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使用方法 > 黃庭九禪坐的正確方法圖片

黃庭九禪坐的正確方法圖片

發布時間:2022-10-04 15:49:19

❶ 誰有張德芬老師的黃庭禪坐請給我發一下好嗎謝謝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BdBqZL_9ngw/

❷ 道教打坐也是趺坐嗎 怎麼才能趺坐 很痛

一、是的。道家打坐,閉目盤腿,手放在一定的位置上,斷除妄想。

二、姿勢要點

1、雙足跏趺

將左足置於右腿上,再將右足置左足上,稱金剛坐。先將右足置左腿上,再將左足置右足上,稱如意坐。兩種坐姿都可以採用,也可以在腿痛時輪換交替。如果不能雙盤,便用單盤。

2、脊直

人在禪坐的時候,脊柱垂直是關鍵。臀部應墊一個兩、三寸高的軟墊,從大腿根部到膝蓋是向下傾斜的,讓兩個膝蓋觸地作為支撐點,膝蓋不可懸空,以自己覺得重心穩,無前傾後仰的感覺為原則。然後包腿,包腰,包自己後面的風池穴。

天冷的時候,有些人還需要包頭。上體自然正直,不前俯後仰。

3、肩張

兩肩應舒張下垂,但不要挺胸。修禪的人在禪坐時,雙手微微抬起,肩膀微微向後擺,肩腋是內空的。從外看,肩是一條平行線;從後看,肩是圓的。

4、手結定印於臍下

把左手放在右手下面,大拇指隨意有意的碰在一起,放於臍下。

5、頭中正

頭正,下巴稍微往前低一點點,後腦稍微向後收放,稍微壓住頸部左右兩條大動脈管的活動即可。最關鍵的地方,就是如果頭是歪的,跟腰不能形成一條中空的直線,這時候最容易昏沉。人生於天地之間,本身是天地之間一靈物。由於這個中線的歪斜,天地這股正氣,就落不到你身上。

(2)黃庭九禪坐的正確方法圖片擴展閱讀:

心地法門:

上座時用金剛持的方法,即嘴唇微動持咒,不出聲。因為出聲念咒傷氣,默念傷血。我們修法首先要注意身體,不能把身體弄壞,所以打坐、修行要把身體保護好。

但是坐到種子翻騰、心裡煩亂、坐也坐不住的時候,或是坐到昏然入睡、亂夢當前時,就要出聲念咒,把那些混亂的妄念和睡魔除掉才能入定。沒有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還是用金剛持的方法持咒。

持咒的快慢是每分鍾10至12次。念的時候,要心念耳聞,就是一個字一個字的從心裡過,不是有口無心地去念,要用耳朵聆聽這從心裡發出來的咒音,聽得清清楚楚,這樣才能將妄念攝住不動而漸漸入定。

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其中的意根好比猴子一樣亂動慣了,你要它安靜不動不起妄念很難,但不把它攝住不動就不能入定、開智慧成道。因此大勢至菩薩教導我們念佛須「都攝六根,凈念相繼」。

就是念佛時要至誠懇切地以「阿彌陀佛」這句聖號把眼耳鼻舌身意都抓住,叫它不要動,才能安然入定。這六根當中,以意、耳二根為難攝。眼睛閉上不看東西就能攝住眼根;嘴持咒就能攝住舌根(舌頭);鼻子不聞異味就能攝住鼻根;身體不接觸外境就能攝住身根。

但是人的耳朵最靈敏,很遠很遠的聲音都能聽見,隔著一座大山的聲音也聽得見,外面噪音會吵得你心煩。至於意根,更難攝住,不要它動,意念會不由自主地從心裡跳出來。

這是多生歷劫的習氣,它動慣了,不動不行。這在佛經中叫做「作意」。也是法相宗所說的五個遍行心所,意、觸、受、想、思的第一個心所,它存在於八識當中,時時刻刻在蠢動,象流水一樣不停地流,所以叫「流注生滅」,微細得很,只是我們平時看不見。

❸ 黃庭禪坐引導語50分鍾

現在我們要開始黃庭禪坐,不論您是喜歡採用的是單盤、或雙盤,或是直接坐在椅子上,但不要靠著背,這些都可以依照你的喜好來做選擇。靜坐的目的,是為了體驗心的無相,以及性的自在。而要驗證自在的心性,莫過於觀照跟放鬆,待會在靜坐的過程中,我會給你適當的引導,以便使您逐步的觀照身心,體驗心性自在的真義。

想要讓靜坐這門功課對您產生更好的效果,讓定力與智慧都能得到更好的提升,那麼在靜坐的過程中,您最好盡量保持姿勢不動,以便在較大的身心挑戰中,不斷磨煉與檢驗您觀照心性自在的能力。但若是您覺得痛苦已達忍無可忍,實在無法繼續觀照身心實相的時候,便可以稍微把腳或是身體稍微動一動,讓身心的浮躁稍微緩和一下,然後再重新開始。

任何一次禪坐的開始,最好在全身上下放鬆幾次,以便使得心性及身中的感受能夠更加的自在。現在請依照我的引導,用身心的放鬆,來開始這一堂的禪坐…先把心情放鬆下來…然後把頭頂輕輕的往上頂一點點,好像要把脊椎拉直一般,但要注意脖子不要僵硬,要松巧…然後把注意力放在頭頂上,想像頭皮整個松下來,像海棉一樣的松開來,想像就可以達到,發揮你的想像力…

接著把注意力移到你的額頭,把眉頭舒開,不要皺眉,想像額頭向四方鬆散開來…再把注意力移到整個臉部,把整個臉頰裡面的力量全部卸掉,想像它越來越松,檢驗自己的表情,詳和而自在…

講到哪裡松到哪裡——我們把注意力放到兩邊的太陽穴,想像兩邊的太陽穴也漸漸松開,慢慢松開…現在放鬆你的後腦勺,只是運用一下你的想像力,慢慢的松開,像海棉一樣慢慢松開來…脖子,檢驗是否松巧,不要僵硬…肩膀,不要往上舉,想像兩個肩膀一起垮下來,輕松的沉下來,自然的下沉,除了脊椎還挺立之外,不要負擔一點點力量…想像兩只手,跟繩子一樣,只是掛在肩上,完全自然的下垂,不要出力,檢查有沒有出一點點的力量在其中抗衡著,不要出力,只是鬆鬆的垂下來,從手臂一直放鬆到指尖,慢慢的放鬆下來,像繩子一樣,輕輕的掛著…胸膛,想像整個胸膛都松開,不論胸腔裡面正在發生多少感受,就讓它去發生,要喘就喘,沒有關系,不要急著調息,當我們定靜到一個程度,氣息自然愈來愈細,你只是想像松開、松開,任它去自在,沒有一點點抵抗的力量…背部,除了脊椎打直之外,其餘的力量全部鬆掉,整個腹腔,檢查有沒有出力,把力量通通放下來…臀部,僅僅只是靜靜的承受著身體的重量,其它什麼力量都不要,檢查臀部與大腿交接處的關節,有沒有出力,把力量都卸掉,注意力到大腿,鬆掉,小腿通通鬆掉,一直放鬆到腳掌…我們從頭到尾再放鬆一遍,講到哪裡放鬆到哪裡,但速度再快一點點…注意力放在整個頭部,松下來…肩膀垮下來、兩只手垂下來、胸膛,腹腔,臀部,大腿,小腿,腳掌…最後想像全身一起松透下來,都不要動…

為什麼靜坐前要做這樣的放鬆呢,目的是在確定,我們對於內在的大小感受,有沒有一點點控制的力量,有沒有一點點打壓,或一點點抵抗,有沒有讓所有的氣機完全獲得自在…身心保持自在安舒,就象這樣靜靜的坐著,等待觀照著身體各部位不斷發生的大小感受,甚至是不斷升起的各種的念頭。

在本次的禪坐過程中,我會引導大家,做一些簡單的觀察,觀察在感受所帶來的迷惘當下,要如何從中獲得解脫,其所靠的就是觀照,也就是去覺知、感覺所有的真相,這堂課我們以把身體想像猶如太虛一般為主軸。為什麼想像成太虛一般呢,太虛裡面不是空無一物的,太虛裡面有河川星斗,有山河大地,有草木叢林,有風雨雲霧…太虛的可貴並非無物,而是能夠包容萬物。

因此佛經要我們在學習在清靜的時候,要觀想自己的身體像個太虛,其主要目的是要我們就可以落實下面幾個步驟:

第一是要你學習能否如太虛一般,毫無抵抗的,去包容著身內發生的任何大小感受;

第二是要你去檢驗,當你面對這些不斷升起滅去的感受的時候,心中有沒有一絲絲貪嗔罣礙的發生;

第三是去檢驗,當你的心中發生煩惱浮躁時,除了身體其它部位,或是腦中的妄念所引發的外,是不是在胸膛的正中央,也就是我們老祖宗所說的「黃庭」裡面,都剛好有著或大或小的波動在起伏著,在對這個煩惱的情緒推波助瀾;

第四,也就是最重要的目的,是訓練如何觀照著黃庭中那個潮來潮往的波動上本無意義的真相,進而解脫所有情緒的枷鎖,重獲自在清明的心靈。

因此靜坐的目的,並不是叫你把自己想像得如太虛一般毫無知覺,或空無一物…這是初學者對於文字的誤會所致。

黃庭禪坐甚至還要提醒你,觀照你腦中不斷發出的絲絲念頭,也只是把它當成太虛間不斷自在回盪的音波一般,對它們也都只是靜靜的觀照著,靜靜的覺知著,覺知著它自在的發生,觀照著自己在這個當下,是否有任何罣礙的發生,以上幾點,便是您在每一次靜坐時所要專注的主軸所在。

在落實以上幾點的觀察時,您可以想像自己的身體就像個太虛一樣,此時裡面正有些許輕輕淡淡的風,這些風正在太虛的各個部位慢慢的升起,慢慢的醞釀,太虛不罣礙這些小小的風,也永遠不與任何風抵抗。你要學習的是,接受這些淡淡清清的風,接受這些快速旋轉的風,熱的風、冷的風…以同樣的心接受身中溫度的感受、細麻的感受、酸痛的感受、起伏的感受,如太虛一般,對身體各部位的感受保持不分別、不好惡,不攀附任何貪嗔意義在上面,這就是平等心的當下,也是平常心的當下。在靜坐中不斷的做這樣的觀察跟比對,非常有助於您得到深入的自在。

心經中所謂「觀自在」,指的是觀察身中各部位的感受自不自在,而不是你的自不自在。例如你的臀部坐著的地方有點緊、有點重,或是腰部有點酸、有點熱…它其實只是太虛間一陣陣各種不同形態的風而已。有些是緊緊的風,或者是麻麻的風,有些是酸酸的風,有些是起起伏伏的風,學習太虛包容著它的存在,學習太虛不幹涉它的自在…

你要注意的是,看著這些風,看著這些感受,觀察它存在得是否暢然,它僅僅只是這樣無意義的自在飄盪,自在生滅,而你要注意的是,你是否在這個當下對它起了貪嗔分別的知見,你是否對它的生滅起伏起了抵抗或任何的牽制。

現在我們再把身體從頭到尾放鬆一遍:先把頭頂往上舉一點點,然後跟著我的指引,講到哪裡注意力就放到哪裡,注意力放在整個頭部,松下來…肩膀鬆掉、兩只手垂下來、胸膛,腹腔,臀部,大腿,小腿,腳掌…就這樣靜靜的坐著。

今日你致力於靜坐的目的究竟為何?是為了要追求充滿輕妙感受的禪悅?還是為了要訓練自己的腦中不起一個念頭?還是要讓自己從總總不安的情緒罣礙中解脫出來呢?

古人說「道」在日常生活中,凡不能與日常生活並行的,並非真道之所在。而是問這三項能力裡面,哪一項才是你在日常行住坐卧之中,依然無時無刻都可以保持而沒有任何沖突的呢?

前三者只有「讓自己從所有情緒的罣礙中解脫出來」這項能力,才是往後你可以用在生活的每一刻而毫無沖突,並可以為你的生活帶來莫大利益的,這個便是靜坐這個法門的最大目的所在。

而藉由靜坐觀心,到底是在觀察什麼呢?試想每個人的所謂情緒激動的時候,胸中必會陪襯著一股氣、一股能量同時跟著升起,對不對呢?

不論一個人外在的挑戰有多少,或身內的感受有多激烈,只要胸中的氣血依然平靜,你便可以若無其事的接受一切的挑戰,但是只要胸中的氣血一激昂起來,人們便可以因為一萬個理由,而陷入無法自拔的情緒之中,想想看,對不對呢?

由此可知,罣礙著人們的主角,是人們感到清靜而不能清靜的主角,指的並非是外在的挑戰,而是指胸中那股激盪不已的能量,也就是那股氣,說的白話一點就是「各種感受」。

我們再把身體從頭到腳放鬆一遍,跟著我的指引,注意力放到整個頭部,鬆掉…肩膀、兩只手垂下來、胸膛,腹腔,臀部,大腿,小腿,腳掌…就這樣靜靜的坐著。

人們更不容易了解的是所謂解脫心情上的罣礙,指的並非把胸膛中那些激盪不安的氣血活動給徹底的消滅或平撫,也不是要對身中所升起的感受,不斷的咬牙忍耐。而是要把你對胸中氣血活動的罣礙,對它的貪嗔、害怕以及忍耐全部都卸除下來。

只有這樣,才能在氣血感受或動或靜的時候,得到全方位的自在,只有這樣,才是釜底抽薪的解脫辦法,而這種方法,與你的知見與習性恰好背道而馳,因此,這項練習必是對你非常的挑戰跟迷惘的所在。為了培養您對胸中心田的觀照定力,不被胸中小小的氣血晃動所迷惘,我們可以先由肢體的末稍開始觀察。

例如現在觀察你一隻手掌中的感受,先想像你的手掌像似個小太虛一般,裡面充滿著各種的感受,各種的風,也許是麻麻的風,也許是熱熱的風,也許是涼涼的風,也許你可以感覺到手掌中的脈膊,你感覺到那種跳動,仔細觀察手掌中到處充滿著充沛的能量,好比太虛中到處充滿著自在漂盪的風一樣。你很容易可以在這么熱鬧的能量之中,靜靜的覺知著它,它真的只是一種暢然,只是一種自在的生滅起伏,其它什麼意義也不存在。仔細的觀照著它的真相,它既不代表煩燥,也沒有焦慮,更沒有任何好惡的意義夾雜其間,它僅僅就是一種非常單純而暢然的感受!這就是所謂的「空」,所謂的「無物」,因為它沒有任何貪嗔痴愛。

看出這個真相,你就已經在這個小小的局部里,驗證了六祖所謂的「本來無一物」的真境,也在這個小小的局部里,驗證了自性本來清靜的安心之道,因為它對我毫無罣礙,以這樣的正見跟定力,去觀察全身所有的感受,都可以得到相同的答案,於是周身上下無處不安然,無處不解脫。

我們再把身體從頭到腳放鬆一遍:注意力放在整個頭部,松下來…脖子肩膀沉下來、兩只手垂下來、胸膛,腹腔,臀部,大腿,小腿,腳掌…就這樣靜靜的坐著,跟身中所有感受共處。

放下我們聰明的腦袋,去動你的感覺,靜靜的坐著,猶如太虛一般,等待各種「身中的風」與「心中的風」自由的吹起,也自在的滅去,用自在靈巧的心去觀察它,覺知它…身上到處充滿感受,你都可以像剛才的方法去檢驗和觀察,例如現在把注意力移到你的兩只腿上來,觀察此刻你的腳上充滿著什麼樣的感覺?

有的說我的腳掌好麻,那你就觀察那個麻的暢然,檢驗你是否讓那個麻自由的存在?有的人說我的小腿好酸,那你就觀察那個酸,檢驗你是否心甘情願的讓它存在,毫無畏懼,毫無抵抗讓它存在,試試看!

有人說我的膝蓋很痛,痛就看著那個痛,看那個最痛的點有多深、多熱、多緊、多酸,只是看著它的真相,膝蓋的酸由膝蓋去承受,你不要介入與其間,就像在河岸邊觀水一般,靜靜地觀照著它的發生而已。

腳酸也是一種風,這陣風由腳這個太虛來承受它的自在,腿麻了也是一種風,這陣風由腿這個小太虛來承受它的自在,腰酸背痛也是一種風,這陣大風也由腰跟背這個小太虛來承受它的自在,呼吸急促也是一種風,這陣風由呼吸系統這個小太虛來承受它的自在,腦中的意念紛紛也是一種風,這陣風由腦部這個小太虛來承受它的自在,心情煩燥也是一種風,這陣風則由你的黃庭這個方寸太虛來承受它的自在。

太虛中並非空無一物,太虛中的各個部位,總有一些或大或小的風不斷的吹起滅去,你要像太虛一樣,只是靜靜的包容著它的存在,包容著它的暢然,甚至它的激昂跟熱鬧。把你對身中所有感受的抵抗跟忍耐完全放開,讓那些風完全自由的存在,檢查你對於身中各種感受,有沒有發出一絲絲的扺抗,有沒有一絲絲忍耐的心情,這些全部都要放掉,只是用自在的心靈,看著它自在的發生…全身上下,都可以如剛才所示範的一般,逐一的觀察,逐一的檢驗各局部的自在。

以下每當像這樣有鍾聲響起的時候,有二十秒的時間內,便是你要放寬胸懷,心甘情願,毫不忍耐的時候。現在胸膛放開,任其自在,毫不忍耐,勇敢的試試看…還有十秒,硬是把胸膛松開不要忍耐,讓我們來試試看!十、九、八,想想你的心猶如太虛一般,真的毫不忍耐,七、六、五,心甘情願,毫不抵抗,四、三、二、一,檢驗它是否真的完全自在。

現在把你注意力回到胸膛的正中央,也就是黃庭一竅中來做觀察,胸膛也只不過是身體的一部份,也只不過是身中的另一個小太虛而已,觀察胸膛內的所有能量或氣血的波動,也像剛才其他部位觀照一樣,只是看它的原貌,不讓它有機會攀附著一絲絲的好惡分別存在。然而你有沒有發現,要讓胸中的熱浪興起的時候,還保持暢然與平等的真覺,是一件極具排戰性的難題!

致使你煩躁的原因,可能從四面八方襲擊而來,它可能只是外面的一個聲音,或是想像中的一個畫面,或是腰的一個酸,腿的一個麻,便使我們的平等心盪然無存了。但當平等心要失去的時侯,仔細的觀察,此刻必在黃庭一竅中,正有一個小小的動盪正在發生著。

而這小小的氣血動盪之中,竟然攀附著無限的貪嗔痴愛的沖動在上面。在每一次靜坐時,在最煩躁的當下仔細的覺知,這個人生中最大的機密,很快就可以水落石出了。然而,心頭也只不過是另一個小太虛罷了,它的大小隻有一方寸,仔細觀察那個心頭里的小小動盪,也只不過是小太虛內一陣小小的微風罷了,拿出觀照其他部位時的定力跟智慧,去觀察方寸中那個小小的動盪它到底自不自在。你不必急著把它消滅,也不必急著與它交戰,不要像神秀一樣,總是走在那條「時時勤拂拭」的死胡同里。你只需要像觀照其它部位一樣,放寬胸懷,不忍耐,不改造,無畏無懼的觀察它的自在。用你自在輕巧的心靈去觀察它,你便已經走在究竟解脫的道路上了。

鍾聲再次的響起,以下二十秒內,便是你要放寬胸懷,心甘情願,毫不忍耐的時刻,現在放寬胸膛,任其自在的發生,勇敢的試試看…還有十秒,硬是把胸膛松開,毫不忍耐,來試試看!十、九、八,你的心猶如太虛般,七、六、五,心甘情願,毫不抵抗,四、三、二、一,檢驗到底幾秒鍾它是完全不自在。

觀察黃庭一竅中的動盪,有沒有一點煩燥的攀附,看清它確實的樣貌本無意義,只是如此的暢然,如同太虛包含著各種風一樣,以著大無畏的心,不必處理,不必安慰,不必平撫,不必消滅,不逃避、不忍耐,也不必如臨大敵。

太虛對於各種的風,不論大風小風,它不必時時勤拂拭。你要效法太虛,只是把那個最燃燒的點附近想像松開,不跟它作抵抗,然後看著那個緊,那個熱,那個麻,以及接受它的起伏,看它來得多急,停留多久,看它去得多快,只是具實的觀照著它。果真你的內心心甘情願,當下便照見了本性的清真,並且得到了心靈的解脫和安寧。

想像胸膛像個太虛,讓裡面的大風小風永遠的自在,盯著它的真相看,看著它的物理波動,你發現原來情緒可以不隨著氣血而起伏,原來氣血真的可以只是單獨的存在,此刻你可以在當下,證得「本來無一物」的真境。

鍾聲再次的響起,以下二十秒,便是你要放寬胸懷,毫不忍耐的時刻,現在胸膛敞開,任其發生,勇敢的試試看…還有十秒,硬是把胸膛敞開,十、九、八,毫不抵抗,七、六、五,心甘情願,四、三、二、一,它是否完全的自在,

身心保持自在安舒,靜靜的坐著,等待檢驗身體各部位不斷升起的各種的感受,學習太虛只是默默的接受各種風自在的回盪,沒有一點點的抵抗…觀照實相定力的強弱,是取決於你對於身中感受的升起,能否保持毫無扺抗,不貪不嗔的心,清楚的覺知它,但檢驗你對各部位的感受,尤其對黃庭一竅中的感受,是否真的無貪無嗔。過程裡面,保持你的身體盡量不動,你將越來越煩燥,而此刻黃庭的情緒波動也就越來越豐富、越來越清楚,這樣有利於你的觀察跟練習。因此,若是還未確定黃庭位置的真相的人,建議你要多吃點苦,盡量保持身體不動,最好先看清黃庭對你的影響,再起來,不要一無所知便起身。但當你的浮躁情緒大量浮現的時候,你便會感覺到非常的難耐,這點你得有個心理准備。所謂盡量不動,是指手指不要動,腳指也不要動,身心保持松坦,但是不要動。

我們再把身體從頭到腳放鬆一遍,注意力放在整個頭部,松下來…肩膀、兩只手垂下來、胸膛,腹腔,臀部,大腿,小腿,腳掌…就這樣靜靜的坐著,放鬆的目的,不是為了把感受消除,而是要把身體對於感受的牽制通通拿掉,讓感受單獨自由的存在。

靜坐到此刻,你的感受正不斷的在累積之中,很多感受在不斷的燃燒,不必刻意一直調息,該喘的就盡量的喘,一切以自然為主,也不必為了那些止不住的飄盪念頭,而感到煩惱。假如你已經開始妄想,那麼就去覺知你正處於妄想紛紛的情況之下,假如你感到昏沉,不要為你那個昏沉而感到懊惱,何不大方的去覺知那個昏沉,看清那個昏沉,用你自在的心靈,在軀殼裡面覺知著一切的感受,當然包含這個昏沉。

鍾聲再次的響起,以下二十秒之內,便是你要嘗試放寬胸懷,毫不忍耐的時刻,現在將胸膛敞開,任其發生,勇敢的試試看…還有十秒,十、九、八,想像你的身體象太虛一般,毫不抵抗,七、六、五,心甘情願,四、三、二、一,是否完全不抵抗,完全自在呢。

靜坐到這里,如果還可以繼續坐的話,以下的時間就僅僅只是如太虛包容萬物一般,去包容身中所有的感受而靜靜的坐著,如果你要結束此次的靜坐,在起身之前請先緩緩的活動你的肢體,直到身中氣血感覺回復平常,再慢慢起身,起身之後在禪房裡面來回走上百步,讓肢體關節各方面都活絡起來,然後才回復一般的作息。

❹ 黃庭禪坐

現在我們要開始黃庭禪坐,不論您是採用的是單盤、或雙盤,或是不要靠著背直接坐在椅子上,這些都可以依照你的喜好來做選擇。

靜坐的目的,是為了體驗心的無相,以及性的自在。而要驗證自在的心性,莫過於觀照與放鬆,待會在靜坐的過程中,我會給你適當的引導,以便使您逐步的觀照身心,體驗心性自在的真義。

想要讓靜坐這門功課對您產生更好的功效,讓定力與智慧都能得到更好的提升,那麼在靜坐的過程中,您最好盡量保持姿勢不動,以便在較大的身心挑戰中,不斷磨煉與檢驗您觀照心性自在的能力。

但若是您覺得痛苦已達忍無可忍,實在無法繼續觀照身心的實相時,便可以稍微挪動一下腳或是身體,讓身心的浮躁緩和一下,然後再重新開始。

任何一次禪坐的開始,最好在全身上下放鬆幾次,好讓心性及身中的感受能夠更加的自在。現在請依照我的引導,放鬆你的身心,來開始這一堂的禪坐……

[圖片上傳失敗...(image-eb294c-1519526804613)]

先把心情放鬆下來……然後把頭頂輕輕的往上頂一點點,好像要把脊椎拉直一般,但要注意脖子不要僵硬,要松巧……

然後把注意力放在頭頂上,想像頭皮整個松下來,像海棉一樣的松開來,想像就可以達到,發揮你的想像力……

接著把注意力移到你的額頭,把眉頭舒開,不要皺眉,想像額頭向四方鬆散開來……

把注意力移到整個臉部,把整個臉頰裡面的力量都鬆掉,想像它越來越松,檢驗自己的表情,是否詳和而自在……

講到哪裡松到哪裡——注意力放到兩邊的太陽穴,想像兩邊的太陽穴也漸漸松開來……

現在放鬆你的後腦勺,只是運用你的想像力,慢慢的松開來,像海棉一樣的松開……

脖子,檢驗是否松巧,不要僵硬,想像它像海棉一樣,慢慢膨漲開來……

肩膀,不要往上舉,想像兩個肩膀一起垮下來,沉下來,自然的下沉,除了脊椎還挺立之外,不要負擔一點點力量……

想像兩只手,跟繩子一樣,只是掛在肩上,完全自然的下垂,不要出力,檢查有沒有一點點的力量在其中抗衡,不要出力,只是鬆鬆的垂下來,從手臂一直放鬆到指尖,慢慢的放鬆下來,像繩子一樣的掛著……

胸膛,想像整個胸膛都松開,不論胸腔裡面正有多少感受在發生,就讓它發生,要喘就喘,沒有關系,不急著調息,當我們定靜到一個程度,氣息自然會愈來愈細,你只是想像松開、松開,任它去自在,沒有一點點抵抗的力量……

背部,除了脊椎打直之外,把其餘的力量都鬆掉,整個腹腔,檢查有沒有出力,把力量通通放下來,通通松開來……

臀部,僅僅只是靜靜的承受著身體的重量,其它什麼力量都不要,想像它也松開來,檢查臀部與大腿交接處的關節,有沒有出力,把力量都卸掉大腿、小腿、然後一直放鬆到腳掌……

[圖片上傳失敗...(image-1d6009-1519526804612)]

現在讓我們從頭再放鬆一遍,講到哪裡松到哪裡,但速度再快一點點……

注意力放在整個頭部,鬆掉…肩膀、兩只手(垂下來)、胸膛,腹腔,臀部,大腿,小腿,腳掌…最後想像全身一起松透下來……

為什麼靜坐前要做這樣的放鬆呢,它的目的是要確定,我們對於內在的大小感受,有沒有一點點控制的力量,有沒有一點點的打壓,或一點點的抵抗,有沒有讓所有的氣機完全獲得自在……

身心保持自在安舒,就這樣靜靜的坐著,等待觀照身體各部位不斷發生的大小感受,甚至是不斷升起的各種的念頭。

在這次的禪坐過程中,我會引導大家,做一些簡單的觀察,觀察在感受所帶來的迷惘當下,要如何從中獲得解脫,我們所用的方法,就是觀照,也就是去感覺、覺知它的真相。

但當我們靜坐到20分、30分之後,身中的氣血將慢慢炙熱、燃燒,那個時侯對初學者來說,往往已經只剩下忍耐,沒有辦法再做任何的觀察,而此刻剛入坐時,每個人身中的感受還算平靜,這時侯來引導大家做一些簡單的觀察比較容易,日後,當觀察能力漸趨成熟時,我們就可以在炙熱燃燒的感受中,靠著觀照的定力,而得到清真的寧靜。

這次的靜坐,我們有一個主軸,那就是:「把身體想像猶如太虛一般」。為什麼要把身體想像成太虛,也就是宇宙呢?因為太虛裡面不是空無一物的,它裡面有河川星斗,有山河大地,有草木叢林,有風雨雲霧……太虛的可貴並非無物,而是能包容萬物。

[圖片上傳失敗...(image-e4a644-1519526804612)]

因此我們在學習清靜平和時,可以觀想自己的身體像太虛一樣,如此一來,我們就可以落實以下幾個步驟:

第一,是要你學習能否像太虛一般,毫無抵抗的,去包容著身內發生的任何大小感受;

第二,是要你去檢驗,當你面對這些不斷升起滅去的感受時,心中有沒有一絲絲貪嗔罣礙的發生,

第三,是去檢驗,當你的內心發生煩惱浮躁時,除了由於身體的感受,或是腦中的妄念所引起的浮躁之外,是不是在胸膛的正中央,也就是我們老祖宗所說的「黃庭」裡面,都有著或大或小的波動在起伏著,在對這個煩惱的情緒能量推波助瀾。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訓練你觀照黃庭中那個潮來潮往的波動,看出它本無意義的真相,進而解脫所有情緒的枷鎖,重獲自在清明的心靈。

因此靜坐的目的,並不是叫你要把自己想像得如太虛一般,毫無知覺,或空無一物,這是初學者對於文字的誤會所致,黃庭禪坐甚至還要提醒你,觀照你腦中不斷發出的絲絲念頭,也只是把它當成太虛間不斷自在回盪的音波一般,對它們也都只是靜靜的觀照著,靜靜的覺知著,覺知著它自在的發生,觀照著自己在這當下,是否有任何的罣礙……

以上幾點,便是您在每一次靜坐時所要專注的主軸所在了。在落實以上幾點的觀察時,您可以想像自己的身體就像個太虛一樣,此時裡面正有些輕輕淡淡的風,這些風正在太虛的各個部位慢慢的升起,慢慢的醞釀,太虛並不罣礙這些小小的風,也不會抵抗任何風。

你要學習的是,接受這些清清淡淡的風,接受這些快速旋轉的風,熱的風、冷的風……

[圖片上傳失敗...(image-346589-1519526804612)]

以同樣的心接受身中溫度的感受,細麻的感受,酸痛的感受,起伏的感受,如太虛般,對身體各部位的感受保持不分別、不好惡,不攀附任何貪嗔意義上去,這就是平等心的當下,也是平常心的當下。在靜坐中不斷的做這樣的觀察比對,非常有助於您得到深入的自在。

心經中所謂的「觀自在」,指的是觀察身中各部位的感受自不自在,而不是你的自不自在。例如你的臀部坐著的地方有點緊、有點重,或是腰部有點酸、有點熱……

它其實只是太虛間一陣陣各種不同型態的風而已.有些是緊緊的風,或者是麻麻的風,有些是酸酸的風,有些是起起伏伏的風,效法太虛包容著它們的存在,學習太虛不幹涉它們的自在…

你要注意的是,看著這些風,看著這些感受,看它存在得是否自在暢然……

它僅僅只是這樣無意義的自在飄盪,自在生滅,而你要注意的是,你是否在這當下對它起了貪嗔分別的知見,你是否對它的生滅起伏起了抵抗或牽制?

你可以專注在身中任何一個特定的小區域,做以上這樣的觀察。

任何感受都像太虛里的一陣風,觀察那個區域的感受,氣機是否暢然,是否自在,觀察身為太虛的我,是否完全讓各部位的感受自由的存在,是否真的任由身體的感受自在的去變化?或著還是存在著一絲絲的抵抗,一絲絲的害怕,觀察你是否因為它的存在,而升起焦躁不安的情緒。

現在我們再把身體從頭到腳放鬆一遍:先把頭頂輕輕的往上頂一點點,然後跟著我的指引,講到哪裡松到哪裡,注意力放在整個頭部,鬆掉……肩膀、兩只手(垂下來)、胸膛,腹腔,臀部,大腿,小腿,腳掌……就這樣靜靜的坐著。

[圖片上傳失敗...(image-3352cc-1519526804612)]

我們靜坐的目的究竟是什麼呢?

是為了要追求充滿輕妙感受的禪定喜悅?

還是為了要訓練自己的腦中不起一個念頭?

還是要讓自己從總總不安的情緒罣礙中解脫出來呢?

古人說:「道」就在日常生活中,凡不能與日常生活並行的,並非真道之所在。

以上這三個目的當中,哪一個才是你在日常行住坐卧之中,依然隨時隨地都可

以保持而沒有沖突的呢?

只有第三個:「讓自己從所有情緒的罣礙中解脫出來」這一種能力,才是往後你可以用在生活的每一刻而毫無沖突,並可以為你的生活帶來莫大的利益的,這就是靜坐這個法門的最大目的所在。

而藉由靜坐觀心,到底是在觀察什麼呢?

每當人們所謂情緒激動的時候,胸中一定會陪襯著一股氣、一股能量同時跟著升起,對不對呢?

不論一個人外在的挑戰有多少,或身內的感受有多激烈,只要胸中的氣血依然平靜,你就可以若無其事的接受一切,但只要胸中的氣血一激昂起來,你就可以因為一萬個理由,而陷入無法自拔的情緒之中,想想看,這有沒有道理呢?

由此可知,罣礙著我們的主角,讓我們想要清靜而不能清靜的主角,指的並非是外在的挑戰,而是指胸中那股激盪不已的能量,也就是那股氣,也就是「各種感受」。

我們再把身體從頭到腳放鬆一遍,跟著我的指引,注意力放在整個頭部,鬆掉……肩膀、兩只手(垂下來)、胸膛,腹腔,臀部,大腿,小腿,腳掌…就這樣靜靜的坐著。

所謂解脫心情上的罣礙,並不是要徹底的消滅或平撫胸膛中那些激盪不安的氣血活動,也不是要對身中所升起的感受,不斷的咬牙忍耐。而是要把你對胸中氣血活動的罣礙,對它的貪嗔、害怕與忍耐全部都放下來。只有這樣,才能在氣血的感受或動或靜時,能得到全方位的自在,只有這樣,才是釜底抽薪的解脫辦法,而這種方法,與你的認知與習性恰好背道而馳,因此,這項練習對你來說,相當的具有挑戰性。為了培養您對胸中心田的觀察定力,不被胸中小小的氣血晃動所迷惘,我們可以先由肢體的末稍開始觀察。

[圖片上傳失敗...(image-c90236-1519526804612)]

現在,試著觀察你一隻手掌中的感受,想像你的手掌像個小太虛一般,裡面充滿著各種的感受,各種的風,也許是麻麻的風,也許是熱熱的風,也許是涼涼的風,也許你可以感覺到手掌中的脈膊,感覺到那種跳動,手掌中到處充滿著充沛的能量,好比太虛中到處充滿著自在漂盪的風一樣。

你很容易可以在這么熱鬧的能量活動中,靜靜的覺知著它,它的真相只是一種暢然,只是一種自在的生滅起伏,其它毫無意義。仔細的觀照著它的真相,它既不代表煩燥,也沒有焦慮,更沒有任何好惡的意義夾雜其間,它僅僅就是一種非常單純而暢然的感受!對不對呢?

這就是所謂的「空」,所謂的「無物」,因為它沒有任何貪嗔痴愛。只要看出這個真相,你就已經在這個小小的局部里,驗證了六祖所謂「本來無一物」的真境,也在這個小小的局部里,驗證了自性本來清靜的安心之道,以這樣的正見與定力,去觀察全身所有的感受,都可以得到相同的答案,周身上下無處不安然,無處不解脫。

我們再把身體從頭到腳放鬆一遍:注意力放在整個頭部,鬆掉…肩膀、兩只手(垂下來)、胸膛,腹腔,臀部,大腿,小腿,腳掌…就這樣靜靜的坐著,與身中各種感受同處,放下我們聰明的腦袋,啟動你的感覺,靜靜的坐著,猶如太虛一般,等待各種「身中的風」與「心中的風」自在的吹起,也自在的滅去,用自在靈巧的心去觀察它,覺知它…

在你身上其他各處的感受,都可以像剛才的方法一樣的去檢驗和觀察,例如現在把注意力移到你的兩只腿上來,觀察此刻你的腳上充滿著什麼樣的感覺?

有人說我的腳掌好麻,那你就觀察那個麻的暢然,檢驗你是否讓它自由的存在?

有人說我的小腿好酸,那你就觀察那個酸,檢驗你是否心甘情願的讓它存在,毫無畏懼與抵抗,試試看!

有人說我的膝蓋很痛,痛就看著那個痛,看那個最痛的點有多深,有多熱,有多緊,有多酸,只看它的真相,膝蓋的酸只由膝蓋去承受,你不要介入其間,就像在河岸邊觀水一般,靜靜地觀照著它的發生。

就像這樣來回不斷的檢驗,對於身中每個局部的所有感受,是否真的猶如太虛包容各種風一樣的,毫無抵抗,也沒有分別與取捨,一切只是任其自在的發生,而不對它產生任何的攀附與罣礙。

[圖片上傳失敗...(image-8be828-1519526804612)]

腳酸也是一種風,這陣風由腳這個小太虛來承受它的自在,腿麻了也是一種風,這陣風由腿這個小太虛來承受它的自在,腰酸背痛也是一種風,這陣大風也由腰與背這個小太虛來承受它的自在,呼吸急促,這也是一種風,這陣風由呼吸系統這個小太虛來承受它的自在,腦中意念紛紛也是一種風,這陣風由腦部這個小太虛來承受它的自在,心情煩燥,也是一種風;這陣風則由你的黃庭這個方寸太虛來承受它的自在,太虛中並非空無一物,太虛中的各部位,總有一些或大或小的風不斷的吹起滅去,你要像太虛一般,只是靜靜的包容著它的存在,包容著它的暢然,甚至它的激昂與熱鬧。

把你對身中所有感受的抵抗與忍耐完全放開,讓那些風完全自由的存在,檢查你對於身中各種感受,有沒有發出一絲絲的扺抗,有沒有一絲絲忍耐的心情,這些全都要放掉,只是用自在的心靈,看著它自在的發生……

全身上下,都可以像剛才所示範的一樣,逐一的觀察,逐一的檢驗各局部的自在,以下每當像這樣有鍾聲響起的二十秒時間內,你可以試著放寬胸懷,心甘情願,毫不忍耐。現在把胸膛放開,任其發生,毫不忍耐,勇敢的試試看……

還有十秒,硬是把胸膛松開,讓我們來試試看!十、九、八,你的心猶如太虛一般,真的毫不忍耐,七、六、五,心甘情願,毫不抵抗,四、三、二、一,檢驗它是否真的完全自在,現在你把注意力帶回到胸膛的正中央,也就是黃庭一竅中來觀察,胸膛也只不過是身體的一部份,也只不過是身中的另一個小太虛而已,觀察胸膛內的所有能量或氣血的波動,就像剛才觀照其他部位一樣,只看它的原貌,不讓它有機會攀附一絲絲的好惡分別。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要讓胸中的熱浪興起時,保持暢然與平等的真覺,還真是件極具排戰性的難題呢!

雖然使你煩躁的原因,可能從四面八方襲擊而來,它可能是外面的一個聲音,或是想像中的一個畫面,或是腰的一個酸,腿的一個麻,這就會使我們的平等心盪然無存了。但是,當平等心要失去的時侯,仔細的觀察,必然在黃庭一竅中,會有一個小小的動盪發生。

而這小小的氣血動盪之中,竟然攀附著無限的貪嗔痴愛的沖動在上面。

每一次靜坐時,如果你在最煩躁的當下仔細的去覺察,這個我們身體中最大的機密,很快就會水落石出了。

然而,我們的心頭,也只不過是另一個小太虛罷了,仔細觀察心頭里的小小動盪,也只不過是太虛內的一陣小小的微風罷了,拿出觀照其他部位時的定力與智慧,去觀察方寸中那個小小的動盪自不自在。

你不必急著把它消滅,也不必急著與它交戰,不要像神秀一樣,走在那條「時時勤拂拭」的死胡同里。

[圖片上傳失敗...(image-ce133c-1519526804611)]

你只需要像觀照其它部位一樣,放寬胸懷,不忍耐,不改造,無畏無懼的觀察它的自在。

用你自在輕巧的心靈去觀察它,你就已經走在究竟解脫的道路上了。

鍾聲再次的響起,以下二十秒內,就是你要放寬胸懷,心甘情願,毫不忍耐的時刻,現在胸膛放開,任其發生,毫不忍耐,勇敢的試試看…

還有十秒,硬是把胸膛松開,讓我們來試試看!十、九、八,你的心猶如太虛般,真的毫不忍耐,七、六、五,心甘情願,毫不抵抗,四、三、二、一,檢驗它是否真的完全自在,

剛剛你是否淺嘗了幾秒鍾的完全不抵抗呢?你的感受是否經歷了幾秒鍾的完全自在呢?

只是看著它的暢然,不加以分別好惡,這就是無善無惡的本性所在,也就是不取不舍的正等正覺所在。在靜坐中不斷的嘗試,相信每個人都可以在不久的將來,嘗到與你的習性完全相反的解脫真味。

佛陀說「應作如是觀」,意思就是:只是根據它本來的樣貌去觀察它,沒有扺抗與害怕,孟子說「勿忘勿助」,是不逃避,但也不助長,愈是抗拒,內在的痛苦就愈大,抵抗並沒有減輕痛苦,接受也不會讓痛苦增加,不信的話,您何不試試看呢?

不在身心的感受上攀附任何分別好惡的知見,只是無畏無懼的接受它暢然的起伏,你立即可以在動盪燃燒的氣血下,得到非常安然的心境,六祖所謂「煩惱即是菩提」,並非等到感受消滅後才得到清凈的,而是煩惱激昂的當下,就照見氣血暢然自在的本貌了。

❺ 給我一套好的練內功打坐的方法

坐式八段錦:
(一)坐式八段錦口訣
閉目冥心坐,握固靜思神。
叩齒三十六,兩手抱昆侖。
左右敲玉枕,二十四度聞。
微擺撼天柱,動舌攪水津。
鼓漱三十六,津液滿口生。
一口分三咽,以意送臍輪。
閉氣搓手熱,背後摩精門。
盡此一口氣,意想體氤氳。
左右轆轤轉,兩腳放舒伸。
翻掌向上托,彎腰攀足頻。
以候口水至,再漱再吞津。
如此三度畢,口水九次吞。
咽下汩汩響,百脈自調勻。
任督慢運畢,意想氣氤氳。
名為八段錦,子後午前行。
勤行無間斷,去病又強身。
(二)坐式八段錦練法
1、寧神靜坐:採用盤膝坐式,正頭豎頸,兩目平視,松肩虛腋,腰脊正直,兩手輕握,置於小腹前的大腿根部。要求靜坐3-5分鍾。
2、手抱昆侖:牙齒輕叩二三十下,口水增多時即咽下,謂之"吞津"。隨後將兩手交叉,自身體前方緩緩上起,經頭頂上方將兩手掌心緊貼在枕骨處,手抱枕骨向前用力,同時枕骨後用力,使後頭部肌肉產生一張一弛的運動。如此行十數次呼吸。
3、指敲玉枕:接上式,以兩手掩位雙耳,兩手的食指相對,貼於兩側的玉枕穴上,隨即將食指搭於中指的指背上,然後將食指滑下,以食指的彈力緩緩地叩擊玉枕穴,使兩耳有咚咚之聲。如此指敲玉枕穴十數次。
4、微擺天柱:頭部略低,使頭部肌肉保持相對緊張,以左右"頭角"的頸,將頭向左右頻頻轉動。如此一左一右地緩緩擺撼天柱穴20次左右。
5、手摩精門:作自然深呼吸數次後,閉息片刻,隨後將兩手搓熱,以雙手掌推摩兩側腎俞穴二十次左右。
6、左右轆轤:接上式,兩手自腰部順勢移向前方,兩腳平伸,手指分開,稍作屈曲,雙手自脅部向上劃弧如車輪形,象搖轆轤那樣自後向前做數次運動,隨後再按相反的方向前向後作數次環形運動。
7、托按攀足:接上式,雙手十指交叉,掌心向上,雙手作上托勁;稍停片刻,翻轉掌心朝前,雙手作向前按推勁。稍作停頓,即松開交叉的雙手,順熱作彎腰攀足的動作,用雙手攀兩足的湧泉穴,兩膝關節不要彎曲。如此鍛煉數次。
8、任督運轉:正身端坐,鼓漱吞津,意守丹田,以意引導內氣自中丹田沿任脈下行至會陰穴接督脈沿脊柱上行,至督脈終結處再循任脈下行。

❻ 黃庭禪坐是什麼啊

張慶祥,生於1962年生於新店中嶺山,學問素養極其深厚,熟讀各種典籍。他解讀四書五經的方法讓人嘆為觀止,並依照古代聖賢「直指人心」之真諦,創辦了「黃庭禪」研修課程,潛心於性理心法之教學,以及各教經典之翻譯講述。至今己錄制《金剛經》、《心經》、《道德經》、《六祖壇經》、《南華經(莊子)》等有聲CD,並發行於世。著有《黃庭禪——心即是氣》、《失落的內心》、《發而中節》、《真修搜證》、《凈相系列》、《含愛的飲食》等書;譯有《大學》、《中庸》、《心經》、《清靜經》等書。現任中嶺山禪院負責人,中華黃庭禪學會理事長、社團法人,台北縣達觀靜禪協會理事長,中國員工心理健康工程國學禪修培訓基地主任。 張慶祥講師認為:黃庭就是很多人說的心輪,它的位置就在我們胸口正中央、兩乳中間、大約一寸見方的那一小塊區域,深入皮下幾寸。古人所謂的「方寸大亂」,那個方寸,指的就是黃庭。我們覺得感動、生氣、憂傷……等情緒時,實際上都是由黃庭一竅的氣機起伏所引發出來的。它是一股能量,是所有情緒的根本源頭,是動盪我們人心的根本所在。 這本書告訴我們煩惱的起源是我們對「胸口一股能量的起伏」有了貪嗔分別的心。它引導我們如何在憤怒、焦慮、恐懼、憂郁等心情中,仍然擁有內在的平靜,如何看清情緒的組合,自在的觀照這股能量的來去。 本書的內容是張講師多年來研究的精華,他將孟子的心氣說和孔子的《大學》等古代經典融會貫通,用現代人容易理解的方式,讓我們看清胸中「黃庭」這一寸見方之處的氣血起伏,即刻從煩惱中解脫。

❼ 有什麼好的道家打坐秘法

所謂秘法,其實“大道至簡”。有的簡單而枯燥的道理往往就是最重要的。我也有嘗試過打坐,目前還比較淺顯,但好在有有經驗的人指導。

總而言之,打坐對於常人來說只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方法,就和冥想差不多。但是對於有心修煉的人來說卻是一種修煉方式,雖然題主問的是道家的,但實際上,佛家道家等等,他們的終極奧義都是心法,修煉到一定高度都是相通的,又不是文理分科。不論是打坐,還是占卜,或者是太極八卦,這些都是術的層面,不修心的話,術練到一定程度就會陷入瓶頸,甚至心路不正的人會走火入魔,反噬自身。在打坐的過程中,一開始不要刻意控制思緒,也控制不住,越是不讓自己想就越是會去想,“空”是需要一定境界的,不要急於求成,盡量做到心靜,可以讀一些經書,或者背下來在心中默念。希望你的打坐能夠對自己的心境產生好的幫助

❽ 張慶祥講黃庭禪坐

張慶祥講黃庭禪坐

(一)

現在我們要開始黃庭禪坐,不論您是採用的是單盤、或雙盤,或是不要靠著背直接坐在椅子上,這些都可以依照你的喜好來做選擇。靜坐的目的,是為了體驗心的無相,以及性的自在。而要驗證自在的心性,莫過於觀照與放鬆.

想要讓靜坐這門功課對您產生更好的功效,讓定力與智慧都能得到更好的提升,那麼在靜坐的過程中,您最好盡量保持姿勢不動,以便在較大的身心挑戰中,不斷磨煉與檢驗您觀照心性自在的能力。但若是您覺得痛苦已達忍無可忍,實在無法繼續觀照身心的實相時,便可以稍微挪動一下腳或是身體,讓身心的浮躁緩和一下,然後再重新開始。

任何一次禪坐的開始,最好在全身上下放鬆幾次,好讓心性及身中的感受能夠更加的自在。現在請依照我的引導,放鬆你的身心,來開始這一堂的禪坐…先把心情放鬆下來…然後把頭頂輕輕的往上頂一點點,好像要把脊椎拉直一般,但要注意脖子不要僵硬,要松巧…然後把注意力放在頭頂上,想像頭皮整個松下來,像海棉一樣的松開來,想像就可以達到,發揮你的想像力…接著把注意力移到你的額頭,把眉頭舒開,不要皺眉,想像額頭向四方鬆散開來…把注意力移到整個臉部,把整個臉頰裡面的力量都鬆掉,想像它越來越松,檢驗自己的表情,是否詳和而自在…

講到哪裡松到哪裡——注意力放到兩邊的太陽穴,想像兩邊的太陽穴也漸漸松開來…現在放鬆你的後腦勺,只是運用你的想像力,慢慢的松開來,像海棉一樣的松開…脖子,檢驗是否松巧,不要僵硬,想像它像海棉一樣,慢慢膨漲開來…肩膀,不要往上舉,想像兩個肩膀一起垮下來,沉下來,自然的下沉,除了脊椎還挺立之外,不要負擔一點點力量…想像兩只手,跟繩子一樣,只是掛在肩上,完全自然的下垂,不要出力,檢查有沒有一點點的力量在其中抗衡,不要出力,只是鬆鬆的垂下來,從手臂一直放鬆到指尖,慢慢的放鬆下來,像繩子一樣的掛著,…胸膛,想像整個胸膛都松開,不論胸腔裡面正有多少感受在發生,就讓它發生,要喘就喘,沒有關系,不急著調息,當我們定靜到一個程度,氣息自然會愈來愈細,你只是想像松開、松開,任它去自在,沒有一點點抵抗的力量…背部,除了脊椎打直之外,把其餘的力量都鬆掉,整個腹腔,檢查有沒有出力,把力量通通放下來,通通松開來…臀部,僅僅只是靜靜的承受著身體的重量,其它什麼力量都不要,想像它也松開來,檢查臀部與大腿交接處的關節,有沒有出力,把力量都卸掉,大腿、小腿、然後一直放鬆到腳掌…

為什

么靜坐前要做這樣的放鬆呢,它的目的是要確定,我們對於內在的大小感受,有沒有一點點控制的力量,有沒有一點點的打壓,或一點點的抵抗,有沒有讓所有的氣機完全獲得自在…身心保持自在安舒,就這樣靜靜的坐著,等待觀照身體各部位不斷發生的大小感受,甚至是不斷升起的各種的念頭。

在這次的禪坐過程中,我會引導大家,做一些簡單的觀察,觀察在感受所帶來的迷惘當下,要如何從中獲得解脫,我們所用的方法,就是觀照,也就是去感覺、覺知它的真相,

這次的靜坐,我們有一個主軸,那就是:「把身體想像猶如太虛一般」。為什麼要把身體想像成太虛,也就是宇宙呢?因為太虛裡面不是空無一物的,它裡面有河川星斗,有山河大地,有草木叢林,有風雨雲霧…太虛的可貴並非無物,而是能包容萬物。

因此我們在學習清靜平和時,可以觀想自己的身體像太虛一樣,如此一來,我們就可以落實以下幾個步驟:

第一是要你學習能否像太虛一般,毫無抵抗的,去包容著身內發生的任何大小感受;

第二是要你去檢驗,當你面對這些不斷升起滅去的感受時,心中有沒有一絲絲貪嗔掛礙的發生,

第三是去檢驗,當你的內心發生煩惱浮躁時,除了由於身體的感受,或是腦中的妄念所引起的浮躁之外,是不是在胸膛的正中央,也就是我們老祖宗所說的「黃庭」裡面,都有著或大或小的波動在起伏著,在對這個煩惱的情緒能量推波助瀾,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訓練你觀照黃庭中那個潮來潮往的波動,看出它本無意義的真相,進而解脫所有情緒的枷鎖,重獲自在清明的心靈。

因此靜坐的目的,並不是叫你要把自己想像得如太虛一般,毫無知覺,或空無一物…這是初學者對於文字的誤會所致,黃庭禪坐甚至還要提醒你,觀照你腦中不斷發出的絲絲念頭,也只是把它當成太虛間不斷自在回盪的音波一般,對它們也都只是靜靜的觀照著,靜靜的覺知著,覺知著它自在的發生,觀照著自己在這當下,是否有任何的掛礙…以上幾點,便是您在每一次靜坐時所要專注的主軸所在了。

心經中所謂的「觀自在」,指的是觀察身中各部位的感受自不自在,而不是你的自不自在。

張慶祥講黃庭禪坐

(二)

我們靜坐的目的究竟是什麼呢?

是為了要追求充滿輕妙感受的禪定喜悅?

還是為了要訓練自己的腦中不起一個念頭?

還是要讓自己從總總不安的情緒掛礙中解脫出來呢?

古人說:「道」就在日常生活中,凡不能與日常生活並行的,並非真道之所在。以上這三個目的當中,哪一個才是你在日常行住

住坐卧之中,依然隨時隨地都可以保持而沒有沖突的呢?只有第三個:「讓自己從所有情緒的掛礙中解脫出來」這一種能力,才是往後你可以用在生活的每一刻而毫無沖突,並可以為你的生活帶來莫大的利益的,這就是靜坐這個法門的最大目的所在。

而藉由靜坐觀心,到底是在觀察什麼呢?

每當人們所謂情緒激動的時候,胸中一定會陪襯著一股氣、一股能量同時跟著升起,對不對呢?

不論一個人外在的挑戰有多少,或身內的感受有多激烈,只要胸中的氣血依然平靜,你就可以若無其事的接受一切,但只要胸中的氣血一激昂起來,你就可以因為一萬個理由,而陷入無法自拔的情緒之中,想想看,這有沒有道理呢?由此可知,掛礙著我們的主角,讓我們想要清靜而不能清靜的主角,指的並非是外在的挑戰,而是指胸中那股激盪不已的能量,也就是那股氣,也就是"各種感受"。

所謂解脫心情上的掛礙,並不是要徹底的消滅或平撫胸膛中那些激盪不安的氣血活動,也不是要對身中所升起的感受,不斷的咬牙忍耐。而是要把你對胸中氣血活動的掛礙,對它的貪嗔、害怕與忍耐全部都放下來,只有這樣,才能在氣血的感受或動或靜時,能得到全方位的自在,只有這樣,才是釜底抽薪的解脫辦法,而這種方法,與你的認知與習性恰好背道而馳,因此,這項練習對你來說,相當的具有挑戰性。

你很容易可以在這么熱鬧的能量活動中,靜靜的覺知著它,它的真相只是一種暢然,只是一種自在的生滅起伏,其它毫無意義。仔細的觀照著它的真相,它既不代表煩燥,也沒有焦慮,更沒有任何好惡的意義夾雜其間,它僅僅就是一種非常單純而暢然的感受!對不對呢?這就是所謂的「空",所謂的「無物」,因為它沒有任何貪嗔痴愛。

只要看出這個真相,你就驗證了六祖所謂「本來無一物」的真境,驗證了自性本來清靜的安心之道,以這樣的正見與定力,去觀察全身所有的感受,都可以得到相同的答案,周身上下無處不安然,無處不解脫,放下我們聰明的腦袋,啟動你的感覺,靜靜的坐著,猶如太虛一般,等待各種「身中的風」與「心中的風」自在的吹起,也自在的滅去,用自在靈巧的心去觀察它,覺知它…

只是看著它的暢然,不加以分別好惡,這就是無善無惡的本性所在,也就是不取不舍的正等正覺所在。在靜坐中不斷的嘗試,相信每個人都可以在不久的將來,嘗到與你的習性完全相反的解脫真味。

張慶祥講黃庭禪坐(三)

現在我們要開始黃庭禪坐,不論您是採用的是單盤、或雙盤,或是不要靠著背直接坐在椅子上,這些

都可以依照你的喜好來做選擇。

靜坐的目的,是為了體驗心的無相,以及性的自在。

而要驗證自在的心性,莫過於觀照與放鬆,

待會在靜坐的過程中,我會給你適當的引導,

以便使您逐步的觀照身心,體驗心性自在的真義。

想要讓靜坐這門功課對您產生更好的功效,讓定力與智慧都能得到更好的提升,那麼在靜坐的過程中,您最好盡量保持姿勢不動,以便在較大的身心挑戰中,不斷磨煉與檢驗您觀照心性自在的能力。

但若是您覺得痛苦已達忍無可忍,實在無法繼續觀照身心的實相時,便可以稍微挪動一下腳或是身體,讓身心的浮躁緩和一下,然後再重新開始。

任何一次禪坐的開始,最好在全身上下放鬆幾次,好讓心性及身中的感受能夠更加的自在。現在請依照我的引導,放鬆你的身心,來開始這一堂的禪坐…

先把心情放鬆下來…然後把頭頂輕輕的往上頂一點點,好像要把脊椎拉直一般,但要注意脖子不要僵硬,要松巧…

然後把注意力放在頭頂上,想像頭皮整個松下來,像海棉一樣的松開來,想像就可以達到,發揮你的想像力…

接著把注意力移到你的額頭,把眉頭舒開,不要皺眉,想像額頭向四方鬆散開來…

把注意力移到整個臉部,把整個臉頰裡面的力量都鬆掉,想像它越來越松,檢驗自己的表情,是否詳和而自在…

講到哪裡松到哪裡——注意力放到兩邊的太陽穴,想像兩邊的太陽穴也漸漸松開來…

現在放鬆你的後腦勺,只是運用你的想像力,慢慢的松開來,像海棉一樣的松開…

脖子,檢驗是否松巧,不要僵硬,想像它像海棉一樣,慢慢膨漲開來…

肩膀,不要往上舉,想像兩個肩膀一起垮下來,沉下來,自然的下沉,除了脊椎還挺立之外,不要負擔一點點力量…

想像兩只手,跟繩子一樣,只是掛在肩上,完全自然的下垂,不要出力,檢查有沒有一點點的力量在其中抗衡,不要出力,只是鬆鬆的垂下來,從手臂一直放鬆到指尖,慢慢的放鬆下來,像繩子一樣的掛著,…

胸膛,想像整個胸膛都松開,不論胸腔裡面正有多少感受在發生,就讓它發生,要喘就喘,沒有關系,不急著調息,當我們定靜到一個程度,氣息自然會愈來愈細,你只是想像松開、松開,任它去自在,沒有一點點抵抗的力量…

背部,除了脊椎打直之外,把其餘的力量都鬆掉,

整個腹腔,檢查有沒有出力,把力量通通放下來,通通松開來…

臀部,僅僅只是靜靜的承受著身體的重量,其它什麼力量都不要,想像它也松開來,檢查臀部與大腿交接處的關節,有沒有出力,把力量都卸掉

大腿、小腿、

然後一直放鬆到腳掌…

現在讓我們從頭再放鬆一遍,講到哪裡松到哪裡,但速度再快一點點…

注意力放在整個頭部,鬆掉…肩膀、兩只手(垂下來)、胸膛,腹腔,臀部,大腿,小腿,腳掌…最後想像全身一起松透下來…

為什麼靜坐前要做這樣的放鬆呢,它的目的是要確定,我們對於內在的大小感受,有沒有一點點控制的力量,有沒有一點點的打壓,或一點點的抵抗,有沒有讓所有的氣機完全獲得自在…

身心保持自在安舒,就這樣靜靜的坐著,等待觀照身體各部位不斷發生的大小感受,甚至是不斷升起的各種的念頭。

在這次的禪坐過程中,我會引導大家,做一些簡單的觀察,觀察在感受所帶來的迷惘當下,要如何從中獲得解脫,我們所用的方法,就是觀照,也就是去感覺、覺知它的真相,

但當我們靜坐到20分、30分之後,身中的氣血將慢慢炙熱、燃燒,那個時侯對初學者來說,往往已經只剩下忍耐,沒有辦法再做任何的觀察,

而此刻剛入坐時,每個人身中的感受還算平靜,這時侯來引導大家做一些簡單的觀察比較容易,日後,當觀察能力漸趨成熟時,我們就可以在炙熱燃燒的感受中,靠著觀照的定力,而得到清真的寧靜,

這次的靜坐,我們有一個主軸,那就是:「把身體想像猶如太虛一般」。為什麼要把身體想像成太虛,也就是宇宙呢?因為太虛裡面不是空無一物的,它裡面有河川星斗,有山河大地,有草木叢林,有風雨雲霧…太虛的可貴並非無物,而是能包容萬物。

因此我們在學習清靜平和時,可以觀想自己的身體像太虛一樣,如此一來,我們就可以落實以下幾個步驟:

第一是要你學習能否像太虛一般,毫無抵抗的,去包容著身內發生的任何大小感受;

第二是要你去檢驗,當你面對這些不斷升起滅去的感受時,心中有沒有一絲絲貪嗔罣礙的發生,

第三是去檢驗,當你的內心發生煩惱浮躁時,除了由於身體的感受,或是腦中的妄念所引起的浮躁之外,是不是在胸膛的正中央,也就是我們老祖宗所說的「黃庭」裡面,都有著或大或小的波動在起伏著,在對這個煩惱的情緒能量推波助瀾,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訓練你觀照黃庭中那個潮來潮往的波動,看出它本無意義的真相,進而解脫所有情緒的枷鎖,重獲自在清明的心靈。

因此靜坐的目的,並不是叫你要把自己想像得如太虛一般,毫無知覺,或空無一物…這是初學者對於文字的誤會所致,

黃庭禪坐甚至還要提醒你,觀照你腦中不斷發出的絲絲念頭,也只是把它當成太虛間不斷自在回盪的音波一般,對它們也都只是靜

的觀照著,靜靜的覺知著,覺知著它自在的發生,觀照著自己在這當下,是否有任何的罣礙…

以上幾點,便是您在每一次靜坐時所要專注的主軸所在了。

在落實以上幾點的觀察時,您可以想像自己的身體就像個太虛一樣,此時裡面正有些輕輕淡淡的風,這些風正在太虛的各個部位慢慢的升起,慢慢的醞釀,太虛並不罣礙這些小小的風,也不會抵抗任何風。

你要學習的是,接受這些清清淡淡的風,接受這些快速旋轉的風,熱的風、冷的風……

以同樣的心接受身中溫度的感受,細麻的感受,酸痛的感受,起伏的感受,

如太虛般,對身體各部位的感受保持不分別、不好惡,不攀附任何貪嗔意義上去,這就是平等心的當下,也是平常心的當下。

在靜坐中不斷的做這樣的觀察比對,非常有助於您得到深入的自在。

心經中所謂的「觀自在」,指的是觀察身中各部位的感受自不自在,而不是你的自不自在。例如你的臀部坐著的地方有點緊、有點重,或是腰部有點酸、有點熱…

它其實只是太虛間一陣陣各種不同型態的風而已

有些是緊緊的風,或者是麻麻的風,有些是酸酸的風,有些是起起伏伏的風,

效法太虛包容著它們的存在,學習太虛不幹涉它們的自在…

你要注意的是,看著這些風,看著這些感受,看它存在得是否自在暢然…

它僅僅只是這樣無意義的自在飄盪,自在生滅,

而你要注意的是,你是否在這當下對它起了貪嗔分別的知見,你是否對它的生滅起伏起了抵抗或牽制?

你可以專注在身中任何一個特定的小區域,做以上這樣的觀察…

任何感受都像太虛里的一陣風,觀察那個區域的感受,氣機是否暢然,是否自在,

觀察身為太虛的我,是否完全讓各部位的感受自由的存在,

是否真的任由身體的感受自在的去變化?或著還是存在著一絲絲的抵抗,一絲絲的害怕,

觀察你是否因為它的存在,而升起焦躁不安的情緒。

現在我們再把身體從頭到腳放鬆一遍:先把頭頂輕輕的往上頂一點點,然後跟著我的指引,講到哪裡松到哪裡,注意力放在整個頭部,鬆掉…肩膀、兩只手(垂下來)、胸膛,腹腔,臀部,大腿,小腿,腳掌…就這樣靜靜的坐著,

我們靜坐的目的究竟是什麼呢?

是為了要追求充滿輕妙感受的禪定喜悅?

還是為了要訓練自己的腦中不起一個念頭?

還是要讓自己從總總不安的情緒罣礙中解脫出來呢?

古人說:「道」就在日常生活中,凡不能與日常生活並行的,並非真道之所在。

以上這三個目的當中,哪一個才是你在日常行住坐卧之中,依然隨時隨地都

都可以保持而沒有沖突的呢?

只有第三個:「讓自己從所有情緒的罣礙中解脫出來」這一種能力,才是往後你可以用在生活的每一刻而毫無沖突,並可以為你的生活帶來莫大的利益的,這就是靜坐這個法門的最大目的所在。

而藉由靜坐觀心,到底是在觀察什麼呢?

每當人們所謂情緒激動的時候,胸中一定會陪襯著一股氣、一股能量同時跟著升起,對不對呢?

不論一個人外在的挑戰有多少,或身內的感受有多激烈,只要胸中的氣血依然平靜,你就可以若無其事的接受一切,但只要胸中的氣血一激昂起來,你就可以因為一萬個理由,而陷入無法自拔的情緒之中,想想看,這有沒有道理呢?

由此可知,罣礙著我們的主角,讓我們想要清靜而不能清靜的主角,指的並非是外在的挑戰,

而是指胸中那股激盪不已的能量,也就是那股氣,也就是「各種感受」。

我們再把身體從頭到腳放鬆一遍,跟著我的指引,注意力放在整個頭部,鬆掉…肩膀、兩只手(垂下來)、胸膛,腹腔,臀部,大腿,小腿,腳掌…就這樣靜靜的坐著,

所謂解脫心情上的罣礙,並不是要徹底的消滅或平撫胸膛中那些激盪不安的氣血活動,

也不是要對身中所升起的感受,不斷的咬牙忍耐。而是要把你對胸中氣血活動的罣礙,對它的貪嗔、害怕與忍耐全部都放下來,

只有這樣,才能在氣血的感受或動或靜時,能得到全方位的自在,

只有這樣,才是釜底抽薪的解脫辦法,而這種方法,與你的認知與習性恰好背道而馳,

因此,這項練習對你來說,相當的具有挑戰性。

為了培養您對胸中心田的觀察定力,不被胸中小小的氣血晃動所迷惘,

我們可以先由肢體的末稍開始觀察。

現在,試著觀察你一隻手掌中的感受,想像你的手掌像個小太虛一般,裡面充滿著各種的感受,各種的風,也許是麻麻的風,也許是熱熱的風,也許是涼涼的風,也許你可以感覺到手掌中的脈膊,感覺到那種跳動,手掌中到處充滿著充沛的能量,好比太虛中到處充滿著自在漂盪的風一樣。

你很容易可以在這么熱鬧的能量活動中,靜靜的覺知著它,

它的真相只是一種暢然,只是一種自在的生滅起伏,其它毫無意義。

仔細的觀照著它的真相,它既不代表煩燥,也沒有焦慮,更沒有任何好惡的意義夾雜其間,

它僅僅就是一種非常單純而暢然的感受!對不對呢?

這就是所謂的「空」,所謂的「無物」,因為它沒有任何貪嗔痴愛。

只要看出這個真相,你就已經在這個小小的局部里,驗證了六祖所謂「本來無一物」的真境,

也在這個小小的局部里,

驗證了自性本來清靜的安心之道,以這樣的正見與定力,去觀察全身所有的感受,都可以得到相同的答案,周身上下無處不安然,無處不解脫,

我們再把身體從頭到腳放鬆一遍:注意力放在整個頭部,鬆掉…肩膀、兩只手(垂下來)、胸膛,腹腔,臀部,大腿,小腿,腳掌…就這樣靜靜的坐著,與身中各種感受同處,

放下我們聰明的腦袋,啟動你的感覺,靜靜的坐著,猶如太虛一般,等待各種「身中的風」與「心中的風」自在的吹起,也自在的滅去,用自在靈巧的心去觀察它,覺知它…

在你身上其他各處的感受,都可以像剛才的方法一樣的去檢驗和觀察,例如現在把注意力移到你的兩只腿上來,觀察此刻你的腳上充滿著什麼樣的感覺?

有人說我的腳掌好麻,那你就觀察那個麻的暢然,檢驗你是否讓它自由的存在?

有人說我的小腿好酸,那你就觀察那個酸,檢驗你是否心甘情願的讓它存在,毫無畏懼與抵抗,試試看!

有人說我的膝蓋很痛,痛就看著那個痛,看那個最痛的點有多深,有多熱,有多緊,有多酸,只看它的真相,膝蓋的酸只由膝蓋去承受,你不要介入其間,就像在河岸邊觀水一般,靜靜地觀照著它的發生。

就像這樣來回不斷的檢驗,對於身中每個局部的所有感受,是否真的猶如太虛包容各種風一樣的,毫無抵抗,也沒有分別與取捨,一切只是任其自在的發生,而不對它產生任何的攀附與罣礙。

腳酸也是一種風,這陣風由腳這個小太虛來承受它的自在,

腿麻了也是一種風,這陣風由腿這個小太虛來承受它的自在,

腰酸背痛也是一種風,這陣大風也由腰與背這個小太虛來承受它的自在

呼吸急促,這也是一種風,這陣風由呼吸系統這個小太虛來承受它的自在,

腦中意念紛紛也是一種風,這陣風由腦部這個小太虛來承受它的自在,

心情煩燥,也是一種風;這陣風則由你的黃庭這個方寸太虛來承受它的自在,

太虛中並非空無一物,太虛中的各部位,總有一些或大或小的風不斷的吹起滅去,

你要像太虛一般,只是靜靜的包容著它的存在,包容著它的暢然,甚至它的激昂與熱鬧。

把你對身中所有感受的抵抗與忍耐完全放開,讓那些風完全自由的存在,

檢查你對於身中各種感受,有沒有發出一絲絲的扺抗,有沒有一絲絲忍耐的心情,

這些全都要放掉,只是用自在的心靈,看著它自在的發生…

全身上下,都可以像剛才所示範的一樣,逐一的觀察,逐一的檢驗各局部的自在,

以下每當像這樣有鍾聲響起的二十秒時間內,你可以試著放寬胸懷,心甘情願,毫不忍耐。現在

把胸膛放開,任其發生,毫不忍耐,勇敢的試試看…

還有十秒,硬是把胸膛松開,讓我們來試試看!十、九、八,你的心猶如太虛一般,真的毫不忍耐,七、六、五,心甘情願,毫不抵抗,四、三、二、一,檢驗它是否真的完全自在,

現在你把注意力帶回到胸膛的正中央,也就是黃庭一竅中來觀察,胸膛也只不過是身體的一部份,也只不過是身中的另一個小太虛而已,觀察胸膛內的所有能量或氣血的波動,就像剛才觀照其他部位一樣,只看它的原貌,不讓它有機會攀附一絲絲的好惡分別。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要讓胸中的熱浪興起時,保持暢然與平等的真覺,還真是件極具排戰性的難題呢!

雖然使你煩躁的原因,可能從四面八方襲擊而來,它可能是外面的一個聲音,或是想像中的一個畫面,或是腰的一個酸,腿的一個麻,這就會使我們的平等心盪然無存了。但是,當平等心要失去的時侯,仔細的觀察,必然在黃庭一竅中,會有一個小小的動盪發生。

而這小小的氣血動盪之中,竟然攀附著無限的貪嗔痴愛的沖動在上面。

每一次靜坐時,如果你在最煩躁的當下仔細的去覺察,這個我們身體中最大的機密,很快就會水落石出了。

然而,我們的心頭,也只不過是另一個小太虛罷了,

仔細觀察心頭里的小小動盪,也只不過是太虛內的一陣小小的微風罷了,

拿出觀照其他部位時的定力與智慧,去觀察方寸中那個小小的動盪自不自在。

你不必急著把它消滅,也不必急著與它交戰,不要像神秀一樣,走在那條「時時勤拂拭」的死胡同里。

你只需要像觀照其它部位一樣,放寬胸懷,不忍耐,不改造,無畏無懼的觀察它的自在。

用你自在輕巧的心靈去觀察它,你就已經走在究竟解脫的道路上了。

鍾聲再次的響起,以下二十秒內,就是你要放寬胸懷,心甘情願,毫不忍耐的時刻,

現在胸膛放開,任其發生,毫不忍耐,勇敢的試試看…

還有十秒,硬是把胸膛松開,讓我們來試試看!十、九、八,你的心猶如太虛般,真的毫不忍耐,七、六、五,心甘情願,毫不抵抗,四、三、二、一,檢驗它是否真的完全自在,

剛剛你是否淺嘗了幾秒鍾的完全不抵抗呢?你的感受是否經歷了幾秒鍾的完全自在呢?

只是看著它的暢然,不加以分別好惡,這就是無善無惡的本性所在,也就是不取不舍的正等正覺所在。在靜坐中不斷的嘗試,相信每個人都可以在不久的將來,嘗到與你的習性完全相反的解脫真味。

佛陀說「應作如是觀」,意思就是:只是根據它本來的樣貌去觀察它,沒有扺抗與害怕,

孟子說「勿忘

勿助」,是不逃避,但也不助長,愈是抗拒,內在的痛苦就愈大,

抵抗並沒有減輕痛苦,接受也不會讓痛苦增加,

不信的話,您何不試試看呢?

不在身心的感受上攀附任何分別好惡的知見,只是無畏無懼的接受它暢然的起伏,

你立即可以在動盪燃燒的氣血下,得到非常安然的心境,

六祖所謂「煩惱即是菩提」,並非等到感受消滅後才得到清凈的,

而是煩惱激昂的當下,就照見氣血暢然自在的本貌了。

❾ 黃庭禪坐是什麼啊

張慶祥,生於1962年生於新店中嶺山,學問素養極其深厚,熟讀各種典籍。他解讀四書五經的方法讓人嘆為觀止,並依照古代聖賢「直指人心」之真諦,創辦了「黃庭禪」研修課程,潛心於性理心法之教學,以及各教經典之翻譯講述。至今己錄制《金剛經》、《心經》、《道德經》、《六祖壇經》、《南華經(莊子)》等有聲CD,並發行於世。著有《黃庭禪——心即是氣》、《失落的內心》、《發而中節》、《真修搜證》、《凈相系列》、《含愛的飲食》等書;譯有《大學》、《中庸》、《心經》、《清靜經》等書。現任中嶺山禪院負責人,中華黃庭禪學會理事長、社團法人,台北縣達觀靜禪協會理事長,中國員工心理健康工程國學禪修培訓基地主任。
張慶祥講師認為:黃庭就是很多人說的心輪,它的位置就在我們胸口正中央、兩乳中間、大約一寸見方的那一小塊區域,深入皮下幾寸。古人所謂的「方寸大亂」,那個方寸,指的就是黃庭。我們覺得感動、生氣、憂傷……等情緒時,實際上都是由黃庭一竅的氣機起伏所引發出來的。它是一股能量,是所有情緒的根本源頭,是動盪我們人心的根本所在。 這本書告訴我們煩惱的起源是我們對「胸口一股能量的起伏」有了貪嗔分別的心。它引導我們如何在憤怒、焦慮、恐懼、憂郁等心情中,仍然擁有內在的平靜,如何看清情緒的組合,自在的觀照這股能量的來去。 本書的內容是張講師多年來研究的精華,他將孟子的心氣說和孔子的《大學》等古代經典融會貫通,用現代人容易理解的方式,讓我們看清胸中「黃庭」這一寸見方之處的氣血起伏,即刻從煩惱中解脫。

閱讀全文

與黃庭九禪坐的正確方法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古代陶瓷快速降溫的方法 瀏覽:413
什麼方法能快速開車 瀏覽:69
嬰兒吐奶用什麼方法解決 瀏覽:737
水泥牆石材背景牆安裝方法 瀏覽:446
兩相電機如何調整接線方法 瀏覽:48
老式塑料管連接方法 瀏覽:516
城市宣傳欄的測量方法 瀏覽:764
玻璃推拉門地滑軌道安裝方法 瀏覽:983
去狗皮的正確方法 瀏覽:521
狀態粉使用方法 瀏覽:20
皮卡車如何找30公分邊線最笨方法 瀏覽:99
交通安全方法有哪些 瀏覽:664
新飛電壓力鍋使用方法 瀏覽:113
快速查詢個人徵信的方法 瀏覽:808
男士冬天洗衣服的方法如何 瀏覽:732
農業產品研究方法 瀏覽:18
馴服蜥蜴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706
淘寶鑽展怎麼操作干貨方法推薦 瀏覽:74
臨床上最廣泛的研究方法 瀏覽:469
避孕方法有哪些怎麼上環 瀏覽: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