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使用方法 > 外感熱病常用的辨證方法不包括

外感熱病常用的辨證方法不包括

發布時間:2022-10-16 20:19:43

① 辨證論治的辨證方法

臨床常用的辨證方法大概有以下幾種,八綱辨證、氣血津液辨證、臟腑辨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經絡辨證。 中醫學在歷史上所形成的辨證分類方法有多種,其中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八綱辨證。八綱是辨證的總綱,包括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八綱辨證就是運用八綱通過四診所掌握的各種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綜合,以辨別病變的部位、性質、邪正盛衰及病症類別等情況,從而歸納為表證、里證、寒證、熱證、虛證、實證、陰證、陽證。比如一個患者主訴頭痛,那麼首先要分清頭痛的性質,是虛性頭痛還是實性頭痛,是外邪侵犯引起的頭痛還是臟腑本身病變引起的頭痛。
陰和陽是八綱的總綱。當見到屬於抑制、沉靜、衰退、晦暗等表現的里證、寒證、虛證一般歸屬為陰證,比如面色皓白或黯淡,精神萎靡,倦怠乏力,畏寒肢冷,氣短聲低,口淡不渴,小便清長,大便稀溏,舌淡胖嫩,舌苔白,脈象沉遲無力。而當臨床上見到興奮、躁動、亢進明亮等表現時,多為體內熱邪壅盛或臟腑陽氣偏亢,諸如面紅目赤、煩躁不安、發熱、口渴喜冷飲、聲高氣粗、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象洪數有力這一組症狀。
表和里用以概括病證表現部位的深淺和病勢的輕重。表證病情較輕,多表現為皮膚等表淺的症狀,比如鼻塞流涕,咳嗽咽癢;里證病情較重,多表現為臟腑等嚴重的症狀,腹脹疼痛,便秘或腹瀉。
寒和熱是指疾病的性質。寒證大多是人體的生理機能衰退或對有害因素的適應性反映能力低下的表現,比如畏寒喜暖,痰涎清稀;熱證大多是對有害動因反應能力旺盛的表現,諸如發熱、煩躁,痰涎黃稠。
虛和實是人體與致病因子相互斗爭狀態的反映。虛證表現為正氣(指一般物理機能和防禦機能)不足,是全身機能或某種重要臟器功能衰弱表現;實證是邪氣有餘(病症多表現急劇,顯著,為機體與有害動因劇烈斗爭的反應)。
八綱辨證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六綱可分屬於陰陽,八綱應以陰陽為總綱。第二,八綱病症可互相兼見,如表寒里熱,表實里虛,正虛邪實等。第三,八綱病證可在一定條件下,向對立面轉化。一般有陰證轉陽(表示病情好轉),陽證轉陰(表示病情惡化),由里出表(表示病勢向愈),由表入里(表示病勢發展),由虛轉實(預後良好),由實轉虛(預後較差),熱證變寒(表示正虛),寒證變熱(多為邪實)。 氣血津液是臟腑正常生理活動的產物,受臟腑支配,同時它們又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一旦氣血津液發生病變,它不僅會影響臟腑的功能,亦會影響人體的生命活動。反之,臟腑發生病變,必然也會影響氣血津液的變化。氣血津液辨證可分為氣病辨證、血病辨證和津液辨證。
氣病辨證一般概括為氣虛、氣陷、氣滯、氣逆四種。氣虛證,是指體內營養物質受損或臟腑功能活動衰退所出現的證候。夏天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自汗、神疲乏力,頭暈目眩,這些症狀在活動後加重,這是典型的氣虛證,這是因為暑濕耗氣,可以適當採取防暑降溫的措施。當然空調並不是唯一的解決辦法,可以用一些中葯代茶飲,如荷葉(鮮品最佳),香薷等清暑、益氣的葯品。
血病的常見證候,可概括為血虛證、血瘀證和血熱證。以血瘀證為例,凡體內血行受阻,血液瘀滯,或血離於經而瘀阻於體內所引起的病變證候,均屬血瘀證。症狀:局部痛如針刺,部位固定,拒按,或有腫塊,或見出血,血色紫暗,有血塊,而色晦暗,口唇及皮膚甲錯,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澀等。這組症狀的出現多見於疾病的後期。
各種原因所致水液代謝障礙,或津液耗損證候,均可稱之為津液病。津液病變,一般可概括為津液不足和水液停聚兩方面。以水液停聚證為例,水液停聚多由肺、脾、腎和三焦等臟腑功能失常,使津液代謝發生障礙,造成水濕瀦留,而形成痰、飲、水腫等病證。「飲」是中醫特有的病名,指積存於體內的津液變化為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停積於不同部位而有不同的證候。以溢飲為例,溢飲是由於陽氣不振,脾肺輸布失職,水濕成飲,流溢於四肢肌肉所造成的一組證候。症見肢體疼痛而沉重,甚則肢體浮腫,小便不利,或見發熱惡寒而無汗,咳喘痰多上逆,胸滿氣促,倚息不得平卧,浮腫多見於面部,痰津多而色白,苔白膩,脈弦緊。 這是臨床最常用的辨證方法,就是結合八綱、氣血津液辨證等其他辨證方法,對疾病的症狀、體征及有關的病情資料進行分析歸納,
從而確定病變的臟腑部位、性質等,並據此做出正確的治療方案。這種方法主要用於內傷雜病,亦為其他各科辨證的基礎。以心為例,當我們見到心慌、胸悶氣短、面色淡白,脈虛或結帶,基本斷定這是心的一組證侯,如果是心氣虛,則還有神疲乏力,活動後症狀加重;如果是心陽虛,還有畏寒肢冷、舌淡胖等症狀;心血虛則加上失眠多夢、頭暈眼花、面色萎黃;但是臟腑辨證不是簡單的疊加,要四診和參,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臟腑辨證大致可以分為單獨臟病,單獨腑病,臟腑兼病。腑病中以胃為例,胃脘灼痛,消谷善飢(有強烈的飢餓感),返酸,口渴喜冷飲,或有口臭,牙齦腫痛出血,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象滑數,中醫將這一組症狀稱為胃熱證。臟腑兼病就是同是出現兩個臟腑的不同症狀,心慌,健忘,失眠多夢,頭暈健忘,食慾不振,腹脹,大便稀溏,神疲乏力,面色萎黃,既有心血虛的症狀,又有脾氣虧損的症狀,這樣同時並存的兩臟證候稱為心脾兩虛證。這樣臟腑辨證像一張疏而不漏的大網,將各自獨立的症狀連接起來,利於臨床治療。 六經辨證論治方法,是東漢張仲景在《素問·熱論》所謂「傷寒一日,巨陽受之……;二日陽明受之……;三日少陽受之……;四日太陰受之……;五日少陰受之……;六日厥陰受之……」的認識基礎上,並結合外感病的臨床病變特點而總結出來的,為中醫臨床辨證之首創,為後世種種辨證方法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六經辨證,將外感病發生、發展過程中所表現的各種不同證候,按疾病的不同性質分為三陽病證和三陰病證六個證型,實際上是以陰陽為綱,三陽指太陽病證、陽明病證、少陽病證,三陰指太陰病證、厥陰病證、少陰病證。通俗來講,凡是抗病力強、病勢亢盛的是三陽病證,反之,抗病力衰減、病勢虛弱的為三陰病證。
外感風寒邪氣,首先從皮毛和肌膚侵犯人體,沿著經絡由表及裡地傳達至臟腑。發熱、頭痛、出汗、怕風、脈象浮緩,這就是太陽病證,《傷寒論》中最經典的方劑「桂枝湯」,也是初學者必備的方劑之一,是治療太陽病證的有效辦法。
以「太陽經病」為例,太陽主表,為諸經脈的藩籬。太陽經脈循行於項背,統攝營衛之氣。太陽之腑為膀胱,貯藏水液,經氣化由小便排出。風寒侵襲人體,多先傷及體表,正邪抗爭於膚表淺層所表現的證候,即太陽經證,是傷寒病的初起階段;若太陽經病不愈,病邪可循經入腑,而發生太陽腑證。腑證有蓄水、蓄血之分。太陽,亦稱「隆陽」,是陽氣旺盛之經。太陽的防衛作用,主要靠命門之火溫煦,以啟動膀胱的氣化。蓋陽氣循膀胱經脈達於肌表,敷布於全身。又太陽處於他經之外,故主表。臟腑之俞穴均位於足太陽經上,衛陽藉助俞穴以統各經營衛的運行,故太陽可統攝營衛。由於太陽經氣行於一身之外,猶如院落之籬笆,所以稱太陽為六經之藩籬。「太陽」只是一個名稱,太陽主表,肺亦主表,二者關系密切。太陽主表是因陽氣敷布於外,而肺之所以主表,主要在於肺津滋養於皮毛。體表的陽氣與津液相輔相成,共同發揮衛外的作用。太陽病的發生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邪自外入,一是病由內發,且二者往往互為因果和轉化。邪自外入者,多因衛陽不足,風寒等邪乘虛而入,太陽首當其沖,衛氣奮起抗邪,衛邪相爭於肌表,致太陽經氣不利,營衛失調而發病;病由內發者,系在一定的條件下,疾病由陰轉陽,或由里出表。所謂由陰轉陽,是指少陰病陽復太過,病轉太陽之腑,因太陽與少陰相表裡;由里出表多指陽明兼太陽病證。太陽病以邪氣實為主,故其性質按八綱歸類屬表證、實證、陽證
所以說,六經辨證是分別從邪正斗爭關系 、病變部位、病勢進退緩急等方面闡述外感病各階段的病變特點的一種辨證方法,並且作為指導治療的一種辨證方法。 衛氣營血辨證是六經辨證的發展,也是外感熱病常用的一種辨證方法,它代表病證深淺的四個不同層次或階段,用以說明某些溫熱病發展過程中的病情輕重、病變部位、各階段病例變化和疾病的變化規律。這就是中醫常說的「衛之後方言氣,營之後方言血」的道理。溫病的發展,一般是按衛、氣、營、血這四個階段傳變的。病在衛分或氣分為病淺,病在營分或血分則為病深。那麼什麼是溫熱病呢,是中醫術語之一,中醫把感染性熱性病統稱為溫熱病。溫熱病的發病特點是,起病急,發展快、變化多、如常見的感冒、流感、麻疹,肺炎、流腦、乙腦、傷寒、流行性出血熱等許多傳染病、流行病多屬該病范疇,中醫多按衛氣營血來進行辨證論治。比如下列證候:發熱、惡風寒、頭痛身痛,體倦,咳嗽,鼻塞、無汗或汗少,口渴或不渴,舌邊尖紅,舌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或浮緊。此類證候屬衛分證候,多見於感冒、流感或其它感染性疾病的早期。
「衛」主一身之表(體表的防衛力),是溫熱病的初期階段。雖由於季節和氣候的不同,衛分證候的表現可不一樣,但都有其共同的主要證候,如風溫、暑溫、濕溫、秋燥等的表證,都有發熱惡寒、熱重寒輕、苔白、口微渴或不渴、咳嗽,脈浮或濡數等證候。氣分病的出現多晚於衛分證,高熱、皮膚出血,出現與某個傳染病相對應的特異性病變。營分病是溫病時氣分證繼續發展的氣候,這一期的變化更為嚴重,可能出現內臟出血,嚴重的精神症狀。血分病是溫熱病的危重階段,其病變的主要表現是不可逆的神志不清,心、肺、肝、腎等多種臟器的損害則更為嚴重,人體反應性和抵抗力明顯減弱。
衛氣營血本來是人體正常組織和功能的一部份,患溫熱病時,衛氣營血可先後發生相應的病理改變,且有一定的變化規律。故中醫借用衛氣營血來概括溫熱病四個不同階段的證候,用以說明溫熱病發展過程中病位的深淺、病情的輕重、病勢的進退,並為治療提供依據。所以,溫熱病的衛氣營血辨證,與此四者在生理上的含義是不相同的,它指的是溫病由表及裡、由輕至重的四個分期,也提示了人患疾病時,病理與生理的錯綜復雜關系,是現代病理生理學的雛型,也更與現代醫學的分病期階段的診斷法相類似。 提到三焦辨證,不得不提到它的創始人——清代醫家吳鞠通。他19歲時父親因病去世,他心中悲憤,以為「父病不知醫,尚復何顏立天地間」,感到為人子而不懂得醫學,就無法盡孝,於是他立志學醫。吳鞠通發奮讀書,精究醫術,終成溫病大家,是溫病學派的最高成就。他曾在北京檢核《四庫全書》,得見其中收載了吳又可的《溫疫論》,深感其論述宏闊有力,發前人之所未發,極有創見,又合於實情,便仔細研究,受到了很大的啟發。他對葉天士更是推崇,但認為葉氏的理論「多南方證,又立論甚簡,但有醫案散見於雜證之中,人多忽之而不深究。」於是他在繼承了葉天士理論的基礎上參古博今,結合臨證經驗,撰寫了《溫病條辨》5卷,對溫熱病學說做了進一步的發揮。
自從《溫病條辨》以上、中、下三焦論述溫病的證治以來,三焦辨證就成為溫病辨證的方法之一。這是依據《內經》關於三焦所屬部位的概念,在《傷寒論》及葉天士衛氣營血辨證的基礎上,結合溫病傳變規律的特點而總結出來的,著重闡述了三焦所屬臟腑在溫病過程中的病理變化,證候特點及其傳變的規律。
以上焦病證為例。風熱襲表證:指風熱邪氣,侵襲肌表,影響肺衛功能所形成的證候。症見發熱,微惡風寒,頭痛咳嗽,口微渴,舌苔薄白,脈浮數。熱邪壅肺證:指熱邪壅滯於內,肺氣閉郁所形成的證候,症見發熱汗出,咳嗽氣喘,口渴,苔黃脈數。邪陷心包證:指溫熱痰濁病邪,內陷心包,蒙閉心竅,擾亂心神所致的證候。症見發熱,神昏譫語,舌蹇肢厥,舌質紅絳,苔黃或黃膩,脈滑而數。
三焦辨證是在闡述上、中、下三焦所屬臟腑病理變化及其證候的基礎上,同時也說明了溫病初、中、末三個不同的階段。三焦辨證認為:溫病一般始於上焦手太陰肺,然後傳入中焦脾胃,最後終於下焦肝腎。但是,由於溫病有風溫、春溫、暑溫、濕溫、秋燥、伏暑、瘟疫等不同種類。因此,它們的發病和傳變規律不盡相同。如暑溫初起,即可表現為中焦病證。此外,三焦病證亦可以相兼互見。如濕溫初起,多上、中二焦同時發病。 名醫劉渡舟對經絡的看法是「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寶王剎就是佛廟,出現在毛端上,小中有大。為什麼這樣說呢?「經絡之間互相聯系,你連著我,我連著你,連成一片,連成一體。手太陰下絡大腸,就聯繫到大腸。總而言之,五臟六腑由經絡來聯系,這樣,看來孤立的事物就成了有機的客觀實體,互相聯系,互相影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劉老的一番話中蘊含著豐富的道理。
經絡辨證,是以經絡學說為理論依據,對病人所反映的症狀、體征進行分析綜合,以判斷病屬何經、何臟、何腑,並進而確定發病原因、病變性質及其病機的一種辨證方法。劃分病變所在的經絡病位,源於《內經》,後世多有發揮。《靈樞·經脈》載有十二經病證。奇經八脈病證,則以《素問·骨空論》、《難經·二十九難》及李時珍《奇經八脈考》論述甚詳,至今仍為經絡辨證的主要依據。經絡分布周身,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肢節,溝通上下內外,使人體各部相互協調,共同完成各種生理活動。當人體患病時,經絡又是病邪傳遞的途徑。外邪從皮毛、口鼻侵入人體,首先導致經絡之氣失調,進而內傳臟腑。反之,如果臟腑發生病變時,同樣也循經絡反映於體表,在體表經絡循行的部位,特別是經氣聚集的腧穴之處,出現各種異常反應,如麻木、酸脹、疼痛,對冷熱等刺激的敏感度異常,或皮膚色澤改變等。這樣,便可辨別病變所在的經絡、臟腑。如肺臟病證,常在肺俞、
十二經脈包括手、足三陰與三陽經。各經病證包括經脈循行和所屬臟腑的病變。它們的臨床表現有三個特點:一是經脈受邪,經氣不利,出現的病症多與其循行部位有關,如足太陽膀胱經受邪,可見項背、腰脊、腘窩、足跟等處疼痛;二是臟腑病候與經脈所屬部位的症狀相兼,如手太陰肺經病證可見咳喘氣逆、胸滿、臑臂內側前緣疼痛等;三是一經受邪可影響其他經脈,表現多經合病的症狀,如脾經有病可見胃脘疼痛,食後作嘔等胃經病症;足厥陰肝經受病出現的胸脅滿,嘔逆,飱泄,癃閉等病症。
奇經八脈為十二正經以外的八條經脈,即沖、任、督、帶、陽維、陰維、陽蹺、陰蹺諸脈。奇經八脈具有聯系十二經脈,調節人體陰陽氣血的作用。奇經八脈的病證,由其所循行的部位和所具有的特殊功能所決定。其中督脈總督一身之陽,任脈總任一身之陰,沖脈為十二經之海,三脈皆起於下極而一源三歧,與足陽明胃經、足少陰腎經聯系密切,所以沖、任、督脈的病證常與人的先、後天真氣有關,並常反映為生殖功能的異常,如調理沖任可以治療婦女月經不調、不孕、滑胎流產等;溫養督任可以治療生殖機能衰退等,均為臨床所常用。帶脈環繞腰腹,其病常見腰脊繞腹而痛、子宮脫垂、赤白帶下等。陽蹺為足太陽之別,陰蹺為足少陰之別,能使機關蹺健,其病多表現為肢體痿痹無力、運動障礙。陽維脈起於諸陽會,以維系諸陽經,陰維脈起於諸陰交,以維系諸陰經,所以為全身之綱維。陽維脈為病,多見寒熱;陰維脈為病,多見心胸、脘腹、陰中疼痛。
奇經八脈病證與十二經脈也有密切關系,尤其是沖、任、督、帶所見病證,與肝、脾、腎諸經尤為密切。其中「沖為血海,任主胞胎」,說明沖任為病,與月經、胎妊相關。由於沖、任、督同起胞中,「一源而三歧」,它們均與生殖有關。因此,臨床常用「調理沖任」以治月經病;用「溫養任督」以治生殖機能衰退等。
無論是那種辨證方法,都是有著鮮活生命力的祖傳家寶,在現有的條件下,應該繼續發揚下去。
中府等穴位出現壓痛感;又如《素問·臟氣法時論》說:「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就是由於肝經循行於脅肋、少腹的緣故。經絡辨證是對臟腑辨證的補充和輔助,特別是在針灸、推拿(按摩)等治療方法中,更常運用經絡辨證。

② 外感發熱的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熱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外感發熱的病位、病勢、病邪性質等,因此外感發熱的辨證要點是辨識熱型。
1.發熱惡寒指發熱與惡寒同時存在,體溫多在39~C以上,提示病證在衛表。
2.壯熱指但熱不寒,且熱勢很盛,體溫在39~(2-40~C之間,甚至更高,一日之內波動很小,高熱不退,持續時間達數天或更長。多見於氣分發熱、肺系邪熱及暑熱病邪所致發熱。
3.寒熱往來指惡寒與發熱交替出現,寒時不熱,熱時不寒,一日數次發作。提示病位在少陽、肝膽,或由瘧邪所致的病證。
4.潮熱指熱勢盛衰起伏有時,如潮汛一般。外感之潮熱,多屬實證,熱勢較高,熱退不凈,定時又復升高,多見於陽明腑實證、濕溫證以及熱人營血證等。
5.不規則發熱指發熱持續時間不定,熱勢變動並無規律,見於時行感冒、風濕熱所感等。

③ 中醫怎麼緩解疾病

辨證論治是中醫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是中醫學對疾病的一種特殊的研究和處理方法。辨證論治又稱為辨證施治。包括辨證和論治兩個過程。

辨證方法

臨床常用的辨證方法大概有以下幾種,八綱辨證、氣血津液辨證、臟腑辨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經絡辨證。

八綱辨證

中醫學在歷史上所形成的辨證分類方法有多種,其中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八綱辨證。八綱是辨證的總綱,包括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八綱辨證就是運用八綱通過四診所掌握的各種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綜合,以辨別病變的部位、性質、邪正盛衰及病症類別等情況,從而歸納為表證、里證、寒證、熱證、虛證、實證、陰證、陽證。比如一個患者主訴頭痛,那麼首先要分清頭痛的性質,是虛性頭痛還是實性頭痛,是外邪侵犯引起的頭痛還是臟腑本身病變引起的頭痛。

陰和陽是八綱的總綱。當見到屬於抑制、沉靜、衰退、晦暗等表現的里證、寒證、虛證一般歸屬為陰證,比如面色皓白或黯淡,精神萎靡,倦怠乏力,畏寒肢冷,氣短聲低,口淡不渴,小便清長,大便稀溏,舌淡胖嫩,舌苔白,脈象沉遲無力。而當臨床上見到興奮、躁動、亢進明亮等表現時,多為體內熱邪壅盛或臟腑陽氣偏亢,諸如面紅目赤、煩躁不安、發熱、口渴喜冷飲、聲高氣粗、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象洪數有力這一組症狀。

表和里用以概括病證表現部位的深淺和病勢的輕重。表證病情較輕,多表現為皮膚等表淺的症狀,比如鼻塞流涕,咳嗽咽癢;里證病情較重,多表現為臟腑等嚴重的症狀,腹脹疼痛,便秘或腹瀉。

寒和熱是指疾病的性質。寒證大多是人體的生理機能衰退或對有害因素的適應性反映能力低下的表現,比如畏寒喜暖,痰涎清稀;熱證大多是對有害動因反應能力旺盛的表現,諸如發熱、煩躁,痰涎黃稠。

虛和實是人體與致病因子相互斗爭狀態的反映。虛證表現為正氣(指一般物理機能和防禦機能)不足,是全身機能或某種重要臟器功能衰弱表現;實證是邪氣有餘(病症多表現急劇,顯著,為機體與有害動因劇烈斗爭的反應)。

八綱辨證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六綱可分屬於陰陽,八綱應以陰陽為總綱。第二,八綱病症可互相兼見,如表寒里熱,表實里虛,正虛邪實等。第三,八綱病證可在一定條件下,向對立面轉化。一般有陰證轉陽(表示病情好轉),陽證轉陰(表示病情惡化),由里出表(表示病勢向愈),由表入里(表示病勢發展),由虛轉實(預後良好),由實轉虛(預後較差),熱證變寒(表示正虛),寒證變熱(多為邪實)。

氣血津液辨證

氣血津液是臟腑正常生理活動的產物,受臟腑支配,同時它們又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一旦氣血津液發生病變,它不僅會影響臟腑的功能,亦會影響人體的生命活動。反之,臟腑發生病變,必然也會影響氣血津液的變化。氣血津液辨證可分為氣病辨證、血病辨證和津液辨證。

氣病辨證一般概括為氣虛、氣陷、氣滯、氣逆四種。氣虛證,是指體內營養物質受損或臟腑功能活動衰退所出現的證候。夏天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自汗、神疲乏力,頭暈目眩,這些症狀在活動後加重,這是典型的氣虛證,這是因為暑濕耗氣,可以適當採取防暑降溫的措施。當然空調並不是唯一的解決辦法,可以用一些中葯代茶飲,如荷葉(鮮品最佳),香薷等清暑、益氣的葯品。

血病的常見證候,可概括為血虛證、血瘀證和血熱證。以血瘀證為例,凡體內血行受阻,血液瘀滯,或血離於經而瘀阻於體內所引起的病變證候,均屬血瘀證。症狀:局部痛如針刺,部位固定,拒按,或有腫塊,或見出血,血色紫暗,有血塊,而色晦暗,口唇及皮膚甲錯,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澀等。這組症狀的出現多見於疾病的後期。

各種原因所致水液代謝障礙,或津液耗損證候,均可稱之為津液病。津液病變,一般可概括為津液不足和水液停聚兩方面。以水液停聚證為例,水液停聚多由肺、脾、腎和三焦等臟腑功能失常,使津液代謝發生障礙,造成水濕瀦留,而形成痰、飲、水腫等病證。「飲」是中醫特有的病名,指積存於體內的津液變化為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停積於不同部位而有不同的證候。以溢飲為例,溢飲是由於陽氣不振,脾肺輸布失職,水濕成飲,流溢於四肢肌肉所造成的一組證候。症見肢體疼痛而沉重,甚則肢體浮腫,小便不利,或見發熱惡寒而無汗,咳喘痰多上逆,胸滿氣促,倚息不得平卧,浮腫多見於面部,痰津多而色白,苔白膩,脈弦緊。

臟腑辨證

這是臨床最常用的辨證方法,就是結合八綱、氣血津液辨證等其他辨證方法,對疾病的症狀、體征及有關的病情資料進行分析歸納,從而確定病變的臟腑部位、性質等,並據此做出正確的治療方案。這種方法主要用於內傷雜病,亦為其他各科辨證的基礎。以心為例,當我們見到心慌、胸悶氣短、面色淡白,脈虛或結帶,基本斷定這是心的一組證侯,如果是心氣虛,則還有神疲乏力,活動後症狀加重;如果是心陽虛,還有畏寒肢冷、舌淡胖等症狀;心血虛則加上失眠多夢、頭暈眼花、面色萎黃;但是臟腑辨證不是簡單的疊加,要四診和參,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臟腑辨證大致可以分為單獨臟病,單獨腑病,臟腑兼病。腑病中以胃為例,胃脘灼痛,消谷善飢(有強烈的飢餓感),返酸,口渴喜冷飲,或有口臭,牙齦腫痛出血,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象滑數,中醫將這一組症狀稱為胃熱證。臟腑兼病就是同是出現兩個臟腑的不同症狀,心慌,健忘,失眠多夢,頭暈健忘,食慾不振,腹脹,大便稀溏,神疲乏力,面色萎黃,既有心血虛的症狀,又有脾氣虧損的症狀,這樣同時並存的兩臟證候稱為心脾兩虛證。這樣臟腑辨證像一張疏而不漏的大網,將各自獨立的症狀連接起來,利於臨床治療。

六經辨證

六經辨證論治方法,是東漢張仲景在《素問·熱論》所謂「傷寒一日,巨陽受之……;二日陽明受之……;三日少陽受之……;四日太陰受之……;五日少陰受之……;六日厥陰受之……」的認識基礎上,並結合外感病的臨床病變特點而總結出來的,為中醫臨床辨證之首創,為後世種種辨證方法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六經辨證,將外感病發生、發展過程中所表現的各種不同證候,按疾病的不同性質分為三陽病證和三陰病證六個證型,實際上是以陰陽為綱,三陽指太陽病證、陽明病證、少陽病證,三陰指太陰病證、厥陰病證、少陰病證。通俗來講,凡是抗病力強、病勢亢盛的是三陽病證,反之,抗病力衰減、病勢虛弱的為三陰病證。

外感風寒邪氣,首先從皮毛和肌膚侵犯人體,沿著經絡由表及裡地傳達至臟腑。發熱、頭痛、出汗、怕風、脈象浮緩,這就是太陽病證,《傷寒論》中最經典的方劑「桂枝湯」,也是初學者必備的方劑之一,是治療太陽病證的有效辦法。

以「太陽經病」為例,太陽主表,為諸經脈的藩籬。太陽經脈循行於項背,統攝營衛之氣。太陽之腑為膀胱,貯藏水液,經氣化由小便排出。風寒侵襲人體,多先傷及體表,正邪抗爭於膚表淺層所表現的證候,即太陽經證,是傷寒病的初起階段;若太陽經病不愈,病邪可循經入腑,而發生太陽腑證。腑證有蓄水、蓄血之分。太陽,亦稱「隆陽」,是陽氣旺盛之經。太陽的防衛作用,主要靠命門之火溫煦,以啟動膀胱的氣化。蓋陽氣循膀胱經脈達於肌表,敷布於全身。又太陽處於他經之外,故主表。臟腑之俞穴均位於足太陽經上,衛陽藉助俞穴以統各經營衛的運行,故太陽可統攝營衛。由於太陽經氣行於一身之外,猶如院落之籬笆,所以稱太陽為六經之藩籬。「太陽」只是一個名稱,太陽主表,肺亦主表,二者關系密切。太陽主表是因陽氣敷布於外,而肺之所以主表,主要在於肺津滋養於皮毛。體表的陽氣與津液相輔相成,共同發揮衛外的作用。太陽病的發生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邪自外入,一是病由內發,且二者往往互為因果和轉化。邪自外入者,多因衛陽不足,風寒等邪乘虛而入,太陽首當其沖,衛氣奮起抗邪,衛邪相爭於肌表,致太陽經氣不利,營衛失調而發病;病由內發者,系在一定的條件下,疾病由陰轉陽,或由里出表。所謂由陰轉陽,是指少陰病陽復太過,病轉太陽之腑,因太陽與少陰相表裡;由里出表多指陽明兼太陽病證。太陽病以邪氣實為主,故其性質按八綱歸類屬表證、實證、陽證

所以說,六經辨證是分別從邪正斗爭關系 、病變部位、病勢進退緩急等方面闡述外感病各階段的病變特點的一種辨證方法,並且作為指導治療的一種辨證方法。

衛氣營血辨證

衛氣營血辨證是六經辨證的發展,也是外感熱病常用的一種辨證方法,它代表病證深淺的四個不同層次或階段,用以說明某些溫熱病發展過程中的病情輕重、病變部位、各階段病例變化和疾病的變化規律。這就是中醫常說的「衛之後方言氣,營之後方言血」的道理。溫病的發展,一般是按衛、氣、營、血這四個階段傳變的。病在衛分或氣分為病淺,病在營分或血分則為病深。那麼什麼是溫熱病呢,是中醫術語之一,中醫把感染性熱性病統稱為溫熱病。溫熱病的發病特點是,起病急,發展快、變化多、如常見的感冒、流感、麻疹,肺炎、流腦、乙腦、傷寒、流行性出血熱等許多傳染病、流行病多屬該病范疇,中醫多按衛氣營血來進行辨證論治。比如下列證候:發熱、惡風寒、頭痛身痛,體倦,咳嗽,鼻塞、無汗或汗少,口渴或不渴,舌邊尖紅,舌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或浮緊。此類證候屬衛分證候,多見於感冒、流感或其它感染性疾病的早期。

「衛」主一身之表(體表的防衛力),是溫熱病的初期階段。雖由於季節和氣候的不同,衛分證候的表現可不一樣,但都有其共同的主要證候,如風溫、暑溫、濕溫、秋燥等的表證,都有發熱惡寒、熱重寒輕、苔白、口微渴或不渴、咳嗽,脈浮或濡數等證候。氣分病的出現多晚於衛分證,高熱、皮膚出血,出現與某個傳染病相對應的特異性病變。營分病是溫病時氣分證繼續發展的氣候,這一期的變化更為嚴重,可能出現內臟出血,嚴重的精神症狀。血分病是溫熱病的危重階段,其病變的主要表現是不可逆的神志不清,心、肺、肝、腎等多種臟器的損害則更為嚴重,人體反應性和抵抗力明顯減弱。

衛氣營血本來是人體正常組織和功能的一部份,患溫熱病時,衛氣營血可先後發生相應的病理改變,且有一定的變化規律。故中醫借用衛氣營血來概括溫熱病四個不同階段的證候,用以說明溫熱病發展過程中病位的深淺、病情的輕重、病勢的進退,並為治療提供依據。所以,溫熱病的衛氣營血辨證,與此四者在生理上的含義是不相同的,它指的是溫病由表及裡、由輕至重的四個分期,也提示了人患疾病時,病理與生理的錯綜復雜關系,是現代病理生理學的雛型,也更與現代醫學的分病期階段的診斷法相類似。

三焦辨證

提到三焦辨證,不得不提到它的創始人——清代醫家吳鞠通。他19歲時父親因病去世,他心中悲憤,以為「父病不知醫,尚復何顏立天地間」,感到為人子而不懂得醫學,就無法盡孝,於是他立志學醫。吳鞠通發奮讀書,精究醫術,終成溫病大家,是溫病學派的最高成就。他曾在北京檢核《四庫全書》,得見其中收載了吳又可的《溫疫論》,深感其論述宏闊有力,發前人之所未發,極有創見,又合於實情,便仔細研究,受到了很大的啟發。他對葉天士更是推崇,但認為葉氏的理論「多南方證,又立論甚簡,但有醫案散見於雜證之中,人多忽之而不深究。」於是他在繼承了葉天士理論的基礎上參古博今,結合臨證經驗,撰寫了《溫病條辨》5卷,對溫熱病學說做了進一步的發揮。

自從《溫病條辨》以上、中、下三焦論述溫病的證治以來,三焦辨證就成為溫病辨證的方法之一。這是依據《內經》關於三焦所屬部位的概念,在《傷寒論》及葉天士衛氣營血辨證的基礎上,結合溫病傳變規律的特點而總結出來的,著重闡述了三焦所屬臟腑在溫病過程中的病理變化,證候特點及其傳變的規律。

以上焦病證為例。風熱襲表證:指風熱邪氣,侵襲肌表,影響肺衛功能所形成的證候。症見發熱,微惡風寒,頭痛咳嗽,口微渴,舌苔薄白,脈浮數。熱邪壅肺證:指熱邪壅滯於內,肺氣閉郁所形成的證候,症見發熱汗出,咳嗽氣喘,口渴,苔黃脈數。邪陷心包證:指溫熱痰濁病邪,內陷心包,蒙閉心竅,擾亂心神所致的證候。症見發熱,神昏譫語,舌蹇肢厥,舌質紅絳,苔黃或黃膩,脈滑而數。

三焦辨證是在闡述上、中、下三焦所屬臟腑病理變化及其證候的基礎上,同時也說明了溫病初、中、末三個不同的階段。三焦辨證認為:溫病一般始於上焦手太陰肺,然後傳入中焦脾胃,最後終於下焦肝腎。但是,由於溫病有風溫、春溫、暑溫、濕溫、秋燥、伏暑、瘟疫等不同種類。因此,它們的發病和傳變規律不盡相同。如暑溫初起,即可表現為中焦病證。此外,三焦病證亦可以相兼互見。如濕溫初起,多上、中二焦同時發病。

經絡辨證

名醫劉渡舟對經絡的看法是「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寶王剎就是佛廟,出現在毛端上,小中有大。為什麼這樣說呢?「經絡之間互相聯系,你連著我,我連著你,連成一片,連成一體。手太陰下絡大腸,就聯繫到大腸。總而言之,五臟六腑由經絡來聯系,這樣,看來孤立的事物就成了有機的客觀實體,互相聯系,互相影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劉老的一番話中蘊含著豐富的道理。

經絡辨證,是以經絡學說為理論依據,對病人所反映的症狀、體征進行分析綜合,以判斷病屬何經、何臟、何腑,並進而確定發病原因、病變性質及其病機的一種辨證方法。劃分病變所在的經絡病位,源於《內經》,後世多有發揮。《靈樞·經脈》載有十二經病證。奇經八脈病證,則以《素問·骨空論》、《難經·二十九難》及李時珍《奇經八脈考》論述甚詳,至今仍為經絡辨證的主要依據。經絡分布周身,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肢節,溝通上下內外,使人體各部相互協調,共同完成各種生理活動。當人體患病時,經絡又是病邪傳遞的途徑。外邪從皮毛、口鼻侵入人體,首先導致經絡之氣失調,進而內傳臟腑。反之,如果臟腑發生病變時,同樣也循經絡反映於體表,在體表經絡循行的部位,特別是經氣聚集的腧穴之處,出現各種異常反應,如麻木、酸脹、疼痛,對冷熱等刺激的敏感度異常,或皮膚色澤改變等。這樣,便可辨別病變所在的經絡、臟腑。如肺臟病證,常在肺俞、十二經脈包括手、足三陰與三陽經。各經病證包括經脈循行和所屬臟腑的病變。它們的臨床表現有三個特點:一是經脈受邪,經氣不利,出現的病症多與其循行部位有關,如足太陽膀胱經受邪,可見項背、腰脊、腘窩、足跟等處疼痛;二是臟腑病候與經脈所屬部位的症狀相兼,如手太陰肺經病證可見咳喘氣逆、胸滿、臑臂內側前緣疼痛等;三是一經受邪可影響其他經脈,表現多經合病的症狀,如脾經有病可見胃脘疼痛,食後作嘔等胃經病症;足厥陰肝經受病出現的胸脅滿,嘔逆,飱泄,癃閉等病症。

奇經八脈為十二正經以外的八條經脈,即沖、任、督、帶、陽維、陰維、陽蹺、陰蹺諸脈。奇經八脈具有聯系十二經脈,調節人體陰陽氣血的作用。奇經八脈的病證,由其所循行的部位和所具有的特殊功能所決定。其中督脈總督一身之陽,任脈總任一身之陰,沖脈為十二經之海,三脈皆起於下極而一源三歧,與足陽明胃經、足少陰腎經聯系密切,所以沖、任、督脈的病證常與人的先、後天真氣有關,並常反映為生殖功能的異常,如調理沖任可以治療婦女月經不調、不孕、滑胎流產等;溫養督任可以治療生殖機能衰退等,均為臨床所常用。帶脈環繞腰腹,其病常見腰脊繞腹而痛、子宮脫垂、赤白帶下等。陽蹺為足太陽之別,陰蹺為足少陰之別,能使機關蹺健,其病多表現為肢體痿痹無力、運動障礙。陽維脈起於諸陽會,以維系諸陽經,陰維脈起於諸陰交,以維系諸陰經,所以為全身之綱維。陽維脈為病,多見寒熱;陰維脈為病,多見心胸、脘腹、陰中疼痛。

奇經八脈病證與十二經脈也有密切關系,尤其是沖、任、督、帶所見病證,與肝、脾、腎諸經尤為密切。其中「沖為血海,任主胞胎」,說明沖任為病,與月經、胎妊相關。由於沖、任、督同起胞中,「一源而三歧」,它們均與生殖有關。因此,臨床常用「調理沖任」以治月經病;用「溫養任督」以治生殖機能衰退等。

無論是那種辨證方法,都是有著鮮活生命力的祖傳家寶,在現有的條件下,應該繼續發揚下去。

中府等穴位出現壓痛感;又如《素問·臟氣法時論》說:「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就是由於肝經循行於脅肋、少腹的緣故。經絡辨證是對臟腑辨證的補充和輔助,特別是在針灸、推拿(按摩)等治療方法中,更常運用經絡辨證。

④ 外感風熱和溫病初期怎樣鑒別

外感風熱 偶然發生發熱怕冷,頭痛無汗,鼻流清涕等症狀的,多屬於風寒感冒. 風寒感冒是風寒之邪外襲、肺氣失宣所致。症狀可見:惡寒重、發熱輕、無汗、頭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吐稀白痰、口不渴或渴喜熱飲、苔薄白。治法應以辛溫解表為主。常選用麻黃、荊芥、防風、蘇葉等解表散寒葯。代表方劑為《蔥豉湯》、《荊防敗毒散》。服中成葯可選用感冒清熱沖劑、正柴胡飲沖劑、感冒軟膠囊、川芎茶調散、通宣理肺丸等等。服葯後可喝些熱粥或熱湯,微微出汗,以助葯力驅散風寒。患風寒感冒也可服用驗方:蔥白5節、淡豆豉9克、生薑3片,水煎服,日一次;或生薑30克、紅糖30克,煎湯分三次服用。 風寒感冒,其起因通常是勞累,沒休息好,再加上吹風或受涼。風寒感冒通常秋冬發生比較多。風寒感冒屬於太陽經症,太陽開機受阻。其特徵症狀為: * 後腦強痛,就是後腦袋疼,連帶脖子轉動不靈活。 * 怕寒怕風,通常要穿很多衣服或蓋大被子才覺得舒服點 * 鼻涕是清涕,白色或稍微帶點黃。如果鼻塞不流涕,喝點熱開水,開始流清涕,這也屬於風寒感冒 * 舌無苔或薄白苔 * 如果你會把脈,你應該可以測到脈像是浮緊,浮脈的意思是陽氣在表,輕取即得。 溫病 因感受溫熱之邪而引起的以熱象偏重,易於化燥傷陰為特點的急性外感疾病的總稱。包括多種外感急性熱病,如風溫、春溫、暑溫、濕溫、秋燥、伏暑、冬溫、溫疫、溫毒 、大頭瘟、爛喉痧等。這些外感急性熱病除各自的特點外,還有一些共同之處: ①致病因素相同,其發病均由感受外感溫熱之邪而致。 ②溫病多具有傳染性、流行性、季節性、地域性。凡溫熱之邪,大多具有程度不等的傳染性,所以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在人群中引起程度不同的流行。溫病的發生與季節的變化有密切的關系,如春季以風溫為主,夏季則以暑溫、濕溫為常見。溫病的發生還具有地域性,是由不同地區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等存在著差異所致。廣東、廣西、雲南 、貴州等地區多見瘴瘧為患,則是一例。 ③溫病的發展變化有一定的規律性。按衛氣營血傳變來說,溫病初起多犯衛分 ,進而傳入氣分,氣分之邪不解則傳入營分,再不解則深入血分。按三焦傳變來說,溫病初起多在上焦肺衛,進而中焦陽明或逆傳心包,後期則傷及下焦肝腎之陰。 ④溫病的臨床表現有其特殊性。其特殊性表現為發病急、變化快、變證多 ,除必具發熱外,大多熱勢較高,同時伴有心煩、口渴、尿黃赤、舌紅、脈數等證。常見的變證有斑疹、吐衄、便血、痙厥、神昏等。根據病證的性質,可將溫病分為溫熱和濕熱兩大類。感受溫熱病毒,不兼濕邪者,稱為溫熱類溫病,包括風溫、春溫、冬溫、秋燥等,一般起病急、傳變快、病程較短;兼濕邪者,稱為濕熱類溫病,包括濕溫、伏暑等,一般多起病較緩,傳變慢,病程較長。溫病的傳變多按衛氣營血和三焦的順序依次傳變,故臨證時亦多選用衛氣營血辨證和三焦辨證兩種方法。溫邪屬陽邪,易化火傷陰,表現出熱盛津傷的症狀。溫病的具體治法雖多種多樣,但總的治療原則是清熱祛邪、保津養陰。溫病的預後與津傷陰虧的程度及病邪的盛衰、傳變有關。 【醫源世界】溫病 ,病名。 ①多指溫熱病之泛稱。出《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症見身熱、頭痛、嘔吐等,但《經》多以「病溫」為名。如《素問·生氣通天論》:「冬傷於寒,春必病溫。」《靈樞·論疾診尺》:「尺膚熱甚,脈盛躁者,病溫也。」《素問·評熱病論》:「有病溫者,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疾,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陰陽交,……」溫病具有起病急,熱勢甚,傳變快,易於傷津化燥傷津的特點。當按衛氣營血與三焦辯證法辨證論治。分別選用(或合用)解表、疏衛、清氣、涼營、涼血、和解、育陰生津、通下、開竅、息風、回陽固脫、通下等法。溫熱病大致包括風溫、春溫、暑溫、秋溫、冬溫、秋燥、溫毒、伏氣溫病、溫瘧、晚發。詳見有關各條。 ②指廣義傷寒中的。《難經·五十八難》:「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參見有關條目。 ③指夏至以前發病之溫熱病。《素問·熱論》:「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此說為後世「伏氣溫病」說提供了理論依據。參見伏氣溫病條。

⑤ 對中醫的外感發熱,內傷發熱的基本認識

祖國醫學認為發熱是指在許多疾病發生及發展過程中,出現體溫升高,且包括五心煩熱等在內的一種常見症狀.通過對病因、病機及臨床症狀的辯證分析,將其分為外感發熱與內傷發熱.據中醫「同病異護,異病同護」的原則,通過多年對此類病人的護理,總結出兩類發熱在護理方面的幾點不同之處.外感發熱是指感受六淫之邪或溫熱疫毒之氣,導致營衛失和,臟腑陰陽失調,出現病理性體溫升高,伴有惡寒、面赤、煩躁、脈數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類外感病證。外感發熱,古代常名之為「發熱」、「寒熱」、「壯熱」等。外感發熱包含的病種非常廣泛,本節著重論述與罹患內科雜病緊密相關的外感發熱病。西醫學中部分急性感染性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膽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等可參考本節進行辨證論治。若外感發熱發展至神昏譫語、抽搐驚厥等營血分病理階段時,應結合《傷寒論》《溫病學》中有關內容進行辨證論治。外感發熱的表現形式較多,但體溫升高、身熱、面紅、舌紅、脈數等是其基本臨床特徵。外感發熱起病急驟,多有2周左右的中度發熱或高熱,也有少數疾病是微熱者。熱型有發熱惡寒、但熱不寒、蒸蒸發熱、身壯熱、身熱不揚、寒熱往來、潮熱等。發熱時間,短者幾日即退,長者持續10餘日或更長時間熱勢不解。最常伴見口乾煩渴,尿少便秘,舌上少津等熱傷津液之症。除發熱外,必伴隨有病變相關臟腑功能失調的症狀,如咳嗽、胸痛、脅肋脹滿、便秘、泄瀉、小便頻急等。 內傷發熱外感發熱與內傷發熱均以發熱為主症,故須加以鑒別。可從病因、病程、熱勢及伴發症等方面進行鑒別。外感發熱,由感受外邪所致,體溫較高,多為中度發熱或高熱,發病急,病程短,熱勢重,常見其他外感熱病之兼症,如惡寒、口渴、面赤、舌紅苔黃、脈數,多為實熱證。內傷發熱,由臟腑之陰陽氣血失調所致,熱勢高低不一,常見低熱而有間歇,其發病緩,病程長,數周、數月以至數年,多伴有內傷久病虛性證候,如形體消瘦,面色少華,短氣乏力,倦怠納差,舌質淡,脈數無力,多為虛證或虛實夾雜之證。 「熱者寒之」,外感發熱以清熱為治療原則,根據病邪性質、病變臟腑、影響氣血津液的不同,又有清熱解毒、清熱利濕、通腑瀉下、清瀉臟腑、?養陰益氣等治法,以達清除邪熱、調和臟腑之目標。清熱解毒選用具有解毒作用的清熱葯物來治療外感發熱,此法為治療外感發熱的主法,可應用於外感發熱的各個階段,是頓挫熱毒,防止傳變的關鍵,也是退熱保陰的重要措施。此法常與清臟腑、除濕、涼血等法配合應用。·

⑥ 熱病的辨證施治

外感熱病的辨證方法眾多,其辨證重點在於:分清表裡、辨明寒熱、確定虛實。分清表裡,以確定病變部位。一般而言,表證發熱與惡寒並見,半表半里證發熱與惡寒交替出現,而里證與虛證則發熱與惡寒只見其一或均不出現。辨明寒熱,可以確定病變寒熱屬性,又可分辨感邪性質。確定虛實,可以判斷病變虛實屬性,了解邪正消長變化趨勢。一般而言,外感熱病的前、中期為邪盛正實,後期則為邪衰正虛或邪去正復。
臨床常用分期法對外感熱病進行辨證施治。
1.邪盛正實階段(包括表衛、里熱階段)
外感熱病初期在發病的第1~3天,臨床表現為發熱、鼻塞流清涕、噴嚏、咳嗽、或伴咽痛、咽紅等症。此階段治療宜辛涼解表、清輕透邪,代表方劑為桑菊飲(桑葉、菊花、連翹、薄荷、甘草、葦根、杏仁、桔梗)、銀翹散(連翹、銀花、桔梗、薄荷、竹葉、甘草、芥穗、淡豆豉、牛蒡子)。
如外感發熱,汗出不解,病邪傳里,邪氣犯肺,導致肺失宣降,痰熱閉肺,則出現咳嗽、肺炎喘嗽、哮喘等證。此階段治療宜清肺發汗退熱,代表方劑為麻杏石甘湯(麻黃、杏仁、生石膏、甘草)。
2.邪衰正虛階段(包括陰虛階段、氣虛階段)
在熱病過程中,溫熱之邪最易傷津耗液及內損脾胃,邪衰正虛階段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氣陰兩虛表現。如病後余熱未清,氣津兩傷,見低熱不退或熱退後易復發、精神不振、不思飲食、口乾舌燥、舌紅少苔、脈細數,治療上宜滋養陰液、調理脾胃,可採用青蒿鱉甲湯(青蒿、鱉甲、生地、知母、丹皮)或竹葉石膏湯(竹葉、石膏、半夏、麥冬、人參、粳米、甘草);如見瘥後不寐,自汗盜汗者,多為陰液虧虛,余熱內擾,應慎用滋補,而以清養為益,可用酸棗仁湯(知母、茯苓、川芎、甘草、酸棗仁)加麥冬、人參、黃連、竹葉等。
3.邪去正復階段
外感熱病邪去正復階段患者外邪已解,脾胃虛弱較甚者,可採用運脾湯(黨參、白術、茯苓、佛手、枳殼、石菖蒲、炒麥芽、仙鶴草)。

⑦ 外感病的傳變規律

外感熱病是一大類病症,它包括了現代醫學所說的大部分傳染性和感染性疾病,如感冒、白喉、猩紅熱、病毒性肝炎、痢疾、腸炎、流行性出血熱、腸傷寒、SARS和禽流感以及將來可能出現的熱病等等。中醫同外感熱病斗爭的歷史很長久,對於外感熱病傳變規律的認識,也隨著時代的進步而不斷深入。今就歷代中醫對外感熱病傳變規律的認識作一探討。

一、 漢代以前的認識
漢代以前的熱病成就,其中既有臟腑辨證熱病的論述,也有用六經辨證熱病的理論。《素問·刺熱篇》按五臟來分類外感熱病,但是外感熱病往往不能局限於一個臟腑經絡,按五臟來分類外感熱病很難動態地、全面地反映外感熱病的全過程。這是用臟腑辨證的方法診斷外感熱病的缺陷。《素問·熱論》用三陰三陽的六經來概括熱病的證候,認為熱病是按「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四日太陰,五日少陰,六日厥陰」的次序,每日傳變一經的速度,依次傳遍六經。然後,熱病再依次衰退,直至痊癒。這種「日傳一經」的學說,雖然比較絕對、刻板,有著濃厚的程式化理想色彩,與臨床實際不一定完全相符,但是它卻試圖從整體上把握外感熱病的整個過程,以及用六經囊括外感熱病的全部證候,所以成就很高,影響相當深遠。仲景吸收此學說之精華而按六經分篇述其證治,同時又不拘泥「日傳一經」,而是將一切外感熱病在不同階段所共有的證候加以歸納;他重視不同階段病證的有機聯系,而不是肢解證候、強求傷寒證候與臟腑經絡的一一對應。因此,《傷寒論》才有了不同於《素問·熱論》的傷寒六經辨證體系。這正如時賢劉渡舟、時振聲先生所指出的,「六經」既是傷寒受病之體的病位概念,又有疾病發展的時序先後層次的含義,是整體觀與辨證觀的統一。
然而,許多醫家過分拘泥於六經辨證與經絡關系的學說,從而導致了牽強附會地理解六經辨證。所以,過分強調仲景繼承《素問》的一面,會造成對仲景師古而不泥經的治學方法,特別是對他以六經辨證作為論治一切外感熱病大綱突出貢獻的認識不足。

二、宋金元醫家的不同學說
宋金元醫家在臨證實踐中,觀察到某些病候歸類與其所屬經絡不盡相符,或與仲景原論難以合拍,但往往是看作傷寒傳入手經,或視為臟腑辨證對六經辨證的補充,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也未能從根本上動搖「六經即經絡」學說。龐安常、王好古關於肺主表證,譫語、斑疹屬心肺熱盛的有關論述,皆得之於臨證,不拘於仲景六經學說,體現了與後世溫病學的淵源關系,也可以說他們是較早用臟腑辨證補充六經辨證的典範。
朱肱《類證活人書》主張「病不必起自太陽,以脈證為准,不拘日數」的臨證活法體現了仲景辨證論治的精髓,足可羽翼仲景。王好古《此事難知》與尚從善《傷寒紀玄妙用集》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闡發為「太陽六傳」學說。王好古認為,太陽病進一步發展,可以有六種傳變形式:傳膀胱為傳本,傳陽明為循經傳,傳少陽為越經傳,傳少陰為表裡傳,傳太陰為誤下傳,傳厥陰為循經得度傳。其後尚從善也有類似的認識,但名稱不完全相同。尚氏認為太陽傳陽明是循經得度傳,傳厥陰是首尾傳,並按「日傳一經」說,解釋了《傷寒論》中的「過經」、「再經」和「傳經盡」。王氏、尚氏「太陽六傳」的理論對後世影響很大,目前刊行的《傷寒論》教材中也吸收了此論的主要精神。「太陽六傳」學說,不僅否定了「日傳一經」學說,而且對傷寒熱病六經傳變的規律性也提出了否定性的意見。但它也蘊含著這樣一種思想:傷寒病都是由表入里傳變的。
郭雍對「日傳一經」的理論與臨床實際不符的矛盾,提出傳經理論中的「常」與「變」加以闡析。他在《仲景傷寒補亡論》中說:「日猶經也,大抵受病皆有常變,其經與日不相應者則變。循常則易治,既變則難通。然變當從證,常可從日。」郭氏此說較為圓通可取,但臨床實際「日傳一經」或傳變六經者均屬罕見,而郭氏所論「變證」卻比比皆是。
三陰病問題歷來爭論不休,從仲景所設方證來看,其中除論述了與三陰經絡有關的證候外,主要是論述外感熱病後期所出現的危重證候,即所謂「三陰死證」。現代醫學證明,傳染性和感染性熱病發展到危重階段,往往因中毒,缺氧,失液失血,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紊亂,引起呼吸、循環衰竭而致死亡。因此,三陰證,除了與經絡相關的病證外,其死證代表了外感熱病最危重的階段。
太陽病可以「六傳」入里,三陰死證,證趨危亡,故六經辨證從總體上描述了眾多外感熱病由表入里,由輕而重的基本病變規律。

三、明清時期的認識
溫疫屬於中醫外感熱病或者說屬於廣義傷寒范疇。吳又可《溫疫論》闡發溫疫學說,強調「疫有九傳」。溫疫為什麼有這么多變化,恐怕吳又可也不能給出正確的論斷,所以他說:「傳變不常,皆因人而使。」結合現代醫學的知識,我們可以說這是因為「溫疫」一詞包括了眾多的傳染性和感染性疾病,它們分別有各自的發病過程和不同的病位,再加上病人的體質不同,所以就會出現紛紜復雜的傳變狀態。
吳又可的溫疫學說並未完全脫卻仲景的廣義傷寒論。如吳又可所說的邪位於「內不在臟腑,外不在經絡,舍於伏脊之內,去表不遠,附近於胃,乃表裡之分界,是為半表半里,即《針經》所謂橫連膜原是也」,以表裡來定位,無論如何會讓人看到仲景的影子。因為《素問·熱論》雖然以六經論述熱病,但是並沒有表裡的概念。而仲景《傷寒論》非常注重對傷寒表裡證的劃分,表裡是仲景傷寒學說中的基本概念,居於非常重要的地位。
自從葉天士提出溫病的衛氣營血辨證,吳鞠通倡導溫病按上中下三焦辨證的學說之後,溫病學說就與仲景的傷寒六經辨證學說分道揚鑣,成為外感熱病辨證的一套新體系,使外感熱病的診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當然,溫病學說也有不完善之處,受到後世醫家的批評。如以衛氣營血代表外感熱病的四個階段,按照傳統的中醫理論分析,存在不少問題。葉天士雲:「肺主氣屬衛,心主血屬營。」由此看來,衛氣營血似乎只與心肺二臟有關。但是五臟主貯藏精氣而不能輸瀉,所以溫熱邪氣陷入營血,出現神志昏迷時,也只能清心開竅,而不應當使用三承氣湯,使自古以來行之有效的攻下逐邪的方法,在理論闡釋上受到限制。再如葉天士的衛氣營血辨證,非常強調外感熱病後期,熱邪深入營血而見斑疹隱隱,或見斑疹透露。其實許多熱病是不發斑疹的,即使到了最後階段也見不到「斑疹隱隱」。而發疹的風疹、麻疹病,在臨床上證候多數並不嚴重,甚至發熱很輕微就「斑疹透露」了。這時的營血證,反而不如傷寒的陽明證深重和凶險。「衛氣營血辨證」作為描述外感熱病由淺入深、自輕而重的一般規律,以及其辨證體系所包容的證候內容的豐富性,遠不如六經辨證那樣貼切成熟。
吳鞠通提出溫病的三焦辨證方法,認為溫病之邪由上而下,從肺心所居的上焦,逐漸發展到脾胃所居的中焦,最後深入到肝腎所在的下焦。他的這一論點,曾受到王孟英、葉霖等溫病學家的激烈批評。王孟英雲:「(吳鞠通)自注雲:『肺病逆傳,則為心包。上焦失治,則傳中焦。始上焦,終下焦』。嘻!是鞠通排定路徑,必欲溫熱病導其道而行也。有是理乎?!彼犯肺之邪,若不外解,原以下傳於胃為順,故往往上焦未罷已及中焦。惟其不能下行為順,是以內陷膻中為逆傳。章虛谷亦昧此義,乃雲火本克金,而肺邪反傳於包絡,故曰逆。夫從所勝來者為微邪,胡可反以為逆?豈二公皆未讀《難經》耶!其不始於上焦者,更無論矣。」柳寶詒《溫熱逢原》也批評說:「試觀溫邪初發者,其果悉見上焦肺經之見證乎?即或見上焦之證,其果中下焦能絲毫無病乎?鞠通苟虛心診視,應亦自知其說之不可通矣」。

四、小結
種種外感熱病,除了發熱症狀之外,不僅臨床表現各不相同,其發展變化與轉歸、治療,都是不盡相同的。古人限於當時的歷史條件,不能一一細加區別;另一方面,每一個醫家遇到的疾病流行的病種和病情表現可能互不相同,只能根據自己所見到的情況,發掘它們病理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共性,總結出一套或幾套辨治規律。那麼,這種「共性規律」必然會有這種或那種缺陷,不能深入指導到每個疾病的具體細節,而醫療過程應當是非常個體化的。
到目前為止,如果我們非要總結外感熱病傳變規律,那我們只能說大多數外感熱病都遵循從表入里,由輕而重,或自上而下的趨勢。但這只是一個很粗略的規律,任何企圖強化或神化這種變化規律的做法,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不夠全面的缺陷。

閱讀全文

與外感熱病常用的辨證方法不包括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足外翻治療方法如何治療 瀏覽:382
做小扇子的簡單方法 瀏覽:226
醫美洗臉的正確方法 瀏覽:37
腦膜炎引起癱瘓哪裡可以治療方法 瀏覽:632
橋梁搭建方法視頻 瀏覽:344
哮喘的長期治療方法 瀏覽:30
如何處理活的大龍蝦的方法 瀏覽:264
新手機密碼鎖定方法 瀏覽:579
水晶玉器真假鑒別方法 瀏覽:29
如何只用一種方法就能減肥 瀏覽:105
什麼是大學計算方法 瀏覽:703
敏感肌怎樣才能好有哪些方法 瀏覽:745
面對問題要能夠找到解決方法作文 瀏覽:379
毛豆的種植方法和技術視頻 瀏覽:435
全自動免疫熒光分析儀操作方法 瀏覽:974
如何挑選牛仔褲的裁剪方法 瀏覽:361
甲亢的常用診斷方法 瀏覽:360
天固智能門鎖安裝方法 瀏覽:460
pc肌鍛煉方法教學 瀏覽:183
t梁數量計算方法 瀏覽: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