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飲用水消毒常用的方法
01
液氯消毒
液氯具有消毒效果好、成本低、使用方便等優點,因此一直以來被自來水廠普遍採用。氯消毒具有持續性,使出廠水保持一定含量的余氯,可防止從水廠至用戶端輸水過程微生物污染風險,從而保障輸配水過程水質安全。
02
氯胺消毒
由於液氯消毒帶來的嗅味問題較為明顯,一些自來水廠採用氯胺消毒代替液氯消毒來緩解這一問題。氯胺消毒可以有效降低液氯消毒產生的三鹵甲烷、三鹵乙腈等消毒副產物的生成量,但同時會大大增加含氮消毒副產物的生成量,因此,採用氯胺消毒需要密切關注消毒副產物。
03
次氯酸鈉消毒
次氯酸鈉溶液在常溫下安全性較液氯高很多,因此,次氯酸鈉溶液的運輸和儲存更為便捷。次氯酸鈉消毒主要有成品采購和用次氯酸鈉發生器現場制備使用兩種方式,制備工藝一般為電解食鹽水工藝,這種消毒方式也常被一些醫療機構進行污水處理時所採用。
04
二氧化氯消毒
二氧化氯的消毒機理主要通過穿透微生物細胞外層進入細胞內部,破壞酶和DNA進而殺滅微生物。二氧化氯消毒可以較好控制傳統消毒中產生的三鹵甲烷等消毒副產物的生成量,但同時也存在成本高和易爆性兩個大規模普及瓶頸。
05
臭氧消毒
臭氧消毒在瓶裝、桶裝飲用水生產中使用廣泛。臭氧消毒不具有持續消毒能力,需要輔以含氯消毒劑協同使用。臭氧消毒相對液氯消毒速度更快,去除嗅味能力更強,因此臭氧在生活飲用水中更多地作為預氧化,用於除臭脫色、協助後續工藝段處理腐殖酸等大分子污染物。
06
紫外線消毒
紫外消毒作為物理消毒方式,可以避免消毒副產物問題,但它對飲用水沒有持續消毒能力,需要與含氯消毒劑聯用,以保證管網末梢水具有持續消毒能力。因此,二次供水設施中常見帶有紫外線消毒組成設備,就是充分的考慮了這一特點。
㈡ 飲用水的凈化包括哪三種方式
飲用水的凈化包括過濾、軟化、純化三種方式。簡言之就是對水的凈化。水的凈化,是通過相應的過濾材料,根據不同的最終用水需求,以物理或化學的方式,去除水中的鐵銹、泥沙、余氯、有機物、有害的重金屬離子、細菌、病毒等的過程。顯而易見,如果水凈化全程運用的是物理過濾方式,則不會在水中產生或添加任何新的物質,更不會改變水的性狀,因而是最安全的方式,目前在西方國家廣泛採用。水得到凈化,去除了危害人體健康的物質,我們稱之為「凈水」。
㈢ 生活飲用水常用消毒的方法
飲用水的消毒技術主要有物理方法和化學方法兩大類。物理方法是採用熱、紫外線照射、超聲波高頻輻射等方法使細菌內蛋白質在物理能的作用下發生凝聚或使遺傳因子發生突變而改變細菌的遺傳特徵,從而達到消毒的目的。化學方法則是利用無機或有機化學葯劑滅活微生物特殊的酶,或通過劇烈的氧化反應使細菌的細胞質發生破壞性的降解而達到殺菌的作用。農村最適用的是煮沸消毒和氯化消毒兩類。煮沸消毒是最安全有效的消毒方法,生水經過煮沸後,幾乎所有的細菌和病毒都能被殺死。氯化消毒是在水中加入氯制劑,通過制劑中有效氯的作用殺滅水中的致病微生物。氯制劑用於飲用水消毒仍是各國廣泛採用的方法,其中,二氧化氯是一種廣譜、高效、速效、低毒的消毒劑。
㈣ 生活飲用水最常用的消毒方法
•1、漂白粉直接消毒法。我們會取用適當的漂白粉和清水一起攪拌均勻,然後等待一些時間,最後取一些直接投入到需要使用的水中,一般需要等到12小時候以後才能飲用。
•2、使用消毒靈進行消毒。這種方法比較簡單,有的農村如果需要消毒的話會用到這種方法,因為攜帶和操作都很方便,而且經濟實惠。
•3、二氧化氯消毒法。這是一種很強的強氧化劑。在飲用水中具有很強的消毒作用,高效滅菌、殺毒、去味,而且消毒比較快,還能防止再次污染。是衛生組織最提倡的一種方法,還能用於醫療或水果等消毒,但是成本太高了。
•4、用臭氧消毒。臭氧在常溫下有一股很大的味道,但是在水中會比較好用,在處理水的時候,能夠無色無味,口感好,消毒的效果也很好,但是製作成本比較高,一般都不太會用於農村的飲用水消毒。
•5、漂白粉持續消毒。漂白粉的消毒有很多使用方法,剛第一步介紹的是一種,還有一種就是持續消毒,將需要的用量和清水攪拌成糊狀,然後裝入容器中,將邊緣或者底部弄一個開口,將線纏住,放到水中,使消毒液一點一點的深入到水中。
㈤ 飲用水的消毒與處理
(一)飲用水處理
對渾濁度較高的水,首先要進行渾水澄清後再消毒。用明礬,硫酸鋁、硫酸鐵或聚合氯化鋁作混凝劑,適量加入混水中,用棍棒攪動,待出現絮狀物後靜置沉澱,水即澄清,可輕輕取出上層清水使用。當用於家庭少量水凈化時,混凝劑的投加量應適當增加。
沒有上述混凝劑時,可就地取材,把仙人掌、仙人球、木芙蓉、錦葵,馬齒莧、刺蓬或榆樹、木棉樹皮搗爛加入混水中,也有助凝作用。
(二)飲用水消毒
在洪澇災害期間,最主要的飲水消毒方法是採用消毒劑滅菌。消毒劑種類很多,常用的有以下幾種:
1.漂白粉
又名氯化石灰,白色粉末,也可能帶微黃色,有刺激氣味。漂白粉含有效氯約為25%~28%(一般按25%計),當含量低於15%時就不能用於消毒。漂白粉易失效,應保存放在陰涼處,嚴防受潮,最長保存期為6個月,使用前應檢驗有效氯含量。
2.漂白粉精
是較純的次氯酸鈣,白色粉末,一般壓成片劑,使用方便,有效氣含量可達60%~70%(一般按65%計),保存時間不超過兩年。漂白粉精應保存在密封的容器中,嚴防受潮分解,使用前應檢驗有效氯含量。
加入消毒劑後,放置30分鍾,檢驗水中余氯應達到0.3毫克/升。如未達到此值,說明投加量不足,但也不能過量加入,以免產生強烈刺激性氣味。漂白粉與漂白粉精是災區應用最普遍的飲水消毒劑,其他可能應用的還有次氯酸鈉、二氧化氯。有機氯制劑的飲水消毒劑,如氯胺、二氯異氰、脲酸鈉(又名優氯凈)、哈拉宗(又名清水龍)等主要作個人飲水消毒。此外有機碘、碘樹脂和碘酊均可用作個人飲水消毒。
將水煮沸是十分有效的滅菌方法,在有燃料的地方可採用。
㈥ 飲用水凈化處理方法
飲用水凈化處理方法如下:
沉砂池:一般設在泵站和沉澱池之前。平流沉砂池(最常用)、曝氣沉砂池(曝氣除砂一體,可使沉砂中的有機物含量降至5%以下)。
隔油池:自然上浮法去除可浮油的設施。平流式隔油池、斜板式隔油池。
沉澱池根據池內水流方向分為(3種):平流沉澱池、輻流式沉澱池、豎流沉澱池。
酸性廢水的中和葯劑:石灰CaO、石灰石CaCO3、氫氧化鈉NaOH。
鹼性廢水的中和葯劑:工業鹽酸。優點是反應產物的溶解度大,泥渣量小,但出水溶解固體濃度高。
化學沉澱:廢水中的中重金屬離子、鹼土金屬(鈣、鎂)、某些非重金屬(砷、氟、硫、硼)採用化學沉澱處理過程去除。
化學沉澱工藝過程:投加化學沉澱劑;固液分離;泥渣處理和回收利用。
浮選法:主要用於處理廢水中靠自然沉降或上浮難以去除的浮油或相對密度接近於1的懸浮顆粒。包括氣泡產生、氣泡與顆粒附著以及上浮分離等連續過程。
消毒劑主要有(5種):氯氣、臭氧、紫外線、二氧化氯和溴。
對二級出水去除懸浮物的方法有:化學絮凝後沉澱或氣提、物理法過濾。
用於去除SS的化學絮凝劑有:鋁化合物、鐵化合物、碳酸鈉、NaOH、CO2、聚合物。
水中磷一般三種形式:正磷酸鹽(可被生物直接吸收)、聚合磷酸鹽(水解為正磷酸鹽,過程速度較慢)、有機磷(工業廢水的主要成分之一)。
磷的去除方法有:化學沉澱法(加明礬和氯化鐵降低水pH,加石灰升高水pH)和生物法(A/O工藝過程、A2/O工藝過程、活性污泥生物-化學沉澱過程、序批式間歇反應器SBR)。
廢水中氮的形式(4種):有機氮(溶解態、顆粒態,溶解態有機氮主要以尿素和氨基酸的形式存在)、氨、亞硝酸鹽、氮氣。
控制氮含量的方法(4種):生物硝化-反硝化(無機氮延時曝氣氧化成硝酸鹽,再厭氧反硝化轉化成氮氣);折點氯化(二級出水投加氯,到殘余的全部溶解性氯達到最低點,水中氨氮全部氧化);選擇性離子交換;氨的氣提(二級出水pH提高到11以上,使銨離子轉化為氨,對出水激烈曝氣,以氣體方式將氨從水中去除,再調節pH到合適值)。每種方法氮的去除率均可超過90%。
水體自凈:污染物投入水體後,使水環境受到污染。污水排入水體後,一方面對水體產生污染,另一方面水體本身有一定的凈化污水的能力,即經過水體的物理、化學與生物的作用,使污水中污染物的濃度得以降低,經過一段時間後,水體往往能恢復到受污染前的狀態,並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進行分解,從而使水體由不潔恢復為清潔,這一過程稱為水體的自凈過程。
㈦ 生活飲用水最常用的消毒方法
普通飲用水消毒方法可分為物理消毒和化學消毒。
物理消毒主要通過紫外線照射,化學消毒可根據消毒劑的類型分為氯消毒和臭氧消毒。其中,氯消毒是集中供水最重要的消毒方法。根據不同的消毒方法原理,可分為游離氯消毒和聯合氯消毒。主要的含氯消毒劑包括液氯,一氯胺,二氯胺,二氧化氯和次氯酸鈉。臭氧消毒用強氧化劑臭氧消毒。
㈧ 飲用水怎麼消毒
飲用水消毒(Disinfection for drinking water)的目的是殺滅水中對人體健康有害的絕大部分病原微生物,其中包括細菌、病毒、原生動物等,以防止通過飲用水傳染疾病。由於消毒處理並不能完全殺滅水中所有微生物,所以消毒處理是在達到飲用水水質微生物學標準的條件下,將飲用水導致的水介傳染病的風險降到最低,達到完全可以接受的水平。[1]
中文名
飲用水消毒
外文名
Disinfection for drinking water
定義
殺滅水中病原微生物
作用
達到可飲用的水平
分類
物理消毒和化學消毒
快速
導航
發展歷史消毒技術
概述
飲用水消毒(Disinfection for drinking water)的目的是殺滅水中對人體健康有害的絕大部分病原微生物,其中包括細菌、病毒、原生動物等,以防止通過飲用水傳染疾病。由於消毒處理並不能完全殺滅水中所有微生物,所以消毒處理是在達到飲用水水質微生物學標準的條件下,將飲用水導致的水介傳染病的風險降到最低,達到完全可以接受的水平。
所謂滅菌(Sterilization)是指殺滅水中所有微生物的處理過程,而消毒是指殺滅水中對人體健康有害的絕大部分病原微生物、防止水介傳染病、實現飲用水水質微生物學有關指標的處理過程。滅菌和消毒這兩者的區別在於前者是殺滅水中所有微生物,後者是殺滅水中絕大部分微生物,可見兩者區別主要是程度上不同。當然,消毒處理最好能達到完全滅菌,但實際上卻不能實現完全滅菌,這受多種因素影響。盡管如此,消毒處理必須將飲用水導致的水介傳染病的風險降至極低,其判明准則是消毒處理能達到飲用水水質微生物學有關標准。
(1)物理消毒
水的物理消毒可用加熱、過濾、紫外線、輻射消毒等方法。煮沸最常用,簡便易行,效果可靠,適於少量水處理。過濾的方法簡單有效,但只是除菌而不是殺菌,常用的有砂濾、石棉濾板、纖維酯濾膜等。紫外線240~280納米波段殺菌力最強,適於小量水處理。常用直流式與套管式紫外線消毒器。
(2)化學消毒
指用化學消毒劑進行水的消毒。國內、外常用的飲用水消毒劑仍以鹵素為主,尤其是氯消毒劑。
①含氯制劑:含氯飲水消毒劑種類較多,如漂白粉、次氯酸鈣、氯胺、二氯異氰尿酸鈉等。由於水源水質不同,加氯量應根據需氯量試驗來確定,經過混凝、沉澱、過濾的水或清潔的地下水,加氯量0.5~1.5毫克/升。水質較差則加1.0~2.5毫克/升(或1~4毫克/升)。加氯量是否適當,可請求當地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予以幫助。
②二氧化氯:二氧化氯被稱為第四代消毒劑,是WHO推薦的處理飲用水最安全的化學葯劑,是消毒劑的更新換代產品。在消毒、去味、除鐵等許多方面都比氯效果好,而且不產生三氯甲烷類致癌物質。它消毒水時,受水溫的影響很小,對劣質水的殺菌效果比氯更好。
③臭氧消毒:臭氧是一種強氧化劑,具有廣譜高效殺菌作用。其殺菌速度比氯快600~3000倍。主要用於對飲水的消毒、空氣消毒和食品的保鮮等。臭氧消毒方法,通常多以乾燥空氣或氧氣通過臭氧發生器中的高壓電場制備臭氧。消毒時,將溶有臭氧的吸收液與水充分混合即可。一般加臭氧量0.5~1.5毫克/升作用5分鍾,水中保持剩餘臭氧濃度應在0.1~0.5毫克/升,對於污染嚴重的水,加臭氧量應在3~6毫克/升。近年來有人研製了電解水的臭氧發生器,結構簡單,體積小且重量輕,無雜訊,產物中無有害的氯化物,可直接用於飲用水消毒。
㈨ 常用的水處理方法有哪些
給水工藝 混合絮凝沉澱 過濾 超濾 微濾 納濾 反滲透
㈩ 生活飲用水最常用的消毒方法是
用於生活飲用水消毒一般常用的方法有紫外線、氯氣、二氧化氯消毒和臭氧消毒。紫外線一般用於有生活水箱,且水流量較小的場合,應用有所限制。所以目前主要以氯氣、二氧化氯和臭氧消毒使用較多。
作為衡量消毒殺菌效果的量化指標,濃度一時間乘積常數(CT)定義為消毒濃度(C)與按指定殺滅率殺滅某種細菌所必須的時間(T)的乘積,其值越小,殺滅等量細菌所需時間越短,表明消毒劑的作用越強,效果越好。大量量化分析數據證明,三種消毒劑相比較,欲殺滅99.99%大腸桿菌,氯氣的CT值為3-4,二氧化氯為1.2,而臭氧僅為0.012-0.4 其效率之高顯而易見(見下表)。據有關資料介紹,通過臭氧與以上兩種消毒劑比較研究後得出以下結論:從消毒效果看:臭氧>二氧化氯>氯;而從消毒後水的致突變性看到:氯>二氧化氯>臭氧。由此可顯示出臭氧消毒優越性。
但是當臭氧用於飲用水處理時,臭氧消毒設備必須取得國家衛生局批准《涉及飲用水衛生安全產品衛生許可批件》,才能被允許用水飲用水消毒。所以用戶在購買臭氧消毒設備時一定要跟廠家確認是否有此資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