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學德育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德育方法】
1、說服教育法(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2、榜樣示範法(榜樣人物的優秀品德);
3、實踐鍛煉法(有目的組織學生參加實踐活動);
4、情境陶冶法(環境、藝術、人格陶冶);
5、品德評價法;
6、自我教育法。
② 德育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德育方法有哪些
一、榜樣激勵法
通過優秀人物、模範人物的優秀品質、模範事跡來影響學生。例如向學生講述雷鋒、焦裕祿等英雄人物的光輝事跡,促進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養成。因為特別是青少年學生都崇拜英雄、善於模仿,用真實的實例來教育學生更能感染激勵學生,從而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真誠說教法
意思品德教育課為主陣地,通過課堂講授,對學生品德教育,讓學生明確善惡是非標准,使學生掌握良好的行為規范,從而提高學生的品德水平。
三、實踐鍛煉法
讓學生參與學校、社會實踐,例如組織學生到社區、到敬老院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中受到教育和鍛煉,從而形成良好的尊老愛幼、團結互助、幫助他人、奉獻愛心等良好品格。
四、思維訓練法
以道德知識的學習和道德思維能力的提高為主要目標的德育方法。
五、情感陶冶法
設置一定的情境讓學生自然而然地得到道德情感與心靈的熏陶、教育的一種方法。
六、理想激勵法
以適當方式促進學生形成道德理想、道德信念,從而進行道德教育的方法。
七、行為訓練法
通過道德實踐和獎勵、懲罰等方式進行道德教育,以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八、修養指導法
教師指導學生提高道德上的自我修養,從而提升道德水平的教育方法。
③ 小學常用的德育方法有哪些
所謂德育,是指培養正確的思想政治觀點和高尚的道德品質,使人們能從理智上對客觀社會現象進行評價的一種教育。藝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手段,藝術課程作為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必修課程,對學生的人格成長、情感陶冶以及智能的提高等具有重要的價值。二者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王國維說:「美學上最終目的,與倫理學上最終之目的合。」把美系和倫理學用之於教育實踐的德育與美育,都是為了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創造美好的世界。因此美育與德育有密切的關系。德育給美育以豐富充實的內容,保證美育的正確方向。美育為德育提供有感染力、吸引力的手段,通過美並利用美進行教育,提高德育的效果。
一、課堂中滲透德育的優勢
學校慣用的德育方法是說教法,即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使學生明辨是非、善惡,提高思想品德,現代的中學生個性鮮明,思想活躍,此法不免讓學生感覺枯燥、甚至厭煩,往往收效有限,難能深入其內心。在藝術課堂中通過豐富的教學活動,並在此積極滲透德育,相信其效果頗豐。
1、情感體驗法
在藝術課堂的教學中,有眾多的藝術作品需要學生去欣賞、思考,以至得出他們自己的結論,抒發各自的情感。例如:藝術教材上的歌曲《在老師身邊》,這首歌曲,是通過對自己成長經歷的回憶認識到:在此過程中老師付出的點滴汗水將其從一個懵懂的兒童澆灌成有知識的少年,表達了對老師的敬意和感激之情。通過欣賞,演唱的教學手段,著重挖掘、激發他們的真情實感,唯有這樣才能將歌曲演唱好。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們學生對於尊師的傳統美德便有了真實的感知,認識也進一步得到升華。在優美的歌聲中從心靈深處體驗尊師的美德。諸如此例的藝術作品很多,在此當舉一反三。
1、「真」是形成道德習慣的前提
良好的道德習慣,是一點一滴的美好的情感取向凝結而成的,虛情假意本身就是品德中的劣質,因而要情「真」。在藝術課堂中,帶領學生去欣賞一支樂曲或唱一首歌曲,若無認真的態度,虔誠的心境去欣賞,去歌唱,「不首先感動自己何以感動他人。」那麼不僅在精神上無法與作品形成共鳴,而且唱出的歌也將是無情無義的,或虛情假意,且實現不了審美的愉悅和創造美的成就感,這樣的結果:首先達不到藝術教學的目的,更與美好的品質是背離的。所以,只有真的去聽、去看、去想、去彈、去唱,才有收獲,才能慢慢地形成良好的道德規范。
2、「善」是道德約束的關鍵
「人之初,性本善」,善是與自然和諧,人類和諧共處的基礎。只有頌揚善、體驗善、實踐善,才能給人類一個和平安定的家園。藝術中有大量的表達人類善良美好的情感的作品,比如畢加索的繪畫《和平鴿》,歌曲《我們要陽光》等。通過對這些藝術作品的欣賞和二度創作,將「善」成為學生的道德歌謠。在藝術課堂的教學中,善始善終地讓善成為學生的行為法則。善是一切優秀品質的基礎,一個人若成不了人才,但一定得成一個人,成為一個善良的人,對社會無害的人,從善做起。
綜上幾點薄見,筆者建議:在藝術課堂中緊緊圍繞「真」、「善」的兩個基本點,採用藝術課堂特有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美的熏陶下,渴望點點滴滴地提高思想道德素質,使得其學習更有意義。在美育中德育,在德育下尋美怡情,讓學生美好健康的發展,成為品學兼優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
④ 談談中學常用德育方法的基本內涵和使用要求
學前兒童、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學生等不同階段的德育一脈相承,基本內容是一致的。學段越高,學生身心越發展,視野開闊,掌握的科學文化知識越來越多,信息接受量越來越大,自我意識和自律能力越來越強,德育應該有更高的要求,而且應該充實一些新的內容。基本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理想、志氣教育
理想是一個人所追求的目標,理想包括社會理想、人生理想、道德理想、職業理想等不同層面。對於未成年人來說,不同的理想層面都應該進行教育引導,重點應放在人生理想和道德理想方面。一個孩子,如果有理想、有志氣,他的精神面貌就比沒有理想、志氣的孩子要好得多,他的發展會更順利,進步會更快。許多家長、老師在抱怨他們:「真沒出息,整天價瞎混。」也有的抱怨:「不長志氣,懶懶洋洋,不推不動,推也不動。」這正說明理想、志氣教育的重要。有些孩子,養成了較好的習慣,生活、學習能按部就班,但總是不特別振作,沒有突出的進步。這樣的孩子,往往也是缺乏理想和志氣。未成年人樹立理想,帶有盲目性和情緒化,缺乏理智的基礎,容易忽冷忽熱,這是每一個教育者應特別注意的。要幫助他們克服盲目性和情緒化的毛病,讓他們多聯系實際,講清追求理想與腳踏實地的關系。切記不可給他們潑冷水,隨便訓斥孩子:「你別好高騖遠,連學習都上不去,還想這想那!」這樣對待他們,不但不能使他們務實,還會使他們泄氣,變得更沒有信心了。建議教育者多引導他們閱讀名人傳記,多跟他們討論人生問題,對現實生活中的英模事跡給予充分關注,這對他們樹立人生理想大有好處。在理想、志氣教育中,教育者自身的表現對孩子有重大影響。
2.集體主義教育
有的家長這樣教育孩子:「班上的事兒少管,把你自己的學習搞好就行了」,「你管好自己,別管別人」。這樣的教育顯然是不對的。一個沒有集體精神的人,在集體中是不受大家歡迎的,他不會在集體中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也不會有滿意的角色地位,必然影響他的成長。為了培養孩子的集體精神,家長、老師應該積極支持孩子關心集體、熱愛集體,主動為集體做事情。擔任班幹部的孩子,要鼓勵並指導他做好為班集體服務的工作;不擔任班幹部的孩子,家長要督促他主動承擔一些任務。要教育孩子關心老師,關心同學。凡是學校或班級要求家長、老師參與的事情,我們一定要主動參加並努力完成應該完成的任務。
3.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是一個人的基本品德,應該從小培養,家長負有很重要的責任,也是學校和社會的共同責任。對高中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要做好以下工作:首先是擴大未成年人的知識視野。讓他們了解更多的歷史知識和現代國情,了解國家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國家的發展變化及與先進國家的差距,激發孩子的愛國之情;其次是讓他們通過書籍和其它傳媒感受、學習愛國主義名人的事跡和品質,使他們學有榜樣;再次,教育引導他們把個人的理想與國家的發展聯系起來,為了個人的前途,也是為了國家的發展努力學習。任何國家和社會在發展過程中,會出現許多不能盡如人意的事情,有時會涉及每個家庭、每個學校,教育者應有正確的態度和認識。在他們面前隨便抱怨國家、社會,會使他們產生片面的認識,對他們的身心發展不利。
4.勞動教育
熱愛勞動的品質對人來講永遠是必備的美德。今天講熱愛勞動,應該是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結合,科技越發展,這種特點越明顯。孩子必須參加勞動,包括自我服務勞動、家務勞動、公益勞動以及生產性勞動。勞動,一方面培養他們好的品德,另一方面也有利於他們的智力發展。建議家長、老師每一個階段給孩子、學生安排力所能及的勞動內容,休息日的勞動任務應該多一些,復雜一些。寒暑假尤其要訂好生活計劃,把勞動內容列為重要的項目。
5.法制教育
社會法制建設將越來越健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都會有法可依,用法來規范,用法來評判,用法來促進。今天的青少年,將生活在一個具有日益完善的法制社會里,如果不知法、不懂法,將寸步難行,其發展,其成功,都將與法緊密聯系。因而,法制教育不能忽視。學校里對學生結合學科課程和組織集體活動要進行法制教育,家庭中要要結合實際生活進行,應該學習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制常識,目的在於使孩子從小樹立法制意識,遇事能經常相到法。生活中有了與法相沖突的問題,應該找有關的法規去尋求答案。法制教育對於個人和家庭來說,一方面是為了知法、懂法,使每個人的言行符合法制的要求;另一方面是為了運用法制武器,保護個人和家庭的權益。同時,要教育孩子,將來走上社會以後,也要依法行事,以法制觀念去關注個人、集體、國家的權益。
6.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
中華民族具有優良的傳統美德,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繼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就是一項重要的內容。近年來,我們的政府和社會都在為繼承、發揚傳統美德大聲疾呼,努力實踐。傳統美德的內容非常豐富,最主要的是孝敬父母、忠於祖國、勤勞節儉、自立自強、刻苦求知、尊老愛幼、扶危濟困等。許多家長、老師本身就崇尚並身體力行這些傳統美德,這是教育他們的有利條件。他們很少知道傳統美德的形成歷史,也很少知道古住今來宣傳傳統美德的典型故事,應該藉助各種傳媒,讓他們有所理解、有所感受。有些家庭、學校,自身就有不少體現傳統美德的故事,更應該講給他們聽。同時教育者必須做出好樣子,讓他們在「孝敬」過程中學「孝敬」,在「勤勞」過程中學「勤勞」,在「尊老」過程中學「尊老」。
⑤ 德育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徑是
一、德育的途徑
德育途徑是指學校教育者對學生實施德育時可供選擇和利用的渠道,又稱為德育組織形式。
我國學校的德育途徑是廣泛多樣的,具體如下:
(1)思想品德課(思想政治課)與其他學科教學;(①思想品德課是學校有目的、有計劃、系統地對學生進行德育的基本途徑;②其他各科教學是德育最經常、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徑)
(2)社會實踐活動;
(3)課外、校外活動;
(4)共青團、少先隊組織的活動;
(5)校會、班會、周會、晨會、時事政策的學習;
(6)班主任工作。(是學校對學生進行德育的一個重要而又特殊的途徑。)
二、德育方法的概念
德育方法是為達到德育目的,在德育過程中採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動方式的總和。它包括教育者的教學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學習方式。它是實現德育任務,提高德育實效性的關鍵因素。
三、六大常用的德育方法
我國中小學常用的德育方法包括:說服教育法、榜樣示範法、陶冶教育法(情感陶冶法)、實際鍛煉法、品德修養指導法、品德評價法、角色扮演法、合作學習法。
說服教育法:
①說服教育法:
又稱說理教育法,是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使學生提高認識,形成正確觀點的方法。這是一種堅持正面理論教育和正面思想引導,增強辨別是非能力,促進道德發展的重要方法,也是我國中小學德育中最基本的方法。
②說服教育法的方式有兩類:
第一類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說服的方式,如講解、報告、談 話、討論、辯論、讀書指導等;第二類是運用事實進行說理教育的方式,主要包括參觀、訪問和調查。
③運用說服教育法的要求:
(1)明確目的性和針對性;(2)富有知識性、趣味性;(3)注意時機;(4)以誠待人。
榜樣示範法:
是用榜樣人物的優秀品德來影響學生的思想、情感和行為的德育方法。
陶冶教育法:
①陶冶教育法:
是教師利用環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德育方法。
②陶冶教育法的方式:
主要有環境陶冶、情感陶冶、人格陶冶、藝術陶冶、科學知識陶冶、各種活動和交往情境陶冶等。
我國古代教育注意用音樂和詩歌陶冶學生,孟子曾說過「: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
實際鍛煉法:
①實際鍛煉法:
是有目的地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實際活動,使其在活動中鍛煉思想,增長才幹,培養優良的思想和行為習慣的德育方法。
②鍛煉的方式:
主要有學習活動、社會活動、生產勞動和課外文體科技活動。
⑥ 德育方法的常用德育方法
說服教育法 說服教育法是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使受教育者明辨是非、善惡,掌握行為規范標准,提高品德水平的一種方法,是德育的基本方法。說服的形式多種多樣,包括講解、報告、談話、討論、參觀、訪問、閱讀書籍報刊等。 說服是使對方放棄原來的觀點和認識,接受新的意見,努力使對方心服口服,有即時或可見性的收效。
基本要求:
1、內容有針對性
針對性是提高說服教育實效性的前提和條件。在說服中,必須實事求是地從受教育者的思想實際、年齡特點、個性差異以及心理狀態等的實際出發,做到有的放矢,切中要害,防止「放空炮」、「模式化」、「一刀切」。
2、情感要充沛
情感在品德形成中,起著催化劑的作用。「情通則理達」,要求教育者要善於以自己充沛的熱情和堅定的信念去喚起孩子情感上的共鳴,激起思想上的波瀾,從而轉化為他們內心的信念,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態度要民主
說服教育要堅持民主、平等、和藹、誠懇的待人態度,循循善誘,廣開言路,坦誠相見,不「扣帽子」、「楸辮子」、「小題大做」,也不諷刺、挖苦,盛氣凌人,以權壓人,讓學生在一種和諧的良好氛圍中心悅誠服的接受意見。
4、講究教育時機
說服的成效,往往不取決於花了多少時間,講了多少道理,而取決於是否善於捕捉教育的時機,撥動學生的心弦,引起他們的情感共鳴,被他們所接受。
榜樣示範法 榜樣示範法是以正面人物的優良品質、模範行為和卓越成就來影響受教育者品德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的特點在於它是通過榜樣的言行,把高深的思想、良好的道德具體化、人格化,使青少年富於形象性、感染性和可信性的範例中得到啟迪,提高品德認識、陶冶品德情感,形成正確的觀點、信念,增強學習的自覺性。正如列寧所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榜樣示範法形式主要有:偉人的典範、教育者的示範、同齡人中的優秀學生的示範。
基本要求:
1、選擇學習的榜樣
選好榜樣是學習榜樣的前提。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進行分析鑒別,防止消極影響。同時在選擇榜樣時要注意青少年的年齡特徵、接受能力、社會氛圍和時代特點,使榜樣能有效的影響學生。
2、樹立榜樣的威信
榜樣的威信直接影響德育的效果。我們選擇的榜樣必須來自生活,具有真實性、可信性、可行性,能以他們高尚的情操和感人的事跡,贏得人們發自肺腑的敬仰和愛慕,這樣才能讓學生產生自覺性;相反,把榜樣任意拔高,以及「神」化的做法只能讓學生產生懷疑和反感。
3、激發學習榜樣的動機,見之行動
榜樣的教育效果不僅依賴於外部條件,也依賴於受教育者自身的內部條件。激發受教育者的學習動機是非常重要的。第一、通過宣傳,使榜樣的模範事跡深入人心,激發受教育者的學習模仿積極性;第二、對受教育者提出具體可行的要求,使其明確學什麼和怎樣學;第三、有目的的組織一些活動,提供實踐的機會,使學習榜樣見之行動。
情感陶冶法 情感陶冶法是教育者通過創設良好的情境,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品德的方法。 情感陶冶法的種類有:一、人格感化,即教育者靠自己高尚品德、人格以及對學生深切期望和真誠的愛來觸動,感化學生,促進學生思想轉變,積極進取。二、環境陶冶,即通過學校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環境使學生受到熏陶和感染。三、藝術熏陶,指通過音樂、美術、舞蹈、詩歌、影視等文化藝術活動,使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影響。
基本要求:
1、提高教育者自身修養
通過人格感化來陶冶學生,要求教師必須加強道德修養,恪守教師道德,處處以身作則,言傳身教,以自己優良的品德、高尚的風格和崇高的情操來感染學生,影響他們的人格、品質和情操,使學生在教師經常性、恆定性的身教中受到熏陶和教育。
2、創設良好的教育情境
良好的情境是陶冶的條件和工具。要有效地陶冶學生,必先創設良好的情境,營造良好的氛圍。可通過校園文化建設,豐富校園文化生活,開展豐富多彩的積極健康的文化娛樂活動來熏陶感染學生。
3、與說理相結合
為了更有效地發揮情境的陶冶作用,不能只讓創設的情境自發的影響學生,還需要教師配合以啟發、說服,引導學生喜愛其學習與生活的美好環境,自覺接受有益影響。
4、引導學生參與情境建設
學生在積極創建美好地情境的活動中,他們會感到自豪自尊,會更加嚴格要求自己,因此,他們的品德也必將得到深化、提高。
自我教育法 自我教育法是在教育者指導下,受教育者在自我意識基礎上產生積極進取心,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而向自己提出任務,進行自覺的思想轉化和行為控制的方法。自我教育法是一個人在品德修養上自覺能動性的表現,是學生思想進步的內部動力。進行品德教育的目的,不僅是為了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品德,更重要的是提高他們自我教育的能力,成為能夠獨立進行自我修養的人。 注意:
1、激起學生自我教育的願望
激發學生自我教育的願望可從以下兩點出發:一、幫助學生明確意識社會、家庭、學校對自己提出的道德要求;二、引導學生從自己仰慕的英雄人物中,找到自己學習的榜樣。
2、幫助學生制定修養的標准與自我教育的計劃
有了自我教育的願望,就必須有自我教育的行動。為了有效的自我教育,制定恰當的修養目標和計劃是避免自我教育盲目性的一個重要方式。教師應當鼓勵和幫助學生制定程度適當、具體可行的修養目標與計劃。
3、指導學生監控和評價自己的道德表現
道德修養過程實際上是一個意志鍛煉的過程。應當鼓勵學生在道德實踐中不斷反思自己,自我監控、自我評價、自我激勵,更准確、恰當認識自我,形成道德修養的連續動力,形成自我教育習慣。
4、引導學生在社會實踐中進行自我修養
學生的個人修養表現在行為舉止,也靠行為實踐來實現。教育者要讓學生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實際交往,幫助學生在道德實踐中實現和欣賞自己在情感體驗、意志磨練及行為策略上的提升,最終達到人生修養最高階段——慎獨。
實踐鍛煉法 實踐鍛煉法是指教育者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社會的需要,讓學生在日常生活和社會活動中親自參加實踐,從中受到教育和鍛煉,以形成良好思想品德和能力的方法。 實際鍛煉法包括:一、執行制度,即讓學生按照學生守則、課堂紀律、作息制度等必要的規章制度進行鍛煉;二、委託任務,指教育者或學生集體委託學生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務;三、組織活動,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實際的活動,如:學習活動、課外活動、勞動以及一定的社會實踐活動等。
注意點:
1、啟發參加實踐的積極性
參加品德實踐要有自覺積極性,才能全身心投入,獲得良好的心理效應,否則難有實效。所以使學生充分認識實際鍛煉的意義,有自覺鍛煉的要求。
2、嚴格要求
有效的鍛煉有賴於嚴格的要求。任何一種鍛煉,如果不嚴格遵守一定的規范和要求,就會流於形式,走過場,不可能使學生得到鍛煉和提高。所以對學生品德實踐鍛煉貴在一個「嚴」字,絲毫不能放鬆。當然,「嚴」必須與尊重、信任和愛相結合。
3、持之以恆
良好的習慣與品德的形成必然經歷一個長期的反復鍛煉過程,前緊後松,一曝十寒,時冷時熱,都無益於品德的培養。教師在對學生進行鍛煉時不能放鬆對他們的督促和檢查,鼓勵他們克服困難,長期堅持下去。
4、及時評價反饋
實踐過程中對臨時發生的突發情況進行評價、階段性評價、總結性評價,都是提高認識、增強信心,激發熱情,鼓舞鬥志所必須的。
品德評價法 主要形式有:一、獎勵,是對學生思想品德給予肯定評價的一種鼓勵方法,有贊許、表揚和獎賞三種形式。二、懲罰,是對學生不良思想行為的否定評價,其教育意義在於使學生認識某些思想品德的不當,促使其克服、糾正和徹底根除這些思想和行為,包括批評、譴責和處分三種。三、操行評定,包括寫評語和等級評定兩種形式,是在一定時期內對學生思想品德所做的比較全面的評價,是以對學生品德方面的要求為指導思想,以「學生守則」為基本內容來考查學生平時在課內外對待學習、社會生活,勞動以及對待集體和同學等各方面的表現,作出概括性總結。 注意點:
1、要有明確目的
評價是一種教育手段而不是教育目的,是為了長善救失,激勵人們進步。故評價時應有明確的目的,從調動受教育者內在積極因素出發,充分肯定成績,誠懇地適當的指出缺點,提出改進意見。
2、要客觀慎重,實事求是
評價學生時,要堅持從實際出發,一分為二,靈活掌握評價的分量和時機,做到公平合理,恰如其分,該獎則獎,該罰則罰,使之與學生品德表現的好壞程度相適應,堅決防止主觀臆斷,感情用事,濫用評價的做法。
3、要充分發揚民主
評價,特別是重大問題的評價,要發揚民主,走群眾路線,廣泛徵求各方面的意見,並取得集體輿論的支持與贊同,否則就削弱教育作用,甚至產生不良後果。
4、注意對象的個別差異
品德評價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徵、個性差異,靈活實事求是進行。如:對那些經常犯錯誤、挨批評的學生,做了點好事,應及時給予表揚鼓勵;而對經常受表揚的學生,提出更高要求;對偶犯過失與明知故犯或屢犯不改者,在處理上也要有不同的分寸,不要千篇一律,簡單從事。
⑦ 中小學常用的德育方法是:A說理教育法B榜樣示範法C實踐鍛煉法D陶冶教育法E指導自我教育法 選擇哪個
選A。
說理教育法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使學生心悅誠服地弄懂道理,辨明是非、善惡,提高思想水平的一種方法。說理教育法不僅有助於提高學生道德認識、道德判斷能力,促進自我教育和矯正不良行為的自覺性,而且還能影響學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促進其道德品質進一步完善。不論使用哪種教育方法,都要伴之說理教育,所以這一方法是最普遍最經常使用的德育方法。
⑧ 德育原則有哪些
一、德育原則有:
1、連貫性原則:進行德育應當有目的、有計劃地把來自各方面對學生的教育影響加以組織、調節,使其互相配合、協調一致、前後連貫的進行,以保障學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發展。
2、疏導原則:進行德育要循循善誘、以理服人,從提高學生認識入手,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他們積極向上。
3、導向性原則:以指導學生向正確的方向發展。導向性原則是德育的一條重要原則,因為學生正處在品德迅速發展的關鍵時期,一方面他們的可塑性大,另一方面他們又年輕,缺乏社會經驗與識別力,易受外界社會的影響。
4、結合原則:進行德育要把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的嚴格要求與對他們個人的尊重和信賴結合起來,使教育者對學生的影響與要求易於轉化為學生的品德。
5、因材施教原則:進行德育要從學生的思想認識和品德發展的實際出發,根據他們的年齡特徵和個性差異進行不同的教育,使每個學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發展。
6、因素原則:進行德育要調動學生自我教育的積極性,依靠和發揚他們自身的積極因素去克服他們品德上的消極因素,實現品德發展內部矛盾的轉化。
7、實踐結合原則:進行德育要把思想政治觀念和道德規范的教育與參加社會生活的實際鍛煉結合起來,把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與培養道德行為習慣結合起來,使他們言行一致。
8、教育原則:進行德育要注意依靠學生集體,通過集體進行教育,以便充分發揮學生集體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
9、正面教育原則:是指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要以說服教育為主,積極疏導,啟發自覺,指明方向,從提高認識入手,做深入細致的思想工作。
二、德育原則是指思想品德教育必須遵循的基本准則和要求。德育規律的體現,受德育目的和受教育者身心發展規律制約,古今中外教育實踐經驗的總結,體現一定階級、民族和文化的特點。是制訂德育計劃,選擇德育內容、方法和組織德育過程的依據。
(8)常用的德育方法擴展閱讀:
1、德育原則是人們在長期教育實踐中形成的。在中外教育史上,許多教育家在不同的歷史時代,代表一定的階級總結這方面的經驗,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德育原則。
2、中國現在學校德育的原則,是根據社會主義社會德育的性質、任務,在總結教育實踐經驗(包括教育史上有益的經驗)基礎上提出來的。它力求反映學校共產主義思想品德教育過程的客觀規律性。現在教育界比較公認的德育原則有:共產主義方向原則,知行統一原則,嚴格要求與尊重學生相結合原則,疏導原則,集體教育原則,因材施教原則,教育影響連貫性和一致性原則,以身作則原則等。
3、德育原則是一個相對完整的體系,貫穿於整個思想品德教育的始終。德育原則不是凝固不變的,它將隨著人們對德育過程規律認識的加深和教育實踐的發展而日益豐富和發展。
⑨ 在小學常用的德育方法中屬於說服教育法的方式有
請問您的材料中所標注的答案是什麼?是不是A?我認為,目前中小學常用的德育方法是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