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使用方法 > 詞語的使用方法

詞語的使用方法

發布時間:2022-10-21 05:02:43

A. 詞語運用有什麼技巧

正確使用詞語,就是正確選用詞語,屬於表達應用層級.考查形式比較固定:一是放在具體的語境中考查,一般為單向選擇題,就是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為句子選擇運用正確的詞語.二是單獨設題,或與成語一起考查,試題涉及的詞語往往都是散見於報刊中使用頻率較高的常見詞語.近幾年的高考試卷都有涉及,2009年仍然有十個省市直接考查了實詞的辨析.因此,掌握解答這類題的技巧和規律尤為重要.【備考指導】高考考查主要集中在名詞、動詞、形容詞上,以辨析近義詞為主.正確使用詞語的基礎就是能夠根據語境辨析詞語的意義.語境就是語言環境,也就是上下文.漢語詞語是多義的,但到了一個語境中,每個詞都只有一個固定的意義(雙關修辭義除外).就目前高考試題的特點以及語言日常使用情況來看,詞語運用主要強調的是准確性(「使用恰當」),詞語使用的一般規范要做到「三看」.1.看語意是否明確,語意搭配的詞語肯定是使用准確的詞語.這里主要包括詞義的輕重、使用范圍、感情色彩、語體色彩等類別,首先辨析詞義的輕重.實詞語義有輕重差別,適合不同的語境,如果能准確把握詞義的輕重程度,結合具體語境,就比較容易選擇.其次辨析詞義的使用范圍.如「嚴密」和「周密」,前者側重於嚴格、緊密,沒有疏漏,多用於防範方面;而「周密」著重於周到、嚴密(完備、細密),范圍更大,多用於思考、計劃、安排等.2.看語法是否搭配,語法搭配的詞語肯定是使用准確的詞語.高考考查近義詞語的數量比較大,運用近義詞要仔細分辨,正確使用.辟如「贊揚」可以帶賓語,而「贊嘆」則不能;「提議」與「建議」可看與「建議」是否搭配來確定.注意辨析詞語的主動性與被動性.如「目不暇接」「應接不暇」,「接收」與「接受」,前者都具有主動性,後者都具有被動性,再如「應診」與「就診」、「執教」與「就教」等.3.看語境是否適合.語境不同,表達的意思就不同.首先辨析詞語的感情色彩.詞語的感情色彩有的很鮮明,有的比較含蓄、隱蔽,應特別注意後者.譬如譬如「唆使、指使」,唆使,指挑動別人去做壞事,有很強的貶義;指使,表示出主意叫別人去做某一件事,語言較輕.其次辨析詞語的語體色彩.語體色彩是指詞語適用於不同語體的風格色彩,口頭語體用詞通俗易懂,生動活潑;書面語體用詞莊重典雅,講究分寸.如「嚇唬」與「恐嚇」,「奇怪」與「詫異」,「商量」與「商榷」,前者是口頭語,後者是書面語.如果不分場合、對象,隨意使用,就不協調.不過庄詞可以諧用,諧詞庄用,這些用法都和語境有著密切的關系.

B. 如何正確使用詞語,求方法

首先,要多積累詞語;其次,要了解詞語的意思及其歸類(看是褒義還是貶義或是形容詞還是動詞亦或是名詞等);第三,要將其放入語句中理解,一些語句用了反語的手法,詞語的意思也就會發生改變(例如在魯迅的一篇文章中說留學生把辮子盤起來,他用了「標致」一詞,標致原是一個褒義詞,也是形容詞,而這句話用了反語的手法,該詞在此段話中就變成了貶義詞);第四,讀音相同字不同,意思也不同,因此要注意用詞是的用字准確。

C. 語文詞語的用法

比如「笑納」一詞,「納」是「接受」、「收下」之意,「笑」則是「嘲笑」、「哂笑」之意。「笑納」的意思是說,自己送給對方的東西不好,不成敬意,讓對方笑話了。所以應是「自己送禮物請對方笑納」。而有人把「笑」錯誤地理解為「高興」,是因為高興而笑,所以會說對方送的禮物自己笑納了。

「笑納」被用錯的情況還有另外一種。在某地曾見到道路上懸掛著這樣一條橫幅:「做好東道主,笑納遠方客。」客人可以「笑納」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從「笑納」一詞本義來看,它是有專指范圍的,只能納物,不能納人。「笑納遠方客」,從字面上解釋,即要對方把「遠方客」作為禮物收入。這不成了笑料了嗎?把人作為禮品請對方「笑納」,這多少有點不人道了吧!相信這是誤解了「笑納」一詞的真正意思,如把「笑納」改為「笑迎」,應當是正確的。

用錯這類謙辭的原因首先是不理解詞義,其次是趕時髦。有人一看見別人用,便連忙跟著上,似乎用上幾個敬辭謙辭就顯得文雅了。這種思想是不正確的。事實上,即使運用對象沒錯,也未必可以處處運用。在一般場合,還是運用大眾化的禮貌用語為宜,它更有一種親切感。
以上是我的理解,請您笑納!

D. 成語的基本使用方法

A望文生義 ,即只根據字面的意思,就做出想當然的錯誤解釋。

例如:走進山的懷抱,目觀壯麗山色,耳聞風聲鶴唳,身心得到極大的放鬆。“風聲鶴唳”是指潰逃的士兵聽到風聲和鶴叫都懷疑是追兵,形容驚慌疑懼。

又如:運動會上,他借的一身衣服很不合身,真是捉襟見肘。

B褒貶誤用, 即對成語的感情色彩把握不準,本來是含有褒義的,卻用到貶義的語境中去。

例如:

貶義色彩的成語有:無所不為、虛張聲勢、誇誇其談、處心積慮、好高騖遠、隨聲附和、滿城風雨、趨之若騖、死灰復燃、肆無忌憚、信口雌黃、炙手可熱等等。

褒義色彩的成語有:蔚然成風、集腋成裘、從容不迫等等。

C對象用錯 ,即指該成語是用來描繪甲類事物的,卻被張冠李戴地用到乙類事物上去。例如:您剛喬遷新居,房間寬敞明亮,只是擺設略顯單調,建議您掛幅油畫,一定會使居室蓬蓽生輝。“蓬蓽生輝”是謙辭,表示由於別人到自己家來或張掛別人給自己題贈的字畫而使自己非常光榮。

有些成語專指特定對象,例如:“鱗次櫛比”形容房屋等建築物多;“汗牛充棟”、“浩如煙海”形容書籍多;“相敬如賓”形容夫妻;“天倫之樂”形容一家人;“鳳毛麟角”指的是罕見珍貴的人才或事物;“一揮而就”指寫字、畫畫、作文很快就完成;“改弦更張”指對制度和方法的改革變更;要特別注意“如”字結構的詞語。

D不合語境, 是指成語的適用語境被錯用而致使用不當。例如:據專家測算,在市內的空氣污染中,汽車尾氣的排放可算首當其沖,竟占污染總量的45%。“首當其沖”比喻首先受到沖擊或遭遇災難。

E重復累贅 ,是指在語句中已含有成語里的含義,再用成語,則造成重復。例如:他在敵人監獄中受盡折磨,渾身被打得遍體鱗傷。

E. 詞語的用法指的是什麼

一 詞語的用法 1. 偏誤 2. 辨異 1、偏誤(1)偏誤的原因母語的影響 兩種語言中意義上有對應關系的詞語,用法不同,或者意義上有交叉。往往簡單 地從自己的母語出發去理解和使用目的語的詞,把母語中詞的用法加在漢語的詞 上。 母語詞語搭配范圍的影響:學生往往會把母語的搭配規則帶到目的語中去,如果 母語詞比目的語詞的搭配范圍更寬泛,就會造成目的語搭配偏誤。 目的語的影響 學生掌握的漢語知識還比較少的時候,對漢語同義詞的細微意義差別及復雜搭配 關系很難弄清楚,受已學的詞的意義和詞形的影響,看到意思大致相同或詞形比 較相似的就容易混用。隨著學生漢語水平的提高,對漢語詞彙的掌握越來越精確, 這類偏誤會逐漸減少。 教材和工具書詞語翻譯的影響 教材中對近義詞用相同的詞語翻譯,學生就以為同一母語對譯的各個詞語意思完 全一樣,進而混同使用造成偏誤。教材中往往重視詞彙的高頻概念義,忽略低頻 概念義及修辭和內涵義,造成學習者詞義習得不全,從而產生偏誤。 學生學習策略的影響 從認知的角度看,學生對比較難、比較繁瑣的知識會迴避使用,而用那些相對來 說比較容易、比較有把握的知識替代表達。學生在掌握了一定的詞彙知識之後還 有可能進行錯誤的類推。 (2)分類看偏誤表示事物的詞語 詞義范圍 事件 事情 事故 表示動作的詞語 動作對象 動作發出者 帶 戴 糾正 改正 表示性質的詞語 性質程度 優秀 優良 另外,學生已經學過目的語的一些知識,為了達到交際目的就會利用類推策略在已學日的語知識的 基礎上推導出許多新的內容。這種類推因為對目的語知識的掌握並不全而,這種推導經常也會導致 偏誤。 漢語復合詞結構、詞素類推偏誤 學生積累了一定數量的漢語詞彙並掌握了一些構詞知識之後就會利用這些知識自己去造一些詞,例 如:學過「父愛」、「母愛」之後就生造出「 大家愛」(博愛)、「 孩子愛」(溺愛)、「 朋友愛」 (友愛)等。這 是學生根據漢語復合詞的結構和語素生造的詞語。 詞素搭配的偏誤:詞素與詞素搭配成詞語,有其固定組合關系和習慣法,已經提供了一個詞素,要 搭配怎樣的詞素才能組成恰當的詞語,學生缺乏這方面的知識與經驗。 1、到處是一片繁忙氣〔象〕:多數寫成氣氛,其次是氣息、氣勢、氣色、氣派、氣質。 2、增加使用我國軍事設〔施〕的問題:多數寫成設備,其次是設計、設立、設防、設置。 3、進行三天國〔事〕訪問:多數寫成國際和國家,其次是國內、國外、國會,不成詞語的「國示、 國濟」。 4、美國堅〔貞〕不渝的友誼,永遠與您同在:多數寫成堅定和堅固,其次是堅強、堅決、堅持、 堅毅,不成詞語的「堅真、堅而、堅覺」。 慣用語結構類推偏誤 漢語慣用語是漢語詞彙系統中比較特殊的一類,它的結構凝固性比較高,結構成分之間的關系比較 固定,不能隨意改換其搭配成分。學過一些慣用語之後,容易將慣用語的結構類推而導致偏誤。例 如學過「拿主意」等與「拿」有關的慣用語,就很容易類推出「 拿辦法」、「 拿計劃」等錯誤用 法。由「看得懂」、「聽得懂」類推出「 想得懂」、「 說得懂」。 同義詞、多義詞有關的偏誤 1 誤用語義上有細微差別的同義詞詞與詞之間有同義關系,但是語義上有細微的差別,所以用法上會有 不同。在使用中忽略這一點就會造成偏誤。 我為他的變化感到非常開心。 (我為他的改變感到非常開心。) 他看我好像看鬼。(他看見我好像看見鬼一樣。) 「變化」和「改變」雖然都是「變」的意思,都可以用作名詞,但是 二者有不同。「變化」指事物在形態上或本質上產生新的狀況;「改 變」指事物發生顯著的差別。「變化」強調變化產生新情況,而「改 變」則強調變化的結果。這個句子主要是強調讓「我」感到開心的是 「他改變後的結果」而不是「他發生了變化」。所以正確的表達應該 是「我為他的改變感到非常開心」。「看」 和「看見」雖然是同義 詞,都可以表示視線跟人與物的接觸,但是二者有不同。「看」表示 視線跟人與物的接觸過程,即視線不離開人與物。「看見」不是視線 跟人與物始終相接觸的過程,而是一經接觸,「看見」 的動作就完 成了,動作本身包含了一種結果。因此正確表達應該是「他看見我好 像看見鬼一樣」。 2 誤用詞性不同的同義詞詞與詞之間雖然有同義關系,有些地方可以換用,但是由於詞性不同,使用 上不能完全替換。學生如果對此把握不好,將二者混用也會造成偏誤。如: 這里的變真不小。(這里的變化真不小。) 「變」是動詞,「變化」既可作動詞,也可作名詞。而在例中主語應該用 名詞,所以正確表達應是「這里的變化真不小」。 3 誤用搭配關系詞與詞之間雖然有同義關系,但是搭配關系卻往往不完全相同。如果學生將 詞語搭配錯誤也會造成偏誤,如: 我們應該懂得愛護時間。(我們應該懂得愛惜時間。) 醫生在病房裡,他在問病人呢。(醫生在病房裡,他在慰問病人呢。) 「愛護」指愛惜、保護;「愛惜」 指疼愛、愛護,因重視而不糟蹋。二者的 相同之處在於,「愛護」和「愛惜」都是動詞,都有「愛、重視而不糟蹋」 的意思。二者的不同之處在於搭配對象不同,「愛護」 的搭配對象多是易受 傷害的人、生物或其他事物,如學生、小動物或公物等。「愛惜」 的搭配對 象大多是供使用的 又容易消耗的事物,如糧食、時間等。因此正確表達應該 是「我們應該懂得愛惜時間」。「問」和「慰問」有同義關系,都表示關切 而詢問的意思,但是搭配不同。「問」一般與單音節詞搭配,如「問安」、 「問好」、「問候」 等。「慰問」的意思是安慰、問候,作帶賓謂語,搭配 對象一般是人。如「慰問病人」,「慰問災區人民」等。因此這個句子應該 是「醫生在病房裡,他在慰問病人呢。」,不是「醫生在病房裡,他在問病 人呢 」。有一個相同詞素的同義詞和同素單雙音節同義詞是學生最難把握的, 如:「愛護-愛惜」,「變-變化-改變」,「看-看見」。 3.多義詞使用偏誤類型擴大多義詞的詞義范圍 有些多義詞義項比漢語中的對應詞的義項多,容易將漢語多義詞的意 義和母語多義詞的意義完全等同起來,將母語多義詞中漢語所沒有的 義項也當成漢語多義詞的義項,擴大了漢語多義詞的詞義范圍。 擴大多義詞的搭配范圍 母語有些多義詞的搭配范圍比漢語多義詞廣,如果學生將漢語和母語 的多義詞完全等同起來,並進而將母語多義詞的搭配關系類推到漢語, 就會造成漢語多義詞搭配范圍擴大化。例如:印尼語的「pakai」是 個多義詞,其中的一個義項在雙語詞典中一般譯為漢語的多義詞 「穿」,而「pakai」除了可以與衣服、鞋襪之類搭配之外,還可以 和首飾、裝飾品等搭配,這超出了漢語詞「穿」 的搭配范圍,因而 有可能造成偏誤,如: (6) 她穿了一個紅色的帽子,也穿了手錶。 (她戴了一頂紅色的帽子, 也戴了手錶。) (7) 他還不會穿領帶,是他媽媽幫他穿的。 (他還不會打領帶,是他 媽媽幫他打的。) (8) 她頭上穿了一個蝴蝶結。(她頭上戴了一個蝴蝶結。) (9) 跑車穿了各種裝飾品。(跑車裝上了形形色色的裝飾品。) 迴避使用多義詞的某些義項 有些多義詞,因為義項太多,學生掌握起來比較困難。雖然已經學過, 但是學生會迴避使用某些義項,而改用其他意義相似的詞語來表達, 這也會導致偏誤。例如:漢語中「打」是一個泛義動詞,使用頻率很 高,義項也比較多,學牛往往迴避使用「打」 的許多義項,而改用 意義類似的其他詞來表達,因而造成偏誤。如: (10) 這個井是我爸爸造的。(打) (11) 現在大家可以敲鑼敲鼓了。(打) (12) 小時候我曾經跟舅舅去海里捉魚。(打) (3)偏誤的應對在各種語義偏誤類型中與多義詞和易混淆詞相關的偏誤比 較多,因此應該加強對多義詞和易混淆詞的研究,尤其易 混淆詞偏誤是漢語母語者很難預測的,需要加強對學生詞 語使用偏誤的調查並進行規律總結。 造成偏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受母 語影響,尤其是母語中沒有或目的語與母語相似但又不完 全相同的詞彙知識學生學習起來困難較多,所以應該加強 兩種語言的詞彙對比研究。 教材和工具書的詞語翻譯不當也是造成偏誤的原因之一, 應該改進這種簡單對譯的做法,尤其是兩種語言中的多義 詞翻譯應該細化到每個義項。 2、辨異我們集中討論的是近義詞的辨異問題.掌握近義詞,關鍵在於能辨析近 義詞之間的細微差別.一般來說,近義詞在意義和用法上都是「同中有 異」或「大同小異」的.要辨析近義詞,應該結合語言實際,掌握充分的材 料,做到「求同」、「辨異」,找出近義詞的「共性」和「個性」來. 例:依次填入下面橫線上的詞語,最恰當的一組是: 有位作家說,要想使自己生活的扁舟輕駛,務必要讓它__的僅限 於必不可少之物,不然輕則__無以進,重則可能壓沉自己的生活之 舟.道理很明白,什麼都捨不得撒手,往往__什麼都不得不__. A.裝載 徜徉 致使 割愛 B.承載 徘徊 導致 舍棄 C.裝載 徘徊 致使 舍棄 D.承載 徜徉 導致 割愛 四組詞語意義區別最大的是「徜徉」與「徘徊」,前者意為「安閑自在的 步行」,後者意為「在一個地方來回地走」,根據上下文,「徜徉」明顯不妥, 排除AD.再看「裝載」與「承載」.前者動詞性較強,強調的是動作;後 者意思偏於「承」,即「承受」,根據語境,可知「承載」更妥貼,所以答案為 B。 (1)同義詞如何辨析從詞義的性質和范圍上來辨析感情色彩不同 有些同義詞的概念意義相同,但是感情色彩不同,比如褒義和 貶義和中性的區別,比如「頑強、堅定、頑固、固執、堅持」, 概念義都是「堅持不變」,而「堅定」含有褒義,指對正確的 信念堅持不變的態度;「頑固」和「固執」含有貶義,指堅持 的是不正確的東西;「頑強」和「堅持」則是中性詞。 例如:鼓動-煽動 果斷-武斷 保護-庇護 成果-後果 依靠依賴 團結-勾結 其他感情色彩的不同,「生日」和「誕辰」,「客人」和「來 賓」是一般感情色彩和莊重感情色彩的區別;「人」和「傢伙」 是一般感情色彩和輕蔑感情色彩的區分。 語意輕重不同 在表現某種特徵或者程度方面,有輕重的區別,比如「損壞、 破壞」,「損壞」的語意比「破壞」輕。 例如:揭發-揭穿 固執-頑固 愛好-嗜好 鄙視-蔑視 請求-懇 求 范圍大小不同 表示事物所指的范圍不同,比如「性質、品質」代表的概念都 是「屬性」,但「性質」可以指一切事物的屬性,「品質」則 指人精神修養上的特性。 例如:房屋-房子-屋子 災難-災荒 戰爭-戰役 具體和概括不同 指同樣的事物,但是有具體個別和概括集體之分。 例如:樹木-樹 河流-河 書籍-書 花卉-花 馬 匹-馬 適應對象不同 適應對象有上、下,內、外等區別。比如「愛護、愛戴」, 「愛戴」適用於對上,「愛護」適用於對下。 例如:表達-傳達 改正-改進 保護-保衛 充足-充分 熱誠-熱 心 從詞的用法上來辨析詞的配合關系不同 概念意義相同,但是在具體運用中,某些詞只能同固定的詞語 搭配。比如「維持、保持」,「維持」和「生活、秩序、狀況、 狀態」搭配,「保持」和「清潔、衛生、健康、傳統、記錄」 搭配。 例如:交換(意見、禮物)-交流(思想、經驗) 擔任(工作、職務)-擔負(責任、任務) 侵佔(土地、財產)-侵犯(主權、利益、領空) 履行(條約、諾言、義務)-執行(命令、任務) 改善(關系、生活)-改正(缺點、錯誤) 詞性和語法功能不同 比如「充分、充滿」,「充分」是形容詞,「充滿」是動詞。 「勇敢、勇氣」,「勇敢」是形容詞,「勇氣」是名詞。有些 詞語詞性相同,但是句法功能不同,「艱苦、艱難」,都是形 容詞,「艱苦」經常用來做定語,「艱難」經常用來做謂語。 從語體風格上來辨析 口語和書面語的不同 有些詞語適用於口語,帶有通俗色色彩,令一些適 用於書面語,帶有莊重色彩。 例如:爸爸-父親 怎麼-如何 走-步行 在-於 普通用語和特殊用語的不同 有些詞語只適用於某一種語體,比如普通用語和文 藝用語:飛-飛翔 心-心靈 半夜-子夜 寂寞-寂寥 普通用語和公文用語:給-給予 辦法-措施 安排-部 署 私下-擅自 另外,還有普通話語詞和方言語詞,專業語詞和一 般語詞的差別。 (2)辨析步驟詞義對比 a. 比較表示特徵或適用對象的異同。如:「優良、優秀、 優異」。 優良:品種、質量、成績、作風等, 十分好。 優秀:品行、學問、成績等, 非常好。 優異:品種、成績、貢獻等, 特別好。 有相同的適用對象「成績」和表示「好」的特徵。但是表 示「好」的特徵程度有差別,還有不同的適用對象。 b. 比較附屬義的差別。 充當句子成分的對比 比較能否充當「主謂賓定狀補」的句子成分,這 方面的對比可以顯示詞語的語法和語義特點。 詞語搭配對比 比較和其他詞語結合的情況,在不同的句法位 置上進行比較。 在這兩個對比中,互相替換的試驗是主要方法 (商量、商榷)的問題提出來了。 (商量、商榷)的錢給了。 一個具體實例 方法、方式 詞義對比: 方法:關於解決思想、說話、行動等問題的門路、程序等。 方式:說話做事所採取的方法和形式。 充當句子成份對比: 1 方法要恰當 方式要恰當 2 - 3 作工作要講究方法 作思想工作要講究方式 4 方法的正確與否關系重大 方式的恰當與否也要考慮 5 - 6 - - 詞語搭配對比: 1 方法要正確 方式要正確 方法要科學 方法很先進 方法很復雜 方式粗暴 2 講究方法 講究方式 制定工作的方法 討論工作的方法 3 工作的方法 工作的方式 談話的方法 談話的方式 讀書的方法 研究的方法 新的方法 新的方式 過時的的方法 總結:兩個詞都有「做事的門路、途徑」的意義。兩個詞都能做主、賓、 定語,是名詞。「方法」在「門路、途徑」意義上運用范圍比「方 式」廣,指示「科學研究的門路、途徑」是重要內容,可以有先進、 落後、科學、復雜之分,「方式」不能這么用。「方式」運用范圍 內有時指形式,「方法」不能這么用。 辨析技法傳統技法 傳統技法,就是利用傳統的同義詞的辨析方法來解題。它 包括詞義法、詞素法、詞色法、詞性法以及詞用法。 現代技法 為了考查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常常設置一個情境,根據 特定的語境辨析同義詞;所以詞語理解必須詳審語境,具 備語境意識。注意整體性和聯系性,把選項與原文合理地 組織在一起。以整體理解語言材料為前提,結合利用各選 項間的關系來辨析同義詞的方法,就是現代技法。主要是 語境法、較異法及代入法。 詞義法 根據詞義來辨析選用同義詞的方法。詞語意義是詞語本身所固有的意 義,具有相對穩定性。理解詞語的含義,是辨析同義詞的基本前提。 詞義的側重點、詞義的輕重、詞義的范圍是辨析同義詞的切入點。 例: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處的詞語,恰當的一組是( ) ①在總統選舉投票現場門外,__著各大新聞媒體的上百名記者。這 些記者都在等待接受「緝查犬」的檢查,以探明是否攜帶武器。 ②如果沒有豐富的生活積累與深厚的藝術功底,沒有較高的語言文字 修養,是很難寫出高__的作品來的。 ③曹操四言詩的雄渾,陶淵明田園詩的恬淡,自然受人稱譽;而張旭 草書的奇偉飛動,顏真卿楷書的厚重雄偉,也同樣令人__。 A.聚集 品位 贊揚 B.雲集 品位 贊嘆 C.雲集 品味 贊嘆 D.聚集 品味 贊揚 ①句要從「雲集」「聚集」兩詞中挑選一個,可從詞義的角度來辨 析。「雲集」比喻「許多人從各處來,聚集在一起」,它含「來自四 面八方」之意;而「聚集」是「集合,湊在一起」的意思,只有「集 中在一塊」之義,故①句只能用「雲集」。②句要從「品位」「品味」 兩詞中挑選一個,可以利用詞性法來辨析。前者為名詞,後者為動詞, 從語境看,②句只能用名詞「品位」而不能用動詞「品味」。③句要 從「贊揚」「贊嘆」中選一個,可從詞義的范圍、程度來辨析。「贊 揚」是「稱贊表揚」的意思;而「贊嘆」除了「稱贊」義外,還帶有 「佩服(心折)」之義。前者范圍大、程度輕,後者范圍小、程度重, 故③句只能選「贊嘆」,此題答案B。 通過區分不同詞素來辨析選用同義詞的方法。許多同義詞都含有不同 的詞素,詞義的差別正是由這個不同詞素造成的,在辨析同義詞時, 要善於抓住這個因素。 例: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處的詞語,恰當的一組是( ) 有位作家說,要想使自己生活的扁舟輕駛,務必要讓它__的僅限於 必不可少之物,不然輕則__無以進,重則可能壓沉自己的生活之舟。 道理很明白,什麼都捨不得撒手,往往__什麼都不得不__。 A.裝載 徜徉 致使 割愛 B.承載 徘徊 導致 舍棄 C.裝載 徘徊 致使 舍棄 D.承載 徜徉 導致 割愛 「裝載」「承載」的不同詞素「裝」 「 承」,正是辨析的側重點。 「裝載」的意思是「用運輸工具裝(人或物)」,是主體自己發出動 作;「承載」的意思是「托著物體,承受它的重量」,不是主體自己 發出的動作,據句中「使」「讓」的出現,可判斷第一處空格應為 「承載」。由此排除A、C項。B、D項利用較異法,去掉選項中相同 的成分只區分「徘徊」「 徜徉」或「舍棄」「割愛」 兩組同義詞中 的一組。「舍棄」的意思是「放棄、不要」;「割愛」是「讓出或放 棄自己心愛的東西」,與文中「什麼」相應的是「舍棄」,包括了愛 與不愛之物,有些雖愛,但不是「必不可少之物」。得出正確項為B。 再如「廢除、解除、破除」三個動詞,重點是區分 「廢」「解」「破」三個相異的語素:廢是廢止不用的意思;解是去 掉消除的意思;破是打破揭穿的意思。 詞素法 詞色法根據詞語的不同色彩來辨析同義詞的方法。詞色屬於附加意義,它是詞義中 不反映事物本質特點的部分,但也是理解詞、使用詞的重要根據。附加意義 主要指感情色彩和語體色彩意義。 例: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處的詞語,恰當的一組是( ) ①這位發言人__指出,美方對這次撞機事件必須承擔全部責任,向中國人 民作出交代,並防止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②盡管這只是一次__,但民警與保安的迅速出擊,表明本市第一個進入校 園的電子保安報警系統已經成功地開通了。 ③用歪曲事實的歷史教科書作為學校的教材,必然__日本年輕一代對本國 歷史的認識偏離事實。 A.莊重 演練 引導 B.鄭重 演示 引導 C.莊重 演示 導致 D.鄭重 演練 導致 ①句要從「莊重」「鄭重」兩詞中挑選一個,可從詞色的角度來辨析。發 言人是代表國家對美方軍用偵察機撞毀我方戰機的事件進行表態,事關國家 主權和民族尊嚴,感情態度色彩應是很明顯的,所以要用表「嚴肅認真」意 思的「鄭重」;而「莊重」常用來形容「個人言語或舉止不隨意、不輕浮」, 如「態度莊重」「神情莊重」等。用「莊重」形容外交發言人的談話不合適。 可以排除A、C兩項。②句中是說進入校園的電子保安報警系統的實地練習, 句中有「民警與保安」「迅速出擊」等語境標志詞,決定了只能用「演練」; 而「演示」意指「利用實驗或實物、圖表把事物的發展變化過程顯示出來, 使人有所認識或理解」,顯然與句意不合。這樣,排除B項,答案D。 詞性法 詞用法 根據詞性來區分同義詞的方法。有的同義詞詞性不同,它們在造句時表現的 功能就不同。而詞義差別正是由這個不同的詞性造成的. 根據詞語的搭配習慣來區分同義詞的方法。詞語的搭配習慣也是造成詞義差 別的一個因素。 ①弄准搭配對象。如「愛護」適用於對下,「愛戴」適用於對上。 ②掌握語法功能。如「公然」、「公開」都含有不加掩飾地採取行動之意, 但「公然」是副詞,在句中只能作狀語,如「公然侵入」。公開是動詞、副 詞兼形容詞,能在句中充當謂語,如「這事早已公開了」;可充當狀語,如 「公開表態」;可充當定語,如「公開的秘密」從構詞方法上辨析。 例: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處的詞語,恰當的一組是() ①2500年前的孔子,曾對著____的江水感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站在千禧之年的門檻,我們更深切地領恰到先哲的睿智。 ②營房各處____的燈火,歡騰熱鬧的情景,使他又激動起來,回想起白 天參加國慶大典的場面。 ③魯迅作品,即使是純屬個人生活的回憶,也總能使我們有樂觀、清醒的感 受,得到深刻的____。 A.流逝 閃爍 啟發 B.流逝 閃耀 啟示 C.流瀉 閃爍 啟示 D.流瀉 閃耀 啟發 「流瀉」一般用於水由上往下,「流逝」在①中比較好。「閃爍」帶有若 隱若現、忽明忽暗的意思,從②句中看不出來,且「歡騰熱鬧」的情景說明 燈光應是「閃耀」。「啟示」含有名詞性意味,從搭配角度看,「使我們得 到啟示」比較通順,如果用「啟發」不大通順,「深刻的啟示」、「不少啟 發「這樣搭配比較好。 語境法 「語境」是語言環境的簡稱,語境意義是指語言在特定的交際環境中 所產生的特定意義和臨時意義,是在固有意義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新 的意義。利用語境意義來解題的方法,就是語境法。語境對語言表達 起限製作用,限制了詞語的臨時意義,為正確理解和使用詞語提供了 依據和線索,正確理解詞義的原則是「字不離詞,詞不離句」。 例: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處的詞語,恰當的一組是( ) ①這家企業改革的任務,___是「減員」,更重要的是「增效」。 ②預算即使制訂得再___,在執行過程中也難免發生變化。 ③今年春節期間,山西某地發生了一起___的假酒案。 A.不止 正確 聳人聽聞 B.不只 正確 聳人聽聞 C.不只 准確 駭人聽聞 D.不止 准確 駭人聽聞 「不只」相當於「不但、不僅」的意思,是連詞,表遞進關系, 與「更……」相搭配,①句中的「更」字提示了語境,應和「不只」 配合,構成遞進關系;「不止」是動詞,意思是「繼續不停」「超出 一定的數量或范圍」,顯然不合語境。「准確」,指結果符合預期, ②句中的「預」字、後半句的「難免發生變化」 都提示了語境,對詞 語的選擇有啟示和制約作用,後邊用「准確」為宜;如果選擇「正 確」,就不必「變化」了,「正確」指言行符合道理。③ 「駭人聽 聞」,即「某種壞事使人聽了吃驚」的意思;「聳人聽聞」說的是 「一種言論行為,故意誇大而使人震驚」,只有前者符合語境。本題 答案為C。 較異法 較異法,就是去同較異的方法。它適合於答案選項表 述格式基本相同的題目。我們往往可以去掉選項中相 同的成分,通過比較相異的成分,迅速而准確地選出 答案。 代入法 代入法,就是將要辨析的同義詞代入原句試讀,憑借 語感來確定選項的方法。代入試讀,如果覺得語序語 意連貫,文脈暢通,就可確定為正確選項,當然運用 此法要以特別強的語感能力為前提,否則可能出錯。 但在利用其它解題方法確定答案後,利用此法作進一 步驗證,提高正確率。 二 詞語學習難點 學生易受母語干擾的母語詞語搭(2)坐 飛機去。到北京後,去什麼地方玩兒,我還要打算打算(3)。 A:准備 B:考慮 C:計劃 選詞填空 例如:明天晚上,我去看電影 在家裡看電視。 A:還是 B:或者 C:還 用漢語口頭解釋 例如:打電腦游戲(玩)、打的(坐)、打毛衣(織) 詞語聯想(讓學生說出聯想到的詞語,也可用畫面聯想的方法) 例如「蔬菜」:青菜、蘿卜、番茄…… 填寫關聯詞 例如:因為我身體不好,( )沒去上課,( )很想去。 運用形容詞:他感到很(高興、難過、激動……) 接龍:中 → 中國 → 國家 → 家庭 → …… 說序號念詞語:把商品廣告單上列的商品編上序號。教師說出某序號, 學生找到該序號的商品後,念出商品的名稱和價格。 Thanks

F. 詞彙的用法

形容詞的用法:
形容詞用以修飾名詞,表示人或事物的特徵。在句中可以作定語、表語,用於限定被修飾語的特徵,如長短、大小、重量、顏色、高矮、胖瘦、新舊等。
The little girl is very pretty. 這個小女孩很好看。
--I want that one. 我想要那個。
--Which one? 哪一個?
--The new blue one . 那個藍色新的。
Can I have a look at the big nice one? 我能看一看那個大的漂亮的嗎?
人稱代詞
是用來表示人的代詞,有單數和復數之分,有主格和賓格之分。人稱代詞的主格在句中作主語;人稱代詞的賓格在句中作賓語,是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
主格:I, we, you, he, she, it, they在句子中作主語
賓格:me, us, you, him, her, it, them在句子中作賓語
He and I are in the same class. 我和他在同一個班級。
Can you see them in the street? 你能看見他們在街上嗎?
可數名詞和不可數名詞
英語中名詞分為可數名詞和不可數名詞。凡是可數計數的名詞叫做可數名詞;凡是不可以計數的名詞叫做不可數名詞。
(1)可數名詞分為單數和復數兩種形式。可數名詞前可以用不定冠詞、數詞或some many等修飾。如:a man a desk an apple an orange some books some children tow pens
(2)不可數名詞沒有復數形式,前面不能用不定冠詞、數詞或many等詞語修飾,但可以用some a little much等詞語來修飾。有時可以與一些量詞短語搭配,這些量詞短語中的名詞一般是可數的,有單數形式,也可以有復數形式。如:some water a little milk much food a piece of bread tow bottles of ink some glasses of water

G. 如何正確運用成語

方法引領
1、結合語境釋義,不僅要掌握該詞語的本義,而且要分析理解它在具體語境中的引申義、比喻義等。
2、對於「詞語的感情色彩」,一是要把握文中人物的感情;二是要注意作者的感情傾向。特別要關注褒詞貶用或貶詞褒用的現象。
3、選填適合具體語境的一組近義詞,一是讀,憑借語感確定該句應填用的詞語;二是析,比較分析各組近義詞的細微差別;三是查,作出選擇後,要將相應的詞語臵入各句中,讀一讀,查一查,看看自己所選的答案是否正確。
4、判斷成語使用正確與否,關鍵是要看成語的意思與句意是否相符,要探詞源、析詞義、看場合、辨色彩、品句意。

H. 詞語的用法有哪兩種

現代漢語詞性
一.名詞
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稱叫名詞.如:"黃瓜、豬、馬、羊、白菜、拖拉機、計算機".1、表示專用名稱的叫做"專用名詞",如"雲南、上海、李白、白居易,中國".2、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稱的叫做"抽象名詞",如"范疇、思想、質量、品德、品質、友誼、方法".3、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詞",如"上""下""左""右""前""後""中""東""西""南""北""前面""後邊""東邊""南面""中間"等.
二.動詞
動詞表示人或事物的動作、行為、發展、變化.1、有的動詞表示一般的動作,如"來、去、說、走、跑、吼、叫、學習、起飛、審查、認識"等.2、有的動詞表示心理活動,如"想、重視、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這樣的動詞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3、有的動詞表示能夠、願意這些意思,叫做"能願動詞",它們是"能、要、應、肯、敢、得(dei)、能夠、應該、應當、願意、可以、可能、必須",這些能願動詞常常用在一般的動詞前面,如"得去、能夠做、可以考慮、願意學習、應該說明、可能發展".

I. 詞語的七大用法

應該是六大用法。
單句的基本成份是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和補語。主語是句子的主要成分,主語在句子中表示被陳述的對象,謂語也是句子的主要成分。
賓語是動詞的連帶成分,表示動作、行為所涉及的對象。常由名詞、代詞跟在動詞後邊,或者是名詞、代詞藉助介詞用在動詞前邊。

閱讀全文

與詞語的使用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轎車輪胎性能檢測方法及其標准 瀏覽:439
pc肌鍛煉方法教學視頻 瀏覽:997
接觸角測量儀使用方法 瀏覽:789
冰晶石用什麼方法乾燥好 瀏覽:897
紫砂老壺用什麼方法最好 瀏覽:390
10元折桃心方法6步驟圖片 瀏覽:359
天氣變化如何保護自己方法 瀏覽:683
域故障分析方法 瀏覽:74
洗衣機使用方法的視頻 瀏覽:513
嬰幼兒皮炎怎麼治療方法 瀏覽:944
廣電路由器連接電視方法 瀏覽:202
消防編碼器的使用方法 瀏覽:721
如何正確方法畫出粽子 瀏覽:645
用什麼方法可以查出輸尿管癌症 瀏覽:295
如何止住流淚的方法 瀏覽:963
怎麼發制海參的方法 瀏覽:210
什麼叫分步說明的方法 瀏覽:429
用哪些方法可以預防糖尿病 瀏覽:461
甲亢治療方法比較 瀏覽:575
分數計算方法如何運用 瀏覽: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