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味精是什麼
味精是以純糧為原料,經生物發酵後提取、精製而成,主要成分為谷氨酸鈉。外觀為白色晶體,主要作用是增加食品的鮮味,增進人們的食慾,提高人體對其它各種食物的吸收能力,其攝入人體內後可分解成谷氨酸、酪氨酸,對人體健康有益。 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所屬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組(JECFA)、歐盟委員會食品科學委員會(EFSA)經過評估審查,確認味精可以沒有限制地使用。 味精的正確食用方法是: 1、投入的最佳時機是在菜餚將要出鍋的時候; 2、若菜餚需勾芡的話,味精投放應在勾芡之前。
② 味精有哪些用途
慎用味精
味精的簡介
味精是一種調味品,易溶於水,能給植物性食物以鮮味,給肉食以香味。在湯、菜中放入少許味精,會使其味道更鮮美。有時,味精還能恢復食物在調制過程中喪失的香味。味精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鈉進入腸胃以後,很快分解出谷氨酸,谷氨酸是由蛋白質分解的產物,是氨基酸的一種,可以被人體直接吸收,在人體內能起來改善和保持大腦機能的作用。由於人的大腦組織能氧化谷氨酸鈉而產生能量,因此適量食用味精有助於促使腦神經疲勞的緩解。谷氨酸鈉在100℃時就會被分解破壞,大部分谷氨酸鈉變成焦谷氨酸鈉。這樣不但喪失了味精的鮮味,而且所分解出的焦谷氨酸鈉還有一定的毒性。所以不要將味精與湯、菜放在一起長時間煎煮,必須在湯、菜做好之後再放。
危機四伏的味精
味精可以說是鼓勵技劣的廚師使用劣等佐料,煮出低劣的菜式,如操作不當會危害大眾健康。正常存在於食物中的谷氨酸(例如青豆、奶類、番茄等都含有),與人體的環境維持平衡,並無問題。
可是,當單獨提煉出來,以濃縮「純」度形式使用,條件轉變了,難免會問題。在溫度攝氏130度時,它即變成焦麩胺酸鈉,含有劇毒,(我們平時煮菜達不到這個溫度)可以致癌。
把它加在鹼性的溶液里,會產生惡劣的怪味。加在弱酸性或中性的溶液里,鮮味的作用又大減。
所以,在許多情形下使用味精,會弄巧成拙。你用味精(別忘記醬油蚝油也含有味精)腌肉類再用油炸或拿去烤,等於下毒給別人食。味精還有一種潛在的食品污染物質,若攝取過量會引起胎兒畸形及其他疾病,甚至死亡。味精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遇熱分解會產生變異物質「異吡唑」,攝入後可引起結腸,小腸、肝臟、大腦等部位的癌病變;味精的毒性會使腦下丘過於敏感,以致危及受下丘腦控制的生殖器官、生殖系統,使性成熟異常,並會造成視網膜損傷;味精會干擾與破壞內分泌,抑制激素的產生,使生長激素、催乳激素、甲狀腺激素、性激素的分泌明顯減少;味精攝取過多還會引起骨骼及骨髓發育變異,並導致神經異常,情緒焦躁,興奮過度。世界衛生組織(WHO)規定了味精攝取的明確限量:每公斤體重每天容許攝取量以不超過120毫克為宜;12周歲以下的嬰兒不在此例。
多吃味精會嚴重損害健康
很多人炒菜時習慣放味精,但據最近台灣一項調查發現,約有30%的人由於攝取味精過量而出現了嗜睡、焦躁等現象。過多食味精影響視力VS味精 是這樣變成毒葯的
抑制性神經遞質在作祟
味精的主要成分為谷氨酸鈉,在消化過程中能分解出谷氨酸,後者在腦組織中經酶催化,可轉變成一種抑制性神經遞質。當味精攝入過多時,這種抑制性神經遞質就會使人體中各種神經功能處於抑制狀態,從而出現眩暈、頭痛、嗜睡、肌肉痙攣等一系列症狀;有人還會出現焦躁、心慌意亂;部分體質較敏感的人甚至會覺得骨頭酸痛、肌肉無力。另外,過多的抑制性神經遞質還會抑制人體的下丘腦分泌促甲狀腺釋放激素,妨礙骨骼發育,對兒童的影響尤為顯著。
不宜食用味精的N種人群
味精吃多了,常常會感到口渴,這是因為味精中含有鈉,過多攝入可導致高血壓。60歲以上的人對鈉的攝入尤為敏感,所以,老年人和患有高血壓、腎病、水腫等疾病的人尤其應該少吃味精。
當食用味精過多,超過機體的代謝能力時,還會導致血液中谷氨酸含量增高,限制人體對鈣、鎂、銅等必需礦物質的利用。尤其是谷氨酸可以與血液中的鋅結合,生成不能被利用的谷氨酸鋅被排出體外,導致人體缺鋅。鋅是嬰幼兒身體和智力發育的重要營養素。因此,嬰幼兒和正在哺乳期的母親應禁食或少食味精。另外,日本研究人員認為,長期過量食用味精可能導致視網膜變薄、視力下降,甚至失明。>>>乳母應少吃味精
多少味精才合適
那麼,每頓飯攝取多少味精才合適呢?研究人員建議,每道菜不應超過0.5毫克。味精的副作用產生的嚴重程度,會因為個人體質不同而有差異。所以,大家在享受美味時,也應注意健康。
③ 味精和雞精有啥區別
味精和雞精的區別:1.從外形上味精是晶瑩剔透的條狀,雞精是粗糙的顆粒狀。2.從顏色上味精是白色的,雞精是淡黃色的。3.味精是給菜增鮮的,吃了之後會感覺菜餚非常的鮮美可口,大家就更喜歡吃這道菜了,尤其是在做菜的時候沒有放入任何的葷菜的時候,多加一些味精味道一下子就不一樣了。而雞精除了增加鮮味上還有很濃厚的雞肉味,做菜的時候加點雞精味道會比味精更好吃。4.不可過多食用味精,因為味精其主要成分為谷氨酸鈉,過多食用可能對身體有所傷害。
味精是一種具有強烈鮮味的谷氨酸的鈦鹽,呈白色結晶體,在國內外都是常用的調味品,將味精用水稀釋3000倍仍然有鮮味,味精不宜食用過多,少量的味精攝入可以維持神經系統的功能,但是過量的味精就會影響養人體 健康 。
雞精並不是從雞身上提取的,而是在味精的基礎上加入助鮮的核苷酸而成,因為核苷酸有雞肉的鮮味,因此才得名「雞精」,而且雞精的味道比味精更鮮。雞精對人體也是無害的,但是不要過量食用雞精,這樣不僅會破壞菜餚的味道,還可能造成人體不適。總之,雞精是在味精的基礎上而成的,比味精更鮮,成為現在更多人的選擇。
看了很多人的回答,深覺食品科普路漫漫。
先說結論,實際上雞精的主要成分還是味精。
沒想到吧[淚奔]
人能夠感受到的基本味道之中,有一種味道是「鮮」
人們很早以前就用各種濃湯(雞湯骨頭湯海帶湯之類)作為調味品提鮮。1907年日本人在海帶湯中提煉出了谷氨酸鈉,也就是現在味精的主要成分。
現在味精加工都是發酵而成,發酵的原料可以用玉米、甜菜、甘蔗等等。生產味精的過程中不使用化學原料,所以可以說味精是天然產物,類似於用糧食釀酒。但是由於觀念殘留,許多人還是會把它當成化學產品。
其實味精是一種提供鮮味的天然產物。1959年,FDA基於味精已經長期被人類使用而給予了GRAS認證。半個世紀以來,關於味精的各種副作用,均被紛紛論證為不確定結論。
而相比味精,雞精這個名字起的簡直可以算20世紀偉大發明之一。雞精給人感覺是雞肉提煉而成的精華,比起味精這種化學名字,不知道高明到哪裡去了。
實際上,雞精的主要成分還是味精,只是味精是高純度的谷氨酸鈉,而雞精是一種復合調味料,其中的谷氨酸鈉含量最高。除了味精之外,雞精中還有澱粉(用來形成顆粒)以及其他添加劑。顧名思義,雞精中還應該含有一些雞肉粉等。但是成本比較貴,大多數生產廠家可能不會用這些。
味精的成分單一,在食物中的作用主要是提鮮。雞精的成分復雜,香味更濃郁一些。而某些雞精廠家宣稱雞精更 健康 ,基本上都是不實之言。因為雞精的主要成分是味精,味精如果不好,雞精就好了?
相反,味精是高純度的谷氨酸鈉,而雞精含有更多的添加劑,說句不好聽的,味精加了澱粉和添加劑做成特殊的形狀,賣出了高的多的價格,不得不說是一場完美的營銷。
資料參考 雲無心《食物的逆襲》
雞精和味精的區別,你了解多少?
很多消費者都認為,味精是化學合成物質,不僅沒什麼營養,常吃還會對身體有害。雞精則不同,是以雞肉為主要原料做成的,不僅有營養,而且安全。在很多電視的 美食 綜藝節目中,都會加入雞精用來提味。於是,我們常常能看到,有些人炒菜時對味精惟恐避之而不及,但對雞精卻覺得放多少、什麼時候放都可以。
雞精真的是由雞肉做成的么?味精和雞精它們有哪些區別,你知道嗎?
雞精和味精的區別在哪裡?
要想這知道這兩者之間的區別,可以從成分上入手比較,雞精和味精的外包裝上的營養成分表如下:
味精,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鈉,含量有99%、95%、90%、80%四種。有個別品牌要求味精的含量不低於99%。
雞精,主要成分依次為味精、食用鹽、大米、白砂糖、雞肉、食品添加劑(5'一呈味核酸二鈉、核黃素)、雞蛋全蛋液、食用香精、咖喱粉、小蔥、大蒜,其中蛋白質含量2%,無脂肪,但是鈉的含量卻達到了50%。當然不同品牌的雞精配料有所差異,屬於復合調味料。
從營養成分上就可以看出,雞精的主要成分就是味精,雖然大部分雞精的包裝上都寫著「用上等肥雞製成」、「真正上等雞肉製成」,但它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主要是由雞肉、雞骨或其濃縮抽提物做成的天然調味品。在雞精中成分中,味精佔到40%左右,另外還有糖、雞肉或雞骨粉、香辛料、肌苷酸、鳥苷酸、雞味香精、澱粉等物質復合而成。
雞精的味道之所以很鮮,主要還是其中味精的作用。另外,肌苷酸、鳥苷酸都是助鮮劑,也具有調味的功效,而且它們和谷氨酸鈉結合,能讓雞精的鮮味更柔和,口感更圓潤、豐滿,且香味更濃郁。至於雞精中逼真的雞肉味道,主要來自於雞肉、雞骨粉,它們是從新鮮的雞肉和雞骨中提煉出來的。雞味香精的使用也可以使雞精的「雞味」變濃;澱粉的作用則是使雞精呈顆粒狀或粉狀。
雞精好還是味精好,我們該如何選擇?
味精適用於動物性食物的烹調,雞精適用於湯類和植物性食物。但對於痛風患者應該不吃或少吃,畢竟兩種調味品中都含核苷酸,不利於控制病情。味精和雞精雖然在正常使用量內(每天不超過2g)是無毒無害的,但幾乎沒什麼營養,只是用來調味的佐料。
聊聊雞精和味精的正確食用方法
很多人不敢吃味精,主要是擔心它會產生一定的致癌物質。不過,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食品添加劑專家認為,在普通情況下,味精是完全安全,可以放心食用的。只是不要將它加熱到120 以上,否則其中的谷氨酸鈉就會失水變成焦谷氨酸鈉,產生致癌物質。
味精在高溫下加熱會失去鮮味,可以用水溶解開味精做成涼拌菜,或者開鍋後再放味精。雞精相對於味精來說更難溶解,所以適合做湯。另外,每餐每個人可放5~10粒雞精或味精,配合1g左右鹽就可以了,合理食用味精能減少體內鈉離子的攝入。
總之,不管是味精還是雞精都是提鮮味的產品,不要過度神化或盲目排斥,依個人口味選擇。但不要依靠這些調味品增加營養,它們只是調味品而已。另外,烹調時保持食物的原本風味,比長期食用調味品更讓人放心。
雞精其實就是味精加入澱粉香精提煉而成,含谷氨酸鈉。
實際上差不太多。
雞精、味精都是增強鮮味的產品,成分和用法雖有一定的差異,但雞精中同樣含有一定的味精,因此它與味精的安全性差不多,在實際生活中炒菜選擇味精還是雞精,要看每個人的口味要求。一般來說,做湯時可用雞精,炒菜時可用味精,當然,也都可以用雞精代替。
關於做菜放不放味精的爭議,似乎一直都沒有停歇過,味精有害論也一直是很多人津津樂道的話題,如果池田菊苗泉下有知,不知道是該感到高興還是悲哀。
味精究竟對身體有沒有影響?這個問題總讓吃瓜群眾一頭霧水,其實現在網路這么發達,只要網路一下就能查詢相關科學數據,食用味精是否有害一目瞭然,但吃瓜群眾往往更相信的是小道消息,包括我,也曾經擔心味精有害而從使用味精調味改成用雞精調味,不過現在又換回了味精。
從上世紀90年代初,宣傳為味精升級替代品的雞精開始走入了大眾的視線,雞精的名稱加上包裝上面大大的母雞圖案,讓人很容易聯想到這是一種用雞製作成的調味品。想想燉的老母雞湯,加點鹽就鮮美無比,用它的提取物作調味品,可以說是真正全天然的材料-天然就意味著 健康 啊,而且雞精廣告不也在說-「某某雞精,吃了放心,」那相比起味精這種所謂的化學物質,我們該選擇誰,結果不言而喻。
就這樣,我家裡不再買味精,調味一律用雞精代替。後來由於經常看 美食 視頻,發現一些 美食 博主在做菜調味的時候,常常都是說:「添加88粒雞精,再加88粒味精。」很不喜他們這種調侃的解說,畢竟很多搜索 美食 視頻看的人群都是不懂才來學習,這樣的調侃會誤導某些習慣用量化標准做西式甜點的 美食 愛好者,這不,網路上面還有人求助88粒鹽是多少克,容我捂臉思考一會。
回歸正題,正是看他們做一個菜,又放味精,又加雞精的,不禁讓我動了好奇之心,味精和雞精不都是用來提鮮的嗎?為什麼同一個菜需要放兩種相似材料調味?莫非它們還有什麼本質的區別?
本著求證的精神,我花時間查詢了大量相關文獻和權威資料,最後得出的結論就是這兩者根本就沒有什麼本質的不同,要說區別就是雞精比味精添加了更多增鮮成分及澱粉、香精做材料,屬於復合調味料,而且讓我一直以為比味精放心的雞精,甚至還不如味精。
下面就把我查到的資料簡單說一說。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鈉,也就是谷氨酸的鈉鹽,在身體內參與蛋白質的正常代謝,最早是從海藻裡面提取出來的,現在多數是用大米和玉米通過微生物發酵提取,就像我們常見的養樂多、酵素等,都是靠酶這種分子發酵而成。本來谷氨酸就是人體所需的氨基酸之一,在雞鴨魚肉,西紅柿蘑菇這些食材裡面都有它的存在,而且人體自身也會合成。
味精的生產有著極其嚴格的國家標准和行業標准,從2009年後國家還強制淘汰了質量不好控制的純度80%的味精,只保留了標准為99%純度的味精,所以我們對於使用味精的安全性大可放心。
再說一下生產標准,在國家標准全文公開系統裡面查詢才發現,雞精竟然到目前為止沒有生產國標,只有一個發布於2004年1月9日的商業行業標准(SB/T10371-2003),起草單位和乳製品一樣是行業知名企業,難怪某些小品牌敢堂而皇之的虛標成分。
看到這里你應該知道我為什麼又換回味精做調味料了吧,味精不僅是天然提取物,價格也比雞精便宜很多(1000克的味精價格不到20元, 1000克雞精卻要40元左右),我為什麼放著更安全,更實惠的味精不用,而去用售價更高,成本更低廉的雞精。
最後,無論我們習慣用雞精還是味精調味,使用的時候都應該掌握好量,畢竟再好的調味品,使用過量都會產生相反的效果,而且對於一些本身就很鮮美菜餚,也不用再添加任何提鮮的調料,更別在同一道菜里即加味精又加雞精,讓人貽笑大方。
味精和雞精有啥區別?
味精是谷氨酸的一種鈉鹽,為有鮮味的物質,學名叫谷氨酸鈉,亦稱味素。此外還含有少量食鹽、水分、脂肪、糖、鐵、磷等物質。味精是鮮味調味品類烹飪原料,以小麥、大豆等含蛋白質較多的原料經水解法製得或以澱粉為原料經發酵法加工而成的一種粉末狀或結晶狀的調味品,也可用甜菜、蜂蜜等通過化學合成製作。味精易溶於水,具有吸濕性,味道極為鮮美,溶於3000倍的水中仍具有鮮味,其最佳溶解溫度為70 90 。味精在一般烹調加工條件下較穩定,但長時間處於高溫下,易變為焦谷氨酸鈉,不顯鮮味且有輕微毒性;在鹼性或強酸性溶液中,沉澱或難於溶解,其鮮味也不明顯甚至消失。它是既能增加人們的食慾,又能提供一定營養的家常調味品。
而雞精則是一種復合調味品,它的基本成分是在含有40%的味精基礎上,加入助鮮劑、鹽、糖、雞肉粉、辛香料、雞味香精等成分加工而成,更含有多種氨基酸。主要由谷氨酸鈉、呈味核苷酸二鈉、食用鹽、雞肉、雞骨粉或濃縮抽取物為基本原料,添加香精(或不添加)、賦型劑,經混合、制粒、乾燥而成的一種復合調味料品。雞精按形態又可分為粉狀、顆粒狀、塊狀,但以顆粒狀為主。
味精雞精
各有特點
味精能補充人體的氨基酸,有利於增進和維持大腦機能。因其具有很好的鮮味,故可增進人的食慾。味精有助於提高人體對食物的消化率。另外,味精中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鈉還具有治療慢性肝炎、肝昏迷、神經衰弱、癲癇病、胃酸缺乏等病的作用。
雞精則具有以下特性:取料上是雞肉與雞蛋復合生產的,既有雞的鮮味又有其香味;其化學成分是將核甘酸與谷氨酸鈉復合,且鮮度上乘,實現了增鮮調味的二合一;鮮度與味精相比是味精的1.5 2倍,是營養成分更高的 健康 食品。有報道說,上海及周邊沿海地區,雞精銷售量已與味精不相上下。雞精能在短時間里從眾多的調味品中脫穎而出,與其保鮮、增鮮,並具有雞香味等特點是分不開的。另外,它還具有耐高溫、不串味、食後不幹等優點。這些都是其他調味品無法比擬的。
味精雞精要合理使用
味精是一種增鮮味的調料,炒菜、做餡、拌冷盤、做湯等都可使用。但如果不遵守使用規則,不僅達不到理想的調味效果,甚至會產生副作用,所以在烹飪當中使用味精要注意:1.不要在滾燙的鍋中加入,而要在菜餚快出鍋時加入。因為谷氨酸鈉在溫度高於120 時,會變為焦點谷氨酸鈉,食後對人體有害,且難以排出體外。2.不宜在酸性食物中添加味精,如糖醋魚、糖醋裡脊等。味精呈鹼性,在酸性食物中添加會引起化學反應,使菜餚走味。3.在含有鹼性的原料中不宜使用味精,味精遇鹼會化合成谷氨酸二鈉,會產生氨水臭味, 使鮮味降低,甚至失去其鮮味。4.注意鹹淡程度。如果太咸,味精就可能吃不出鮮味,食鹽與味精的比例在3:1或4:1范圍內,即可達到圓潤柔和的口味,作涼拌菜時宜先溶解後再加入。因為味精的溶解溫度為85 ,低於此溫度,味精難以分解。5.高湯、雞肉、雞蛋、水產制出的菜餚中不用再放味精。6.孕婦及嬰幼兒不宜吃味精,因為味精可能會引起胎兒缺陷;老人和兒童也不宜多食。患有高血壓的人如果食用味精過多,會使血壓更高。所以,高血壓患者不但要限制食鹽的攝入量,而且還要嚴格控制味精的攝入。
從衛生角度講,雞精對人體是無毒無害的,雞精在烹飪過程中,對使用它的條件,較味精要寬松許多。雞精可以用於任何味精的使用場合,適量加入到菜餚、湯、麵食中,均有較好的增鮮作用,尤其是在湯中火鍋中加入雞精熬制,其香氣、滋味相互適應,令人食慾大開。
但在烹調時,如果加入過多雞精,則會破壞菜餚原有的味道而影響口味。雞精在使用中也要注意以下幾點:1.雞精中含有10%左右的鹽,所以食物在加雞精前加鹽要適量。2.雞精含核苷酸,它的代謝產物就是尿酸,所以患痛風者應適量減少對其的攝入;3.雞精溶解性較味精差,如在湯水中使用時,應先經溶解後再使用,只有這樣才能被味覺細胞更好地感知;4.雞精中含有鹽,且吸濕性強,用後要注意密封,否則富含營養的雞精會生長大量微生物而污染食物。
味精和雞精,一個是只含有單一的氨基酸谷氨酸鈉的調味品,一個是從雞肉里提取的混合有多種氨基酸的調味品,兩者一般都可放心食用。但需掌握的原則是,都不要過量食用,因為大家在享受美味的同時,不能忽視 健康 。
如今市場上的調味品越來越豐富,雞精品牌也不少。有人說,在添加劑里,只有味精無害,而且很有營養,甚至要多多益善。但是你知道嗎,味精、雞精對身體都是有害的,嚴重的甚至可以致命。提醒那些愛吃雞精、味精朋友,一定要注意慢慢減少食用量了!
雞精,則是一種復合調味品,它的基本成分是在含有40%的味精基礎上,加入助鮮劑、鹽、糖、辛香料、雞味香精等成分加工而成,更含有多種氨基酸。主要由谷氨酸鈉、呈味核苷酸二鈉、食用鹽、濃縮抽取物為基本原料,添加雞味香精(或不添加)、賦型劑,經混合、制粒、乾燥而成的一種復合調味料品。雞精按形態又可分為粉狀、顆粒狀、塊狀,但以顆粒狀為主。
雞精和雞半毛錢的關系也沒有!
一、誰發現味精有害?
有一個美國醫生在紐約一家中國餐館吃飯之後,感到身體麻痹,從頸後部開始,一直伸延到手臂和背部、臀部,同時他感到全身軟弱,心跳加速,這些症狀維持了大約兩個鍾頭。這個醫生發現他的許多朋友也是吃過中國菜之後,出現類似的不適症狀。有人提出那些症狀可能是由中國餐館里使用的味精引起。這些癥候被稱為中國餐館症。多個醫生和科學家做過試驗,發現有些人吃了含有味精的食物,會產生中國餐館症。
1、妨礙胎兒發育,令後代畸形
美國科學家在一次兔子實驗里,把兔子分為四群。第一群兔子10雌4雄,所有的雌兔一連27天吃了每公斤體重25毫克的味精,而雄兔不吃。後來雌兔懷孕;兩只雌兔子宮里有變質胎兒,後來小產,產下畸形死胎;另外兩只後來懷孕,正常生產,但小兔四肢有多種畸形殘缺、生長遲緩。
第二群兔子4雌2雄,全部吃了每公斤體重25毫克的味精。有兩只雌兔懷孕,產生畸形小兔,出生後不久都死掉,骨骼變形,多個器官萎縮。
第三群兔子6雌1雄,全部吃了每公斤體重25毫克的味精。雄兔睾丸萎縮,雌兔產下的小兔身體全部多重殘缺。第四群兔子6雌8雄,作為對照;由於不吃味精而沒有以上情形。
2、破壞遺傳因子、影響生殖力,而且幼年時看不出來
美國科學家在1970年及1971年,和1975年的三次小鼠實驗中發現,如果母鼠吃了味精,那麼產下的幼鼠長大後紛紛內分泌失調。這三次實驗又發現,小鼠出生後不久一連10天用皮下注射法打進相當於每公斤體重2.2 4.2克的味精,後來在40日大時殺死剖屍檢驗,結果發現這些小鼠體重減少、睾丸及卵巢壞死,腎上腺及甲狀腺重量減少,前大腦垂體內的生長激素及促黃體發生素水平下降。結果兩性的老鼠長大後生殖都有問題:雌鼠懷孕較少,產生的小老鼠體積特別小;雄鼠能育性亦大減。
3、加重過敏性鼻炎、加重過敏性哮喘
中國醫生發現,許多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哮喘的病人,在停止食用味精之後,其症狀不治而愈。
4、導致肥胖症
美國科學家在1970年的一次實驗中,一群老鼠在出世後開頭10天用皮下注射方式把味精打進體內,結果長大後紛紛痴肥——附睾脂肪墊重量增加,細胞體積增大,脂肪質細胞數目下降。此外,這群老鼠長大後與對照的另一群比較,體內較大型的細胞對於腎上腺素的脂解作用反應特別差,但是對胰島素的抗脂解作用反應卻特別厲害。負責研究的專家認為味精造成肥胖症,原因是味精改變了細胞對腎上腺素及胰島素的反應,令在脂肪質里的脂類成分增加。
美國科學家在1974年的一次實驗中,發現幼年老鼠長期吃了含1% 2%味精的食物之後,斷奶時體重比對照那一群較高。在1997年的一次實驗中,一組老鼠在出世後開頭10天用腹膜注射法打進相當於每公斤體重4克的味精,結果發現長大後生長畸形、內分泌反常、行為反常,其中大部分尾部自動裂開,全部明顯又矮又痴肥,雌鼠比對照的另一群卵巢小、子宮小、腦下垂體小。另一組老鼠同樣在出世後開頭10天打進了同樣分量的味精,但分5次注射,結果上述典型的味精遺害輕微很多。
5、造成永久性腦部創傷
美國科學家在1970年的一次老鼠實驗里,把65隻10 12日大的老鼠,一次性餵食不同分量的味精,包括每公斤體重0.5克、0.75克、1.0克、2.0克,其中有10隻沒有吃味精,作為對照。餵食後3 6小時,所有的老鼠用灌注法殺死,結果發現吃過味精的54隻老鼠之中,有51隻老鼠的腦神經細胞紛紛壞死,而壞死的比率正好跟味精服量成正比。該次實驗還發現,若味精與糖精同吃,腦部受損加倍嚴重。
6、破壞視網膜,影響視力
在1960年的一次實驗里,美國科學家用腹膜注射的方法,把味精打進幼年老鼠體內,分量為每公斤體重3.2克,結果發現那些老鼠視網膜中毒受損。
在1967年的一次實驗里,美國科學家在一群老鼠出生後1 10日,用腸道外注射法把相當於每公斤體重2.2 4.2克的味精10次打進體內,結果視網膜全部毀壞。
在1969年一次實驗里,一些1 10日大的老鼠被一次皮下注射每公斤體重4克的味精,然後分別在30分鍾到48小時之後被殺,結果發現視網膜嚴重損毀——處處有神經枝狀突起,還有神經細胞逐漸壞死。
二、味精吃多會致癌? 關於味精的真相一次說清楚
味精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調味品之一,但是有很多人都認為味精是化學合成的產物,認為味精是有毒的。
那麼真相究竟是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來好好地聊一聊味精。
味精是什麼?
通俗的講,味精就是用小麥(玉米等糧食)澱粉經過微生物發酵,然後經過一系列的提取過程,最終產生的一種氨基酸,叫谷氨酸,並與鈉結合形成谷氨酸鈉。
鮮味廣泛存在於食物當中,主要來自食物中的氨基酸、有機酸、谷氨酸等元素。
尤其蛋白質多的食物中含量更多,比如魚湯、海鮮,而味精的成分就是谷氨酸鈉,跟食物中的谷氨酸一模一樣。
有人會跳出來說:味精是經過化學反應後,獲得的一種化學物質!
現代食品工業中,味精是用微生物發酵糧食、澱粉等原料生產出來的。這樣的工藝和釀酒、制醋類似的。人們不害怕吃醋喝酒,怎麼就唯獨覺得味精有害呢?
味精的原料是澱粉,它是標準的食物中獲取鮮味的過程。
三、味精會致癌?謠言!
味精中的谷氨酸鈉加熱到120 以上時,可能產生焦谷氨酸鈉。這也就是傳說中味精緻癌的「罪魁禍首」。
只可惜,這純屬自尋煩惱。焦谷氨酸鈉並不致癌,只是沒有了鮮味。這也就是為什麼建議出鍋之前,再放味精的原因。
盡管味精已經被證明是無害、無毒的,但是依舊不能放的太多,否則也會讓你很難受的,就像是鹽吃得太多一樣。
四、既然不致癌,能不能隨便吃?
當然不能!在使用的時候,也是要注意幾個事情:
1、溫度太高時,不宜放味精
味精溶解的最佳溫度是70 -90 ;在150 時,它會脫水,產生結晶;如果到了200 以上,谷氨酸鈉會變為焦谷氨酸。
焦谷氨酸沒有鮮味,所以做菜或湯要等臨出鍋時,再加入味精為最佳。
2、伴涼拌菜時,不宜放味精
因為味精在溫度為80 ~100 時,才能充分發揮提鮮的作用。而冷盤的溫度偏低,味精難以發揮作用,甚至還會直接粘附在原材料上,無味且掃興。
如果做冷盤時非要放味精,宜用少量熱水把味精溶解後,再拌入冷盤之中。
3、炒肉菜時,不用放味精
肉類中本來就含有谷氨酸,與菜餚中的鹽相遇加熱後,自然就會生成味精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鈉。
除了肉類,其他帶鮮味的食物也沒必要加入味精,如雞蛋、蘑菇、茭白、海鮮等。
4、放醋的食物,不宜放味精
酸性條件下,味精的溶解度低,鮮味效果下降。所以糖醋裡脊、醋熘白菜等酸味大的菜餚,都不能放味精。
5、味精用咸,不用甜
甜味為主的菜裡面加味精,不但不能增鮮,反而會抑制甜鮮的本味,並產生一股異味。
五、不宜吃味精的人群
對於 健康 的人來說,食用味精並沒有大問題。但是有幾類人,專家建議還是少吃。
味精中含有鈉,和鹽吃得太多一樣的道理,過多攝入味精可導致高血壓。
60歲以上的人對鈉的攝入尤為敏感,所以,老年人和患有高血壓、腎病、水腫等疾病的人,尤其應該少吃味精。
孕婦、嬰幼兒和正在哺乳期的母親,應禁食或少食味精。
做菜時,可以用味精替代部分鹽,保證菜品風味同時,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減少鈉的攝入。但是,味精同樣也不要吃得太多。
④ 食用味精時有哪些注意事項
人們的飲食通常離不開味精。味精作為人們飲食中的調味品,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酸味或甜味的冷盤不推薦味精,否則會有奇怪的澀味。味精的最佳新鮮溫度為75℃,湯或菜的溫度過高時不宜添加味精。味精最好放在菜出鍋的時候。味精的鈉含量很高,味精中不要放太多鹽或醬油。
它合成人體所需的蛋白質,參與大腦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代謝,促進氧化過程,是大腦代謝的活性成分,也是腦細胞可以使用的氨基酸。它通過乙醯膽鹼的產生影響神經活動。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生物技術的發展,味精的生產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通過微生物發酵、提取、精製,得到符合國家標準的谷氨酸鈉,為市場增添了一種安全、營養的調味品。使用後,菜餚更加美味。
⑤ 雞精、味精怎麼吃才健康
准確認識味精和雞精
味精
味精是谷氨酸的一種鈉鹽,為有鮮味的物質,此外還含有少量食鹽、水分、脂肪、糖、鐵、磷等物質。味精易溶於水,具有吸濕性,味道極為鮮美,溶於3000倍的水中仍具有鮮味,其最佳溶解溫度為70℃-90℃。味精在一般烹調加工條件下較穩定,但長時間處於高溫下,易變為焦谷氨酸鈉,不顯鮮味且有輕微毒性;在鹼性或強酸性溶液中,沉澱或難於溶解,其鮮味也不明顯甚至消失。
雞精
雞精的主要成分就是味精(谷氨酸鈉)和鹽。其中,味精佔到總成分的40%左右,鹽佔到10%以上。另外還有糖、雞肉或雞骨粉、香辛料、肌苷酸、鳥苷酸、雞味香精、澱粉等物質復合而成。雞精的味道之所以很鮮,主要還是其中味精的作用。另外,肌苷酸、鳥苷酸都是助鮮劑,也具有調味的功效,而且它們和谷氨酸鈉結合,能讓雞精的鮮味更柔和,口感更圓潤、豐滿,且香味更濃郁。
味精和雞精同樣怕高溫
很多人不敢吃味精,主要是擔心它會產生一定的致癌物質。但實際上,在普通情況下,味精是完全安全的,可以放心食用,只是不要將它加熱到120℃以上,比如煎魚、煎肉前先放味精腌制進味,否則其中的谷氨酸鈉就會失水變成焦谷氨酸鈉,產生致癌物質,但一般情況下炒菜的溫度都不會超過120℃。
而雞精中同樣含有一定的谷氨酸鈉,因此它與味精一樣,應注意不要長時間高溫加熱。不僅如此,雞精中所含的水解植物蛋白、水解動物蛋白同樣不耐高溫,所以雞精也應該在炒菜起鍋前加入,不要放得太早。
⑥ 味精應該怎麼吃
用咸不用甜
味精的鮮味只能在鹹味的菜餚和羹湯中才會顯示出來,所以甜味食品中絕不能放味精,不但沒有鮮味的效果,還會產生異味,讓人們吃起來不舒服。
讓中性食物味更佳
味精加在PH值為6.5~7.0之間的中性食品中味道最佳,過酸或過鹼都會影響味精提鮮的效果。
菜臨出鍋時放
味精加在溫度80℃~100℃時容易溶解而發揮其鮮味的作用,當超過100℃時會發生變化而失去鮮味,超過150℃時還會形成焦谷氨酸鈉而有一定的毒性,所以做菜或湯要等臨出鍋時再加入味精為最佳。
每天不超過5克
成年人每日攝入味精不應超過5克。味精就是谷氨酸鈉,在體內分解形成谷氨酸和鈉離子,而體內谷氨酸的含量過高會限制人體對鈣、鎂離子的利用,嬰兒食品中味精過多會影響血液中的鋅的利用,而鈉攝入過多還會引發高血壓病,所以每天食用的味精不要太多,嬰幼兒最好不要食用味精。
鮮味食物不用放
有些食物本身就具有鮮味,如雞肉、魚肉及海鮮等,就不要再放味精了,否則只能是一種浪費。
⑦ 常用的雞精和味精的食用方法和化學成分有什麼不同
精和雞精的成分
據介紹,味精是谷氨酸的一種鈉鹽,為有鮮味的物質,學名叫谷氨酸鈉,亦稱味素。此外還含有少量食鹽、水分、脂肪、糖、鐵、磷等物質。味精是鮮味調味品類烹飪原料,以小麥、大豆等含蛋白質較多的原料經水解法製得或以澱粉為原料經發酵法加工而成的一種粉末狀或結晶狀的調味品,也可用甜菜、蜂蜜等通過化學合成製作。味精易溶於水,具有吸濕性,味道極為鮮美,溶於3000倍的水中仍具有鮮味,其最佳溶解溫度為70℃~90℃。味精在一般烹調加工條件下較穩定,但長時間處於高溫下,易變為焦谷氨酸鈉,不顯鮮味且有輕微毒性;在鹼性或強酸性溶液中,沉澱或難於溶解,其鮮味也不明顯甚至消失。它是既能增加人們的食慾,又能提供一定營養的家常調味品。
而雞精則是一種復合調味品,它的基本成分是在含有40%的味精基礎上,加入助鮮劑、鹽、糖、雞肉粉、辛香料、雞味香精等成分加工而成,更含有多種氨基酸。主要由谷氨酸鈉、呈味核苷酸二鈉、食用鹽、雞肉、雞骨粉或濃縮抽取物為基本原料,添加香精(或不添加)、賦型劑,經混合、制粒、乾燥而成的一種復合調味料品。雞精按形態又可分為粉狀、顆粒狀、塊狀,但以顆粒狀為主。
味精雞精
各有特點
味精能補充人體的氨基酸,有利於增進和維持大腦機能。因其具有很好的鮮味,故可增進人的食慾。味精有助於提高人體對食物的消化率。另外,味精中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鈉還具有治療慢性肝炎、肝昏迷、神經衰弱、癲癇病、胃酸缺乏等病的作用。
雞精則具有以下特性:取料上是雞肉與雞蛋復合生產的,既有雞的鮮味又有其香味;其化學成分是將核甘酸與谷氨酸鈉復合,且鮮度上乘,實現了增鮮調味的二合一;鮮度與味精相比是味精的1.5~2倍,是營養成分更高的健康食品。有報道說,上海及周邊沿海地區,雞精銷售量已與味精不相上下。雞精能在短時間里從眾多的調味品中脫穎而出,與其保鮮、增鮮,並具有雞香味等特點是分不開的。另外,它還具有耐高溫、不串味、食後不幹等優點。這些都是其他調味品無法比擬的。
味精雞精要合理使用
味精是一種增鮮味的調料,炒菜、做餡、拌冷盤、做湯等都可使用。但如果不遵守使用規則,不僅達不到理想的調味效果,甚至會產生副作用,所以在烹飪當中使用味精要注意:1.不要在滾燙的鍋中加入,而要在菜餚快出鍋時加入。因為谷氨酸鈉在溫度高於120℃時,會變為焦點谷氨酸鈉,食後對人體有害,且難以排出體外。2.不宜在酸性食物中添加味精,如糖醋魚、糖醋裡脊等。味精呈鹼性,在酸性食物中添加會引起化學反應,使菜餚走味。3.在含有鹼性的原料中不宜使用味精,味精遇鹼會化合成谷氨酸二鈉,會產生氨水臭味, 使鮮味降低,甚至失去其鮮味。4.注意鹹淡程度。如果太咸,味精就可能吃不出鮮味,食鹽與味精的比例在3:1或4:1范圍內,即可達到圓潤柔和的口味,作涼拌菜時宜先溶解後再加入。因為味精的溶解溫度為85℃,低於此溫度,味精難以分解。5.高湯、雞肉、雞蛋、水產制出的菜餚中不用再放味精。6.孕婦及嬰幼兒不宜吃味精,因為味精可能會引起胎兒缺陷;老人和兒童也不宜多食。患有高血壓的人如果食用味精過多,會使血壓更高。所以,高血壓患者不但要限制食鹽的攝入量,而且還要嚴格控制味精的攝入。
從衛生角度講,雞精對人體是無毒無害的,雞精在烹飪過程中,對使用它的條件,較味精要寬松許多。雞精可以用於任何味精的使用場合,適量加入到菜餚、湯、麵食中,均有較好的增鮮作用,尤其是在湯中火鍋中加入雞精熬制,其香氣、滋味相互適應,令人食慾大開。
但在烹調時,如果加入過多雞精,則會破壞菜餚原有的味道而影響口味。雞精在使用中也要注意以下幾點:1.雞精中含有10%左右的鹽,所以食物在加雞精前加鹽要適量。2.雞精含核苷酸,它的代謝產物就是尿酸,所以患痛風者應適量減少對其的攝入;3.雞精溶解性較味精差,如在湯水中使用時,應先經溶解後再使用,只有這樣才能被味覺細胞更好地感知;4.雞精中含有鹽,且吸濕性強,用後要注意密封,否則富含營養的雞精會生長大量微生物而污染食物。
味精和雞精,一個是只含有單一的氨基酸谷氨酸鈉的調味品,一個是從雞肉里提取的混合有多種氨基酸的調味品,兩者一般都可放心食用。但需掌握的原則是,都不要過量食用,因為大家在享受美味的同時,不能忽視健康。
⑧ 湯里邊鹽的比例
鹽與味精比例應為3:1或4:1一直以來,味精作為一種家居生活常見的調味品,一般人對其的了解只是炒菜時添加食用會更鮮美。但是對其營養價值和安全性卻認識不夠,更有一些西方人不食用味精的說法讓消費者對味精望而卻步。味精作為一種谷氨酸鈉,適量加入能使食物更加鮮美。西方之所以少使用味精,主要是因為生活習慣生活方式不同,西方人喜歡把湯熬得很濃,實際上熬得很濃的湯裡面含有大量的谷氨酸鈉,正是與味精同樣的物質。雞精是一種復合調味品,含有40%左右的味精。由於味精和雞精在食物中只是作為增鮮和調味目的,用量只佔食物質量千分之幾,因此比較他們的營養價值意義不大。在實際生活中,增鮮和調味,選擇味精還是選擇雞精,這主要看烹飪對象和每個人的口味要求。如果您的烹飪對象、食物特徵、風味比較突出,如肉、魚等可以選擇單一味精,只起到增鮮效果,特別是瘦肉的食品,肌苷酸含量比一般食品高,只需加一點單一鮮味的味精就可達到增鮮效果,這時如果加復合調味料可能有損本身食物的特殊風味。假如你烹飪的對象,風味不明顯,如餡類、湯類的食物,可以考慮用復合調味料,至於用雞肉型的還是牛肉型的、魚肉型的,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要求選擇。但是一定要注意使用的方法,如果不遵守使用規則,不僅達不到理想的調味效果,甚至會產生副作用。不宜在酸性食物中添加味精在使用味精時應注意以下事項:1.要在菜餚快出鍋時加入。因為谷氨酸鈉在溫度高於120℃時,會變為焦點谷氨酸鈉,食後對人體有害,且難以排出體外。2.不宜在酸性食物中添加味精,如糖醋魚、糖醋裡脊等。味精呈鹼性,在酸性食物中添加會引起化學反應,使菜餚走味。3.在含有鹼性的原料中不宜使用味精,味精遇鹼會化合成谷氨酸二鈉,會產生氨水臭味 使鮮味降低,甚至失去其鮮味。4.注意鹹淡程度。如果太咸,味精就可能吃不出鮮味,食鹽與味精的比例在3:1或4:1范圍內,即可達到圓潤柔和的口味,作涼拌菜時宜先溶解後再加入。因為味精的溶解溫度為85℃,低於此溫度,味精難以分解。5.高湯、雞肉、雞蛋、水產制出的菜餚中不用再放味精。6.孕婦及嬰幼兒不宜吃味精,因為味精可能會引起胎兒缺陷;老人和兒童也不宜多食。患有高血壓的人如果食用味精過多,會使血壓更高。所以,高血壓患者不但要限制食鹽的攝入量,而且還要嚴格控制味精的攝入。雞精含鹽,加雞精前加鹽要適量雞精幾乎可以用於任何味精的使用場合,適量加入到菜餚、湯、麵食中,均有較好的增鮮作用,尤其是在湯中火鍋中加入雞精熬制,其香氣、滋味相互適應,令人食慾大開。但在烹調時,如果加入過多雞精,則會破壞菜餚原有的味道而影響口味。雞精在使用中也要注意以下幾點:1.雞精含有10%左右的鹽,所以食物在加雞精前加鹽要適量。2.雞精含核苷酸,它的代謝產物就是尿酸,所以患痛風者應適量減少對其的攝入;3.雞精溶解性較味精差,如在湯水中使用時,應先經溶解後再使用,只有這樣才能被味覺細胞更好地感知;4.雞精含有鹽,且吸濕性強,用後要注意密封,否則富含營養的雞精會生長大量微生物而污染食物。總之,味精和雞精,一個是只含有單一的氨基酸谷氨酸鈉的調味品,一個是從雞肉里提取的混合有多種氨基酸的調味品,兩者一般都可放心食用。但需掌握的原則是,都不要過量食用,因為大家在享受美味的同時,不能忽視健康。味精與雞精的比較用法 主要成分味精易溶於水,所以在烹飪時一般在起鍋之前加入效果好,菜餚的味道更加鮮美。但味精在水溶液中長時間加熱會小部分失水生成焦谷氨酸鈉,焦谷氨酸鈉雖無害,但無鮮味。是一種由玉米澱粉等經生物發酵提取精製而成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鈉」。雞精它具有耐高溫、不串味等優點。雖然沒有哪個廠家提消費者該在烹飪過程中的哪個環節添加雞精,但由於其味精的含量較高(一般為40%左右),所以也應參考味精的食用方法才能確保其鮮味。雞精(粉)含有40%左右的味精,是一種有雞味的復合調味料,既有鮮味又有雞肉香氣,鮮度與味精相比是味精的1.5~2倍。
⑨ 多吃雞精和味精,對身體是好是壞應該怎麼吃
多吃雞精和味精對身體有壞處,應該少吃雞精和味精,盡量在菜品出鍋前放入。
雞精和味精都是常見的調味品,它們都含有大量的谷氨酸鈉,具有提味增鮮的重要作用。過量吃雞精和味精會讓身體吸收過多的谷氨酸呢,容易危害身體健康容易讓身體內多器官發生病變,對身體健康不利,另外雞精和味精中還含有核甘酸,這種物質進入人體內會轉化成尿酸,不能及時代謝出體外,就會導致人體內尿酸水平升高,容易讓人出現痛風。
平時吃雞精和味精的時候一定要控制好食用量,每次食用量不要超過一克,最好在菜或者湯出鍋前加入,它遇熱以後能快速分解起到提味增鮮的作用,而且不會產生對人體有害的物質。生活中那些本身尿酸超高或者患有痛風以及心血管疾病的人,盡量不要吃雞精和味精,避免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