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正確評估孩子身高水平有什麼方法
正確評估孩子身高水平的方法有:和去年身高比、和全國同齡孩子比、和遺傳身高比。
1、和去年身高比
一般來說,不論男女,如果青春期之前每年身高漲幅小於5厘米,在青春期(男孩平均年齡13~15歲,女孩約11~12歲)每年低於7厘米,則說明成長環境對身高的增長沒有幫助,需要引起家長的高度重視。
2、和全國同齡孩子比
對照最新的國家標准《7~18歲兒童青少年身高發育等級評價》,和全國同齡孩子比,看是否低於中位數身高。
3、和遺傳身高比
拍攝骨齡片,請專家預測成年身高後,家長看下當前身高水平是否達到遺傳身高,如果沒有達到甚至低於遺傳身高,建議家長查找原因並及早進行干預。
(1)兒童衡量體格生長常用的方法擴展閱讀
綜合因素影響身高增長
如果在排除遺傳和疾病因素之後身高仍然發育異常,其原因是很復雜的。既是飲食不當、壓力過大、睡眠不足等不良成長環境造成的,也有缺乏鍛煉,特別是在生長發育關鍵期運動不足所導致的,其中後者是較為關鍵的因素。
在目前,醫院里採用生長激素治療少年兒童身材矮小,其不足之處在於其應用有嚴格的指征,成本高,並且其屬於治療為目的;而市場上銷售的葯品或保健品即使不是假冒偽劣產品,其實際效果亦不理想。
因此在兒童合理膳食、保障睡眠等基礎上,需要提供一種安全、方便,成本低廉的自然增高方法。這里重點推薦運動增高法,因為科學運動是增高的動力,不僅可以有效刺激生長板,還可以促進食慾和改善睡眠。
這里所指的增高運動並非特種運動項目,而是因人而異的,符合自身體力水平的科學運動。增高的科學運動應具備三個要素:安全、有效、持續性。如果運動不科學,反而不利於長高。因此建議最好有專業教練現場帶訓練,要教會孩子如何運動,而不是簡單地讓孩子自己去運動。
『貳』 體格發育評價標准
體格生長評價是一種以生長標准為依據,判斷個體兒童或群體兒童生長狀況的過程。兒童體格生長評價是兒童保健和臨床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因為處於快速生長發育中的兒童身體形態變化較大,臨床醫師可通過定期對兒童進行體格測量,如體重、身高、頭圍、胸圍及上臂圍等,並對測量結果作出正確合理的評價,以及時發現問題,採取有效措施,保證兒童健康成長。01
生長監測的主要指標
臨床上常用反映體格生長的指標主要包括體重、身高(長)和頭圍;特殊情況下可測量皮褶厚度、上臂圍、腰圍。
體重指人體的總質量,包括兒童的骨骼、肌肉、皮下脂肪、內臟及體液的綜合重量,是衡量營養狀況最重要的指標。
身高(長)指頭頂到足底的垂直距離,是人體線性生長的重要指標,與長期營養或遺傳關系密切。
頭圍表示頭顱的大小和腦的發育程度,是篩查嬰幼兒潛在腦發育或神經功能異常的常用指標。
上臂圍是在身高、體重獲取困難的情況下的一種替代指標,用以評價營養狀況。
皮褶厚度是測定身體皮下脂肪的指標,可用於衡量兒童營養狀況及肥胖程度。02
體格評價的基本要求
1.可靠的測量數據
測量體格生長指標,必須採用規范的、准確的、恆定的工具及正確的測量方法;測量需由受過訓練的專業人員進行。如採用杠桿秤(砝碼、游錘、杠桿)測量兒童體重;3歲內兒童仰卧位測量身長,3歲後立位測量身高;3歲內採用軟尺測量頭圍等。
2.橫向比較並定期縱向觀察
橫向比較即應用兒童體格測量資料與可供參考的數據相比較,以了解個體在同齡人群中所處位置,全面評價兒童生長狀況,以利於盡早發現並糾正問題。通常年齡越小,生長速度較快,糾正後恢復快。而定期縱向觀察更易發現個體生長軌道,了解兒童生長趨勢。通常建議<6月齡兒童每月、6~12月齡每2個月、1~3歲每3個月、3~6歲每6個月、≥6歲每年進行體格測量;高危兒童宜適當增加觀察次數。
3.選擇合適的參照人群值
目前WHO2006年已發布世界兒童體格生長參數表及曲線圖;我國國家衛生與計劃生育委員會也已確定將2005年調查的中國九大城市兒童體格生長數據作為中國兒童的體格生長參照值,用於比較兒童生長及營養狀態。
『叄』 兒童的體格發育要用哪些 尺度 來衡量
一)體重出生體重平均3kg,生後第1周內生理性體重下降(3~9%,不應超過10%,如超過需要查找原因,是否有疾病或護理不佳等)。3個月平均為6kg(2倍),1 歲體重平均為10kg左右(3倍),2歲平均12kg(4倍),2歲到青春前期每年增長2kg。計算公式(臨床估算公式)<6月齡嬰兒體重(kg)=出生體重+月齡×0.7kg (舊版教材)7~12個月齡嬰兒體重(kg)=6+月齡×0.25kg (舊版教材)1歲不用算,約是出生時體重的三倍,平均為10kg1歲~青春前期體重(kg)=年齡×2+8kg要點:生後前三個月=後九個月(二)身高(身長)(1)出生時平均為50cm,1歲時身高平均為75cm,第2年平均增長1Ocm。(2)兩歲以後身高每年增長5~7cm。估算公式(2-12歲):年齡× 7+75—實際上是計算公式。要點:生後前三個月=後九個月(三)頭圍新生兒頭圍34cm,3個月40cm,1歲46cm,2歲48cm。要點:生後前三個月=後九個月(四)胸圍胸圍代表肺與胸廓的生長(骨發育不良,甲低)。1歲時為46cm=頭圍,
『肆』 6.簡述學前兒童體格生長發育的評價方法主要有哪些7.某城市
摘要 發育水平:對體重、身高、頭圍、胸圍、上臂圍等進行橫斷面測定評價,就是將孩子在某一階段時間的某一項體格生長發育指標測量值與正常參考人群值相比較。此比值就是孩子的發育水平(它一般可分為上、中上、中、中下、下五個等級)。如果孩子的某一指標大於或者小於正常人群測量參考值的最高或者最低標准,父母就應該及時帶孩子到醫院和醫生一起尋找原因,以便進行合理的干預治療。
『伍』 兒童體格生長都有哪些參考的指標
我們常用的體格生長指標是這樣的。
體格生長應選擇易於測量、有較大人群代表性的指標來指示。一般常用的形態指標有體重、身高(長)、坐高(頂臀長)、頭圍、胸圍、上臂圍、皮下脂肪等。
那接下來,我們一一了解各個指標的要求,我們先來說說體重。
體重為各器官、系統、體液的總重量。其中骨骼、肌肉、內臟、體脂、體液為主要成分。因體脂與體液變化較大,體重在體格生長指標中最易波動。體重易於准確測量,是最易獲得的反映兒童生長與營養狀況的指標。兒科臨床中用體重計算葯量、靜脈輸液量。
新生兒出生體重與胎次、胎齡、性別以及宮內營養狀況有關。出生後體重增長應為胎兒宮內體重生長的延續。生後一周內如攝入不足,加之水分丟失、胎糞排出,可出現暫時性體重下降或稱生理性體重下降,約在生後3?4日達最低點下降(3%?9%),以後逐漸回升,至出生後第7―10日應恢復到出生時的體重。
如果體重下降超過10%或至第10天還未恢復到出生時的體重,則為病理狀態,應分析其原因。如生後及時合理喂哺,可減輕或避免生理性體重下降的發生。出生時體重受宮內因素的影響大,生後與營養、疾病等因素密切相關。
隨年齡的增加兒童體重的增長逐漸減慢。
我國1975年、1985年、1995年調查資料顯示,正常足月嬰兒生後第一個月體重增加可達1―1.5kg,生後3個月體重約等於出生時的體重的2倍;第一年內嬰兒前3個月體重的增加值約等於後9個月內體重的增加值,即12個月齡時嬰兒體重約為出生時的3倍(9kg),是生後體重增長最快的時期,是第一個生長高峰;生後第二年體重增加2.5?3.5kg,2歲時體重約為出生時的4倍(12kg);2歲至青春前期體重增長減慢,年增長值約2kg。
兒童體重的增長為非等速的增加,進行評價時應以個體兒童自己體重增長的變化為依據,不可用「公式」計算來評價,也不宜以人群均數(所謂「正常值」)當作「標准」看待。
兒童體格生長的另一個指標:身高和坐高有什麼規律?
身高指頭部、脊柱與下肢長度的總和。多數3歲以下兒童立位測量不易准確,應仰卧位測量,稱為身長。立位與仰卧位測量值相差1?2cm。
身高(長)的增長規律與體重相似。年齡越小增長越快,也出現嬰兒期和青春期二個生長高峰。
出生時身長平均為50cm,生後第一年身長增長最快,約為25cm;前3個月身長增長約11?12cm,約等於後9個月的增長值,1歲時身長約75cm;第二年身長增長速度減慢,約10cm左右,即2歲時身長約85cm;2歲以後身高每年增長5―7cm。2歲以後每年身高增長低於5cm,為生長速度下降。
身高(長)的生長受遺傳、內分泌、宮內生長水平的影響較明顯,短期的疾病與營養波動不易影響身高(長)的生長。
坐高(頂臀長)是頭頂到坐骨結節的長度。與身長測量一致,3歲以下兒童仰卧位測量為頂臀長。坐高增長代表頭顱與脊柱的生長。
指距是兩上肢水平伸展時兩中指尖距離,代表上肢長骨生長。
『陸』 簡述體格發育的測量方法
需要對兒童體格的幾個指標進行定期測量。能反映兒童體格生長發育指標主要有:身長、體重、頭圍和胸圍等。
『柒』 判斷少兒體格發育的指標有哪些
判斷一個孩子體格發育是否正常,體重是一項重要的指標。體重為各器官、骨骼、肌肉、脂肪等組織及體液的量,是代表體格生長的,並可以推測出小兒的營養狀態。
正常小兒出生時平均體重為3.1~3.3千克。出生後第1周內由於哺乳量不足,水分喪失及排出胎糞,體重要暫時性下降3%~9%,這稱生理性體仲下降,隨即迅速恢復和增長。年齡越小,體重增長越快,出生後頭3個月每月增長700~800克及至1000克;4~6個月每月增長500~600克,故前半年每月平均增長600~800克;6個月後體重增長減慢,下半年每月增長300~400克。一般3~5個月時體重可達出生時的2倍(6千克),1歲時達3倍(9千克),2歲時達4倍(12千克),2歲後到11~12歲前每年體重穩步增長約2千克。進入青春期時體重猛增,每年可達4~5千克,約持續2~3年。故小兒體重增長速度有兩個高峰,即出生後6個月內和青春期。一般男孩較同齡女孩為重,但女孩青春期發育較早,故10~13歲女孩常較男孩為重,待男孩進入青春早期後(12~15歲)又可超過女孩。為便於日常應用,可按下列公私粗略計算小兒體重:1~6個月:體重(千克)?出生體重(千克)+月齡*0.6(千克);7~12個月:體重(千克)=出生體重(千克)+月齡*0.5(千克);2歲~12歲:體重(千克)?年齡*2(千克)+8(千克),如4歲小兒體重是4+2+8=16(千克)。正常同年齡、同性別兒童的體重存在個體差異,一般在10%左右。評價某一兒童的生長狀況,最好能連續定期監測其體重才比較確切,發現體重增長過多或不足,均應追尋原因。
『捌』 兒童生長發育評估常用指標包括
寶寶生長的指標,主要包括骨骼的發育,牙齒的發育,生殖系統的發育,神經系統的發育,感知感覺的發育,運動系統的發育,語言的發育,心理活動的發展。每個系統的發育都有其不同的特點。
生長和發育是兒童不同於成人的重要特點。生長是指兒童身體各器官、系統的長大,可有相應的測量值來表示其量的變化。。
常用的監測生長發育指標有體重、身高、頭圍。
1.體重:是反映兒童生長發育最重要、最靈敏的指標,它提示兒童營養狀況,尤其是近期的營養狀況。0~3個月齡時體重增長速度最快,一般月增長達到600~1000g,最少不低於600g,3~6個月,月增長則有600~800g,6~12個月平均月增長300g,過了1歲以後生長速度就會明顯降低,1歲的體重是出生時的3倍,2歲為出生體重的4倍。
2.身高:是正確評估身體發育特徵.評價生長速度的根據,它反映的是長期營養狀況,身高也是寶寶出生後第一年增長最快,平均第一年增長25cm,第二年增長1icm,第三年增長4~7.5cm,以後每年增長4~6cm。
3.頭圍:反映兒童腦發育和顱骨發育的一個重要指標。出生時頭圍平均34cm.出生後第一年增長最快,1歲時頭圍平均46cm,第二年增長2cm。
家長要及時關注寶寶的各項指標,如遇到不正常的指標及時就醫。
『玖』 判斷小兒體格生長的主要指標是什麼
主要有體重、身高(身長)、坐高(頂臀長)、頭圍、胸圍、上臂圍、身體比例和勻稱性等指標。
『拾』 評價幼兒生長發育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兒童少年生長發育評價指標及一些評價法如下:
(一)指數法
指數法利用數學公式,根據身體各部分的比例關系,將兩項或多項指標相關聯,轉化成指數進行評價。本方法計算方便,便於普及,所得結果直觀,應用廣泛。常用指數有:
(1)身高體重指數,表示單位身高的體重,體現人體充實度,也反映營養狀況。
(2)身高胸圍指數,反映胸廓發育狀況,藉以反映體型。
(3)身高坐高指數,通過坐高和身高比值,反映人體軀於和下肢的比例關系,反映體型特點。可根據該指數大小,將個體的體型分為長軀型、中軀型和短軀型。
(4)BMI指數(bodymassindex,BMI,體重kg/身高m2),又稱體重指數。近年來受國內外學者高度重視,認為它不僅能較敏感地反映身體的充實度和體型胖瘦,且受身高的影響較小,與皮脂厚度、上臂圍等反映體脂累積程度指標的相關性也高。我國已建立的「學齡兒童青少年BMI超重、肥胖性別一年齡別篩查標准」,是BMI在兒童生長發育領域的具體應用。l8歲時該指數≥24和≥28,可分別篩查為超重和肥胖。
(5)握力指數和背肌力指數:均利用肌力與體重的密切關系,藉助單位體重的握力和背肌力校正體重的影響,分別顯示上臂和腰背部的肌肉力量,比原指標更具可比性。
(6)肺活量指數:分別利用肺活量和體重、身高的密切關系,利用單位體重或身高校正肺活量,以更確切反映機體肺通氣能力的大小。
由於身體指數存在顯著的種族、域鄉、性別、年齡和身高等差異,應結合專業知識應用,注意克服指數的機械性弱點。制定和應用評價標准時應注意以下問題:
①不能忽視身高因素。同性別、年齡而身高不同的兒童,身材高大而粗壯者和身材矮小而瘦弱者可同樣被評價為「體型勻稱」。克服方法是利用年齡別身高標准,先篩出那些生長發育遲滯者。
②充分注意指數(尤其源自體格指標者)鮮明的種族、地區差異。
③大多數指數呈非正態分布。因此,最好依據百分位數法先將指數分若乾等級,確定其等級含義。
(二)等級評價法
等級評價法是離差法(用於評價個體、群體兒童少年生長發育現狀的常用方法)中最常用的一種。它利用標准差與均值的位置遠近,劃分等級。評價時將個體該發育指標的實測值與同年齡、同性別相應指標的發育標准比較,以確定發育等級。 一般生長發育評價中,身高和體重是最常用的指標。個體的身高、體重值在判定標准均值±2個標准差范圍內(約占兒童總數的95%)均可視為正常。但在均值±2個標准差外的兒童少年,不能據此定為異常;需定期連續觀察,結合其他檢查,慎重做出結論。個體的體重有升有降,易受內外環境影響。若兒童體重連續數月下降,則應先排除疾病再評價營養狀況。
等級評價法亦可用於集體兒童的發育評價,稱「等級百分數法」。醫'學教育網|整理評價時先將兩個班或兩所學校所有學生的測量資料,分別按不同發育指標,採用統一標准,對照相應的等級評價標准,確定各個體的等級。然後,分別統計每項指標中各發育等級的人數占各班、各校整體的百分數(%)。由此,可通過分析兩班間、兩校間在該指標上發育「好」或「差」的等級百分數的高低,比較其發育狀況。
等級評價法的優點是方法簡單,易掌握,可較准確、直觀地了解個體兒童的發育水平高低。評價集體兒童時,所得結論不受兩群體內部成員性別、年齡等差異限制。這是因為盡管兩群體的成員組成不同,但評價時各個體都是按該指標各自的年齡、性別評價標准進行的;換言之,群體的等級百分數建立在個體等級評價的基礎之上。等級評價法的不足之處是只能對單項指標進行評價,無法准確判斷發育勻稱度,而且其變化趨勢在動態觀察中不夠直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