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方言調查字表的詳細使用方法
方言調查字表主要供調查方言音系之用,一共選擇了比較常用的字三千七百多個,依廣韻的聲母、韻母、聲調排列。用來調查方言,可以得出方言音系在古今演變上的要點。書前有用法,說明及聲母表、韻母表。書後附音標及其他的音符號表。初步研究語音韻的人也可以通過本書的單韻系統得到對於廣韻和等韻的基本知識。
要用好《方言調查字表》,首先要花點時間把書前的用法和說明認真讀幾遍,並熟記於心。
對於初學者,要用好《方言調查字表》,還需要有輔助的工具書,最重要的有三本,即《廣韻》、《集韻》和《古今字音對照手冊》(丁聲樹編錄,李榮參訂,中華書局1981年新1版)。
《方言調查字表》的收字是按廣韻的聲母、韻母、聲調排列的,有些字是根據集韻補充的,形、音、義有時都要去翻韻書,因此《廣韻》、《集韻》的重要性是不需多說的。真正想要搞方言的話,不僅《方言調查字表》要很熟,《廣韻》《集韻》也要很熟。
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新校互注宋本廣韻》(增訂本,余乃永)用起來非常方便,值得買一本。
《古今字音對照手冊》的作用主要是幫助記漢字的古音地位,另外在還不熟悉每個字的音韻地位時通過它來確定一個字在《方言調查字表》的什麼位置。例如在核對同音字表的時候發現自己把「打」[tang3] 誤記成 [ta3] 了,除了把「打」字從 a 韻挪到 ang 韻外,《方言調查字表》的「打」字也要改過來。可是不知道「打」字在哪一頁,這時就去查《古今字音對照手冊》,「打」字是德冷切,梗開二上梗端,再查《方言調查字表》的目錄,梗開二上梗端在 70 頁。前邊說過,真正要搞方言,《方言調查字表》要很熟,最好是能把每個字的音韻地位都背下來,那時候自然也就不需要藉助《古今字音對照手冊》來確定一個字《方言調查字表》的哪一頁了。
《古今字音對照手冊》目前市面上已見不到,不過復印一本也可以。另外,郭錫良先生的《漢字古音手冊》(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6 出版年)也可起同樣的作用。
B. 近體詩如何用韻
關於詩的用韻,《詩經》伊始就是如此,總是因為詩的最初形式載歌載舞需要方便音樂表達罷。不獨中國,世界各民族的詩都是用韻的,可以想見,所謂韻,主要是發聲的相協,與語言卻不大相干。
據說,中國早在隋朝以前就已經有人歸納了詩韻的規律,直到隋朝陸法言著《切韻》,後被唐朝科舉考試採用,又稍加修訂,改稱《唐韻》,成為第一部被官方認可的韻書,也就是音韻規范。以後,宋在《唐韻》基礎上增字成《廣韻》;至宋金之際,再修《廣韻》,因最初刊行於山西平水地方(約當今臨汾),遂世稱《平水韻》。
合乎邏輯的推測,陸法言制《切韻》,依據的是當時京畿地方普遍使用的官方音調(類似於現代的普通話),不應該是長安土語,而應該是交匯南北兼及東西的合成,因為長安作為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特別是在政府中,人員來自五湖四海,絕非一地一域之人可以獨彰。唯其如此,有唐一代才會採用之。則《切韻》、《唐韻》應與當時口語相一致。
至宋金,因統治中心的遷移(宋往東而後向南,金則經營於東北),口語音調當有較大變化,修訂《平水韻》的時候是不得不考慮的事情。但是至少由於兩條原因,韻書不能有大的變化:一是唐詩的成就空前,《平水韻》不得不包容唐詩音韻於內,也就是承認唐音為詩之「正音」;二是自唐以下,詩的創作已經逐漸擺脫音樂而成為專門的書面形式,詩的用韻也就擺脫了最初的音樂屬性而歸附於詩本身,故而詩韻更多地屬於作詩技法一類,誦詩也需要依古調了。因此,我們現在看到的《平水韻》不過是把《廣韻》的二百零六韻部合並成一百零六韻部而已,後人用韻,自然比唐人寬松許多。
現在有一種意見,唐朝到今天已經一千三百多年,語言聲調變化已然面目全非,恪守古人韻書已無必要。其實,隨著時代變遷,舊體詩作為一種文體已經定格,或者採用這個文體,或者使用其他文體,這是詩作者可以選擇的。但是,不應該改造舊體詩,就像唐人,可以創造近體詩卻依舊寫古風;亦如宋人,可以光大長短句卻依舊寫近體寫古風;更如元人,可以開創曲子也不必拋棄或改造唐宋。而舊體詩音韻已是其整體之一部,自然須予保留。上述論及《平水韻》不能有大變化的兩個原因,這里同樣。
至於寫作中間如何把握用韻的關系,主要是這樣幾個方面:
一、《平水韻》已經規范了上千年,今人寫舊體詩自然以《平水韻》為正本。正確選擇韻腳字主要需要熟悉上平十五部和下平十五部,因為近體詩主要押平聲韻;熟悉的方法,除了寫詩的時候依照韻書,多寫則容易記牢,還有就是多讀古人詩作,能誦的古詩愈多,能記住的韻腳也愈多。
二、韻書還是熟悉平仄字的主要途徑,平聲三十部,仄聲分入上、去、入共七十六部,多讀、多寫亦為途徑。
三、每個韻部的字數多少不等,字數多的稱為「寬韻」,意思是比較容易選擇韻腳字,比如支、真、先、陽、庚、尤、東、虞;字數較少的稱為「窄韻」,選擇韻腳字相對不太容易,比如微、文、刪、青、蒸、覃、鹽;還有字數更少的稱為「險韻」,選擇韻腳字很難,比如江、佳、餚、咸。
四、近體詩當首句入韻時,可以不用本韻而用鄰韻。鄰韻並非完全等同於在韻書中位置的相鄰,而是指音韻的相鄰,根據唐宋詩人當時的習慣,鄰韻有:1、東、冬;2、支、微、齊;3、魚、虞;4、佳、灰;5、真、文、元、寒、刪、先;6、蕭、餚、豪;7、庚、青、蒸;8、覃、鹽、咸;9、麻、佳;10、江、陽;11、蒸、侵。
與詩韻有關的還有如下一些情形。
有很多時候,詩人們相互酬唱答和,所作的詩稱為和詩,和詩的用韻有些專門的術語表達,僅作回答的往往標題「和某某」而所用韻部不一定相同,甚至詩體有別,比如以絕句回答律詩,以七言回答五言;用對方的韻部而不拘韻腳字的,往往標題「依某某韻」;用對方的韻腳字而位置不拘的,往往標題「用某某韻」;用對方韻腳字且位置相同的,往往標題「次某某韻」或「步某某韻」。
也有很多時候,詩人們相約規定韻部甚至韻腳字作詩,稱為「限韻」。
古體詩或曰古風,其格律與近體詩相關但不相同,用韻也另有規則,另作古體詩篇章敘述之。
C. 求詞林正韻、平水韻、中華新韻的區別與怎麼用。
區別:
1、從來源上:平水韻、詞林正韻是前人歸納的詩韻,而中華新韻是以現在普通話歸納的詩詞通用韻。
2、從嚴謹程度上來說:平水韻是比較嚴格;詞林正韻合並了平水韻里的部分韻部,更精練;中華新韻則更加現代,可以適當放鬆。
3、從使用上來說:平水韻,近體詩多用之;詞林正韻,是填詞的范韻;中華新韻可以進行詩詞創作。
使用:
1、平水韻是律詩的韻腳,依平仄分為五部106韻,其中平聲上下兩部,計30韻、仄聲上去入三部,計76韻,韻腳要求最嚴,即使是同一聲部內韻母相同的但不在同一目部里的就算不押韻;
2、中華新韻則是依《新華字典》的注音為標准,將35個韻母劃分為14個韻腳(也有18韻一說,但都是試行),其中一二聲為平聲韻,三四聲為仄聲韻,韻腳最寬;
3、詞林正韻介於二者之間,其實詞林正韻的韻部就是把平水韻的韻部綜合了一下,比如它的第三部平聲韻就是綜合了平水韻上平聲的四支五微八齊十灰,故要寫古詩詞首先要學好平水韻。
(3)廣韻使用方法擴展閱讀:
《詞林正韻》是200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清)戈載。該書書分三卷,分平、上、去三聲為十四部,入聲為五部,一共是十九個韻部。這部書主要是戈載依據前人作詞用韻的情況歸納的詞韻。
「平水韻」是由其刊行者劉淵原籍為江北平水而得名。平水韻依據唐人用韻情況,把漢字劃分成106個韻部,是更早的206韻的《廣韻》的一種略本。每個韻部包含若干字,作律絕詩用韻,其韻腳的字必須出自同一韻部,不能出韻、錯用。
中華新韻是《中華詩詞》編輯部組織力量,對去年公布的兩種簡表以及詩詞界傳用的幾種簡表,進行了分析、研究、比較和歸納,徵求了一些詩詞作者的意見,經過集體討論,整理出了《中華新韻(十四韻)簡表》(以下簡稱《簡表》)。
D. 詩詞的新韻是什麼怎樣運用
詩詞的新韻是指1911年以後出版,並且以現代漢語普通話為基礎語音編寫的韻書。
運用:韻母開頭的部分i、u、ü,稱為韻頭;韻頭後面的母音部分是韻母發音的主部,如ua中的a、ei中的e、iou中的o,稱為韻腹;韻腹後面的輔音部分,即n、ng,稱為韻尾。韻腹和韻尾全稱韻身。
新韻韻書的代表作品主要包括,1941年黎錦熙先生主編,國民政府教育部頒布的《中華新韻》(俗稱18韻);1965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詩韻新編》;2005年中華詩詞學會推出的《中華新韻》(俗稱14韻)。
(4)廣韻使用方法擴展閱讀
詩詞新韻運用的注意事項
隨著時代的變遷,語音系統的變化,新韻的誕生是必然的產物。雖然採用的語音系統不同,採用的韻書不同,但只要嚴格遵守詩詞格律,一樣可以寫出嚴謹、優美的格律詩詞。
倡導新韻詩詞,並不是要取消、否定古韻詩詞,兩者完全可以並行不悖。只是大家在用韻時不要新韻古韻混押,這一點十分重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新韻詩詞
E. 怎樣用廣東話打字啊
可以使用手機裡面的一些輸入法來操作。(如訊飛語音輸入法、或者搜狗語音輸入法等)。
以訊飛語音輸入法為例:
1、首先,打開手機裡面的聊天工具微信,並點擊進入。
F. 那麼多韻部都要背下來嗎不背下來怎麼用在自己的詩詞里。
我覺得沒必要。
這個問題怎麼說呢,《廣韻》分的是206韻,而其實206韻也不是始於《廣韻》,而是唐陸法言的《切韻》,《廣韻》只是保留了它的韻部而已。但後人覺得其分得過於細,後又重新編了韻,所說的106韻是指「平水韻」 平水韻是宋代以後使用的詩韻系統。公元1223年,金平水書籍(即山西平水地方管理圖書印刷的官員)王文郁作《新刊韻略》,將格律詩用字分為106韻,是更早的206韻的《廣韻》的一種略本。
具體如下:
自從反切被廣泛應用以後,人們就有了理論基礎來整理詩韻了,最早的韻書當推李登的《聲類》,但《聲類》不分韻部,按宮商角徵羽五音來編排,就象我們現在的字典一樣,嚴格來說還不能算是韻書,比李登晚的呂靜編輯《韻集》,也按宮商角徵羽五部編排,但每部中又分列韻部,它應該是嚴格定義上的韻書了,呂靜以後韻書蜂出。到了南北朝周顒著《四聲切韻》、沈約著《四聲譜》,這個標志著「四聲」的誕生,以前的宮商角徵羽包含很多的音素,不單是字的聲調,「四聲」意味著字的聲調從字的音素中獨立出來(據說沈約創九弄十紐圖,這是聲母方面的內容,如果真是這樣得話,也就是說到了周顒、沈約時代,前人基本上把字的音素——聲紐、韻母及聲調獨立出來了),雖然那時還不完善。
隋朝統一了南北朝的混亂局面,也出現一部綜合南北,參閱古今的韻書——《切韻》,據說《切韻》由八個人(劉臻、顏之推、盧思道、魏彥淵、李若、蕭該、辛德源、薛道衡)商議而定,這八個人中以顏之推、蕭該意見為主,所以《顏家訓》中的音辭篇常被前人引用作為《切韻》的指導思想,這八人不包括陸詞(陸詞字法言),陸詞只是負責記錄,陸詞按他們的意見編寫《韻書》,為了做到綜合南北古今及宜分不宜合這個原則,陸詞花了20年時間,參考了前人的眾多韻書,走遍了南北大地,了解和參校不同的語音系統,最後才編就了《切韻》這本韻書,可以說《切韻》基本上反映當時的音讀。所以《切韻》的出現,其他的韻書漸被淹滅,而把《切韻》歸功於陸法言看來是不過分的。
《切韻》之所以能被流傳下來,出了它本身的因素外,也有歷史的條件,就是唐代的科舉制度,《切韻》被指定為科舉應試用韻的官方標准,《切韻》在唐代被修訂三次(王仁煦的《刊謬補缺切韻》、孫愐的《唐韻》、李周的《切韻》),但切韻的精神和基本內容沒有改變。
就因為《切韻》「以分不宜合」的原則,使得韻部分得過細,給廣大舉子們帶來了很多煩惱,有時如何使詩押韻成了一個問題,唐代也有人提出,窄韻允許與鄰韻通押,但這種意見始終沒有寫入韻書中;到了宋朝,陳彭年、邱雍修訂《切韻》(即《廣韻》)時,邱雍便在韻部腳下註明「獨用」和「同用」,這樣解決了險韻的押韻問題,士子們自然是舉雙手支持了。
其實,陸詞在《切韻》中已經說明「若賞知音,即須輕重有異;欲廣文路,自可清濁皆通」,可見《切韻》對待審音和賦詩作文這兩種功效時,嚴寬要求也不一樣的;宋朝後來把這兩種功效獨立出來,宋朝丁度、李淑修編《集韻》和《禮部韻略》,前者主要作為審音,後者主要為了應試賦詩作文時使用,《禮部韻略》本質上就是《集韻》的略本,取要字而編成冊;由於時勢功利的驅使下,許多人家藏《禮部韻略》,這雖然有利於韻書的流傳,但同時各版本時有差異也給後人甄別留下了難題。
如果把《禮部韻略》「同用」的韻部合並,韻部就變成了108部,再把「徑」與「證」合並,韻目就與劉淵《壬子新刊禮部韻略》一模一樣了;如果再把「拯」與「迥」韻部合並,韻目就與王文郁《平水新刊韻略》相同了。
《平水韻》是誰編的,說法很多;有說是劉淵,有說是王文郁,也有說是毛麾;毛麾的《平水韻》書成於1176年,王文郁的《平水新刊韻略》書成於1229年,劉淵的《壬子新刊禮部韻略》書成於1253年;雖然毛麾的韻書最早,但是他們的書名卻看不出繼承和沿襲的關系,而且成書時間也不能完全說明問題,可能他們所依的是另外一個版本。也有人認為,當時金人也效宋朝開科取士,也注重詞賦,也沿用宋朝的《禮部韻略》,為了便於士子們的應用方便,把《禮部韻略》的同用韻部及個別窄韻部加以合並,成了106韻部或107韻部,作為金朝廷的用韻標准,而王文郁、張天錫、劉淵的韻集是根據金人的官書加以刊定,因為王文郁、張天錫、劉淵他們都是金人。至於「平水」何意?至今也沒有明確的答案,王文郁當時是平水縣書籍官,劉淵前面冠以「江北平水」是黃氏所引,毛麾平陽人卻有《平水韻》集,似乎大家都可以與「平水」扯上關系。
《平水韻》被歷代所引用並進行修訂,元-黃公紹的《今古韻會》採用劉淵的107韻目,元-陰時夫兄弟的《韻府群玉》採用王文郁的106韻目,清-李光地的《音韻闡微》以及《佩文詩韻》也採用王文郁的106韻目。
有人曾經說過,詩韻到了宋末尤其平水韻,陸氏《切韻》的初衷和精神消失殆盡,其詩韻與實際的口語漸趨於兩途,因此宋後千餘年間一般文人依此所作的詩賦,就成為紙上的死語;只是由於開科取士應試的需要,使之保留一個軀殼罷了。
G. 七言詩如何用好韻
詩韻共有106個韻:平聲30韻,上聲29韻,去聲30韻,入聲17韻。律詩一般只用平聲韻[6],所以我們在這一節里只談平聲韻;至於仄聲韻,留待下文講古體詩時再行討論。
在韻書里,平聲分為上平聲、下平聲。平聲字多,所以分為兩卷,等於說平聲上卷,平聲下卷,沒有別的意思。
上平聲15韻:
一東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魚七虞八齊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刪
下平聲15韻:
一先二蕭三餚四豪五歌六麻七陽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三鹽十五咸
東冬等字都只是韻的代表字,它們只表示韻母的種類。至於東冬這兩個韻(以及其它相近似的韻)在讀音上有甚麼分別,現在我們不需要追究它。我們只須知道:它們在最初的時候可能是有區別的。後來混而為一了,但是古代詩人們依照韻書,在寫律詩時還不能把它們混用。起初是限於功令,在科舉應試的時候不能不遵守它;後來成為風氣,平常寫律詩的時候也遵守它了。在《紅樓夢》里,有這樣一段故事:林黛玉叫香菱寫一首詠月的律詩,指定用寒韻。香菱正在挖心搜膽,耳不旁聽,目不別視的時候,探春隔窗笑說道:「菱姑娘,你閑閑吧。」香菱怔怔答道:「閑字是十五刪的,錯了韻了。」這一段故事可以說明近體詩用韻的嚴格。
韻有寬有窄:字數多的叫寬韻,字數少的叫窄韻。寬韻如支韻、真韻、先韻、陽韻、庚韻、尤韻等,窄韻如江韻、佳韻、餚韻、覃韻、鹽韻、咸韻等。窄韻的律詩是比較少見的。有些韻,如微韻、刪韻、侵韻,字數雖不多,但是比較合用,詩人們也很喜歡它們。
任何詩歌都要求押韻,所不同者,是對押韻的限制多與少、嚴與寬的不同而已。這也是詩歌同其它文學體裁的最大分別。押韻是增強詩歌音樂性的重要手段,近體詩為了使聲調和諧、容易記憶,對於押韻十分講究。古人通常使用官方頒布的專門指導押韻的書,如《唐韻》、《廣韻》、《禮部韻略》、《佩文詩韻》、《詩韻集成》、《詩韻合壁》等,以南宋王文郁撰的《新刊韻略》最為流行,即世人所謂之「平水韻」。「平水韻」共分一百零六韻部,其中平聲韻部分有三十韻部。三江韻、八更韻、七陽韻都是指平水韻里的韻部,第三是「江」部韻,以「江」字為第一個韻字,所以叫「三江韻」,第八是「更」部韻,以「更」字為第一個韻字,所以叫「八更韻」,其餘的類推。 所謂押韻(也叫壓韻、葉韻),就是把相同韻部的字放在規定的位置上。韻部,就是將相同韻母的字歸納到一類。同一韻部內的字都為同韻字。 近體詩押韻有較嚴格的規定: 1、偶句押韻:律詩是二四六八句押韻,絕句是二四句押韻,無論律詩還是絕句,首句均可以押韻或不押韻。一般來說,五言詩首句不入韻為常見,七言詩首句入韻為常見。 2、只押平聲韻:近體詩規定,只能押平聲韻,這幾乎是一條死規矩,事實上以近體詩的體例假如押仄聲字會感到非常拗口,所以古人都能自覺遵守這一規則。 3、一韻到底,中間不能換韻。古詩(古風)允許中途換韻,但近體詩不允許這樣。 同一個韻字在一首詩的韻腳里重復出現為重韻,此乃大忌。古人寫詩多依官韻,「冬」與「東」之類的字,我們認為是同韻,但在官韻中被分別列入不同的韻部之中,如果在同一首詩中相押,即為出韻。 依照別人詩中所使用的韻字來押韻做詩叫唱和,又叫做「和韻」或「步韻」,主要有三種方式:1、次韻:又稱步韻,即用原詩相同的韻字,且前後次序都必須相同,這是最常見的一種方式。2、用韻:即使用原詩中的韻字,但不必依照其次序。3、依韻:即用與原詩同一韻部的字,但不必用其原字
自隋代以來作詩填詞作曲都依韻書限定的用韻標准,而不同時期所通用韻書也不盡同,經時代變遷不少也已佚失。南宋以後通行「平水韻」,清起改稱《佩文詩韻》,共分一百零六個韻部,各部一般以該韻部的第一個字作為此韻部的名稱。據《佩文詩韻》,「元」字是上平聲第十三個韻部的第一字,故稱「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刪」同理。
H. 怎麼用平水韻寫詩
一般來講,普通話里的第一、第二聲(既陰平、陽平)里大部分字,是古典詩詞聲韻部里的「平聲」;而三、四聲都是仄聲(既「上聲」和「去聲」),但這僅僅是一般而言,絕不是肯定。
如以普通話發音作為韻的平仄確定,一準出現錯誤。
因為在不少入聲字里,它的發音就是普通話里的陰平、陽平聲,而入聲字,又偏偏就是詩韻中的仄音。
我對入聲韻字最頭痛,稍不留神就會出錯。
自己創作的古典詩詞里,被人挑出毛病的地方,多為入聲字的錯誤使用。
入聲字怎樣才能記住?有人總結了竅門,但我不太認可。
小認為入聲字的掌握,應該是在長期寫作時慢慢感悟出來的,在不熟悉的時候,只能靠查韻書去確定,這樣做雖然比較煩瑣,但是,能夠有效的避免了平仄出現錯誤。
入聲字韻書上寫的很分明,這里就拿幾個字作為例子,不過是希望大家知道,這些字可不是平音,而是仄音:剝、吃、出、激、息、等等,這些字的發音都是普通話的「陰平」,但在詩韻里,它們都是仄韻。
附加講個小故事,很能說明平仄聲的問題:
其實在普通話中,入聲已經消失了。
原來發音不同、分屬不同韻部的入聲字,有的在今天讀起來就完全一樣。
比如「乙、億、邑」,它們在平水韻中分屬入聲四質、十三職、十四緝不同韻部,可在普通話讀來卻毫無差別(用閩南語來讀,則能分得清清楚楚,分別讀做ik,it,ip)。
光是平仄音就說這么多,其實,如果手裡有一本韻書就是最方便的事情了,許多字的平仄音在吃不準的時候,就可以翻查。
過去我比較喜歡使用「平水韻」,而現在只喜歡在書店裡購買的《詩韻新編》,在本書被稱為「新韻」,而新韻就是改良後的古典詩詞的韻書。
如果到一些比較大的書店裡去,應該可以找到這類書賣。
(三聯書店裡就有這些書籍)。
書本定價10.60元 二、關於韻的幾個概念 韻是詩詞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其實,一個字如果出現在詩行中,它的平仄音可以稱為律,如果出現錯誤,就被稱為「出律」,一個字在韻腳處才叫「詩韻」,如果出現錯誤,就被稱為「出韻」。
詩人在詩詞中用韻,叫做「押韻」。
從《詩經》到後代的詩詞,差不多沒有不押韻的。
甚至連民歌都會押韻。
在北方戲曲中,韻又叫轍,於是,「押韻」又稱為「合轍」。
一般人在寫古典詩詞的時候,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習慣不按格律平仄去寫詩詞,他們在格律上的使用,習慣按普通話發音確定,所以,出律與否不提了,本就沒有按格律寫作,但是,韻卻很可能出現錯誤,我固執的認為,一首古典詩詞,它能錯律但絕不能錯韻,否則就完全談不上古典而屬於現代詩歌,甚至屬順口溜了。
另一部分朋友喜歡按格律寫詩詞,參照的韻部多為「平水韻」或者是「聲律啟蒙」里的規定,這個做法是正確的,盡管已有不少人呼籲以普通話發音去確定一首詩詞韻聲部,但是,這些呼籲一直沒有得到相關部門的重視或認可,所以,如果想使自己的詩詞在韻上不出現錯誤,還是要使用古人為我們寫出的這些規定。
牽扯到韻的使用問題其實不多,除了用字可按韻書規定外,再就是把幾個必須掌握的概念弄明白就可以了。
總結歸納一下與韻有關的定義,也算是名詞解釋吧:
1、通韻:古體詩寫作時的押韻,可以把鄰近韻部的韻,混在一起通用,稱為通韻。
2、窄韻:某韻部的字數很少。
(寬韻與窄韻意思相反,略去不提)
3、出韻:應該按詞譜規定用韻時,詩詞里參雜了其他韻部的字,叫做出韻。
4、和韻:在唱和別人詩詞中所使用的韻字來押韻作詩叫和韻。
5、次韻:也稱「步韻」,既用原詩詞相同的韻字,且前後秩序都必須相同。
6、用韻:既使用別人原詩中相同的韻字,但不必依照其秩序。
7、依韻:既用與原詩詞同一韻部的字,但不必用其原字。
8、抱韻:既首句與末句押韻,第二句與道第二句押韻,以此類推向中環抱的押韻方式。
9、偶韻:既逢偶句才押韻 10、隨韻:既一呼一應進行轉換的押韻方式,一般是上句定韻,下句隨押。
11、排韻:既從地一句到全章甚至全篇,每句都押同一種韻。
三、對仗: 「對仗」如果細說,不如買本書自己細看,主要是內容實在太多了。
記得當初我看見「對仗」這個詞的學習資料居然有那麼多的時候,吃驚極了。
總以為掌握基本知識就夠了,沒想到還有那麼多的東西需要學習了解。
在對仗的每部分里,又分出各小部分,枝枝叉叉難以在這里歸納全面,所以,只能揀一些易記、多用的知識作為筆記內容,再深的知識,就必須看書了。
詩詞中的對偶,就叫做「對仗」。
古代的儀仗隊是兩兩相對的,這便是「對仗」這個術語的來由。
一般講的對偶,指的是上下兩句的相對。
...
古詩中的平仄是怎麼分的,能不能舉例子說明一下,何為平水韻,何用...
小學學的拼音,一聲平二生揚三聲拐彎四聲降,而其中的一生二聲為平(陰平,陽平)三生四聲為仄,所謂押韻,就是平水韻的用法古代分的很清(206韻和107韻106韻),其實簡單的說,用同一個韻母(拼音中可以標記一二三四聲的字母)開頭的為同一韻。
比如古代上平一東韻 所有韻母為 ong 上平二冬也類似主要是古今讀音變化上平三江韻 韻母 ang 以此類推作用就是押韻使讀起來朗朗上口,而古代講究也很多,就不多說了可以查一下平水韻韻部
平仄 píngzèlevel and oblique tones 平聲和仄聲,泛指詩文的韻律。
平仄是四聲二元化的嘗試。
四聲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
所謂聲調,指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
平仄是在四聲基礎上,用不完全歸納法歸納出來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在古代上聲,去聲,入聲為仄,剩下了的是平聲。
自元朝周德清後,平分陽陰,仄歸上去,逐步形成陰平,陽平歸平,上聲,去聲歸仄,入聲取消的格局。
自古平仄失調,平仄和不拘平仄之爭是永恆的話題。
平仄在詩詞中又是怎樣交錯著的呢?我們可以概括為兩句話:
(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2)平仄在對句中是對立的。
合轍押韻指的是:讀起來朗朗上口,前車後轍,順口、聽著舒服,富有音樂性的詩詞,諸如對聯,歌詞、唱詞、對白等。
合轍,跟押韻的意思差不多,細分起來,轍寬,韻窄,如「發花乜斜」轍里可通押,韻中則不能。
先說合轍——「轍」,在生活中是指車輪碾過的痕跡,叫車轍。
合轍,說白點,就是後面的車輪子要走在前面的車轍里,不能跑偏。
而在詩詞中的所謂「轍」,則是指「十三轍」,也就是十三個韻部。
再說押韻, 韻,就是和諧而有節奏的音樂或念白。
說到人,文人雅士往往被稱為有風度,風致,情趣,韻味兒十足,等等。
而說到詩文, 就是把同韻的字有規律地配置在詩詞的句尾,即:每一個句子的最後那個字。
各句押韻的字叫做韻腳或韻字。
詩、詞和曲一般都是要押韻的,詩詞曲的韻都和語言有直接的關系。
詩韻最早形成,在唐朝就已經有了很詳細的廣韻。
而後在宋詞興之後,才有了詞韻。
而戲曲的十三轍,則是在明清時代形成的。
古體格律詩,到清末使用的官韻,是通稱的「平水韻部」。
在民國以後就沒有官韻了,而寫舊體是的人仍依「平水韻」,但平水韻部里的許多字,和現在的語言已經脫節了。
而且有許多的字和現在的語言根本不同了。
因此我極力主張用漢語拼音為標準的新韻。
只要依照漢語字典為准就可以了。
一般來說,一首詩,後句要跟著前句的轍;每句最後一字,要押得住上句最後那個字的韻。
律詩是一韻到底的,如毛澤東的《七律.長征》。
古體詩固然可以一韻到底,但也有例外,根據詩詞的內容,為著敘事的方便,也可以換韻,而且可以換幾次韻。
例如著名的《長恨歌》。
合轍押韻,前呼後應,是詩詞最大的語言特點之一。
主要作用是使聲音和諧優美,吟誦順口悅耳, 便於記憶流傳。
正因為此,諸如《將進酒》《長恨歌》《琵琶行》《賣炭翁》等等膾炙人口的詩篇才能得以口口相頌,流傳至今。
平水韻中平聲的三十個韻部是什麼意思?古代的詞是如何限韻的?
《平水韻》上平、下平相加,一共三十韻部。
每一個韻部下的所有字在古音中聲調相同、韻母相同,可以在格律詩中作為同一首詩的韻腳使用。
所謂「限韻」,指的是一首格律詩限定用某一個韻部或某一個韻部中的某幾個字做韻腳進行創作,古時科考常有此類規定。
至於填詞「限韻」,我還沒有聽說過,一是詞的正統地位不比格律詩;二是詞在漫長的歷史時期一直沒有一部韻書,無法「限韻」,直到清代嘉慶年間戈載編輯了《詞林正韻》,才有了一定的規范。
不過詞的「次韻」自古有之,如辛棄疾和陳亮互相唱酬的六首《賀新郎》,如葉夢得、辛棄疾、文天祥、鄧剡、張炎、蔡松年、趙秉文、薩都刺、李孝光、周用等多人次蘇軾韻所作的《念奴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