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使用方法 > 頸椎病的常用體格檢查方法

頸椎病的常用體格檢查方法

發布時間:2022-10-05 19:41:12

❶ 頸椎病的檢查方法都有什麼

第一,X線檢查,在頸椎病的檢查中X線檢查是最為常見的一種方法,因為這種檢查主要是通過圖像對患者的頸部進行細致的觀察,從而能夠得出其頸部所出現的一些狀況,因此對疾病的治療是非常有意義的。
第二,CT檢查,在頸椎病的常規檢查中CT也是比較重要的一種檢查手段,通常它是通過高清晰的圖像,來觀察患者頸椎的增生鈣化情況,從而能夠非常明確地判斷出患者頸椎所出現的問題,對下一步的治療是很有幫助的。
第三,頸椎MRI,此項檢查可以說是一種比較高科技的檢查手段,因為它可以非常清晰的檢測到患者椎間盤所出現的一些問題,而且對於一些需要手術的頸椎病患者來說這種檢查也存在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所以這也是患者需要去了解的。

❷ 頸椎病怎麼檢查

首先你要到骨科(有的醫院設有頭頸外科)進行物理檢查,說白了就是先讓大夫看看、摸摸,然後確定是給你拍普通X線(側位加雙斜位片)還是CT甚或核磁,我建議你還是先到正規醫院查查,因為頸椎病是有分型的,千萬不要盲目的進行治療,治療不當適得其反。
祝早日康復!!!!!!

❸ 頸椎病的檢查方法都有什麼

頸椎病的檢查方法如下:1、X片檢查:屬於基礎檢查,如頸椎正側位片、雙斜位片、張口位片,判斷頸椎間隙,頸椎骨質增生情況,椎間孔有無狹窄;2、頸部CT、磁共振;3、血管彩超:排除其它疾病。患者可在家中進行自我檢查,如出現手部麻木、竄痛、放電樣疼痛時,需考慮是否為頸部神經根受壓,建議到醫院檢查。若長期頭暈,可為頸部血管受壓,導致腦供血不足。

❹ 頸椎病怎麼檢查

體格檢查,包括局部是否有壓痛點、頸椎活動范圍及一些頸椎試驗檢查。此外,為了定位診斷或鑒別診斷,對感覺、運動、反射等神經系統方面的檢查,有時也酌情予以選擇。例如:手部和上肢的感覺障礙分布區,與受累頸椎椎節定位有直接關系。因此,通過感覺障礙分界、積度及除痛覺之外其它感覺,如溫覺、觸覺及深感覺的檢查,均有助於診斷。運動檢查,主要是進行肌張力、肌力、步態等方面的檢查。反射檢查,一般包括肱二頭肌反射、肱三頭肌反射、肱橈肌反射等深、淺反射及霍夫曼征等病理反射。
對於頸椎病一定檢查,確診之後,可用中醫外敷葯物苗父養生敷肩樂貼進行治療,希望對你有幫助
常規的輔助檢查。主要為X線檢查,可拍攝頸椎正位、側位、斜位平片,也可拍攝動力性(過屈、過伸)側位片。特殊的輔助檢查,有斷層攝影(或稱體層攝影)、脊髓造影、椎動脈造影,CT、磁共振成像等。另外,為了鑒別診斷,可根據需要進行腦脊液檢查、肌電圖、腦血流圖等項檢查。

❺ 頸椎病的檢查方法都有什麼

1、體格檢查
體格檢查指對人體形態結構和機能發展水平進行檢測和計量。體格檢查是頸椎病檢查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現在地方診斷頸椎病時,忽略了體格檢查,僅僅是依靠影像學診斷的結果,是不對的。畢竟,像CT掃描、MRI畢竟只是一種輔助檢查,在確定其診斷價值時,必須結合臨床症狀進行判斷。
頸椎病體格檢查的內容包括:(1)壓痛點的部位:比如棘突間壓痛多見於病變早期。(2)頸椎的活動度檢查:頸型頸椎病和神經根型頸椎病對頸椎的屈、伸影響比較大;椎動脈型頸椎病對頸椎旋轉活動影響比較大等等。(3)頸椎病的感覺檢查:感覺障礙檢查對頸椎病人做皮膚感覺檢查有助於了解病變的程度。不同部位出現的感覺障礙可確定病變頸椎的節段。疼痛一般在早期出現,出現麻木時已進入中期,感覺完全消失已處在病變的後期。
之後我們需要藉助影像學診斷來進一步確診所患頸椎病的類型和損傷程度。我們平時多見的就是X線片、CT以及核磁共振。那麼,這三種檢查手段有何意義,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
2、X線平片檢查
X線檢查是頸部最常用的檢查技術,而且一般是最先拍X線片。因為X線片比較簡單,價格較低,而且若X線片可以確診,可以不做CT、MRI之類的檢查了。

凡頸椎病患者都應該拍正位及側位、雙斜位X線片。X線平片主要能夠表現頸椎生理曲度變直、反張、椎間隙狹窄、椎體移位、小關節骨質增生等問題。
3、CT檢查
可見椎間盤突出、後縱韌帶鈣化、神經根管狹窄等。特別是對後縱韌帶骨化症的診斷有重要意義。
4、MRI檢查
MRI主要是測定各組織中運動質子的密度差加以判別,較CT更為先進,圖像十分清晰,被稱為活的解剖圖譜,故其價格比較昂貴。它的主要作用就是了解椎間盤的突出類型、硬膜囊和脊髓受壓的情況,髓內有無缺血和水腫的病灶等。對脊髓型頸椎病的診斷有重要價值。

❻ 頸椎病體格檢查要點

1
.臂叢神經牽拉試驗:又稱
Eaten
試驗。此試驗之機制是使神經根受到牽拉,觀察是
否發生患側上肢反射性痛。檢查時,
讓患者頸部前屈,檢查者一
手放於頭部病側

另一手握
住患肢的腕部,
沿反方向牽拉,

患肢感覺疼痛、
麻木則為陽性

若在牽拉的同時迫使患肢
做內旋動作,稱為
Eaten
加強試驗。

2
.頭部叩擊試驗:又稱「鐵砧」試驗。病人坐位,醫生以一手平置於患者頭部,掌心
接觸頭項,另一手握拳叩擊放置於頭頂部的手背。若
病人感到頸部不適、疼痛或上肢
(
一側
或兩側
)
痛或有酸麻感,則該試驗為陽性。

3
.椎問孔擠壓試驗:又稱
Spurling
試驗。讓患者取坐位,
頭部微向病側側彎
,檢查者
立於患者後方,
用手按住患者頂部向下施加壓力,
如患肢發生放射性疼痛即為陽性。
原因在
於側彎使椎間孔變小,
擠壓頭部使椎間孔更窄,
椎間盤突出暫時加大,
故神經根擠壓症狀更
加明顯。

4
.傑克遜
(Jackson)
壓頭試驗:當患者頭部處於中立位和後伸位時,檢查者於頭頂部依
軸方向施加壓力,若患肢出現放射性疼痛,症狀加重,稱為
Jackson
壓頭試驗陽性。

5
.肩部下壓試驗:患者端坐,讓其頭部偏向健側,當有神經根粘連時,為了減輕疼痛,
患側肩部會相應抬高。
此時,
檢查者握住患肢腕部做縱軸牽引,
若患肢有放射痛和麻木加重,
稱為肩部下壓試驗陽性。

6
.直臂抬高試驗:患聲取坐位或站立位,手臂伸直,檢查者站在患者背後,一手扶其
患側肩,
另一手握住患肢腕部並向外後上方抬起,
以使臂叢神經受到牽拉,
若患肢出現放射
性疼痛,
即為陽性。
可根據出現放射痛時的抬高程度來判斷頸神經根或臂叢神經受損的輕重。
此試驗類似於下肢的直腿抬高試驗。

7
.頸部拔伸試驗:檢查者將雙手分別置於患者左、右耳部並夾頭部,輕輕向上提起,

患者感覺頸及上肢疼痛減輕,即為陽性
。本試驗可作為頸部牽引治療的指征之一。

8
.轉身看物試驗:讓患者觀看自己肩部或身旁某物,若患者不能或不敢貿然轉頭或轉
動全身觀看,說明頸椎或頸肌有疾患,如頸椎結核、頸椎強直、
「落枕」等。

9
.頭前屈旋轉試驗:也稱
Fenz
試驗。先將患者頭部前屈,繼而向左右旋轉,如頸椎出
現疼痛,即為陽性,多提示有頸椎骨關節病。

❼ 得了頸椎病需要做哪些檢查

一、頸椎的試驗檢查 頸椎病的試驗檢查即物理檢查,不需藉助儀器,它包括: 1.前屈旋頸試驗:令患者頸部前屈、囑其向左右旋轉活動。如頸椎處出現疼痛,表明頸椎小關節有退行性變。 2.椎間孔擠壓試驗(壓頂試驗):令患者頭偏向患側,檢查者左手掌放於患者頭頂部、右手握拳輕叩左手背,則出現肢體放射性痛或麻木、表示力量向下傳遞到椎間孔變小,有根性損害;對根性疼痛厲害者,檢查者用雙手重疊放於頭頂、間下加壓,即可誘發或加劇症狀。當患者頭部處於中立位或後伸位時出現加壓試驗陽性稱之為Jackson壓頭試驗陽性。 3.臂叢牽拉試驗:患者低頭、檢查者一手扶患者頭頸部、另一手握患肢腕部,作相反方向推拉,看患者是否感到放射痛或麻木,這稱為Eaten試驗。如牽拉同時再迫使患肢作內旋動作,則稱為Eaten加強試驗。 4.上肢後伸試驗:檢查者一手置於健側肩部起固定作用、另一手握於患者腕部,並使其逐漸向後、外呈伸展狀,以增加對頸神經根牽拉,若患肢出現放射痛,表明頸神經根或臂叢有受壓或損傷。 二、頸椎病的X線檢查 正常40歲以上的男性,45歲以上的女性約有90%存在頸椎椎體的骨刺。故有X線平片之改變,不一定有臨床症狀。現將與頸椎病有關的X線所見分述如後: 正位:觀察有無樞環關節脫位、齒狀突骨折或缺失。第七頸椎橫突有無過長,有無頸肋。鉤錐關節及椎間隙有無增寬或變窄。 三、側位 1.曲度的改變:頸椎發直、生理前突消失或反彎曲。 2.異常活動度:在頸椎過伸過伸過屈側位X線片中,可以見到椎間盤的彈性有改變。 3.骨贅:椎體前後接近椎間盤的部位均可產生骨贅及韌帶鈣化。 4.椎間隙變窄:椎間盤可以因為髓核突出,椎間盤含水量減少發生纖維變性而變薄,表現在X線片上為椎間隙變窄。 5.半脫位及椎間孔變小:椎間盤變性以後,椎體間的穩定性低下,椎體往往發生半脫位,或者稱之為滑椎。 6.項韌帶鈣化:項韌帶鈣化是頸椎病的典型病變之一。 四、斜位 攝脊椎左右斜位片,主要用來觀察椎間孔的大小以及鉤椎關節骨質增生的情況。 五、頸椎病的肌電圖檢查 頸椎病及頸椎間盤突出症的肌電圖是由於不論是頸椎病還是頸椎間盤突出症都可使神經根長期受壓而發生變性,從而失去對所支配肌肉的抑製作用。這樣,失去神經支配的肌纖維,由於體內少量乙醯膽鹼的刺激,可產生自發性收縮。因此,在一側或兩側上肢肌肉中出現纖維電位,偶而出現少數束顫位。小用力收縮時,多相電位正常,不出現巨大電位。大用力收縮時,呈完全於擾相。運動單位電位的平均時限和平均電位正常。振幅為1~2毫伏。頸椎病因椎間盤廣泛變性,引起骨質增生。損害神經根的范圍較廣,出現失神經支配的肌肉也多些。在病變的晚期和病程較長的患者,在主動自力收縮時,可以出現波數減少和波幅降低。而頸椎間盤突出症往往為單個椎間盤突出,其改變多為一側上肢,失神經支配的肌肉范圍呈明顯的節段分布。 六、頸椎病的CT檢查 CT業已用於診斷椎弓閉合不全、骨質增生、椎體暴破性骨折、後縱韌帶骨化、椎管狹窄、脊髓腫瘤所致的椎管擴大或骨質破壞,測量骨質密度以估計骨質疏鬆的程度。此外,由於橫斷層圖象可以清晰地見到硬膜鞘內外的軟組織和蛛網膜下腔。故能正確地診斷推間盤突出症、神經纖維瘤。脊髓或延髓的空洞症,對於頸椎病的診斷及鑒別診斷具有一定的價值。 【臨床檢查】 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壓痛點椎旁或棘突壓痛,壓痛位置一般與受累節段相一致。 (2)頸椎活動范圍即進行前屈、後伸、側屈及旋轉活動的檢查。神經根型頸椎病者頸部活動受限比較明顯,而椎動脈型頸椎病者在某一方向活動時可出現眩暈。 (3)椎間扎擠壓試驗讓患.者頭向患側傾斜,檢查者左手掌平放於患者頭頂部,右手握掌輕叩擊左手臂背側,如出現根性痛或麻木則為陽性。在神經根症狀較重者則雙手輕壓頭部即可出現疼痛、麻木表現或加劇。 (4)椎間扎分離試驗對疑有根性症狀者,患者坐位,雙手托住頭部並向上牽引,如出現上肢疼痛麻木減輕者則為陽性。 (5)神經根牽拉試驗.又稱臂叢牽拉試驗,患者坐位,頭轉向健側,檢查者一手抵住耳後部,一手握住手腕向相反方向牽拉,如出現肢體麻木或放射痛即為陽性 (6)霍夫曼民征檢查右手輕托患者之前臂,一手中食指夾住其中指,用拇指叩擊中指指甲部,若出現陽性即四指屈曲反射,則說明預部脊髓、神經損傷。 (7)旋頸試驗又稱椎動脈扭曲試驗,病人坐位,做主動旋轉頸部活動,反復幾次。若出現嘔吐或突然跌倒,即為試驗陽性,提示為椎動脈型頸椎病。 (8)感覺障礙檢查對頸椎病人做皮膚感覺檢查有助於了解病變的程度。不同部位出現的感覺障礙可確定病變頸椎的節段;疼痛一般在早期出現,出現麻木時已進入中期,感覺完全消失已處在病變的後期。 (9)肌力的檢查頸椎病損傷神經根或脊髓者,肌力均下降,若失去神經支配則肌力可為零。根據各肌肉支配的神經不同可判斷神經損傷的部位及節段。

閱讀全文

與頸椎病的常用體格檢查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古代陶瓷快速降溫的方法 瀏覽:413
什麼方法能快速開車 瀏覽:69
嬰兒吐奶用什麼方法解決 瀏覽:737
水泥牆石材背景牆安裝方法 瀏覽:446
兩相電機如何調整接線方法 瀏覽:48
老式塑料管連接方法 瀏覽:516
城市宣傳欄的測量方法 瀏覽:764
玻璃推拉門地滑軌道安裝方法 瀏覽:983
去狗皮的正確方法 瀏覽:521
狀態粉使用方法 瀏覽:20
皮卡車如何找30公分邊線最笨方法 瀏覽:99
交通安全方法有哪些 瀏覽:664
新飛電壓力鍋使用方法 瀏覽:113
快速查詢個人徵信的方法 瀏覽:806
男士冬天洗衣服的方法如何 瀏覽:732
農業產品研究方法 瀏覽:17
馴服蜥蜴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705
淘寶鑽展怎麼操作干貨方法推薦 瀏覽:74
臨床上最廣泛的研究方法 瀏覽:469
避孕方法有哪些怎麼上環 瀏覽: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