牙已缺失的病人,則以顴牙槽嵴部的前庭溝為進針點。
注射方法:病人採取坐位,頭微後仰,上頜牙抬面與地面成45°,半張口,術者用口鏡將口頰向後上方牽開,以顯露針刺點。以上述進針點進針,注射針與上牙抬面約成45°,向上、後、內方向刺入,針尖沿著上頜結節的弧形表面滑動,深約2cm。回抽無血,即可注入局麻葯1.5~2ml。
麻醉區域:同側上頜磨牙、牙槽突及其頰側的牙周膜、骨膜、齦黏膜(上頜第1磨牙的頰側近中根除外)。
麻醉效果:一般5~10min後顯示麻醉效果。
術中注意事項
(1)在行此法麻醉時,病人不宜張口過大,否則頰部由於緊張而不易良好地顯示進針點。
(2)針尖刺入不宜過深,以免刺破上頜結節後方的翼靜脈叢引起血腫。
(3)上頜第1磨牙的頰側近中根是由上牙槽中神經支配。因此,在拔除上頜第1磨牙時,尚須在該牙頰側近中根部的前庭溝處加行浸潤麻醉。 注射標志:沿顴牙槽嵴向上,找出顴骨下緣與上頜骨顴突形成的交角即為外注射進針點。
注射方法:選用4~5cm長的注射針,從進針點進針,垂直進入達骨面,稍退針後,向上後內方向推進約2cm,回抽無血,即可注射麻葯2~3ml。
麻醉區域:與「口內法」相同。
麻醉效果:與「口內法」相同。
術中注意要點
(1)進針至骨面後,轉向上後內方向推進時不宜過深,以免造成血腫。
(2)當口內法進針點處有明顯炎症、腫瘤等病變時,宜採用口外法。

⑤ 口腔麻醉點一般都在哪裡(上牙.下牙)

最常用的局部粘膜下浸潤麻醉。
齶側最常見的如下:
上頜3到3區域,切牙孔麻醉。
上頜磨牙區頰側:上頜結節組織麻醉。
單側3以後齶側區域,翼齶管阻滯麻醉。
下頜4以後單側區域,下牙槽神經組織麻醉。
下牙4到4,局部浸潤麻醉。
最多使用的是2%利多卡因麻醉劑,成人一次最大用量為20ml。

⑥ 手術中常用的麻醉方法有哪些

今天就跟大家說說手術的常用麻醉方法。

常用的麻醉方法可分為三種:


椎管是什麼? 椎管是椎骨和周圍韌帶圍城的管狀結構。內有脊髓、脊髓周圍依次有軟脊膜、珠網膜和硬脊膜包裹。

像區域局部麻醉和局部靜脈麻醉都是不常用的局麻方法。

【睡眠麻醉】

關於睡眠麻醉國內是沒有這一說法的。睡眠麻醉也稱為靜脈麻醉。睡眠麻醉採用的方法是麻醉之前在患者的靜脈注射麻醉劑引導患者進入睡眠狀態,再進行局部麻醉,從而消除麻醉時的疼痛感,也消除了患者對手術的恐懼心理。手術後患者猶如剛從夢中清醒,能夠及時恢復意識。這種麻醉方法一般在監控裝備齊全的大規模醫院中使用。

麻醉常見問題回答:

麻醉過後腦子會不會變笨?

通常我們會誤解,麻醉過後,由於尚未恢復一定會有比往常遲鈍的表現。我們會認為是麻醉過後的後遺症。事實上只要是順利康復,還是會和往常一樣。不會像我們所說的那樣腦子變笨。

麻醉多久會完全代謝?

一般在24~48內就會從體內代謝掉。

哪些手術適合局部麻醉?

眼睛類的,比如雙眼皮手術就可以局部麻醉。

哪些適合睡眠麻醉?

埋線提升,脂肪填充全臉,腹部吸脂,鼻部手術可以採用睡眠麻醉。

哪些適合全身麻醉?

動骨的大手術,比如顴骨手術、下頜角手術這些都需要全麻。

麻醉前的注意事項:

1.根據情況患者會發燒,這種情況是因為全身麻醉後肺會收縮而出現的現象。通過深呼吸、充分的加濕、運動和維持進食時間防止副作用。

2.麻醉之前一定要檢查是否有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腎病、內分泌疾病。患有這種疾病的人要跟醫生充分的溝通,再進行安全的麻醉。

⑦ 口腔阻滯麻醉和浸潤麻醉哪個疼

這兩種麻醉方法在廣義上都屬於局部麻醉,但是一般來說相比最常用於口腔科拔牙之類操作的局部浸潤麻醉而言,神經阻滯麻醉方式在保證注射定位精確且葯物完全起效後,一般在後續操作中幾乎不會有很明顯的疼痛感。至於麻醉過程本身而言,很可能兩者差異無多或局部浸潤麻醉會略痛一些,因為其注射的層次較淺位於皮下,神經末梢相對豐富,在局麻葯剛注入時痛感會比較明顯一些。

⑧ 口腔局部麻醉的操作過程

1、唇頰面麻醉這是最常用的方法,通過麻醉根尖部神經叢,而起作用。
麻醉位置標記:齦粘膜、牙冠、牙根在牙齦上的等高線
唇頰面麻醉操作過程
· 將唇盡量翻開,使唇面部暴露。
· 注射器的規格為25 或27 (5 號或4 1/2 號),針的方向與牙齒長軸線平行。
· 進針點在牙齒以上,從口腔前庭溝或唇頰齦溝處,進針長度1-2mm,針與粘膜成斜角進針。
· 將大約1ml 的麻葯在20- 30 秒鍾內慢慢推注。不要讓組織膨脹。
· 推注完麻葯後,針頭慢慢撤回。

體征和症狀
· 需要處理的牙和鄰近的一或二顆牙失去感覺。
· 在處理過程中沒有疼痛。
2、齶/舌面麻醉 齶面麻醉操作過程
· 讓病人盡量張大嘴巴,告訴病人有一點痛。
· 為了齶側齦剝離時無痛,應在齶側距齦緣大約5-10mm 處的齦粘膜下注射麻葯。注射針與齦粘膜成90 度角刺入,抵達骨面,深約1-2 mm。
· 大約0.2 –0.3ml 的麻葯緩慢推注。注射點周圍會變白。
· 推注完麻葯後,針頭慢慢撤回。
體征和症狀
· 麻木,齶側齦粘膜變白。
· 在處理過程中沒有疼痛。

3、舌面麻醉操作過程
· 讓病人盡量張大嘴巴
· 針頭與舌粘膜平行方向處進針,應在舌側距齦緣大約5mm處的舌粘膜下注射麻葯。抵達骨面,深約1 mm。
· 大約1ml 的麻葯緩慢推注。
· 推注完麻葯後,針頭慢慢撤回。
4、阻滯麻醉
是將局麻葯液注射神經干或其主要分支周圍,以阻斷神經末梢傳入的刺激,使被阻滯的神經分布區域產生麻醉效果。
特點:麻醉范圍廣,可減少麻葯用量及注射次數。減少疼痛,避免感染擴散。
適應症:適用於一次要拔除一個區的多顆牙。如下頜牙的拔除或當浸潤麻醉失敗後。
操作過程:
(1)下牙槽神經阻滯麻醉麻醉區域:同側下頜牙,舌前2/3,舌粘膜,口腔底。
麻醉位置標記:冠狀凹口、翼下頜皺襞、下頜後面磨牙的咬合面、用拇指和食指測量,下頜骨最窄的中間部分。
操作過程:
· 注射器的規格為25(5 號),長的針頭。
· 注射器置於注射部位的對側口角處,放在兩個小磨牙上方,以水平方向進針。
· 在翼下頜皺襞外側頰脂墊尖,咬合面水平上方1cm處刺入。(圖17.6)
· 慢慢進針,深度為2-2.5cm或是針長的2/3,即可觸及下頜骨升支內側面的骨面。
· 如果觸到骨面時進針過淺,矯正方法是針頭往回撤,注射器向中線方向移動,到尖牙上面,再進針抵達骨面。
· 如果觸到骨面時進針過深,矯正方法是針頭往回撤,注射器向遠中線方向移動,到磨牙上面,再進針抵達骨面。
· 如果一次就抵達骨面,針頭往回撤約1mm,回抽無血。
· 如果回抽無血, 大約1.5 ml 的麻葯緩慢注射。然後將針頭往回撤,深度是針長的1/2 ,再回抽,如果無血,再注射麻葯0 .5 ml 或邊退針邊注射麻葯以麻醉舌神經。
· 推注完麻葯後,針頭慢慢撤回。

症狀和體征
· 下唇,下巴及舌尖出現麻木和變肥厚的感覺。
· 在處理過程中沒有疼痛。
(2)頰神經阻滯麻醉
操作過程
· 注射器的規格為25(5 號),長的針頭。在頰側,磨牙的遠中面後外方向為穿刺點。
· 緩慢進針,深度為2-3 mm ,抵達骨粘膜。
· 大約0.5ml 的麻葯緩慢推注。
· 推注完麻葯後,針頭慢慢撤回。

⑨ 口腔局部麻醉

口腔局部麻醉(oral local anesthesia)簡稱局麻,是指用局部麻醉葯物暫時阻斷機體一定區域內神經末梢和纖維的感覺傳導,從而使該區疼痛消失。

中文名

口腔局部麻醉

外文名

oral local anesthesia

簡稱

局麻

特點

不需特殊設備

概述

確切的含義應該是局部無痛,即除痛覺消失外,其他感覺如觸壓、溫度覺仍存在;病人仍保持清醒的意識。

特點

1.不需特殊設備,不需麻醉醫師參與,術者可獨立操作。

2.術前無特殊准備,病人保持清醒。

3.術後無需特殊護理,安全性相對較大。

4.局部麻葯中加入適量血管收縮劑,可使術區出血減少,便於手術操作。

5.不適用於不合作病人及局部有炎症部位。

適應症

1.一般的口腔頜面外科門診手術

2.牙髓病的治療

3.牙周刮治等治療

4.固定義齒修復的牙體預備

5.種植牙手術等

禁忌症

1. 注射部位感染 。

2. 年幼的病人,特別是不配合的小孩子。

3. 將要做外科手術的病人。

局麻葯物

局麻葯物的種類很多,按其化學結構可分為脂類和醯胺類。

國內常用的局麻葯物有酯類的普魯卡因、丁卡因,醯胺類的利多卡因、鹽酸布比卡因和阿替卡因。甲哌卡因在國外亦較常使用。

臨床上使用最為廣泛的浸潤麻醉葯物為碧蘭麻,阻滯麻醉葯物為利多卡因。

常見葯物

普魯卡因優點:麻醉效果較好,價格低廉,毒性和不良反應小。

缺點:其血管擴張作用較為明顯,故應用時常加入少量腎上腺素,以減慢組織對普魯卡因的吸收而延長麻醉作用的時間。

過敏反應:酯類麻醉葯物,偶能產生過敏反應。

利多卡因優點:局麻作用較普魯卡因強,維持時間亦長,有較強的阻滯穿透性和擴散性,可用做表面麻醉。但在臨床上主要以含1:100 000腎上腺素的1%-2%利多卡因行阻滯麻醉。目前是口腔科應用最多的局麻葯。

還有迅速而安全的抗室性心律失常作用,因而對心律失常病人常作首選的局部麻醉葯物。

過敏反應:罕見。

阿替卡因商品名:碧蘭麻。

優點:組織穿透性和擴散性較強,給葯後2-3min出現麻醉效果。

含1:100 000腎上腺素的阿替卡因牙髓的麻醉時間約60-70min,軟組織麻醉時間可達3h以上。

適用於成人及4歲兒童以上。

過敏反應:罕見。

布比卡因優點:麻醉持續時間為利多卡因的2倍,一般可達6h以上;麻醉強度為利多卡因的3-4倍,特別適合費時較久的手術,術後鎮痛時間也較長。

過敏反應:罕見。

丁卡因優點:易溶於水,穿透力強,麻葯效能較大,臨床上主要用作表面麻醉。

缺點:毒性較普魯卡因大10倍,一般不作浸潤麻醉。用作表面麻醉,一次用量也不超過40-60mg,即2%的丁卡因不超過2ml。

過敏反應:偶見。

過敏反應

1.有關局部麻葯過敏反應的報道局限於酯類葯如普魯卡因,而醯胺類局麻葯物的過敏反應極其罕見。

2.在用普魯卡因之前,是否常規做過敏試驗的問題,尚存在不同意見,但對過敏體質的病人,建議做過敏試驗。

3.臨床上對普魯卡因過敏試驗陽性或有過敏史者,可改用利多卡因,但也應做過敏試驗。

4.過敏反應與葯物主要代謝產物對氨基苯甲酸有關。局麻葯中含防腐劑對羥基甲酸甲酯也是引起過敏反應的原因。

5.在進行葯物過敏試驗之前,應備好腎上腺素、氧氣等急救葯物,以防意外。

6.過敏試驗

普魯卡因皮內試驗:1%普魯卡因0.1ml稀釋至1ml,皮內注射0.1ml。20min後看反應。局部紅腫,紅暈超過1cm者為陽性。

普魯卡因粘膜試驗:1%普魯卡因0.1ml稀釋至1ml,塗布一側鼻腔粘膜。每隔2min檢視局部反應。粘膜充血腫脹,甚至該鼻孔完全堵塞者為陽性。

利多卡因皮內試驗:1%利多卡因0.1ml稀釋至1ml,皮內注射0.1ml。20min後看反應。局部紅腫,紅暈超過1cm者為陽性。

血管收縮劑的應用

1.臨床上常加入少量血管收縮到局麻葯物中,以延緩吸收,降低毒性反應,延長局麻時間,以及減少注射部位出血,使術區清晰。

2.局麻葯物中是否加入腎上腺素等血管收縮葯物應考慮幾個因素:手術時間、術中止血及病人機體情況。

3.一般是腎上腺素以1:50 000-200 000的濃度加入局麻葯物中,即含5-20ug/ml用作局部麻醉或阻滯麻醉,在注射部位有較好的止血效果。

4.對健康病人注射含1:100 000腎上腺素的利多卡因最大劑量為20ml,有心血管疾病者4ml。

局部麻醉方法

冷凍麻醉是指應用葯物使局部組織迅速散熱,皮膚溫度驟然能降低,以致局部感覺、首先是痛覺消失,從而達到暫時性麻醉的效果。臨床應用較少。

臨床常用葯物:氯己烷。

優點及適應症:方法簡便,持續時間3-5min,適用於粘膜下和皮下淺表膿腫的切開引流,以及松動乳牙的拔除。

缺點:對組織刺激性大,在使用時,麻醉區周圍的皮膚、粘膜應塗布凡士林加以保護。

表面麻醉是將麻醉劑塗布或噴射於手術區表面,葯物吸收後麻醉末梢神經,使淺層組織的痛覺消失。

適應症:適用於表淺的粘膜下膿腫的切開引流,松動乳牙及恆牙的拔除以及氣管插管前的粘膜表面麻醉。

2%丁卡因,麻醉效果強,但毒性大,臨床上較多應用2%-5%的利多卡因。

浸潤麻醉是將局部麻醉葯物注入組織內,以作用於神經末梢,使之失去傳導痛覺的能力而產生麻醉效果。

特點:浸潤麻醉時,葯液用量大,故其濃度相對較低。臨床常用葯物碧蘭麻或0.25%-0.5%的利多卡因。

操作方法:

1.常規方法:先注射少量局麻葯於皮膚和粘膜內使成一小皮丘,再從此沿手術線由淺至深,分層注射到手術區域的組織中,局麻葯物擴散、滲透至神經末梢,發生良好的麻醉效果。

2.骨膜上浸潤法:注射麻醉葯於牙槽的唇(頰)側和舌(齶)側的粘膜下或骨膜上,唇(齶)側注射時,注射針在前庭溝刺入粘膜,針與粘膜約成30~35度角,注意麻葯1~2ml。舌(齶)側注射時,在硬齶上距牙齦緣0.5~1cm處進針,注射麻葯0.5ml。

3.牙周膜注射法:對於單純使用粘膜浸潤和阻滯麻醉效果不全及有出血傾向的病人時,可使用牙周膜注射法加強麻醉效果,減少注射出血。自牙的近中和遠中刺入牙周膜,深約0.5cm,分別注入麻葯0.2ml。

適應症:多用於上頜牙槽突及下頜前牙區的牙槽突(牙槽骨較薄,骨質疏鬆,葯物易滲透)。

操作過程

1、唇頰面麻醉這是最常用的方法,通過麻醉根尖部神經叢,而起作用。

麻醉位置標記:齦粘膜、牙冠、牙根在牙齦上的等高線

唇頰面麻醉操作過程

· 將唇盡量翻開,使唇面部暴露。

· 注射器的規格為25 或27 (5 號或4 1/2 號),針的方向與牙齒長軸線平行。

· 進針點在牙齒以上,從口腔前庭溝或唇頰齦溝處,進針長度1-2mm,針與粘膜成斜角進針。

· 將大約1ml 的麻葯在20- 30 秒鍾內慢慢推注。不要讓組織膨脹。

· 推注完麻葯後,針頭慢慢撤回。

體征和症狀

· 需要處理的牙和鄰近的一或二顆牙失去感覺。

· 在處理過程中沒有疼痛。

2、齶/舌面麻醉 齶面麻醉操作過程

· 讓病人盡量張大嘴巴,告訴病人有一點痛。

· 為了齶側齦剝離時無痛,應在齶側距齦緣大約5-10mm 處的齦粘膜下注射麻葯。注射針與齦粘膜成90 度角刺入,抵達骨面,深約1-2 mm。

· 大約0.2 –0.3ml 的麻葯緩慢推注。注射點周圍會變白。

· 推注完麻葯後,針頭慢慢撤回。

體征和症狀

· 麻木,齶側齦粘膜變白。

· 在處理過程中沒有疼痛。

3、舌面麻醉操作過程

· 讓病人盡量張大嘴巴

· 針頭與舌粘膜平行方向處進針,應在舌側距齦緣大約5mm處的舌粘膜下注射麻葯。抵達骨面,深約1 mm。

· 大約1ml 的麻葯緩慢推注。

· 推注完麻葯後,針頭慢慢撤回。

4、阻滯麻醉

是將局麻葯液注射神經干或其主要分支周圍,以阻斷神經末梢傳入的刺激,使被阻滯的神經分布區域產生麻醉效果。

特點:麻醉范圍廣,可減少麻葯用量及注射次數。減少疼痛,避免感染擴散。

適應症:適用於一次要拔除一個區的多顆牙。如下頜牙的拔除或當浸潤麻醉失敗後。

操作過程:

(1)下牙槽神經阻滯麻醉麻醉區域:同側下頜牙,舌前2/3,舌粘膜,口腔底。

麻醉位置標記:冠狀凹口、翼下頜皺襞、下頜後面磨牙的咬合面、用拇指和食指測量,下頜骨最窄的中間部分。

操作過程:

· 注射器的規格為25(5 號),長的針頭。

· 注射器置於注射部位的對側口角處,放在兩個小磨牙上方,以水平方向進針。

· 在翼下頜皺襞外側頰脂墊尖,咬合面水平上方1cm處刺入。(圖17.6)

· 慢慢進針,深度為2-2.5cm或是針長的2/3,即可觸及下頜骨升支內側面的骨面。

· 如果觸到骨面時進針過淺,矯正方法是針頭往回撤,注射器向中線方向移動,到尖牙上面,再進針抵達骨面。

· 如果觸到骨面時進針過深,矯正方法是針頭往回撤,注射器向遠中線方向移動,到磨牙上面,再進針抵達骨面。

· 如果一次就抵達骨面,針頭往回撤約1mm,回抽無血。

· 如果回抽無血, 大約1.5 ml 的麻葯緩慢注射。然後將針頭往回撤,深度是針長的1/2 ,再回抽,如果無血,再注射麻葯0 .5 ml 或邊退針邊注射麻葯以麻醉舌神經。

· 推注完麻葯後,針頭慢慢撤回。

症狀和體征

· 下唇,下巴及舌尖出現麻木和變肥厚的感覺。

· 在處理過程中沒有疼痛。

(2)頰神經阻滯麻醉

操作過程

· 注射器的規格為25(5 號),長的針頭。在頰側,磨牙的遠中面後外方向為穿刺點。

· 緩慢進針,深度為2-3 mm ,抵達骨粘膜。

· 大約0.5ml 的麻葯緩慢推注。

· 推注完麻葯後,針頭慢慢撤回。

麻醉前准備

1、讓病人知道病情及所要做的治療,徵求病人的同意,然後才可以進行操作。消除病人的余慮。

2、 不要讓病人看到注射器和針頭。

3、如果麻醉葯從冰箱里拿出或室外溫度太低,麻葯要捏在手裡,加溫。

4、 可將麻葯塗布於粘膜表面以麻醉末梢神經(麻醉葯滴在棉球上,塗布於進針部位)。

5、 如果病人在打麻醉的過程中,有亂動,手亂抓的情況下,應該有人幫助壓住病人的手。

6、緩慢推注麻葯。

麻醉後檢查

浸潤麻醉大約3 分鍾麻醉起效,神經阻滯麻醉需要5 分鍾。用探針檢查齦緣,病人能感覺醫生用力刺齦緣,但是沒有疼痛。下牙槽神經阻滯麻醉,嘴唇和舌頭也麻木。

注意事項

1、麻醉葯1-2 小時才會消失,在麻醉沒有消失之前不能咬舌頭和嘴唇。

2、 術後在3-4 小時之內不能喝熱水,不能吃熱的食物。

並發症

暈厥:突發性、暫時性意識喪失。一般因恐懼、飢餓、疲勞及全身情況較差、疼痛以及體體位不良等因素引起。可表現為頭暈、胸悶、面色蒼白、全身冷汗、四肢無力、脈弱、惡心和呼吸困難等。防治原則:做好患者思想工作,避免空腹進行,一旦發生迅速停止注射,放平椅位,松解衣領,氧氣吸入和靜脈補液等。

過敏反應:可發生於注射酯類局麻葯物後,即刻反應可出現突然驚厥、昏迷、呼吸心跳驟停而死亡,延遲反應是血管神經性水腫。防治原則:術前仔細詢問過敏史,必要時做過敏試驗。

中毒:常因單位時間內注射葯量過大或局麻葯快速注入血管引起。防治原則:應了解局麻葯一次的最大用量及原則。

注射區疼痛:常見原因麻葯液變質或混入雜質,或針頭鈍而彎曲等。防治原則:注射前認真檢查麻醉劑及器械。

血腫(組織內出血腫脹):在注射過程中,刺破重要的血管和靜脈,會出現血腫。所以在注射時,針頭回抽無血才可以推注。如果發生意外,可施行壓迫止血,1-2 分鍾,並採用冷敷。 感染:注射針被污染,局部或麻葯消毒不嚴等。防治原則:葯及器械嚴格消毒,注射時避免穿過炎症區。

針頭折斷:如針頭太細或太短,可發生針頭折斷。操作不當也是原因之一。防治原則:注射前檢查針的質量。

暫時性面部麻痹:病人感覺注射側,眼瞼不能閉合,嘴唇下垂。如出現面癱,待葯物作用消失後,可自行恢復。但有時症狀會長一點。

神經的損傷:在進行神經干阻滯麻醉時,可出現神經的損傷。可引起局部不舒服和麻醉時間延長。可採用針刺、理療等方法治療。

牙關緊閉:發生於神經干阻止麻醉時,由於麻醉葯注射到肌肉,使肌肉失去收縮和舒張的功能。出現痛苦表情,嘴巴活動受限。麻醉過後,大多在2-3小時內恢復。

暫時性復視或失明:注射針誤入下牙槽動脈且未抽回造成,局麻葯作用消失後即可恢復。防治原則:推注局麻葯物前回抽。

頸叢神經阻滯麻醉的並發症:頸交感神經綜合征,聲音嘶啞,全脊髓麻痹。

⑩ 口腔傳導麻醉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具體操作

一)牙槽部浸潤麻醉適用於骨質疏鬆的上頜牙槽部的拔牙和牙槽手術。注射麻醉葯於牙圖5~1牙槽部浸潤麻醉槽的唇(頰)側和舌(齶)側的粘膜下或骨膜下,唇(齶)側注射時,注射針在前庭溝刺入粘膜,針與粘膜約成30~35度角(圖5~1),注意麻葯1~2ml。舌(齶)側注射時,在硬齶上距牙齦緣0.5~1cm處進針,注射麻葯0.5ml。(二)阻滯麻醉在神經干附近注射麻葯以阻斷神經傳導,使該神經分布區獲得麻醉效果,稱為阻滯麻醉,適用於骨質較緻密的下頜骨區或局部有炎症及腫脹不宜作浸潤麻醉者。阻滯麻醉在口腔科應用較多,由於注射位置一般較深,故須注意嚴格無菌操作,以免贊成深部感染,引起不良後果,注射麻醉葯前應先回抽檢查,以免誤入血管,然後緩慢注入。有關阻滯麻醉的具體操作方法見表5~1。表5~1阻滯(傳導)麻醉方法麻葯:2%普魯卡因麻醉方法 穿刺點 方向 深度 劑量 麻醉范圍 上牙槽後神經阻滯麻醉(上頜結節注射) 的前庭溝底 半張口,注射針與上頜牙的咬合面成15度角,向上、向後、向內方向刺入 1.5~2.5厘米 1.5~2毫米 同側上頜磨牙、牙周膜、牙槽骨及頰側牙齦(不包括的 近頰根) 齶前神經阻滯麻醉(齶大孔注射) 齶側齦緣至齶中線聯線1/3處 大口張,從對側下頜尖與第一前靡牙間,向上、後、外方向刺入 約0.5~1厘米 0.5毫升 同側上頜前磨牙的齶側粘膜及牙齦 鼻齶神經阻滯麻醉(切牙孔注射) 齶齦乳頭基部(齶乳突處) 大張口,與牙長軸平行或從側方刺入 約0.5厘米 0.2毫升 齶側粘膜及牙齦 下牙槽神經阻滯麻醉(下頜肌注射) 翼下頜韌帶外側頰墊尖端交界處 大張口,從對側下頜兩前牙間,與下頜牙咬合面症行,向後、向外刺入。 約1.5~2.5厘米觸及骨面 1.5~2毫升 同側牙、牙周膜、牙槽骨及 牙的唇側粘膜及牙齦 舌神經阻滯麻醉 同上 同上 麻醉下牙槽神經後將針退出0.5~1厘米 0.5~1毫升 同側下頜舌側牙齦、口底及舌前2/3粘膜 頰神經阻滯麻醉 一法:同上 同上 麻醉舌神經後將針稍稍退出再轉至下頜升枝前緣0.5厘米 0.5~1毫升 同側頰側牙齦及粘膜 二法:腮腺導管口後方1厘米處 與粘膜成15~30度角 上牙槽後神經阻滯麻醉(上頜結節注射):見圖5~2圖5~2上頜結節注射齶前神經阻滯麻醉(齶大孔注射):見圖5~3。鼻齶神經阻滯麻醉(節牙孔注射):見圖5~4。圖5~3齶大孔注射圖5~4節牙孔注射拔牙麻醉選擇:見表5~2表5~2拔牙麻醉選擇牙位 唇、頰、側 舌、齶、側 麻醉的神經 麻醉方法 麻醉的神經 麻醉方法 上牙槽前神經 浸潤麻醉 鼻齶神經 切牙孔注射 上牙槽前神經 浸潤麻醉 鼻齶神經齶前神經 齶側浸潤麻醉或切牙孔注射及齶大孔注射 上牙槽中神經 浸潤麻醉 齶前神經 齶大孔注射 上牙槽中神經上牙槽後神經 浸潤麻醉上頜結節注射 齶前神經 齶大孔注射 上牙槽後神經 上頜結節注射 齶前神經 齶大孔注射 下牙槽神經 加對側下牙槽神經交通枝) 下頜孔注射 加對側局部浸潤麻醉) 舌神經 下頜孔注射 下牙槽神經頰神經 下頜孔注射頰神經阻滯麻醉 舌神經 下頜孔注射 下牙槽神經阻滯麻醉(下頜孔注射)和舌神經、頰神經阻滯麻醉:(圖5~5、5~6、5~7)。圖5~5下牙槽神經、頰神經、舌神經位置示意圖圖5~6下牙槽神經阻滯麻醉穿刺點及方向圖5~7下牙槽神經阻滯麻醉部位的解剖關系

您覺得這個答案好不好?

閱讀全文

與口腔麻醉方法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獲得金屬單質常用的方法 瀏覽:316
用什麼方法止癢好 瀏覽:631
瘦肚子後背運動方法視頻 瀏覽:186
冬天怎麼除甲醛最快最有效的方法 瀏覽:477
胸部熱敷的正確方法 瀏覽:447
三七食用方法降血壓 瀏覽:690
裁員的方法和技巧 瀏覽:724
uv膠水的使用方法 瀏覽:178
淋浴架子安裝方法 瀏覽:492
貼片電容萬用表測量方法 瀏覽:62
嬰兒病毒性感冒鼻塞用什麼方法 瀏覽:896
植物進化的研究方法 瀏覽:486
使用簡寫方法實現背景圖片不平鋪 瀏覽:139
如何自製消滅蟑螂最快最有效的方法 瀏覽:684
測距儀使用方法視頻 瀏覽:985
在家鍛煉屁股肌肉的好方法 瀏覽:100
西式糕點製作方法圖片 瀏覽:521
正確的剎車排空氣方法 瀏覽:990
火龍果冰粉的製作方法和步驟 瀏覽:82
寬頻撥號錯誤解決方法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