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拍得麗傻瓜膠卷相機使用方法GP56
摘要 首先,打開傻瓜相機的尾蓋,放入膠卷。
B. 傻瓜相機膠卷怎麼使用
就描述,這問的。膠卷裝上,拉到另外一邊,蓋上蓋子。就可以拍了。很簡單的。
不懂繼續問,滿意請採納。
C. 膠卷基礎知識
膠卷又名菲林、底片、膠片,是一種成像器材。那麼你對膠卷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我整理關於膠卷知識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膠卷的分類
按尺寸分類
常見的有120膠卷和135膠卷[1]。
經常用的是135膠卷,135膠卷適應於各種型號的135照相機。這種膠卷寬35毫米,長160~170厘米,膠卷兩邊有按規則排列的片孔。一般可拍攝3.6厘米×2.4厘米的底片36張,也有可拍攝20、24、72張的135膠卷。
120膠卷根據不同的120照相機可拍攝出大小不同的畫面,其中有拍攝16張底片的(畫幅為4.5×6厘米);拍攝12張底片的(6×6厘米);還有拍攝10張底片的(6×7厘米)與8張底片的(6×9厘米)。120膠卷的長度一般為81-82.5厘米,寬度為6.1-6.5厘米。120膠卷拍攝幾張底片,取決於相機的型號而各不相同。
按感光速度分類
按感光速度有iso100、iso200、iso400等等。這里數值變一倍則曝光時所需的曝光量也變一倍,數值越大則速度越快。當然,以前也用過很多其他速度表示 方法 ,常見的有美國ASA制和德國的DIN制("定"制)。我國採用GB(即國家標准)制,與DIN制相當。根據GB制,可分為快片(GB24°以上),中速片(GB21°),慢片(GB18°)以下。每增加GB3°,其感光度就增加一倍。如GB24°膠卷就比GB21°膠卷的感光度快一倍。各種感光度標准,可以互相換算。ASA100相當於GB21°或21DIN。
底片以感光速度(ISO)來分別,由最低速之ISO25度至高速之ISO3200,一般來說感光度越低,畫質越細膩。以片幅大小來分別有常用的120型(大底片)、135型(最常用,底片寬35mm)、110型(小型匣式)等,還有另外為拍攝 廣告 或大型海報而設的諸如4"*5"或8"*10"大幅底片。以感光類型來分的則有黑白底片、彩色底片、紅外線底片等。而彩色底片因應不同的光源而調整相片的色調,又分為日光片與燈光片,若用燈光片拍攝日光下的景物,則相片色調會偏藍。
常用的底片規格是135,在數位攝影不斷的普及下,還沿用底片攝影的已經不多,而底片仍有其無可取代的優點,例如135底片面積就比多數數碼相機感光板(數碼介質)大,如果要製作大幅照片,仍然是用底片較佳,另外底片影像層次感較強、色彩自然(類比產生的色彩)、圖質細膩(像素高)、寬容度大(容易保留亮部或暗部細節)等,其成象質素較數碼相機為佳。尤其在光線暗的情況下,會需要長時間曝光拍攝,或在沖洗底片時作增感顯影(提高顯影液濃度或拉長顯影時間),例如KodakTri-X400增感顯影至iso1600,甚至KodakT-maxp3200增感顯影至iso6400也有不錯的畫質,然而長時間曝光在數位攝影上會產生大量雜訊,因此有部分攝影師仍堅持使用底片拍攝。
雖然用膠卷拍攝能製作素質高的相片,然而這需要熟習暗房技巧,一般來說快沖印店難以充分發揮底片的優點,所以用底片攝影者最好親自沖印相片,例如可以在印放相片的時候實行分區曝光,自行調整相片反差及裁剪,另外也因為黑白沖印所用的葯水毒性遠較彩色沖印低,並且沖印過程較簡單,所以很多人在黑白暗房作手工沖印,彩色底片多數用自動沖印機器來避免接觸彩色沖印的葯水,不過手工沖印的素質比自動沖印機器佳。
按色彩還原分類
有黑白膠卷,彩色膠卷等。
1、黑白膠卷:按其感色性能分可分為全色片、分色片、色盲片、紅外線片、X光片等,常用的是全色片,全色片是對自然界各種色彩,紅、橙、黃、綠、青、藍、紫色都能以不同深淺的黑色調子顯示出來。分色片除了感受可見光中的藍、紫色外,還能感受黃、綠色,對於紅色它不能感受,這種膠片常用於印刷製版,有時也用於風光攝影。色盲片對可見光中的藍紫光比較敏感,對綠光和紅光很不敏感,一般用於文件與黑白底片拷貝等。紅外線片,專門感受比紅光波長的光線,一般為航空、軍事攝影所用。
黑白膠片的選擇:如何選用低速、中速或高速膠卷,要根據拍攝對象、拍攝條件、以及最後照片放大倍率等不同要求去決定。
一般情況下,在室外拍攝,光線條件較好、景色亮度大、反差也大時選用21DIN中速膠卷為宜。如果景物反差平淡,可選用反差略大的低速膠卷。
在室內拍攝,若被攝物體有動感,無論是用自然光或燈光,則應選擇感光度高的膠卷,可避免因曝光不足而影響影像的層次,或因曝光時間太長而使有動感的物體形成影像模糊不清。利用閃光燈拍攝時,一般選用21DIN或感光更高的膠卷,這樣不僅感光指數可以大些,而且由於感光度高其寬容度也大,不致使底片反差過大。
體育拍攝,一般不宜使用閃光燈,體育拍攝動感強烈,要選用高速感光度(如24DIN、27DIN)的膠卷。
舞台攝影,一般也不宜使用閃光燈,它須選用感光度更高的膠卷。
拍攝人像、靜物、風光照片,要求具有豐富的層次,銀粒細膩、質感強、悅目和諧的影調,應盡量選用低速和中速膠卷。
2、彩色膠卷:攝影用的彩色膠卷有彩色負片和彩色反轉片。
⑴彩色負片,它經過沖洗後,負片(底片)上的顏色是原物體顏色的補色負像。彩色負片主要用於製作彩色照片;並能直接印、放黑白照片,但照片的層次、反差受到一定影響。彩色負片拍攝的感光寬容度比黑白膠片要小得多。在拍攝時受色溫和周圍環境的影響,造成底片偏色,但可以在照片製作中用不同濾色片子以校正。彩色負片是用途最為廣泛的一種彩色膠卷。
⑵彩色反轉片,它經過反轉沖洗工藝後,就能獲得和被攝物一樣的彩色正像。彩色反轉片的彩色圖像、色彩還原和影像的清晰度都優於彩色照片,用彩色反轉片製版印刷要比彩色照片好。彩色反轉片,其色彩真實、鮮艷、飽滿。拍攝時要求嚴格,感光寬容度甚小,要求曝光准確,如果曝光相差1/2倍,各種色彩與密度、層次都會受到明顯的影響。
正片與負片
所謂正片是指反轉片,反轉片容易保存、復制,適合專業攝影。反轉片又分為日光型和燈光型,“日光型”反轉片適合日光、電子閃光燈、藍色閃光燈泡。“燈光型”反轉片適合一般鎢絲燈、白色閃光燈泡、白色攝影燈泡,其中 A型 適合3400K色溫, B型 適用於3200K色溫。 負片是指膠卷經過沖洗後的影像,正好與原來景物色彩相反(例如黑頭發在底片上影像是白的)。負片洗印照片比較便宜、快速,適合拍攝一般紀念照。黑白膠卷分有正片和負片,可利用暗房技巧、隨心所欲製作不同效果照片,深受行家青睞。
紅外線膠卷
紅外線膠卷具有超越人眼局限的效果,有黑白和彩色之分。
膠卷的組成部分保護膜
保護膜的用處是保護膠卷。因為膠卷的感光乳劑很軟,容易劃傷,所以要在它上面塗一層保護膜以使它不致受傷。保護膜是透明且很硬的。
感光乳劑
感光乳劑主要成份為鹵化銀和照相明膠。鹵化銀便是膠卷的感光材料,照相明膠是鹵化銀的載體,鹵化銀受光的照射後形成潛影,(這時是看不到影像的,所以叫潛影)既鹵化銀中出現了銀原子的顆粒。後期經顯影,就成為我們一般看到的膠片了(就是將形成銀顆粒的點放大)。其實將膠片長時間曝光也有這樣的效果,膠卷頭的顏色就是長時間曝光形成的(沒有經過顯影過程)。
片基
片基的作用是支撐感光乳劑,所以對它的要求是透明度好,平整韌性好和機械強度高,要能撐起感光乳劑。
防光暈層
若沒有防光暈層,拍攝的一個路燈會大的像太陽一樣,這就是光暈,強光使膠卷上一個很大的面積感光。
膠卷的使用和購買旅遊攝影時,以ISO100膠卷使用最普遍。國外膠卷價格都比國內昂貴,所以 出國 旅遊寧願多帶膠卷,也不要少帶。不過,由於“9·11”之後愈來愈多的國際航空樞紐採用了大功率X光掃描設備,因此對膠卷的威脅也愈來愈大。
購買膠卷時,必須檢查膠卷是否過期,拍攝過的膠卷應避免受潮、受熱,立刻送到專業沖印公司沖洗;為求穩定效果,最好固定與某一專業沖印公司合作。
膠卷品牌不同,色溫也會不同,最好依照拍攝主題先行試用多種,然後再選擇合乎需要的膠卷。當然,多參考別人的 經驗 也是可行之道。
膠卷退出歷史舞台
隨著美國最後一家沖洗和曬印柯達膠卷的店家宣布停止收件,曾經世界最暢銷的彩色膠卷即將走進人們的記憶中。上月29日,美國堪薩斯州的這個名叫杜威恩的小型家庭攝影公司,沖洗曬印出了全世界最後一卷柯達克羅姆膠卷。從1935年推出至今,柯達克羅姆已經享有75年的歷史榮譽。
作為柯達推出的首款彩色膠卷,柯達克羅姆不僅橫掃全球市場,更是記錄了一個又一個標志性的歷史事件,無論是肯尼迪總統遇刺的畫面,還是美國《國家地理》經典封面照《阿富汗少女》。但即便是這樣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膠卷,也難抵數碼產品的蠶食而走向“夕陽”。早在2009年6月,柯達公司就宣布停止生產柯達克羅姆膠片,其主要的原因便是市場需求量的下降及製造和沖洗這種膠片所需要的高成本,當時,柯達相關部門總裁赫利亞爾就表示,“讓柯達克羅姆彩色膠卷退出市場真的是個困難的決定”。而這次,隨著最後一卷柯達克羅姆沖洗曬印出來,它所代表的彩色膠卷時代也定格在影像中。
“不進則退”的遺憾
技術的變革從來就不因誰創造過歷史就手軟。近幾年,數碼產品因其便捷和低成本的優勢日益擠占傳統膠片市場,最終形成了如今“人人擁有”、“人人拍得起”的局面。盡管數字技術的進步使得數碼成像的效果和質量日臻完善,但一些專業人士和極端“發燒友”依然能說出柯達克羅姆不可匹敵的優勢,譬如其出色的色彩還原及優異的顆粒控制,而這無疑歸功於其生產過程的復雜及要求的苛刻。就好像要在質量和普及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而成果如何,歸根到底還得市場說了算。
如若我們重溫曾經拿著膠捲去沖洗的場面,就會發現,那個時候的門面比現在大得多,取件的時間也比現在長,立等可取是根本不可能的。技術和市場需求永遠是檢驗一個企業產品生命力的重要力量,柯達為何在數碼產品的沖擊面前延續不了柯達克羅姆的神話,這其中不僅有著技術發展規律的必然,也多少有點不積極應對的遺憾。對此,長期從事攝影工作的謝震霖表示,“彩色膠卷仍然有一部分執著的支持者,真說它從此退出歷史舞台,現在還不能下這個定論”,他認為,“柯達失去了一個機會,也給競爭對手創造了機會”。不僅柯達一家,包括富士在內的多家企業,其傳統的膠片產業均受到了數碼技術的沖擊。難道真是應了那句“船大調頭難”的老話嗎?謝震霖透露,“柯達克羅姆的成功是有著雄厚的技術支持的,在這個方面柯達邁步較早也較大,然而,盡管其早期曾推出過數碼產品的技術後備,但真到面對沖擊的時候,柯達的步子又邁小了,收回去了。”
“不可復制”的永恆
“寶麗來剛剛跟我們說拜拜,現在又是柯達克羅姆,不知道下一個會是什麼……”這是國外的攝影論壇上一位網友09年6月得知柯達克羅姆膠卷宣布停產後發出的感慨。在這個萊卡已成傳奇,寶麗來成為回憶,柯達即將成為歷史的數碼時代,除了對過往的一種集體懷舊,膠卷究竟還有多少意義?
D. 如何正確使用膠卷相機
1、首先我們找到傻瓜相機的片艙開關並且把它給打開,如下圖所示。
(4)膠卷使用方法擴展閱讀:
膠卷相機的注意事項
1、膠卷期限,第個膠卷都有使用年限,過期的膠卷,在感光,感色方面就會逐漸減退,灰霧度會增加,畫面層次會減少,反差降低膠膜容易脫落,一般來說如果保存得當,1~2年是沒有問題的。
2、防止漏光,將膠卷裝近相機時最好不要在陽光直射地方。120膠卷拍攝完一定要卷緊,否則兩邊會有漏光。135膠卷拍完,不要將片頭全部卷進,這樣也容易漏光。裝在相機的膠卷一定要在短時間里拍完,最重要的是夏季時間久了,膠卷也會發灰。
3、防潮防熱,潮和熱都會使膠片感光減退,增加灰霧。所以存放膠卷最好的地方應該是乾燥、黑暗和空氣流通的。
E. 如何正確使用膠卷相機
打開相機後蓋,有AB兩個軸一般A軸在左,打開膠卷包裝,將膠卷盒放入A軸,將膠卷露出的片頭拉出至B軸,注意齒輪契合,關上後蓋,自動相機按自動卷片按鈕,手動相機扳動卷片扳手,直至觀察窗出現數字1,就是第一張,開始拍照,自動或手動卷片,於是膠卷逐漸卷向B軸,拍完後要倒卷自動或手動,倒回A軸,觀察窗數字倒數,完成後,打開後蓋,取出膠卷盒,避光送到照相館沖印。
F. 請問一下機械相機膠卷怎麼使用
使用機械相機膠卷首先要裝膠卷,可以整體取下來的先掛住,然後過一次片纏緊即可。膠卷在暗盒裡不是背靠背綳緊的,是松的,每次過片之所以均勻,全靠上面的齒子,防倒片齒輪和過片距離的計算。因此裝好膠卷之後,可以稍微倒片一下,讓膠卷緊綳一點,防止疊片,跳出防倒片齒輪等意外,避免悲劇。
更多關於機械相機膠卷怎麼使用,進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83303b1615739604.html?zd查看更多內容
G. 膠卷相機怎麼用
相機的基本工作原理
膠卷是用來記錄光的,因此它們是見不得光的!而 相機 本身,就是一個「暗盒」。膠卷在其中是一點光都見不到的。當我們需要拍東西時,我讓膠捲去見光,這就是「拍照」最基本的原理。
因此,相機就是「捕捉光的機器」。(無論數碼還是膠卷,都是如此)
那麼相機要如何捕捉光呢?這就需要兩個東西:鏡頭和快門。這也涉及到傳統相機的兩大核心技術:光學和機械。
鏡頭把我們需要捕捉的光,投射到機器里,這個過程就叫做「對焦」,這涉及很復雜的光學知識,以後再說。簡單來說,鏡頭讓圖像呈現到相機里。
接下來就是捕捉了,相機打開快門,讓膠卷感受到光,然後關上。由鏡頭捕捉到的光就在電光火石之間,記錄在膠卷上了。
這樣,一張照片就拍好了。
曝光,快門速度與光圈
我們上面說的這一系列過程,就叫做「曝光」,也就是讓膠片感受光,記錄光。
數碼相機也是一樣,只不過他們用來感受光,記錄光的東西換成了感測器,而不再是膠卷。
但是,並不是曝光我們就能得到滿意的照片,因為光是有數量的,有多少的。如果我們捕捉得太多,那麼照片就亮了,而如果我們捕捉得太少,照片又會變暗。我們如何控制「光的捕捉量」呢?
這里就涉及兩個部件:鏡頭上的光圈和機身上的快門。
任何相機鏡頭的原理都是「小孔成像」,但是這個孔的大小是可以調節的,孔越大,能夠獲得的光就越多,反之越少。然而孔又和清晰度有關,孔越小,越清晰,景深越大,孔越大,越模糊,景深越小。
而快門的速度是可以調節的,快門越慢,也就是說打開的時間越長,膠卷捕捉光的時間就越長,那麼自然能夠捕捉到更多的光,反之亦然。
於是,光圈和快門形成一種合適的比例時,我們就能夠得到最合適的「光捕捉量」。
光圈大小示意圖
快門轉盤示意圖(自動相機的快門由電子控制,大多沒有這個轉盤)
測光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要拍照,我們又怎麼能知道什麼是合適的「光捕捉量」呢?我們要怎麼調節快門速度和光圈呢?人眼能不能測?能,但是需要長期的經驗,而且肯定不準。因此,我們需要「測光」。
有的膠卷相機自帶測光功能,而有些則沒有這個功能,比如徠卡 M3 之類的。這時,就需要測光表來輔助測光了。當然,你也可以用數碼相機,或者有測光功能的相機來測光。
機械相機和自動相機
有了上面那些基礎,我們可以聊聊機械相機和自動相機了。
照相機一開始都是機械的,快門是一個機械部件,不需要電池的,因此,機械相機拍照,是不需要電的,是純粹的「光學 + 化學反應」。
人類都是懶惰的,那麼能不能通過電子技術把相機搞得自動一點呢?當然可以!這就是所謂的「相機自動化」。
相機的自動化和數碼化是兩回事,在膠卷時代,就已經有各種全自動的相機了,包括佳能的 EOS 系列。
機械相機的光圈,快門速度需要自己調節,全手動。
自動相機則分成三種。最基本的是 A 檔相機,這種相機的快門速度是電子控制的,可以和機器測光聯動完成「自動快門速度」,但這種相機的光圈還需要手動控制,而且一般沒有自動對焦功能。
第二種是有 A 檔,而且有自動對焦功能的 相機 。日本相機在 1980 年代末已經開發出了成熟的自動對焦系統。但是這種相機的光圈還是機關式的,很多時候仍然需要手動調節,比如尼康的 D 頭系列。
第三種就是全自動相機,鏡頭對焦和光圈開合由超聲波馬達控制,和現在的數碼相機操縱起來別無二致,主要就是佳能的 EOS 膠卷機。
SMAP
smap 是自動相機的 4 種模式,也是 4 種專業模式。
M 檔,完全自己控制快門速度和光圈大小。
A 檔(佳能為 AV 檔),自己控制光圈大小,機器自動控制快門速度。
S 檔(佳能為 TV 檔),自己控制快門速度,機器自動控制光圈大小。
P 檔,相機控制快門速度和光圈大小,但自己可以選擇數據比率。(比如光圈 4 ,快門 125 和光圈 8 ,快門 60 都能獲得同樣的曝光時,自己可以選擇要哪組)
H. 膠卷相機怎麼用 膠卷相
膠卷相機和數碼相機的不同是是感光材料(元件)不同,膠卷相機靠感光膠片感光,數碼相機靠感測器(感光元件)感光。
膠卷相機使用的膠片是一種塗了感光材料的透明膠片,一旦感光成像後須先沖洗(顯影、停顯、定影、水洗)成底片。然後用底片印製或者放大成照片,放大照片和印製照片時同樣需要使用感光相紙通過直接光印或者通過放大機擴印成照片,在進行顯影、停顯、定影、水洗以及最後的上光。對了這些所有沖工藝都是在暗房的環境中實現的。
數碼相機靠感測器(CCD、CMOS)感光成像,其八所感光線轉化成電信號再轉化成數字信號進行儲存,可以通過電腦或其他數字終端顯示並傳遞,也可通過列印或數字擴印成紙質照片。
I. 膠卷相機怎麼使用圖解
膠片相機取膠卷為例:
1、倒回膠卷。
先看看下面這張圖片。之前小編為大家介紹過膠片相機怎麼安膠卷,也就是把膠卷插入相機的另一個軸上(紅箭頭)。那麼膠卷拍照完後,整個膠卷就會卷到另一個軸上,如果想要取出膠卷,必須先把膠卷再倒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