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犬麻醉方法有幾種
吸麻蘇醒速度快
三、局部麻醉
局部麻醉對全身生理干擾輕微,並發症及後遺症少,可用於重危病犬或溫順犬的小手術。但動物意識清醒,常出現與手術無關的騷動。
1.表面麻醉:利用噴霧、塗布或填塞的方法,使穿透性能較強的局部麻醉葯與手術區的粘膜、滑膜、漿膜充分接觸,直接作用於組織的神經末稍而產生的麻醉。5%可卡因、12%卡因溶液,用塗布或浸漬法,以麻醉口腔、鼻腔、直腸和陰道粘膜。利用注射器和導尿管將0.51%普魯卡因溶液注入膀胱內,以麻醉膀胱粘膜。利用穿刺法將46%普魯卡因溶液注入關節囊、腱鞘、粘液囊內,麻醉其滑膜。體腔手術時,常用35%普魯卡因溶液噴灑漿膜。麻醉結膜和角膜時,可用25%可卡因、0.51%卡因溶液,滴入結膜囊內,經25分鍾開始麻醉,繼續10-15分鍾。
2.浸潤麻醉:將局部麻醉葯注射到局部的各層組織中,使該部位的神經末稍產生麻醉。常用0.251%鹽酸普魯卡因液,加微量的1%腎上腺素液效果更好。可應用分層、直線、菱形、扇形、錐形等方法注葯。
現在手術基本使用的是呼吸麻醉,這種麻醉方法有諸多優點。風險低、入麻快、手術結束後醒過來也很快。價格上大多數人應該都能接受,所以推薦這種麻醉方式。
㈡ 動物外科手術中常用的麻醉劑有什麼
獸用麻醉葯的應用現狀
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麻醉葯物的毒性與副作用(嘔吐、舌回縮、呼吸抑制、心搏停止),擴大其安全和使用范圍,現在很少應用單一的麻醉劑,一般多採用動物復合麻醉劑或將吸入麻醉劑、靜脈麻醉劑、物理麻醉方法等聯合應用,對動物進行復合麻醉。例如華南大學醫學院臨床技能教學中心的研究人員應用戊巴比妥鈉聯用速眠新,對其在手術實驗犬中的麻醉效果進行觀察發現,戊巴比妥鈉與速眠新復合麻醉誘導期短,初次麻醉維持時間即達4小時。術中只需追加1次,劑量僅為首次用量的一半,延長麻醉維持時間4小時以上。
然而由於醫學研究手段的限制,現行應用的麻醉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例如,沈陽市東陵區東陵獸醫站的何順東、繆英婕經過多例臨床研究認為速眠新可以通過胎盤屏障,從而造成新生幼犬處於麻醉狀態,抑制呼吸系統呼吸機能。同時由於某些犬手術時需加大麻醉劑量手術才能順利進行,使得部分速眠新通過胎盤屏障而作用於幼犬。同時他們還發現採用相同劑量對不同品種犬進行麻醉時,某些犬會出現麻醉過深甚至死亡的現象,而有些品種則在手術過程中會出現明顯的疼痛反應。
動物麻醉葯品的展望
新一代麻醉葯品將取代現有麻醉葯品麻醉葯品更新頻繁,新葯品從研製到應用的周期縮短。麻醉效果確實、毒副作用低,對正常生理功能幹擾小的新一代麻醉葯品,包括強效鎮痛劑芬太尼及其類似物、埃托啡及其類似物、α2受體激動劑美托咪啶、強效鎮靜劑氟哌利多、依託脒酯、吸入麻醉劑安氟醚及其類似物、肌肉鬆弛劑維庫溴銨及其類似物。這些葯品在臨床應用中取得較滿意的效果,通過科技工作者不懈的努力,理想的麻醉劑必將取代現有麻醉葯品。
復合麻醉取代單一麻醉
現有麻醉葯品各有千秋,各存缺憾。為揚長避短,在保證麻醉效果確實的基礎上,降低其毒副作用,擴大其安全范圍和使用范圍,通常選用復合麻醉。復合麻醉是對各種麻醉葯物、麻醉方法和麻醉療法高度選擇並進行最佳組合,從而減少每種葯物的劑量和毒副作用,在對機體生理活動干擾最小的情況下提供最佳的麻醉技術。
麻醉劑因動物種類而分別應用
動物種類不同,對各種麻醉劑的敏感性也不同。豬的麻醉無論是隆朋、靜松靈,還是以其為主要成分的復合麻醉劑(如眠乃寧),均不能對其產生確切的麻醉效果;而反芻動物對隆朋及其復合麻醉劑的麻醉作用就較強;但犬對靜松靈及其復合制劑的麻醉效果則較確切。所以,應針對各種動物的不同生理特點而研製其專用麻醉劑
㈢ 怎樣麻醉病犬
麻醉是指用物理或化學的方法使病犬對疼痛的反應暫時減輕或消失的方法。麻醉的方法很多,給犬常用的有局部麻醉法和全身麻醉法。
(1)局部麻醉法。是指用局部麻醉劑,如普魯卡因、可卡因等使犬體某一解剖區域內的疼痛反應暫時消失的方法。
臨床上常用的局部麻醉法有2種:①表面麻醉法。即麻醉劑直接作用於組織表面的神經末梢,使該部痛覺消失的方法。多用於黏膜和漿膜的麻醉。如在口腔及鼻腔黏膜、眼結膜等部位麻醉時,用3%~10%可卡因溶液滴入或噴於表面,經2~5分鍾麻醉,可持續10~15分鍾;當直腸和陰道黏膜需麻醉時,可用棉紗浸以2%~3%普魯卡因溶液塞入其中,經10~15分鍾即可產生麻醉作用。②浸潤麻醉。即用適量的0.25%~2%普魯卡因溶液注射皮下、黏膜下或深部組織中,靠葯液的張力擴散,浸潤組織,達到麻醉的目的。多用於局部的小手術。
(2)全身性麻醉。是指應用全身麻醉劑使犬的神經中樞呈現暫時性抑製作用的方法。此時,中樞神經系統對外界的反射消失,骨骼肌處於鬆弛狀態。
進行犬的全身麻醉,現今常用方法有4種:①戍巴比妥鈉。每千克體重30毫克,配成2%溶液作靜脈或腹腔內注射。注射後迅速進入麻醉期,麻醉持續時間2~4小時。②硫噴妥鈉。每千克體重20~25毫克,配成2%~2.5%溶液作靜脈注射或腹腔注射,麻醉效果與戍巴比妥鈉基本相同。③鹽酸氯丙嗪。每千克體重用1~2毫克,一般作肌肉注射,麻醉持續時間1~2小時。④846麻醉合劑。每千克體重用0.04~0.08毫升,肌肉注射,3~5分鍾開始麻醉,麻醉可持續1~2小時。
㈣ 麻醉有哪幾種
在臨床上經常使用的麻醉方式,主要有三種:1、局部麻醉:可以分為表面麻醉、局部浸潤麻醉、區域阻滯麻醉以及神經阻滯麻醉。進行區域阻滯麻醉,一般會用到局部麻醉葯物,如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羅哌卡因和丁卡因等。2、椎管內麻醉:可以分為蛛網膜下腔阻滯,蛛網膜下腔與腰硬聯合阻滯麻醉和硬脊膜外阻滯麻醉;3、復合麻醉與聯合麻醉:復合麻醉可以分為靜吸復合式全身麻醉和全靜脈麻醉,而聯合麻醉是指全麻與非全麻的聯合使用。
㈤ 局麻葯的臨床應用方法
臨床常用的局部麻葯方法有以下幾種。 1.表面麻醉將穿透性較強的局麻葯塗於粘膜表面,使粘膜下神經末梢麻醉。 2.浸潤麻醉將局麻葯注入皮下或手術切口部位,使局部的神經末梢被麻醉。 3.傳導麻醉是將局麻葯注射到神經干附近,阻滯其傳導。 4.蛛網膜下腔麻醉簡稱腰麻。將局麻葯經腰椎間隙注入蛛網膜下腔,以阻滯該部位的神經根。適用於腹部或下肢手術。 5.硬脊膜外腔麻醉將葯液注入硬脊膜外腔使通過此腔穿出椎間孔的神經根麻醉。用葯量大,起效較慢,注葯水平可高達頸椎,對硬脊膜無損傷和不引起呼吸中樞麻痹。
局麻葯一般只有注射和表面噴塗的方式,也可以和吸入性全麻配合使用。就注射方式來說有傳導麻醉和局部浸潤兩種。
㈦ 局部麻醉的方法
常見的局部麻醉有表面麻醉、局部浸潤麻醉、區域阻滯、神經傳導阻滯四類。後者又可分為神經干阻滯、硬膜外阻滯及脊麻。靜脈局部麻醉是局部麻醉另一種形式[1]。
1.表面麻醉
(1)定義將滲透作用強的局麻葯與局部黏膜接觸,使其透過黏膜而阻滯淺表神經末梢所產生的無痛狀態,稱為表面麻醉。表面麻醉使用的局麻葯,難以達到上皮下的痛覺感受器,僅能解除黏膜產生的不適。可用於角膜、鼻腔、咽喉、氣管及支氣管的表面麻醉。
(2)注意事項①浸漬局麻葯的棉片填敷於黏膜表面之前,應先擠去多餘的葯液,以防吸收過多產生毒性反應。填敷棉片應在頭燈或喉鏡下進行,以利於正確安置[2]。②不同部位的黏膜吸收局麻葯的速度不同。一般說來在大片黏膜上應用高濃度及大劑量局麻葯易出現毒性反應,重者足以致命。黏膜吸收局麻葯的速度與靜脈注射相等,尤以氣管及支氣管噴霧法,局麻葯吸收最快,故應嚴格控制劑量,否則大量局麻葯吸收後可抑制心肌,患者迅速虛脫,因此事先應備妥復甦用具及葯品。③表面麻醉前須注射阿托品,使黏膜乾燥,避免唾液或分泌物妨礙局麻葯與黏膜的接觸。④塗抹於氣管導管外壁的局麻葯軟膏最好用水溶性的,應注意其麻醉起效時間至少需1分鍾,所以不能期望氣管導管一經插入便能防止嗆咳,於清醒插管前,仍需先行咽、喉及氣管黏膜的噴霧表面麻醉。
2.局部浸潤麻醉
(1)定義沿手術切口線分層注射局麻葯,阻滯組織中的神經末梢,稱為局部浸潤麻醉。取皮內注射針,針頭斜面緊貼皮膚,進入皮內以後推注局麻葯液,造成白色的桔皮樣皮丘,然後經皮丘刺入,分層注葯,若需浸潤遠方組織,穿刺針應由上次已浸潤過的部位刺入,以減少穿刺疼痛。注射局麻葯液時應加壓,使其在組織內形成張力性浸潤,與神經末梢廣泛接觸,以增強麻醉效果。
(2)注意事項①注入局麻葯要深入至下層組織,逐層浸潤,膜面、肌膜下和骨膜等處神經末梢分布最多,且常有粗大神經通過,局麻葯液量應加大,必要時可提高濃度。肌纖維痛覺神經末梢少,只要少量局麻葯便可產生一定的肌肉鬆弛作用。②穿刺針進針應緩慢,改變穿刺針方向時,應先退針至皮下,避免針干彎曲或折斷。③每次注葯前應抽吸,以防局麻葯液注入血管內。局麻葯液注畢後須等待4~5分鍾,使局麻葯作用完善,不應隨即切開組織致使葯液外溢而影響效果。④每次注葯量不要超過極量,以防局麻葯毒性反應。⑤感染及癌腫部位不宜用局部浸潤麻醉。
3.區域阻滯
圍繞手術區,在其四周和底部注射局麻葯,以阻滯進入手術區的神經乾和神經末梢,稱為區域阻滯麻醉。可通過環繞被切除的組織作包圍注射,或環繞其基底部注射。區域阻滯的操作要點與局部浸潤法相同。主要優點在於避免穿刺病理組織,適用於門診小手術,也適於身體情況差的虛弱患者或高齡患者。
4.靜脈局部麻醉
(1)定義肢體近端上止血帶,由遠端靜脈注入局麻葯以阻滯止血帶以下部位肢體的麻醉方法稱靜脈局部麻醉。適用於能安全放置止血帶的遠端肢體手術,受止血帶限制,手術時間一般在1~2小時內為宜。如果合並有嚴重的肢體缺血性血管疾患則不宜選用此法。下肢主要用於足及小腿手術,採用小腿止血帶,應放置於腓骨頸以下,避免壓迫腓淺神經。
(2)注意事項靜脈局部麻醉主要並發症是放鬆止血帶後或漏氣致大量局麻葯進入全身循環所產生的毒性反應。所以應注意:①在操作前仔細檢查止血帶及充氣裝置,並校準壓力計;②充氣時壓力至少達到該側收縮壓100mmHg以上,並嚴密監測壓力計;③注葯後20分鍾以內不應放鬆止血帶,放止血帶時最好採取間歇放氣法,並觀察患者神志狀態。
5.神經及神經叢阻滯
(1)頸神經叢阻滯頸淺神經叢阻滯可用於鎖骨上頸部表淺手術,而頸部較深手術,如甲狀腺手術、頸動脈內膜剝脫術等,尚須行頸深神經叢阻滯。但由於頸部尚有後四對顱神經支配,故單純行頸神經叢阻滯效果不完善,可用輔助葯物以減輕疼痛。
(2)臂神經叢阻滯包括經頸路臂叢阻滯法、肌間溝阻滯法、鎖骨上臂叢阻滯法、鎖骨下臂叢阻滯法、腋路臂叢阻滯法等五種入路方法。五種臂叢入路阻滯效果因各部位解剖不同而異,而上肢各部位神經支配亦各異,因此應根據手術部位神經支配選擇最恰當阻滯入路。
(3)上肢神經阻滯上肢神經阻滯主要適應於前臂或手部的手術,也可作為臂叢神經阻滯不完全的補救方法。主要包括正中神經阻滯、尺神經阻滯和橈神經阻滯,可以在肘部或腕部阻滯,若行手指手術,也可行指間神經阻滯。
(4)下肢神經阻滯全部下肢麻醉需同時阻滯腰神經叢和骶神經叢。因需多注葯且操作不方便,故臨床應用不廣。然而,當需要麻醉的部位比較局限或禁忌椎管內麻醉時,可以應用腰骶神經叢阻滯。另外,腰骶神經叢阻滯還可作為全身麻醉的輔助措施用於術後鎮痛。
雖然腰神經叢阻滯復合肋間神經阻滯可用於下腹部手術,但臨床很少應用。髂腹下神經與髂腹股溝神經聯合阻滯是簡單而實用的麻醉方法,可用於髂腹下神經與髂腹股溝神經支配區域的手術。髖部手術需阻滯除髂腹下和髂腹股溝神經以外的全部腰神經,最簡便方法是阻滯腰神經叢(腰大肌間隙腰叢阻滯)。大腿手術需麻醉股外側皮神經、股神經、閉孔神經及坐骨神經,可行腰大肌間隙腰叢阻滯,聯合坐骨神經阻滯。大腿前部手術可行股外側皮神經和股神經聯合或分別阻滯,亦可以採用「三合一」法,單純股外側皮神經阻滯可用於皮膚移植皮區麻醉,單純股神經阻滯適用於股骨幹骨折術後止痛、股四頭肌成形術或髂骨骨折修復術。股外側皮神經和股神經聯合阻滯再加坐骨神經阻滯,通常可防止止血帶疼痛,這是因為閉孔神經支配皮膚區域很少。開放膝關節手術需要阻滯股外側皮神經、股神經、閉孔神經和坐骨神經,最簡便的方法是實施腰大肌間隙腰神經叢阻滯聯合坐骨神經阻滯。採用股神經、坐骨神經聯合阻滯也可滿足手術要求。膝遠端手術需阻滯坐骨神經和股神經的分支隱神經,踝部阻滯可適用於足部手術。
㈧ 麻醉方式有哪幾種
1、局部麻醉(表面麻醉,局部浸潤麻醉,區域阻滯麻醉,神經阻滯麻醉)
2、椎管內麻醉(蛛網膜下隙阻滯,硬膜外阻滯,腰硬聯合阻滯麻醉)
3、全身麻醉(又分吸入全身麻醉,靜脈全身麻醉,靜吸復合麻醉)
根據不同的手術和患者的情況選擇不同的麻醉方式,以上都是臨床常用的麻醉方式,有不懂的可以再問我。
㈨ 我的狗病了 要打針 怎麼麻醉啊
麻醉是指用物理或化學的方法使病犬對疼痛的反應暫時減輕或消失的方法。麻醉的方法很多,給犬常用的有局部麻醉法和全身麻醉法。
(1)局部麻醉法。是指用局部麻醉劑,如普魯卡因、可卡因等使犬體某一解剖區域內的疼痛反應暫時消失的方法。
臨床上常用的局部麻醉法有2種:①表面麻醉法。即麻醉劑直接作用於組織表面的神經末梢,使該部痛覺消失的方法。多用於黏膜和漿膜的麻醉。如在口腔及鼻腔黏膜、眼結膜等部位麻醉時,用3%~10%可卡因溶液滴入或噴於表面,經2~5分鍾麻醉,可持續10~15分鍾;當直腸和陰道黏膜需麻醉時,可用棉紗浸以2%~3%普魯卡因溶液塞入其中,經10~15分鍾即可產生麻醉作用。②浸潤麻醉。即用適量的0.25%~2%普魯卡因溶液注射皮下、黏膜下或深部組織中,靠葯液的張力擴散,浸潤組織,達到麻醉的目的。多用於局部的小手術。
(2)全身性麻醉。是指應用全身麻醉劑使犬的神經中樞呈現暫時性抑製作用的方法。此時,中樞神經系統對外界的反射消失,骨骼肌處於鬆弛狀態。
進行犬的全身麻醉,現今常用方法有4種:①戍巴比妥鈉。每千克體重30毫克,配成2%溶液作靜脈或腹腔內注射。注射後迅速進入麻醉期,麻醉持續時間2~4小時。②硫噴妥鈉。每千克體重20~25毫克,配成2%~2.5%溶液作靜脈注射或腹腔注射,麻醉效果與戍巴比妥鈉基本相同。③鹽酸氯丙嗪。每千克體重用1~2毫克,一般作肌肉注射,麻醉持續時間1~2小時。④846麻醉合劑。每千克體重用0.04~0.08毫升,肌肉注射,3~5分鍾開始麻醉,麻醉可持續1~2小時。
㈩ 局部麻醉葯物有哪些 怎樣進行局部麻醉
臨床上使用的局部麻醉葯物包括利多卡因、普魯卡因、丁卡因、羅哌卡因、布比卡因等。而局部麻醉的方法包括了廣義和狹義上的兩類,狹義上的局部麻醉通常指的就是表面麻醉和局部浸潤麻醉;而廣義上的局麻則還包括了神經阻滯、腰麻、硬膜外麻醉等麻醉方式。
1.表面麻醉(surface anaesthesia)是將穿透性強的局麻葯根據需要塗於粘膜表面,使粘膜下神經末梢麻醉。用於眼、鼻、口腔、咽喉、氣管、食管和泌尿生殖道粘膜部位的淺表手術。常選用丁卡因,如耳鼻喉科手術前咽喉噴霧法麻醉。
2.浸潤麻醉(infiltration anaesthesia)是將局麻葯溶液注入皮下或手術視野附近的組織,使局部神經末梢麻醉。根據需要可在溶液中加少量腎上腺素,可減緩局麻葯的吸收,延長作用時間。浸潤麻醉的優點是麻醉效果好,對機體的正常功能無影響。缺點是用量較大,麻醉區域較小,在做較大的手術時,因所需葯量較大而易產生全身毒性反應。可選用利多卡因、普魯卡因。
3.傳導麻醉/神經阻滯(conction anaesthesia)是將局麻葯注射到外周神經干附近,阻斷神經沖動傳導,使該神經所分布的區域麻醉。阻斷神經干所需的局麻葯濃度較麻醉神經末梢所需的濃度高,但用量較小,麻醉區域較大,可選用利多卡因、普魯卡因和布比卡因。為延長麻醉時間,也可將布比卡因和利多卡因合用。
4.蛛網膜下腔麻醉(subarachnoidal anaesthesia)又稱脊髓麻醉或腰麻(spinal anaesthesia),是將麻醉葯注入腰椎蛛網膜下腔,麻醉該部位的脊神經根。首先被阻斷的是交感神經纖維,其次是感覺纖維,最後是運動纖維。常用於下腹部和下肢手術。常用葯物為利多卡因、丁卡因和普魯卡因。葯物在脊髓管內的擴散受病人體位、姿勢、葯量、注射力量和溶液比重的影響。普魯卡因溶液通常比腦脊液的比重高。為了控制葯物擴散,通常將其配成高比重或低比重溶液。如用放出的腦脊液溶解或在局麻葯中加10%葡萄糖溶液,其比重高於腦脊液,用蒸餾水配製溶液的比重可低於腦脊液。病人取坐位或頭高位時,高比重溶液可擴散到硬脊膜腔的最低部位,相反,如採用低比重溶液有擴散入顱腔的危險。
脊髓麻醉的主要危險是呼吸麻痹和血壓下降,後者主要是由於靜脈和小靜脈失去神經支配後顯著擴張所致,其擴張的程度由管腔的靜脈壓決定。靜脈血容量增大時會引起心輸出量和血壓的顯著下降,因此維持足夠的靜脈血迴流心臟至關重要。可取輕度的頭低位(10°~15°)或預先應用麻黃鹼預防。
5.硬膜外麻醉(epiral anaesthesia)是將葯液注入硬膜外腔,麻醉葯沿著神經鞘擴散,穿過椎間孔阻斷神經根。硬膜外腔終止於枕骨大孔,不與顱腔相通,葯液不擴散至腦組織,無腰麻時頭痛或腦脊膜刺激現象。但硬膜外麻醉用葯量較腰麻大5~10倍,如誤入蛛網膜下腔,可引起嚴重的毒性反應。硬膜外麻醉也可引起外周血管擴張、血壓下降及心臟抑制,可應用麻黃鹼防治。常用葯物為利多卡因、布比卡因及羅哌卡因等。
6.區域鎮痛(regional analgesia)近年來,外周神經阻滯技術及局麻葯的發展為患者提供了更理想的圍術期鎮痛的有效方法,通常與阿片類葯物聯合應用,可減少阿片類葯物的用量。醯胺類局麻葯如布比卡因、左旋布比卡因及羅哌卡因在區域鎮痛中運用最為廣泛,尤其是羅哌卡因,具有感覺和運動阻滯分離的特點,使其成為區域鎮痛的首選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