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磯釣資料:阿波、水中、咬鉛用法表
一個基本的理由是:不同廠家生產的阿波、水中、夾鉛,其重量和浮力殘留值是不同的,這種情況下,5B的阿波配上—5B的水中就不一定達到預期的效果。
深入探討,還有些變化的成分。在大浪中磯釣或垂釣返激波,巨大的浪很容易將阿波扯入水下,這時是否應該變通一下調整重浮力的搭配?在水面平靜如鏡時,黑鯛吃口釣滑,這時我常採取重力稍微大於浮力的調整策略,讓阿波慢慢沉,當阿波突然加速箭沉時收緊多餘的滯線,輕輕上抬一些竿稍,這時,黑鯛經常會吃到扯竿稍。有橫向風時,阿波在水面殘留的越多,偏離航道的可能越大,正確的做法是盡量調成平水或水下。
另外,廠家生產的阿波按照標的號數配鉛時,都會有一定的浮力殘存量,而雜牌廠家的阿波假如上面標的是5B,實際上你配0.8的配重有可能也調不到平水。大家可以試一下,即使正牌大廠的阿波,比如0.8的阿波,按照道理配0.5+3B的配重應該平水,但實際是0.5+4B都有可能不平水,這就說明所有阿波是有殘存浮力的。
因此,在多大阿波配多大重量的基礎上,我們也不要教條,根據情況隨機應變才是磯釣的核心!
水中、夾鉛很多人喜歡用水中,幾乎在所有場所都掛上水中,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種:一是不知道水中的具體作用,二是懶得用夾鉛細微調整,三是加上水中有高手的感覺。那麼,浮游磯釣是否都需要使用水中?我的觀點是:一般不用!我喜歡用最簡單的釣組配置釣最復雜的魚情。水中真正的作用是什麼?我認為只有兩種:一是在風同水流不同向時或者上、下水流不同向時,利用水中的體積使鉤餌同下沉到底層的誘餌達到同步,導引釣組按照下層流的正確方向行走;二是在浪涌很大時利用其體積起到錨的作用,使鉤餌不會因為浪涌導致釣棚大幅度變化,起到穩定釣棚的作用。至於其他的作用,其實都是製造商搞出的名頭,目的就是銷售自己的東西。
這樣的話,大家也就知道了什麼時間該用水中或不該用水中。比如,急流場合再使用水中,其結果一定是釣棚過高,垂釣效果差。
至於選擇水中,基本的要求其實就是水中的體積,原則是寧大勿小。
2. 求助!磯釣用阿波怎麼調漂啊
可以用相對應的水中或者夾鉛來調整,比如3B的阿波可以在子線上加一個3B的夾鉛。如果釣深場比如用1號阿波,可以加一個1號的水中,如果流水太急,可以加0.8的水中然後再用夾鉛調整阿波的浮力,盡量要阿波的浮力接近於0,才能讓釣組有更好的狀態。在實際操作中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不同的調整。
阿超盡量用淺顯的語言總結下磯釣立漂的調漂過程,特別是其中的原理。首先,要明白調漂的目的,是為了方便及時掌握魚就餌的動作。
另外好的調漂還要能反映餌在鉤上的消耗狀態(特別是釣面餌,如果不及時發現並更換釣餌,特別是轉流期來魚口時,錯過很多寶貴的機會)。
(2)磯釣阿波使用方法擴展閱讀:
輕磯釣的釣具包括:5.4米碳素纖維或玻璃鋼海竿1支,備配5.4米~6.3米手竿一支;中號旋壓式繞線輪1隻,可蓄母線100米~120米;母線最細的用3號線(φ0.28毫米),一般都用4號(φ0.33毫米)、5號(φ0.37毫米)或6號(φ0.41毫米)線。
釣組上的披掛物,如浮標、誘餌籠、轉環、橡膠管、太空豆、大小鉛墜、小浮球、夜光棒、鉤,它們將構成眾多不同的釣組;其他輔助釣具,還有長繩魚護或冰箱、誘餌桶、長柄撒餌杓、4米~5米的長柄抄網、失手繩、安全帶及安全繩、晴雨帽、太陽鏡、救生背心、雨衣、防滑靴、餐飲、漁具包袋等。
在講述磯釣的具體釣法之前,讓我們先來認識磯釣的特殊浮標、誘餌籠和特殊的釣組結構。如果不搞懂這些主要結構,那我們就無法進行磯釣。
「輕磯釣」裝備輕,使用「輕武器」,主攻中、小型魚類;「重磯釣」裝備重,需要用「重武器」,主攻大中型魚類。
由於海洋魚類品種繁多,形體各異,其泳層、個性、食性都不盡相同,其釣具裝備除分輕、重之外,具體施釣的釣組和釣餌也要因魚而異。
3. 磯釣竿怎麼用
這個問題太籠統了,本來不想回答,可是看到樓上熱心網友的回答,不得不說幾句,為磯釣竿解析下:
磯釣竿:釣竿在磯釣中絕對是釣手身體及感官的延續,善長浮游磯釣, 阿波釣法的釣手必須要對潮水流動有所掌握, 一枝好的磯釣竿就是手的延長, 透過一枝合適阿波釣法的釣竿, 釣手可以
1.感應流水速度及強度
2.透過細膩手法, 藉此控制水裡浮波以下的釣組在水中的狀態
3.利用圈竿圈線或其它的技巧控制水裡浮波以上的母線在水中的狀態
4.直接感應魚訊
看到這里, 可能有人會說, 「;是不是那麼厲害嘛, 我從來選擇釣竿只注重號數及調子, 腰力強不強(即回彈力)等對於中魚後搏魚時魚竿的表現, 卻從未想過釣竿於未中魚前的關系, 是否有所誇張呀?」事實上,這可以說絕對沒有誇張, 其實懂得磯釣的便會發現中魚前的時間絕大部份的釣組操控都是透過魚竿進行的。
部分磯釣竿的操作技巧大致如下:
利用磯釣竿張線技巧:
張線技巧
重量張線 :
基本技巧 - 這是利用母線的重量去產生拉緊釣組的作用, 釣手需要做的姿勢及技巧是提起釣竿, 讓母線離開水面, 減低水面張力對母線的影響, 同時因為母線離開水面時受到地心吸力的影響, 母線重量將會集中於丹錐上作為支點, 從而遲緩了丹錐的乘流速度, 達到拉緊釣組及打斜釣組的功效.
適合環境 - 無風或非常和緩的風, 海面浪涌不大, 水流由腳邊帶出或於磯石的咀位時由左後方或右後方帶出.
晃誘配合 - 釣竿提起時停止出線, 丹錐乘流速度將減慢, 而釣組將向流尾方向打斜, 如果一直持續保持這種姿勢, 丹錐將停止流動而釣組將上揚得太高, 故此釣手要不時將釣竿緩緩放下, 同時間釋出母線, 這時丹錐將繼續向前流動, 釣組角度也會下降, 之後再將釣竿上揚產生張線, 這種丹錐減慢流動/釣餌上揚, 丹錐正常流動/釣餌下沉的狀況將會對魚兒有莫大吸引
竿先張線 :
基本技巧 - 這是利用竿先的彈性去產生拉緊釣組的作用, 釣手需要做的姿勢及技巧是將釣竿伸出與水流方向盡量保持垂直90度-120度之間, 打開線杯, 利用手指輕按線杯制線及竿先的彈性輕輕拉緊釣組, 從而遲緩了丹錐的乘流速度, 達到拉緊釣組及打斜釣組的功效.
適合環境 - 風流同向或風流平行異向, 和緩至清勁的風, 海面浪涌大中小均可, 但因為竿先要能夠與流帶保持90-120度, 所以只適用於磯際或磯石的咀位而水流非常接近磯際地由腳邊帶出或由左後方或右後方帶出或橫過(視乎釣竿長度) 或者流速較慢而直接擦過本礁的本流釣場.
晃誘配合 - 用手指輕按線杯制線時, 竿先將微微彎曲, 如果是一支竿先設計優良(例如大部份的G牌磯竿), 將會較容易感覺釣組拉緊的情況, 丹錐乘流速度將減慢, 而釣組將向流尾方向打斜, 如果一直持續保持這種姿勢, 丹錐將停止流動而釣組將上揚得太高, 故此釣手要不時將手指於線杯放開, 同時間釋出母線, 這時丹錐將繼續向前流動, 釣組角度也會下降, 之後再將手指按杯制線產生張線, 這種丹錐減慢流動/釣餌上揚, 丹錐正常流動/釣餌下沉的狀況將會對魚兒有莫大吸引力.
風力張線
基本技巧 - 這是利用風力去產生拉緊釣組的作用, 釣手需要做的姿勢及技巧是提起釣竿, 讓部份母線離開水面, 竿先必須視乎風速及風向作出適度的提升及指向合適的方向, 這時母線將被風吹成一個弧形而向丹錐方向作出拉扯, 從而遲緩了丹錐的乘流速度, 達到拉緊釣組及打斜釣組的功效.
適合環境 - 風流平行異向之時, 吹和緩至清勁的風, 海面浪涌影響不大, 水流方向平行於岸際或於磯石的咀位時由左後方或右後方帶出.
晃誘配合 - 釣竿提起時停止出線, 丹錐乘流速度將減慢, 而釣組將向流尾方向打斜, 如果一直持續保持這種姿勢, 丹錐將停止流動而釣組將上揚得太高或者甚至被母線拖拉至下風位反向而行, 故此釣手要不時作出道系修正並同時將釣竿放下, 也同一時間釋出母線, 這時丹錐乘流性將會再度發揮而繼續向前流動, 釣組角度也會下降, 之後再將釣竿上揚產生張線, 這種丹錐減慢流動/釣餌上揚, 丹錐正常流動/釣餌下沉的狀況將會對魚兒有莫大吸引力.
備注 - 這種方法是各種張線方法中最難掌握的, 因為如果釣手控制不佳(有時卻是刻意的), 往往令整副釣組向後走, 又或者令整副釣組飄離正確水流軌跡, 所以
釣手採用這種方法是要勤於作出道系修正及將釣組飄浮軌跡的誤差計算在內, 方能於採取張線技術之同時將釣組送往標點. 但因為很多磯釣釣點都是必須於有風有流的情況下魚群活性才比較高或者才有魚群結集, 故此釣手必須要掌握這種張線技巧否則於大部份惡劣環境下根本不能發揮阿波釣法的威力, 否則便會像有些釣手一樣未到必要時卻採用竿先插水式, 任由釣組隨意飄流, 中魚猶如摸彩
反撥潮(炒白位)張線 :
基本技巧 - 這是利用反撥潮(炒白位)的力量去產生拉緊釣組的作用, 釣手需要做的姿勢及技巧是利用釣竿, 將母線放於炒白位的外沿, 利用炒白位力量向四周散發的特性拉緊母線, 從而令處於潮目(夾流位) 或離岸流的丹錐及丹錐下釣組拉緊, 從而遲緩了丹錐的乘流速度, 達到拉緊釣組及打斜釣組的功效.
適合環境 - 風不是重點, 重點是釣座必須有反撥潮(炒白位)帶出, 而反撥潮形成的沖目流與外圍的離岸流相交形成潮目, 便是一等一的釣位.
晃誘配合 - 釣竿保持指向反撥潮外沿, 注意母線離開水面的長度, 離水太多會受風之影響, 離水太少則母線會受磯際浪涌之影響, 此時與竿先張線技巧一樣用手指按線杯制線時, 竿先將微微彎曲, 如果是一支竿先設計優良將會較容易感覺釣組拉緊的情況, 丹錐乘流速度將減慢, 而釣組將向流尾方向打斜, 如果一直持續保持這種姿勢, 丹錐將停止流動而釣組將上揚得太高, 故此釣手要不時將手指於線杯放開, 同時間釋出母線, 這時丹錐將繼續向前流動, 釣組角度也會下降, 之後再將手指按杯制線產生張線, 這種丹錐減慢流動/釣餌上揚, 丹錐正常流動/釣餌下沉的狀況將會對魚兒有莫大吸引力.
丹錐張線
基本技巧 - 這是利用多一顆不同乘流性的丹錐去產生拉緊釣組的作用, 釣手需要做的只是配上多一顆乘流性較低的丹錐, 藉以從後方拖拉著前方的丹錐, 從而遲緩了丹錐的乘流速度, 達到拉緊釣組及打斜釣組的功效.
適合環境 - 任何情況. 但釣場最好有起碼之流速.
晃誘配合 - 沒有絕對方法, 因為釣手是採用器具去幫助張線, 但其實某些情況下釣手仍然要採用上述六種張線技巧去輔助, 屆時釣手便需要用到相關之晃誘技巧
備注 - 這種方法嚴格上來說是一種屬於關西的釣法多於屬於德島縣的釣法(雖然早從日本釣手若松敬竿先生的年代已帶出雙丹錐概念, 但阿波釣法張線技巧是一種技術, 而從關西方面成熟發展的二段釣組卻從器材方面出發去解決問題, 這樣張線技巧就變成主要環繞著器材配合而非單單操控手法, 當然二段或雙丹錐釣法的操控也是一種絕高的技巧(例如香港釣手 Team Isomer - Alvis就是一個專研二段及雙丹錐釣組的釣手, ), 但雙丹錐釣法是需要另立課題作出討論的, 請恕因為未能深度涉獵各種技術, 不能作出太深入意見.
不同標點的操竿技術
許多人有過這樣的經驗:同一釣點有若幹人在垂釣,大家用的裝備、釣組、餌料都差不多,但魚就是比較會咬某一兩個傢伙的鉤子,好象別人的阿波都壞了或釣餌都有毒似的…… 還有些狀況是,當你照自己的意思或別人教你的方法認真釣時,往往搞了半天都沒消息,但就在低頭點煙或轉身跟別人打屁的當兒,竿子卻被水下大物猛地拉?下去,然後又因為你沒來得及揚竿作合,結果被偷襲成功,還是啥也沒釣到…… 這些問題的症結所在,多半跟操竿控線有關。也就是說,恰當的操竿控線才會帶來美好收獲,不恰當的操控……就只有等運氣來決定輸贏了!
那什麼是恰當的操控呢?基本觀念都是尋找吸引水流,但各種吸引水流出現的原因不同、位置不同,對垂釣的影響也不太一樣,所以操控方式當然也各有千秋。在白沫帶,吸引水流主要發生於*近岸邊的區域,這是因為波浪撞上岩石後,大量返沖回去的海水帶有慣性力與重力作用,使得釣組在此區域內會迅速被壓入深處;但同時存在的大量白泡沫(即氣泡),卻會在稍離開岸邊時--也就是慣性力與重力的影響減輕時--開始向上、向外翻騰,因此進入深處的釣組也很快就會被卷出去。不過呢!假如白沫區有反撥潮存在的話,你將發現:這條往外流的海水卻不那麼明顯的向上翻騰,而是持續往外拖出去,所以喜歡使用輕巧釣組且技術夠好的人,可以從反撥潮形成之處下竿,然後一路駕馭釣組循此途徑探尋魚蹤。 那技術還沒好到那個程度的人怎麼辦呢?第一,你若能接受輕巧釣組,可以就鎖定磯際水流下壓的范圍作釣,操作時竿尖指向水面,將釣組拘束在不被氣泡揚起的區域內即可,但須小心避免掛底。第二,如果對輕巧釣組沒啥信心,那就乾脆用大阿波加重鉛吧,然後把攻擊目標放在白泡沫翻起的區域,*重鉛壓深子線,狙擊躲在白泡沫下的魚群 (雪魚慣用伎倆,但需在一竿水深以上的較深場所較有效)。
在暗礁區,主要的吸引力量發生在兩種時候,一是水流撞擊暗礁後繞行過去的過程中,另一個是水流在暗礁後方形成的迴旋帶。這兩種情況雖略有不同,但卻是接續發生的,故垂釣時可以把它們視為一體,運用同一個操竿技巧控制釣組運動。 方法是採用恰當的阿波釣組,順著反撥潮或沿岸流放入,然後稍微帶線保持鉤子走在前面、阿波守在後頭,等釣組抓到吸引水流的時候,就讓它輕輕被吸下去,此時別怕鉤子會掛底,沒那麼容易的,但仍須適度帶住線系,運用竿先去體會水流的纖細變化,同時藉以掌握魚來咬時的動態。 魚來咬時的動態?沒錯!有魚來咬時,你真會直接感受到那股震撼的,看不看浮標已經不重要。一般人比較會有疑問的應該是:到底吸引水流在哪裡? 這一點事實上也無須過慮,因為只要用了下潛阻力夠小、符合流體力學的阿波(二里所述),並且水流之中確實有暗礁結構(其實磯釣場上到處都有暗礁啦),到時候你自然就會知道何謂吸引水流了,怕只怕有些人看到了還以為那是「假魚訊」,並且急急忙忙要把釣組拉開,那就沒法度矣……
在潮目區,因為有不同速度或方向的潮流互相干擾、糾結,因此會形成無數略呈迴旋狀的吸引水流,這種流勢不見得會把阿波吸入水面以下,但肯定能讓它呈現不規則的移動(相對於原本的一直順著潮流漂行而言)。 大多數人面對這種環境時,都以為只有使用大波、重鉛,才能確保釣棚深度在自己設定的范圍。可是請問:究竟釣棚該設多深才恰當?你的誘餌漂到潮目區之後,又會把魚集中到多深的水域去呢?如果你對這兩點並不是很確定,那重鉛、深釣棚又有何意義?所以,還不如乾脆不要釣太深算了,反正潮目通常影響的深度也只在中表層而已,配合上比重較小的誘餌,釣淺些更快速有利!惟須注意標點遠時風的影響比較明顯,故應盡量壓低竿身以免母線過度受到吹拂,然後在浮標進入潮目區之後輕輕帶線,讓釣組充分伸展開來並適度打斜,剩下的就是當魚訊出現時揚竿作合啦!
太多太多。。。。。
4. 阿波釣法原理
阿波釣法原理就是利用水流對釣組的影響使得釣餌在水中呈現出一種非常自然的漂浮狀態,同時配合誘餌,在釣餌和誘餌的漂浮帶中容易釣到狡猾的魚類。
阿波釣法的抗風性非常強,在釣魚的時候五級左右的風也可以垂釣,在海釣中運用的比較多,在使用這種釣法的時候需要考慮的因素也比較多,需要考慮海流、水溫、誘餌、魚的泳層等影響,一般在水溫低於十五度的時候,釣魚都是在一米以上,水溫越高魚的活動范圍越大。
阿波在磯釣中的作用有很多,需要保持釣組在一定的垂釣范圍之內,利用水流將釣組送到指定的垂釣區域,或者是利用自身的重量協助釣組遠投。
還可以測量釣場區域的水深,反應釣餌是否還存在,根據水面的移動,判斷其在水面的移動,還判斷水流的方向以及夾流、反流的位置。
阿波釣在釣魚的時候可以助投,增加釣組的重量,還可以在作釣的過程中減少風對釣組的影響,確定釣組所拋投的位置,釣組操作的時候更加方便。
5. 阿波漂怎麼用
阿波漂主要在岸邊、礁石、沙灘和開船出海時,有水流、浪大的情況下,是最佳選擇。
在礁石上進行垂釣時,潮水的漲落引起的浪花經常會沖擊礁石,如果用立漂,沒幾秒的時間就可以把立漂拍死於礁石上;如果用阿波,一個可以拋得遠,另一個是抗浪隨流性,可以很好地解決立漂的缺點。
最大的缺點就是對輕口魚的抓口,在大風大浪里垂釣,浮漂隨著潮浪的移動,很多魚口觀察不夠清晰,從而放過魚口。
6. 阿波漂的怎麼調才能鉤到魚為什麼我去鉤魚怎麼調阿波都不行!應該怎麼調才可以,麻煩師傅教教我
阿波漂的怎麼調才能鉤到魚的方法
1:配重和阿波的浮力必須匹配,這樣阿波在水中漂浮的時候就可以稍微露出水面一點,而不會出現自動上浮或下沉的現象。
2:水下的深度:則需要靠擋豆來控制,如果阿波出現上浮或者下沉的情況,那麼就是釣到了中魚了。
7. 阿波釣法簡敘。
阿波釣法就是一種由德島縣釣手經過長期發展成形的一種釣法。 1.德島縣位於日本四國地區的沿岸, 面向太平洋, 故此當地人進行海釣活動非常方便, 而當地沿岸又大多為岩礁海岸, 故此地磯不少, 另外沿岸附近的外礁(荒磯)例如弁岐大島等又位於黑潮本流附近, 流水十分通順而且魚源豐富, 黑鯛與黑毛均有不少, 故此形成德島縣人大多喜愛釣魚活動, 另外因為關東釣手與關西釣手的風格不同, 關東注重釣得多而關西注重釣得大, 所以德島縣釣手便從釣得多的基礎作為出發點發展釣技, 這也是在日本以釣得多為准則的一般磯釣比賽中關東釣手每每能脫穎而出的主因. 2.釣手必須要掌握潮流與大自然生態及環境節奏, 從而迅速自我調整包括釣組控制, 打誘餌手法及節奏以至心理狀態, 從而達到與大自然同步(其中一樣就是誘釣同步), 這正正就是阿波釣法的特點.
8. 磯釣竿的使用方法
第一種:全漂釣法
適合4-15米的深水區,浪小,有流的釣場為宜
竿及釣組搭配:0.8-1號磯釣竿,釣組從上到下依次為:1線結.2擋珠.3浮波.4潮受(必須要有),5八字環,6子線(2-4米),7鉤夾鉛一般夾在子線上。
釣組調整的最佳狀態是沒掛上釣蝦時,釣組浮力等於重力,掛上釣蝦時,釣組會隨著潮受的引導一點點隨流下潛浮動找魚,若鉤上的釣餌沒了剩空鉤了,阿波就不會下潛,重新上浮至原點,此釣法控線和逗魚技巧很關鍵。
第二種:固定式釣組釣法
適合淺水(1-3米)或大浪區,大反撥潮區,流速大的釣點
竿及線組搭配:1-1.5號竿,釣組從上到下依次1線結,2擋珠,3浮波,4太空豆,5太空豆,6速降水中,7卡拉棒,8八字環,9子線,10鉤,子線長度一般為一米上下,子線上加兩顆夾鉛,魚鉤30公分處必須加一顆G2以上的夾鉛,根據釣棚的深度用太空豆把浮波固定在線結處。作釣時注意控竿帶住阿波,不讓其飄遠,也別擦礁,通過有頻率的打餌料吸引大浪下和翻白區下面的鯛沖上來咬鉤。因為此處浪通常較大,所以打餌頻率要快些,量要少(半餌勺左右)。
9. 用阿波漂釣魚怎麼樣才知道有魚上鉤
磯釣用阿波浮漂,看到阿波沉入水中就是咬口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