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使用方法 > 中國常用思維方法

中國常用思維方法

發布時間:2022-11-06 13:28:50

A. 中國傳統思維模式有哪些

中國傳統的思維模式是整體思維、直觀思維、類比思維、辨證思維.

B. 傳統中國人的基本思維方式是

早在西周時期,「天人合一」思想就已經萌生。《周易》「推天道以明人事」,「天人合一」思想是《周易》整體思維觀念立論的基本依據之一,其目的在於揭示人與天地、自然的相互關系,從而合理指導人之所作所為。在《周易》看來,人與天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嵇康認為這是「自然之分」);因此,人應當隨順天地之道而為,「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如此,方可「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易·乾·文言》)。「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國的「一個突出的共同命題」,「《易經》對這一命題的發揮無疑起了歷史性的作用」。

C. 中國傳統思維模式有哪些各舉例加以說明

中國傳統的思維模式,最有特色的有整體思維、直觀思維、類比思維、辨證思維。
一、整體思維 所謂整體思維,是指把天地、人、社會看做密切貫通的整體,認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處在一個整體系統中,各系統要素之間存在著互相依存的聯系。 古人在這方面有許多典型的言論,例如儒家的孟子說:「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豈曰小補之哉?」(《孟子·盡心上》)道家的莊子說:「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莊子·齊物論》)我們把「上下與天地同流」跟「萬物與我為一」聯系起來看子可以知道無論是先秦的儒家還是道家,都是把人與天地萬物看做是一個整體系統的。
二、直觀思維 所謂直觀思維,是指在已往經驗知識積累的基礎上突發地把握事物本質,以及基於這種能力而產生的思維方式。古代整體思維認為,對於宇宙本體,對於「天——地——人」的系統,僅僅依靠語言、概念、邏輯推理去認知是無法窮盡其奧義的,必須憑借對於「象」的直覺、頓悟去把握。《周易.系辭傳上》說:「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顯然,「立象」包括了對於「觀象」、「體悟」的過程與結果的表述。 儒家、道家都主張以直觀為基礎去領悟、把握宇宙、人生。莊子的「乘物以游心」「游心於物之初」 都是講直觀、體悟一切存在的根源與自然運行的規律。宋代張載的「大其心則能體天下之物」,朱熹的「眾物之表裡精粗無不到,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陸九淵的「吾心」與「宇宙」相冥契,則是強調用身心體驗宇宙終極的實在。
三、類比思維 類比思維是從「天、地、人」系統整體思維衍生出來的,是指由兩個對象內部屬性關系的某些方面相似,而推出它們在其他方面可能相似的推理方法。 古代漢民族很早就發現天地萬物、人事習俗存在著類別,當兩類事物之間的不同性和相似性都被認識得很清楚時,類比思維就會變得更加富有成果。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很擅長的一個領域,表現類比的最古形式就是比喻,常常用以發現說明世界的真理。例如莊子主要依靠比喻和類比來論證哲學問題。如《齊物論》通過狙公賦芧、罔兩問影、莊周夢蝶等比喻,來論證對任何事物的認識本無確定不變的是非標准,一切是非之爭,都是對道的全面性的歪曲和割裂,反對認識的片面性
四、辯證思維 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三卷中曾經對中國古代光輝的辯證思維加以總結,他說:「當希臘人和印度人很早就仔細地考慮形式邏輯的時候,中國則一直傾向於發展辯證邏輯,與此相應,在希臘人和印度人發展機械原子論的時候,中國人則發展了有機宇宙的哲學。」 李約瑟所說的這種「辯證邏輯」就是中國傳統思維模式的一個突出內容——辯證思維。所謂辯證思維,就是運用對立統一的觀點、方法來認識、分析各種自然現象及其變化。

D. 中國傳統文化的思維方式,除了整體思維,還包括什麼思維

還包括樸素的辯證思維,比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E. 中國傳統思維方式基本原則是什麼

國傳統思維方式最有特色的是整體思維、直觀思維、類比思維、辨證思維
一、整體思維
所謂整體思維,是指把天地、人、社會看做密切貫通的整體,認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處在一個整體系統中,各系統要素之間存在著互相依存的聯系。
古人在這方面有許多典型的言論,例如儒家的孟子說:「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豈曰小補之哉?」(《孟子·盡心上》)道家的莊子說:「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莊子·齊物論》)我們把「上下與天地同流」跟「萬物與我為一」聯系起來看子可以知道無論是先秦的儒家還是道家,都是把人與天地萬物看做是一個整體系統的。由此我們可以明白先秦典籍中大量出現的「一」的含義。例如《易·系辭傳下》說:「天下之物,貞乎一者也。」老子說「聖人抱一以為天下式」從根本上看,「一」都是講整體、系統及其貫通的。
華夏民族在《易經》時代形成了由「天——地——人」組成和諧整體的宇宙觀念。《易經》以陽爻和陰爻構成的六十四卦,象徵天地萬物及其變化,表明天地和同,萬物化生,人與天地分而相合。
在整體思維上,漢代使陰陽學說和

F. 中國人的思維方式

自我超越
有形有相的東西終歸於毀滅,要實現真正的不朽,就要超越自我這個有限的存在。中國先哲將「道」作為超越一切有形有相的東西的永恆存在。但這個「道」又不是不可捉摸、高高在上的上帝,它「有情有信」,就在萬事萬物之中。理想人格的獲得就在於與「道」自覺、自然而然地合和。
道雖「有情有信」,它又超言絕象。要與「道」冥合,就需要超越一切形體和自己的生命。只有這樣才能在有限中達到無限,在現實中實現永恆。中國知識分子習慣於自我剋制和自我提升,不在軀殼上起念,追求某種精神境界,正是這種思維方式在現實中的體現與應用。
自我實現
中國先哲的目的是在實踐中實現自己的道德人性,從中得到真正的精神享受,即所謂的「心中樂地」。這種實現完全是現世主義的,它主張在現世人生中實現最高理想,並不需要彼岸的永恆和幸福。因為永恆和幸福本來就在你的心中,隨時可以實現和受用。中國人把「立德、立功、立言」定為人生「三不朽」,正體現了中國文化在價值取向上的現世特徵。
然而,也同樣由於這種現世的自我實現導致了中國人的功利主義、家族主義和個人主義。同追求永恆的精神境界正好形成明顯的反差。這說明,任何事物都是把「雙刃劍」。這種著眼於現世的自我實現既解釋了中國人易於滿足不思進取、長期安於小農生活的弊病,也成就了中華民族勤勞忍耐的美德。
中庸之道
中庸作為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1)執兩用中,不走極端,如對聖人的描寫,「寬而栗,嚴而溫,柔而直,猛而仁」。(2)無過無不及,避免偏執,不偏激,追求平和。最明顯體現在中醫對身體陰陽二氣的調節上。(3)得時勿失,時不我待,追求時中。至今仍有關於種小麥的農諺,「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4)允執其中,保持平衡。(5)有原則地折衷。
中庸的思維方式在古代中國農業、醫學、政治和人際關系之中都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它穩固了古代社會政治生活,緩和了階級對立和貧富差距,協調了人類與自然界的關系,至今對世界仍有重大意義。
直覺思維
中國古代的思想家並不怎麼重視邏輯思維,而習慣於進行直覺體驗。但這種直覺思維並不排斥理性思維,而是與理性思維交互為用,相輔相成,具有典型的混合思維(整體思維、系統思維)的特徵。它目的在於把握對象的整體表象特徵,其基本形式常常通過「頓悟」來表現。道家的「悟道」、儒家的「豁然貫通」、佛教的「立地成佛」,都是這種思維的具體運用。
就思維的精確性來看,直覺思維是一種模糊的思維方式。這是因為,自然界或宇宙的本質,不可能通過推理或分析來把握,只能通過直覺來領悟。中國人的許多概念、命題歧義叢生,正是這種思維造成的。所謂的「天人合一」,所謂的心通萬物,都是這種思維的必然結果。
整體思維
整體思維又稱系統思維,它認為整體是由各個局部按照一定的秩序組織起來的,要求以整體和全面的視角把握對象的特徵。中國古人的整體思維主要有以下特點,(1)它形成了八卦、六十四卦、五行生剋等整體結構模式,這些模式反映了自然界乃至人類社會的一切事物的共同性。(2)宇宙整體和作為整體的具體事物具有統一的結構,遵從相同的演化法則,並由此導出天地一理、萬物一馬、宇宙全息的結論。
整體思維對中國的歷史、文化和生活的影響是巨大的。中國人素有的「大一統」思想,中醫的「頭痛醫腳,腳痛醫頭」的整體療法,以及中國文化偏重綜合、弱於分析、概念的模糊性等都體現了這種思維方式的影響。
意象思維
意象思維方式亦稱為象徵,是用某種具體的形象的東西來說明某種抽象的觀念或原則,是一種由具體到抽象的飛躍。中國傳統的意象思維方式可分為三類:(1)符號意象思維,用某種符號來象徵一些神秘的自然法則,如《易經》中的「---」「-」,各種道教、佛教的靈符。(2)玄想意象思維,用選擇出的意象符號來象徵事物本質或某種「形而上」的東西,如老子、莊子的「道」、玄學中的「無」「自然」,朱熹的「太極」「天理」等。(3)審美意象思維,通過塑造審美意象來達到某種帶有文學藝術情趣的思想境界,如王維的詩、蘇軾的詞、中國的山水畫等都是這種思維方式的具體體現。
中國傳統意象思維的優點是富於靈感,帶有跳躍性和創造性,但它的缺點是不夠嚴密、精確,缺乏科學性。從這種思維可以明白為什麼中國古人長於文學藝術的創造,而乏於科學技術的創新(很多人這樣來解釋這一問題;但是我仍然對此持懷疑態度,因為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一直是領先於世界的,這一點大約也沒有人可以否認。所以,這一問題的答案或許並不在此)。
物極必反
中國人普遍認為,事物的運動變化,總是向相反的方向轉變。如《易經》:「無平不陂,無往不復」,《老子》:「正復為奇,善復為妖。」那麼,事物在什麼地步才發生這種轉變呢?那就是,無論任何事物,到了盈滿或頂點時,便會向相反的方向轉化。自漢代《淮南子》明確提出「物極必反」的命題後,它便成了中國人的一個傳統思維模式。這里的「極」,實際上是一種極限、頂點。之所以發生物極必反,是因為任何事物都包含有陰陽兩個對立面,當一方勢力上升,達到頂點時,便轉而消退;另一方則相反,由消而長,這時就發生物極必反。
循環變易
中國古人認為,「物極必反」只是事物運動變化的一半路程。如果從事物的整個運動變化過程來說,則是一反一復、周而復始地循環運動的。老子一方面講「道」生天地萬物,同時又講萬物復歸於「道」,整個宇宙都處在這個大循環之中。《易經》同樣也倡導終則有始、反復其道的變化觀。中國古人不但用這種循環往復的變化觀解釋萬物,還用它來解釋社會運動和朝代的興替。鄒衍的「五德終始」說,董仲舒的「三正三統」說,把中國的歷史納入一個永遠的循環往復之中。以至於今天人們還常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皇帝輪流坐,今朝到我家」。
萬物一體
中國先哲,無論儒家還是道家,他們追求的最高境界皆是「萬物與我為一」。這個「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在儒家則表現為對萬物的仁愛上,認為萬物中的一草一木皆與我息息相關。在這種境界中,「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甚至認為蟲魚鳥獸皆有其存在的理由。在這里,已無主客之分,物我之別。人就是自然,自然就是人。自然界之所以「鳶飛魚躍,一片生機,乃是因為在其中投射了人的仁愛胸懷,是主體體驗的結果」。在道家則表現為「渾沌」,人與鳥獸同處,與萬物並育,不知君子小人之分,亦不知牛馬之別。一切皆按各自的本性發展,共同組成自然的整體。自然界之所以自由自在,一片生機,乃是人把自己那超越一切藩籬的精神體驗投射到萬物之中的結果。
天人合一
這是中國人最基本的思維方式,它具體表現在天與人的關繫上。它認為人與天不是一種主體與對象的關系,而是處在一種部分與整體、扭曲與原貌或為學之初與最高境界的關系之中。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儒家、佛教、道家三家思想都主張「天人合一」。
在儒家看來,「天」是道德觀念和原則的本原,人心中「天」賦「地」具有道德原則,這種「天人合一」乃是一種自然的但不自覺的合一。但由於人類後天受到各種名利、慾望的蒙蔽,不能發現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則。人類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慾望的蒙蔽,「求其放心」,達到一種自覺地履行道德原則的境界,這就是孔子所說的「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在禪宗看來,人性本身就是佛性,只緣迷於世俗的觀念、慾望而不自覺,一旦覺悟到這些觀念、慾望都不是真實的,真如本性自然顯現,也就達到最後成佛的境界,因此,他們提出「煩惱即菩提,凡夫即佛」。真正達到覺悟後的境界是什麼呢?從某種意義上說,仍有點像道家的一切順應自然之意。故禪宗語錄有言:「悟得來,擔柴挑水,皆是妙道。」「禪便如這老牛,渴來喝水,飢來吃草。」
在道家看來,「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莊子說:「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於人制定了各種典章制度、道德規范,使人喪失了原來的自然本性,變得與自然不協調。人類修行的目的,便是「絕聖棄智」,打碎這些加於人身的藩籬,將人性解放出來,重新復歸於自然,達到一種「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
窮理盡性
中國古代哲人幾乎都講窮理和盡性,但他們所窮的「理」卻是人心中天賦的人之所以為人的道理;所盡的「性」是具有人類社會涵義的「性」或行為准則。其實「理」和「性」應該是合二而一的。「理」是從外在或天的角度說,而「性」是從內在或人的角度講。二者的結合則通過「命」,故《中庸》有言:「天命之謂性。」其實,這里的「命」就是個體的人的生命——人生的具體經驗(經歷),而非具有封建迷信色彩的「命運」「命數」。
其實,「理」在本質上就是「禮」,是社會政治、倫理原則的總稱和一切上下尊卑的等級秩序關系。這種原則本來是人類社會長時期形成的。但先古哲人將之上升為宇宙自然的總原則,再通過「天命」的手段,把它內在於萬物中成為萬物個體的「性」。窮理盡性就是認識這種「天然的秩序」,並切身踐履,達到與自身化而為一的境界。
因此,中國人講窮理,雖然於《荀子》、《墨子》、《公孫龍子》、《易經》等典籍中也表現出一些外向思維的傾向,體現出一些探求物理的特徵,但由於先哲將人生的意義定位於「自身精神境界」的成就,因此,這些人的窮理最終仍然歸於「盡性以至於命」。雖有惠施(與公孫龍子同為「名」家人物)對外物的探求,卻被莊子批評為「迷於萬物而不反」。由此可以看出,中國人科學思維薄弱的原因(關於這一問題,我仍然堅持邏輯思維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有些事物之間有因果的邏輯聯系,但並非一定就是決定性的關系,即有些事物有其因未必有其果。所以,完全根據了中國古人的這些特徵或表現,就斷定「中國古人科學思維薄弱」是沒有說服力的)。
情感體驗
中國人很注重情感體驗層次上的意象思維,個人的情感需要、評價和態度在思維和處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使用。由於過分重視情感因素和心靈體驗,導致中國人在思維上缺乏概念的明晰性和確定性,沒有形成形式化和公理化的思維傳統。
在個人心靈體驗中直接把握事物的意義,或從具體感受中抽象出一般原則,使中國人很自然地將主觀情感投射到自然萬物之中,使自然萬物皆具有人的特點。它不但表現在哲學家認識外物的態度上,如曾點之樂,莊子的魚之樂,還體現在文學家的創作主題上,如杜甫的「感時花濺淚」,關漢卿的「六月飛雪」,以及曹雪芹的「木石姻緣」。
此外,中國人認為山川樹木皆有靈氣,封禪、祭河也都是這種思維方式的體現。
明心見性
這是禪宗的思維或成佛方式。自南北朝時竺道生首倡「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之說,佛性便被從神聖的彼岸拉回到每個人的心裡。因此,慧能說「佛向心頭做,莫向心外求」。
所謂「明心見性」,就是明白自家的「本心」,見到自家的「本性」。這個心就是菩提心,這個「性」就是佛性。能否成佛,關鍵在於能否悟「本心」「本性」的真面目,悟到這個真面目,即使普通人也能成佛,悟不到這個道理,即使佛也變成了普通人。佛與凡夫本無差別,只在「迷」、「悟」之間。
漸悟思維
漸悟思維貫穿於中國古代各家思想之中。它的特點在於主體從思維的對象和內容方面作好必要的准備,經過某種契機的引發,突然認識到事物的全體和真相。認識到事物的真相或全體,在道家稱為「悟道」;在儒家稱為「豁然貫通」;在佛教稱為「成佛。」
在儒家,最明顯地體現在程頤的「脫然貫通」和朱熹的「豁然貫通」說。他們認為,只有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在「用力之久」的工夫中達到「豁然貫通」。故荀子對漸悟總結道:「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不通,鬼神將通之,非鬼神之靈也,思之極也。」
在佛教,漸悟又名「因緣見性」。認為人們只有通過積德修道的助緣,才能見性成佛。最著名的是神秀的漸悟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混沌思維
混沌思維最明顯的表現是,認為世界作為一個整體是不可說、也無法說的。為此,儒、釋、道三家皆將對世界的最終認識當作個人的直覺體驗。這是一種「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的境界。為此,莊子曾舉出了有趣的「渾沌鑿竅」的故事。
「南海的帝王叫倏,北海的帝王叫忽;中央之國的帝王叫渾沌,倏、忽經常到渾沌那裡遊玩,渾沌對他們很好。倏、忽想報答渾沌的友善。商量說:「人都有七竅用來視聽,用來呼息、吃飯,渾沌卻沒有,咱們給他鑿個吧!」兩人於是每天鑿了一竅,鑿了七天,七竅全俱,而渾沌卻死了。
混沌思維的結果就是認識到「萬物一體」。這不但是一種認識的結果,還是人格提升的一種精神境界。無論儒、釋、道觀點上如何相異,但他們的最終境界都是一致的。如莊子的「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程顥的「仁者渾然與物同體」,僧肇的「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等等。
躬身踐履
中國人學習的目的在於成就高尚的人格,而高尚的人格不是通過知識積累所能達到的。因此,伴隨成德的學問,自然形成一種切身踐履聖人之言的思維。它具體表現在如何通過將聖人之教與自己的言行結合起來,最終成聖成賢。故《大學》在列了三綱領、八條目之後,直接道出「一是皆以身為本」。只有個體通過躬身實踐,才能成為聖賢,受人尊敬。否則,便會被人斥為趙括馬謖之流,不悟「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
當然,無論儒家、佛教和道家,所強調的躬身踐履都與西方的科學實驗是兩回事。中國古人的躬身踐履是對聖人之言的信仰和執行,在這里不存在懷疑,只存在印證。如果你印證不了,那說明你自身有問題,決不能在聖人之言上找毛病。其目的便是達到「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格物致知
中國宋明理學的認識方法,最早見於《大學》,是八條目中兩條目。有理學派和心學派兩種解釋。理學派以程頤、朱熹的觀點為代表,他們認為「格物」就是窮盡事物的道理,包括事物的自然規律和道德原則;而「致知」則是利用類推的方法,將已得之理推廣到萬事萬物之上。其具體方法在於讀書討論,應接事物和到具體事物中去發現。等到積累到一定程度,便會豁然貫通,達到萬物之理為一的境界。
心學派以陸九淵、王陽明的觀點為代表。他們認為「心即理」,「格物」就是正心,認識本心,使心始終不離正道。至於外物如何,則不是他們所關心的。「致知」則是將內心中的道德原則即良知推廣於萬事萬物之上,使萬物皆具有吾心之良知。
但是,無論程朱,還是陸王,最終都歸於明了心中的本性,即道德本然,以達到儒家的「聖賢境界。」
反求諸己
中國人認為學問的目的不在於認識外物,而在於成就自身,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因此,「反求諸己」,觀察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最高人生價值的標准,便成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之一。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孟子說:「反躬自問,正義不在我,縱是卑賤之人,我也不去恐嚇他;反躬自問,正義在我,雖千軍萬馬,我也不畏懼。」荀子也說:「君子每天要做三次反思,便可達到聰睿智達,行為無過。」
那麼,所謂的反思、反躬自問是思什麼、問什麼呢?簡言之,就是反問自己的良心。一個人在做一件事時,問問自己的良心,如果心安則為之,如果心不安而為之,則失去了反思的意義。
反思的目的就是要成就自身,成就自身的德行,而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累。通過自我反思,覺悟到道德原則乃我本然所有,自覺地依照道德原則而行,就叫「悟」。相反,不悟自己的本性,單純追求知識的積累,則被批評為「迷於萬物而不反」。
頓悟思維
禪宗六祖慧能提出的獨特的悟道之方。它反對一切知識積累、只憑一介清明之心,單刀直入,直探至理真源,達到成佛的境界。但禪宗的頓悟亦不是完全無可捉摸的,它也有引導入悟的方法。
一是疑念法,即通過提出問題,喚起疑念,久思不通,突然有得,求得覺悟。如:「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曰:窗前柏樹子。」
二是暗示法,即通過暗示而不直接給出答案,啟發人去盡心求解。如:禪宗中的「斷指悟道。」
三是遮掩法,即烘雲托月,如慧能點悟神會(據《壇經·行由品第一》,我以為或應為「惠明」)時曾說:「不思善,不思惡,還我明上座本來面目。」言下神會恍然大悟。
超佛越祖
禪宗思維方式,它否定了彼岸的神聖偶像,靠自身的信念和覺悟,就能在現實生活中,在自己的心中,實現精神超越。這種境界既不脫離現實卻又超越了現實,既不脫離自我卻又超越了自我,是一種不同於其他宗教的超越。正如禪宗語錄所言,「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種境界只有自己才能感受到和享受到。這種思維方式排除了彼岸與此岸的差別,取消了彼岸的偶像,在自己有限的存在中實現了無限和永恆。
察己知人
《呂氏春秋·察今》:「察己可以知人,察今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與我同也。」因此,人應該體認內在的自然本性,而不在於辨別外在的事物之理。因為吾性即人性,要認識外物和別人,只需認識自己就夠了。
所謂內在於人的自然本性主要指共同的愛好、欲求以及理想。這些愛好、慾望和理想等,不同的學派有不同的解釋。《呂氏春秋》認為人皆崇尚相同的秩序,有相似的慾望或理想;道家認為人皆有相似的崇尚自然的本性;儒家則以為人皆有相同的道德本心,皆喜歡合於理義的事情,皆希望實現「大同仁愛」的社會。所有這些相同或相似,一言以蔽之,皆因為各學派都認為人心中有一個「共識」,在這種共識下,可以推己及人、察己知人。
已經流行於全世界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出自《論語》)的思想也源於此。
辯證思維
中國先哲善於從事物的有機聯系、對立統一中認識和把握事物,具體表現在陰陽剛柔的對立、一分為二與合二為一的對立統一、「和實生物」、「執兩用中」的處事方法,以及「物極必反」的發展變化觀。特別地,「執兩用中」的處事法則形成了中國人寬厚仁和的民族特性;而「物極必反」的世界觀則幫著中國人在困苦危難之中,始終對未來充滿著憧憬和希望,使我們的民族從不消沉,永遠處於活力和奮斗之中。
安身樂命
人生在世,有許多東西是超出個人的能力和欲求之外的。明知在人的能力之外而又要拚命追求,則不免陷入煩惱之中。故中國先哲從心靈上解除人的煩惱。孔子說:「盡人事,聽天命。」孟子也說:「不知道它怎麼來的,但它卻來了的,都是命定的。」人在這些東西面前只有坦然處之,盡心盡力,至於那人力不能及處,只好任其自然了。莊子則提出,不但要承認天命,而且還要高高興興地接受它,順應它,這樣便能使心靈常常處在自由逍遙之中。所以他說:「通達生命的真實狀況的,不去追求與生命無關之物;通達命運實情的,不去探討人的理智無可奈何的東西。」這樣才能安時處順,無往而不樂。

G. 傳統中國人的基本思維方式是

傳統中國人的基本思維方式是

1、自我超越

有形有相的東西終歸於毀滅,要實現真正的不朽,就要超越自我這個有限的存在。中國先哲將「道」作為超越一切有形有相的東西的永恆存在。但這個「道」又不是不可捉摸、高高在上的上帝,它「有情有信」,就在萬事萬物之中。理想人格的獲得就在於與「道」自覺、自然而然地合和。

2、自我實現

中國先哲的目的是在實踐中實現自己的道德人性,從中得到真正的精神享受,即所謂的「心中樂地」。這種實現完全是現世主義的,它主張在現世人生中實現最高理想,並不需要彼岸的永恆和幸福。因為永恆和幸福本來就在你的心中,隨時可以實現和受用。中國人把「立德、立功、立言」定為人生「三不朽」,正體現了中國文化在價值取向上的現世特徵。

3、中庸之道

中庸的思維方式在古代中國農業、醫學、政治和人際關系之中都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它穩固了古代社會政治生活,緩和了階級對立和貧富差距,協調了人類與自然界的關系,至今對世界仍有重大意義。

4、直覺思維

就思維的精確性來看,直覺思維是一種模糊的思維方式。這是因為,自然界或宇宙的本質,不可能通過推理或分析來把握,只能通過直覺來領悟。中國人的許多概念、命題歧義叢生,正是這種思維造成的。所謂的「天人合一」,所謂的心通萬物,都是這種思維的必然結果。

5、整體思維

整體思維對中國的歷史、文化和生活的影響是巨大的。中國人素有的「大一統」思想,中醫的「頭痛醫腳,腳痛醫頭」的整體療法,以及中國文化偏重綜合、弱於分析、概念的模糊性等都體現了這種思維方式的影響。

6、意象思維

意象思維方式亦稱為象徵,是用某種具體的形象的東西來說明某種抽象的觀念或原則,是一種由具體到抽象的飛躍。

H. 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感性與理性)

摘要 中國人的思維模式是以直覺、體驗、類

I. 中國傳統思維方式

中國傳統思維方式最有特色的是整體思維、直觀思維、類比思維、辨證思維
一、整體思維
所謂整體思維,是指把天地、人、社會看做密切貫通的整體,認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處在一個整體系統中,各系統要素之間存在著互相依存的聯系。
古人在這方面有許多典型的言論,例如儒家的孟子說:「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豈曰小補之哉?」(《孟子·盡心上》)道家的莊子說:「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莊子·齊物論》)我們把「上下與天地同流」跟「萬物與我為一」聯系起來看子可以知道無論是先秦的儒家還是道家,都是把人與天地萬物看做是一個整體系統的。由此我們可以明白先秦典籍中大量出現的「一」的含義。例如《易·系辭傳下》說:「天下之物,貞乎一者也。」老子說「聖人抱一以為天下式」從根本上看,「一」都是講整體、系統及其貫通的。
華夏民族在《易經》時代形成了由「天——地——人」組成和諧整體的宇宙觀念。《易經》以陽爻和陰爻構成的六十四卦,象徵天地萬物及其變化,表明天地和同,萬物化生,人與天地分而相合。
在整體思維上,漢代使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得以完善,對陰陽的對立統一關系,陰陽相互調節維持整體平衡的功能,都作了充分的說明。到宋代,理學的開創者周敦頤著《太極圖說》,上篇講天地,下篇論人,認為天地系統的秩序結構,就是人的行為道德的規范,人的思想、行為與天地秩序相合,才能真正實現「天——地——人」宇宙大系統的和諧統一。宋代把古代中國整體系統的思維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探索宇宙的本體和深層的內在聯系;注重從直觀體驗、心性、精神去接近天理。
二、直觀思維
所謂直觀思維,是指在已往經驗知識積累的基礎上突發地把握事物本質,以及基於這種能力而產生的思維方式。古代整體思維認為,對於宇宙本體,對於「天——地——人」的系統,僅僅依靠語言、概念、邏輯推理去認知是無法窮盡其奧義的,必須憑借對於「象」的直覺、頓悟去把握。《周易.系辭傳上》說:「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顯然,「立象」包括了對於「觀象」、「體悟」的過程與結果的表述。
儒家、道家都主張以直觀為基礎去領悟、把握宇宙、人生。莊子的「乘物以游心」「游心於物之初」 都是講直觀、體悟一切存在的根源與自然運行的規律。宋代張載的「大其心則能體天下之物」,朱熹的「眾物之表裡精粗無不到,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陸九淵的「吾心」與「宇宙」相冥契,則是強調用身心體驗宇宙終極的實在。
直覺思維方法的基本特徵之一,是非邏輯性。在現代科學研究中,邏輯證明和實驗的方法都表現了一定的局限。許多科學家認為,唯一的道路就是直覺地把握整體,並且洞察到正確的東西。而中國傳統的直覺思維,經過科學改造後也能適合現代科學的需要。如在量子力學中有不確定原理、引進了概率的概念,西方人很難掌握,而東方人極易接受,這不能不說與東方思維方式有關。同時,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說明了中國傳統直覺思維的合理性。
三、類比思維
類比思維是從「天、地、人」系統整體思維衍生出來的,是指由兩個對象內部屬性關系的某些方面相似,而推出它們在其他方面可能相似的推理方法。
古代漢民族很早就發現天地萬物、人事習俗存在著類別,當兩類事物之間的不同性和相似性都被認識得很清楚時,類比思維就會變得更加富有成果。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很擅長的一個領域,表現類比的最古形式就是比喻,常常用以發現說明世界的真理。例如莊子主要依靠比喻和類比來論證哲學問題。如《齊物論》通過狙公賦芧、罔兩問影、莊周夢蝶等比喻,來論證對任何事物的認識本無確定不變的是非標准,一切是非之爭,都是對道的全面性的歪曲和割裂,反對認識的片面性。《逍遙游》借用大鵬和小鳩,大椿和朝菌的比喻,說明任何事物都不能超越自己本性和客觀環境,主張各任其性,逍遙自在。《秋水》篇借河伯與海若的對話說明萬物的大小、貴賤、生死、是非都是相對的。
四、辯證思維
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三卷中曾經對中國古代光輝的辯證思維加以總結,他說:「當希臘人和印度人很早就仔細地考慮形式邏輯的時候,中國則一直傾向於發展辯證邏輯,與此相應,在希臘人和印度人發展機械原子論的時候,中國人則發展了有機宇宙的哲學。」 李約瑟所說的這種「辯證邏輯」就是中國傳統思維模式的一個突出內容——辯證思維。所謂辯證思維,就是運用對立統一的觀點、方法來認識、分析各種自然現象及其變化。
中國的辯證思維起源較早,老子講「正言若反」,就是說一句話看起來是反面的,其實有深刻的含義。他講「反者道之動」,老子特別強調這個「反」",這個「反」用黑格爾的名詞說就是「否定性」,老子認為一切事物後來都歸於否定。老子又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音聲相和,前後相隨」「萬物負陰而抱陽」「禍兮福所依,福兮禍所伏」,老子指出事物是在對立關系中造成的。孔子講「叩其兩端」,遇到什麼問題,從兩方面來考慮,問題就解決了。從老子、孔子開始,中國的許多思想家都有辯證思維,到宋朝張載,辯證思維尤其豐富,後來明清之際的王夫之,辯證思維也很豐富。中國的太極圖就表示著辯證思維:兩端互補,相反相成,相滅相生。中國古代辯證思維有一定的水平,這也是中國古代哲學的優秀遺產。在西方,也有豐富深刻的辨證思維,可是東西方講的重點不一樣,西方特別強調斗爭,而中國哲學講的辯證思維比較注重對立的統一,注重和諧,認為和諧、對立的融合是最重要的。
辯證思維是指以變化發展視角認識事物的思維方式,通常被認為是與邏輯思維相對立的一種思維方式。在邏輯思維中, 事物一般是「非此即彼」、「非真即假」,而在辯證思維中, 事物可以在同一時間里「亦此亦彼」、「亦真亦假」而無礙 思維活動的正常進行。
辨證思維模式要求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時,以動態發展的眼 光來看問題。  辯證思維是唯物辯證法在思維中的運用,唯物辯證法的范疇、 觀點、規律完全適用於辯證思維。辯證思維是客觀辯證法在 思維中的反映,聯系、發展的觀點也是辯證思維的基本觀點。 辯證思維對傳統文化的影響 辯證思維深深地滲透到傳統文化的各個領域: 影響社會的發展進步; 決定傳統文化的發展走向; 影響古代的軍事理論和戰爭決策; 影響傳統的中醫理論; 對中國的歷史發展、民族智慧的開發、文化的健康 發展都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中國傳統思維方式偏向於理性思維

J. 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感性與理性)

摘要 「感性思維」,是中國「感性文化」影響下的典型思維方式。其實,感性是所有人的初級認識手段,所以,它的存在絕不只限於中國人才有。

閱讀全文

與中國常用思維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六字訣快速練習方法 瀏覽:854
獲得金屬單質常用的方法 瀏覽:316
用什麼方法止癢好 瀏覽:631
瘦肚子後背運動方法視頻 瀏覽:186
冬天怎麼除甲醛最快最有效的方法 瀏覽:477
胸部熱敷的正確方法 瀏覽:447
三七食用方法降血壓 瀏覽:690
裁員的方法和技巧 瀏覽:724
uv膠水的使用方法 瀏覽:178
淋浴架子安裝方法 瀏覽:492
貼片電容萬用表測量方法 瀏覽:62
嬰兒病毒性感冒鼻塞用什麼方法 瀏覽:896
植物進化的研究方法 瀏覽:486
使用簡寫方法實現背景圖片不平鋪 瀏覽:139
如何自製消滅蟑螂最快最有效的方法 瀏覽:684
測距儀使用方法視頻 瀏覽:985
在家鍛煉屁股肌肉的好方法 瀏覽:100
西式糕點製作方法圖片 瀏覽:521
正確的剎車排空氣方法 瀏覽:992
火龍果冰粉的製作方法和步驟 瀏覽: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