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光學顯微鏡如何製片 觀察細菌
觀察細菌用塗片,即將細菌培養液均勻塗布在載玻片上製成玻片標本。 塗完片後染色,加蓋玻片固定。
Ⅱ 簡述制備細菌玻片標本的方法
細菌標本片的制備,實際上真沒這必要,我一般碘酒,或者溴酚藍滴上一染,蓋上玻片就看了。
1.抹片
(1)固體培養物:取潔凈的玻片一張,把接種環在酒精燈火焰上灼燒滅菌後,取1-2環無菌生理鹽水,放於載玻片的中央,再將接種環滅菌,冷卻後,從固體培養基上挑取菌落或菌苔少許,與水混勻,作成直徑1cm的塗面。接種環用後需要滅菌。
(2)液體培養物:可直接用滅菌接種環鉤取細菌培養液1-2環,在玻片上作直徑1cm塗面。
(3)液體病料(血液,滲出液,腹水):取一張邊緣整齊的載玻片,用一端蘸取血液等液體材料少許,在另一張潔凈的玻片上,一45°角均勻推成一薄層的塗面。
(4)組織病料:以無菌剪刀、鑷子剪去被檢組織一小塊,以其新鮮切面在玻片上做3-5個壓印或塗抹成適當大小的一薄層。
無論何種方法,切忌塗抹太厚,否則不利於染色和觀察
2.乾燥
塗片應在室溫下自然乾燥,必要時將塗片塗面向上,置於火焰高處微加熱乾燥。
3.固定
(1)火焰固定。是常用的方法,將乾燥好的抹片塗面向上,在火焰上來回通過數次(4-6次),以手背觸及玻片微燙手為宜。
(2)化學固定。有的血片,組織觸片用姬姆薩染色時,要用甲醇固定3-5min
二、常用的細菌染色法
1.美藍染色法:在經火焰固定的塗片上,滴加適量美蘭染色液覆蓋塗面,染色2-3min,水洗,晾乾或吸水紙輕壓吸干鏡檢,結果,菌體呈藍色
2.革蘭氏染色法。
(1)在固定好的抹片上,滴加草酸銨結晶紫染色液,染1-3min,水洗
(2)加革蘭氏碘液媒染,作用1-2min,水洗
(3)加95%酒精脫色約30s至1min,水洗
(4)加稀釋石碳酸復紅或沙黃水溶液復染30s左右,水洗,吸干後鏡檢
3.瑞氏染色法
細菌抹片自然乾燥後,滴加瑞士染色液於塗片上以固定標本,1-3min後,再滴加與染色液等量的磷酸鹽緩沖液或中性蒸餾水與玻片上,輕輕搖晃使染色液混合均勻,5min左右水洗,干後鏡檢,菌體呈藍色,組織細胞的胞漿呈紅色,細胞核呈藍色
4.姬姆薩染色法。血片或組織觸片自然乾燥後,用甲醇固定3-5min,乾燥後在其上滴加足量染色液或將抹片浸入盛有染色液的缸里,染色30min,或者染色數小時或24h,取出水洗,吸干或烘乾,鏡檢。細菌呈藍青色,組織細胞漿呈紅色,細胞核呈藍色
Ⅲ 怎樣製作細菌標本(放在顯微鏡下觀察的那種)
先挑取一環(接種環)生理鹽水於玻片上. 挑一點菌落(量要少,"."那麼大就夠) 在玻片上生理鹽水附近磨菌落,菌落磨到玻片上,生理鹽水拉進來與菌落混合塗勻.如果直接放到生理鹽水裡,很可能菌落整塊從環上脫落就不容易塗開
Ⅳ 微生物細菌製片時,除了熱固定法,細菌的固定方法還有那些
固定有物理方法和化學方法兩種。用乾燥、高熱和低溫驟冷等方法進行固定稱為物理方法固定,如血液塗片就是乾燥固定;細菌塗片可以用加熱法固定;冰凍切片是利用低溫驟冷。化學方法固定就是用化學試劑配製成固定液使之固定。
Ⅳ 觀察細菌採取的製片方法是塗片還是水浸片法
在菌體形態觀察中,需要進行製片後才能在顯微鏡下觀察,觀察細菌時採取的製片方法是塗片法,觀察放線菌時採取的製片方法是壓片法,觀察真菌採取的製片方法是水浸片。
Ⅵ 物體的微細結構必須製成什麼才能在顯微鏡下觀察清楚
物體的細菌結構必須製成玻片標本在顯微鏡下才能觀察清楚。
顯微玻片標本簡稱玻片標本(preparation)原意是指經過一定處理的生物的整體或局部的標本。但現在則指為顯微鏡觀察所製作的生物和礦物標本。製作生物材料的顯微玻片標本有塗抹法(塗片法)、擠壓法(壓片法)和切片法。
(6)細菌標本片常用製片方法擴展閱讀
細菌的製片方法:在鏡檢前必須將被檢物製成玻片標本,才能觀察,用於標本的玻片應非常干凈。
根據被檢物所要檢查的項目和供檢材料的不同,其製片方法有以下三種:
①普通法(壓片法):用普通法製作活細菌標本,不但便於觀察細菌的運動,而且還能觀察細菌的形狀、大小和芽孢。其方法是:在干凈的載玻片上滴一滴蒸餾水,用接種環挑取一環供檢材料放入水中並混勻,若供檢材料為液體而不太濃時,則不必加水。
然後加放蓋玻片,在蓋片時,應先把蓋片的一端放在載玻片上,再慢慢向下壓蓋,勿使水從該玻片邊緣溢出。同時避免發生氣泡,然後用干凈的玻璃棒等使蓋片緊貼在載玻片上。
為了便於觀察,可用美藍或復紅等染色液代替誰使用,將細菌染成藍色或紅色,然後把蓋玻片蓋上,在進行鏡檢,這樣看的較為清晰。
②懸滴法:懸滴法用於觀察生活狀態的細菌,如細菌的運動、繁殖方式、孢子萌發等。其方法是:取一滴蒸餾水或培養液於干凈的蓋玻片中央,再取一環培養好的菌體,接種於蓋玻片的液滴中。
然後將蓋玻片翻轉過來,蓋於凹玻片的凹窩中,使菌液正好倒垂在載玻片的凹窩中央,不要使水滴碰到凹窩的壁和底。
為防止乾燥,在蓋玻片邊沿上塗上凡士林,使菌液緊緊處在密閉的小室中,即可鏡檢。因為沒有染色的活細菌是透明的,不易看到,必須降低聚光器或縮小光圈,以減少照明強度,認真觀察,才能得到良好效果。
若觀察其繁殖或孢子萌發時,需將帶有懸滴的玻片放在底部鋪有濕紙或濕棉的培養皿中,以便保濕,蓋好皿蓋進行定溫培養,而後鏡檢。
③塗片法:塗片法適用於細菌結構的觀察,其方法是:首先在干凈的載玻片中央加一滴蒸餾水,用滅菌的接種環取少許菌體,放在載玻片上,與水混合塗成直徑約為1cm的均勻薄片,即成塗片。用這種塗片法制的標本在顯微鏡下一般不直接看,經染色後才能看得清晰。
Ⅶ 敘述細菌,放線菌,酵母菌,黴菌的光學顯微鏡製片方法
一、細菌製片及簡單染色:
1、塗片
取潔凈的載玻片1張,將其在火焰上微微加熱,除去上面的油脂,冷卻,在中央部位滴加一滴無菌水,用接種環在火焰旁從培養基上挑取少量菌體與水混合。用接種環將菌體塗成直徑約1cm的均勻薄層。注意,取菌量不宜過大,一面造成軍體重疊。
2、乾燥
放在桌面上,待其自然乾燥。
3、固定
將已乾燥的塗片標本向上,在火焰上通過3-4次固定。其目的是殺死細菌;使菌體蛋白質凝固,菌體牢固粘附於載玻片上,染色時不被染液或水沖掉;增加菌體對染料的結合力,使圖片易著色。
4、染色
在塗片上滴加染料1-2滴,使其布滿塗菌部分,染色1分鍾。
5、沖洗
斜置玻片,傾去染液。用水輕輕沖去染液,至流水變清。注意水流不能直接沖洗塗菌處,以免將塗菌沖洗掉。
6、吸干
用吸水紙輕輕吸去玻片上的水分,乾燥後鏡檢。
二、酵母菌製片及簡單染色。
水—碘液浸片法。將革蘭氏染色用碘液用水稀釋4倍後,滴加一滴於載破片中央,無菌操
作取少許菌體置於染色中混勻,蓋上破片後鏡劍。
三、放線菌製片方法(插片法)
1、在馬鈴薯浸汁瓊脂培養基平板上,劃線接入少量放線菌的孢子,在接種線旁傾斜地插入無菌蓋玻片,於28-30℃培養。
2、培養3~4天後,菌絲沿著蓋玻片向上生長,待菌絲長好後,取出蓋玻片放在干凈的載玻片上,置於顯微鏡下觀察。
四、黴菌製片法
水浸製片法:
1、在載玻片上滴加一滴乳酸石炭酸棉藍染色液或蒸餾水。
2、用解剖針從生長有黴菌的斜面挑取少量帶有孢子的黴菌菌絲,用50%的乙醇浸潤,再用蒸餾水將浸過的菌絲洗一下,然後放入載玻片上的液滴中,仔細地用解剖針將菌絲分散開來。(也可省略酒精和水浸潤,洗滌)
3、注意取菌時,毛霉和根霉用解剖針挑取少量菌絲即可,青黴和黑麴黴和培養基結合緊密,不易挑取,可連培養基一起挑取,再在染液中分離菌絲。青黴和麴黴的培養時間不宜過長,一般為2-2.5天,以免菌絲與培養基不好剝離。
4、蓋上蓋玻片(勿使產生氣泡,且不要再移動蓋玻片)。(黑麴黴不易觀察到足細胞)
5、鏡檢:先用低倍鏡,必要時轉換高倍鏡鏡檢並記錄觀察結果。
Ⅷ 製作細菌標本片是由哪幾個步驟
製作微生物玻片標本通常採用塗片法,微生物包括細菌和真菌(或包括病毒),細菌個體小,通常用塗片法製作玻片標本。塗片法是裝片法製作玻片標本的一種方法。製作方法是,細菌可以用細菌液直接塗布在載玻片上,蓋上蓋片直接觀察或乾燥後染色觀察,染色觀察通常需要洗去染色液後觀察。製作真菌標本可以採用塗片法、撕片法、貼片法和切片法,單細胞或孢子或菌絲採用塗片法,大型真菌有較大的組織塊,可以採用撕片法(如撕取一部分蘑菇絲)、貼片法(將蘑菇的菌褶貼到載片上)和切片法(切片的方式觀察蘑菇的結構)。
製作植物玻片標本方法很多,根據材料不同和觀察目的不同採用不同方法。塗片法(觀察果實營養組織,如西瓜瓤)、撕片法(觀察洋蔥表皮、觀察導管)、切片法(觀察組織、器官結構)、磨片法(堅硬的果核磨成薄片觀察)。
切片法分為徒手切片、冰凍切片和石蠟切片等方法。
Ⅸ 細菌塗片怎麼製作
實驗准備材料:酒精燈、接種環、染液、載玻片、菌種、生理鹽水等
步驟:
1.取一塊干凈無菌的載玻片,在載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鹽水。
(9)細菌標本片常用製片方法擴展閱讀:
實驗注意事項:
1.接種環必須要圓滑平整,使用前後必須在酒精燈上燒灼滅菌。
2.注意做好實驗過程記錄,實驗名稱及日期。
3.塗片不要太厚,要均勻。
4.塗片固定時一定要把握時間和溫度,避免溫度過高引起菌體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