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小兒推拿常見的手法有哪些
按摩手法
常用的方法有:推,取,揉,運,搗,捏,除,捏等八種方法。
1.推送方式:
用左手支撐孩子的左手。醫生使用右手拇指或中指的肋骨表面在孩子的某個穴位上向前推動。
有三種推送方式:
補充方法-推至指根(向心補充)
吹掃法(還原法)-從指根推至指尖(離心分離)
補水方法-從指尖到指根,前後推(所有往返都是補水)
一般規則是這樣,並且有諸如堆田河水洞之類的例外。
例如:退田河水,肝穴,健脾穴等。
2.持有方法
用右手的兩個手指同時用相對力握住孩子的某個穴位,這稱為握持方法。作為一種強大的刺激技術,它主要用於急救中。它通常用於穴位穴位,例如調和氣血,使肩部良好。調整外在情緒,以乘風破浪;緩解痙攣,取穴,也是小兒推拿的輔助手段之一。如按摩結束時的精神精神。
注意:應牢固,用力應輕柔。
3.揉捏
醫生將拇指,食物和中指的肋骨壓在孩子的某個穴位上。
4.操作方法
兒童的左手由左手支撐,開胃菜中間的右拇指或兩根手指的肋狀表面用於從某個點製作弧形或環形並將其傳送到另一個稱為雲發的點。主要用於面部穴位。
例如:運輸八卦,將水運輸到土壤等。
以上就是關於小兒推拿相關解答分享,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B. 小兒推拿調理脾胃常用手法:單掌摩腹和單掌抖腹
山東良醫職業培訓學校:學中醫 到良醫 結緣中醫在良醫
摩腹是扶正的手法,主要調理脾胃,能通三焦。
何謂摩腹?即用全手掌或四指腹輕貼腹部,以臍為中心,做環形運動。逆時針為補,順時針為瀉,平時一般脹氣或者積食都是先瀉後補,一般不純瀉,也不純補,要補瀉結合。
單掌摩腹方法:掌心內勞宮對准神闕穴(肚臍),掌面放於寶寶大部分腹部,稍稍用力揉動,掌面帶動皮下組織揉動,單掌時揉動幅度大,作用力度也大,效果很好。
單掌抖腹手法:五指置於腹部邊緣,用力提起腹部連帶內部臟腑,做震顫或抖動,頻度高、均勻效果好,可以讓寶寶配合發出「啊」的聲音,寶寶因為聲音發顫覺得好玩會非常配合。
腹部推拿,能通,能止痙,能重啟正常胃腸蠕動,用於各類脾胃問題。
附贈小兒推拿摩腹8法,家長參考。
1、分推腹陰陽30遍
操作: 以兩拇指從劍突起,分別朝兩邊推動,邊推邊從上向下移動,直到平臍為止。
作用: 腹瀉、腹脹、腹痛、便秘、消化功能紊亂
2、按弦走搓摩30遍
操作: 兩手五指並攏,從上到下自兩脅來回搓摩至肚角處,手掌要貼緊皮膚如按弦狀。
作用: 具有很好的化痰功能,還可以緩解胸悶、氣短、咳嗽、喘息、肚子脹滿
3、通調任脈10遍
操作: 用手掌或者雙拳,從心窩開始沿腹部正中的任脈開始往下推揉至曲骨約20 30次。
作用: 任脈為陰脈之海,可以促進消化,滋陰補虛
4、溫掌摩神闕法100遍
操作: 雙手掌心相對,用力搓動,然後將發熱的掌心緊貼於神闕上,使肚臍感受到溫熱刺激,直至臍內發熱並開始向四周放散為止。
作用: 溫補脾腎、調理脾胃,理腸止瀉、熄風開竅、寧心安神、交通心腎、溫經通絡、祛風除濕
5、點揉結腸 10遍
操作: 用拇指沿著結腸的方向一路點壓下去,邊壓邊揉,通過點揉,把阻滯點揉開,散掉,經常會聽胃腸鳴叫,接著濁氣隨串氣放屁而
作用: 刺激腸蠕動,促進消化
6、盪腹10次
操作手法: 右手按壓神闕,先以掌根將腹推向對側,再用指腹將其撥回,使腹部肌肉沿縱軸像波浪一樣來回收縮,頻率快、幅度小 。
作用: 增加大小腸蠕動,幫助排便
7、拿腹30遍
操作: 一手食中無名小指在腹的一側,另一手拇指在腹的另一側,兩手同時向中部推進,並將腹部慢慢提起、放下,緩緩鬆手,反復提拿數次。
作用: 調理脾胃,健脾化濕,和胃降逆,安神定志
8、振腹1分鍾
操作: 振腹操作的技巧在於,此手法類似小孩子拍皮球的動作,即操作者將手掌放於患者腹部,在手掌不離開患者腹部的前提下,做腕關節微屈微伸的快拍皮球動作。操作時保證精神放鬆、身體放鬆,才能激發出高頻率的震顫。
功效: 增加大小腸蠕動,促進消化
C. 小兒推拿有哪些手法
一、推法
用拇指或食、中二指指面沿同一方向運動稱為「推法」。推法主要包括「直推、旋推、分推」三種。「直推」是在表皮進行操作,不要推擠皮下組織。「直推法」常用於「線狀」穴位。「旋推」也是只作用於表皮,不得帶動皮下組織。「旋推法」主要用於手部「面狀」穴位。「分推」可橫如直線,也可彎曲如弧線。
二、拿法
「拿法」是用拇指和食、中兩指相對用力(或用拇指和其餘4指相對用力),提拿一定部位和穴位,做一緊、一松的拿捏。拿法動作要緩和而有連貫性,不要斷斷續續;用力要由輕到重,不可突然用力。「拿法」刺激較強,常配合其他手法應用於頸項、肩部、四肢上的穴位和肌肉較豐滿的部位。
「按法」是用手指或手掌按壓小兒的一定部位或穴位,逐漸用力向下按壓。主要包括三種形式,分別為:「拇指按法」、「中指按法」和「掌按法」。「按法」是一種刺激較強的手法,常與「揉法」結合應用,組成「按揉」復合手法。「按揉」就是先按後揉,或者邊按邊揉。
四、摩法
「摩法」是用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指腹或手掌掌面放在一定部位上,以腕關節帶動前臂,沿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做環形撫摩。頻率是每分鍾摩動120次。
五、捏法(捏脊)
捏法是用拇指、食指、中指三指輕輕捏拿肌膚,作用於背部正中,又叫「捏脊」。從「長強穴」到「大椎穴」成一直線;操作時應由下向上捏拿。捏脊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拇指在前,食指在後;另一種是拇指在後,食、中兩指在前。在捏脊時每捏3~5遍後,在第4或第6遍時,每捏3次,將肌膚捏住向上提拉一次,稱「捏三提一」,也可以「捏五提一」。
六、揉法
「揉法」是用手指的羅紋面、大魚際或手掌,作用於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做環形揉動。一般以每分鍾揉120-160次為宜。「揉法」分為「指揉法」、「掌揉法」和「魚際揉法」。用手指的羅紋面作用於穴位做環形揉動叫「指揉法」;用手掌的大魚際作用於治療部位做環形揉動叫「魚際揉法」;用手掌(掌跟)作用於治療部位做環形揉動叫「掌揉法」。
D. 小兒推拿手法的常用手法
一、推法
用拇指或食、中二指指面沿同一方向運動稱為「推法」。推法主要包括「直推、旋推、分推」三種。「直推」是在表皮進行操作,不要推擠皮下組織。「直推法」常用於「線狀」穴位。「旋推」也是只作用於表皮,不得帶動皮下組織。「旋推法」主要用於手部「面狀」穴位。「分推」可橫如直線,也可彎曲如弧線。
二、拿法
「拿法」是用拇指和食、中兩指相對用力(或用拇指和其餘4指相對用力),提拿一定部位和穴位,做一緊、一松的拿捏。拿法動作要緩和而有連貫性,不要斷斷續續;用力要由輕到重,不可突然用力。「拿法」刺激較強,常配合其他手法應用於頸項、肩部、四肢上的穴位和肌肉較豐滿的部位。
「按法」是用手指或手掌按壓小兒的一定部位或穴位,逐漸用力向下按壓。主要包括三種形式,分別為:「拇指按法」、「中指按法」和「掌按法」。「按法」是一種刺激較強的手法,常與「揉法」結合應用,組成「按揉」復合手法。「按揉」就是先按後揉,或者邊按邊揉。
四、摩法
「摩法」是用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指腹或手掌掌面放在一定部位上,以腕關節帶動前臂,沿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做環形撫摩。頻率是每分鍾摩動120次。
五、捏法(捏脊)
捏法是用拇指、食指、中指三指輕輕捏拿肌膚,作用於背部正中,又叫「捏脊」。從「長強穴」到「大椎穴」成一直線;操作時應由下向上捏拿。捏脊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拇指在前,食指在後;另一種是拇指在後,食、中兩指在前。在捏脊時每捏3~5遍後,在第4或第6遍時,每捏3次,將肌膚捏住向上提拉一次,稱「捏三提一」,也可以「捏五提一」。
六、揉法
「揉法」是用手指的羅紋面、大魚際或手掌,作用於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做環形揉動。一般以每分鍾揉120-160次為宜。「揉法」分為「指揉法」、「掌揉法」和「魚際揉法」。用手指的羅紋面作用於穴位做環形揉動叫「指揉法」;用手掌的大魚際作用於治療部位做環形揉動叫「魚際揉法」;用手掌(掌跟)作用於治療部位做環形揉動叫「掌揉法」。
七、掐法
「掐法」是用指甲著力重按穴位。運用掐法時要用指甲垂直用力按壓重刺,不得摳動而掐破皮膚。「掐法」是強刺激手法之一,常用於點刺穴位,是「以指代針」之法。掐後常用拇指揉法,以減緩局部不適。
八、擦法
「擦法」是用手掌、魚際或食、中指二指羅紋面著力於一定的部位,做往返的直線擦動。包括「指擦法」、「魚際擦法」和「掌擦法」。擦時不論是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都應直線往返,不可歪斜;往返距離要長。著力部位要緊貼皮膚,但不要硬用壓力,以免擦破皮膚。用力要穩,動作要均勻連續、呼吸自然,不可屏氣。
九、搓法
「搓法」是用雙手的掌面夾住或貼於一定部位,相對用力作快速搓轉或搓摩,並同時作上下往返的移動。可以用雙掌小魚際(手掌內側,即近小指的一側肌肉隆起的部分)夾住某部位作搓揉;也可以用單掌貼於某部位作單向搓摩。「搓法」用於上肢時,要使上肢隨手法略微轉動;「搓法」用於腰背、脅肋時,主要是搓摩動作。搓法常用於腰背、脅肋及四肢。
E. 小兒推拿|日常保健常用穴——捏脊!
近幾年,小兒推拿盛行,為避免孩子吃葯所帶來的副作用,小兒推拿備受家長追捧。家長不光經常帶孩子去推拿保健,更是親自去培訓機構學習小兒推拿的操作手法。不管您是否了解,相信一說到小兒推拿手法,最讓家長朋友熟知的,非捏脊莫屬了。但是另一方面,相信許多家長又對捏脊有所疑惑:捏脊到底應該向上捏還是向下捏呢?向上和向下都有什麼作用呢?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一下。
這就要從捏脊的原理說起了。捏脊是在後背的膀胱經和督脈上操作的,上捏脊是從長強穴(尾骨尖附近)向上捏至大椎穴。《說文解字》釋曰:「衣背縫也。」表示督脈循行與後背正中。又曰:「督,察也。」有總督、統率之義。
中醫認為:「腹為陰,背為陽。」督脈主一身之陽氣,督脈上幾個主要穴位都是升陽的穴位。 順督脈自下而上捏脊的目的是升陽,屬補法。下捏脊順序跟上捏脊相反,有清熱瀉火通便之效,屬於瀉法, 平時多用於實熱證,比如發燒或便秘的治療,極少用於平時保健。實際運用中下捏脊往往只捏不提,或單用推背代替。日常保健一般應用上捏脊。所以我們來詳細說說上捏脊,下捏脊的操作手法與之相同,方向相反。
如果小兒已經習慣捏脊,可以承受更強的力度,在捏的過程中, 可每捏三下捏住小兒皮膚表面向上提一下,叫做「捏三提一」,亦可「捏五提一」,重復操作。 施術時可根據臟腑辨證,在相應的背俞穴部位上用力挾提,加強針對性治療的作用。每次捏脊可重復3~5次,一般每天操作一次。
扶正祛邪,強腰脊,調理臟腑功能,促進生長發育。在健脾和胃方面的功效尤為顯著,幾乎所有的脾胃疾病都可以應用。臨床常用於治療 小兒疳積、消化不良、厭食、腹瀉、便秘、咳喘、夜啼、自閉等症,或用於日常保健。
脾胃虛弱;體質較弱;陽虛;日常保健等!
下捏脊
【操作】
下捏脊操作與上捏脊手的動作一樣,方向相反,但是下捏脊往往只捏不提,或單用推背代替。
【適用范圍】
清熱瀉火,適用於實熱如發熱、便秘等。
提醒大家一點,推拿時要用介質的,不要忘了噢~
捏脊注意事項
手法
捏脊捏到大椎時一定要提兩下;到大椎後一定要向下抹;第四、五遍尾椎第一把就要提,提到肋骨就不要提了;捏完五遍後,要用手掌從上向下來回搓幾遍,令其後背發紅發熱。最後還要在尾骨上拍三下。
**捏脊時間
捏脊一般適用於半歲~7歲的孩子,且應空腹操作,飯後不宜捏脊,且早上起床後捏脊最為適宜,因為捏脊有升發陽氣的作用,早上正是人體一身之氣升發之時,符合中醫天人相應的整體觀。而晚上是養陰的時間,原則上不可上捏脊,否則升發陽氣太過,傷及體陰,反招實熱病患。有些家長反應晚上給孩子上捏脊後睡眠變差甚至煩躁不安,就是這個原因。
冬天能捏脊嗎?
同樣的道理,冬天養藏,儲存陽氣,上捏脊會造成陽氣外泄,而且因為冬天較冷,陽氣外泄就易感染風寒,所以原則上冬季不宜捏脊,大家一定注意。
了解了這么多,現在,家長們可以放心的給自己的孩子捏脊啦~
來源/中醫羅大倫
F. 小兒推拿學習常用的手法有哪些
小兒推拿又稱小兒按摩,屬於中醫外治法的一種。中國古代就有用推拿治療小兒疾病的記載。在中醫學理論中,推拿最完整的理論就是小兒推拿。基本手法包括:推法、拿法、按法、摩法、運法、揉法、擦法、掐法、捏法、搗法、搖法、搓法等。
G. 媽媽學習小兒推拿難不難
媽媽學習小兒推拿並不困難,但是需要媽媽的細心還有耐心哦!下面是小兒推拿常用的手法,希望對媽媽們有所幫助! 5歲以內的兒童保健推拿的作用最為顯著。經常為寶寶做保健推拿,能寶寶增進食慾,精神飽滿,增強抵抗力,減少疾病的發生,使寶寶健康地發育成長。下面介紹幾種常用的小兒推拿方法。 一、小兒推拿保健四大手法 方法:補脾經300~500次、摩腹3-5分鍾、按揉足三里50~100次。捏脊3遍,捏三提一2遍。 注意事項:一般早上或飯前進行,每日1次。急性感染病期可暫時,病癒後再進行。可用滑石粉或潤膚油做為介質。 操作: 1、小兒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末節的羅紋面分別為脾經、肝經、心經、肺經和腎經。循拇指末節羅紋面,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或是旋推拇指末節羅紋面即為補脾經。補脾經有健脾胃,補氣血的作用。 2、摩腹即是用掌面摩小兒腹部3-5分鍾。摩腹具有健脾和胃,理氣消食的作用。 3、足三里位於膝眼下3寸(相當於小兒四個手指的寬度),脛骨外旁開1寸(相當於小兒中指的寬度)。按壓足三里具有健胃和胃,調中理氣,通絡導滯的作用。 4、脊柱穴位於背部的正中線,頸部到骶尾骨的連線上。食指、中指在前,拇指在後自下而上捏脊柱穴3-5遍,即為捏脊。每捏三下將脊背提一下,即為捏三提一法。 作用:以上四個手法合稱為小兒推拿保健四大法。合用具有調陰陽、理氣血、和臟腑、強體魄、促發育的作用。常用作於小兒日常保健推拿,尤適合身體脾胃虛弱或病後脾胃失運的寶寶。 捏脊具有調陰陽、理氣血、和臟腑、通經絡、強健身體的作用,是小兒保健推拿常用的手法。
H. 什麼是小兒推拿
小兒推拿的作用原理
小兒推拿是建立在天人合一、整體觀念的基礎上。其中醫基礎理論是陰陽五行,臟腑、營衛氣血等學說,根據辨證施治的原則,治病必求於本,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標本兼治等治病法則,在患兒體表穴位上運用各種推拿手法,通過經絡行氣血、通陰陽的作用,平衡陰陽,調整臟腑營衛,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小孩的應變能力較差,突然發生強烈的刺激,往往不能忍受而容易受到驚厥;小兒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調養失調,可引起發育障礙,在小兒疾病的發展與轉歸過程中,寒熱虛實的轉化比成人快,一方面小兒病情變化迅速,具體表現為易虛易實、易寒易熱,若調理不當,病情容易由輕變重、由重轉危。一日之內即可由實證熱證轉變為虛症寒症。另一方面由於小兒生機勃勃,精力充沛,組織再生和修復能力較強,因單純不受心情影響,患病後如診斷正確,治療得法,護理適宜,則病情可由重轉輕,容易治癒,而且能很快恢復健康。
兒科推拿療法的作用手法
1,小兒推拿法。常用手法有按、揉、摩、推、掐、運、搓、搖等,也就是推拿八法,臨床手法。一是開天門、推坎宮、運太陽、運耳後高骨。二是推天柱骨、推上七節骨、揉龜尾、摩神闕、推胸八道、推揉膻中。三是運八卦、分陰陽、運板門、推三關、推六腑、推腸經、推脾胃肝心肺腎等經。四是二龍戲珠、蒼龍擺尾、鳳凰展翅、打馬過天河、水底撈月、黃蜂入洞、按弦搓摩、天門入虎口等。
2. 小兒指針法。一是掐印堂法、掐人中法、掐頰車穴法。二是掐精靈、威靈穴法、掐一窩風穴法、掐內勞宮法、掐間使穴法,掐曲池穴法。三是掐太沖穴法、掐大敦穴法、掐揉前承山穴法、掐揉後承山穴法、掐昆侖穴法,掐外參穴法。四是老虎吞食法。
3,捏脊法。包括捏、拿、推、捻、提、放、按、揉等八個基本手法。具體操作方法,小兒推拿手法比較重視補瀉,左揉為補,右揉為瀉,緩摩為補急摩為瀉等。基本上是按照運作方向和手法的輕重緩急來定補瀉的。同時根據補瀉的需要,先用蔥,薑汁,酒精及清水作為遞質,以加強補和瀉的作用。這些方法,臨床醫生一般廣泛應用,至於其手法的具體操作,就不再介紹。
以上就是關於小兒推拿解答分享,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I. 請問小兒推拿中有哪些常用手法啊
小兒推拿中常用的手法: 【推法】(直推;分推;旋推) 推法為小兒按摩常用手法之一。分直推、分推、旋推三種。有旋推為補,直推為清為瀉(向指根方向) 1.直推法 以拇指端外側緣或指面,或食、中二指指腹,或以掌根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作直線向前推動。 2.分推法 用雙姆指指面,自穴位向兩旁分向推動。 3.旋推法 用拇指指面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作頻頻旋轉推動。 【運法】用拇指或食、中、無名指面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由此往彼作弧形或環形運轉。此法有順運為瀉,逆運為補,左運汗,右運涼及左轉止吐,右轉止瀉等說法。 top【揉法】(指揉法;掌揉法;魚際揉法) 1.指揉法 用拇指或食指端,或用食、中、無名指端著力,緊緊吸附在穴位上並作回環揉動,稱指揉法。2.掌揉法用掌根大、小魚際部著力在穴位上回環旋轉揉動,稱掌揉法。 3.魚際揉法 僅用大魚際部著力,在其穴位上回環頻頻揉動,稱魚際揉法。 【按法】用拇指腹或掌根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逐漸用力向下按壓,稱按法。操作時常與揉法結合而用,稱按揉。 【摩法】摩法是小兒按摩常用手法之一。分指摩法、掌摩法和旋摩法三種。有順摩為補,逆摩為瀉;掌摩為補,指摩為瀉;緩摩為補,急摩為瀉等說法。 1.指摩法 用食、中、無名等三指腹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作連續的迴旋撫摩,稱指摩。 2.掌摩法用掌心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作迴旋撫摩,稱掌摩。 3.旋摩法用雙手全掌指面著力,自患兒下腹部開始沿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的解剖方向,兩手一前一後作交替旋轉運摩,稱旋摩法。 【掐法】掐法為小兒按摩常用手法之一。用拇指甲用力掐入穴內以不掐破皮膚為宜。 【拿法】拿法是小兒按摩常用手法之一。用拇指指端和食中二指指端,或用拇指指端與其餘四指指端相對用力提捏筋腱。後者又稱五指拿。 【捏法】捏法正位手勢 捏法為小兒按摩常用手法。分捏脊法和擠捏法兩種。 1.捏脊法 用雙手拇指和食指作捏物狀手形,自腰骶開始,沿脊柱交替向前捏捻皮膚;每向前捏捻三下,用力向上提一下,至大椎為止,然後以食指中指無名指端沿著脊柱兩側向下梳抹;每提捻一遍隨後梳抹一遍。在操作時,所提皮膚多少和用力大小要適當,而且要直線向前,不可歪斜。 2. 擠捏法 用雙手拇指與食、中、無名指指端自穴位或部位周圍向中央用力擠捏,使局部皮膚紅潤和充血為止。 【搓法】用雙手掌心相對用力,挾住一定部位,然後雙手交替或同時用力快速搓動,並同時作上下往返的移動,稱為搓法。 【擦法】用拇指外側緣或用食、中、無名指面在體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來回摩擦。擦法又分指擦、掌擦和魚際擦三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