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護理綳帶怎麼纏
護理綳帶怎麼纏
護理綳帶怎麼纏,利用護理綳帶進行包紮是外傷現場應急處理的重要措施之一,護理綳帶的包紮纏繞也是具有一定的技巧方法的,那麼下面為大家分享一下護理綳帶怎麼纏。
1、環形法
此法多用於手腕部,肢體粗細相等的部位。首先將綳帶作環形重疊纏繞。第一圈環繞稍作斜狀;第二、三圈作環形,並將第一圈之斜出一角壓於環形圈內,最後用粘膏將帶尾固定,也可將帶尾剪成兩個頭,然後打結。
2、蛇形法
此法多用於夾板之固定。先將綳帶按環形法纏繞數圈。按綳帶之寬度作間隔斜著上纏或下纏。
3、螺旋形法
此法多用於肢體粗細相同處。先按環形法纏繞數圈。上纏每圈蓋住前圈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呈螺旋形。
4、螺旋反折法
此法應用肢體粗細不等處。先按環形法纏繞。待纏到漸粗處,將每圈綳帶反折,蓋住前圈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依此由下而上地纏繞。
5、8字形法
在關節彎曲的上方、下方,先將綳帶由下而上纏繞;再由上而下成8字形的來回纏繞。
6、人字形包紮法
人字形包紮用於能彎曲的關節,如肘部、膝部,還有手和腳跟。先將綳帶在患者肢體關節中央處纏繞一圈做固定,然後繞一圈向下,再繞一圈向上,反復向下、向上纏繞。包紮結束時,在關節的上方重復纏繞一圈固定。
7、回反法
本法多用於頭和斷肢端。用綳帶多次來回反折。第一圈常從中央開始,接著各圈一左一右,直至將傷口全部包住,用作環形將所反折的各端包紮固定。此法常需要一位助手在回反折時按壓一下綳帶的反折端。松緊要適度。
綳帶包紮傷口的注意事項
1、在沒有綳帶而必須急救的情況下,可用毛巾、手帕、床單(撕成窄條),、長筒尼龍襪子等代替綳帶包紮。
2、在包紮之前一定要做好傷口的清洗工作,可用酒精消毒。清洗不徹底會導致皮膚壞死,出現潰爛,傷口不容易結痂等狀況的發生。所以一定要引起重視。
3、打好綳帶的要領是,不要過緊,也不能過松。不然會引起血液循環不良或松得固定不住紗布。如果沒經驗,打好綳帶後,看看身體遠端有沒有變涼,有沒有浮腫等情況。
4、打結時,不要在傷口上方,也不要在身體背後,免得睡覺時壓住不舒服。
5、綳帶包紮之後一定不能沾水,這樣會導致傷口由於不透氣而發生感染,出現潰爛不結痂的情況。
急救中包紮傷口的步驟
步驟一: 清潔
1、止血。
在清理和包紮傷口之前,首先進行止血處理。用一塊干凈、乾燥的綳帶(或是干凈的布條),覆蓋傷口並輕輕壓迫。綳帶和布條能防止病毒進入傷口所引起的感染。大多數情況下,傷口在20到30分鍾之內就能止血。
如果傷口繼續出血,傷者需要立即就醫。此時應繼續按壓傷處並立即將傷者送往就近診所、急診或緊急醫療中心進行救治。
2、洗手。
在清理傷口之前,如果條件允許,用肥皂及清水消毒雙手。這樣做可以將病毒從手傳染到破損皮膚的幾率降到最低。
使用醫用手套也是一個防止病毒感染傷口的有效手段。在幫助傷者清理傷口的過程中,醫用手套對於隔絕救護人員以及病菌和血液尤其有效。
3、移除所有可見碎片。
如果傷口上有較大的泥土、玻璃碎片或其他物體,試著用干凈的鑷子把它們移除。先用外用酒精沖洗鑷子以防止感染。注意不能用力按壓鑷子,以防造成傷口惡化。
如果在移除碎片的時候感到力不從心,與其硬來,不如及時就醫。專業的醫療救助處理能更有效清潔傷口,將感染幾率最小化。
有些醫學專家建議移除傷口上的碎片之前,先沖洗傷口。如果傷口上只有少量泥土或污垢,沖洗可能比用鑷子清理傷口更有效。
4、徹底沖洗傷口。
用流動溫水沖洗2到5分鍾,直至傷口上沒有可見的泥土和碎塊。
此外,你也可以用生理鹽水沖洗傷口——商店買來的或者是自己調配的鹽水都可以。自製生理鹽水,用半茶匙(約3克)食鹽與8安士(約227克)清水混合溶解即可。
有的專家會建議使用溫和無刺激的香皂,如洗潔精,來盡量清洗傷口。然而,也有人指出皂液會刺激傷口。最好的解決方法是,用皂液清潔傷口附近的皮膚而非直接用於清洗傷口。
5、用毛巾或其他質地較軟的布洗凈傷口。
用非常輕柔的力度擦拭傷口,確保其徹底洗凈。確保已移除傷口上的殘留碎塊,切勿按壓力度過大或擦拭力度過猛。
注意,輕柔擦拭可能會引起少量出血。這樣的少量出血問題不大,重要的是要把傷口清潔干凈。
6、評估傷口。
有的傷口需要縫合以更好地痊癒。如果發現以下症狀,不要自己處理,請及時就醫。
傷口深度超過1/4寸(約0.6厘米)。
傷口流血不止。
傷口成鋸齒狀或傷口邊緣裂開。
步驟二: 包紮
1、找一條綳帶或從身上衣服撕下一塊干凈的'布料用於包紮。
如果實在是身上沒有可用的布料或找不到綳帶,用其他干凈的布條也可以。
2、在傷口敷上抗菌葯膏。
如果條件允許,在紗布上敷上抗菌葯膏(如抗生素軟膏或含尿素的葯膏)可以有效防止病菌感染,避免紗布與傷口粘連,以防移除綳帶時造成傷口再次出血。
3、處理紗布。
對紗布進行折疊或剪裁,使其大小剛好能覆蓋傷口。為防止傷口感染,折疊或剪裁紗布的過程中,需注意不要與傷口接觸的部分直接接觸。
如果沒有膠布綳帶而需要用普通膠帶對綳帶進行固定,每條膠帶都要預留一定的長度以防膠帶直接粘著在傷口上。
蝶形創可貼用於固定傷口尤其有效。如果手上有蝶形創可貼,要注意粘貼得當。粘貼時需橫向覆蓋傷口(而非按照傷口長度覆蓋)以粘合傷口。
4、固定紗布。
用葯用膠布將紗布邊緣貼合。注意不要用管道膠帶等粘性過強的膠帶,以防撕除時撕破皮膚。
5、覆蓋紗布。
包紮時,綳帶或布條要完全覆蓋紗布,環形纏繞在四肢或身體上。綳帶或布條的末端需要綁好,但不能綁得過緊。也不能重復環繞傷處,多出的部分要剪掉。
用金屬夾、安全別針或膠帶固定綳帶。
如果傷口是在頭部或臉上,需要環形包紮,像頭巾一樣,然後綁緊以固定位置。
6、考慮在紗布和綳帶之間加上一層塑料薄膜。
額外加上一層塑料薄膜可以保持傷口乾燥,以防外來滲液。
步驟三: 護理
1、每日更換紗布。
每天更換紗布能保持傷口清潔,促進癒合。
除了每天定時更換,紗布遇水或變臟之後也需要及時更換。
2、時刻注意感染症狀。
即便做好十足的防護,傷口還是有可能會受到感染。這時候,傷者需要及時就醫。醫生能給你開一些抗病毒葯物以及採取其他措施防止傷口進一步感染。感染的症狀包括:
3、傷口開始癒合時解開包紮。
一旦度過感染高危期,將傷口暴露於空氣中反而能加速傷口痊癒。傷口一開始癒合就可以摘除綳帶和紗布,每當有可能遇水或變臟時再蓋上紗布即可。
4、傷口痊癒過程可能長達30天。
開始的幾天傷口可能會發炎,你能感覺到傷口疼痛及腫脹。在此之後,傷口便開始結痂。傷口癒合過程的長短取決於受傷程度,受傷嚴重的話,傷口就需要更長的時間痊癒。
1、綳帶環形法:這是綳帶包紮法中最基本最常用的,一般小傷口清潔後的包紮都是用此法。它還適用於頸部、頭部、腿部以及胸腹等處。方法是:第一圈環繞稍作斜狀,第二圈、第三圈作環形,並將第一圈斜出的一角壓於環形圈內,這樣固定更牢靠些。最後用粘膏將尾固定,或將帶尾剪開成兩頭打結。
2、綳帶蛇形法:多用在夾板的固定上。方法是:先將綳帶環形法纏繞數因固定,然後按綳帶的寬度作間隔的斜著上纏或下纏成。即成。
3、綳帶螺旋法:多用在粗細差不多的地方。方法是:先按環形法纏繞數圈固定,然後上纏每圈蓋住前圈的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成螺旋形。
怎麼纏綳帶
臨床上綳帶具有不同的規格,普通綳帶綁扎是幫助敷料固定,另外有彈力綳帶可以起到加壓包紮、壓迫止血的作用。臨床上包紮綳帶的方法有多種,其中最常用的就是普通的環形包紮法。
先在傷口用敷料覆蓋,將綳帶打開,第一圈環繞稍多斜行,大致斜30-40度,並將第一圈協助一角壓入環型圈內環繞第二圈,加壓繞肢體4-5圈,每圈蓋住前一圈的1/3左右,綳帶的纏繞范圍超出敷料邊緣,最後將綳帶多餘的部分剪掉,用膠布連接、固定,或者將綳帶尾部從中央撕開後打結固定。
綳帶式護踝纏繞方法
第一,自粘式綳帶護踝纏繞方法。一般成年人的腳選擇寬度為7.5cm的自粘式綳帶。
將綳帶平整地拉出,壓在腳心。
繞過腳背一圈後,將綳帶包住踝關節,然後再從腳背到腳心繞一圈。這個步驟俗稱8字纏繞法。
再來一次8字纏繞。最後將綳帶掐斷壓在腳底。這樣就很好的固定住了踝關節。但纏繞過程中要注意,不要纏得太緊,影響到腳的靈活度,阻礙血液循環。
第二,彈力式綳帶的纏繞方法。和自粘式綳帶的纏法大同小異。只是彈力式綳帶有套腳設計,只要把腳鑽進去就可以了。
然後也是來兩個8字纏繞。
最後將綳帶尾部與腳背部分的綳帶緊密貼合就行了。穿上鞋子感受一下,如果太緊或太松,可以適當調整,找到最佳的感覺。
其實大部分人在運動前都很少做這樣的防護(專業運動員除外),只要充分熱身,發生扭傷的幾率還是很小的。但萬一扭傷了,這樣的防護就很有必要了。這樣可以固定傷處,防止二次傷害。
Ⅱ 學生護手綳帶怎麼綁
學生護手綳帶怎麼綁
學生護手綳帶怎麼綁,綳帶包紮是對外傷進行應急處理的方法措施。進行的及時正確的包紮,可以達到壓迫止血、減少感染、保護傷口的目的。那麼學生護手綳帶怎麼綁呢?
一、常用綳帶包紮方法:
1、環形包紮法。用於肢體較小或圓柱形部位,如手、足、腕部及額部,亦用於各種包紮起始時。綳帶卷向上,用右手握住,將綳帶展開約8cm,左拇指將綳帶頭端固定需包紮部位,右手連續環形包紮局部,其卷數按需要而定,用絞布固定綳帶末端。
2、螺旋形包紮法。用於周徑近似均等的部位,如上臂、手指等。從遠端開始先環形包紮兩卷,再向近端呈30°角螺旋形纏繞,每卷重疊前一卷2/3,末端膠布固定。在急救缺乏綳帶或暫時固定夾板時每周綳帶不互相掩蓋,稱蛇形包紮法。
3、螺旋反折包紮法。用於周徑不等部位,如前臂、小腿、大腿等,開始先做二周環形包紮,再做螺旋包紮,然後以一手拇指按住卷帶上面正中處,另一手將卷帶自該點反折向下,蓋過前周1/3或2/3。每一次反折須整齊排列成一直線,但每次反折不應在傷口與骨隆突處。
4、「8」字形包紮法。用於肩、肘、腕、踝、等關節部位的包紮和固定鎖骨骨折。以肘關節為例,先在關節中部環形包紮2卷,綳帶先繞至關節上方,
再經屈側繞到關節下方,過肢體背側繞至肢體屈側後再繞到關節上方,如此反復,呈「8」字連續在關節上下包紮,每卷與前一卷重疊2/3,最後在關節上方環形包紮2卷,膠布固定反回包紮法用於頭頂、指端和肢體殘端,為一系列左右或前後反回包紮,將被包紮部位全部遮蓋後,再作環形包紮兩周)。
二、綳帶包紮的注意事項是:
1、包紮部位傷口必須覆蓋上無菌的或者干凈的敷料,受傷者體位要舒適,注意保持肢體功能位
2、根據不同的肢體選用寬度適宜的綳帶。包紮時從肢體遠端向近端方向包紮,以促進靜脈血液的迴流。
3、包紮時應該先環形繞2圈,以固定起點,後面每一圈壓力均勻、松緊度要適度,如果太松容易脫落,過緊容易影響血運。
4、包紮時肢端(如手、腳或者手指,腳趾)最好暴露在外邊,以便觀察肢體血運的情況。
5、綳帶每圈纏繞時應該壓著前面綳帶的一半寬度,可以起到充分固定的作用。綳帶的來回與交叉應當成一條直線。
6、包紮完畢,需要環形再次纏繞兩圈,再用膠布或者撕開綳帶的尾部打結固定。固定處保留在肢體的外側為宜,不能留在傷口、骨突或者容易受壓的部位。
7、去掉綳帶時,先松解固定的結或者取下膠布,然後再交替松開綳帶。緊急的情況下或者綳帶被傷口的分泌物浸透干結時,可以用剪刀剪開綳帶。
綳帶的幾種包紮方法
環形包紮法
操作步驟:
1 、傷口用無菌或干凈的敷料覆蓋,固定敷料。
2、將綳帶打開,第一圈環繞稍作斜狀,大致傾斜45度;並將第一圈斜出一角壓入環形圈內環繞第二圈。
3、加壓繞肢體繞4—5圈,每圈蓋住前一圈,綳帶纏繞范圍要超出輔料邊緣。
4、最後將綳帶多餘的`減掉,用膠布粘貼固定,也可將綳帶尾端從中央縱行剪成兩個布條,然後打結。
螺旋反折包紮法
此法應用肢體粗細不等處。
1、傷口用無菌或干凈的敷料覆蓋,固定敷料。
2、先按環形法纏繞兩圈。
3、然後將每圈綳帶反折,蓋住前圈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依此由下而上地纏繞。
4、折返時按住綳帶上面正中央,用另一隻手將綳帶向下折返,再向後繞並拉緊;綳帶折返處應避開患者傷口。
5、最後以環形包紮結束。
「8」字綳帶包紮法
手掌、踝部和其他關節處傷口用「8」字綳帶包紮法。選用彈力綳帶最佳。
手部「8」字綳帶包紮法步驟:
1、傷口用無菌或干凈的敷料覆蓋,固定敷料。
2、包紮時從腕部開始,先環行纏繞兩圈。
3、經手和腕「8」字形纏繞。
4、最後將綳帶尾端在腕部固定。
直徑不一的部位或屈曲的關節如肘、肩、髖、膝等的操作步驟:
1、屈曲關節後在關節遠心端環形包紮兩周。
2、右手將綳帶從右下越過關節向左上綳扎,繞過後面,再從右上(近心端)越過關節向左下綳扎,使呈「8」字形,每周覆蓋上周1/3~1/2。
3、環形包紮2周固定
二、綳帶包紮的注意事項是:
注意事項
1、做每項操作時,都要確認現場環境是否安全,做好個人防護。只有現場環境安全了才可以進行救護。
2、包紮傷口動作要「輕、快准牢,先蓋後包,不蓋不包」。
「輕」:包紮動作要輕,不要碰撞傷口,以免增加傷病人的疼痛和出血;
「快」:發現傷口要快,包紮動作要快,以免造成傷口的進一步感染和病人痛苦;
「准」:包紮部位要准確、嚴密,對准傷口切不宜漏傷;
「牢」:包紮要牢固,松緊適宜,以免妨礙血液流通和壓迫神經。
3、綳帶也不能太松,不然會固定不住紗布。如果沒經驗,打好綳帶後,看看身體遠端有沒有變涼,有沒有浮腫等情況。
4、打結時,不要在傷口上方,也不要在身體背後。
5、在沒有綳帶而必須包紮的情況下,可用毛巾、手帕、床單(撕成窄條),長筒尼龍襪子等代替綳帶包紮。
Ⅲ 常見的綳帶包紮法有幾種
1、綳帶螺旋法:主要用於厚度相近的地方。其方法是:首先,用環形纏繞幾次將其固定,然後每個繞組覆蓋前繞組的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形成螺旋。
2、三角毛巾頭罩綳帶:將三角毛巾的頂角和底邊分別綁成頭罩。包紮頭部和面部時,頂點結放在前額,底部結放在腦後包裹頭部,兩個角朝面部收緊,向外折疊包裹下頜,然後拉到枕頭上打結。
3、手腳捆綁:將手和腳放在三角形毛巾上,頂角放在手和腳的背面,然後將底邊包起來並綁在一起。手臂懸吊:如果上肢骨折需要懸吊和固定,可以使用三角形毛巾桿。懸吊法是將患肢以彎曲的肘部形狀放置在三角形毛巾上,然後將底邊的一個角包在肩部周圍,並在背部打結形成懸臂形狀。
(3)包紮關節最常用的方法擴展閱讀:
包紮時的注意事項:
1、家庭沒有三角毛巾,但它廣泛用於急救,應配備。製作起來非常簡單。用一塊一米見方的布斜著剪下來。
2、除上述用途外,三角形毛巾還可用於手足包紮,也可用於腳挫傷的包紮固定,不方便包紮的傷口的包紮止血。
3、三角形毛巾的另一個重要用途是懸掛手臂。固定用過的夾板的臂架;對於沒有夾板的受傷肢體,也可以考慮夾板固定效果。
Ⅳ 外科常用的五種抱扎方法
(1)環形包紮法。常用於肢體較小部位的包紮,或用於其他包紮法的開始和終結。包紮時打開綳帶卷,把綳帶斜放傷肢上,用手壓住,將綳帶繞肢體包紮一周後,再將帶頭和一個小角反折過來,然後繼續繞圈包紮,第二圈蓋住第一圈,包紮4圈即可。 (2)螺旋包紮法。綳帶卷斜行纏繞,每卷壓著前面的一半或三分之一。此法多用於肢體粗細差別不大的部位。 (3)反折螺旋包紮法。做螺旋包紮時,用一拇指壓住綳帶上方,將其反折向下,壓住前一圈的一半或三分之一,多用於肢體粗細相差較大的部位。 (4) 「8」字包紮法。多用於關節部位的包紮。在關節上方開始做環形包紮數圈,然後將綳帶斜行纏繞,一圈在關節下纏繞,兩圈在關節凹面交叉,反復進行,每圈壓過前一圈一半或三分之 (5) 蛇形包紮法:包紮時以環形包紮開始,然後斜形纏繞,每圈之間保持一定距離而不相重疊。這種包紮方法主要是用於固定夾板,以及固定敷裹材料。 一。
希望採納
Ⅳ 手上纏綳帶方法
手上纏綳帶方法
手上纏綳帶方法,生活中,人們總是會因為一些原因或者自己不小心就導致自己的手部受傷,這時候是需要為我們的手部纏上綳帶的,但是很多人並不會,以下為大家分享手上纏綳帶方法。
一、常用綳帶包紮方法:
1、環形包紮法。用於肢體較小或圓柱形部位,如手、足、腕部及額部,亦用於各種包紮起始時。綳帶卷向上,用右手握住,將綳帶展開約8cm,左拇指將綳帶頭端固定需包紮部位,右手連續環形包紮局部,其卷數按需要而定,用絞布固定綳帶末端。
2、螺旋形包紮法。用於周徑近似均等的部位,如上臂、手指等。從遠端開始先環形包紮兩卷,再向近端呈30°角螺旋形纏繞,每卷重疊前一卷2/3,末端膠布固定。在急救缺乏綳帶或暫時固定夾板時每周綳帶不互相掩蓋,稱蛇形包紮法。
3、螺旋反折包紮法。用於周徑不等部位,如前臂、小腿、大腿等,開始先做二周環形包紮,再做螺旋包紮,然後以一手拇指按住卷帶上面正中處,另一手將卷帶自該點反折向下,蓋過前周1/3或2/3。每一次反折須整齊排列成一直線,但每次反折不應在傷口與骨隆突處。
4、「8」字形包紮法。用於肩、肘、腕、踝、等關節部位的包紮和固定鎖骨骨折。以肘關節為例,先在關節中部環形包紮2卷,綳帶先繞至關節上方,
再經屈側繞到關節下方,過肢體背側繞至肢體屈側後再繞到關節上方,如此反復,呈「8」字連續在關節上下包紮
每卷與前一卷重疊2/3,最後在關節上方環形包紮2卷,膠布固定反回包紮法用於頭頂、指端和肢體殘端,為一系列左右或前後反回包紮,將被包紮部位全部遮蓋後,再作環形包紮兩周)。
二、綳帶包紮的注意事項是:
1、包紮部位傷口必須覆蓋上無菌的或者干凈的敷料,受傷者體位要舒適,注意保持肢體功能位
2、根據不同的肢體選用寬度適宜的綳帶。包紮時從肢體遠端向近端方向包紮,以促進靜脈血液的迴流。
3、包紮時應該先環形繞2圈,以固定起點,後面每一圈壓力均勻、松緊度要適度,如果太松容易脫落,過緊容易影響血運。
4、包紮時肢端(如手、腳或者手指,腳趾)最好暴露在外邊,以便觀察肢體血運的情況。
5、綳帶每圈纏繞時應該壓著前面綳帶的一半寬度,可以起到充分固定的作用。綳帶的來回與交叉應當成一條直線。
6、包紮完畢,需要環形再次纏繞兩圈,再用膠布或者撕開綳帶的尾部打結固定。固定處保留在肢體的外側為宜,不能留在傷口、骨突或者容易受壓的部位。
7、去掉綳帶時,先松解固定的結或者取下膠布,然後再交替松開綳帶。緊急的情況下或者綳帶被傷口的分泌物浸透干結時,可以用剪刀剪開綳帶。
一般情況下,手指在外傷或手術後都要進行包紮,以達到壓迫止血或防止感染,對手指的包紮有特殊的處理方法和注意事項。
1、包紮前:手指包紮時,首先要用一根干凈的創口包紮,最裡面貼著創面的敷料要無菌,包紮紗布要選擇合適的尺寸,如果是綳帶,由於手指比較小,要選擇窄的綳帶;
2、包紮時,首先要將病人的手指放在舒適部位,由手指遠端向近端包紮,促使靜脈迴流,先在原地繞兩圈,然後再逐漸向近端繞,每圈壓力要適當,避免過緊或者過松,過緊會影響血液流,過松容易脫落;包紮完後必須要慢慢靠近,每圈壓力要適當,避免過緊,過緊會影響血液流,過松容易脫落;
3、包好後:包好後用膠布固定,將它一端最後固定在掌心,這樣不易脫落,還可在包紮的.最外層作標記,標明包紮時間,以便定期換葯。
包紮
當傷口止血後,為了固定敷料,可以在傷口處進行包紮。包紮可以保護傷口、減少出血,保護內臟和血管、神經、肌腱等重要解剖結構,有利於轉運傷員。
包紮材料
綳帶
三角巾
當然,也可以就地取材,選用衣服、領帶、毛巾等
包紮原則
包紮要做到快、准、輕、牢!
讓我們重點來看看幾種常見的包紮方法吧~
環形包紮法
用於肢體粗細均勻處的傷口。
作法:
重復纏繞傷口處數圈
螺旋包紮法
用於粗細相等的肢體及軀幹部位。
作法:
在一側纏繞兩圈。
包著前一圈綳帶的三分之二。
向傷口處螺旋形包紮,直至完全覆蓋敷料。
最後纏繞兩圈收尾。
八字包紮法
用於手部,足部的包紮。
作法:
在腕部纏繞兩圈。
包著前一圈綳帶的三分之二。
向傷口處八字形包紮,直至完全覆蓋敷料。
最後返回腕部纏繞兩圈。
人字包紮法
用於關節處的包紮。
作法:
在一側纏繞兩圈。
然後在關節處纏繞一圈。
包著前一圈綳帶的三分之二。
向傷口處人字形包紮,直至完全覆蓋敷料。
最後纏繞兩圈。
頭頂帽式包紮
用於頭頂出血的包紮。
作法:
在三角巾的底邊向上折兩次,寛度為三指寛。
底邊放在眉毛的上部,頂角經頭頂垂向枕後。
兩角經左右耳向拉緊,在枕部交叉,繞到額頭打結。
整理三角巾。
小懸臂帶
用於上臂傷及骨折和鎖骨骨折固定癒合的方法。
作法:
托起傷者傷側的手臂。
用三角巾覆蓋在受傷手臂的前端。
三角巾包裹住前端。
繞到頸部後打結即可。
大懸臂帶
用於前臂、肘關節等的損傷。
作法:
將三角巾的一端底角從前臂與胸之間穿過。
將另一端拉到沒有受傷一側的頸部。
再從頸後繞到受傷一側的頸前。
將三角巾的下端底角拉起覆蓋前臂。
最後打結即可。
Ⅵ 環形包紮法,螺旋形包紮法,螺旋返折包紮法,8字包紮法各適應於什麼樣的損傷
環形包紮法 用於系部、掌部、趾部等小創口的包紮。方法:在患部把卷軸帶呈環形纏數周,每周蓋住前一周,最後將綳帶末端剪開打結或以膠布加以固定。
螺旋形包紮法 以螺旋形由下向上纏繞,每後一圈遮蓋前一圈的1/3~1/2。用於掌部、踞部及尾部等的包紮。
折轉包紮法 又稱螺旋迴反包紮。用於上粗下細徑圈不一致的部位,如前臂和小腿部。方法是由下向上作螺旋形包紮,每一圈均應向下回折,逐圈遮蓋上圈的1/3~1/2。
交叉包紮法 又稱「8」字形包紮。用於腕、附、球關節等部位,方便關節屈曲。包紮方法是在關節下萬作一環形帶,然後在關節前面斜向關節上方,作一周環形帶後再斜行經過關節前面至關節下方。如上操作至患部完全被包紮住,最後以環形帶結束 。
Ⅶ 運動損傷中,常用的綳帶包紮技術有哪些
1、環形包紮法
這種運動綳帶包紮法用於肢體較小或圓柱形部位,如手、足、腕部及額部,亦用於各種包紮起始時。綳帶卷向上,用右手握住,將綳帶展開約8cm,左拇指將綳帶頭端固定需包紮部位,右手連續環形包紮局部,其卷數按需要而定,用絞布固定綳帶末端。
2、螺旋形包紮法
用於周徑近似均等的部位,如上臂、手指等。從遠端開始先環形包紮兩卷,再向近端呈30°角螺旋形纏繞,每卷重疊前一卷2/3,末端膠布固定。在急救缺乏綳帶或暫時固定夾板時每周綳帶不互相掩蓋,稱蛇形包紮法。
3、螺旋反折包紮法
這種運動綳帶包紮法用於周徑不等部位,如前臂、小腿、大腿等,開始先做二周環形包紮,再做螺旋包紮,然後以一手拇指按住卷帶上面正中處,另一手將卷帶自該點反折向下,蓋過前周1/3或2/3。每一次反折須整齊排列成一直線,但每次反折不應在傷口與骨隆突處。
4、「8」字形包紮法
用於肩、肘、腕、踝、等關節部位的包紮和固定鎖骨骨折。以肘關節為例,先在關節中部環形包紮2卷,綳帶先繞至關節上方,再經屈側繞到關節下方,過肢體背側繞至肢體屈側後再繞到關節上方,如此反復,呈「8」字連續在關節上下包紮,每卷與前一卷重疊2/3,最後在關節上方環形包紮2卷,膠布固定。
5、反回包紮法
用於頭頂、指端和肢體殘端,為一系列左右或前後反回包紮,將被包紮部位全部遮蓋後,再作環形包紮兩周。
Ⅷ 常用急救包紮法
包紮可不是捆粽子,更不是做木乃伊。包紮是為了保護傷口,減少感染,固定敷料夾板,挾托受傷的肢體,減輕病人痛苦。下面就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急救包紮的相關資料,供大家參考。
常用急救包紮法一:
環形包紮法
適用部位:用於包紮手腕、胸、腹部等粗細大致相等的部位,各種綳帶包紮法的起始和終了也都採用這種纏法
包紮 方法 :將綳帶作環形重疊纏繞,每一圈均將上一圈的綳帶完全覆蓋,為防止綳帶滑脫,可將第一圈綳帶斜置,環繞第二或第三圈時將斜出圈外的綳帶角反扎到圈內角重疊環繞固定。
四肢螺旋包紮法
適用部位:用於包紮粗細基本相同的部位,如上臂等
包紮方法:包紮四肢時,先將綳帶環形包紮兩圈,再以一定間隔的向上或向下螺旋狀環繞肢體,每旋繞一圈將上一圈綳帶覆蓋1/3或2/3,直到完全覆蓋傷口,末端用膠帶固定。此法常用於固定四肢夾板和敷料。
螺旋反折包紮法
適用部位:包紮粗細差別較大的前臂、小腿時,為防止綳帶滑脫,多用包紮較牢固的螺旋反折法
包紮方法:與螺旋包紮法基本相同,只是每圈必須反扎綳帶一次,反扎時用左手拇指按住反扎處,右手將綳帶反折向下拉緊繞纏肢體。每一次反折須整齊排成一直線,但綳帶反扎處要注意避開傷口和骨突起處。
“8”字形包紮法
適用部位:用於屈曲的關節,如肩、髖、膝關節部位的包紮和固定鎖骨骨折
包紮方法:在關節彎曲處上下兩方,一圈向上一圈向下成“8”字形來回纏繞,每一圈在彎曲處與前一圈相交,同時根據情況與前一圈重疊或壓蓋1/2。
頭頂帽式包紮法
適用部位:用於頭部外傷
包紮方法:將三角巾的底邊向內折疊約兩指寬,干放在前額眉上,頂角向後拉蓋頭頂,將兩底邊沿兩耳上方往後干拉至枕部下方,左右交又壓住頂角繞至前額打結固定。
燕尾巾肩部包紮術
適用部位:用於肩部外傷
包紮方法:單肩包紮時,將三角巾折成燕尾式放在傷側,向後的角稍大於向前的角,兩底角在傷側腋下打結,兩燕尾角於頸部交叉,至健側腋下打結。包紮雙肩時,則將三角巾折疊成兩尾角等大的雙燕尾巾,夾角朝上,對准頸後正中,左右雙燕尾由前向後分別包繞肩部到腋下,在腋後結固定。
常用急救包紮法二:胸部包紮法
適用部位:用於前胸部外傷
包紮方法:將三角巾的頂角置於傷側肩上,兩底邊在胸前橫拉至背部打結固定,後再與頂角打結固定。
下腹部包紮法
適用部位:用於腹部外傷
包紮方法:將三角巾頂角朝下,底邊橫放腹部,兩底角在腰後打結固定,頂角從兩腿間拉至腰後與底角打結固定。
臀部包紮法
適用部位:用於臀部外傷
包紮方法:將三角巾頂角蓋住臀部,頂角系帶在褲袋底處圍繞住,下側底角上翻至對側腰部和另一底角在健側髂上打結固定。
手、足部包紮法
適用部位:用於手、足外傷
包紮方法:包紮時要將指(趾)分開。將三角巾底邊橫放在腕(踝)部,手掌(足底)向下放在三角巾中央,將頂角反折蓋住手(足)背,兩底角交又壓住頂角繞肢體一圈,反折頂角後打結固定。
Ⅸ 綳帶如何纏手
綳帶如何纏手
綳帶如何纏手,現在對於健康方面的事情大家都是會比較關注的,而且大家都知道大部分的人也會在日常中通過飲食或者是運動來改善自身的身體健康狀態,以下了解綳帶如何纏手。
一、常用綳帶包紮方法:
1、環形包紮法。用於肢體較小或圓柱形部位,如手、足、腕部及額部,亦用於各種包紮起始時。綳帶卷向上,用右手握住,將綳帶展開約8cm,左拇指將綳帶頭端固定需包紮部位,右手連續環形包紮局部,其卷數按需要而定,用絞布固定綳帶末端。
2、螺旋形包紮法。用於周徑近似均等的部位,如上臂、手指等。從遠端開始先環形包紮兩卷,再向近端呈30°角螺旋形纏繞,每卷重疊前一卷2/3,末端膠布固定。在急救缺乏綳帶或暫時固定夾板時每周綳帶不互相掩蓋,稱蛇形包紮法。
3、螺旋反折包紮法。用於周徑不等部位,如前臂、小腿、大腿等,開始先做二周環形包紮,再做螺旋包紮,然後以一手拇指按住卷帶上面正中處,另一手將卷帶自該點反折向下,蓋過前周1/3或2/3。每一次反折須整齊排列成一直線,但每次反折不應在傷口與骨隆突處。
4、「8」字形包紮法。用於肩、肘、腕、踝、等關節部位的包紮和固定鎖骨骨折。以肘關節為例,先在關節中部環形包紮2卷,綳帶先繞至關節上方,
再經屈側繞到關節下方,過肢體背側繞至肢體屈側後再繞到關節上方,如此反復,呈「8」字連續在關節上下包紮,每卷與前一卷重疊2/3,最後在關節上方環形包紮2卷,膠布固定反回包紮法用於頭頂、指端和肢體殘端,為一系列左右或前後反回包紮,將被包紮部位全部遮蓋後,再作環形包紮兩周)。
二、綳帶包紮的注意事項是:
1、包紮部位傷口必須覆蓋上無菌的或者干凈的敷料,受傷者體位要舒適,注意保持肢體功能位
2、根據不同的肢體選用寬度適宜的綳帶。包紮時從肢體遠端向近端方向包紮,以促進靜脈血液的迴流。
3、包紮時應該先環形繞2圈,以固定起點,後面每一圈壓力均勻、松緊度要適度,如果太松容易脫落,過緊容易影響血運。
4、包紮時肢端(如手、腳或者手指,腳趾)最好暴露在外邊,以便觀察肢體血運的情況。
5、綳帶每圈纏繞時應該壓著前面綳帶的一半寬度,可以起到充分固定的作用。綳帶的來回與交叉應當成一條直線。
6、包紮完畢,需要環形再次纏繞兩圈,再用膠布或者撕開綳帶的尾部打結固定。固定處保留在肢體的外側為宜,不能留在傷口、骨突或者容易受壓的部位。
7、去掉綳帶時,先松解固定的結或者取下膠布,然後再交替松開綳帶。緊急的情況下或者綳帶被傷口的分泌物浸透干結時,可以用剪刀剪開綳帶。
護手綳帶的正確戴法
拳擊護手綳帶的正確戴法是從手腕開始綁綳帶,將綳帶的繩套套在大拇指上,從手腕開始纏繞,依次纏繞手掌、其他手指、大拇指,最後繞回腕關節,再將尾端的粘貼貼好就完成了。
1、首先把護手綁帶打開後,五指張開,把繩圈套在大拇指上面。
2、接下來把綳帶在手腕上纏繞兩三圈,再繞著手掌纏繞4圈。
3、然後將綳帶經過手掌的內側繞到大拇指根部和手腕的交界處,拉到小拇指和無名指之間。按照同樣的方法,把每個手指纏好。綳帶最後從大拇指後面拉到手背上方,在手掌上繞2圈。
4、最後把綳帶拉到手背,從下面拉到大拇指的後面,在大拇指處纏繞一圈。把綳帶從手背拉到腕關節出,並繞腕關節3-5圈,用尼龍粘貼固定就完成了。
綁手帶的使用方法
1、首先准備綳帶並打開,一頭是帶標志的粘帖,一頭是繩圈。
2、第一步把繩圈套到大拇指上,綁帶搭在手背上,第二步從手背開始,在手腕上饒2-3圈。不要太緊或太松,具備一定的束縛力就行。
3、然後從手腕的下方把綁帶從手內側開始繞手掌纏繞3-5圈。
4、接著把綁帶活的一頭搭在手背上,並把綁帶送手的下方經過手的內側繞到大拇指根部和手腕的交界處,拉到小拇指和無名指之間。
5、隨之繼續按照上面的.步驟,把綁帶從大拇指後的繞過其他手指的縫隙。
6、繞完每個指關節的縫隙以後,把綁帶從大拇指後面拉到手背上方,在手掌上繞倆圈。
7、最後把綁帶拉到手背,從手下方拉到大拇指後面,繞大拇指一圈後,再從手背拉到腕關節出,並繞腕關節3-5圈,用尼龍粘貼固定就完成了。
散打綳帶應該怎麼用。
綳帶後拳套那個是拳擊,只有綳帶是泰拳散打3米足夠了,5米的是要纏到小臂中央了那個,和人打盡量不要用綳帶,因為力量會很大,拳頭揮被綳得很緊,力量很足,而且綳帶打臉上相當容易蹭破對手的臉啊眉骨的,是很危險的,綳帶一般都是用來打沙袋用的,比較有感覺,打沙石多的沙袋會痛,所有用綳帶不像戴拳套會破壞拳套外皮,綳帶不會,而且保護拳頭。
散打是兩人按照一定的規則,並運用武術中的踢、打、摔等攻防技法制服對方的、徒手對抗的武術項目,它是中國武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分為古傳散手(殺傷性強)、現代散打(限制較多)。 古傳散手作為散打的最早發展要能對抗單人和兵器或多人的格鬥,用頭、指、掌、拳、肘、肩、膝、腿、胯、臂等部位攻擊,主要的技法為打、踢、拿、跌、摔等其中還有肘膝等技法。
這里需要注意一下,雖然說散打綳帶看起來就是很短的一條,但是所起到的作用是很大的。如果在散打練習或者是散打比賽的時候,沒有纏繞上這種綳帶,那麼很容易導致骨折,或者很容易導致肌肉挫傷。如果是散打的初學者,一定要嚴格按照教練的要求纏繞上這種綳帶。
Ⅹ 包紮有哪些方法
1.指壓止血法。在傷口上方,即近心端,找到搏動的動脈血管,用手指或手掌把血管壓迫在骨頭上,即可止血。手和前臂出血,可用雙手拇指壓迫上臂內側動脈搏動處;腳和小腿出血,可壓迫大腿根部股動脈搏動處。
2.加壓包紮止血法。用干凈的,最好是無菌的紗布、綳帶或手絹、毛巾等物品填塞傷口,外用綳帶或布條、毛巾等加壓包紮,即可止血。松緊要適度,止住出血即可。
(一)綳帶包紮的方法
1.環形包紮:這種方法是各種綳帶包紮中最基本的方法,常用於手腕部、足踝、頸、額部和身體其他粗細相等的部位。
環形重疊纏繞,第一圈環繞稍作斜狀;第二、三圈作環形,並將第一圈斜出的一角壓於環形圈內,再纏繞數周,每周蓋住前一周。
2.螺旋包紮:包紮時先按環形法纏繞數圈,再作單純的斜旋上升纏繞,每周壓蓋前周的1/2。
常用於臂、指和軀乾等粗細不等的部位。
3.螺旋反折包紮:先用環形法固定始端,再按照螺旋的方法但每周反折一次,反折時以左手拇指按住綳帶上面的正中處,右手將帶向下反折,向後繞並拉緊,反折處不要在傷口上或骨隆起處。
此法用於粗細不等部位,如小腿和前臂等。
4.「8」字形包紮:此法是在關節彎曲的上、下兩方,先將綳帶由下而上纏繞;再由上而下成「8」字形來回纏繞。
多用於肘、膝、腕、踝、肩、髖等關節處。
5.回反包紮:這種方法是做一系列的反折,第一周常在中央,以後各周分向左右,直到傷口全部包蓋後,再作環形包紮固定。
常用於頭部和斷肢包紮。
(二)三角巾包紮
1.頭頂帽式包紮:將三角巾的底邊折疊約2指寬,放於前額齊眉處,頂角向後蓋頭上,三角巾的兩底角經兩耳上方拉向後頭部交叉並壓住頂角再繞回前額相遇時打結,頂角拉緊掖入後頭部的交叉處內,或翻到上面用別針別上。
2.頭部風帽式包紮:先在三角巾頂角和底邊中央各打一結,形似風帽。把頂角結放於前額,底邊結放於腦後下方,包住頭部,兩底角往面部拉緊,並分別向外反折成三、四橫指寬後左右交叉,包繞下頜,然後再拉到腦後的結上打結固定。
3.面具式包紮:先在三角巾頂角打一結,結頭下垂,提起左右兩角,形成面具樣。再將三角巾頂角結兜起下頜,罩於頭面,底邊拉向腦後,左右底角提起並拉緊交叉壓住底邊,再繞至前額打結。包好後,根據情況可在眼及口、鼻處剪小洞。
4.單眼包紮:將三角巾折疊成約四橫指的帶形,以2/3向下斜放於傷側眼部,此端從傷側耳下繞腦後經健側耳上至前額,壓另一端繞行,然後另一端於健側眉上向外反折後於耳上拉向腦後,兩端相遇時打結。
5.雙眼包紮:將三角巾折疊成約四橫指寬的帶形。以中點放於枕部下方,兩端從耳下繞至面部,在兩眼處交叉並遮住雙眼,兩端再經兩耳上方拉向腦後打結。
6.單肩包紮:將三角巾折疊成燕尾式,燕尾夾角約90度(大片壓小片,大片放背後,小片在胸前)放在肩上,燕尾夾角對准頸部,燕尾底邊兩角包繞上臂上部並打結,再拉緊兩燕尾角,分別經胸、背部,拉到對側腋下打結。
7.雙肩包紮:
使兩燕尾角等大,燕尾夾角約120度,夾角朝上對准頸後正中,燕尾披在雙肩上,兩燕尾角過肩由前往後包肩到腋下與燕尾底邊相遇打結。
8.胸(背)部包紮:把燕尾巾放在胸前,夾角約100度對准胸骨上凹,兩燕尾角過肩於背後,再將燕尾底邊角系帶,圍胸在背後相遇時打結。然後將一燕尾角系帶並拉緊繞橫帶後上提,與另一燕尾角打結。
背部包紮時,把燕尾巾調換到背部即可。
9.側胸包紮:將三角巾蓋在傷側,頂角繞過傷側肩到背部,底邊圍胸到背後,兩底邊角相遇打結,再與頂角相遇打結。
背部包紮法與此法相同。
10.腹部包紮:把三角巾疊成燕尾式,夾角約60度朝下對准外側褲線,大片在前壓向後面的小片,並蓋於腹部,底邊圍腰相遇時打結,兩燕尾角包繞大腿根打結。
發現腹部有內臟脫出時,不要馬上送回腹腔,以免引起腹腔感染,可將脫出的內臟先用急救包或大塊敷料覆蓋,然後用飯碗、茶缸等扣住,再用三角巾包紮。把三角巾頂角向下橫放在腹部,底邊齊腰,兩底角圍繞到腰後作結。頂角由兩腿間拉向後面和另兩端作結。
11.單側臀部包紮:將燕尾巾的夾角約60度朝上,蓋傷側臀部的後片要大於並壓著向前的小片,兩角分別過腹腰部到對側打結,兩底邊角包繞傷側大腿根打結。
12.四肢包紮:①上肢包紮:把三角巾一底角打結後套在傷手上,另一底角過傷肩背後拉到對側肩的後上方,頂角朝上,由外向里依次包繞傷肢,然後再將前臂屈至胸前,兩底角相遇打結。
②小腿、腳包紮:將足趾朝向底邊,把足放在近一底角側,提起頂角與另一底角包繞小腿打結,再將足下底角折到足背。繞腳腕打結固定。
③膝、肘部帶式包紮:根據傷情將三角巾折疊成適當寬度的帶狀,將帶的中段斜放於傷部,兩端分別壓住上下兩邊,包繞肢體一周打結。
④手、足部包紮:手(足)指朝向三角巾的頂角,將手(足)掌平放於三角巾的中央,底邊橫放於腕部或踝部,將頂角折回,蓋於手(足)背,兩底角分別圍繞到手(足)背側交叉,再在腕部或踝部圍繞一周後,在手(足)背側作結,頂角折回用別針固定。
13.懸臂帶:①大懸臂帶:將三角巾一底角放於健側胸部過肩於背後,底邊和身體平行,頂角對著受傷的肘部,傷臂彎屈成直角放在三角巾中部,另一底角包繞傷臂反折越過傷側肩部,兩底角在頸後作結,頂角向肘前反折,用別針固定,將前臂懸吊於胸前。
主要用於前臂傷或前臂骨折及肘關節傷。肱骨骨折禁止使用此方法。
②小懸臂帶:將三角巾折疊成適當寬頻狀,中央放在傷側前臂的下三分之一(手腕)處,兩底角分別經健側和傷側肩上在頸後打結,將前臂懸吊於胸前。
主要用於鎖骨和肱骨骨折、上臂損傷、肩關節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