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轉閥式換向閥的工作原理
換向閥閥門由手柄驅動,通過手柄帶動閥桿與凸輪旋轉,凸輪具有定位驅動與鎖定密封組件的開啟與關閉功能。
手柄逆時針旋轉,兩組密封組件分別在凸輪的作用下關閉下端的兩個通道,上端的兩個通道分別與管道裝置的進口相通。反之,上端的兩個通道關閉,下端兩個通道與管道裝置的進口相通,實現了不停車換向。
六通換向閥主要由閥體、密封組件、凸輪、閥桿、手柄和閥蓋等零部件組成。
(1)內角採用沉割方法圖片擴展閱讀
一、按閥芯在閥體內停留的工作位置數分為二位、三位等;按與閥體相連的油路數分為 二通、三通、四通和六通等;操作閥芯運動的方式有 手動、機動、電動、液動、電液等型式。
工作時借著閥外的驅動傳動機構轉動驅動軸,帶動搖拐臂,啟動閥板,使工作流體時而從左入口通向閥的下部出口,時而從右入口變換通向下部出口,實現了周期變換流向的目的。
二、換向閥的特點:
1、液壓元件全部原裝進口,交貨及時快捷;
2、大量常規現貨庫存,液壓閥件常用庫存在2000件以上;
3、產品適合重載及惡劣工況,使用壽命長。
⑵ 什麼叫軸向沉割槽和徑向沉割槽
首先沉割槽,您應該清楚吧,不清楚您可以網路下。然後就是軸向徑向的問題。軸向:就是軸轉動的中心線方向。徑向就是從圓心至半徑的方向,也可以理解為從軸中心線上的一點向四周擴撒的方向。
⑶ 榨油機榨出的油渾濁有沉澱怎麼處理
是什麼原因造成榨油機榨出的油脂,在經過一段時間存放以後底部會有很多沉澱呢?不管是 小型榨油機,液壓榨油機出的油,時間久了甚至是高級精良食用油,哪怕是在國家糧油倉庫里的存放油脂都會有沉澱。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就是今天我要告訴大家的真相和事實。
沉澱物可以用化學方法和物理方式來解決,但是那種方法都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除非一種辦法,那就是完全處理過厚真空封閉。還有些沉澱物,這些是極細小的原料碎末,是正常的現象,能夠食用。只要採用純物理壓榨方式獲得的初榨油才會有這樣的沉澱,市場銷售的廢品油都會採取化學添加辦法徹底去除這些碎末。由於花生、芝麻等碎末十分細小,通常運用的普經過濾網無法徹底篩除,因而用榨油機壓榨出來的油大多存在微小的碎末沉澱,但這些碎末不會給安康帶來任何危害,普通在寄存過程中都會自然沉澱在瓶底,也不影響食用。
但是即使這些沉澱物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那我們有沒有徹底解決的辦法,首先是過濾的問題,精煉油設備壓榨的油脂是毛油肯定要過濾,可以通過和精煉油設備配套使用高精密離心式濾油機過濾後,再儲存沉澱,然後把沉澱割除的再真空密封起來,這樣不和空氣接觸就會使油脂的渣滓沉澱,這就是為什麼過濾好的油脂,存放會有沉澱的原因所在。還有種辦法是精煉,就像咱在超市,商店裡的買的浸出油一樣,是進過精煉程序出來的,不會有沉澱,但也要密封包裝,要不打開儲放就會還有沉澱情況。
⑷ 液壓電磁閥工作原理
在水泵輸水管路系統中,當突然停泵時,泵出口止回閥迅速關閉,致使閥出口管路中循環流速突然下降,並產生迴流沖擊壓力,速度突變會產生沖擊壓力波傳遞,傳遞速度很高,可以使閥出口段壓力升高至額定壓力的數倍,這就是管路中的水錘現象,它可以導致閥或管道破裂,產生事故。為了避免這類事故,目前人們都是採用具有延遲關閉特性的閥門,如兩階段控制關閉蝶閥、具有子母閥板的水力控制閥、緩閉止回閥等,使閥門延遲關閉,部分水通過泵與轉子部件迴流以達到泄壓消除水錘壓力的目的。但由於泄壓時間較長,迴流的水長時間沖擊泵的葉輪,使泵轉子部件反轉速度加快,時間長會損壞泵轉子部
件及與之相聯的電機轉子部件。
為了解決以上問題,有必要設計一種裝於旁通管路上的自動泄壓閥,它可以在泄壓時間內將迴流引至泵進口,即泄壓迴流不再通過泵轉子部件,完成泄壓能自動關閉,徹底解決了泄壓迴流沖擊泵反轉的問題,並達到有效消除水錘的目的。
1 結構設計
該閥由閥體、液壓腔、液壓管a和液壓管b組成。閥體為一四通管,內有液壓傳動桿、下閥板、上閥板,液壓傳動桿兩端帶有螺紋。閥體下部通過聯接螺釘與底蓋聯接,閥體上下兩側各有一個進出水口與管道聯接,閥體內中部靠近上進出水口處有密封座,上閥板通過焊接與液壓傳動桿聯接,下閥板通過螺母、液壓傳動桿一端的螺紋與液壓傳動桿聯接,閥體上部通過法蘭與液壓腔聯接。液壓腔由液壓腔座、液壓腔蓋、液壓腔體和活塞組成,通過螺桿、螺母與閥體聯成一體,液壓腔座上有液壓腔座套,活塞在液壓腔體內,液壓傳動桿通過液壓腔座套用螺母、液壓傳動桿一端的螺紋與活塞聯接。活塞將液壓腔分為上腔和下腔,活塞上有「O」形密封圈,通過活塞上的「O」形密封圈與液壓腔體內壁壓緊密封,使液壓腔上下兩腔完全隔離。液壓腔蓋上開有通流孔,液壓管a通過通流孔與液壓腔上腔接通。液壓腔座上開有通流孔,與液壓腔下腔連通液壓管b通過通流孔與液壓腔下腔接通。
在上閥板、下閥板、液壓腔座套上安裝「O」形密封圈,在液壓腔蓋與液壓腔體之間的止口配合面上安裝密封墊,在液壓腔體與液壓腔座之間的止口配合面上安裝密封墊,在液壓腔座與閥體之間的止口配合面上安裝密封墊,在閥體與底蓋之間和止口配合面上安裝密封墊。在液壓管a上安裝過濾器、調節閥微止回閥,在液壓管b上安裝過濾器、調節閥。在液壓腔蓋上開有通流孔,通過通流孔再聯接液壓管c,其上裝有微止回閥液壓腔蓋上方安裝放氣螺塞。液壓腔蓋上安裝放氣螺塞,可以用來放掉液壓腔上腔的氣體。
液壓腔由液壓腔座、液壓腔蓋、液壓腔體和膜片上板、膜片、膜片壓蓋組成,膜片上板、膜片、膜片壓蓋在液壓腔體內,膜片上板在膜片上面,膜片壓蓋在膜片下面,液壓傳動桿通過液壓腔座套,用螺母、液壓傳動桿一端的螺紋與膜片壓蓋、膜片、膜片上板聯成一體,液壓腔蓋、膜片與液壓腔腔體之間通過螺桿、螺母聯接,膜片將液壓腔分為上下兩腔,並使上下兩腔完全隔離。
2 工作原理與功能
具有上述結構的旁通液控泄壓閥,用於輸送流體管路系統中,它裝在泵出口止回閥出口側旁通泄壓管道上,可實現如下功能和使用效果。當泵處於起動狀態時,與液壓管接通的液壓腔下腔壓力高於與液壓管接通的液壓腔上腔壓力,在壓力差作用下,活塞向上移動並通過液壓傳動桿帶動下閥板向上移動,此時,下進出水口有液體進入,並通過閥體從上進出水口流出。當活塞向上移動並通過液壓傳動桿帶動下閥板向上移動,直至下閥板與閥體內的密封座接觸時,下閥板上的「O」形密封圈5被壓縮起密封作用,此時,上進出水口和下進出水口內無液體流動,此時,泵及管路系統處於正常工作狀態,液壓腔蓋上聯接的液壓管可以加快液壓腔內液體流動的速度,從而使這個過程迅速進行。
當突然停電時,止回閥自動關閉,此時液壓腔上腔的壓力大於液壓腔下腔的壓力,活塞在壓力差的作用下向下移動並帶動下閥板向下移動,「O」形密封圈失去密封作用,上進出水口內有液體流入並經閥體由下進出水口排出,同時,上閥板亦在液壓傳動桿的帶動下同步向下移動直至與閥體內的密封座接觸,「O」形密封圈被壓縮起密封作用,此時,上進出水口內停止液體流入,液壓作用消除。從下閥板與上閥板同時向下移動,「O」形密封圈失去密封作用開始到「O」形密封圈起密封作用這段時間就是泄壓時間。
密封墊用來保證液壓腔內的液體不外泄,密封墊用來保證閥體內的液體不外泄。液壓腔座套上的「O」形密封圈用以隔離液壓腔與閥體內的液體。為了調節泄壓時間,在液壓管上裝有調節閥,泄壓時間可以通過調節閥來控制液壓腔內上下腔液體的流入、流出速度來調節。在液壓管上裝有過濾器,用以過濾液體中雜質,保證液壓腔內清潔。在液壓管上裝有微止回閥,可以用來對流入液壓腔上腔的水流進行節流。該閥動作靈活,關閉時間可調(最快15s,最慢348s),對於復雜管網系統,消除水錘效果好,徹底解決了兩階段關止回閥慢關時間長、回水沖擊泵反轉的問題。
3 應 用
已設計製造口徑80mm,150mm,300mm的3種泄壓閥,公稱壓力1.6MPa,應用於自來水、冶金冷卻循環水、石化冷卻循環水管道系統,經近1年的運行證明,該閥動作靈活,關閉時間可調,對於復雜管網系統,消除水錘效果好,徹底解決了兩階段關止回閥慢關時間長、回水沖擊反轉的問題。說明閥的結構與性能設計方法可行,參數選擇准確。
旁通液壓控制泄壓閥安裝在主管道中止回閥出口側的旁通管道上,與止回閥配合使用,利用管道中有壓液體來實現驅動和自動控制,徹底解決了傳統的兩階段關閉閥消除水錘壓力時泄流使泵轉子部件反轉問題。由於它具有關閉時間可調的功能,適用於各種復雜管路消除水錘壓力,是一種具有推廣應用價值的新型泄壓閥。
電磁閥是用來控制流體的自動化基礎元件,屬於執行器;並不限於液壓,氣動。電磁閥用於控制液壓流動方向,工廠的機械裝置一般都由液壓鋼控制,所以就會用到電磁閥。
電磁閥的工作原理,電磁閥里有密閉的腔,在的不同位置開有通孔,每個孔都通向不同的油管,腔中間是閥,兩面是兩塊電磁鐵,哪面的磁鐵線圈通電閥體就會被吸引到哪邊,通過控制閥體的移動來檔住或漏出不同的排油的孔,而進油孔是常開的,液壓油就會進入不同的排油管,然後通過油的壓力來推動油剛的活塞,活塞又帶動活塞桿,活塞竿帶動機械裝置動。這樣通過控制電磁鐵的電流就控制了機械運動。
⑸ 沉割是什麼意思
如果是工藝說明可能是
軸頸過渡處要清根,做凹進去的空刀槽。
⑹ 曲軸的加工工藝、設計步驟、流程
引擎的主要旋轉機件,裝上連桿後,可承接連桿的上下(往復)運動變成循環(旋轉)運動。
是發動機上的一個重要的機件,其材料是由碳素結構鋼或球墨鑄鐵製成的,有兩個重要部位:主軸頸,連桿頸,(還有其他)。主軸頸被安裝在缸體上,連桿頸與連桿大頭孔連接,連桿小頭孔與汽缸活塞連接,是一個典型的曲柄滑塊機構。曲軸的潤滑主要是指與搖臂間軸瓦的潤滑和兩頭固定點的潤滑. 這個一般都是壓力潤滑的,曲軸中間會有油道和各個軸瓦相通,發動機運轉以後靠機油泵提供壓力供油進行潤滑、降溫。發動機工作過程就是,活塞經過混合壓縮氣的燃爆,推動活塞做直線運動,並通過連桿將力傳給曲軸,由曲軸將直線運動轉變為旋轉運動。曲軸的旋轉是發動機的動力源。也是整個船的源動力。
曲軸製造技術/工藝的進展
1、球墨鑄鐵曲軸毛坯鑄造技術
(1) 熔煉
高溫低硫純凈鐵水的獲得是生產高質量球墨鑄鐵的關鍵。國內主要是以沖天爐為主的生產設備,鐵水未進行預脫硫處理;其次是高純生鐵少、焦炭質量差。目前已採用雙聯外加預脫硫的熔煉方法,採用沖天爐熔化鐵水,經爐外脫硫,然後在感應電爐中升溫並調整成分。目前,在國內鐵水成分的檢測已普遍採用真空直讀光譜儀來進行。
(2) 造型
氣流沖擊造型工藝明顯優於粘土砂型工藝,可獲得高精度的曲軸鑄件,該工藝製作的砂型具有無反彈變形量等特點,這對於多拐曲軸尤為重要。目前,國內已有一些曲軸生產廠家從德國、義大利、西班牙等國引進氣流沖擊造型工藝,不過,引進整條生產線的只有極少數廠家,如文登天潤曲軸有限公司引進了德國KW鑄造生產線。
2、鋼曲軸毛坯的鍛造技術
近幾年來,國內已引進了一批先進的鍛造設備,但由於數量少,加之模具製造技術和其他一些設施跟不上,使一部分先進設備未發揮應有的作用。從總體上來講,需改造和更新的陳舊的普通鍛造設備多,同時,落後的工藝和設備仍占據主導地位,先進技術有所應用但還不普遍。
3、機械加工技術
目前國內曲軸生產線多數由普通機床和專用機床組成,生產效率和自動化程度相對較低。粗加工設備多採用多刀車床車削曲軸主軸頸及拐頸,工序的質量穩定性差,容易產生較大的內應力,難以達到合理的加工餘量。一般精加工採用MQ8260等曲軸磨床粗磨-半精磨-精磨-拋光,通常靠手工操作,加工質量不穩定。
隨著貿易全球化的到來,各廠家已意識到了形勢的嚴峻性,紛紛進行技術改造,全力提升企業的競爭力,近年來引進了許多先進設備和技術,進展速度很快。就目前狀況來講,這些設備和技術基本依賴進口。下面就哈爾濱東安動力、一汽大柴、文登天潤曲軸、濱州海得曲軸等公司的情況作以介紹。
哈爾濱東安集團曲軸生產線為全自動柔性流水生產線,粗加工生產線由德國的專機自動線(LINDENMAIER)、數控車-車拉、數控高速隨動外銑(BOEHRINGER)、圓角滾壓機(HEGENSCHEIDT-MFD)和止推面車滾專機、淬火機(EMA)等組成;精加工生產線由日本的數控高速CBN磨床(TOYODA)、動平衡機、拋光機(IMPCO-NACHI)、檢測機、清洗機等組成。連桿軸頸加工則採用了數控高速隨動加工技術,全線採用高速CBN砂輪磨削技術,磨削線速度達到120m/s。
文登天潤曲軸通過引進德、美、意等發達國家的先進設備,組建了具有當今國際先進水平的大型曲軸生產基地,由CBN磨床、HAAS立式和卧式加工中心、義大利SAIMP磨床、德國HELLER曲軸內銑床和SA-FINA拋光機等設備組成的機加工生產線已經開始大批量生產。
一汽大柴曲軸生產線粗、精加工工序位於不同的車間,從而保證了精加工車間的清潔。粗加工有曲軸質量定心機、數控內銑床等設備,精加工設備由英國LANDIS、日本TOYADA數控曲軸磨床等進口先進設備組成。
濱州海得曲軸經過技術改造,組建了數控曲軸機加工生產線,粗加工設備由數控車床、數控曲軸銑床等設備組成,精加工設備由數控磨床、數控砂帶拋光機、滾磨光整機等設備組成,近期准備購進日本TOYADA工機數控磨床等關鍵設備,檢驗設備有美國ADCOLE曲軸三坐標測量機(見圖3)、粗糙度儀等組成。值得一提的是,海得曲軸公司在全國專業曲軸生產廠家中率先應用了球墨鑄鐵曲軸圓角滾壓和滾磨光整新技術,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遼寧鴻發曲軸生產線經過技術改造後,主要由三台數控車床(進口VT36、CAK6163、CAK6150)、兩台數控內銑(S1-305B)為主的粗加工設備;七台數控曲軸磨床(1台進口CBN砂輪3L1、2台H197B、4台H229B)和熒光磁粉探傷機等精加工設備;去應力採用8台井爐,氮化處理採用7台離子氮化爐,淬火熱處理採用法國進口EFD公司生產的CIHM12全自動淬火機床和推桿式回火爐。同時由美國進口的曲軸綜合測量儀可以對曲軸進行全尺寸檢驗,產品質量得到了可靠的保障,同時具備了三條生產線同時加工的生產能力。
可以看出,發動機曲軸製造技術進展最為迅速的是機械加工裝備,比較典型的加工工藝是銑削和磨削。下面簡要介紹GF70M-T曲軸磨床和VDF 315 OM-4高速隨動外銑床,其先進程度可見一斑:
GF70M-T曲軸磨床是日本TOYADA工機開發生產的專用曲軸磨床,是為了滿足多品種、低成本、高精度、大批量生產需要而設計的數控曲軸磨床。該磨床應用工件回轉和砂輪進給伺服聯動控制技術,可以一次裝夾而不改變曲軸回轉中心即可完成所有軸頸的磨削,包括隨動跟蹤磨削連桿軸頸;採用靜壓主軸、靜壓導軌、靜壓進給絲杠(砂輪頭架)和線性光柵閉環控制,使用TOYADA工機生產的GC50 CNC控制系統,磨削軸頸圓度精度可達到0.002mm;採用CBN砂輪,磨削線速度高達120m/s,配雙砂輪頭架,磨削效率極高。
VDF 315 OM-4高速隨動外銑床是德國BOEHRINGER公司專為汽車發動機曲軸設計製造的柔性數控銑床,該設備應用工件回轉和銑刀進給伺服連動控制技術,可以一次裝夾不改變曲軸回轉中心隨動跟蹤銑削曲軸的連桿軸頸。VDF 315 OM-4高速隨動外銑採用一體化復合材料結構床身,工件兩端電子同步旋轉驅動,具有乾式切削、加工精度高、切削效率高等特點;使用SIEMENS 840D CNC控制系統,設備操作說明書在人機界面上,通過輸入零件的基本參數即可自動生成加工程序,可以加工長度450~700mm、回轉直徑在380mm以內的各種曲軸,連桿軸頸直徑誤差為±0.02mm。
4、熱處理和表面強化處理技術
曲軸的熱處理關鍵技術是表面強化處理。球墨鑄鐵曲軸一般均採用正火處理,為表面處理做好組織准備,表面強化處理一般採用感應淬火或氮化工藝。鍛鋼曲軸則採用軸頸與圓角淬火工藝。引進的設備有AEG全自動曲軸淬火機床、EMA淬火機床等。
據國外資料介紹,球墨鑄鐵曲軸採用圓角滾壓工藝與離子氮化結合使用進行復合強化,可使整條曲軸的抗疲勞強度提高130%以上。國內部分廠家近幾年也進行了這方面的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曲軸圓角滾壓加工方面,德國赫根塞特(HEGENSCHEIDT-MFD AUTOMATIC)生產的機床應用了變壓力滾壓和矯正專利技術,是比較好的圓角滾壓設備,但價格昂貴。目前國內在這方面的研究也有了一定的成果,東風汽車有限公司工藝研究所的「曲軸圓角滾壓強化與滾壓校直技術研究開發及應用」解決了國內企業化巨資引進國外技術的問題,該課題獲得了原國家機械工業局科技進步二等獎。
曲軸製造技術的發展趨勢
1、鑄造技術
(1)熔煉
對於高牌號鑄鐵的熔化,將採用大容量中頻爐進行熔煉或變頻中頻爐熔煉,並採用直讀光譜儀檢測鐵水成分。球墨鑄鐵處理採用轉包,研製新品種球化劑,採用隨流孕育、型內孕育及復合孕育等先進孕育方法。熔化過程的各參數實現微機控制和屏幕顯示。
(2)造型
消失模鑄造將得到發展和推廣。在砂型鑄造中,無箱射壓造型和擠壓造型將受到重視並繼續在新建廠或改建廠中推廣應用。原有的高壓造型線將繼續使用,其中部分關鍵元件將得到改進,實現自動組芯和下芯。
2、鍛造技術
以熱模鍛壓力機、電液錘為主機的自動線是鍛造麯軸生產的發展方向,這些生產線將普遍採用精密剪切下料、輥鍛(楔橫軋)制坯、中頻感應加熱、精整液壓機精壓等先進工藝,同時配有機械手、輸送帶、帶回轉台的換模裝置等輔機,形成柔性製造系統(FMS)。通過FMS可自動更換工件和模具以及自動進行參數調節,在工作過程中不斷測量。顯示和記錄鍛件厚度和最大壓力等數據並與定值比較,選擇最佳變形量以獲得優質產品。由中央控制室監控整個系統,實現無人化操作。
3、機械加工技術
曲軸粗加工將廣泛採用數控車床、數控內銑床、數控車拉床等先進設備對主軸頸、連桿軸頸進行數控車削、內銑削、車-拉削加工,以有效減少曲軸加工的變形量。曲軸精加工將廣泛採用CNC控制的曲軸磨床對其軸頸進行精磨加工。此種磨床將配備砂輪自動動平衡裝置、中心架自動跟蹤裝置、自動測量、自動補償裝置、砂輪自動修整、恆線速度等功能要求,以保證磨削質量的穩定。高精設備依賴進口的現狀,估計短期內不會改變。
4、熱處理技術和表面強化技術
(1)曲軸中頻感應淬火
曲軸中頻感應淬火將採用微機監控閉環中頻感應加熱裝置,具有效率高、質量穩定、運行可控等特點。
(2)曲軸軟氮化
對於大批量生產的曲軸來說,為了提高產品質量,今後將採用微機控制的氮基氣氛氣體軟氮化生產線。氮基氣氛氣體軟氮化生產線由前清洗機(清洗乾燥)、預熱爐、軟氮化爐、冷卻油槽、後清洗機(清洗乾燥)、控制系統及制氣配氣等系統組成。
(3)曲軸表面強化技術
球墨鑄鐵曲軸圓角滾壓強化將廣泛應用於曲軸加工中,另外,圓角滾壓強化加軸頸表面淬火等復合強化工藝也將大量應用於曲軸加工中,鍛鋼曲軸強化方式將會更多地採用軸頸加圓角淬火處理。
曲軸止推面磨削燒傷工藝分析
在磨削淬火鋼曲軸止推面時,可能產生以下3種燒傷:
1.回火燒傷
如果磨削區的溫度未超過淬火鋼的相變溫度,但已超過馬氏體的轉變溫度,止推面表層金屬的回火馬氏體組織將轉變成硬度較低的回火組織(索氏體或托氏體),這種燒傷稱為回火燒傷。
2.淬火燒傷
如果磨削區溫度超過了相變溫度,再加上冷卻液的急冷作用,表層金屬發生二次淬火,使表層金屬出現二次淬火馬氏體組織,其硬度比原來的回火馬氏體的高,在它的下層,因冷卻較慢,出現了硬度比原先的回火馬氏體低的回火組織(索氏體或托氏體),這種燒傷稱為淬火燒傷。
3.退火燒傷
如果磨削區溫度超過了相變溫度,而磨削區域又無冷卻液進入,表層金屬將產生退火組織,表面硬度將急劇下降,這種燒傷稱為退火燒傷。在曲軸成形磨削中,多屬於此種燒傷。
改善磨削燒傷的途徑
磨削熱是造成磨削燒傷的根源,故改善磨削燒傷有兩個途徑:一是盡可能地減少磨削熱的產生;二是改善冷卻條件,盡量使產生的熱量少傳入工件。
1.有沉割槽的曲軸止推軸頸
在圖1中,曲軸止推軸頸有較深的沉割槽,而沉割槽已在以前工序加工好,在磨削時不用磨削沉割槽,只需磨削止推軸頸和兩個止推面。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是使用成形砂輪磨削,只要使用強力冷卻、合理的磨削餘量和選擇好砂輪參數,一般情況下可以避免磨削燒傷缺陷的出現。在使用窄砂輪磨削止推軸頸時,可採用的方案是:調整程序和砂輪的角度磨削,使砂輪從軸頸的右側以斜切方式進入,磨削至要求尺寸,再快速沿原角度方向斜退出;使砂輪從軸頸的左側以斜切方式進入,磨削至要求尺寸,再快速沿原角度方向斜退出;使砂輪從軸頸的中間快速切入磨削至要求尺寸,再快速退出。在上述磨削時,要應用強力冷卻。至此,止推軸頸及兩側面磨削完畢。
2.無沉割槽的曲軸止推軸頸
圖2所示曲軸止推軸頸無沉割槽,在磨削時需磨削止推軸頸和兩個止推面,另外還有兩個成形圓角。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是使用窄砂輪磨削,使用強力冷卻,也很難避免磨削燒傷缺陷的出現。下面分兩種磨削方式來分述解決方案:
(1)成形磨削。在成形磨削中,其產生燒傷的主要原因是磨削熱的大量積累和冷卻液無法進入而造成的退火燒傷,退火燒傷造成曲軸止推面硬度下降,表層產生退火組織,止推面的耐磨性變差,嚴重影響發動機的運行穩定性。根據其造成燒傷的主要因素,我們分別從3個方面入手:選擇合適的砂輪、選擇合理的磨削餘量和改善冷卻條件。
①選擇合適的砂輪。淬火鋼曲軸止推面硬度高、面積大,砂粒易磨鈍。為了避免砂粒磨鈍而產生大量磨削熱,砂輪硬度宜選軟些,以便磨鈍的砂粒及時脫落,保持砂輪的自銳性。組織較軟的砂輪氣孔多,其中可以容納切屑,避免砂輪堵塞,又可將冷卻液或空氣帶入磨削區域,從而使磨削區域溫度降低。
在保證曲軸止推面粗糙度要求的前提下,宜選擇較粗粒度的砂輪,以達到較高的去除比率;另外,砂輪必須精細地平衡,以便砂輪工作時處於良好的平衡狀態;砂輪必須及時修整以保持其鋒利;影響砂輪修整頻次的因素很多,包括被磨材料的純度和類型、冷卻液的凈度等;修整砂輪的金剛石支座必須牢固,若金剛石表面上有0.5~0.6mm的磨損量,標志金剛石已磨鈍了,應及時更換;嚴格控制砂輪傳動系統及砂輪心軸的間隙;砂輪傳動帶松緊調整合適。
②選擇合理的磨削餘量和磨削參數。在生產實踐中,常以提高工件速度,減少徑向進給量來減少工件表面燒傷和裂紋。有一種經驗為0.1mm磨削法,即在最後加工的0.1mm餘量中,逐漸減少進給量,可以去掉前兩次磨削行程中產生的表面損傷層,以減少磨削燒傷。
根據以上理論,我們在生產實踐中採用曲軸止推軸頸多工序磨削,分為粗磨、半精磨和靜磨等工序。經過多工序磨削後,曲軸止推軸頸直徑餘量為0.15~0.25mm,止推面單邊餘量為0.04~0.07mm,成形磨削再配以強力冷卻等措施,可有效避免燒傷缺陷的產生。值得一提的是,選擇合理的磨削餘量,還可以防止止推面出現喇叭口形狀(因防止燒傷,一般選擇較軟的砂輪,餘量太大,磨粒脫落較塊,容易出現錐面)。
③改善冷卻條件,實施強力冷卻。冷卻液必須有效充分,冷卻液必須噴到磨削區域;流量一般為40~45L/min,以實現充分冷卻;壓力一般為0.8~1.2N/mm2,以沖去粘在砂輪上的切屑;保持冷卻液的純凈,妥善地過濾,以清除冷卻液的切屑、磨粒等臟物;冷卻液的容器要足夠大,以免摻入過多的氣體或泡沫;防止冷卻液的溫度急劇升高或降低,一般控製冷卻系統的容積和工作間的室溫,就足以控製冷卻液的溫度,然而在特殊儲況下應當使用散熱器。
(2)窄砂輪磨削(砂輪寬度低於止推軸頸檔寬尺寸)。在使用窄砂輪磨削中,成形磨削採用的防燒傷措施均可應用於此種方法的磨削,只不過窄砂輪磨削在砂輪進給方式上可有更多的選擇。一種是徑向切入法磨削,此種磨削如調整不當可造成前文所述的喇叭口形狀;另一種是斜切方式磨削,第一步,使砂輪從軸頸的右側以斜切方式進入,磨削至要求尺寸,再快速沿原角度方向斜退出;第二步,使砂輪從軸頸的左側以斜切方式進入,磨削至要求尺寸,再快速沿原角度方向斜退出;第三步,使砂輪從軸頸的中間快速切入磨削至要求尺寸,再快速推出。其工序磨削餘量和冷卻方式與成形磨削採用一致的參數。
⑺ 清角什麼意思
清角是鉗工加工中一種常用的加工方法,對提高加工表面平面度,提高接觸精度,改善接觸表面的接觸質量的重要方法。
清角對提高工件配合精度,減小配合間隙,提升表面質量,防止工件變形有著重要作用。在工藝允許的情況下,加工者可將夾角處加工成圓角或方槽。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不同的清角結構的加工方式和質量控制也不相同。對於外角,一般我們不論角度大小,基本採用去毛刺的手法加工出側棱即可。但對於內角而言,需要視角度大小來決定加工方法。通常 45°、60°內角是可以通過鑽工藝孔或鋸沉割槽法來進行清角的,但對於 90°內角卻不能用以上方法,只能通過銼修法完成清角。
常見的清角方法有:加工工藝孔、開沉割槽、銼修等。
網路上還提到了下述兩種解釋:
1)角,古代五音之一。古人以為角音清,故曰清角。
《韓非子·十過》:「 平公 提觴而起,為 師曠 壽,反而問曰:『音莫悲於清徵乎?』 師曠 曰:『不如清角。』」
2)雅曲名。
漢 傅毅 《舞賦》:「揚《激徵》,騁《清角》。」 李善 註:「《激徵》、《清角》,皆雅曲名。」
⑻ 初一下學期數學手抄報資料
高斯(Gauss 1777~1855)生於Brunswick,位於現在德國中北部。他的祖父是農民,父親是泥水匠,母親是一個石匠的女兒,有一個很聰明的弟弟,高斯這位舅舅,對小高斯很照顧,偶而會給他一些指導,而父親可以說是一名「大老粗」,認為只有力氣能掙錢,學問這種勞什子對窮人是沒有用的。
高斯很早就展現過人才華,三歲時就能指出父親帳冊上的錯誤。七歲時進了小學,在破舊的教室里上課,老師對學生並不好,常認為自己在窮鄉僻壤教書是懷才不遇。高斯十歲時,老師考了那道著名的「從一加到一百」,終於發現了高斯的才華,他知道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教高斯,就從漢堡買了一本較深的數學書給高斯讀。同時,高斯和大他差不多十歲的助教Bartels變得很熟,而Bartels的能力也比老師高得多,後來成為大學教授,他教了高斯更多更深的數學。
老師和助教去拜訪高斯的父親,要他讓高斯接受更高的教育,但高斯的父親認為兒子應該像他一樣,作個泥水匠,而且也沒有錢讓高斯繼續讀書,最後的結論是--去找有錢有勢的人當高斯的贊助人,雖然他們不知道要到哪裡找。經過這次的訪問,高斯免除了每天晚上織布的工作,每天和Bartels討論數學,但不久之後,Bartels也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教高斯了。
1788年高斯不顧父親的反對進了高等學校。數學老師看了高斯的作業後就要他不必再上數學課,而他的拉丁文不久也凌駕全班之上。
1791年高斯終於找到了資助人--布倫斯維克公爵費迪南(Braunschweig),答應盡一切可能幫助他,高斯的父親再也沒有反對的理由。隔年,高斯進入Braunschweig學院。這年,高斯十五歲。在那裡,高斯開始對高等數學作研究。並且獨立發現了二項式定理的一般形式、數論上的「二次互逆定理」(Law of Quadratic Reciprocity)、質數分布定理(prime numer theorem)、及算術幾何平均(arithmetic-geometric mean)。
1795年高斯進入哥廷根(G?ttingen)大學,因為他在語言和數學上都極有天分,為了將來是要專攻古典語文或數學苦惱了一陣子。到了1796年,十七歲的高斯得到了一個數學史上極重要的結果。最為人所知,也使得他走上數學之路的,就是正十七邊形尺規作圖之理論與方法。
希臘時代的數學家已經知道如何用尺規作出正 2m×3n×5p 邊形,其中 m 是正整數,而 n 和 p 只能是0或1。但是對於正七、九、十一邊形的尺規作圖法,兩千年來都沒有人知道。而高斯證明了:
一個正 n 邊形可以尺規作圖若且唯若 n 是以下兩種形式之一:
1、n = 2k,k = 2, 3,…
2、n = 2k × (幾個不同「費馬質數」的乘積),k = 0,1,2,…
費馬質數是形如 Fk = 22k 的質數。像 F0 = 3,F1 = 5,F2 = 17,F3 = 257, F4 = 65537,都是質數。高斯用代數的方法解決二千多年來的幾何難題,他也視此為生平得意之作,還交待要把正十七邊形刻在他的墓碑上,但後來他的墓碑上並沒有刻上十七邊形,而是十七角星,因為負責刻碑的雕刻家認為,正十七邊形和圓太像了,大家一定分辨不出來。
1799年高斯提出了他的博士論文,這論文證明了代數一個重要的定理:
任一多項式都有(復數)根。這結果稱為「代數學基本定理」(Fundamental Theorem of Algebra)。
事實上在高斯之前有許多數學家認為已給出了這個結果的證明,可是沒有一個證明是嚴密的。高斯把前人證明的缺失一一指出來,然後提出自己的見解,他一生中一共給出了四個不同的證明。
在1801年,高斯二十四歲時出版了《算學研究》(Disquesitiones Arithmeticae),這本書以拉丁文寫成,原來有八章,由於錢不夠,只好印七章。
這本書除了第七章介紹代數基本定理外,其餘都是數論,可以說是數論第一本有系統的著作,高斯第一次介紹「同餘」(Congruent)的概念。「二次互逆定理」也在其中。
二十四歲開始,高斯放棄在純數學的研究,作了幾年天文學的研究。
當時的天文界正在為火星和木星間龐大的間隙煩惱不已,認為火星和木星間應該還有行星未被發現。在1801年,義大利的天文學家Piazzi,發現在火星和木星間有一顆新星。它被命名為「穀神星」(Cere)。現在我們知道它是火星和木星的小行星帶中的一個,但當時天文學界爭論不休,有人說這是行星,有人說這是彗星。必須繼續觀察才能判決,但是Piazzi只能觀察到它9度的軌道,再來,它便隱身到太陽後面去了。因此無法知道它的軌道,也無法判定它是行星或彗星。
高斯這時對這個問是產生興趣,他決定解決這個捉摸不到的星體軌跡的問題。高斯自己獨創了只要三次觀察,就可以來計算星球軌道的方法。他可以極准確地預測行星的位置。果然,穀神星准確無誤的在高斯預測的地方出現。這個方法--雖然他當時沒有公布--就是「最小平方法」 (Method of Least Square)。
1802年,他又准確預測了小行星二號--智神星(Pallas)的位置,這時他的聲名遠播,榮譽滾滾而來,俄國聖彼得堡科學院選他為會員,發現Pallas的天文學家Olbers請他當哥廷根天文台主任,他沒有立刻答應,到了1807年才前往哥廷根就任。
1809年他寫了《天體運動理論》二冊,第一冊包含了微分方程、圓椎截痕和橢圓軌道,第二冊他展示了如何估計行星的軌道。高斯在天文學上的貢獻大多在1817年以前,但他仍一直做著觀察的工作到他七十歲為止。雖然做著天文台的工作,他仍抽空做其他研究。為了用積分解天體運動的微分力程,他考慮無窮級數,並研究級數的收斂問題,在1812年,他研究了超幾何級數(Hypergeometric Series),並且把研究結果寫成專題論文,呈給哥廷根皇家科學院。
1820到1830年間,高斯為了測繪汗諾華(Hanover)公國(高斯住的地方)的地圖,開始做測地的工作,他寫了關於測地學的書,由於測地上的需要,他發明了日觀測儀(Heliotrope)。為了要對地球表面作研究,他開始對一些曲面的幾何性質作研究。
1827年他發表了《曲面的一般研究》 (Disquisitiones generales circa superficies curva),涵蓋一部分現在大學念的「微分幾何」。
在1830到1840年間,高斯和一個比他小廿七歲的年輕物理學家-韋伯(Withelm Weber)一起從事磁的研究,他們的合作是很理想的:韋伯作實驗,高斯研究理論,韋伯引起高斯對物理問題的興趣,而高斯用數學工具處理物理問題,影響韋伯的思考工作方法。
1833年高斯從他的天文台拉了一條長八千尺的電線,跨過許多人家的屋頂,一直到韋伯的實驗室,以伏特電池為電源,構造了世界第一個電報機。
1835年高斯在天文台里設立磁觀測站,並且組織「磁協會」發表研究結果,引起世界廣大地區對地磁作研究和測量。
高斯已經得到了地磁的准確理,他為了要獲得實驗數據的證明,他的書《地磁的一般理論》拖到1839年才發表。
1840年他和韋伯畫出了世界第一張地球磁場圖,而且定出了地球磁南極和磁北極的位置。 1841年美國科學家證實了高斯的理論,找到了磁南極和磁北極的確實位置。
高斯對自己的工作態度是精益求精,非常嚴格地要求自己的研究成果。他自己曾說:「寧可發表少,但發表的東西是成熟的成果。」許多當代的數學家要求他,不要太認真,把結果寫出來發表,這對數學的發展是很有幫助的。 其中一個有名的例子是關於非歐幾何的發展。非歐幾何的的開山祖師有三人,高斯、 Lobatchevsky(羅巴切烏斯基,1793~1856), Bolyai(波埃伊,1802~1860)。其中Bolyai的父親是高斯大學的同學,他曾想試著證明平行公理,雖然父親反對他繼續從事這種看起來毫無希望的研究,小Bolyai還是沉溺於平行公理。最後發展出了非歐幾何,並且在1832~1833年發表了研究結果,老Bolyai把兒子的成果寄給老同學高斯,想不到高斯卻回信道:
to praise it would mean to praise myself.我無法誇贊他,因為誇贊他就等於誇獎我自己。
早在幾十年前,高斯就已經得到了相同的結果,只是怕不能為世人所接受而沒有公布而已。
美國的著名數學家貝爾(E.T.Bell),在他著的《數學工作者》(Men of Mathematics) 一書里曾經這樣批評高斯:
在高斯死後,人們才知道他早就預見一些十九世的數學,而且在1800年之前已經期待它們的出現。如果他能把他所知道的一些東西泄漏,很可能現在數學早比目前還要先進半個世紀或更多的時間。阿貝爾(Abel)和雅可比(Jacobi)可以從高斯所停留的地方開始工作,而不是把他們最好的努力花在發現高斯早在他們出生時就知道的東西。而那些非歐幾何學的創造者,可以把他們的天才用到其他力面去。
在1855年二月23日清晨,高斯在他的睡夢中安詳的去世
⑼ 貼牆紙時陰角不直怎麼貼!
貼牆紙時陰角不直貼法,方法如下:
(1)房屋沒有沉降的陰角的處理:
第一步:從最後一幅壁紙的中心向凹牆角測量,再加上2.5cm,按此寬度裁 出一段壁紙。
第二步:貼上上述的一段壁紙,讓它對准並連接最後貼的壁紙並在凹牆角 上弄平整。
第三步:用刮板上下刮動使外伸部分粘住牆壁,並把刮板上的膠水擦乾掙。
第四步:自凹角向外量出此段的寬度並加上5mm,在牆壁上做標記。
第五步:在鉛筆標記上放水平儀,檢查是否真正垂直,並在蓋貼的壁紙上 塗布膠水。
第六步:將蓋貼好的壁紙外側與垂直線對准,以此垂直線為准,裱貼房間餘下的壁紙。
(2)房屋發生沉降的陰角的處理方法:
第一步:從最後一幅壁紙的中心向凹牆角測量,再加上2.5cm,按此寬度裁 出一段壁紙。
第二步:貼上上述的一段壁紙,讓它對准並連接最後貼的壁紙並在凹牆角 上弄平整。
第三步:用刮板上下刮動使外伸部分粘住牆壁,並把刮板上的膠水擦乾掙。
第四步:將另一幅壁紙與前一幅壁紙重疊粘貼,對花牆紙對齊,並轉向另 一面牆。
第五步:在陰角處將刮板的背面將陰角弄平整。
*注意:先用手慢慢將壁紙緊貼陰角,再次將刮板背面慢慢將陰角修平,不要用力以免弄傷壁紙。
第六步:在距離陰角2mm處沿沿才刮板修好的摺痕,用直尺配合美工刀, 從上到下切開。
(3)開關器處的貼法
第一種:先將壁紙蓋貼整個開關口,然後用木柄刷刷平,再用美工刀在上面 的對角線畫十字,但要用力恰當,不可劃傷開關器,用刮板抵住開關的邊緣,用美工刀順勢割去多餘的牆紙。
第二種:將壁紙蓋貼整個開關。在開器的四個角點,朝中心處用美工刀割開四個點。在距離開關長邊邊緣lcm處割一條平行線但距開關兩邊短邊邊緣 距離也為Icm。在上述畫好的平等線中點,用美工刀畫一條垂直線,距下邊緣3cm。將下部的兩個點用美工刀與垂直線畫連線。用刮板抵住開關盒的邊緣用美工刀將多餘牆紙割去。
第七步:拿掉多餘的壁紙,並用白毛巾或海綿擦去多餘的膠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