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醫怎麼緩解疾病
辨證論治是中醫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是中醫學對疾病的一種特殊的研究和處理方法。辨證論治又稱為辨證施治。包括辨證和論治兩個過程。
辨證方法
臨床常用的辨證方法大概有以下幾種,八綱辨證、氣血津液辨證、臟腑辨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經絡辨證。
八綱辨證
中醫學在歷史上所形成的辨證分類方法有多種,其中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八綱辨證。八綱是辨證的總綱,包括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八綱辨證就是運用八綱通過四診所掌握的各種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綜合,以辨別病變的部位、性質、邪正盛衰及病症類別等情況,從而歸納為表證、里證、寒證、熱證、虛證、實證、陰證、陽證。比如一個患者主訴頭痛,那麼首先要分清頭痛的性質,是虛性頭痛還是實性頭痛,是外邪侵犯引起的頭痛還是臟腑本身病變引起的頭痛。
陰和陽是八綱的總綱。當見到屬於抑制、沉靜、衰退、晦暗等表現的里證、寒證、虛證一般歸屬為陰證,比如面色皓白或黯淡,精神萎靡,倦怠乏力,畏寒肢冷,氣短聲低,口淡不渴,小便清長,大便稀溏,舌淡胖嫩,舌苔白,脈象沉遲無力。而當臨床上見到興奮、躁動、亢進明亮等表現時,多為體內熱邪壅盛或臟腑陽氣偏亢,諸如面紅目赤、煩躁不安、發熱、口渴喜冷飲、聲高氣粗、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象洪數有力這一組症狀。
表和里用以概括病證表現部位的深淺和病勢的輕重。表證病情較輕,多表現為皮膚等表淺的症狀,比如鼻塞流涕,咳嗽咽癢;里證病情較重,多表現為臟腑等嚴重的症狀,腹脹疼痛,便秘或腹瀉。
寒和熱是指疾病的性質。寒證大多是人體的生理機能衰退或對有害因素的適應性反映能力低下的表現,比如畏寒喜暖,痰涎清稀;熱證大多是對有害動因反應能力旺盛的表現,諸如發熱、煩躁,痰涎黃稠。
虛和實是人體與致病因子相互斗爭狀態的反映。虛證表現為正氣(指一般物理機能和防禦機能)不足,是全身機能或某種重要臟器功能衰弱表現;實證是邪氣有餘(病症多表現急劇,顯著,為機體與有害動因劇烈斗爭的反應)。
八綱辨證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六綱可分屬於陰陽,八綱應以陰陽為總綱。第二,八綱病症可互相兼見,如表寒里熱,表實里虛,正虛邪實等。第三,八綱病證可在一定條件下,向對立面轉化。一般有陰證轉陽(表示病情好轉),陽證轉陰(表示病情惡化),由里出表(表示病勢向愈),由表入里(表示病勢發展),由虛轉實(預後良好),由實轉虛(預後較差),熱證變寒(表示正虛),寒證變熱(多為邪實)。
氣血津液辨證
氣血津液是臟腑正常生理活動的產物,受臟腑支配,同時它們又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一旦氣血津液發生病變,它不僅會影響臟腑的功能,亦會影響人體的生命活動。反之,臟腑發生病變,必然也會影響氣血津液的變化。氣血津液辨證可分為氣病辨證、血病辨證和津液辨證。
氣病辨證一般概括為氣虛、氣陷、氣滯、氣逆四種。氣虛證,是指體內營養物質受損或臟腑功能活動衰退所出現的證候。夏天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自汗、神疲乏力,頭暈目眩,這些症狀在活動後加重,這是典型的氣虛證,這是因為暑濕耗氣,可以適當採取防暑降溫的措施。當然空調並不是唯一的解決辦法,可以用一些中葯代茶飲,如荷葉(鮮品最佳),香薷等清暑、益氣的葯品。
血病的常見證候,可概括為血虛證、血瘀證和血熱證。以血瘀證為例,凡體內血行受阻,血液瘀滯,或血離於經而瘀阻於體內所引起的病變證候,均屬血瘀證。症狀:局部痛如針刺,部位固定,拒按,或有腫塊,或見出血,血色紫暗,有血塊,而色晦暗,口唇及皮膚甲錯,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澀等。這組症狀的出現多見於疾病的後期。
各種原因所致水液代謝障礙,或津液耗損證候,均可稱之為津液病。津液病變,一般可概括為津液不足和水液停聚兩方面。以水液停聚證為例,水液停聚多由肺、脾、腎和三焦等臟腑功能失常,使津液代謝發生障礙,造成水濕瀦留,而形成痰、飲、水腫等病證。「飲」是中醫特有的病名,指積存於體內的津液變化為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停積於不同部位而有不同的證候。以溢飲為例,溢飲是由於陽氣不振,脾肺輸布失職,水濕成飲,流溢於四肢肌肉所造成的一組證候。症見肢體疼痛而沉重,甚則肢體浮腫,小便不利,或見發熱惡寒而無汗,咳喘痰多上逆,胸滿氣促,倚息不得平卧,浮腫多見於面部,痰津多而色白,苔白膩,脈弦緊。
臟腑辨證
這是臨床最常用的辨證方法,就是結合八綱、氣血津液辨證等其他辨證方法,對疾病的症狀、體征及有關的病情資料進行分析歸納,從而確定病變的臟腑部位、性質等,並據此做出正確的治療方案。這種方法主要用於內傷雜病,亦為其他各科辨證的基礎。以心為例,當我們見到心慌、胸悶氣短、面色淡白,脈虛或結帶,基本斷定這是心的一組證侯,如果是心氣虛,則還有神疲乏力,活動後症狀加重;如果是心陽虛,還有畏寒肢冷、舌淡胖等症狀;心血虛則加上失眠多夢、頭暈眼花、面色萎黃;但是臟腑辨證不是簡單的疊加,要四診和參,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臟腑辨證大致可以分為單獨臟病,單獨腑病,臟腑兼病。腑病中以胃為例,胃脘灼痛,消谷善飢(有強烈的飢餓感),返酸,口渴喜冷飲,或有口臭,牙齦腫痛出血,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象滑數,中醫將這一組症狀稱為胃熱證。臟腑兼病就是同是出現兩個臟腑的不同症狀,心慌,健忘,失眠多夢,頭暈健忘,食慾不振,腹脹,大便稀溏,神疲乏力,面色萎黃,既有心血虛的症狀,又有脾氣虧損的症狀,這樣同時並存的兩臟證候稱為心脾兩虛證。這樣臟腑辨證像一張疏而不漏的大網,將各自獨立的症狀連接起來,利於臨床治療。
六經辨證
六經辨證論治方法,是東漢張仲景在《素問·熱論》所謂「傷寒一日,巨陽受之……;二日陽明受之……;三日少陽受之……;四日太陰受之……;五日少陰受之……;六日厥陰受之……」的認識基礎上,並結合外感病的臨床病變特點而總結出來的,為中醫臨床辨證之首創,為後世種種辨證方法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六經辨證,將外感病發生、發展過程中所表現的各種不同證候,按疾病的不同性質分為三陽病證和三陰病證六個證型,實際上是以陰陽為綱,三陽指太陽病證、陽明病證、少陽病證,三陰指太陰病證、厥陰病證、少陰病證。通俗來講,凡是抗病力強、病勢亢盛的是三陽病證,反之,抗病力衰減、病勢虛弱的為三陰病證。
外感風寒邪氣,首先從皮毛和肌膚侵犯人體,沿著經絡由表及裡地傳達至臟腑。發熱、頭痛、出汗、怕風、脈象浮緩,這就是太陽病證,《傷寒論》中最經典的方劑「桂枝湯」,也是初學者必備的方劑之一,是治療太陽病證的有效辦法。
以「太陽經病」為例,太陽主表,為諸經脈的藩籬。太陽經脈循行於項背,統攝營衛之氣。太陽之腑為膀胱,貯藏水液,經氣化由小便排出。風寒侵襲人體,多先傷及體表,正邪抗爭於膚表淺層所表現的證候,即太陽經證,是傷寒病的初起階段;若太陽經病不愈,病邪可循經入腑,而發生太陽腑證。腑證有蓄水、蓄血之分。太陽,亦稱「隆陽」,是陽氣旺盛之經。太陽的防衛作用,主要靠命門之火溫煦,以啟動膀胱的氣化。蓋陽氣循膀胱經脈達於肌表,敷布於全身。又太陽處於他經之外,故主表。臟腑之俞穴均位於足太陽經上,衛陽藉助俞穴以統各經營衛的運行,故太陽可統攝營衛。由於太陽經氣行於一身之外,猶如院落之籬笆,所以稱太陽為六經之藩籬。「太陽」只是一個名稱,太陽主表,肺亦主表,二者關系密切。太陽主表是因陽氣敷布於外,而肺之所以主表,主要在於肺津滋養於皮毛。體表的陽氣與津液相輔相成,共同發揮衛外的作用。太陽病的發生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邪自外入,一是病由內發,且二者往往互為因果和轉化。邪自外入者,多因衛陽不足,風寒等邪乘虛而入,太陽首當其沖,衛氣奮起抗邪,衛邪相爭於肌表,致太陽經氣不利,營衛失調而發病;病由內發者,系在一定的條件下,疾病由陰轉陽,或由里出表。所謂由陰轉陽,是指少陰病陽復太過,病轉太陽之腑,因太陽與少陰相表裡;由里出表多指陽明兼太陽病證。太陽病以邪氣實為主,故其性質按八綱歸類屬表證、實證、陽證
所以說,六經辨證是分別從邪正斗爭關系 、病變部位、病勢進退緩急等方面闡述外感病各階段的病變特點的一種辨證方法,並且作為指導治療的一種辨證方法。
衛氣營血辨證
衛氣營血辨證是六經辨證的發展,也是外感熱病常用的一種辨證方法,它代表病證深淺的四個不同層次或階段,用以說明某些溫熱病發展過程中的病情輕重、病變部位、各階段病例變化和疾病的變化規律。這就是中醫常說的「衛之後方言氣,營之後方言血」的道理。溫病的發展,一般是按衛、氣、營、血這四個階段傳變的。病在衛分或氣分為病淺,病在營分或血分則為病深。那麼什麼是溫熱病呢,是中醫術語之一,中醫把感染性熱性病統稱為溫熱病。溫熱病的發病特點是,起病急,發展快、變化多、如常見的感冒、流感、麻疹,肺炎、流腦、乙腦、傷寒、流行性出血熱等許多傳染病、流行病多屬該病范疇,中醫多按衛氣營血來進行辨證論治。比如下列證候:發熱、惡風寒、頭痛身痛,體倦,咳嗽,鼻塞、無汗或汗少,口渴或不渴,舌邊尖紅,舌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或浮緊。此類證候屬衛分證候,多見於感冒、流感或其它感染性疾病的早期。
「衛」主一身之表(體表的防衛力),是溫熱病的初期階段。雖由於季節和氣候的不同,衛分證候的表現可不一樣,但都有其共同的主要證候,如風溫、暑溫、濕溫、秋燥等的表證,都有發熱惡寒、熱重寒輕、苔白、口微渴或不渴、咳嗽,脈浮或濡數等證候。氣分病的出現多晚於衛分證,高熱、皮膚出血,出現與某個傳染病相對應的特異性病變。營分病是溫病時氣分證繼續發展的氣候,這一期的變化更為嚴重,可能出現內臟出血,嚴重的精神症狀。血分病是溫熱病的危重階段,其病變的主要表現是不可逆的神志不清,心、肺、肝、腎等多種臟器的損害則更為嚴重,人體反應性和抵抗力明顯減弱。
衛氣營血本來是人體正常組織和功能的一部份,患溫熱病時,衛氣營血可先後發生相應的病理改變,且有一定的變化規律。故中醫借用衛氣營血來概括溫熱病四個不同階段的證候,用以說明溫熱病發展過程中病位的深淺、病情的輕重、病勢的進退,並為治療提供依據。所以,溫熱病的衛氣營血辨證,與此四者在生理上的含義是不相同的,它指的是溫病由表及裡、由輕至重的四個分期,也提示了人患疾病時,病理與生理的錯綜復雜關系,是現代病理生理學的雛型,也更與現代醫學的分病期階段的診斷法相類似。
三焦辨證
提到三焦辨證,不得不提到它的創始人——清代醫家吳鞠通。他19歲時父親因病去世,他心中悲憤,以為「父病不知醫,尚復何顏立天地間」,感到為人子而不懂得醫學,就無法盡孝,於是他立志學醫。吳鞠通發奮讀書,精究醫術,終成溫病大家,是溫病學派的最高成就。他曾在北京檢核《四庫全書》,得見其中收載了吳又可的《溫疫論》,深感其論述宏闊有力,發前人之所未發,極有創見,又合於實情,便仔細研究,受到了很大的啟發。他對葉天士更是推崇,但認為葉氏的理論「多南方證,又立論甚簡,但有醫案散見於雜證之中,人多忽之而不深究。」於是他在繼承了葉天士理論的基礎上參古博今,結合臨證經驗,撰寫了《溫病條辨》5卷,對溫熱病學說做了進一步的發揮。
自從《溫病條辨》以上、中、下三焦論述溫病的證治以來,三焦辨證就成為溫病辨證的方法之一。這是依據《內經》關於三焦所屬部位的概念,在《傷寒論》及葉天士衛氣營血辨證的基礎上,結合溫病傳變規律的特點而總結出來的,著重闡述了三焦所屬臟腑在溫病過程中的病理變化,證候特點及其傳變的規律。
以上焦病證為例。風熱襲表證:指風熱邪氣,侵襲肌表,影響肺衛功能所形成的證候。症見發熱,微惡風寒,頭痛咳嗽,口微渴,舌苔薄白,脈浮數。熱邪壅肺證:指熱邪壅滯於內,肺氣閉郁所形成的證候,症見發熱汗出,咳嗽氣喘,口渴,苔黃脈數。邪陷心包證:指溫熱痰濁病邪,內陷心包,蒙閉心竅,擾亂心神所致的證候。症見發熱,神昏譫語,舌蹇肢厥,舌質紅絳,苔黃或黃膩,脈滑而數。
三焦辨證是在闡述上、中、下三焦所屬臟腑病理變化及其證候的基礎上,同時也說明了溫病初、中、末三個不同的階段。三焦辨證認為:溫病一般始於上焦手太陰肺,然後傳入中焦脾胃,最後終於下焦肝腎。但是,由於溫病有風溫、春溫、暑溫、濕溫、秋燥、伏暑、瘟疫等不同種類。因此,它們的發病和傳變規律不盡相同。如暑溫初起,即可表現為中焦病證。此外,三焦病證亦可以相兼互見。如濕溫初起,多上、中二焦同時發病。
經絡辨證
名醫劉渡舟對經絡的看法是「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寶王剎就是佛廟,出現在毛端上,小中有大。為什麼這樣說呢?「經絡之間互相聯系,你連著我,我連著你,連成一片,連成一體。手太陰下絡大腸,就聯繫到大腸。總而言之,五臟六腑由經絡來聯系,這樣,看來孤立的事物就成了有機的客觀實體,互相聯系,互相影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劉老的一番話中蘊含著豐富的道理。
經絡辨證,是以經絡學說為理論依據,對病人所反映的症狀、體征進行分析綜合,以判斷病屬何經、何臟、何腑,並進而確定發病原因、病變性質及其病機的一種辨證方法。劃分病變所在的經絡病位,源於《內經》,後世多有發揮。《靈樞·經脈》載有十二經病證。奇經八脈病證,則以《素問·骨空論》、《難經·二十九難》及李時珍《奇經八脈考》論述甚詳,至今仍為經絡辨證的主要依據。經絡分布周身,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肢節,溝通上下內外,使人體各部相互協調,共同完成各種生理活動。當人體患病時,經絡又是病邪傳遞的途徑。外邪從皮毛、口鼻侵入人體,首先導致經絡之氣失調,進而內傳臟腑。反之,如果臟腑發生病變時,同樣也循經絡反映於體表,在體表經絡循行的部位,特別是經氣聚集的腧穴之處,出現各種異常反應,如麻木、酸脹、疼痛,對冷熱等刺激的敏感度異常,或皮膚色澤改變等。這樣,便可辨別病變所在的經絡、臟腑。如肺臟病證,常在肺俞、十二經脈包括手、足三陰與三陽經。各經病證包括經脈循行和所屬臟腑的病變。它們的臨床表現有三個特點:一是經脈受邪,經氣不利,出現的病症多與其循行部位有關,如足太陽膀胱經受邪,可見項背、腰脊、腘窩、足跟等處疼痛;二是臟腑病候與經脈所屬部位的症狀相兼,如手太陰肺經病證可見咳喘氣逆、胸滿、臑臂內側前緣疼痛等;三是一經受邪可影響其他經脈,表現多經合病的症狀,如脾經有病可見胃脘疼痛,食後作嘔等胃經病症;足厥陰肝經受病出現的胸脅滿,嘔逆,飱泄,癃閉等病症。
奇經八脈為十二正經以外的八條經脈,即沖、任、督、帶、陽維、陰維、陽蹺、陰蹺諸脈。奇經八脈具有聯系十二經脈,調節人體陰陽氣血的作用。奇經八脈的病證,由其所循行的部位和所具有的特殊功能所決定。其中督脈總督一身之陽,任脈總任一身之陰,沖脈為十二經之海,三脈皆起於下極而一源三歧,與足陽明胃經、足少陰腎經聯系密切,所以沖、任、督脈的病證常與人的先、後天真氣有關,並常反映為生殖功能的異常,如調理沖任可以治療婦女月經不調、不孕、滑胎流產等;溫養督任可以治療生殖機能衰退等,均為臨床所常用。帶脈環繞腰腹,其病常見腰脊繞腹而痛、子宮脫垂、赤白帶下等。陽蹺為足太陽之別,陰蹺為足少陰之別,能使機關蹺健,其病多表現為肢體痿痹無力、運動障礙。陽維脈起於諸陽會,以維系諸陽經,陰維脈起於諸陰交,以維系諸陰經,所以為全身之綱維。陽維脈為病,多見寒熱;陰維脈為病,多見心胸、脘腹、陰中疼痛。
奇經八脈病證與十二經脈也有密切關系,尤其是沖、任、督、帶所見病證,與肝、脾、腎諸經尤為密切。其中「沖為血海,任主胞胎」,說明沖任為病,與月經、胎妊相關。由於沖、任、督同起胞中,「一源而三歧」,它們均與生殖有關。因此,臨床常用「調理沖任」以治月經病;用「溫養任督」以治生殖機能衰退等。
無論是那種辨證方法,都是有著鮮活生命力的祖傳家寶,在現有的條件下,應該繼續發揚下去。
中府等穴位出現壓痛感;又如《素問·臟氣法時論》說:「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就是由於肝經循行於脅肋、少腹的緣故。經絡辨證是對臟腑辨證的補充和輔助,特別是在針灸、推拿(按摩)等治療方法中,更常運用經絡辨證。
2. 辨證與論治有何關系
辨證和論治,是診治疾病過程中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體現,是理法方葯在臨床上的具體運用,是指導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
辨證,就是將四診(望、聞、問、切),所收集的資料、症狀和體征(如脈象、舌象),通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系,加以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論治,又稱施治,則是根據辯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
辨證論治是認識疾病和解決疾病的基本過程,是理法方葯在臨床上的具體運用,是指導中醫臨床工作的基本原則。簡單地說,就是具體事情具體分析,根據實際情況採用不同的方法來治療。
(2)臨床上常用的辯證方法擴展閱讀:
臨床常用的辨證方法大概有以下幾種:八綱辨證、氣血津液辨證、臟腑辨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經絡辨證。
八綱辨證的過程,是以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病因等理論為依據,對通過望、聞、問、切四診所搜集的症狀,體征等資料進行綜合、歸納、分析、推理、判斷、辨明其內在聯系,以及各種病變相互之間的關系,從而認識疾病,作出正確的診斷。
氣血津液辨證是中醫臨床辨證方法之一。即以中醫氣血津液理論為綱領對疾病證候進行分析的辨證方法。主要針對人體在疾病狀態下氣、血、津液發生異常變化時的具體證候逐一進行辨認。
3. 中醫的辯症論治```是怎麼一回事``
辨證論治是中醫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是中醫學對疾病的一種特殊的研究和處理方法。又稱辨證施治。包括辨證和論治兩個過程。 辨證即是認證識證的過程。證是對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病理反映的概括,包括病變的部位、原因、性質以及邪正關系,反映這一階段病理變化的本質。因而,證比症狀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確地揭示疾病的本質。所謂辨證,就是根據四診所收集的資料,通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系,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 論治又稱施治,是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辨證和論治是診治疾病過程中相互聯系不可分離的兩部分。辨證是決定治療的前提和依據,論治是治療的手段和方法。通過論治的效果可以檢驗辨證的正確與否。辨證論治是認識疾病和解決疾病的過程 , 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體現,是理法方葯在臨床上的具體運用,是指導中醫臨床工作的基本原則。 證,是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的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由於它包括了病變的部位、原因、性質,以及邪正關系,反映出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理變化的本質,因而它比症狀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確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質。 「辨證」就是把四診(望診、聞診、問診、切診)所收集的資料、症狀和體征,通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系,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論治,又稱為「施治」,即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辨證是決定治療的前提和依據,論治是治療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過辨證論治的效果可以檢驗辨證論治的正確與否。辨證論治的過程,就是認識疾病和解決疾病的過程。辨證和論治,是診治疾病過程中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體現,是理法方葯在臨床上的具體運用,是指導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辨證,就是將四診(望、聞、問、切),所收集的資料、症狀和體征(如脈象、舌象),通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系,加以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論治,又稱施治,則是根據辯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 中醫臨床認識和治療疾病,既辨病又辨證,但主要不是著眼於「病」的異同,而是將重點放在「證」的區別上,通過辨證而進一步認識疾病。例如,感冒是一種疾病,臨床可見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等症狀,但由於引發疾病的原因和機體反應性有所不同,又表現為風寒感冒、風熱感冒、暑濕感冒等不同的證型。只有辨清了感冒屬於何種證型,才能正確選擇不同的治療原則,分別採用辛溫解表、辛涼解表或清暑祛濕解表等治療方法給予適當的治療。辨證與那種對於頭痛給予止痛葯、對於發熱給予退燒葯、僅針對某一症狀採取具體對策的對症治療完全不同,也根本不同於用同樣的方葯治療所有患同一疾病的患者的單純辨病治療。 中醫認為,同一疾病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可以出現不同的證型;而不同的疾病在其發展過程中又可能出現同樣的證型。因此在治療疾病時就可以分別採取「同病異治」或「異病同治」的原則。「同病異治」即對同一疾病不同階段出現的不同證型,採用不同的治法。例如,麻疹初期,疹未出透時,應當用發表透疹的治療方法;麻疹中期通常肺熱明顯,治療則須清解肺熱;而至麻疹後期,多有餘熱未盡,傷及肺陰胃陰,此時治療則應以養陰清熱為主。「異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發展過程中出現性質相同的證型,因而可以採用同樣的治療方法。比如,心律失常與閉經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疾病,但均可出現血瘀的證型,治療都可用血府逐瘀湯進行活血化瘀。這種針對疾病發展過程中不同質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的原則,正是辨證論治實質的體現。 臨床常用的辨證方法大概有以下幾種,八綱辨證、氣血津液辨證、臟腑辨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經絡辨證。 1 八綱辨證 中醫學在歷史上所形成的辨證分類方法有多種,其中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八綱辨證。八綱是辨證的總綱,包括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八綱辨證就是運用八綱通過四診所掌握的各種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綜合,以辨別病變的部位、性質、邪正盛衰及病症類別等情況,從而歸納為表證、里證、寒證、熱證、虛證、實證、陰證、陽證。比如一個患者主訴頭痛,那麼首先要分清頭痛的性質,是虛性頭痛還是實性頭痛,是外邪侵犯引起的頭痛還是臟腑本身病變引起的頭痛。 陰和陽是八綱的總綱。當見到屬於抑制、沉靜、衰退、晦暗等表現的里證、寒證、虛證一般歸屬為陰證,比如面色皓白或黯淡,精神萎靡,倦怠乏力,畏寒肢冷,氣短聲低,口淡不渴,小便清長,大便稀溏,舌淡胖嫩,舌苔白,脈象沉遲無力。而當臨床上見到興奮、躁動、亢進明亮等表現時,多為體內熱邪壅盛或臟腑陽氣偏亢,諸如面紅目赤、煩躁不安、發熱、口渴喜冷飲、聲高氣粗、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象洪數有力這一組症狀。 表和里用以概括病證表現部位的深淺和病勢的輕重。表證病情較輕,多表現為皮膚等表淺的症狀,比如鼻塞流涕,咳嗽咽癢;里證病情較重,多表現為臟腑等嚴重的症狀,腹脹疼痛,便秘或腹瀉。 寒和熱是指疾病的性質。寒證大多是人體的生理機能衰退或對有害因素的適應性反映能力低下的表現,比如畏寒喜暖,痰涎清稀;熱證大多是對有害動因反應能力旺盛的表現,諸如發熱、煩躁,痰涎黃稠。 虛和實是人體與致病因子相互斗爭狀態的反映。虛證表現為正氣(指一般物理機能和防禦機能)不足,是全身機能或某種重要臟器功能衰弱表現;實證是邪氣有餘(病症多表現急劇,顯著,為機體與有害動因劇烈斗爭的反應)。 八綱辨證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六綱可分屬於陰陽,八綱應以陰陽為總綱。第二,八綱病症可互相兼見,如表寒里熱,表實里虛,正虛邪實等。第三,八綱病證可在一定條件下,向對立面轉化。一般有陰證轉陽(表示病情好轉),陽證轉陰(表示病情惡化),由里出表(表示病勢向愈),由表入里(表示病勢發展),由虛轉實(預後良好),由實轉虛(預後較差),熱證變寒(表示正虛),寒證變熱(多為邪實)。 .2 氣血津液辨證 氣血津液是臟腑正常生理活動的產物,受臟腑支配,同時它們又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一旦氣血津液發生病變,它不僅會影響臟腑的功能,亦會影響人體的生命活動。反之,臟腑發生病變,必然也會影響氣血津液的變化。氣血津液辨證可分為氣病辨證、血病辨證和津液辨證。 氣病辨證一般概括為氣虛、氣陷、氣滯、氣逆四種。氣虛證,是指體內營養物質受損或臟腑功能活動衰退所出現的證候。夏天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自汗、神疲乏力,頭暈目眩,這些症狀在活動後加重,這是典型的氣虛證,這是因為暑濕耗氣,可以適當採取防暑降溫的措施。當然空調並不是唯一的解決辦法,可以用一些中葯代茶飲,如荷葉(鮮品最佳),香薷等清暑、益氣的葯品。 血病的常見證候,可概括為血虛證、血瘀證和血熱證。以血瘀證為例,凡體內血行受阻,血液瘀滯,或血離於經而瘀阻於體內所引起的病變證候,均屬血瘀證。症狀:局部痛如針刺,部位固定,拒按,或有腫塊,或見出血,血色紫暗,有血塊,而色晦暗,口唇及皮膚甲錯,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澀等。這組症狀的出現多見於疾病的後期。 各種原因所致水液代謝障礙,或津液耗損證候,均可稱之為津液病。津液病變,一般可概括為津液不足和水液停聚兩方面。以水液停聚證為例,水液停聚多由肺、脾、腎和三焦等臟腑功能失常,使津液代謝發生障礙,造成水濕瀦留,而形成痰、飲、水腫等病證。「飲」是中醫特有的病名,指積存於體內的津液變化為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停積於不同部位而有不同的證候。以溢飲為例,溢飲是由於陽氣不振,脾肺輸布失職,水濕成飲,流溢於四肢肌肉所造成的一組證候。症見肢體疼痛而沉重,甚則肢體浮腫,小便不利,或見發熱惡寒而無汗,咳喘痰多上逆,胸滿氣促,倚息不得平卧,浮腫多見於面部,痰津多而色白,苔白膩,脈弦緊。 .3 臟腑辨證 這是臨床最常用的辨證方法,就是結合八綱、氣血津液辨證等其他辨證方法,對疾病的症狀、體征及有關的病情資料進行分析歸納, 從而確定病變的臟腑部位、性質等,並據此做出正確的治療方案。這種方法主要用於內傷雜病,亦為其他各科辨證的基礎。以心為例,當我們見到心慌、胸悶氣短、面色淡白,脈虛或結帶,基本斷定這是心的一組證侯,如果是心氣虛,則還有神疲乏力,活動後症狀加重;如果是心陽虛,還有畏寒肢冷、舌淡胖等症狀;心血虛則加上失眠多夢、頭暈眼花、面色萎黃;但是臟腑辨證不是簡單的疊加,要四診和參,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臟腑辨證大致可以分為單獨臟病,單獨腑病,臟腑兼病。腑病中以胃為例,胃脘灼痛,消谷善飢(有強烈的飢餓感),返酸,口渴喜冷飲,或有口臭,牙齦腫痛出血,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象滑數,中醫將這一組症狀稱為胃熱證。臟腑兼病就是同是出現兩個臟腑的不同症狀,心慌,健忘,失眠多夢,頭暈健忘,食慾不振,腹脹,大便稀溏,神疲乏力,面色萎黃,既有心血虛的症狀,又有脾氣虧損的症狀,這樣同時並存的兩臟證候稱為心脾兩虛證。這樣臟腑辨證像一張疏而不漏的大網,將各自獨立的症狀連接起來,利於臨床治療。 4 六經辨證 六經辨證論治方法,是東漢張仲景在《素問·熱論》所謂「傷寒一日,巨陽受之……;二日陽明受之……;三日少陽受之……;四日太陰受之……;五日少陰受之……;六日厥陰受之……」的認識基礎上,並結合外感病的臨床病變特點而總結出來的,為中醫臨床辨證之首創,為後世種種辨證方法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六經辨證,將外感病發生、發展過程中所表現的各種不同證候,按疾病的不同性質分為三陽病證和三陰病證六個證型,實際上是以陰陽為綱,三陽指太陽病證、陽明病證、少陽病證,三陰指太陰病證、厥陰病證、少陰病證。通俗來講,凡是抗病力強、病勢亢盛的是三陽病證,反之,抗病力衰減、病勢虛弱的為三陰病證。 外感風寒邪氣,首先從皮毛和肌膚侵犯人體,沿著經絡由表及裡地傳達至臟腑。發熱、頭痛、出汗、怕風、脈象浮緩,這就是太陽病證,《傷寒論》中最經典的方劑「桂枝湯」,也是初學者必備的方劑之一,是治療太陽病證的有效辦法。 以「太陽經病」為例,太陽主表,為諸經脈的藩籬。太陽經脈循行於項背,統攝營衛之氣。太陽之腑為膀胱,貯藏水液,經氣化由小便排出。風寒侵襲人體,多先傷及體表,正邪抗爭於膚表淺層所表現的證候,即太陽經證,是傷寒病的初起階段;若太陽經病不愈,病邪可循經入腑,而發生太陽腑證。腑證有蓄水、蓄血之分。太陽,亦稱「隆陽」,是陽氣旺盛之經。太陽的防衛作用,主要靠命門之火溫煦,以啟動膀胱的氣化。蓋陽氣循膀胱經脈達於肌表,敷布於全身。又太陽處於他經之外,故主表。臟腑之俞穴均位於足太陽經上,衛陽藉助俞穴以統各經營衛的運行,故太陽可統攝營衛。由於太陽經氣行於一身之外,猶如院落之籬笆,所以稱太陽為六經之藩籬。「太陽」只是一個名稱,太陽主表,肺亦主表,二者關系密切。太陽主表是因陽氣敷布於外,而肺之所以主表,主要在於肺津滋養於皮毛。體表的陽氣與津液相輔相成,共同發揮衛外的作用。太陽病的發生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邪自外入,一是病由內發,且二者往往互為因果和轉化。邪自外入者,多因衛陽不足,風寒等邪乘虛而入,太陽首當其沖,衛氣奮起抗邪,衛邪相爭於肌表,致太陽經氣不利,營衛失調而發病;病由內發者,系在一定的條件下,疾病由陰轉陽,或由里出表。所謂由陰轉陽,是指少陰病陽復太過,病轉太陽之腑,因太陽與少陰相表裡;由里出表多指陽明兼太陽病證。太陽病以邪氣實為主,故其性質按八綱歸類屬表證、實證、陽證 所以說,六經辨證是分別從邪正斗爭關系 、病變部位、病勢進退緩急等方面闡述外感病各階段的病變特點的一種辨證方法,並且作為指導治療的一種辨證方法。
4. 中醫辨證有哪些
中醫辯證就是中醫臨床思維的過程,有著豐富的內容。常見的辯證方法有臟腑辨證、八綱辨證、氣血津液辯證、三焦辨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經絡辨證、病因辯證等。每一種辯證方法都是以一種學說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它們有著自身的特點,對疾病的診斷上各有側重,但又相互聯系相互補充。
5. 什麼是辨證論治
辨證即是認證識證的過程。證是對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病理反映的概括,包括病變的部位、原因、性質以及邪正關系,反映這一階段病理變化的本質。因而,證比症狀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確地揭示疾病的本質。所謂辨證,就是根據四診所收集的資料,通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系,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
論治又稱施治,是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辨證和論治是診治疾病過程中相互聯系不可分離的兩部分。辨證是決定治療的前提和依據,論治是治療的手段和方法。通過論治的效果可以檢驗辨證的正確與否。辨證論治是認識疾病和解決疾病的過程 , 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體現,是理法方葯在臨床上的具體運用,是指導中醫臨床工作的基本原則。
證,是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的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由於它包括了病變的部位、原因、性質,以及邪正關系,反映出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理變化的本質,因而它比症狀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確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質。
「辨證」就是把四診(望診、聞診、問診、切診)所收集的資料、症狀和體征,通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系,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論治,又稱為「施治」,即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辨證是決定治療的前提和依據,論治是治療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過辨證論治的效果可以檢驗辨證論治的正確與否。
辨證論治的過程,就是認識疾病和解決疾病的過程。辨證和論治,是診治疾病過程中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體現,是理法方葯在臨床上的具體運用,是指導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辨證,就是將四診(望、聞、問、切),所收集的資料、症狀和體征(如脈象、舌象),通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系,加以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論治,又稱施治,則是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
中醫臨床認識和治療疾病,既辨病又辨證,但主要不是著眼於「病」的異同,而是將重點放在「證」的區別上,通過辨證而進一步認識疾病。例如,感冒是一種疾病,臨床可見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等症狀,但由於引發疾病的原因和機體反應性有所不同,又表現為風寒感冒、風熱感冒、暑濕感冒等不同的證型。只有辨清了感冒屬於何種證型,才能正確選擇不同的治療原則,分別採用辛溫解表、辛涼解表或清暑祛濕解表等治療方法給予適當的治療。辨證與那種對於頭痛給予止痛葯、對於發熱給予退燒葯、僅針對某一症狀採取具體對策的對症治療完全不同,也根本不同於用同樣的方葯治療所有患同一疾病的患者的單純辨病治療。
中醫認為,同一疾病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可以出現不同的證型;而不同的疾病在其發展過程中又可能出現同樣的證型。因此在治療疾病時就可以分別採取「同病異治」或「異病同治」的原則。「同病異治」即對同一疾病不同階段出現的不同證型,採用不同的治法。例如,麻疹初期,疹未出透時,應當用發表透疹的治療方法;麻疹中期通常肺熱明顯,治療則須清解肺熱;而至麻疹後期,多有餘熱未盡,傷及肺陰胃陰,此時治療則應以養陰清熱為主。「異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發展過程中出現性質相同的證型,因而可以採用同樣的治療方法。比如,心律失常與閉經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疾病,但均可出現血瘀的證型,治療都可用血府逐瘀湯進行活血化瘀。這種針對疾病發展過程中不同質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的原則,正是辨證論治實質的體現。
臨床常用的辨證方法大概有以下幾種,八綱辨證、氣血津液辨證、臟腑辨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經絡辨證。
6. 提問:如何進行中醫辯證施治
艾先生:您好! 辨證論治是中醫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是中醫學對疾病的一種特殊的研究和處理方法。又稱辨證施治。包括辨證和論治兩個過程。 辨證即是認證識證的過程。證是對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病理反映的概括,包括病變的部位、原因、性質以及邪正關系,反映這一階段病理變化的本質。因而,證比症狀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確地揭示疾病的本質。所謂辨證,就是根據四診所收集的資料,通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系,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 論治又稱施治,是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辨證和論治是診治疾病過程中相互聯系不可分離的兩部分。辨證是決定治療的前提和依據,論治是治療的手段和方法。通過論治的效果可以檢驗辨證的正確與否。辨證論治是認識疾病和解決疾病的過程,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體現,是理法方葯在臨床上的具體運用,是指導中醫臨床工作的基本原則。 證,是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的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由於它包括了病變的部位、原因、性質,以及邪正關系,反映出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理變化的本質,因而它比症狀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確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質。 「辨證」就是把四診(望診、聞診、問診、切診)所收集的資料、症狀和體征,通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系,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論治,又稱為「施治」,即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辨證是決定治療的前提和依據,論治是治療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過辨證論治的效果可以檢驗辨證論治的正確與否。辨證論治的過程,就是認識疾病和解決疾病的過程。辨證和論治,是診治疾病過程中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體現,是理法方葯在臨床上的具體運用,是指導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辨證,就是將四診(望、聞、問、切),所收集的資料、症狀和體征(如脈象、舌象),通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系,加以 辨證論治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論治,又稱施治,則是根據辯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 中醫臨床認識和治療疾病,既辨病又辨證,但主要不是著眼於「病」的異同,而是將重點放在「證」的區別上,通過辨證而進一步認識疾病。例如,感冒是一種疾病,臨床可見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等症狀,但由於引發疾病的原因和機體反應性有所不同,又表現為風寒感冒、風熱感冒、暑濕感冒等不同的證型。只有辨清了感冒屬於何種證型,才能正確選擇不同的治療原則,分別採用辛溫解表、辛涼解表或清暑祛濕解表等治療方法給予適當的治療。辨證與那種對於頭痛給予止痛葯、對於發熱給予退燒葯、僅針對某一症狀採取具體對策的對症治療完全不同,也根本不同於用同樣的方葯治療所有患同一疾病的患者的單純辨病治療。 中醫認為,同一疾病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可以出現不同的證型;而不同的疾病在其發展過程中又可能出現同樣的證型。因此在治療疾病時就可以分別採取「同病異治」或「異病同治」的原則。「同病異治」即對同一疾病不同階段出現的不同證型,採用不同的治法。例如,麻疹初期,疹未出透時,應當用發表透疹的治療方法;麻疹中期通常肺熱明顯,治療則須清解肺熱;而至麻疹後期,多有餘熱未盡,傷及肺陰胃陰,此時治療則應以養陰清熱為主。「異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發展過程中出現性質相同的證型,因而可以採用同樣的治療方法。比如,心律失常與閉經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疾病,但均可出現血瘀的證型,治療都可用血府逐瘀湯進行活血化瘀。這種針對疾病發展過程中不同質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的原則,正是辨證論治實質的體現。 臨床常用的辨證方法大概有以下幾種,八綱辨證、氣血津液辨證、臟腑辨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經絡辨證。
7. 臨床上濕熱病證最常用的辯證法是什麼
體內濕熱即濕熱體質濕熱病中醫辨證分型治療方法濕熱病以夏秋之交見,因斯時陰雨連綿,淫雨之後,日氣煦照,暑熱地濕,交相蒸並,濕濁彌漫空間,人生活於氣交之中,感觸吸受,每易致病若平素陽虛,脾胃運化失靈之人,或恣食生冷、膏粱厚味、瓜果;或勞倦飢餓,脾胃受損,濕濁內停,則易感受邪氣而致病。即薛生白謂:「太陰內傷,濕飲停聚,客邪再至,內外相引,故病濕熱」。實則因「內不能運化水谷之濕,外復感時令之濕」。所以濕濁內停,彌漫表裡上下,阻滯氣機,遏傷陽氣為其特點。
濕為陰邪,屬水之類,其性重濁黏膩,且濕與熱合,濕熱裹結,濕郁熱熾,熱蒸濕動,遂成彌漫表裡,充斥於三焦。三焦為氣機升降的道路,是人體陽氣和水液運行的通道,飲食物的受納、腐熟,精微的運化、代謝都與三焦的氣化功能有關。古方中醫介紹正如《難經·六十六難》中說:「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經歷五臟六腑」。說明三焦能運行原氣,以達周身,促進臟腑的功能。同時它又是水液運行的道路,主持人體水液的代謝。《素問·靈蘭秘典論篇》中說:「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難經·三十難》也說:「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而《靈樞·營衛生會》指出:「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說明三焦又同時主持著人體的氣化功能。若濕熱阻滯,則三焦不暢,氣機不通,氣化不行,水液代謝受到障礙,諸病遂生。如《靈樞·五癃津液別》說:「三焦不瀉,津液不化,水谷並行於腸胃之中,別於回腸,留於下焦不得滲膀胱,則下焦脹,水溢則為水腫」。《沈氏尊生書·海藏》則進一步指出:「上焦如霧,霧不散則為喘滿……;中焦如漚,漚不利則留飲不散,久為中滿……;下焦如瀆,瀆不利則為腫滿……」都說明三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濕熱病,濕郁熱蒸,濕熱彌漫於三焦之中,留連於衛氣之分,且熱處濕中,濕熱裹結,如油入面,難解難分。而熱以濕為依附,濕不去則熱不清,濕去則熱不能獨存。因此,如何有效地祛除濕邪,以使濕熱分離,則是治療濕熱病的關鍵。
因濕與三焦氣化功能關系密切,所以宣暢三焦,通陽化氣祛濕,則是治療濕熱病的重要方法。濕屬陰邪,得陽則化,氣化則水行。所以柳寶詒說:「治濕熱兩感之病,必先通利氣機,俾氣水兩暢,則濕從水化,庶幾濕熱無所凝結」。濕濁已化,清熱則易。切忌濕未化而過早誤投寒涼,因寒則澀而不流,濕因寒而凝澀,甚則冰伏,氣機更閉塞不通,必須溫則消而祛之。而濕熱為病,濕中有熱,若過用辛溫,則傷陰助熱,所以葉天士說:「熱病救陰猶易,通陽最難。……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因此,在治療中必分清濕與熱的多少,濕邪雖常可彌漫三焦,但究竟以上焦為主,還是中焦、下焦為主,也當分辨。另外,還須視熱的輕重程度,用分消宣化之法,以宣展氣機,使水道通暢,小便通利,則三焦彌漫之濕邪,可達膀胱從小便而去。彌漫之濕濁既去,則陽氣得通,熱可自透。根據熱的多少,可加入清熱之品,但濕熱病應始終不忘祛濕。
(一)中、上焦濕熱的辨證施治
上焦濕熱:以上焦心肺為主,濕熱上蒸,心肺受迫,胸中者氣之海,故感胸滿悶痛,肺受濕熱所迫,故咳嗽、喘逆且肺部滿堵,舌白,脈象浮按之濡。治療上焦濕熱必須以宣肺為主,肺氣得宣則胸滿悶堵皆愈。可用疏衛、芳香、宣化以開胸中之氣機。葯用佩蘭、藿香、杏仁、炙枇杷葉、旋覆花、片姜黃等。
中焦濕熱:以脾胃為病變中心,脾以升為主,胃以降為長,脾胃主運化,若濕熱阻中,則脘腹脹滿,納呆、不欲飲食,溏薄不實,一身疲乏無力,舌膩厚苔黃滑,脈象沉濡力弱。用辛開苦降方法,葯用半夏、厚朴、草豆蔻、馬尾連、黃芩等。
在臨床實踐中,根據濕熱病中,濕邪的多少及阻滯程度,將其分為濕阻、涼遏、寒凝、冰伏4階段,常取得較好的療效。
1.濕阻 濕熱之邪犯人,初起即阻滯氣機,病在上焦。若太陰脾虛內濕之人,則邪多從濕化而歸於太陰,以濕邪阻滯中焦為主。(1)濕郁於上:初起為濕熱邪氣困阻肌表,營衛失和,周身困重酸楚,濕熱閉阻清陽,清陽不升而頭暈且沉。即《素問·生氣通天論篇》「因於濕,首如裹」之謂。其壅遏陽氣,肺氣不宣,升降失常而胸悶、咳嗽、喘息,其舌苔白滑潤膩,脈濡滑而緩。
治宜輕揚宣郁化濕。肺為華蓋,其位最高,主宣發肅降,外合皮毛,濕熱之邪上受,肺必先傷。肺受邪則郁閉,其氣化不利,濕邪留滯,治宜先化肺氣。正如吳鞠通所說:「蓋肺主一身之氣,氣化則濕亦化」。宜豆卷、炒山梔、胡、杏仁、浙貝、蘆根等。或以三仁湯、藿朴夏苓湯、藿香正氣散等方加減選用,輕揚宣肺化氣以祛濕。肺宣濕開,熱隨濕去,所以濕熱郁阻上焦,不用發汗,宜輕揚宣肺化濕,正是徐靈胎所謂:「治濕不用燥熱之品,皆以芳香淡滲之葯,疏肺氣而利膀胱,以為良法。」
(2)濕阻於中:脾胃受傷,氣機升降之樞紐失靈,人體之氣機升降,其權衡在於中氣。章虛谷說:「三焦升降之氣,由脾鼓動,中焦和則上下順」。中焦和,即脾胃和,陽明為水谷之海,太陰為濕土之臟,胃主納谷,脾主運化,脾升則健,胃降則和。所以中焦和,脾胃升降皆得適度,則心肺在上,行營衛而光澤於外;肝腎在下,養筋骨而強伏於內;脾胃在中,傳化精微以溉四旁,人體保持正常的氣機升降運動,是為無病。若脾運失健,則內濕停中,脾本主濕,以升為主。濕邪最易損傷脾陽,脾為濕困,脾氣不升,則胃氣不降,水濕內聚,氣機不暢,可見胸脘痞悶,大便溏滯不爽。濕熱阻中,熱蒸濕濁,常可彌漫表裡上下,兼見倦怠乏力,四肢沉重,面色光亮而淡,頭暈且脹,舌苔白膩而滑潤多液,脈沉濡而軟,或沉緩而遲。
8. 辨證論治名詞解釋
辨證論治是中醫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是中醫學對疾病的一種特殊的研究和處理方法。辨證論治又稱為辨證施治。包括辨證和論治兩個過程。
辨證即是認證識證的過程。證是對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病理反映的概括,包括病變的部位、原因、性質以及邪正關系,反映這一階段病理變化的本質。因而,證比症狀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確地揭示疾病的本質。
所謂辨證,就是根據四診所收集的資料,通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系,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
論治又稱施治,是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辨證和論治是診治疾病過程中相互聯系不可分離的兩部分。辨證是決定治療的前提和依據,論治是治療的手段和方法。
通過論治的效果可以檢驗辨證的正確與否。辨證論治是認識疾病和解決疾病的過程 , 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體現,是理法方葯在臨床上的具體運用,是指導中醫臨床工作的基本原則。
(8)臨床上常用的辯證方法擴展閱讀:
臨床常用的辨證方法大概有以下幾種,八綱辨證、氣血津液辨證、臟腑辨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經絡辨證。
中醫學在歷史上所形成的辨證分類方法有多種,其中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八綱辨證。八綱是辨證的總綱,包括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八綱辨證就是運用八綱通過四診所掌握的各種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綜合,以辨別病變的部位、性質、邪正盛衰及病症類別等情況,從而歸納為表證、里證、寒證、熱證、虛證、實證、陰證、陽證。
氣血津液是臟腑正常生理活動的產物,受臟腑支配,同時它們又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一旦氣血津液發生病變,它不僅會影響臟腑的功能,亦會影響人體的生命活動。反之,臟腑發生病變,必然也會影響氣血津液的變化。氣血津液辨證可分為氣病辨證、血病辨證和津液辨證。
9. 常見的辯證分析方法
常用的辯證分析方法:矛盾分析法,具體和抽象分析法,現象和本質分析法。
10. 中醫的辯證怎麼可以快速入門
1、八綱辨證
首次提出「八綱」概念的是當代祝味菊,他在《傷寒質難》中說:「所謂八綱者,陰、陽、表、里、寒、熱、虛、實是也,古昔醫工觀察各種疾病之證候,就其性能之不同,歸納為八種綱要,執簡馭繁,以應無窮之變。」
此辯證法主要根據病位的深淺,病邪的性質及盛衰,人體正氣的強弱,綜合分析總結出以陰、陽、表、里、寒、熱、虛、實為綱,而將證候歸納為表證、里證、寒證、熱證、虛證、實證、陰證、陽證的一種辨證方法。
八鋼體現了病變過程中各種矛盾的幾個主要方面,但在臨床應用時,他們之間的關系。如辨別表裡必須與寒熱虛實聯系。辨別虛實又必須與表裡寒熱聯系。因此,運用八鋼進行辯證時,要熟練掌握八類癥候各自的特點,還要注意他們之間的相互關系以便靈活運用。具體有表裡辯證法、寒熱辯證法、虛實辯證法、陰陽辯證法
2、臟腑辨證
是根據臟腑的生理、病理特點,對疾病所產生的臨床表現進行分析歸納,藉以推究病機,判斷病變部位、正邪盛衰情況的一種辨證方法。因此臟腑辯證的診斷依據是各臟腑的生理功能異常及經脈循行部位的見證。凡是遇到那一臟腑功能的失常的症狀表現,即可確定病在何臟何腑。
例如:見到心悸、怔忡、心煩、市面、多夢的症狀,應考慮為心臟病變;見到咳嗽、氣喘、胸痛、咳血的症狀,應考慮為肺臟病變。因此臟腑辯證是辯證施治的核心和基礎,常用於臨床各科,尤其是內傷病的診斷,由於臟腑之間及臟腑與各組織器官之間是密切相關的,因此在進行臟腑辯證時需要從整體觀念出發,注意臟腑間的聯系和相互影響,全面正確的作出診斷。
臟腑辯證包括辯心和小腸病癥候、辯肺病癥候、辯脾病癥候、辯胃腸病癥候、辯肝膽病癥候、辯腎和膀胱病癥候、辯臟腑兼病七個方面內容。
臟腑辯證是各種辯證的基礎,是核心,因為人以臟腑為生命活動的基本單元,一切疾病都會不同程度地影響相關內臟的功能而發生病症,無論臨床中的內科、兒科、或者婦科疾病,都與臟腑失調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