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酶免疫細胞如何進行化學染色
免疫細胞化學染色是將血液、骨髓液、漿膜腔積液等等各種體液組織製成的塗片和骨髓等組織的切片經各種單克隆抗體的標定和常用的過氧化物酶或鹼性磷酸酶顯色後對白血病細胞直接鏡檢,以確定細胞類型。
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方法繁多,可根據標記物的不同分為:免疫酶細胞化學染色、免疫熒光細胞化學染色、免疫金銀染色技術以及親合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技術等。目前血液系統疾病檢查常用免疫細胞化學染色方法有三種:過氧化物酶-抗過氧化物酶(PAP)法、鹼性磷酸酶-抗鹼性磷酸酶(APAAP)法和親和素-生物素-過氧化物酶復合物(ABC-AP)法。PAP法抗原、抗體反應及酶標原理與APAAP法完全相同,都屬於免疫組織化學反應,只是所標記的酶不同。PAP法酶化學反應原理與ABC-AP法完全相同,但ABC-AP法為親合免疫組織化學反應。在染色步驟及方法上PAP法和ABC-AP法完全相同。
免疫細胞化學能夠識別抗原蛋白質一級結構中氨基酸的差別,從而對細胞結構、功能及細胞代謝等進行綜合分析,確定細胞的類型、來源及細胞的分化階段。應用骨髓切片免疫組織化學技術可以對骨髓細胞進行原位觀察,通過對細胞特異性抗原的定性、定位和定量分析,了解骨髓組織和細胞的結構和變化,這對血液系統疾病尤其是血液系統腫瘤的診斷、鑒別診斷,以及血液腫瘤的分類、分型和預後的判斷提供了有利的研究手段。
② 常用的細胞染色方法有哪些
細胞染色常用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即:
1.簡單染色法,常用鹼性染料如美藍等進行簡單染色;
2.革蘭氏染色法,主要包括結晶紫初染、碘液媒染、乙醇(或丙酮)脫色以及番紅復染四個過程;
3.瑞氏染色法,瑞氏染料溶劑主要是由伊紅美藍組成;
4.吉姆薩染色法,吉姆薩染色原理與結果和瑞特染色法基本相同;6.細胞免疫熒光染色法,免疫熒光染色的主要原理是利用抗原抗體之間的特異性結合。
③ 巴氏染色的原理是什麼
巴氏染色液的染色原理:
核酸等電點為PH1.5-2.0,當PH>2.0時,能結合帶正電荷的蘇木素。染料中的伊紅、亮綠、橙黃等為酸性染料,俾士麥棕為鹽基性染料,能與細胞漿中相反電荷的蛋白質結合,從而染出鮮艷的結構。
細胞學常規染色普遍使用巴氏(Papanicolaou)法,橘黃G與EA36或EA50聯合使用可將胞漿染成顏色鮮明的綠色、藍色和粉色,細胞中的細胞核是由酸性物質組成,它與鹼性染料的親和力較強;而細胞漿則相反,它含有鹼性物質和酸性染料的親和力較大。
巴氏染色液正是利用這一特性對細胞進行多色性染色,細胞經染色後能清晰地顯示細胞的結構,胞質透亮鮮麗,各種顆粒分明,細胞核染色質非常清楚,從而較容易發現異常細胞。
巴氏染色注意事項:
一、細胞核著色不佳
1、細胞核著色過淺:
(1)鹽酸分化時間過長或蘇木素染液時間過長。需要縮短分化時間或延長鹼化時間;每日加入少量新鮮蘇木素染液或重新配製蘇木素液。
(2)在固定之前製片乾燥。所以對巴氏染色的製片需要嚴格遵守濕固定的原則。
(3)自來水的PH值偏酸性。使用鹼性溶液。
2、細胞核著色過深:
(1)鹽酸溶液濃度不夠。適當加入幾滴鹽酸以增加濃度。
(2)製片用高於95%以上濃度的酒精固定後可以出現染色過深。應用95%酒精固定。
二、細胞漿著色不佳
1、如果全片內胞漿都淡染,則需要延長染色時間或更換新液。
2、如果胞漿不分色,均為淺紅色。製片在固定前乾燥或製片被有大量球菌樣細菌影響胞漿染色。此情況可以適當增加染色時間能夠部分糾正不分色狀況。
3、胞漿染成灰色或紫色,是由於蘇木素染色時間過長或鹽酸分化不佳。經過褪色後重新蘇木素可以糾正。
4、由於標本的不同,同樣配方的EA染液可造成偏藍、偏綠和偏紅,對不同的標本應該使用不同的EA染液。一般認為,EA36和EA50用於婦科標本,而EA65或改良EA用於非婦科標本。
5、胞漿不分色的另一重要原因是由於EA染液的PH值不恰當所致。如染色為紅色,可以加少許磷鎢酸溶液糾正;如染色均為藍色或綠色,可以加少許飽和碳酸鋰溶液糾正。對於改良EA染液,每100ml染液加入2ml冰醋酸後染色效果更佳;染液使用更持久。
④ 細胞染色最常見的方法是什麼
細胞染色常用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即:1.簡單染色法,常用鹼性染料如美藍等進行簡單染色;2.革蘭氏染色法,主要包括結晶紫初染、碘液媒染、乙醇(或丙酮)脫色以及番紅復染四個過程;3.瑞氏染色法,瑞氏染料溶劑主要是由伊紅美藍組成;4.吉姆薩染色法,吉姆薩染色原理與結果和瑞特染色法基本相同;6.細胞免疫熒光染色法,免疫熒光染色的主要原理是利用抗原抗體之間的特異性結合。
⑤ 顯微鏡觀察白細胞可以用什麼染色
瑞氏染色(Wright's)-姬姆薩(Giemsa's)混合染色:
●瑞氏染色的染料配方濃度對細胞核著色程度適中,細胞核結構和色澤清晰艷麗,對核結構的識別較佳,但對胞漿著色偏酸,色澤偏紅,對細胞漿內顆粒特別是嗜天青顆粒及嗜中性顆粒著色較差。
●姬姆薩染色對胞漿著色能較好的顯示胞漿的嗜鹼性程度,特別對嗜天青、嗜酸性、嗜鹼性顆粒著色較清晰, 色澤純正,而對胞核著色偏深,核結構顯示較差。
●故採用以瑞氏染液為主,姬姆薩染液為輔的混合染色。
染色步驟:
1. 先用瑞氏染液將塗膜面充分覆蓋;
2. 稍等片刻再加姬姆薩染液2-3滴加減(根據塗片上細胞多少及增升程度酌情而定);
3. 稍等1-2分鍾後,再加磷酸鹽緩沖液,加時應緩慢地一滴一滴加在塗片膜上,直至膜面上染色液形成表面張力而終止染色液加入;
4. 染色30-40分鍾;
5. 分色:用自來水緩緩沖洗至少3分鍾以上,待干,勿用濾紙吸干,以免濾紙纖維污染塗片。
⑥ 實驗室常用的染色方法有哪幾種
印染行業的化驗室一般的都是浸染法,就是拿染液通過染色工藝把布浸染到上色,還有扎染,卷染,
⑦ 醫學上的染色法,除了革蘭氏染色和瑞氏染色外,還有哪些
染色方法
微生物染色方法一般分為單染色法和復染色法兩種。前者用一種染料使微生物染色,但不能鑒別微生物。復染色法是用兩種或兩種以上染料,有協助鑒別微生物的作用。故亦稱鑒別染色法。常用的復染色法有革蘭氏染色法和抗酸性染色法,此外還有鑒別細胞各部分結構的(如芽胞、鞭毛、細胞核等)特殊染色法。食品微生物檢驗中常用的是單染色法和革蘭氏染色法。
1、單染色法
用一種染色劑對塗片進行染色,簡便易行,適於進行微生物的形態觀察。在一般情況下,細菌菌體多帶負電荷,易於和帶正電荷的鹼性染料結合而被染色。因此,常用鹼性染料進行單染色,如美蘭、孔雀綠、鹼性復紅、結晶紫和中性紅等。若使用酸性染料,多用剛果紅、伊紅、藻紅和酸性品紅等。使用酸性染料時,必須降低染液的PH值,使其呈現強酸性(低於細菌菌體等電點),讓菌體帶正電荷,才易於被酸性染料染色。
單染色一般要經過塗片、固定、染色、水洗和乾燥五個步驟。
染色結果依染料不同而不同:
石碳酸復紅染色液:著色快,時間短,菌體呈紅色。
美蘭染色液:著色慢,時間長,效果清晰,菌體呈蘭色。
草酸銨結晶染色液:染色迅速,著色深,菌體呈紫色。
2、革蘭氏染色法
革蘭氏染色法是細菌學中廣泛使用的一種鑒別染色法,1884年由丹麥醫師Gram創立。
細菌先經鹼性染料結晶染色,而經碘液媒染後,用酒精脫色,在一定條件下有的細菌此色不被脫去,有的可被脫去,因此可把細菌分為兩大類,前者叫做革蘭氏陽性菌(G+),後者為革蘭氏陰性菌(G—)。為觀察方便,脫色後再用一種紅色染料如鹼性蕃紅等進行復染。陽性菌仍帶紫色,陰性菌則被染上紅色。有芽胞的桿菌和絕大多數和球菌,以及所有的放線菌和真菌都呈革蘭氏正反應;弧菌,螺旋體和大多數致病性的無芽胞桿菌都呈現負反應。
革蘭氏陽性菌和革蘭氏陰性菌在化學組成和生理性質上有很多差別,染色反應不一樣。現在一般認為革蘭氏陽性菌體內含有特殊的核蛋白質鎂鹽與多糖的復合物,它與碘和結晶紫的復合物結合很牢,不易脫色,陰性菌復合物結合程度底,吸附染料差,易脫色,這是染色反應的主要依據。
另外,陽性菌菌體等電點較陰性菌為低,在相同PH條件下進行染色,陽性菌吸附鹼性染料很多,因此不易脫去,陰性菌則相反。所以染色時的條件要嚴格控制。例如,在強鹼的條件下進行染色,兩類菌吸附鹼性染料都多,都可呈正反應;PH很低時,則可都呈負反應。此外,兩類菌的細胞壁等對結晶紫—碘復合物的通透性也不一致,陽性菌透性小,故不易被脫色,陰性菌透性大,易脫色。所以脫色時間,脫色方法也應嚴格控制。本文來自檢驗地帶網
革蘭氏染色法一般包括初染、媒染、脫色、復染等四個步驟,具體操作方法是:
1)塗片固定。
2)草酸銨結晶紫染1分鍾。
3)自來水沖洗。
4)加碘液覆蓋塗面染1分鍾。
5)水洗,用吸水紙吸去水分。
6)加95%酒精數滴,並輕輕搖動進行脫色,30秒後水洗,吸去水分。
7)蕃紅梁色液(稀)染10秒鍾後,自來水沖洗。乾燥,鏡檢。
染色的結果,革蘭氏正反應菌體都呈紫色,負反應菌體都呈紅色。
⑧ 觀察細胞,用什麼染色方法
線粒體用詹納斯綠 B染色,(Janus green B)是線粒體超活染色的毒性較小的特異性鹼性染料,也是線粒體的專一性活體染色劑.在還原狀態下它是無色的,但是在「活細胞」的線粒體中細胞色素氧化酶系使染料保持氧化狀態呈藍綠色,而在周圍的細胞質中染料被還原,成為無色狀態.從而將線粒體染色
⑨ 常用的細胞染色方法有哪些
常用的細胞染色方法有:
1、簡單染色法,常用鹼性染料如美藍等進行簡單染色;
2、革蘭氏染色法,主要包括結晶紫初染、碘液媒染、乙醇(或丙酮)脫色以及番紅復染四個過程;
3、瑞氏染色法,瑞氏染料溶劑主要是由伊紅美藍組成;
4、吉姆薩染色法,吉姆薩染色原理與結果和瑞特染色法基本相同;
5、細胞免疫熒光染色法,免疫熒光染色的主要原理是利用抗原抗體之間的特異性結合。
染色是生物顯微玻片標本製作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先把破壞細胞膜的選擇透過性,再使用染色劑,將生物組織浸入染色劑內,使組織細胞的某一部分染上與其他部分不同的顏色或深度不同的顏色,產生不同的折射率,以便觀察。
另外,銀染法也較常用。當組織塊浸入硝酸銀溶液中時,有的組織結構能直接把硝酸銀還原,使銀粒附於其上,呈棕黑色或棕黃色。有些結構本身對硝酸銀無直接還原能力,若加入還原劑,可使硝酸銀還原沉澱顯色。
(9)檢查細胞常用的染色方法擴展閱讀:
染色細胞固定有物理法與化學法,物理法為乾燥和火焰固定,化學法最常用的是甲醛、乙醇、丙酮和醋酸等。
1、偶氮偶聯法:利用人工合成的酶底物,在酶作用下,產生分解產物,再與重氮鹽結合引起偶氮偶聯,使其形成不溶性的偶氮色素,以此證明酶的存在。
2、聯苯胺法:粒細胞和單核細胞中的過氧化物酶作用於過氧化氫,釋放新生態氧,使無色的聯苯胺形成藍色沉澱。
3、普魯士藍法:細胞內、外鐵與酸性亞鐵氰化鉀作用,形成藍色亞鐵氰化鐵沉澱。
4、雪夫反應:過碘酸氧化細胞內糖類中乙二醇基形成乙醛基,醛基與雪夫試劑作用,使無色品紅形成紅色沉澱。
5、金屬沉著法:其他尚有物理學方法,如脂溶性染料染色(顯示脂質)、熒光顯示、放射自顯影以及體外活體染色亦常用於臨床血液細胞學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