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加熱烹調可降低蔬菜的營養價值烹調蔬菜的正確方法是
『貳』 食用蔬菜時,生吃,蒸,煮,炒哪種方法好
蔬菜所含營養素,例如維生素C及B族,很容易受到加工及烹調的破壞,生吃有利於營養成分的保存。但是,並非每一種蔬菜都適合直接生食,有些蔬菜最好放在開水裡焯一焯再吃;有些蔬菜則必須煮得熟透後再食用。
洗一洗就可生吃的蔬菜包括胡蘿卜、白蘿卜、番茄、黃瓜、柿子椒、大白菜心等。唐曉偉說,生吃最好選擇無公害的綠色蔬菜或有機蔬菜。在無土栽培條件下生產的蔬菜,也可以放心生吃。生吃的方法包括飲用自製的新鮮蔬菜汁,或將新鮮蔬菜涼拌,可適當加點醋,少放點鹽。
菜花、竹筍吃前要焯一下
焯一下再吃的蔬菜分以下幾類:
一類是十字花科蔬菜,如西蘭花、菜花等,這些富含營養的蔬菜焯過後口感更好,其中豐富的纖維素也更容易消化。
第二類是含草酸較多的蔬菜,如菠菜、竹筍、茭白等,草酸在腸道內會與鈣結合成難吸收的草酸鈣,干擾人體對鈣的吸收。因此,涼拌前一定要用開水焯一下,除去其中大部分草酸。
第三類是芥菜類蔬菜,如大頭菜等,它們含有一種叫硫代葡萄糖甙的物質,經水解後能產生揮發性芥子油,具有促進消化吸收的作用。第四類是馬齒莧等野菜,焯一下能徹底去除塵土和小蟲,又可防止過敏。此外,萵苣、荸薺等生吃之前也最好先削皮、洗凈,用開水燙一下再吃,這樣更衛生,也不會影響口感和營養含量。
當然,並不是所有蔬菜都可以用來做涼拌菜,含澱粉的蔬菜,如土豆、芋頭、山葯等必須熟吃,否則其中的澱粉粒不破裂,人體無法消化。扁豆含有大量的皂甙和血球凝集素,食用時若沒有熟透,會引發中毒。烹煮扁豆的時間宜長不宜短,直至熟透變色,方可安全食用。豆芽宜炒熟吃,即使涼拌,也一定要先將它們煮熟。
生熟都吃對身體更有益
唐曉偉提醒大家,鮮木耳和鮮黃花菜含有毒素不可食用。吃干木耳時,烹調前宜用溫水泡發,泡發後仍然緊縮在一起的部分不宜吃;干黃花菜用冷水發制較好。
蔬菜生吃和熟吃互相搭配,對身體更有益處。比如,蘿卜種類繁多,生吃以汁多辣味少者為好,但其屬於涼性食物,陰虛體質者還是熟吃為宜。有些食物生吃或熟吃攝取的營養成分是不同的。比如,番茄中含有能降低患前列腺癌和肝癌風險的番茄紅素,要想攝取就應該熟吃。但如果你想攝取維生素C,生吃的效果會更好,因為維生素C在烹調過程中易流失。
蔬菜的生食被認為是一種先進的食用方法,正在越來越多地為人們所接受。因為這種食用方法,免去了烹、炒、煨、煮等加熱處理,使蔬菜原有的營養物質得以很好地保存。
但是,必須指出,有些蔬菜不僅不宜生食,甚至烹炒不透也是有害的。其中豆類蔬菜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在毛豆、蠶豆、菜豆、扁豆等豆類蔬菜的豆粒中和馬鈴薯的塊莖中,含有一種能使血液的紅血球凝集的有毒蛋白質,叫做血球凝集素。當食用烹炒不透的這些蔬菜時,常會引起惡心、嘔吐等症狀,嚴重時可致死。在上述蔬菜中,還含有一種毒蛋白性質的抗胰蛋白酶,其毒性表現為抑制蛋白酶的活性,引起胰腺腫大。這些有毒物質在加熱後便失去活性。在蠶豆的籽粒(以及花粉)中含有一種被稱為蠶豆毒素的巢苷,能破壞紅血球,當食用烹炒不透的蠶豆時,會誘發溶血性貧血,這就是著名的「蠶豆病」。所以上述蔬菜一定要炒熟、煮透後方可食用。
鮮黃花菜中含有一種秋水仙鹼,秋水仙鹼本身是無毒的,經胃腸道吸收後會氧化形成毒性很強的二秋水仙鹼,能刺激腸胃,出現嗓子發干、燒心、乾渴、腹痛、腹瀉等症狀。由於秋水仙鹼是水溶性的,在鮮黃花菜蒸煮、干制過程中,這種植物鹼已被破壞,加上食用黃花菜乾製品時必然要經過清水浸泡,當然無中毒之虞了。
有些蔬菜不宜生食的原因是由於含有有毒的苷類物質。澱粉含量很高的木薯塊根中含有生氰苷類,不經浸泡煮熟,食後會發生氰氫酸中毒。至於馬鈴薯塊莖中所含的茄鹼(龍葵鹼),在見光發綠的皮層中含量極高(可比正常塊莖高10倍),即便煮熟後也不會破壞,根本不能食用。
也有一些蔬菜,如菠菜、芥菜等,極易富集硝酸鹽。硝酸鹽本身對人體毒性很低,但在人體內微生物作用下,會轉變為亞硝酸鹽,並與胃腸道中的含氮化合物(如仲胺、叔胺、醯胺等)結合成強致癌物質亞硝胺,存在誘發消化系統癌變的危險。這類蔬菜不僅不能生食,而且必須燒透煮熟後才宜食用。顯然,湯漂一下就吃的「涮羊肉式」的食法是不可取的。
還有一些蔬菜,如生菜、香菜等,本來是屬於適當生食的蔬菜,但由於栽培技術落後,潑澆人畜糞尿,致使附著型主物污染(如病原微生物、寄生蟲卵等)相當嚴重,即使清水浸泡清洗,也很難清除附著的病毒等污染物,也應以避免生食為好
所以,應該說,大部分蔬菜都是可以生吃的。
葷菜當然要煮熟了吃啦。除了三文魚。
『叄』 生菜的正確食用方法
生菜是葉用萵苣的俗稱,屬菊科萵苣屬。為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作物,也是歐、美國家的大眾蔬菜,深受人們喜愛。生菜原產歐洲地中海沿岸,由野生種馴化而來。古希臘人、羅馬人最早食用。生菜傳入我國的歷史較悠久,東南沿海,特別是大城市近郊、兩廣地區栽培較多,特別是台灣種植尤為普遍。近年來,栽培面積迅速擴大,生菜也由賓館、飯店進入尋常百姓的餐桌。
生菜的基本食用方法
生菜的主要食用方法是生食,為西餐蔬菜色拉的當家菜。洗凈的生菜葉片置於冷盤里,再配以色彩鮮艷的其他蔬菜或肉類、海鮮,即是一盤色、香、味俱佳的色拉。用葉片包裹牛排、豬排或豬油炒飯,也是一種廣為應用的食用法。另外,肉、家禽等葷性濃湯里,待上餐桌前放入生菜,沸滾後迅即出鍋,也不失為上等湯菜。總之,生菜有各種各樣的食用法,盡可按照自己的口味烹調。
食物相剋:山葯與甘遂不要一同食用。也不可與鹼性葯物同服。
『肆』 怎樣生吃蔬菜要注意那些
生吃蔬菜要講究哪些方法
研究發現,人類健康必需的某些生物活性物質遇到55℃以上的溫度就會變性失活,喪失功能。所以在一些發達國家裡,蔬菜生吃是一種相當流行的食用方法。
生吃蔬菜可最大限度地保留蔬菜中的營養,
有防癌抗癌和預防多種疾病的作用,因為蔬菜中大都含有一種免疫物質———干擾素誘生劑,它作用於人體細胞的干擾素基因,可
產生干擾素,成為人體細胞的健康「衛士」,具有抑制人體細胞癌變和抗病毒感染的作用。而這種「干擾素誘生劑」不能耐高溫,只有生食蔬菜才能發揮其作用。所以,凡是能生吃的蔬菜,最好生吃;不能生吃的蔬菜,也不要炒得太熟,盡量減少營養的損失。
適宜生吃的蔬菜有:胡蘿卜、黃瓜、西紅柿、柿子椒、萵苣、白菜、捲心菜、茄子、菜花、辣椒、洋蔥、芹菜等。生吃的方法除做沙拉外,還可自製新鮮蔬菜汁,或將新鮮蔬菜涼拌。生吃黃瓜最好不要削皮,而西紅柿也不要燙了剝皮,因為燙了以後維生素C便發生變化,吃起來發酸。而生吃萵苣最好是先剝皮、洗凈,再用開水燙一下,拌上作料腌1~2小時再吃。
生吃蔬菜要注意營養、健康和衛生的統一,提防「病從口入」。一定要注意選食新鮮的蔬菜,一定要清潔。做菜前手要清潔、消毒;生熟食品要分開放;蔬菜、肉類要分開清洗,避免交叉感染等。涼拌蔬菜時,加上醋、蒜和薑末,既能調味,又能殺菌。
也有的蔬菜不宜生食,一是富含澱粉的蔬菜(如土豆、芋艿、山葯等)必須熟吃,不然澱粉粒不破裂,人體無法消化;二是含有某些有害物質的蔬菜,如一些豆類蔬菜的籽粒和土豆的薯塊中,含有一種叫做凝集素的有毒蛋白質,可使人體血液中紅血球凝集起來,人食入後,會引起惡心、嘔吐、腹瀉,嚴重時可致死。燒熟煮透後,有毒蛋白質就會失去毒性,可以放心食用。三是塌地生長的綠葉菜。這類蔬菜在常規栽培條件下,往往要潑澆人畜糞尿和農葯,造成污染,用清水洗是無論如何洗不幹凈的。當然,這些蔬菜如果是在無土栽培條件下生產的蔬菜,也可以放心生吃。
生吃蔬菜有哪些好處
生吃蔬菜在現代生活中已相當普遍,已遍及全世界,現介紹一些生吃蔬菜的好處。據資料介紹,生食蔬菜對防癌抗癌能起積極作用。我國山東省蒼山縣胃癌死亡率為十萬分之三點四五,是長江以北地區胃癌死亡率最低的縣。究其原因,當地居民常以大蒜佐餐,有些鄉村每人每日平均食生大蒜20克。還有報道,美國 80高齡的生食專家安�妮·威�格摩爾,20多年前就開始生食蔬菜和果汁。
生食為什麼具有如此之奇效?營養學家對此作了大量的調查研究:主要是因為新鮮蔬菜、水果、菌類等在烹調時,其維生素、無機鹽以及某些抗癌因子等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失,各類生理活性物質包括抗癌物質也會遭到嚴重破壞。只有生吃時,它們才能更有效地接觸人體黏膜細胞,進而更好地發揮作用。
生食蔬菜中的營養物質含量不僅遠遠超過熟食,而且具有阻止上皮細胞發生惡變的作用,因此可阻斷致癌物質與宿主細胞的結合。如生蔬菜中的β胡蘿卜素、木質素、揮發油、酶等,被人體吸收後可以激發巨噬細胞的活力,增強免疫力,把已經癌變的細胞吞噬掉,起到積極的抗癌作用。在國外,人們把生食作為抗癌的手段,稱之為「生食療法」,並收到很好的療效。
由於生食具有奇特的好處,故國外生吃的風氣越來越烈,除了生吃黃瓜、胡蘿卜、番茄、蘿卜外,還有生白菜、生萵苣、生捲心菜、生茄子、生花菜、生辣椒、生洋蔥、生芹菜等,一概不煮,統統生吃。由於生活習慣的不同,我國人民吃生菜的人不多。生吃菜除了以上好處外,還可以少攝入油、鹽、糖、味精等調味品,有利於身體健康。
『伍』 怎樣正確吃蔬菜
一、吃新鮮蔬菜
這里說的吃新鮮蔬菜,是指建議大家不要一次買很多蔬菜放在那裡,現吃現買就好了。青菜買來存放家裡不吃,便會慢慢損失一些維生素。如菠菜在20攝氏度時放置一天,維生素C損失達84%。若要保存蔬菜,應在避光,通風,乾燥的地方貯存。
二、不要切完菜再洗菜
在洗切青菜時,若將菜切了再沖洗,大量維生素就會流失。所以,一般最好洗完菜再切比較好。
三、生吃蔬菜時一定要洗凈
蔬菜的污染多為農葯或黴菌。進食蔬菜發生農葯中毒的事時有發生。蔬菜亦是黴菌的寄生體,黴菌大都不溶於水,甚至有的在沸水中安然無恙。它能進入蔬菜的表面幾毫米深。因此食蔬菜必須用清水多洗多泡,去皮,多丟掉一些老黃腐葉,切勿吝惜,特別是生吃更應該如此,不然,會給你的身體健康帶來危害。
四、不要丟掉蔬菜本身最有營養的部分
例如豆芽,有人在吃時只吃上面的芽而將豆瓣丟掉。事實上,豆瓣中含維生素C比芽的部分多2-3倍。再就是做蔬菜餃子餡時把菜汁擠掉,維生素會損失70%以上。正確的方法是,切好菜後用油拌好,再加鹽和調料,這樣油包菜,餡就不會出湯。
五、炒菜不宜用小火
維生素C、B1都怕熱,怕煮,據測定,大火快炒的菜,維生素C損失僅17%,若炒後再燜,菜里的維生素C將損失59%。所以炒菜要用旺火,這樣炒出來的菜,不僅色美味好,而且菜里的營養損失也少。燒菜時加少許醋,也有利於維生素的保存。還有些蔬菜如黃瓜、西紅柿等,最好涼拌吃。
六、做好的菜要馬上吃
有人為節省時間,喜歡提前把菜燒好,然後在鍋里溫著等人來齊再吃或下頓熱著吃。其實蔬菜中的維生素B1,在燒好後溫熱的過程中,可損失25%。燒好的白菜若溫熱15分鍾可損失維生素C20%,保溫30分鍾會再損失10%,若長到1小時,就會再損失20%,假若青菜中的維生素C在烹調過程中損失20%,溶解在菜湯中損失25%,如果再在火上溫熱15分鍾會再損失20%,共計65%。那麼我們從青菜中得到的維生素C就所剩不多了。
『陸』 綠色蔬菜的正確吃法到底是怎樣的
1、新鮮蔬菜不宜久存
有的人為了節省時間,總是喜歡一買上大量的蔬菜放著,慢慢食用,其實這種做法是不妥當的。因為蔬菜的新鮮與否直接影響營養含量。蔬菜越新鮮,營養素也就越多,而存放的時間越長,營養素也就越少。比如,100克新鮮的小白菜含有維生素C33.8毫克,放置24小時候只剩23.05毫克,減少了31%。可見,存放蔬菜是一筆不小的損失,而且存放時間久了,還更容易腐爛,令蔬菜中的亞硝酸鹽的含量增高,常食用會引發中毒,甚至誘發癌症。因此,蔬菜宜隨買隨吃,不宜久存。
2、蔬菜不宜先切後洗
蔬采先洗後切和先切後洗,在營養素的保留方面截然不同,這主要體現在維生素的損失上。維生素分為水溶性和脂溶性兩種,水溶性維生素在水洗時很容易流失。
蔬菜富含維生素B族和C,尤其是維生素B1、B2、B6。切過以後,其中的水溶性維生素會通過切口處溶解到水中而隨水流失。菜切得越碎,其與刀口接觸的面越大,沖洗次數越多或者浸泡時間越長,維生素的損失就越多。
如果整個菜葉片拿去沖洗,就大大減少了菜與水的接觸表面積,沒有切口,蔬菜內的維生素就不會流失。因此,蔬菜洗和切的順序最好不要顛倒。
3、綠葉蔬菜不宜燜煮太久
綠葉蔬菜都含有不同量的硝酸鹽,烹調是燜煮時間太長,硝酸鹽就會還原成亞硝酸鹽,可能會讓人引起中毒。亞硝酸鹽進入血液,把低鐵血紅蛋白氧化成高鐵紅蛋白,從而失去運送氧氣的能力。會出現皮膚黏膜發紫, 組織缺氧。因此蔬菜燜煮時間不宜過長。
4、烹調青菜不宜加醋
烹調蔬菜時,如果加入酸性作料,會令其營養價值大大降低。青菜中的葉綠素在酸性條件下加熱極不穩定,其分子中的鎂離子會被酸中的氧離子取代而生成一種暗淡無光的橄欖脫鎂葉綠素,令營養價值大大降低。因此,蔬菜宜在中性條件下大火快炒,這樣可保持蔬菜的亮綠色,又可減少營養素的流失。
『柒』 如何正確食用水果蔬菜
1、洗菜。
我們在洗菜的時候,如果圖省事先切後洗,那麼就會有大量的水溶性維生素和可溶性的礦物質、微量元素融到了水中,像土豆絲。很多朋友切土豆絲、茄子絲就是切完了就浸泡在水中,免得變顏色,殊不知會有大量的營養素悄悄流失了。在淘米的時候,如果反復搓洗,其中的B族維生素和抗氧化物也會大量損失的。淘米兩遍以上時維生素B1可以損失30%--60%,VB2和尼克酸可以損失20%--25%,礦物質損失70%、蛋白質損失15%,脂肪損失43%,碳水化合物損失25%。
2、切菜。
中華美食享譽世界,號稱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也就是說:菜餚做的越精細越好、滋味烹制的越鮮美越好。但是,從營養角度而言,菜餚切配的越細,其表面積越大,接觸空氣的概率也就越高,那麼營養素也就損失越多了。切菜,想必大家都知道怎麼切。但是,有的人會為了省事,上午就把晚餐所用的菜都切出來,這樣的話就會有一些營養物質隨著蔬菜汁液流失而損失掉。還有一些容易氧化的維生素,比如維生素C、E丟失很多,這樣的菜炒出來後營養損失過多,而且風味也遜色多了。
3、初加工。
食物在烹制之前,還需要有初步加工,比如有的蔬菜切好了需要用沸水焯燙一下,如果您鍋里的水太少、火太小,那麼焯菜時間就會加長,這時候蔬菜中很多的營養素就會隨之汁液更多地流失,而且一些嬌氣的維生素就更容易氧化損失。當然,有些蔬菜是需要多焯燙一會的,比如含草酸過多的竹筍、含毒扁豆鹼的豆角等等。
4、肉類腌制。
很多新鮮的肉類食物在烹制前需要上漿掛糊,因為這樣的菜餚烹制後的口感非常好。比如說,我們在腌制牛柳的時候,可以用鹽、味精、紹酒、蛋清和澱粉將肉片抓勻,然後用適當的油溫滑熟。這本是保護營養的很好手段,但有些朋友卻處理失當,反而加重了營養素的損失。很多人喜歡用小蘇打、食鹼、石粉、嫩肉粉甚至火鹼來腌制肉類,然後再上漿掛糊,這樣的方式加工的肉類會更加滑嫩,但是殊不知其中的營養素大量損失。這其中,市場上有很多嫩肉粉含有鹼類物質和過量的亞硝酸鹽(起到致嫩和防腐作用),不但對肉類營養有損失,而且會加重肝臟、腎臟的負擔,對胃也有損害作用。而其它均為鹼類致嫩物質,肉類中的蛋白質在遇到鹼時會發生蛋白質變性,不容易吸收;而脂肪遇到鹼類物質後會發生皂化反應,不但失去了應有的利用價值,反而會產生異味;肉類經過鹼類致嫩後,營養素損失最大的當屬維生素,肉類中大量的B族維生素基本會損失殆盡,不正確的烹調方法悄悄偷走了我們美食中的營養。
5、炒菜。
我們在炒菜時候都需要用油來熗鍋,很多朋友喜歡把油燒冒煙了放入蔥姜,熗出香味了再炒菜。在我們的油脂中有豐富的維生素E、胡蘿卜素、磷脂、不飽和脂肪酸,這些營養素在經過高溫之後很容易氧化,最後恐怕只有熱量沒有什麼損失了。這是高溫偷走了油脂的營養!而炒菜時,如果火力太小、炒菜時間太長,那麼食材因為受熱而收縮或細胞壁軟化破裂,其中大量的營養素就會隨汁液流到鍋里。不要以為只要是還在鍋里的都是沒有損失的,菜汁中很多營養素會因為直接接觸鍋底的高溫而氧化損失,比如抗氧化作用極好的維生素C、花青素、葉綠素、胡蘿卜素、維生素E、葉黃素等等。
6、調味:鹽。
在炒菜時,很多朋友喜歡多放鹽或早放鹽,認為這樣才能讓菜餚夠味!那麼,我告訴您,如果用鹽過多或用鹽過早,會使蔬菜中的汁液流出過多,不僅營養素損失,而且還會讓菜餚塌蔫,失去了脆嫩的口感。而肉類菜餚,如果放鹽過早的話,會讓蛋白質過早凝固,不但很難消化,而且其中的腥臭氣味揮發不了,湯汁中鮮美的滋味也滲透不進去,這樣的肉不僅容易要不動,還很難吃!
7、調味:醋。
在食物中有一種礦物質叫做鎂,它不但參與了我們肌體中很多重要的生理活動,還是我們補鈣時需要同時補充的營養素。俗話說,補鈣不補鎂,補完就後悔。鎂是我們骨骼中的一種重要的營養素,缺少它,我們的骨骼也會不健康。這種營養素在深綠色的蔬菜中含量極為豐富,但是有時卻會因為烹飪不當而被悄悄偷走了。比如,有很多朋友喜歡在炒菜的時候烹些醋,覺得醋是非常好的調料,不但可以保護一些礦物質和維生素,讓菜餚口感脆嫩滑爽,而且可以讓菜餚口味更加豐富,促進食慾。不知道您發現了沒有,在做醋溜土豆絲、醋溜白菜、西紅柿炒雞蛋、醋烹藕片這些黃色、紅色或白色菜餚時,它們沒有什麼顏色的變化,而在炒綠色菜餚時卻莫名其妙的讓菜色變得褐黃難看了。這是因為綠色蔬菜中有大量的葉綠素和鎂,它們是結合在一起的。但是,在炒菜時如果加醋,那麼醋酸中的氫就會馬上替換掉葉綠素中的鎂,鎂就被偷走了!
『捌』 夏天蔬菜怎麼吃最健康
這樣吃蔬菜不好
1、
很多人做菜,習慣爆炒,但是爆炒的蔬菜油脂多,鹽分多,這樣一來,蔬菜非但不能帶來減少脂肪的效果反而有增加體重的危險,鹽分過多則容易造成血壓增高。
2、
還有人喜歡吃燉菜,可是蔬菜中的維生素C和一些抗氧化功能非常不耐熱,遇熱就會逃跑,若經過長時間的燉煮這些保健成分會損失一大半,甚至更多。那麼,蔬菜怎麼吃最健康呢?焯拌蔬菜營養高。
其實,蔬菜只要不用過多的油脂炒,烹調的時間不是特別長,怎麼吃都不錯。如果一定要說哪種食用方法最好,那就是焯拌。一來焯拌菜減少了炒食過程中的加熱時間,減少了維生素及抗氧化物質的流失,另外缺少了烹炒過程中加油的過程,使其熱量更低;另外採取焯水涼拌的方式也會使我們補充更多的綠葉蔬菜,從而補充更多的營養素;從健康養生的角度講,更適合體質怕冷、腸胃不好、容易腹脹的人群,也降低了夏季腸炎高發的危險。
『玖』 速凍蔬菜應該怎樣食用
速凍蔬菜是將新鮮的蔬菜經過加工後,迅速冷凍貯藏的蔬菜。
速凍蔬菜食用不當,不僅破壞其營養,也損及色、香、味。正確的食用方法是應現買現吃,不要在家裡存放,更不要在室外條件下存放,其次,速凍蔬菜在凍結前已經過清理、洗滌、漂燙後才裝袋的,所以不需另加洗滌,只要解凍即可。
『拾』 蔬菜怎麼吃才算吃對
蔬菜怎麼吃才算吃對
蔬菜怎麼吃才算吃對,蔬菜是人體必須的,人們多吃蔬菜和身體健康非常好,但許多人不了解吃蔬菜怎麼吃正確。想要吃蔬菜健康又者正確,下面是蔬菜怎麼吃才算吃對的內容!
每天吃多少才算「多吃蔬菜」
我從小就不愛吃蔬菜,所以聽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多吃蔬菜」,我就納悶兒了:多少才算多呢?一定要吃夠一定量才算嗎?
一般來說,6歲以上的人每天建議攝入300—500克蔬菜,也就是差不多一斤。乍一聽是不是覺得很多?別怕,這里的一斤指的是烹調前生蔬菜的重量,其中水分佔了不少,其實煮起來也就兩碗左右。
有人會問了,很多人不愛吃蔬菜或者沒有吃夠量,可是看起來也很健康啊,可見蔬菜並沒有那麼重要。我們知道,吃蔬菜是幫助人體補充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的重要渠道,那些不愛吃蔬菜的人會吃一些水果或者各種營養素片(如維生素片)來代替蔬菜。
短時間不吃蔬菜可能看起來不會引起什麼明顯的健康問題,但是這不是長久之計,水果和營養素片不能代替蔬菜。所以,還是多吃蔬菜吧!
蔬菜怎麼吃才算吃對了?
蔬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纖維質,多吃蔬菜可以均衡營養、預防疾病、保持身材。但你知道蔬菜的正確吃法嗎?
1、吃新鮮蔬菜
有一點要注意,腌制的蔬菜和醬菜不屬於蔬菜的范疇,這類食物經過腌制,含鹽量大幅上升,維生素也會大大損失。
應該吃應季的新鮮蔬菜,水分含量高、味道好、營養豐富。所以,蔬菜最好每天買新鮮的,不要存放太久,炒好的蔬菜最好也不要隔夜吃。
2、吃不同種類蔬菜
有的人以為只有青菜、白菜之類的才算是蔬菜,其實不然。蔬菜的種類比人們想像的多很多,在中國,人們常吃的蔬菜有100多種。
常見的蔬菜種類有綠葉菜、茄果類、白菜類、瓜類、薯芋類、根莖類等,每類蔬菜中所含的營養物質成分不一樣,比如空心菜、菠菜等綠葉菜中B族維生素含量豐富,胡蘿卜、辣椒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和胡蘿卜素。
所以,我們吃蔬菜要經常變換種類,最好每天至少5種,才能營養均衡。
吃深色蔬菜
有這么一個說法:你每天吃的蔬菜的顏色,最好像彩虹一樣多。而且蔬菜顏色越深,其營養價值越高。深色蔬菜是指深綠色、橘紅色、紫色等顏色較深的蔬菜。
比如西蘭花,其含有的β胡蘿卜素比普通菜花高很多,茄子、紫甘藍、紫薯等紫色蔬菜,含有豐富的花青素,多吃對身體很有益。
正確的烹調方法
蔬菜不適合放過多油炒,也不能炒太久,這會讓蔬菜里的維生素等營養素流失。不過,蔬菜也不適合生吃,現在市場上很多蔬菜都噴灑過農葯,即使用水浸泡也不能完全去除,生吃蔬菜容易對健康造成損害。
對於大部分蔬菜來說,可以選擇急火快炒、用水焯過後涼拌的吃法,既美味又健康。
蔬菜大部分都比較「冷」,體質較虛寒的人是不是不能吃太多?
的確,大部分的蔬菜都偏屬寒性,只有少數的蔬菜是溫熱性的,不過虛寒體質的人還是可以吃蔬菜,因為有一些蔬菜生吃的時候是寒的,不過煮熟了之後,性質就會轉變;譬如白蘿卜和蓮藕,生的時候是寒性,熟的時候是溫性;只有大蒜相反,生性熱,熟性溫。
解決蔬菜的性寒問題
烹煮蔬菜的時候,加入蔥、大蒜、姜、辣椒一起烹煮,這些溫熱性的蔬菜與寒涼性的蔬菜一起烹煮,可以降低蔬菜的寒涼性,又可作為調味,一舉兩得。所以體質虛寒的人,只要不生吃蔬菜或喝蔬果汁,吃煮熟的蔬菜,問題就不大了。而熱性體質的人,蔬菜對他們來說真是益處多多,因為蔬菜有清熱、生津、潤燥、通便、利尿的功效,對改善熱性體質的不適有很大的助益,所以應該多吃蔬菜。
你的體質偏寒(冷底),不適合吃對蔬菜嗎?
其實每一種蔬菜所含的營養成分都不相同,任何一種蔬菜都有其營養價值,所以不管體質偏寒還是偏熱,每一種蔬菜都可以攝取,只是在份量上要注意。
我們將體質概分為熱性、寒性兩大類,如果是熱性體質的人,適合多吃各類蔬菜,少數溫熱性蔬菜則要少吃;如果是寒性體質的人,則適合多吃溫熱性及平性的蔬菜或烹煮過的蔬菜,生吃蔬菜(生菜色拉)及喝蔬果汁則一次量不可太多。吃對了蔬菜,就不會造成身體不適,也才能達到利用蔬菜養生及治療疾病的目的。
多吃蔬菜有益健康,因此大吃特吃沒有關系?
吃蔬菜有很多好處,因為它熱量低且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又含水分和纖維,有利排便,幫助消化,所以多吃蔬菜會比少吃蔬菜來得健康;不過,適量的攝取才是正確的,吃太多反而沒法吸收那麼多。
以下情況,必須特別注意:
(1)體質虛寒的人不可一次吃太多蔬菜,少生吃蔬菜或喝蔬果汁,可將蔬菜煮熟或加入蔥、蒜、姜一起烹煮,以降低蔬菜的寒涼性。
(2)消化不良、腸胃功能差的人,不可一次吃太多蔬菜。蔬菜雖然富含膳食纖維可幫助消化,但若一次吃太多,也會造成腸胃負擔。況且有一些蔬菜粗纖維太多,粗纖維太多的蔬菜不好消化,腸胃功能差的人最好少吃粗纖維蔬菜。
(3)有些蔬菜不宜一次吃太多:如豆類蔬菜(豌豆、四季豆)吃太多會脹氣;萵苣吃太多,會讓人頭昏目痛;金針花就算煮熟,也不宜一次吃太多,因為新鮮的金針花含有「秋水仙鹼毒素」,就算煮過也一定要先泡水一至兩小時,然後再用大火煮至熟透才可食用,隨意略炒就吃,很容易引發過敏。
另外,干金針花怕經過加工含有硫磺,食用後會造成食物中毒,凡是干金針花最好能先用水泡一至兩小時後,再進行煮食,比較安全;而芋頭吃太多易腹脹胃痛;南瓜吃太多易腹脹;芫荽(香菜)吃多昏目耗氣;辣椒性熱,較刺激,吃多了會誘發痔瘡、胃痛、目紅。
多吃蔬菜可以幫助消化,但是為什麼腸胃不好的人,吃某些蔬菜反而很難消化,吃了肚子會不舒服?
大部分的蔬菜都很好消化,但有一些蔬菜的纖維很粗,不好消化,腸胃不好的人不宜多食。這種纖維稱為「粗纖維」,與膳食纖維不同。以下為粗纖維較多的蔬菜。
白蘿卜比較冷,因此咳嗽時不能吃白蘿卜?
白蘿卜生食性寒,熟食性溫平,功效上可健胃消食,止咳化痰,利尿清熱。咳嗽時的確不適合吃白蘿卜或飲用鮮白蘿卜汁,不過煮熟的.白蘿卜性質就沒那麼寒了。但咳嗽的類型有:寒咳、熱咳、乾咳、久咳等等;白蘿卜適合咳痰時食用,此時咳嗽,痰微黃、痰稠,但並不適用於感冒風寒咳嗽、寒咳及乾咳。只要選對時機,咳嗽還是可以吃白蘿卜的。
紅蘿卜和白蘿卜都是蘿卜,性質相似,只是顏色不同而已?
紅蘿卜和白蘿卜是完全不同的植物。
紅蘿卜是傘形科植物胡蘿卜的根,對腸胃和眼睛很好,可改善消化不良、腸胃積滯、夜盲症、角膜乾燥症。白蘿卜則是十字花科植物萊菔的新鮮根莖,可利尿,治口渴,健胃消食,止咳化痰。紅蘿卜與白蘿卜最好不要一起烹煮,因為紅蘿卜中含有能夠破壞維生素C的酵素,會把白蘿卜的維生素C破壞掉,所以煮白蘿卜湯時盡量不加紅蘿卜或僅加少量裝飾即可。
西紅柿是蔬菜,還是水果?
許多人一想到西紅柿就直覺認為它是水果,因為它是果實,而且可以直接拿來吃,和水果一樣。
不過,它也常被當作蔬菜來烹調,從熱量的觀點來看,同樣100克的西紅柿與其他的水果相較時,西紅柿所含的糖類較低,熱量約為25大卡,與蔬菜的熱量相似。而西紅柿含豐富的果膠和膳食纖維,另有豐富的維生素C、E、B群、胡蘿卜素、鐵及鈣,更重要的是有高量的茄紅素,烹調後更營養。
西紅柿營養價值高,生吃酸甜好吃,煮熟也很美味,所以是蔬菜也好,是水果也好,反正都對人體的健康很有幫助。
哪些蔬菜的草酸含量較高,容易在體內形成結石?
菠菜、莧菜、空心菜,蔥頭等含草酸及植物酸量較高,易與鈣形成難以吸收的草酸鈣或植酸鈣結石。不過,在人體的代謝功能正常的情況下,並不容易形成結石,不用過度擔心,唯容易形成結石體質的人或有結石病史的人,才必須小心食用。
其他象是竹筍、洋蔥、茭白筍等的草酸也很高,需要特別注意。雖然芹菜中含有草酸,但因為芹菜還含有醋酸和少量丁酸,所以並不會影響鈣的吸收。骨質疏鬆或有關節疾病而服用鈣劑的人要特別注意,這些含高草酸的蔬菜必須與鈣劑錯開兩至三小時服用,或於飯前兩小時服用鈣劑,這樣才不會造成副作用。
吃素的人平常大都是吃蔬菜和水果,會出現哪些營業素攝取不足的問題?
蔬菜水果熱量低,又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及纖維,對人體健康的幫助很大,但是吃素者必須以「營養均衡」的方式來吃素,如果掌握吃素者營養注意事項,並以均衡的方式吃素,就不用擔心營養失衡對健康造成危害。
美國葯物食品檢驗局(FDA)的專家建議:長期素食者要留意微量營養素的攝取量是否足夠。素食者容易缺乏維生素B12、維生素D和礦物質中的鐵、鋅、鈣。素食食品中含有較多量的草酸、植物酸(PhyticAcid),易與鐵、鋅、鎂等結合排出體外,造成營養缺乏,故應多注意食用以添加這些礦物質的食品或補充劑。
此外,長期素食者應注意食物的種類要愈多愈好,更要經常運動、多喝水、曬曬太陽,才會幫助身體更有效利用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