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古鎮散文隨筆-古鎮隨筆6篇
古鎮給人一種安寧祥和的感覺,描寫古鎮的 散文 也是特別的悠遠悠長的感覺。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古鎮 散文 隨筆 6篇,希望大家喜歡。
古鎮散文隨筆1
從常德經桃源往西北至慈利縣城,沿澧水溯江而上30餘公里,便到了湘西古鎮——溪口。
溪口因九都溪、杜家溪交匯入澧水而得名。澧水至桃家嘴折轉往北,繞坪坦、王家坪,再向東,呈“幾”字形,是一個漂流勝地。
老人常說:溪口鎮是“七星灌斗”的風水寶地,遠方客商從四周七條大道雲集溪口,致使溪口古鎮富甲一方,東經南山坪、通岩泊渡、柳林及慈利縣城;東北經甘堰、宜沖橋通高峰、熊家莊;往北經陽和,通三官寺、江埡、許家坊、永定(原大庸)、武陵源、桑植、永順、龍山、保靖、更遠可達湖北、重慶、四川、貴州;西經關門岩、西溪坪,到張家界市區;西南經金岩,通永定(原大庸)、古丈;南經洞溪通桃源、沅陵;東南經南山坪通高橋、朝陽、金坪、龍潭河。往昔,溪口曾憑一條澧水的舟楫之利,上通永順、保靖、桑植、龍山,下抵津市、漢口,很久以來就是商賈羈縻之所,兵家常爭之地。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就讀於慈利三中時,初到溪口,映入眼簾的首先是紅軍橋和土家吊腳樓。紅軍橋橫跨杜家溪,上部為橋面廊亭,橋面用寬大厚實木板鋪成,平穩結實,兩旁設欄桿、長凳,橋頂蓋瓦,形成長廊式走道。欄外挑出一層風雨檐,既增強橋的整體美感,又保護橋面和托架。橋架就放在橋墩上面,而橋墩與橋台之間沒有任何鉚固 措施 ,只憑橋台和橋墩起著架空的承台作用。下部是橋墩,用大青石圍砌,以料石填芯,呈六面形柱體,上下游均為銳角,以減少洪水的沖擊。坐在亭橋上,一陣清風吹來,格外舒爽。趕集日,賣冰甜酒的、賣時鮮水果的擺滿木橋的兩旁,本來就不寬的通道更加擁擠,擁擠中透出集市的繁華。
溪口古鎮礙於地形狹窄,吊腳樓簇擁而立,一般為三層建築,第一層後臨溪水,用作廚房、餐廳;第二層屋前連接街面,用作生意經營;第三層寬敞、透亮,用作卧室、客房,撐開臨街木窗,整個街道一覽無余。屋柱用大杉木鑿眼,柱與柱之間用大小不一的杉木斜穿直套連在一起,盡管不用一個鐵釘也十分堅固。房子四壁用杉木板開槽密鑲,里里外外都塗上桐油又干凈又亮堂。
溪口的街道是一條自東向西,狹窄擁擠的石板街,東低西高,曲曲折折,頗具湘西古鎮的色彩。街道兩旁的吊腳樓經營著理發店、飯店面館、旅館、雜貨鋪、油行、布莊、染坊、縫紉店、罐鍋鋪子;野豬、鹿、兔、竹雞、錦雞、竹鼠、蛇、岩雞、核桃、花生、板栗、山梨、竹筍、杜仲、黃柏、烏桕、黃姜、木材、山竹等山貨應有盡有;偶遇趕集日,俊媳婦、大姑娘把整個街道擠得滿滿的,溪口特有的吆喝聲、笑聲、呼兒喚女聲充斥著整個山鎮,要談一件重要的事,非得找尋僻靜處不可。平時,可漫步街道,品街旁的美食,看銅壺的製作,轉過街口,從小巷深處飄來鄧麗君的“小城 故事 ”等流行歌曲。慈利三中原校門旁,有一雙胞胎姊妹經營的照相館,因人長得漂亮,生意特別紅火,很多年輕的後生有事沒事都去擠一擠。當然最熱鬧的要數桃家嘴碼頭,一隻只機帆船滿載著趕集的人或山貨,來來往往,穿梭不斷。火車橋下的敞坪則圍滿進行土特產交易的商人,看貨、選貨、侃價、打捆包裝……最有趣的是牲畜交易市場,販子、經紀用其獨特的手語演繹著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故事。
從老衛生院折轉往南,拾級而上,再轉過一段簡易公路,便到了九都溪,兩岸綠樹成蔭,河床上布滿潔白的鵝卵石,像巧媳婦兒剛沖洗過,河水深淺不一,淺的一、兩米,深的數丈,河水無論深淺都清澈見底,掬一捧喝下去,甘甜、涼爽極了。不由得想起沈從文筆下的《邊城》。
地道的溪口人十分質朴、厚道、熱情、豪爽。待客方面很有講究,進門便是四道茶----糖茶、蛋茶、炒米茶、葉子茶,然後把你拉到上席,大塊的土家臘肉、砂罐內的土雞,大碗的土家米酒,把你灌得飄飄然,再把你請到火坑邊,圍著紅紅的火苗,與你數說古今中外的趣事,山南地北地神侃。夜深了,最暖和的床被讓給你,一夜的美夢美得你似醉非醉,似醒未醒。
說到溪口,不得不提一個人,那是世居溪口、在紅軍橋上一直擺粥攤的老奶奶(不知姓名)。1935年2月,賀龍、蕭克指揮紅二方面軍進行了棉花山阻擊戰時,紅軍醫生救治幾天昏睡不醒的老奶奶。後因戰事失利,紅軍戰略轉移,途徑此橋,老奶奶的母親背著她站在橋上,給紅軍送飯送水。從此,風雨橋更名為紅軍橋,為了這段往事,老奶奶一直在紅軍橋上擺起粥攤,一擺就是幾十年,風雨無阻。或許老奶奶的粥很稠,配菜特別可口,或許客人喜歡聽老奶奶所講的紅軍故事,生意格外的好。老奶奶常說:“吃水不忘挖井人,祖輩感謝老紅軍。”老紅軍的故事不知聽了多少遍,我仍百聽不厭,每到溪口,都去看看老奶奶,喝她的稠粥,品嘗她做的配菜,溫習老紅軍的故事。看著別人的粥攤遠沒自己好,老奶奶充滿感激,對那些喝完粥,一摸口袋,才知忘帶錢食客,總笑著說:“沒事,沒事!”更不用說對窮孩子的免費饋贈了。
溪口還有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民族英雄王育寅,當地人都稱他“王春鬍子”。日本鬼子入侵中國時,為救亡圖存,他毀家創辦澧西中學,為抗日戰爭培養人才,澧西中學現已成為遠近聞名、人才輩出的慈利三中。
紅軍橋、吊腳樓、擁擠的石板街、繁忙的桃家嘴碼頭、清澈的九都溪水、擺粥攤的老奶奶……已在我的腦海中串成一幅畫、一首歌,不時地浮現在我的眼前,回盪在我的耳邊。
離開溪口已很多年了,我一直在打探她的消息,得知:紅軍橋被沖走了,吊腳樓漸漸消失了,擺粥攤的老奶奶也已仙去……我魂縈夢牽的溪口古鎮只留在往昔如畫的印象內,留在未來美好的憧憬中……
古鎮散文隨筆2金秋時節,由老馬識途倡導提議,舊時明月聯絡牽線,老忙熱情邀請,定於本周日(10月23日)請各位博友到江都邵伯(古稱“甘棠”)古鎮秋遊。邵伯有上千年的歷史 文化 遺跡,稀世古木甘棠樹,有300多年歷史的鎮水鐵牛,還有明清的條石老街、大馬頭、古運河堤、斗野園…… 為了不錯過跟老博友們的聚會,我特意提前請假休息,在家門口赴這場邵伯之約。
兩天沒上網,顧不上與博友聯系,乘車匆匆趕到邵伯時,已經上午九點十分,心裡惦記著博友,下了車三步並作兩步往河堤上趕,隔河就看見一群人在斗野亭內拍照留影,知道是揚州的大部隊到了,心裡想著見面時的歡樂情景,心裡想著,卞老師伉儷會來,元元和老馬識途會來,天良秋之牛會來,還有玉荷清風會來,印石夫婦如果工作不忙的話,應該也會趕來,心中狂喜,加快了腳步,一路往斗野亭狂奔。
進了園,穿過走廊涼亭,果然看見一群人對著鐵牛又拍又親。我趕緊走上前去,拉著元元老師和馬校長的手,大叫“我來遲了,來遲了。揚州的博友都到了,我才趕來,真是慚愧。”元元給我幾塊糖,馬校長給我兩袋五香茶干,老忙忙著散柚子,六立文帶了一袋老菱,說是快要下市的邵伯老菱,吃完就沒有了。我更是羞愧難言,因我兩手空空而來,未能盡半點地主之誼。
我們一行人來到邵伯湖畔,觀賞了一號船閘、二號船閘。三號船閘正在建設中。幾年不來,邵伯湖畔大變樣,築起了高高的堤壩,建起了新橋和長長的水泥路和護欄。讓人疑心置身於三峽大壩。
游過邵伯湖,我們在六立文李老師的帶領下,沿著河堤向南走,便看見了高高的院牆和大馬頭三個字,頗有氣勢。說來更是慚愧,我雖身為江都人,也來過邵伯古鎮,可卻沒走近老街,細細觀摩它的模樣。我們走在條石街上,腳步聲驚醒了這座千年古鎮,小鎮居民見多不怪,看見我們都很熱情。老街店鋪林立,老郵電局,老影劇院,還有謝安的住處,都基本保存著原貌。有的木板門上依稀可見革命 標語 ,“共產黨萬歲”“舉大慶旗,學王進喜”。還有熱心的居民向我們引薦,“這院子後面還有老房子,你們進來看看。”我們沿街一路向南,參觀了老文化站,文化站內長著甘棠樹,經歷了七百餘年的風雨,被列為市級古木,如果不到秋後,當是枝繁葉茂。還有一顆石榴樹,有了110年的樹齡,枝頭掛著累累碩果,有些石榴裂開了嘴向我們笑。
一路行走到梵行寺,寺廟在建中,佔地面積不大,卻依水而建,翹角飛檐已具規模。阿彌陀佛,住持真是功德無量。一行人在客堂聽印如講經,我跟在玉荷清風身後,看他搬弄相機,左拍拍右拍拍。大家起身告辭時,我和清風向住持宣傳牡丹金帶圍,清風真是個花痴,一講到花草就侃侃而談,我們掉了隊,讓大部隊等著我們去吃飯。
老忙真是熱情不得了,處處想得周到。忙前忙後,忙左忙右,又是水果、又是點心,元元戲稱:“人家說是三道茶,我們來邵伯,吃了八道茶。”午餐桌上,全是邵伯名吃,邵伯香腸,邵伯肥腸,邵伯老鵝、邵伯螃蟹,美味豐盛。老忙手拿文稿,念詩點名,惹得大家哈哈笑。用完午餐,回到大街上,我東張西望,見路邊有賣爆炒栗子的,連忙稱二斤栗子,讓大夥兒嘗嘗,算是補償一下內心的愧疚。
飯後,老忙茶館又開張了,我們走進油田宿舍大院,在閱覽室休息喝茶,老忙樓上樓下還是忙個不停,熱情邀請我們到他居住的桃花源看看。博友們對著老忙家的小院又是一陣猛拍。最後,老忙和六立文把揚州的博友送上車,大家戀戀不舍地道別。
謝謝忙公的盛情招待,謝謝卞老師的邀約,也謝謝一群博友能移步邵伯,留下許多歡樂的鏡頭,顏顏有許多不到之處,請各位諒解。請諸位下次有空到宜陵古鎮來遊玩,顏顏在此恭候各位博友大駕光臨。
古鎮散文隨筆3決定去看看周村古鎮,這個我省著名的商業古鎮。起了個大早,初秋的清晨有絲絲涼意,青青的小草、綠綠的樹葉上掛滿了露珠,空氣中彌漫著泥土的芳香,令人神清氣爽,帶著一天的好心情,披著初升的陽光向著魯中古鎮——周村前行,去追尋魯商文化的足跡。
臨進周村遠遠便看見“天下第一村”的牌坊,巍然矗立。相傳乾隆下江南時路過周村,正逢正月十五。大街一帶各商號張燈結綵,請來了旱船、獅子、高蹺等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民俗表演。乾隆帝見此龍心大悅,欽賜周村為“天下第一村”。
進入古鎮大街,便看到右側矗立著一個匾牌,上面寫著“旱碼頭”三個大字。史載周村古大街形成於宋元時期,興盛於明清。清朝中葉,周村成為著名的商業中心,與佛山、景德鎮、朱仙鎮並稱中國四大“旱碼頭”(陸上商品貿易、物資流通集散地)。
沿著古街往前走,覺得自己彷彿進入了歷史的隧道,回到了600多年前的商城。映入眼簾的是大街兩旁的明清建築,長街短巷、黛瓦粉牆、店鋪林立、青石板、老字型大小、舊牌樓、馬車、轎子、書局、酒肆、客棧、染坊、票號、銀號、綢布莊······家家古香古色,處處懸燈結綵。一刻恍惚中彷彿聽到自遙遠的地方傳來的商城繁華的喧囂聲,來自那個年代回響,一直縈繞,而且昔日商賈雲集的影子也仍斑駁可見,時至今日今也還在延續著她的輝煌。
很難想像在淄博這個現代化城市中,還有一座保存如此完好的原址原貌、原汁原味的古鎮,不由的我生出幾分好奇。據說周村古鎮,原有商業老街巷36條,還有許多小胡同。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初“拆舊建新”大潮洶涌,盡管一些民間有識之士極力為古街保護呼籲奔走,但仍難逃厄運,絕大部分盪然無存。也聽說淄博市在城市改造中因資金短缺而保留下了古鎮的這條街,還聽說那年張藝謀鞏俐他們在這里拍《活著》也是保留下來的一個原因。不由的我又生出幾分感嘆:萬幸,萬幸!因此,這條古街才得以成為活著的歷史,魯商文化才得以更好地傳承廣大,也才成為當下稀有的旅遊資源。
徜徉在古街,品味著古街,房子是古老的,覺得房子里的人家看上去摸樣也是古老的,並且做著同樣古老的生意——原始工藝、手工作坊、印染、 雕刻 、古玩、奇石、字畫、燒餅、蜜罐、煮鍋······雖然同樣是做生意,但卻沒有看到一個現代化的 廣告 牌,沒有叫賣聲,沒有口若懸河地宣傳推銷聲,也不像當今商海中拼搏的人們那樣匆忙緊張,此刻還真有一種不知是何年何夕的感覺。店主人們慵懶、休閑、從容地擺弄著小狗、擺弄著鳥籠、三三兩兩下著棋、打著牌·····我想莫非是他們完全沉浸在老祖宗為他們留下的這快風水寶地之中,享受著物質的非物的質文化遺產,不需要努力,便也會財源滾滾,所以才如此神定氣閑。
的確是這樣,周村古商城古樸而神奇,蘊藏著許多秘密,滿街流淌著故事。據說居民魏女士的大姨早年送給她一隻碗,她一直當飯碗用了五六年,專家一鑒定,卻是一隻“康熙鬥彩花卉紋碗”,一件價值連城的寶貝。居民呂先生下鄉搜集舊物,一個老大爺50塊錢賣給他一把破椅子,卻原來是一把價值一二十萬的明代古椅。
逛了很多商鋪,最熱鬧的是燒餅鋪了,人們排著長隊等待用傳統手工技藝製作即將出爐的燒餅。周村燒餅可是歷史悠久,至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據《資治通鑒》記載,漢桓帝延熹三年(公元160年)就有了周村燒餅。雖然各地的超市裡也有賣包裝精美的周村燒餅,但是都不如這里的好吃。這種燒餅只有在古街的燒餅鋪里現買現吃剛出爐的才最有味道。我也加入到排隊的行列中,終於也買到了新鮮出爐的燒餅,正如 傳說 的那樣:小小的圓餅薄如紗扇,形似滿月,落地珠散玉碎,入口回味無窮。
絲綢店裡也是個熱鬧的地方。周村是我國北方絲綢之路的源頭之一。周村絲綢文化源遠流長,歷史上曾經“桑植滿田園,戶戶皆養蠶,步步聞機聲,家家織綢緞”,有“絲綢之鄉”的美稱。清末各地絲商紛紛到周村投資辦廠。周村逐漸發展成為山東絲綢業的中心。如今絲綢店仍舊保留了古老的經營方式,進門仍是封閉的紅漆木板櫃台,各色花樣的絲綢仍是捲成長條布卷排列在櫃台上,櫃台里邊的人,手拿了木尺,剪刀,招呼著顧客。這里的氣氛很舒雅,偶爾,還會聽到一曲琵琶從店鋪里飄出,或是一陣京胡拉的有板有眼,好不愜意。
周村的絲綢織染業也是相當的繁榮,《大染坊》正是當時印染業的一個真實再現,這里也是大染坊拍攝地。渾然天成的明清建築群和布局合理的深宅大院吸引了眾多影視劇組前來拍攝。張藝謀執導的《活著》讓古商城走上熒屏,之後《闖關東》、《中國商人》、《旱碼頭》等影視劇組也都紛紛在這里取景。
古鎮自古地傑人靈,這里造就了無數個有名的商人,他們留給後人的不但是經商的法寶和精神財富還有至今完好的深宅大院,楊家大院是這些大院的代表作。大院的主人就是魯商的代表人物楊瑞清。楊瑞清自幼聰穎,16歲中舉人,但是他厭倦仕途,思想活躍,善於接受新鮮事物,對封建皇權深惡痛絕,最後走上了經商之路。他積極與外國商人接觸,給那個時代的周村帶來了許多先進的經商理念。在他的運作下,周村有了現代化的絲織設備,有了電燈,甚至先於北京有了電影放映。
楊家大院是二進四合院,前後相連。院中植有花草樹木,其中有上百年的參天老樹,也有近幾年新植的樹木,花園中有各種奇花異草,擺放著一些大小不一的觀賞石,兩個四合院的後面還有一個院子,院子里有規模不小的馬廄和停放在那裡的馬車以及司馬人住的房子,處處彰顯出當時主人的富有和闊氣。室內陳設也十分考究,中西合璧,有精美的中式字畫、古玩、 刺綉 、木雕,也有歐式的沙發、茶幾、唱機等,處處彰顯出主人不俗的文化品味還有前衛、時尚、新潮的一面,同時也體現出近代魯商儒雅的生活情趣。
古鎮造就了商人也造就了政治家,周村歷史上的狀元王應統便是其中的一個。王應統(1663~1715),祖籍山東長山縣,清康熙二年(1663)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其曾祖父王重明曾任山西沁周同知;其父王廷揚在康熙二十三(1684)中武舉,但不喜歡人朝為官,二生隱居於市。王應統在康熙二十六年(1687)參加鄉試中武舉。翌年,赴京試中進士,應殿試一舉奪魁,被欽點為狀元。那年他25歲。
狀元府也是古鎮的一個標志性建築,比其他建築更為壯觀,整座建築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建築風格,前後兩院,兩個院落中間有一座磚木結構的二層樓,人稱狀元樓。青磚灰瓦,雕梁畫棟,氣勢恢宏,並建有花園和演武場,整個府邸的建築風格和規模彰顯了官宦人家的風范,既有官府的威嚴氛圍又有居家的閑適情調。大染坊、瑞蚨祥、三益堂······這些古鎮上著名的商鋪以及商鋪主人的住宅大院也完好無損的保留了下來。
歷史留給我們的決不只是房子和商鋪,還有她那迷人的氛圍,不只是建築的氛圍,更是一種歷史的生態文化氛圍。古商城充滿了濃厚的北方民俗氣息,早上敲響“天下第一鑼”,寓意大小商家鴻運當頭、生意興隆;在景區北口入口處,來自民間的鑼鼓隊穿上傳統的服裝打鑼、敲鼓、吹起歡快的嗩吶調;民俗婚禮的花轎穿街而過;洋車、馬車往返不停,當然還有古鎮上那些具有古老氣質的人們以及來自四面八方的具有現代氣質的追尋者,有序地熱鬧著古鎮。
昔日魯商文化在這里崛起,今日魯商文化在這里傳承。走進古鎮踏今訪古,既是為傳奇而來,更為文化古韻而來。
不知不覺中夜幕已經降臨,夜色中的古鎮,在月光和燈光的交相輝映下,散發著迷人的光彩,如夢如幻,留給我無盡的遐想······
古鎮散文隨筆4:古鎮印象作者:金梧桐
渡船過江,方石階梯,黑瓦青磚赫然眼前。小溪流水,波瀾不驚,猶如一張古畫再現,神韻所在也許是小石橋,碧水泱泱,綠樹掩映,悠然的小船在橋洞中穿過。民俗純朴,掌船人穿著古典,魚尾式的劃槳在這些中年婦女手中,輕盈捷快,順勢小船順水而下。遠遠向外望去,高聳的磚塔、成片成片的湖區,彷彿鶴立於獨島之上。
走進村莊,家家閣樓交錯,互相輝映,房屋的後剎,台階依次壘砌,彎腰便可伸手濁水。小樓不但建築別致,在使用上更是簡潔方便。走上閣樓,疏密有致的窗格外是清朗朗的天,風帶著甜香。樟樹的碧綠映襯,水中倒影交接。伸手就可以構到對面瓦上的青苔,江南多 雨水 ,綠油油的訴說著與水的故事。街上人來客往,不現一絲奔忙。悠遠的遠方飄來古老的笛聲,笛聲在晴朗的天空中忽高忽下,將古鎮渲染得詩意迷茫,讓人想到賈平凹小說中來自古城牆的塤聲。我想吹這笛聲的一定是位少女吧!若隱若現,雲淡風輕般傳遞著關於愛情的解悟。猛然間驚醒,結果自然是空的,變成一段配樂的迷惘和思念。
深巷裡飄來一股茶香,從一這方青石鋪街道上迂迴幾次,忽然一座淡雅閣樓構築在繞河旁……青石、琉璃、與茶有關的詩詞歌賦,再加上空氣中彌漫著或濃郁或淡雅的味道,引至三毛茶館。樹蔭下擺放著數十張方形木桌,評茶杯一字擺開,茶香裊裊,喝茶人落落大方,一老者拂袖掠須。走上茶樓,三毛眾多書信懸掛於門窗間隔空間之中,喚來主人才知,三毛生前來周庄。茶樓主人寫一篇 文章 ,後來被三毛朋友得知,並督促主人寄給三毛,書信來往,後來三毛自縊身亡,無比的思念和悲傷,三年醞釀辦起了“三毛茶樓”。
古鎮九百多年歷史,歷經滄桑,傳承了中華文化底蘊,來人贊嘆不已,寧靜、古樸、安詳、清麗。伴著小橋,伴著流水,伴著小橋流水邊的人家,古鎮顯得神秘而靈秀。搖啊搖,搖到外婆橋,似乎是千年不變的境地,每閉上雙眼眼前定掠過一幅幅圖畫,景美、人美、水美,古鎮這風雨九百歲的水鄉在我心中出落得更為深刻了。
『貳』 揚州哪裡灌香腸好吃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1-28
『叄』 尋找具有揚州地方特色的小吃
價格:18元/碗
小紀熬面已有六七十年的歷史。配料選用豬腰、豬肝、鮮蝦、雞肉、鱔魚絲、蟹黃肉等,另據季節輔以筍片、小青菜、茭白片、菠菜等。
做熬面很有講究,先將雞肉煨熟拆成雞絲,豬肝切片,豬腰切花,下油鍋片刻即撈起;蝦子單放,下油鍋即撈起;鱔魚下油鍋炸脆;小青菜、菠菜開水燙熟;再將肉類等放進雞湯里燒煮15分鍾,稱為「高料」。與此同時,將面條用清水下熟後,在開水裡過清。然後將面與「高料」同放一鍋,略煮後分裝,再放上脆鱔魚絲、小青菜、菠菜,一碗色質鮮艷、味道鮮美、酥脆爽口的熬面就成功了。要吃利民熬面,一般需提前一天預訂,且數量在10碗以上。
乘車路線:揚州市區4路車—江都城區—小紀集鎮,行程約1.5小時.
酒甸老鴨湯黃珏豬頭肉 老鴨湯四季飄香
地點:酒甸小如意飯店
價格:50元/份(整鴨)
酒甸小如意鴨湯選用邵伯湖放養麻鴨,鴨吃的是活食,所以只只肥嫩健碩。鴨湯配以鴨血、菜頭、冬筍或蘿卜裝入特製的瓦罐用文火慢慢熬制,熬出的鴨湯味濃鮮香,是滋補佳品。飯店還有自製的咸貨出售,讓您在品嘗美食的同時盡享鄉村野趣。
線路:揚州市區303(315)公交—酒甸—弘揚東路小如意飯店(行程約25分鍾)
黃珏豬頭肉唇齒留香
地點:黃珏弘城東路吳三熟食店
價格:12元/500克
黃珏老鵝美名揚,其實黃珏的白水豬頭肉也別具特色。製作時選用上等大豬頭,十幾個豬頭放入約兩人高的大木桶內用老鹵煮制,肉香沁人心脾,肉色清爽怡人,肉質肥而不膩,入口即化,滿口留香。弄上斤把豬頭肉,再來杯把小酒,一個字——「爽」。
線路:揚州市區303(315)公交—黃珏—弘城東路吳三熟食店(行程約40分鍾)
高郵蒲包肉香面也香
地點:高郵北海菜場前錢記蒲包肉
價格:1.8元/聯
在汪曾祺筆下,高郵極普通的小吃也被寫得入味三分,其實,高郵有不少值得一嘗的特色小吃。
蒲包肉是一種傳統食物,剪開蒲包,一股清香撲鼻而來。包在蒲包里的豬肉緊密有嚼勁,口感微甜。錢記蒲包肉更是全城聞名,全部採用豬後臀部精瘦肉,每天晚上到了7點鍾,500聯就全部售完。
高 郵 面 條
地點:高郵各處面館
價格:1.2元/碗
都說高郵的面好吃,主要是因為麵店用的面全是手工製作的水面,含鹼量高,口感順滑,有韌性。更關鍵的是,麵店在下面前,會把面碗置於鍋中蒸煮,碗中調料的味道會充分揮出,面條鮮香撲鼻就就不足為怪了。
去邵伯吃牛肉香腸
地點:邵伯甘棠小區門前丁記牛肉
價格:25元/500克
從揚州坐4路車,到江都汽車站後轉乘10路車,約30分鍾就可到達古鎮邵伯,在邵伯湖水的滋潤下,古鎮飲食也芳香四溢。
在邵伯古鎮,提起丁記牛肉,可謂是無人不知。祖傳秘方流傳多年,鹵出來的牛肉色澤鮮亮,鹹淡適中,余香無窮。現在丁記幾個兄弟分別在邵伯擺攤設點,每天牛肉攤剛擺出來,牛肉很快就銷完。過年過節,很多單位前來訂貨,更是供不應求,丁記如今推出真空包裝,便於外地遊客攜帶。
邵伯陸記香腸
地點:邵伯邵伯中學門前
價格:生香腸15元/500克、熟香腸20元/500克
邵伯香腸遠近聞名,口味最純正的還要屬陸記。陸記香腸選用上好豬肉,加入獨特秘方腌制而成,口感細膩有彈性,味道偏甜,可以買現成的熟香腸,也可以買生香腸回去蒸食。
『肆』 邵伯大酒店怎麼樣
老闆人很熱情,消費價位一般,環境也不錯,能吃到很多邵伯鎮當地的特色菜,比如邵伯香腸,鹽水鵝,熟牛肉,最主要的還是邵伯龍蝦,最愛的是麻辣口味和蒜泥口味,總體感覺不錯,吃的很爽,很帶勁。希望想吃一下地道的邵伯龍蝦的朋友們去試試哦。強烈推薦啊。。。
『伍』 江都特產
地方特產
銀杏
銀杏(Ginkgo biloba L.)又名白果,公孫樹,鴨腳。明代李時珍曰:「原生江南,葉似鴨掌,因名鴨腳。宋初始入貢,改呼銀杏,因其形似小杏而核白色,今名白果」。在3億多年前,銀杏類植物幾乎分布於全世界,至中生代侏羅紀為銀杏目的全盛時期。到了白堊紀晚期,地球的氣候變得乾冷,出現了高度進化且適應性強的被子植物,銀杏類植物開始衰敗。經過第四紀冰川運動,氣候劇變,銀杏類植物已在世界大部分地區滅絕。我國位於歐亞大陸的東北端,由於華北、華東、華中地區的特殊地理環境,受冰川侵蝕的作用較小,因此銀杏得以遺存於中國大陸,成為銀杏類植物唯一生存的後裔,也是現存種子植物中最古老的一個屬,現存銀杏目中僅一科一屬一種。屬國家二級保護的稀有植物。目前,世界上只有我國浙江西天目山、四川和湖北交界處的神農架地區以及河南和安徽鄰接的大別山,尚殘存少量呈野生和半野生狀態的銀杏。其餘大部分地區的銀杏為人工栽培,數千年前即遍及全國各地,這也是我國人民勤勞、珍惜大自然資源、為子孫造福的具體體現。我國早在晉朝左思撰寫的《蜀都賦》(265-290年)中記載有「平仲果」,即為銀杏。現存最早記載銀杏葯用價值的學著作為元代《飲膳正要》和《日用本草》。銀杏枝幹挺拔,葉形美麗奇特,歷代文人墨客留下了很多贊頌銀杏的膾炙人口的詩文。唐代有大詩人王維贊之為「文杏載為梁,香茅結為宇」,近代文學家郭沫若有詩曰:「亭亭最是公孫樹,挺立乾坤億萬年。雲去雲來隨落拓,當頭幾見月中天」。漢末三國時,銀杏就已盛植於江南一帶,以後歷代廣植全國各地。我國的許多風景名勝以及庵、寺、院中,有眾多的古銀杏樹。據初步統計,我國現有百年以上的銀杏樹約20萬株,其中500年以上的180餘株。各銀杏產地的「銀杏之鄉」更是不勝枚舉。現在,銀杏成為熱門話題的原因已不僅僅是其美麗的外觀和悠久的歷史了。銀杏的經紀價值正越來越為人們認識到。銀杏葉含有的黃酮甙類及銀杏內酯類是治療疾病的重要原料,在國際醫葯市場上非常暢銷。銀杏的果實(白果)除了作為中葯外,也是上好的食品。至於它的木材,由於其細膩的紋理木質,是雕刻及木工裝飾不可多得的材料。銀杏是現存種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遺植物,為我國特有,在學術界被稱為「活化石」,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小籠包子
小籠包子即雜色小籠,是江都的特色名點,由江都飯店著名廚師景開興獨創。江都雜色小籠,選料考究,製作精細,有生肉包子、菜包子、糯米燒賣、生肉蒸餃、千層油糕5個品種,後又開發出三丁包子、翡翠燒賣等10多個新品。雜色小籠,主料以精白面、豬肉、青菜、糯米、豬油等;輔料為蝦籽、姜蔥、醬油、鹽、糖、味精、料酒、皮骨湯。上述材料經廚師製作成各種餡心後,由面點師傅加工成各種形狀的點心,5個品種復數為一籠裝入竹製籠中,用鍋穩火蒸二十分鍾即為成品雜色小籠。蒸熟後的雜色小籠,肉包子麵皮綿韌、餡心鮮嫩;雞丁、肉丁、筍丁為一體的三丁包子,其味津津,其趣洋洋;菜包子色澤碧綠,甜咸適中;翡翠燒賣,荷葉邊的薄皮,包入青菜餡,形如石榴,底若金錢,麵皮突露蓬頭,口上點綴少量火腿茸,薄如紙的皮子透出碧綠的顏色,尤如翡翠;蒸餃皮薄,狀如月牙,鹵多味美;千層油糕,菱形塊,芙蓉色,半透明,糕分64層,層層糖油相間,綿軟而嫩,甜肥適口。在六十至八十年代,江都的雜色小籠,是地方百姓宴請賓客,以及假日首選的理想美味小吃,深受廣大百姓的喜愛,後被江都鄰近地區所仿效,成為頗具地方特色的維揚細點。
咸草頭
江都市早晚小菜有限公司,現有職工198人,固定資產近500萬元,現有苜蓿草種植基地3500畝,主要生產全國獨家首創系列真空袋裝早晚小菜-咸草頭。該產品開發被列為2001年江蘇省農業三項工程項目,是民間自然野生膳菜,無蟲害,含有多種維生素、氨基酸。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干食益人,可久食,利五臟……。採用現代特殊工藝腌制而成的咸草頭,鮮嫩芳香,風味獨特,原汁原味,填補了國內外市場的空白。2000年已申請發明專利00119027.X、包裝代圖文專利已獲國家批准ZL00316619.8,現已申報中國綠色食品標志,產品上市深受廣大消費者的一致好評
邵伯綠菱甜
邵伯菱與寶應荷藕、高郵雙黃蛋並稱「運河三寶」。
邵伯是孕育菱的好地方,邵伯湖上灘頭河汊,鎮內的南塘,鎮郊的艾菱湖、荇絲湖、星盪湖,河湖澄碧,水土肥沃,歷史上都是邵伯菱的故鄉。中秋前後是菱角飄香的季節,湖河水面上滿是碧綠的菱盤,有的一大片一大片,或疏或密,構成了邵伯秋季所特有的旖旎風光。在菱角收獲的時候,邵伯農村隨處都會看見秋光瀲灧的湖面上,農家姑娘盪著小圓盆,哼著曲子,采著菱兒。興致好的姑娘還不時地把手伸到水裡,采上幾個菱角嘗鮮。那大如指尖,白如瑩玉的菱角肉,夾著湖水的清香,脆生生,甜絲絲。鮮菱採集後,很快就到集市上銷售。這時的集市上,只見大木澡盆里堆的菱,大大小小的籃筐里放的菱,農民肩上挑的菱,自行車上掛的是菱,手上拎著的也是菱。人們盡情地享受家鄉的秀水帶來的甘甜。
《辭海》載:「菱角原產歐洲,惟改良種則產我國及印度。我國中部和南部栽培頗盛。」邵伯綠菱和嘉興的風菱、太湖的紅菱、里下河的飯菱,並列為我國江淮地區4大名菱。邵伯菱學名叫「羊角傾」,當地人喊俗了叫「羊角青」。與其它菱比較,它皮殼較薄,上下兩角稍內傾環,左右兩角抱肋,肚如雀脯。鮮菱綠得像翡翠,熟菱黃得像金子。古代邵伯是蘇北運河段上的重鎮,商船南來北往,檣帆林立,市場繁榮。如果適逢秋季,乘客經過此地必爭相購菱,在船上剝菱消遣。清末民初,邵伯菱日產量最高達5萬斤,鎮上「八鮮行」有10多家,大宗收購外運至滬寧一帶,浙江紹興一帶還將邵伯菱加工成澱粉,遠銷東南亞,邵伯菱也因之馳譽天下。新中國成立後,國務院還專門來信要邵伯寄些菱種,把它放養到中南海里供中外賓客品嘗。
邵伯菱的吃法很有考究,若生吃,採摘開花後近20天的嫩菱,這時的菱進口鮮甜脆嫩,可以生津解渴;若熟吃,則要推遲一周採摘,這時的菱進口酥、粉、香、甜,可與良鄉板栗媲美。菱不僅味道好,而且有豐富的澱粉、葡萄糖、蛋白質、維生素B、維生素C等營養物質。中醫認為菱有解渴、醒酒、利尿、通乳之功效,有很好的葯用價值。邵伯民間有用菱角燒焦研末,加麻油調和治黃水瘡,用鮮菱莖搗汁搽青年性扁平疣、多發性尋常疣的便方。還聽說,用菱米、薏米仁、河子、紫藤瘤各3錢,加水煎服,一天兩次,對食道癌、胃癌有療效。人們說,邵伯菱還真是一寶呢!
邵伯湖銀魚
邵伯湖有一特產——銀魚。由於邵伯湖水質特別好,因而邵伯湖銀魚,可與太湖銀魚齊名。銀魚個體細小,周身銀白色,軟嫩而發亮。漁民用特別的漁網捕撈。銀魚無鱗、無骨,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烹調銀魚方便快捷:銀魚可炒蛋、加上綠綠的蔥末,好吃好看;銀魚可與鹽鹵點成的豆腐,加上生薑末、老蔥花,燒成一盆銀魚豆腐湯,味道鮮美。銀魚打蛋湯、銀魚燒豆腐乾子也是邵伯的家常菜。在捕魚旺季時,除送往各大賓館、飯店外,還可曬成銀魚干,便於保存,是送人的好禮品。
瓊花早露桃
瓊花早露桃(原代號江都I-6)系1981年江都市果木良種場以白花為母本,崗山早生為父本雜交選育而成,2001年通過省果茶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該品種平均單果重137.6克,最大果重182.1克,果肉緊密,細韌,汁多,味甜,香氣濃,外觀艷麗,商品性極佳。該品種成熟期6月6-14日,採收期長。該品種花粉敗育,需配製授粉樹,定植後兩年就能結果,盛果期畝產1200-1800公斤。
羅氏沼蝦
94年左右,作為一個新的水產品,羅氏沼蝦開始在小紀鎮大面積推廣。由於羅氏沼蝦個大味美,養殖前景看好,因而很多農民都承包水面養起了羅氏沼蝦。
苦瓜保健茶
「天綠華」牌苦瓜保健茶是江都市天綠華保健茶有限公司引進研製開發的綠鈀保健食品、「99江蘇省首屆營養保健食品,保健用品及器材博覽會」唯一指定用茶,「2000年世界友好城市市長會議」專用茶,揚州市政府對外饋贈專用禮品,2001年獲得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頒發的綠色食品證書。現有種植基地300畝,2000年實現銷售產值250萬元,創利50萬元,「山苦瓜擴種和深加工開發」已被列入江都市2001年十大農業開發項目。
蛤蟆方酥
江都的方酥,泰興的黃橋燒餅,高郵的秦郵董糖,泰州的麻糕,這四式茶點一直是揚州郊縣的名特產品。
方酥所以能成為江都有代表性的茶點,當是其質美,使未食者「聞香下馬」,曾食者「知味停車」。首先是其用料講究,需選上等的精白面、綿白糖、大糟麻油或花生油以及芝麻仁、香椽條等。其次是抓住季節特點,面肥大小、放鹼多少、和面水溫、和水量等都需隨季節而變。再次是抓住擀臍的關鍵,做到長、寬、厚一樣,拉齊後招頭招在臍子的半中間,成方。最後注意烘焙,先以木柴空燒爐子,燒成熟後,刷爐腔,打爐油,看底火上下均勻後,方能貼爐。說起來容易,做起來細,單是烘焙就要4個小時,且要上下受火均勻,火候掌握不好,不是掉爐報廢,就是扒不下來,成塊鏟碎,故又叫「功夫酥」。
方酥的口味實在好,看外表,上層芝麻粒粒飽滿,晶瑩透亮。體內層層相疊,薄如蟬翼,酥脆而不硬,綿軟而不粘,入口即化,香甜怡人。好的方酥,離地一尺落地,觸地即碎,其脆其酥都是難以用言語形容的。正因為如此,該食品不僅在揚州頗有影響,而且海外僑胞也常饒有興致地談到它,有人還編成順口溜說:形像蛤蟆,名酥姓方;饋贈親朋,耐人品嘗;膾炙人口,既甜且香;彈指即碎,層次感強;江都特產,譽滿一方。
『陸』 江都武堅有什麼土特產
食品;江都方酥(蛤蟆酥),大京果,京果粉,交切片,麻花餅等茶食
工藝品 貌似沒有,但是揚州有,什麼漆器,玉雕,剪紙什麼的
建築 舉世矚目的引江水利樞紐工程,絕對是大工程。
特色菜還有:昭關熏鵝、邵伯香腸、樊川小肚。
『柒』 如何做芹菜炒香腸
前言
芹菜能降血壓、年後家裡腌貨甚多、一起炒炒、別有一番滋味
材料
主料:芹菜四人份、邵伯香腸兩根;
輔料:鹽適量、胡椒粉適量、糖適量
芹菜炒香腸
1
芹菜洗凈理好、切段備用
2
香腸切片,燙洗一下、瀝凈水份備用
3
鍋內放適量油
4
先放入香腸片煸炒、至香腸收縮
5
放入芹菜煸炒
6
放入適量鹽、繼續煸炒
7
炒至芹菜出汁,顏色變綠,嘗一下鹹淡,酌情增減、出鍋前放適量糖,適量胡椒粉翻炒均勻即可。
8
出鍋啦,是不是很有食慾呢?親!
小貼士
芹菜要挑嫩的,香腸切片燙洗一下最好!芹菜有特別的香味,所以香腸不需要別的調料來烹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