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具是我們日常喝茶所必備的用具,那麼茶具怎麼使用呢?下面一起來看看我為大家精心推薦的茶具的使用 方法 ,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茶具的使用方法
1.蓋碗的使用方法:蓋碗或稱蓋杯,分為茶碗、碗蓋、托碟三部份,置茶三公克於碗內,沖水,加蓋五~六分鍾後飲用。以此法泡茶,通常喝上一泡已足,至多再加沖一次。
2.茶挾的使用方法:又稱茶筷,茶挾功用與茶匙相同,可將茶渣從壺中挾出。也常有人拿它來挾著茶杯洗杯,防燙又衛生。
3.茶針的使用方法:茶針的功用是疏通茶壺的內網(蜂巢),以保持水流暢通。
4.茶杯的使用方法:茶杯的種類、大小應有盡有。喝不同的茶用不同的茶杯。近年來更流行邊喝茶邊聞茶香的聞香杯。根據茶壺的形狀、色澤,選擇適當的茶杯,搭配起來也頗具美感。為便於欣賞茶湯顏色,及容易清洗,杯子內面最好上釉,而且是白色或淺色。對杯子的要求,最好能做到“握拿”舒服,"就口"舒適,"入口"順暢。
5.茶盤的使用方法:用以承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盤子,以盛接泡茶過程中流出或倒掉之茶水。也可以用作擺放茶杯的盤子,茶盤有塑料製品、不銹鋼製品,形狀有圓形、長方形等多種。
6.茶船的使用方法:用來放置茶壺的容器,茶壺里塞入茶葉,沖入沸開水,倒入茶船後,再由茶壺上方淋沸水以溫壺。淋澆的沸水也可以用來洗茶杯。又稱茶池或壺壺承,其常用的功能大致為:盛熱水燙杯、盛接壺中溢出的茶水、保溫。
7.煮水器的使用方法:泡茶的煮水器在古代用風爐,目前較常見者為酒精燈及電壺,此外尚有用瓦斯爐及電子開水機,自動電爐。
8.茶漏的使用方法:茶漏則於置茶時,放在壺口上,以導茶入壺,防止茶葉掉落壺外。
9.茶巾的使用方法:茶巾又稱為茶布,茶巾的主要功用是干壺,於酌茶之前將茶壺或茶海底部銜留的雜水擦乾,亦可擦拭滴落桌面之茶水。
10.茶葉罐的使用方法:儲存茶葉的罐子,必須無雜味、能密封且不透光,其材料有馬口鐵、不銹鋼、錫合金及陶瓷。
11.茶則的使用方法:茶則為盛茶入壺之用具,一般為竹製。
12.茶海的使用方法:茶海又稱茶盅或公道杯。茶壺內之茶湯浸泡至適當濃度後,茶湯倒至茶海,再分倒於各小茶杯內,以求茶湯濃度之均勻。亦可於茶海上覆一濾網,以濾去茶渣、茶末。沒有專用的茶海時,也可以用茶壺充當。其大致功用為:盛放泡好之茶湯,再分倒各杯,使各杯茶湯濃度相若,沉澱茶渣。
13.茶匙的使用方法:茶匙又稱茶扒,形狀像湯匙所以稱茶匙,其主要用途是挖取泡過的茶壺內茶葉,茶葉沖泡過後,往往會會緊緊塞滿茶壺,加上一般茶壺的口都不大,用手挖出茶葉既不方便也不衛生,故皆使用茶匙。
14.茶荷的使用方法:茶荷的功用與茶則、茶漏類似,皆為置茶的用具,但茶荷更兼具賞茶功能。主要用途是將茶葉由茶罐移至茶壺。主要有竹製品,既實用又可當藝術品,一舉兩得。沒有茶荷時可用質地較硬的厚紙板折成茶荷形狀使用之。
茶具的保養方法
茶具紫砂壺是喝茶人的珍寶,但要使紫砂壺表現出真正的個性,就要有正確的養壺方法,泡壺是最好的養壺方法,具體可分以下六點:
徹底將內外洗凈
無論是新壺還是舊壺,養之前要把壺身上的蠟、油、污、茶垢等清除干凈。
切忌沾到油污
紫砂壺最忌油污,沾一後必須馬上清洗,否則土胎吸收不到茶水,全留下油痕。
泡茶
泡茶次數越多,壺吸收的茶汁就越多,土胎吸收到某一程度,就會透到壺表發出潤澤如玉的光芒。
擦與刷要適度
壺表淋到茶汁後,用軟毛小刷子,將壺中積茶銷銷刷洗,用開水沖凈,再用清潔的茶巾稍加擦試即可,切忌不斷地推搓。
使用後清理晾乾
泡茶完畢,要將茶渣清除干凈,以免產生異味,又需重新整理。
讓壺休息
勤泡一段時間後,茶壺需要休息,使土胎能自然徹底乾燥,再使用時才能更吸收。按這六步養亮的壺,雖養成的速度較慢,但亮度可經久,也不褪不怕人的手氣觸摸。
紫砂壺的保養方法
1. 將壺與壺蓋分開,放置在盛滿水的干凈的容器中,容器要足夠大,水要蓋沒整個壺。
2. 容器中同時放入一些茶葉(您想用此壺來泡的茶葉),放在小火上慢慢煮開,小心看護,防止壺與壺蓋或容器壁互相撞擊而造成破損。
3. 慢慢的煮1小時左右,移去火源,讓壺仍靜置在有水覆蓋的容器中,慢慢冷卻,放置1天。
4. 次日,取出壺,倒去留在壺內的泥沙,清水小心淋壺洗滌。重復以上1-3步驟一次。
5. 次日,取出壺,用熱水小心淋壺洗滌。經過此番處理,壺中的氣孔均已打開,以待使用。
茶具的配件介紹
1.茶筒:盛放茶藝用品的器皿茶器筒
2.茶匙:又稱「茶扒 」形狀像湯匙所以稱茶匙,其主要用途是挖取泡過的茶, 壺內茶葉,茶葉沖泡過後,往往會緊緊塞滿茶壺,加上一般茶壺的口都不大,用手挖出茶葉既不方便也不衛生,故皆使用茶匙。
3.茶漏:茶漏則於置茶時放在壺口上,以導茶入壺,防止茶葉掉落壺外。
4.茶則:茶則(茶勺)茶則為盛茶入壺之用具
5.茶夾:又稱「茶鏟」茶夾功用與茶匙相同,可將茶渣從壺中挾出,也常有人拿它來挾著茶杯洗杯,防燙又衛生。
6.茶針(茶通): 茶針的功用是疏通茶壺的內網(蜂巢),以保持水流暢通當壺嘴被茶葉堵住時用來疏浚,或放入茶葉後把茶葉撥勻,碎茶在底,整茶在上。
茶具的相關發展
茶具古代 飲茶 茶具主要指盛茶、泡茶、喝茶所用器具。這一概念與今所說的茶具基本相同。唐宋以來的飲茶茶具在用料上主要是陶瓷,金屬類飲茶茶具在唐宋以來是少見的。因為金屬茶具泡茶遠不如陶瓷品,所以是不能登上所謂茶道雅桌的,唐以來主要變化較大的飲茶茶具有:茶壺、茶盞(杯)和茶碗。而這幾種茶具與飲茶 文化 的興起有直接關系。
茶壺
茶壺在唐代以前就有了。唐代人把茶壺稱“注子”,其意是指從壺嘴裡往外傾水,據《資暇錄》載:“元和初(公元806年,唐憲宗時)酌酒猶用樽杓……注子,其形若罌,而蓋、嘴、柄皆具。”罌是一種小口大肚的瓶子,唐代的茶壺類似瓶狀,腹部大便於裝更多的水,口小利於泡茶注水。約到唐代末期,世人不喜歡“注子”這個名稱,甚至將茶壺柄去掉,整個樣子形如“茗瓶”,因沒有提柄,所以又把“茶壺”叫“偏提”。後人把泡茶叫“點注”。就是根據唐代茶壺有“注子”一名而來。
明代茶道藝術越來越精,對泡茶、觀茶色、酌盞、燙壺更有講究,要達到這樣高的要求,茶具也必然要改革創新。比如明朝茶壺開始看重砂壺,就是一種新的茶藝追求。因為砂壺泡茶不吸茶香,茶色不損,所以砂壺被視為佳品。據《長物志》載:“茶壺以砂者為上,蓋既不奪香,又無熱湯氣。”說到宜興砂壺幾乎無人不知。而宜興砂壺正是明朝始有名聲。據史料記載說,明朝宜興有一位名叫供春的陶工是使宜興砂壺享譽的第一人。
《陽羨名陶錄》記載說:“供春,吳頤山家僮也。”吳頤山是一位讀書人,在金沙寺中讀書,供春在家事之餘,偷偷模仿寺中老僧用陶土搏坯,製做砂壺。結果做出的砂壺盛茶香氣很濃,熱度保持更久,傳聞出去,世人紛紛效仿,社會出現爭購“供春砂壺”的現象。供春真姓“龔”。所以也寫成,‘龔春”砂壺。此後又有一個名叫時大彬的宜興陶工,用陶土,或用染顏色的硇砂土製作砂壺。開始,時大彬模仿“供春”砂壺,壺形比“供春”砂壺更大,一次時大彬到江蘇太倉做生意,偶在茶館中聽到“諸公品茶施茶之論。”頓生感悟,回到宜興後始作小壺。其壺“不務妍媚,而朴雅堅粟,妙不可思……前後諸名家,並不能及。”《畫航錄》說:“大彬之壺,以柄上拇痕為識。”是說世人以壺柄上識有時大彬拇指印者為貴。從此宜興砂壺名聲遠布,流傳至今,還是人見人愛的精製茶具。
茶盞、茶碗
古代飲茶茶具主要有“茶椀”(碗)、“茶盞”等陶瓷製品。茶盞在唐以前已有,《博雅》說:“盞杯子。”宋時開始有“茶杯”之名。見《陸游詩》雲:“藤杖有時緣石瞪,風爐隨處置茶杯。”現代人多稱茶杯或茶盞。茶盞是古代一種飲茶用的小杯子,是“茶道”文化中必不可少的器具之一。大家知道,中國茶文化興起於漢唐、盛於宋代。茶盞也隨同茶文化的盛起而有較大的變化。
宋代茶盞非常講究陶瓷的成色,尤其追求“盞”的質地、紋路細膩和厚薄均勻。據宋蔡襄《茶錄》載:“茶白色、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紂黑,紋路兔毫,其杯微厚,熁火,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盞,斗試家自不用。”依這段史料,可以看出,如盛白葉茶,就選用黑色茶盞,說明當時已經注意到茶具的搭配關系。搭配的目的就是為了有更好的茶色與茶香。宋代建安(今福建建甌)製造的一種稍帶紅色的黑茶盞,被時人看作是佳品,其次可以看到,當時評賞茶盞的質量,還有茶盞表面的細紋,如建安的紺黑茶盞已經精製到“紋路兔毫”的地步,足見陶藝水平很高。再者看“熁火”。“熁火”之意見《廣韻》曰“火氣上”,又《集韻》“火通也”,熁音協,含燙意。這里“熁火”實指茶杯中熱氣的散發程度,明清時期,江蘇的寶應、高郵一帶把“熁火”稱為“燙手”。宋代建安生產的“紺黑盞”比 其它 地區產品要厚,所以捧在手中有“久熱難冷”的好處。因此被看作是宋代茶盞一流產品。
古今茶具的區別與聯系
古代茶具與現代茶具的概念稍有不同。唐宋時期所言的“茶具”似有大概念與小概念之分。如唐、宋、元、明許多詩人筆下的“茶具”主要指與飲茶有關的茶罏、茶壺、茶杯等器具,所以是小概念的。從大概念來看,依唐文學家皮日休《茶具十詠》所指出的有十大件,其中包括制茶、盛茶、 烘焙 茶具、飲茶有關的器具,甚至包括茶人、茶舍。又按《雲溪友議》提到有“二十四種”茶具,顯然,後兩者是大概念的茶具,這一概念與今有許多不同。
「茶」、「壺」兩者在中國的飲茶文化上,是有著相當大的關聯性且密不可分。喝茶講究茶湯之香氣、韻味,而茶壺的欣賞在於外觀的視覺、內在骨胎質料的堅潤性及吸收茶湯後的肌理變化。茶壺的把玩、鑒賞,亦隨著每個人欣賞的角度與層次而異,不論是具有歷史年代價值的古壺、宜興壺、手拉坯壺或是具有台灣文化色彩的陶壺,都各有其吸引人之處。茶壺的好壞也不是以價格的高低去衡量,璞石之中含有璧玉,從一個創作者的作品,可看出其所下的苦心和它的精神內涵,這是需要慧眼者與其產生共鳴的。選購時,應考慮其實用性及藝術性兼具,但最重要的還是茶壺的原料、燒成。茶壺的造型變化多
端、層出不窮,由於市場的變革,使得許多茶具徒有外形,而根本談不上基本的實用要求。許多人趕著「玩茶壺」的風潮,盲目搶購,至於什麼是好玩的茶壺?還是要您用「心」來體會。
⑵ 紅茶能用蒸茶壺嗎
紅色紅茶人呢紅茶能用真茶壺嘛紅茶也可以用針紅茶能用真茶壺嘛紅茶也可以用針長鬍子紅茶能用真茶壺嘛紅茶也可以用蒸茶壺實用啊效果還是可以的我覺得還是紅茶能用針,茶壺嘛,紅茶也可以用蒸茶壺使用啊,效果還是可以的,我覺得還是口紅茶能用針,茶壺嘛,紅茶也可以用蒸茶壺使用啊,效果還是可以的,我覺得還是口感各方面都不影響。
⑶ 蒸茶壺蒸茶一般蒸幾次為宜 蒸茶方法
1、兩到三次即可,蒸茶,是製作茶葉的工序之一,是利用高溫高壓蒸氣將茶蒸熱,使梗、葉變軟,以利壓製成形。
2、蒸茶方法:
(1)洗茶,將所需蒸的茶葉用熱水洗一遍。
(2)洗過茶後,將茶葉放進蒸茶壺中,插上電,使蒸茶壺加熱。
(3)蒸茶壺自動關閉加熱變為保溫後,等上三分鍾,即可完成蒸茶。
⑷ 鑄鐵茶壺使用方法
捧一本書,,聽一首曲,喝一杯茶,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坐看天上雲卷雲舒,這是多少人嚮往的生活。在中國人眼裡,閑適的生活是必須要有茶的,中國愛喝茶,這恐怕是全世界眾所皆知的事情。中國的茶文化源遠流長,想要喝到美味的茶,不僅需要好的茶葉和精湛的泡茶手藝,泡茶工具也起到了關鍵的作用。茶壺的種類多種多樣,今天要介紹的是鑄鐵茶壺。
首選理由
一般人有泡茶的人都知道山泉水或井水比較甜,所以比較講究的人都會想設法弄這種水回來泡茶。
曾經有人分析過水質發現這兩類水中鐵的含量較高,其不接觸空氣而以二價鐵離子形式存在。
使用鐵壺煮過的水因為含有二價鐵離子,所以會出現山泉水效應,可有效提升口感,非常適合沖煮各式茶飲。
沖煮特性
用鑄鐵茶壺煮出的水為軟水,口感較圓潤、甘甜,用來沖泡飲品,可有效提升口感。不僅可以沖煮、還可持續加熱,功能性范圍更廣,所以歐美人士專門用來沖煮花果茶、紅茶,用來煮普洱茶也是不錯的選擇,因為經由鑄鐵壺的沖煮,可有效去除茶中的異味,提升口感。
鑄鐵壺具有強力的導熱性及保溫性,非常適合沖煮各式茶飲,鐵壺之所以有名,其由來在於鍋燒之製法(800一l000℃炭燒)。因系鍋燒,鐵的表面會變成酸化鐵。此東西被稱為酸化皮膜(帶白的青紫色)。因酸化皮膜沒有直接和鐵及水混在一起,所以燒開的水不會感覺有金屬味道(亦有抑制生菌之作用)。但是,在此狀態,鐵分則不會溶出。然而,在使用當中,從酸化皮膜之較弱部分紅垢會一點一點產生,此乃正常現象。長時間使用鐵壺的話,當鐵壺內之紅垢部分增加時,白色的水垢則會沉澱。此水垢的任務系為了不讓紅垢做不必要之擴散,及凈化水質。
使用方法
1.鐵壺第一次使用,先將5-10克茶葉放入鐵壺網內,加水蒸煮約10分鍾。如此茶葉中所含的丹寧和鐵壺中溶解出的鐵份,會在鐵壺表面形成一層丹寧鐵的皮膜,將更不容意生綉;同時可去除新壺的異味。燒開後將壺內水倒掉,重復2-3次,直至水質清澈即可。建議新壺剛開始使用時請每天使用,讓水垢能迅速付著。
2.鐵壺適合的熱源是炭火現在使用電熱爐和瓦斯爐,電磁爐代替也可以。
3.日常使用時,請裝8分滿的水,以免水沸騰後溢出。鐵壺使用約5天後,內壁會出現猩紅色斑點,10天左右會出現白色的水垢。這為正常現象,只要水不混濁是不影響飲用的。
4.每次使用後,開小火將壺內水分充分蒸發,再用乾的軟布擦乾,保持壺體乾燥,不要壺內剩水過夜。防止鐵壺生銹,影響使用壽命。
一杯讓人回味無窮的茶,必須要在茶具中流轉一遍。鑄鐵茶壺不同於一般的瓷器茶壺,經過手工打造,造型精美,有觀賞性,而且它含有微量的鐵元素,在泡茶的過程中會釋放鐵離子,對人身體非常有益,長期使用鑄鐵茶壺泡茶,可以防止貧血,還兼具養生的作用。大家在使用鑄鐵茶壺的時候,也要注意它的日常清洗,還有保養,以延緩它的使用壽命。
⑸ 蒸茶壺蒸茶一般蒸幾次為宜
兩到三次即可,蒸茶,是製作茶葉的工序之一,是利用高溫高壓蒸氣將茶蒸熱,使梗、葉變軟,以利壓製成形。
蒸茶方法:
1、洗茶,將所需蒸的茶葉用熱水洗一遍。
2、洗過茶後,將茶葉放進蒸茶壺中,插上電,使蒸茶壺加熱。
3、蒸茶壺自動關閉加熱變為保溫後,等上三分鍾,即可完成蒸茶。
⑹ 茶道壺怎麼用
隨著“鐵壺熱”風靡,很多茶友沏茶時開始使用鐵壺。那麼鐵壺開壺以後,在日常使用中有哪些注意事項和禁忌呢?茶道壺怎麼用?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茶道壺的用法,一起來看看。
1、鐵壺燒水,要裝八分滿,以免水沸騰後從壺嘴處溢出外濺。
2、壺內水不足時,要加熱水補充水量,防止因溫差過大導致裂壺。在壺溫低時,加入熱水或者壺溫高時倒入冷水,都有裂壺的風險。比較好的做法是:
(1)使用兩把以上的鐵壺交替使用;
(2)只有一把鐵壺時,可採用加熱水的方式來補充壺內不足的水量,這么做可以避免溫差過大的狀況。
3、日本鐵壺比較適合的熱源是炭火,尤其在冬天用炭火燒起來泡茶比較有氛圍,切忌不可使用微波爐加熱。如果使用電熱爐、瓦斯爐或者電磁爐,建議用中度的能量加熱(1000W左右),便於鐵質緩慢釋放出來,增加飲水的口感,幫助身體吸收礦物質。
4、加熱中或者加熱後,要用壺蓋叉或夾子開蓋,同時注意蒸汽的釋放,以免溢出燙傷。對於壺蓋摘鈕沒有防燙設計的鐵壺,切記直接用手開蓋。
5、除煮水使用外,平常不要讓壺有水份。泡完茶之後,要迅速將壺內剩餘的水倒出,並使其利用余熱自行乾燥。鐵壺完全冷卻之前不要將蓋子蓋上,否則壺內的蒸汽會隨溫度的下降凝結成水珠,從而導致生銹.(切記不必要空壺加熱除水氣,那樣特別傷壺)
6、禁止壺內沒水干燒,否則會縮短鐵壺使用的壽命,也有可能將壺燒裂。
7、在用鐵壺燒水的過程中或者在壺尚有餘溫的時候用茶水擦拭壺的外部,,可以起到保養鐵壺的作用,天長日就自然會散發出迷人可愛的光澤。
8、切記鐵壺在煮水煮茶時外出不管,一定關閉電源,熄火後外出。
9、鐵壺要放置乾燥處所,避免潮濕。一旦確定長期不用,在最後一次使用完畢,確定壺內沒有任何水份殘留之後,把木炭、竹炭或不用的報紙,放置壺內,然後再罩上一層塑膠袋,隔絕水汽和灰塵。
10、鐵壺開壺以後,在使用中會逐漸生成一些猩紅的鐵銹,這些鐵銹是茶與鐵反應生成的防銹層。切記不需要擦洗,注意用水的品質就足夠了,更不要用清洗劑清洗。
分為中日兩種
中國鐵壺保養
使用鐵壺原因:具有陶瓷不容易破碎,導熱速度快,保養目標是養壺如新。需要去掉鐵壺中的沉澱物和鐵銹。
操作方法:
1:利用絲瓜瓤加水,將壺內的銹斑剝落,反復多次直到再無鐵銹脫落。
2:發酵程度低的茶類為主。例如:高山茶、綠茶、普洱新茶等將5-10克茶葉放入鐵壺,加水蒸煮約10分鍾。茶葉中所含的丹寧和鐵壺中溶解出的鐵份,會在鐵壺表面形成一層丹寧鐵的皮膜,將更不容意生綉;同時可去除新壺的異味。燒開後將壺內水倒掉,每天重復2-3次,持續15天左右直至水質清澈即可使用。
日本鐵壺保養
使用鐵壺原因:雖然鐵壺很早傳入日本但是一直沒有廣泛傳播。到18世紀中期日本茶道開始形成統一的意識,他們發現煮茶最好的水源的河床都有大量鐵砂成分,用鐵壺煮水可以提高茶味品質。因此18世紀開始大量仿造唐代鐵壺,並且形成自己的風格。
操作方法:
1:10克御守塩調和200克醋(白醋為佳),放入壺中小火煮,不能幹燒。(御守塩與醋混合加熱時產生次氯酸消除壺中細菌群落,御守塩沒有海塩那樣的強腐蝕性所以日本茶道多用)
2: 5克御守塩配合200克清水與15克裙帶菜(或海帶),放入壺文火中煮。(在御守塩促進下海藻會釋放岩藻多糖成分和褐藻酸塩鈉,這個本身可以在壺內形成包漿,而且岩藻多糖成分在現代醫學中發現是抑制和預防癌細胞生長的)
3: 放入竹節、竹根、竹葉混合250克入清水,放入壺里煮30分鍾。
⑺ 曼寧電器蒸汽養生壺怎麼使用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0-17
⑻ 蒸茶內膽怎麼用
蒸茶內膽的用法,把蒸煮茶壺洗干凈,然後在壺中添加清水,清水不能低於最低刻度線,不能高於最高刻度線,接著將蒸煮茶壺放到加熱底座上,放入前記得搽干茶壺底部的積水,以免漏電。
把需要蒸煮的茶葉、茶包放入茶壺上層的茶籃中,因為蒸煮茶壺蒸出來的茶比較淡,蓋上蓋子將底座通上電,然後將蒸煮茶壺旋鈕開關。
相關信息
1、蒸茶器是一種新型的泡茶工具,它與平時人們使用的茶杯茶壺略有不同,這種茶具能加熱而且能做的茶湯分離,能讓蒸好的茶湯色澤漂亮口感誘人。
2、蒸茶器在使用以前可以先看說明書,說明書上對它的功能和操作方法有詳細的介紹,內部結構有詳細介紹後,再去操作使用它,使用前要用清水全部沖洗干凈,而且要了解它各部位的組裝。
3、使用蒸茶器時要把它內部的茶籃取出來,准備適量的純凈水或者礦泉水裝入到蒸茶器的茶壺中,讓它大約占茶壺容積到2/3左右,在准備5~10克的茶葉,直接放在茶籃中,把它放到蒸茶器中固定好。
⑼ 茶具怎麼使用 茶具的使用步驟
1、溫具。用熱水沖淋茶壺,包括壺嘴、壺蓋,同時沖淋茶杯,隨後即將茶壺、茶杯瀝干。溫具的目的是提高茶具溫度,使茶葉沖泡後溫度相對穩定,不使溫度過快下降,這對較粗老茶葉的沖泡尤為重要。
2、置茶。按茶壺或茶杯的大小,往泡茶的壺(杯)里置入一定數量的茶葉。置入茶葉後,可以觀賞壺(杯)里的茶葉形狀與顏色。如果所用來泡茶的是白色蓋碗,則茶色與白色相映成趣,極具觀賞價值。
3、沖泡。置茶入壺(杯)後,按照茶與水的比例,將開水沖入壺中。沖水時,除烏龍茶沖水須溢出壺口、壺嘴外,通常以沖水八分滿為宜。如果使用玻璃杯或白瓷杯沖泡,可以特別注重欣賞的細嫩的茶葉,沖水也以七八分滿為度。沖水時有「鳳凰三點頭」的講究,就是將水壺下傾上提三次,這既是主人向賓客點頭致意,也能使茶葉和茶水上下翻動,使茶湯濃度一致。
4、倒茶。沖泡好的茶應先倒進茶海里,然後再從茶海倒進客人的茶杯(品茗杯)中。茶海又稱公道杯,取分茶公道之意。
5、奉茶。奉茶時,需要用茶盤托著送給客人,放置客人右手前方。奉茶的時候,主人還須用空餘的手做出請茶的姿勢,此時客人可用右手食指和中指並攏彎曲,輕輕敲打桌面,以表謝意。
6、品茶。茶泡好之後不可急於飲用,而是應該先觀色察形,接著端杯聞香,再啜湯賞味。賞味時,應讓茶湯從舌尖沿舌兩側流到舌根,再回到舌頭,如此反復二三次,以留下茶湯清香甘甜的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