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婆羅門蔘是一種食物
婆羅門參(白)的熱量和減肥功效別名:獨腳絲茅、地棕、千年棕、獨茅根、茅爪子、婆羅門參、蟋龍草、風苔草、仙茅參、山棕皮、尖刀草
熱量:0.0 大卡(100克)
分類:蔬菜,野生蔬菜類
介紹
仙茅為仙茅科植物仙茅的根莖。仙茅為多年生草本,生於海拔1600米以下的林下墓地或荒坡上。分布於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野生品秋、冬季葉苗枯萎時損人害己取,栽培品生長2年後,在10月倒苗後至春季未發芽前採挖挖起根莖,抖凈泥土,除去殘葉及須根,曬至八成干後,低濕烘至足干或蒸後曬干。
仙茅根莖呈圓柱形,長3至10厘米,直徑0.4至0.8厘米。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粗糙,有縱皺及細孔狀的須根痕。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略呈角質狀,淡褐色或棕褐色,近中心處色較深,並有一深色環。氣微香,味微苦辛。以條粗壯,表面色黑褐者為佳。
食用效果
仙茅味辛,性溫;有小毒;歸肝、腎、脾經;辛香溫散,降而有升;
具有溫腎壯陽,散寒除濕;
主治陽痿精冷,遺精滑泄,小便失禁,脘腹冷痛,腰膝酸痛,筋骨軟弱,攣痹不行。
適用人群
陰虛火旺者禁服。
婆羅門參(白)相關食物
婆羅門參(黑) 西葫蘆 冬瓜 腐乳(白) 白蘑菇(鮮)
2. 這是什麼植物
婆羅門參(拉丁學名:Tragopogon pratensisL.),別名西洋牛蒡。為菊科婆羅門參屬,能形成肥大肉質根的二年生草本植物。根系發達,肉質根為長圓椎形,表皮黃白色,光滑,根毛較多。葉狹長叢生,又被稱為「山羊須」,暗綠色。頭狀花序,果實為瘦果,種子細長,兩端尖,種皮粗糙,黃褐色。生於山坡草地及林間草地,海拔1200~4500米。分布於新疆地區。
婆羅門參又稱西洋牛剪,肉質可蒸煮、炸或作湯,有一種牡礪鮮味,被稱為「蔬菜牡蝠」,嫩莖葉也可生食。原產於歐洲南部的希臘、義大利等地,有200多年的栽培歷史,病蟲害較少。歐美國家栽培較多,中國只有零星種植。
婆羅門參肉質根有蔬菜牡蠣之稱,營養豐富,每100克食用部分含蛋白質3.3克、脂肪0.2克、糖類5.2克、維生素B10.08克、維生素B20.22毫克、維生素C8毫克、鈣60毫克、磷75毫克、鐵0.7毫克。婆羅門參的嫩葉可生吃、作色拉,也可炒食、作湯。肉質根烤、煮、油炸、作湯均可。婆羅門參還具有治療黃疸病、提神、利尿的功效,還可用作室觀賞植物。
3. 婆羅門參的栽培技術
婆羅門參耐寒並耐貯運。肉質根在低溫貯藏時可產生極佳的牡蠣樣味道。適宜在冷庫或冷窖中低溫貯藏。貯藏條件:溫度,0℃;相對濕度,95%~98%;氣體成分:氧,3%;二氧化碳,3%。運輸時可用箱、筐、袋裝。
肉質根色正、整齊,無機械傷、無病蟲害;筐、箱、袋裝。婆羅門參也是一種易於迅速變色的菜食,因此在做熟後如不立即食用,就將去皮的肉質根放在碗里並加入適量的食醋或檸檬酸,以防止肉質根變成黃褐色。 葉斑病
病害診斷:只為害葉片,葉片發病以下部老葉發病為多。在葉片上產生長圓形、長條形病斑。病斑邊緣不整齊,黑褐色,邊緣色深,中央色淡。病斑外圍常褪綠,枯黃。重病時病葉提早枯死。
致病菌為一種鏈格孢菌。病菌分生孢子梗叢生,常1~3根一叢,淡青褐色,直或彎曲,有1~3個隔膜,頂端著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棍棒狀,淡褐色,有3~7個橫隔膜,1~3個縱隔膜,頂端胞細長,無色。
發病規律:病菌以菌絲體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翌年起越冬菌產生分生孢子侵染,引起田間發病。發病後病部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灌溉水傳播。分生孢子萌發產生芽管,由傷口侵入,也可穿透表皮直接侵入。病勢在田間發展較慢,但在溫濕度條件適宜時病害也會迅速發展。
病菌要求高溫、高濕條件。病菌在10~32℃范圍內均能生長,最適溫度24~26℃。要求90%以上相對濕度,有水滴存在時才有利於分生孢子的萌發。
防治措施:
⑴精細整地,適時播種或定植。密度不宜過大。
⑵施足糞肥,適當控制氮肥,增施磷、鉀肥,尤其是鉀肥。合理灌水,保持土壤濕潤但不過濕,注意雨後及時排除田間積水。
⑶適時培土,疏掉下部老葉、黃葉。發現病葉及時摘除深埋。
⑷發病初期及時噴布葯劑防治,葯劑可選用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50%利得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40%大富丹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80%大生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80%代森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
4. 我們身邊的植物14--婆羅門參
你見過這種植物嗎,是不是覺得它的花有點熟悉,是的,它的花和蒲公英有點像,它們都是菊科植物,它叫婆羅門參,二年生草本植物,我記得小時候好像叫它羊腸子、驢板腸什麼的。
據說:婆羅門參的肉質根以鮮食為佳,有濃郁的牡蠣香味,可以烤、燉、炸或作湯等。其中以切薄片掛蛋糊油炸味道鮮美,似鮮炸牡蠣。其根皮有切口時會溢出白色汁液,易迅速變褐,故需即切即做。除鮮食外,還可以儲藏與加工。其嫩葉可做沙拉或炒食。當然也可以焯水後做包子餡。
不過我還真沒有吃過,回頭拔點嘗嘗。
當然它不僅可以食用,也是一味中葯,
葯用
性味:味甘;淡;性平。
功能主治:健脾益氣。主病後體虛;小兒疳積;頭癬。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葉3-12g;根15-30g。外用:適量,搗汁搽。
5. .參葉有什麼好處有圖片嗎
為了研究蠶為什麼最愛吃桑葉,科學家曾做過實驗,把桑葉經過高溫干餾後,得到一種有揮發性、散發出很像薄荷類氣味的油性物質,把它滴在紙上,在30厘米以外的蠶聞到這種氣味以後,就很快地爬過來。可見這種氣味是蠶最熟悉的信息。蠶是靠它的嗅覺和味覺器官來辨別桑葉氣味的,如果破壞了這些嗅覺和味覺器官,它就無法辨認桑葉的氣味,這樣隨便吃些其他植物的葉子它也能生存的。蠶蟲能吃的食物很多,除桑葉外還有柘葉、榆葉、無花果葉、蒿柳葉、蒲公英葉、萵苣葉、生菜葉、雅葉、婆羅門參葉等等,不下一二十種。從近年來蠶兒人工飼料研究的進展中,人們已基本查明了蠶兒成長所必需的營養物質種類及其最低需要量。蠶兒只有吃了桑葉才能健康地生長、發展,順利地完成其世代交替。
6. 婆羅門參的營養價值有哪些
功效
亮發,健脾,和胃,潤腸,養顏護膚,通血,抑癌抗瘤,調經,養陰補虛,抗衰抗輻射
營養價值
婆羅門參(白)功效:健脾益氣。
主治:用於體虛、食積。
適用人群
母嬰,兒童青少年,老人,職業人群,更年期婦女,久病體虛人群
食用禁忌
有畏寒、肢冷、腹瀉,胃有寒濕、脾陰虛弱、舌苔膩濁等病人,均忌。
如何挑選
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有直根;葉狹,禾草狀;頭狀花序大,有長梗,單生於莖頂或枝端,全為兩性舌狀花,黃色;舌片頂部5齒裂;總苞圓柱形,有近等長的總苞片1列;果有長喙,喙端冠毛為稠密羽狀毛,側毛特密。
7. 婆羅門參的主要價值
別名:土泡參、綠芨
來源:為菊科植物蒜葉婆羅門參的葉和根。
採收和儲藏:春、夏季采葉,秋季采根,鮮用或曬干。
性味:味甘;淡;性平
功能主治:健脾益氣。主病後體虛;小兒疳積;頭癬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葉3~12g;根15~30g。外用:適量,搗汁搽。 婆羅門參的肉質根以鮮食為佳,風味由於牛蒡,有濃郁的牡蠣香味,可以烤、燉、炸或作湯等。其中以切薄片掛蛋糊油炸味道鮮美,似鮮炸牡蠣。其根皮有切口時會溢出白色汁液,易迅速變褐,故需即切即做。除鮮食外,還可以儲藏與加工。其嫩葉可做沙拉或炒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