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常見的細菌染色方法
常見的細菌染色方法有三種:
1、革蘭氏染色:
革蘭氏染色是細菌學中廣泛使用的一種鑒別染色法。細菌先經鹼性染料結晶紫染色,而後經碘液進行媒染,之後用酒精脫色,在一定條件下有的細菌媒染後的顏色不會脫去,有的可以被脫去,前者叫做革蘭氏陽性菌,後者為革蘭氏陰性菌。
2、莢膜染色:
一般細菌的莢膜與染色劑的親和性低,但莢膜通透性高,因此染料可以透過莢膜使菌體著色。一般採用負染色方法使背景和菌體之間形成一透明區,將菌體襯托出來便於觀察分辨。
3、簡單染色:
不同細菌或者由於觀察者所側重觀察的內容不同,所以使用的染料也有差異,但是簡單染色的方法是一樣的。先按照上述的製片方法製片,製成需要觀察的玻片後,使用相對應的染料滴加到玻片上的菌膜區域,以覆蓋菌膜為准。
2. 實驗室常用的染色方法有哪幾種
印染行業的化驗室一般的都是浸染法,就是拿染液通過染色工藝把布浸染到上色,還有扎染,卷染,
3. 血塗片染色檢查原蟲的方法和步驟
方法和步驟如下:
一、玻片清潔
玻片清潔。清潔的玻片無油脂,無劃痕,無灰塵,玻片
上有油跡,使厚血膜容易脫落,薄血膜塗布不均勻。在用手
指持玻片時,只能夾持玻片的兩側邊緣,不要接觸玻片的表
面以避免手指上的油污染污玻片。
1.新的載玻片先用熱肥皂水洗滌,再用清水沖洗,然後
用軟而潔凈的毛巾擦乾待用。
2.使用過的載玻片的清潔方法有兩種:
①5%的肥皂水煮沸法
將洗衣肥皂削成小片,加水配成約5%的肥皂 水,煮沸
後將玻片一張一張地平放進肥皂水內,微火煮約一刻鍾,然
後滅火待肥皂水稍冷後,用清潔干毛巾擦凈後待用。
②清潔液浸泡法清潔液配製如下
重鉻酸鉀 80g
濃硫酸 100ml
水(清凈水)1000ml
配製時須先將重鉻酸鉀研細放入水中,慢慢加溫到全部
溶解為止,然後緩緩加入濃硫酸,待溶液冷卻後倒入有蓋的
大口玻璃缸內。清潔玻片時,將待洗的玻片逐張放入清潔中
浸泡一兩天後,取出清水沖洗至完全沒有黃色為止。浸泡前
最好用二甲笨除去鏡油,清潔液顏色變為墨綠色後即失去清
潔作用,不能再用。
二、製片
1.薄血膜塗制
(1)先用75%酒精棉球將耳垂消毒,待酒精幹後用采血針
迅速刺入耳垂近下端邊緣處。
(2)用左手的拇指與食指以及右手的中指向相對的方向
將耳垂輕輕擠壓出血。
(3)取一張潔凈的載玻片,將它的左1/3的表面接觸耳垂
上的血滴不要將玻片接觸耳垂上的皮膚,使一小滴血在
玻片上。血量1-1.5mm
3
.1/4.火柴頭大小。
(4)將推片臵於血溶之前與血液相接觸,待血液沿推片邊
緣展開後,將推片與載玻片保持30角度,用力均勻迅速將
推片由右向左推出而製成薄血膜。塗製得較好的薄血膜只有
一層血球,血球的分布排列比較均勻,血膜的末端突出如舌
狀。
若取的血滴太大,則塗制的血膜太寬太厚,若推時用力
不均勻,則易成梯田狀
若用力太大,則血膜兩端過厚,若塗片上有油污,則血
膜成多孔狀。
2.厚血膜塗制,薄血膜塗好後,再輕擠耳垂擠出約火柴
頭大一血滴,將這一滴血滴在玻片的中心1/3處然後用推片
的一角由血滴中央向周圍旋轉塗成直徑約一厘米的圓形血
膜,旋轉塗制時間不宜過短,以免形成纖維蛋白束,遮蓋了
瘧原蟲。
厚血薄塗好後,應平放待干,防蒼蠅舔食血膜或灰塵落
在上面。受檢者的編號可用鉛筆或鋼筆寫在薄血膜的邊緣
上,也可用蠟筆寫在厚血膜一端。
三、染色
常用的染色方法有姬姆薩氏和瑞氏兩種
(一)吉氏染色法,吉氏染劑是最可靠的血膜染劑其優
點是易於掌握很少染色過度,染好後的血膜褪色較慢
1.吉氏染劑的配製
吉氏染劑粉 0.5g
甘油,中性,25ml
甲醇,純,分析純,25ml
將吉氏染劑粉0.5臵於乳缽中,加少許甘油充分研磨
再加甘油研磨,直至25甘油加完為止。將充分研磨的吉氏
甘油液倒入無水,干凈的棕色玻塞瓶中,然後分次加甲醇於
乳缽洗出染劑倒入瓶中,直至25甲醇將乳缽洗凈並全部倒
入瓶中,塞緊,充分搖勻,放臵室內一星期,每天搖動數次
以後即可使用.
2.緩沖液的配製;
為了保證染色良好,使瘧原蟲的核和胞漿紅蘭分明,感
染的紅血球上的薛氏小點清楚,在稀釋染劑厚液時所用的
蒸餾水必須加緩沖液,緩沖蒸餾水。新鮮蒸餾水可能接近
中性,但貯存在一個時期後,由於吸收了空氣中的 而變為
酸性,因此蒸餾水中必須加緩沖液,使其達到我們需要的效
果。
緩沖液配製
磷酸氫二鈉,無水 9.5g
蒸餾水 1000ml
磷酸二氫鉀 9.07g
蒸餾水 1000ml
將上二液分別貯存於緊塞的玻瓶中。
稀釋染劑所用的蒸餾水的ph以7.0-7.2為最適宜現
用現配可按下表配製緩沖蒸餾水的配製(ml)
ph 磷酸二氫鈉液 磷酸二氫鉀液 蒸餾水
6.6 37 63 900
6.8 49 51 900
7.0 63 37 900
7.2 73 27 900
4. 常用的細胞染色方法有哪些
細胞染色常用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即:
1.簡單染色法,常用鹼性染料如美藍等進行簡單染色;
2.革蘭氏染色法,主要包括結晶紫初染、碘液媒染、乙醇(或丙酮)脫色以及番紅復染四個過程;
3.瑞氏染色法,瑞氏染料溶劑主要是由伊紅美藍組成;
4.吉姆薩染色法,吉姆薩染色原理與結果和瑞特染色法基本相同;6.細胞免疫熒光染色法,免疫熒光染色的主要原理是利用抗原抗體之間的特異性結合。
5. 醫學上的染色法,除了革蘭氏染色和瑞氏染色外,還有哪些
染色方法
微生物染色方法一般分為單染色法和復染色法兩種。前者用一種染料使微生物染色,但不能鑒別微生物。復染色法是用兩種或兩種以上染料,有協助鑒別微生物的作用。故亦稱鑒別染色法。常用的復染色法有革蘭氏染色法和抗酸性染色法,此外還有鑒別細胞各部分結構的(如芽胞、鞭毛、細胞核等)特殊染色法。食品微生物檢驗中常用的是單染色法和革蘭氏染色法。
1、單染色法
用一種染色劑對塗片進行染色,簡便易行,適於進行微生物的形態觀察。在一般情況下,細菌菌體多帶負電荷,易於和帶正電荷的鹼性染料結合而被染色。因此,常用鹼性染料進行單染色,如美蘭、孔雀綠、鹼性復紅、結晶紫和中性紅等。若使用酸性染料,多用剛果紅、伊紅、藻紅和酸性品紅等。使用酸性染料時,必須降低染液的PH值,使其呈現強酸性(低於細菌菌體等電點),讓菌體帶正電荷,才易於被酸性染料染色。
單染色一般要經過塗片、固定、染色、水洗和乾燥五個步驟。
染色結果依染料不同而不同:
石碳酸復紅染色液:著色快,時間短,菌體呈紅色。
美蘭染色液:著色慢,時間長,效果清晰,菌體呈蘭色。
草酸銨結晶染色液:染色迅速,著色深,菌體呈紫色。
2、革蘭氏染色法
革蘭氏染色法是細菌學中廣泛使用的一種鑒別染色法,1884年由丹麥醫師Gram創立。
細菌先經鹼性染料結晶染色,而經碘液媒染後,用酒精脫色,在一定條件下有的細菌此色不被脫去,有的可被脫去,因此可把細菌分為兩大類,前者叫做革蘭氏陽性菌(G+),後者為革蘭氏陰性菌(G—)。為觀察方便,脫色後再用一種紅色染料如鹼性蕃紅等進行復染。陽性菌仍帶紫色,陰性菌則被染上紅色。有芽胞的桿菌和絕大多數和球菌,以及所有的放線菌和真菌都呈革蘭氏正反應;弧菌,螺旋體和大多數致病性的無芽胞桿菌都呈現負反應。
革蘭氏陽性菌和革蘭氏陰性菌在化學組成和生理性質上有很多差別,染色反應不一樣。現在一般認為革蘭氏陽性菌體內含有特殊的核蛋白質鎂鹽與多糖的復合物,它與碘和結晶紫的復合物結合很牢,不易脫色,陰性菌復合物結合程度底,吸附染料差,易脫色,這是染色反應的主要依據。
另外,陽性菌菌體等電點較陰性菌為低,在相同PH條件下進行染色,陽性菌吸附鹼性染料很多,因此不易脫去,陰性菌則相反。所以染色時的條件要嚴格控制。例如,在強鹼的條件下進行染色,兩類菌吸附鹼性染料都多,都可呈正反應;PH很低時,則可都呈負反應。此外,兩類菌的細胞壁等對結晶紫—碘復合物的通透性也不一致,陽性菌透性小,故不易被脫色,陰性菌透性大,易脫色。所以脫色時間,脫色方法也應嚴格控制。本文來自檢驗地帶網
革蘭氏染色法一般包括初染、媒染、脫色、復染等四個步驟,具體操作方法是:
1)塗片固定。
2)草酸銨結晶紫染1分鍾。
3)自來水沖洗。
4)加碘液覆蓋塗面染1分鍾。
5)水洗,用吸水紙吸去水分。
6)加95%酒精數滴,並輕輕搖動進行脫色,30秒後水洗,吸去水分。
7)蕃紅梁色液(稀)染10秒鍾後,自來水沖洗。乾燥,鏡檢。
染色的結果,革蘭氏正反應菌體都呈紫色,負反應菌體都呈紅色。
6. 細菌染色方法有哪些
1
革蘭氏染色法
是最常用的鑒別染色法之一。此法起始1881年,染色步驟是先用結晶紫或龍膽紫染液加於已固定好的標本上使之著色,其後加碘液作媒染劑,再用酒精脫色,最後用復紅或沙黃復染。革蘭氏染色的結果與培養基成分、培養條件及操作技術等有密切關系。如塗片太厚影響酒精脫色,革蘭氏陰性菌則可染成革蘭氏陽性菌。脫色時若酒精作用時間太長,
www.ttplay8.cn
,革蘭氏陽性菌又會染成革蘭氏陰性菌。在缺乏鎂鹽的培養基中,革蘭氏陽性菌可變成革蘭氏陰性菌。菌齡也能影響染色的結果,這與生長過程中核酸含量的改變有關。革蘭氏染色法的原理還不十分清楚,有化學學說、等電點學說、滲透性學法,目前最通常的解釋是革蘭氏陽性菌在95%酒精中因含粘肽多而導致細胞壁脫水,通透性減低,使在細菌細胞內著色的染料─碘復合物不易透出細胞壁,所以保留了紫色;革蘭氏陰性菌含粘肽少,其細胞壁在95%酒精作用下通透性變化不大,酒精容易進入菌體內溶解染料─碘復合物而透出,失去紫色後被復染成為紅色。
2
抗酸染色法
有些細菌,如結核桿菌,不般不易著色,一旦染上色後又不易被鹽酸酒精脫色,稱為抗酸菌。主要步驟是將細菌塗片、乾燥、固定後,以石炭酸復紅染液加溫進行染色,然後用含酸的酒精脫色,最後用美藍復染。一般細菌以及標本中的物質都被脫色,抗酸菌則不能,仍為紅色。在藍色背景上呈紅色的細菌即為抗酸菌。
3
細菌特殊結構的染色法
細菌的特殊結構,如鞭毛、莢膜、細胞壁、芽孢及異染顆粒等,用普通染色法不易著色,故需用特殊染色法。
4
負染色法
是指背景著色而細菌本身不著色。常用墨汁負染色法配合單染色法(如美藍)檢查細菌的莢膜,背景呈黑色,菌體染成藍色,
www.qq1880.com
,莢膜不著色,包繞在菌體周圍,成為一層透明的空圈。
5
熒光染色法
用熒光染料,如金胺、吖啶橙等進行染色。細菌用熒光染料著色後在熒光顯微鏡下檢查,可在黑的背景中觀察到細菌發出明亮的熒光。用熒光染色法檢查細菌,有加快檢查速度和提高陽性率等優點。
求採納
7. 細菌形態學檢查常用的方法有什麼
細菌形態學檢查方法:常用染色方法
1.美藍染色法
在已乾燥、固定好的抹片上,滴加適量的美藍染色液,經1一2分鍾,水洗,干後鏡檢,結果是細菌呈藍色。
2.稀釋石炭酸復紅染色法
染色方法同美藍染色法,結果是細菌呈紅色。
3.革蘭(Gram)氏染色法
(1)在已乾燥、固定好的抹片上,滴加草酸按結晶紫染色液,染色2一3分鍾,水洗。
(2)加革蘭氏碘液於抹片上媒染1一2分鍾,水洗。
(3)加95%酒精於抹片上脫色,約30秒至1分鍾,水洗。
(4)加稀釋石炭酸復紅(或沙黃水溶液)復染50一60秒鍾,水洗。干後鏡檢。結果是細菌染成藍紫色的稱為革蘭氏陽性細菌,染成紅色的稱為革蘭氏陰性細菌。
8. 微生物鑒別染色方法有哪些
檢驗常用染色法包括 1)革蘭氏染色法 2)抗酸染色法 3)美蘭染色法 4)異染顆粒染色法 5)細菌鞭毛染色法 6)莢膜染色法芽孢染色法 7)布氏桿菌科茲洛夫斯基染色法 8)結核桿菌熒光染色法等主要染色法 革蘭氏染色法染液配製 1。結晶紫染液:稱取結晶紫(龍膽紫)14g,溶於95%酒精100ml中,配成飽和液,再取飽和液20ml與1%草酸銨溶液(1g草酸銨溶於100ml蒸餾水溶解即成)80ml混勻即成2。盧戈氏碘液:碘化鉀2g於10ml蒸餾水中,再加碘1g,待碘全部溶解後(時間較長)加蒸餾水200ml即成3。95%酒精4。(1)石碳酸復紅液:稱取鹼性復紅(鹼性品紅)4g溶於95%酒精100ml中成飽和液,再取飽和液10ml與5%石碳酸溶液(5ml石碳酸溶於100ml蒸餾水)90ml混勻即成,(2)稀釋石碳酸復紅液:取石碳酸復紅液10ml加入蒸餾水90ml即成染色方法:1。塗片 將菌液直接塗在載玻片上,經培養的菌落要加生理鹽水混勻塗片,等待乾燥(固定)2。將結晶紫染液滴加在已固定的塗片上,染色1分鍾後用水沖去剩餘燃料3。滴加盧戈氏碘液1分鍾後水洗,在滴加95%酒精脫色,搖動玻片至紫色不在脫色為止(約需1分鍾),水洗4。用稀釋石碳酸復紅液復染30秒至1分鍾5。水洗待干,鏡檢6。革蘭氏陽性菌染成紫色,革蘭氏陰性菌染成紅色
9. 細菌學中最常用的染色方法
細菌形態學檢查方法:常用染色方法 1.美藍染色法 在已乾燥、固定好的抹片上,滴加適量的美藍染色液,經1一2分鍾,水洗,干後鏡檢,結果是細菌呈藍色。 2.稀釋石炭酸復紅染色法 染色方法同美藍染色法,結果是細菌呈紅色。 3.革蘭(Gram)氏染色法 (1)在已乾燥、固定好的抹片上,滴加草酸按結晶紫染色液,染色2一3分鍾,水洗。 (2)加革蘭氏碘液於抹片上媒染1一2分鍾,水洗。 (3)加95%酒精於抹片上脫色,約30秒至1分鍾,水洗。 (4)加稀釋石炭酸復紅(或沙黃水溶液)復染50一60秒鍾,水洗。干後鏡檢。結果是細菌染成藍紫色的稱為革蘭氏陽性細菌,染成紅色的稱為革蘭氏陰性細菌。
10. 組織學的染色方法有哪些
1、HE染色也叫蘇木精-伊紅染色法,是病理科切片染色技術中最常見的染色方法之一。HE染色法也是組織學、胚胎學、病理學教學與科研中最基本、使用最廣泛的技術方法。HE染色利用蘇木素和伊紅分別顯示胞核和胞漿,可以區分出一般細胞的形態,在實際應用中可以鑒別組織、細胞的病理學改變,在臨床病理工作中是診斷良惡性疾病的最基本的染色方法。
2、免疫組化染色。是根據抗原和抗體特異性結合的原理,通過化學反應,使標記抗體的顯色劑顯色,來確定組織細胞內抗原的定位、定性及相對定量,是臨床病理診斷中常用的輔助病理診斷和分子分型、預後預測等重要的病理學染色技術。
3、PAS染色。又稱過碘酸-雪夫染色,糖原染色。一般用來顯示細胞內或細胞外的糖原和其他多糖物質。
4、巴氏染色。是脫落細胞染色中最好的染色方法。收起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