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鋼琴中延音踏板的使用方法
1.鋼琴譜表上的踏板符號有兩種,一個踩,一個松,你仔細看就發現了,一個是那種符號,是踩,一個是雪花符號,是松2.在第二小節末鬆了再踩3.隨情緒而定附加:弱音踏板一般很少用,符號也很少見,你學會延音踏板就可以了
② 鋼琴踏板的使用方法全攻略
鋼琴的踏板是除鋼琴鍵盤外最重要的鋼琴配件,電鋼琴也是如此,他由義大利樂器製造家克理斯多佛利(Bartolommeo Cristofori)於1711年在改造鋼琴時發明的。踏板經過從沒有到1個,2個,3個,4個的歷史,現代鋼琴一般有三個踏板。踏板是鋼琴的靈魂,正確地、恰當地使用踏板,對音樂內涵的表達將起到積極的作用,使音樂更加充滿活力、富有生氣,更光彩、更感人。失敗的踏板會歪曲音樂,甚至產生畫蛇添足的後果。
一、鋼琴踏板的原理以及在三角鋼琴和立式鋼琴上的差異
1.右踏板
右踏板也叫制音器踏板、延音踏板、強音踏板、連音踏板。在立式鋼琴和三角鋼琴上的原理和效果是相同的。踩下時,平時壓在弦上的所有的制音器立即揚起離開琴鍵,讓所有的琴弦可以自由地持續振動,這樣,奏下的音就會持續延長到自然消失為止。當你抬起腳放開踏板時,所有制音器立即壓上琴弦,制止琴弦振動,音響立刻停止。右踏板能起到使聲音延長、音與音連接起來、增強音量、增加色彩等作用。 通俗音樂用的很多,可以說最多。很多樂譜上並未標明在哪裡使用制音器踏板,這需要演奏者去自己琢磨和演繹。
2.中踏板
在 立式鋼琴 上叫弱音踏板,它是以降下隔在榔頭與琴弦之間的薄絨而達到改變音色、音量的作用。立式鋼琴上的中踏板在正常的樂曲演奏中是不用的,它主要是在練習時起減弱音量而不影響別人的作用。我個人認為也許叫消音踏板更合適,這樣也有別於左面的那個弱音踏板。現在也有部分立式鋼琴的中踏板完全採用 三角鋼琴 的原理製造。中踏板在三角鋼琴上叫保持音踏板、持續音踏板或保留音踏板。演奏者彈下一個音或和弦,同時踩下中踏板,則剛才所彈的音將得到保持,而演奏者接下來再彈的音將不會被保持。中踏板只使踩下時所彈音的制音器打開,這和右踏板踩下後所有的制音器打開是不同的。 右踏板和中踏板同時使用時,可以使中踏板保留住一些音,而右踏板依然按照自己的規律執行自己的任務。 尤其需要低音或者和弦背景的時候,如印象派的德彪西(Claude Debussy,1862—1918)的某些作品會用到,如他的作品《水中倒影》的一個片段 德彪西 ---- 水中倒影(意象集第一集)
最下面的一個保持音就需要中間的延長音踏板,而中間的用左手,最上面的用右手演奏。這個踏板的功能是不能用制音踏板代替的。這個踏板在一些通俗音樂和節奏型中也會用到,得到和右踏板不一樣的效果。目前,決大多數的電鋼琴的踏板完全採用三角鋼琴式的踏板。這是非常好的一個事情。使我們普通的電鋼琴擁有了高級的三角鋼琴踏板的功能,這也意味著能夠演奏一些在立式鋼琴和沒有標准踏板的電鋼琴上不能演奏的音樂作品。或者製造出他們所不能製造的音樂效果。遺憾的是我沒有找到中踏板的樂譜符號。
3.左踏板
也叫弱音踏板、柔音踏板。在立式鋼琴上,左踏板踩下後,縮短了榔頭與琴弦的距離,達到減弱音量、改變音色的目的。在三角鋼琴上,左踏板踩下後,擊弦機向一側移動位置(琴槌和整副鍵盤都會同時發生橫向移動),使原來三根弦變成兩根弦或一根弦振動發音,達到減弱音量、改變音色的目的。左踏板踩下一般標記為una corda(原意是一根弦),放開標記為tre conda(原意為三根弦)。 在通俗音樂中的一些地方比如比較安靜的段落也可以考慮應用。
由於右踏板使用最廣泛、使用頻率最高,本文重點論述右踏板的使用,以下的右踏板簡稱為「踏板」。
二、踏板的標記
海頓(Franz Joseph Haydn,1732—1809)在少數作品中標有踏板,到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作品中踏板符號標記就多起來了,之後在浪漫派作曲家如肖邦、李斯特(Franz Liszt,1811—1886)的作品中都有大量的踏板標記。到了印象派的德彪西(Claude Debussy,1862—1918)、拉威爾(Maurice Ravel,1875—1937)又很少標注踏板了。現在,我們見到的樂譜上常見的踏板標記符號: , 藍色的愛第一小節中,第一個符號是踩下踏板,第2個符號是放開踏板。
三、右踏板的使用方法
(一)腳的動作基本要領:首先我們要把前腳掌中部放在踏板的圓端之上,腳太靠近鋼琴就會使腳尖頂著琴板,腳離鋼琴太遠就會用腳趾踩踏板。腳掌要一直緊貼踏板,腳後跟始終著地,以腳腕為活動軸心。腳的踩放動作要靈活自如。
(二)按照踩下踏板的深淺,右踏板可分為:全踏板、半踏板(1/2踏板)、1/4踏板、3/4踏板,或有控制地逐漸加深地踩下等。而放右踏板也有:一次全部放完,放一部分(1/4,1/2,3/4等)或有控制地慢慢放起。
按照踩下踏板的時間,右踏板可分為:
1.同時踩下,也叫同步踏板、直踏板。經常用於強調節奏特點的音樂中。直踏板有時在整段音樂中都採用,有時只是加強某一音或某一個和弦。兩個直踏板之間總有一些間隔來強調直踏板節奏鮮明的效果。 這種踏板用法也有人把他叫做節奏性踏板法, 這種踏板的使用辦法在彈奏18世紀和19世紀中期前的鋼琴作品中運用得很普遍,它的使用方法是:踏板與和聲同時或與強拍同時踩下,在下一個和聲出現前放掉,與再下一個新的和聲在相同的節拍上做同步的踩放。這種方式通常在彈奏需要特別干凈的音響效果的巴洛克作品或早期古典作品時使用,也可以把它作為初學者偶爾嘗試踏板使用方法時使用。例如,莫扎特的奏鳴曲Op.331No.12的第一樂章結尾處就可以採用這種節奏踏板法。
2.音後切換,也叫切分踏板。可幫助連奏及和聲連接、加強旋律的歌唱性等。它的使用方法是在彈奏須連接的第二個音時,在手指向下彈奏琴鍵的同時抬起腳,並在手指還未離鍵時迅速踩下。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這時有一個手和腳方向相反的動作,即手指彈音的同時腳向上抬起。要把腳的「上下」動作練習得自然完整,幾乎合成為一個整體。練習切分踏板要注意:a.手腳密切配合,不可同上同下。b.用耳朵檢查聲音是否連接並且切換干凈。c.右腳緊貼踏板,感覺腳和踏板同上下,踏板完全在腳的控制下。切忌似換非換和出現踏板失控產生的雜音。切分(syncopated)踏板法也被稱為連音踏板法或跟隨(following)踏板法,這是踏板最常見的使用方式,它與手指彈奏動作的關系很像是公園里兒童游樂場的蹺蹺板。當手指觸鍵時,腳迅速的抬起然後再落下,如果手指是在正拍彈奏的話,那麼踏板通常要錯後一個十六分音符,如果演奏速度很快的話,有時可能要錯後一個八分音符,當下一個正拍出現時腳再重復放開落下的動作。這種方法能夠使演奏時的和聲效果飽滿豐富而又不至於渾濁,同時能夠延長許多手指無法延留的音符。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放踏板的時候一定要放徹底,以免將前一個和聲進行的音效帶如下一個和聲,另外,踩下的動作要非常及時,以免出現斷裂的和聲效果。可以說這種踏板的使用方式,是所有踏板使用方法中最難掌握卻又最常用的一種。一種行之有效的練習方式是用雙手盡可能慢的以單指彈奏音階,這樣。在湯普森《現代鋼琴教程》第二冊中的《比爾的山羊》一曲,就是訓練切分踏板法的一個極好的入門教材。
3.音前踩下的踏板,叫預備踏板。在彈奏前,先把踏板踩下,讓制音器全部打開後再下鍵,可以使聲音更豐滿。只能用於樂曲的開始、新段落的開始或較長時值的休止符之後,通常是為了營造一種氛圍而用,可謂「未成曲調先有情」。例如演奏《夕陽簫鼓》之前,可以用預備踏板,使所有的制音器都打開,暗示演奏即將開始,使聽眾充滿了對音樂的期待。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暴風雨》第一樂章的開始處,也可以使用音前踏板。
4.抖動踏板,也叫「顫音踏板」,是一種連續不斷地急速更換踏板。常用於音階、半音階上,這樣即可保持音量又可避免聲音的渾濁。 其使用方法顧名思義是頻繁地用小動作踩換踏板,可以把動作做得淺一些,,不用把踏板完全踩到底,但切換的頻率要快,它能使制音器碰到琴弦,從而既不使聲音完全悶住而失去回聲和泛音共鳴,又不至於造成太大的共鳴而使得和聲效果過於混濁。具體方法是:腳尖以十六分音符的彈奏速度快速地作小動作的踏板切換。很多時候,當出現音階式進行的十六分音符或三十二分音符樂段時多數人因為害怕音響效果渾濁而不敢使用延音踏板,但這樣容易使聲音效果缺乏潤飾而顯得干澀,與前後樂段的聲音效果不統一,如果快速的頻繁切換踏板就可以在保持音色光澤度的同時又不至於使聲音渾濁。這種時候可以以腳趾尖的動作來做小幅度的踩踏,不要抖動小腿或腳腕,以免造成腿部肌肉緊張和疲勞。在蕭邦上午《幻想即興曲》Op.66中,十六分音符的下行就可以採用這種顫動踏板法。
5.半踏板法顧名思義是只使用一半的踏板,即不將踏板踩到底,只踩其一半或將踏板踩到底但不完全放干凈就重新踩下,實際上,對於不同的琴,可能不一定都是「一半」,或多或少,這種做法經常出現在印象派和某些現代派作曲家的作品中,以便造成一種朦朧飄渺,含混迷離的音響效果。當希望和聲效果含混迷離時可以採用踩到底放一半的方式,以便將前一個和聲的某些泛音帶進下一個和聲的音響中去,如果希望和聲的效果朦朧飄渺,音響共鳴不那麼清晰,則可以不將踏板踩到底只踩一半,但換踏板時要完全放干凈。例如在德彪西的前奏曲《埃及古壺》中,使用這種踏板可以得到一種悠遠,飄渺的迷人音響效果。在音樂片段中不想要更多的和聲效果,希望和聲的顆粒感更強,或者要突出旋律和加花,可以使用半踏板,這在通俗音樂中也有著重要的應用。在復調性質的音樂中也可以考慮用半踏板來潤色聲音。關於半踏的資料非常少,而這個功能對於電鋼琴又是很重要的,比如在貝多芬的〈致愛麗斯〉的前面章節中,因為上行的音符和下行的音符形成一個旋律線條,都需要干凈的,顆粒感,如果不用踏板聲音太干,用全踏,聲音太混,把清新的感覺弄沒有了,所以這個時候用半踏是很有效果的,大家可以一試便知。試完以後,也許你就真正懂得了半踏的涵義,也就可能知道了他的重要性。
在踏板的使用法中,直踏板和切分踏板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基礎課程,學習者必須首先學會這兩種踏板法。
四、右踏板的使用規律
1.依據和聲的變化來更換踏板。
和聲清晰是演奏的基礎。在通常的情況下,一個和弦用一個踏板。和聲改變了,踏板也要相應更換。無論和弦的形態是柱式和弦、分解和弦還是半分解和弦,都必須遵守這一法則。
幾個連續的柱式和弦運動時,一個和弦使用一個踏板,如果是連奏還可以用切分踏板完美地彈出連奏。
和弦以連奏的琶音(特別是長琶音)形式出現時,可以用踏板。
低音的線條很重要。在一些用手無法保持低音而又特別需要和聲支撐的樂段,由於低音是和聲進行的基礎,所以要用踏板將低音保持住,使低音與和弦連起來。這個時候也可以考慮用中間的延長音踏板。
2.有助於節奏和動力的表現,這種踏板又被稱為「節奏性踏板」。
在一般節奏性強的樂曲中,如四拍子的進行曲,三拍子的圓舞曲,二拍子的舞曲等,或在節奏感很強的和聲伴奏音型中,為了強調有特性的節奏型,加強節奏的韻律,使節奏感更鮮明、更生動,往往可用直踏板。即在強拍踩、弱拍(或弱位)放,或在四拍子的強拍、次強拍上用踏板點一下等。如儲望華《解放區的天》,開始4小節是強烈的鑼鼓節奏,每一拍都用前半拍踩下、後半拍放開的直踏板。
3.樂曲中出現特強音(sf)、重音(>)、切分音、某些強有力的結束和弦時,為了增強音量和共鳴,在這些音上可以用直踏板。這種踏板稱為「重音踏板」。
4.以色彩效果的需要為依據使用。
不同作品要求不同的聲音色彩。我們必須認真研究作品的性質以及它們所需要的聲音來決定怎樣使用踏板。例如,一連串連續音階或半音階,在古典作品中,為了聲音清晰,一般不用踏板或用少量的踏板;但在莫什科夫斯基(Moritz Moszkowski,1854—1925)、肖邦、李斯特等浪漫派作曲家的作品裡,在伴奏和弦的襯托下,這些音階、半音階中不少音是作為經過音的,必須踩在一個踏板里。如果不踩踏板,就會失去音樂,只剩下互不相乾的、乾巴巴的和弦和音階了。同樣,音階、半音階在需要微風拂面的效果時,可以用顫音踏板;在需要朦朧的效果時,可以將踏板踩淺一點。
不用踏板的音樂和有踏板的音樂之間在音響上可顯示出極大的不同,這種效果常常用來使音樂獲得對比。在恰當的地方,用一種乾的聲音作對比,會令聽覺煥然一新。當然,這應當經過設計、恰到好處。
5.根據作品的時代風格來合理使用踏板。
在車爾尼(Karl Czerny,1791—1857)的練習曲599、849、299、740中,有些是可以適當地使用踏板的。當然,在開始練習一首新的可以使用踏板的練習曲時,為了更加專注於解決手指的彈奏技術,可以先不加上踏板練習。
復調作品由於聲部多,要保證每一個橫線條的歌唱性和清晰度,要少用、慎用踏板。古典時期的作品要求清晰、透明的聲音,在彈海頓、莫扎特的作品時,可少用踏板,踏板踩淺些、短些、更換要勤些。貝多芬的作品可以適當的多用一些。浪漫派時期要求和聲共鳴、和聲烘托、色彩效果等,因此,在肖邦、李斯特的作品中,踏板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印象派作曲家如德彪西、拉威爾的作品,要多注意踏板踩放的深淺,運用不同深度的踏板得到不同的效果。這些是很粗的原則。學生應該在老師的指導下,對巴羅克、古典、浪漫、印象等各個時期的代表人物的作品的踏板用法作專門的學習。
6.依據樂曲的性質、音樂的形象、音樂的語氣來決定踏板。
(1)抒情歌唱、徐緩悠長性質的旋律,一般用切分踏板。這樣可以加強旋律的歌唱性使它更加連貫、圓滑、音色柔和溫暖而不會聲音發干。
(2)雄壯有力、氣勢宏大的旋律,可以選用直踏板或切分踏板。
(3)活潑、歡快、節奏性較強的旋律,一般用直踏板。
(4)舞蹈性質的旋律,一般用直踏板。
(5)復調性質的旋律,少用或不用踏板。
在一首樂曲中,往往不止一種音樂形象。所以可以使用不同的踏板法,即某些段落(或樂句、或某個音)用直踏板,而另一些地方用切分踏板。
7.為使音樂連貫而使用踏板。
當音與音之間的距離超過手指的跨度或者用手指連接困難時,可以使用踏板把音與音連接起來。特別是在彈奏連續進行的和弦連奏時,切分踏板使不同和弦的完全連奏成為可能。
8.對聲音(可以是一個音、一條旋律或和弦)加以潤飾、美化。
(1)單音的美化:一個踩下踏板的單音,比不用踏板更為圓潤,音量也微微增大。特別是當單音的連奏旋律以一個慢或中速的速度出現而又沒有伴奏時,使用踏板可以避免聲音太干。在決定是一個音符還是幾個音符用一個踏板時,必須考慮速度、力度和音域。音域較低、速度不快時,可以每個音符都使用一個踏板。音域不太低、力度層次也不太強、走動較快的單音旋律,則應當用更長的踏板(幾個音一個踏板)。
(2) 和弦的美化:使用踏板的和弦更加豐滿。
(3)旋律的美化:旋律需要美化、需要力度變化或需要增加厚度時,可以藉助踏板。在旋律有和聲伴奏時,應首先考慮和聲因素、同時兼顧旋律的潤飾來決定踏板的使用。
有時短促的觸碰踏板(踏板輕輕點一下),可以使聲音美化,音樂更富有表現力,聲音也不致於敲擊、發干。
9.根據音區選擇踏板。
在中音區,特別是低音區,不要把不該重疊的音重疊在一起。低音區應多換踏板或少用踏板。旋律在高音區時,不必擔心因使用踏板而線條不清。在超高音區g3以上時,鋼琴上已經沒有制音器裝置,踩不踩踏板沒有差別,但這時使用踏板可以讓所有的琴弦都振動起來,使鋼琴上音色最單薄的這一段音區變得豐滿起來。
10.根據速度。
速度慢應勤換踏板。速度較快則一個踏板可以使用長一點。
11.漸強踏板、漸弱踏板、高潮長踏板。
(1)漸強踏板,在漸強部分的一半慢慢踩下去,使踏板不斷加深,直到上行結束進入另一個力度層次開始用全踏板,從而幫助手指更好地達到漸強和音樂情緒上揚的效果。
(2)漸弱踏板,與漸強踏板相反,是在漸弱的後半部分慢慢抬起踏板,使踏板不斷削薄,從而達到漸弱的效果。這兩種踏板對腳的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高潮長踏板:在樂曲的高潮部分,有時可以使用較長時間的踏板,將和聲音以及它們的經過音、輔助音合在一起,來增加音樂的力度,塑造樂曲的高潮,使音樂的氣勢更為磅礴。如李斯特《G大調鋼琴高級練習曲》第六首最後4小節的高潮、《塔蘭泰拉舞曲》結尾的大高潮,拉威爾《戲水》的華彩樂段,都可用長踏板。
12.踏板的強收和踏板的弱收。
多數用於樂曲的結尾。
(1)強收踏板:音樂結束的時值一到,踏板很快放掉,從而獲得很強烈的音響和節奏效果。
(2)弱收踏板:音樂在安靜的情緒中結束時(一般最後的音符有延長記號),慢慢地、柔和地放掉踏板,以產生一種均勻又逐漸消失的音響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手指踏板」這一概念,它與腳踏的踏板雖然沒有關系,但它也起到了延長音的作用,為其它的旋律或音型提供了一些單音的背景。比如那些隱藏在分解和弦裡面構成隱伏旋律的單音都是通過手指留住琴鍵而獲得的,還有阿爾貝蒂音型(阿爾貝蒂D.Domenico Alberti (約1710~1740)義大利作曲家、哈普西科德演奏家、歌唱家。約在1710年生於威尼斯,1740年卒於羅馬。阿爾貝蒂在音樂史冊上留名主要是他的奏鳴曲。這些奏鳴曲的左手部分慣用分解和弦音型作為伴奏(其奏出的次序為低音、高音、中音和高音)。這種分解和弦音型,後人稱之為「阿爾貝蒂低音」。 )中被保留住的低音,以及復調作品中的那些延長音都可以稱為「手指踏板」。
總之,踏板的運用是比較復雜的,也考驗著我們對樂曲的理解和處理的能力,因此而呈現出多姿多彩的局面,也有人把踏板形象的叫做音樂的「調色板」,所以在踏板使用上真正能夠體現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些專家強調踏板的運用要講究「少而精,短而清」的原則,那就是要求我們做到仔細分析曲子,盡量少用踏板,能不用就不用,應該用的一定要用,做到踏板利用的時間要短,目的是使樂曲更加干凈利索。生活中我們經常遇到亂踩踏板的情況,那是褻瀆音樂褻瀆鋼琴的壞事,我們堅決予以擯棄。
③ 【鋼琴教學】如何運用延音踏板
大家都知道,只要踩上了延音踏板,鋼琴的聲音就會變得水汪汪,既能彌補構造上形成的先天不足,又拓寬了鋼琴音色的表現力。但是,運用不當的話就會適得其反,使聲音像爛泥塘的水那樣渾濁,破壞了聲部的清晰度。
18世紀末,踏板記號在海頓、克萊門第的作品中開始出現,但因強調聲音干凈而用得很少。自J.菲爾德創造了「夜曲」這一鋼琴體裁後,才開始全部都用上踏板。到了肖邦時代,又把踏板的運用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在德彪西的印象派音樂里,踏板更成為音色的調色板。
作為一種技能,踩踏板的基本要領是:一、在踩踏板時需要腳後跟著地,只用前面三分之一部分的腳掌(包括腳趾)觸及踏板;二、要以踝關節運動為主,就如同用腳在地上輕輕地打拍子那樣,切忌臀部甚至腰部一起扭動。
作為演奏技巧的一部分,既然已經發展到了能成為音色的調色板的歷史階段,就需要掌握好多種踩踏板的方法,最常用的是:
1、同時踏板。與左手在彈奏某一個音或和弦時同步踩下去,就像用右腳在踏板上打拍子。盡管很容易,卻也要用耳朵監聽。
譬如,肖邦《B小調圓舞曲》(Op.69 No.2),用踏板的目的是起到加強低音的作用,藉助於音響發出的轟鳴效果;門德爾松《獵歌》,通過運用踏板,對小節強拍位置上的音加以肯定,使節奏更富於內在的動力。
2、滯後踏板。當需要將連接奏出的音或和弦的音響,連接得更緊密時,就需要在左手的手指觸及鍵盤的同時抬起踏板,然後再踩下使音響得到延續。由於手、腳的動作正好相反——手下腳上,因此,有人稱之為切分踏板。運用這種踏板時,最好是讓右腳與左手彈奏的節拍取得協調,千萬不能亂了自己的方寸。
譬如,肖邦著名的《幻想即興曲》。主要是利用音響產生的共鳴,既能在焦躁不安的激動段,創造出如海嘯轟鳴般的效果,又能在纏綿悱惻的抒情段,營造出浮光掠影的意境。
根據音樂的需要,在上述兩種踩法中,又能細分為:
1、全踏板,指的是將踏板踩到底。通常用於創造濃烈的音響效果,來表現熱烈而歡鬧的場面。
2、半踏板,指的是只需踩到一半的深度。通常用在,既需要和聲性共鳴音響的烘托,又能讓主旋律聲部具有清晰度,或是音樂的表現需要在弱的范圍內。
3、四分之一踏板,幾乎是淺淺地觸及踏板。除了印象派作品以外,需要作調色之用的作品中,都可以大膽地嘗試使用,甚至巴赫的作品。
4、顫抖式踏板,指的是踩踏板時需要腳在不斷地抖動,當然不能踩得過於深。通常用在,一方面需要利用鋼琴的共鳴聲效果,另一方面,由於聲部中有的音區偏低卻又要快速地進行,為了避免音響出現渾濁,指能仰賴腳的靈活機動了。
由此不難看出,踏板時跟著和聲的感覺走的。要想掌握好踏板的運用,最重要的是聽覺反應必須靈敏。即便沒有條件專門學習和聲,只要留心傾聽,別讓音響渾濁了。另外,對標明踏板的樂譜也要留心查看,別因為繪譜的失誤,將不同和弦的音響重疊在一起。
④ 鋼琴的延音踏板如何與曲譜對應使用
常用的兩種延音踏板的使用方法:
1、直接踏板法又叫跟和弦根音法
換和弦時的左手的第一個單音或和弦彈下去的同時,延音踏板也已經踩了下去。優勢:手腳較容易協調與配合,節奏感更強一些,易對上速度和節拍。不足:和聲的連貫性不好控制,經常會出現在換和弦時本應該連貫的和聲進行卻中斷的情況,另外和聲效果會有點渾濁,不夠清晰,而且在表現柔美舒展的音樂上略顯不足。
2、音後踏板法又叫切分踏板法
換和弦時左手的第一個音或和弦彈下去後,才再迅速的把延音踏板踩下去。優勢:延音效果較好,和聲進行更容易連貫、柔和的轉換,而且和弦內的各音更清晰、干凈。不足:提高了手腳的協調與配合要求,增強了演奏難度,在速度較快的音樂,會出現和聲拖泥帶水的現象,不夠乾脆利落,節奏感較第一種弱,容易出現節奏不穩的情況。
【建議】
1、抒情、柔和、速度較慢的曲子,最好用第二種的延音踏板的方法。
2、節奏較強,速度較快的曲子,用第一種延音踏板的方法較好。
3、踏板踩的深與淺,踩放的快與慢,都會有不同的效果,要多加練習。
4、踏板的踩與放練習,可以採用「慢踩慢抬」、「快踩快抬」、「輕踩快抬」和「輕踩慢抬」等方法。
⑤ 鋼琴延音踏板的使用
常用的兩種延音踏板的使用方法:
1、直接踏板法又叫跟和弦根音法
換和弦時的左手的第一個單音或和弦彈下去的同時,延音踏板也已經踩了下去。優勢:手腳較容易協調與配合,節奏感更強一些,易對上速度和節拍。
不足:和聲的連貫性不好控制,經常會出現在換和弦時本應該連貫的和聲進行卻中斷的情況,另外和聲效果會有點渾濁,不夠清晰,而且在表現柔美舒展的音樂上略顯不足。
2、音後踏板版法又叫切分踏板法
換和弦時左手的第一個音或和弦彈下去後,才再迅速的把延音踏板踩下去。優勢:延音效果較好,和聲進行更容易連貫、柔和的轉換,而且和弦內的各音更清晰、干凈。
不足:提高了手腳的協調與配合要求,增強了演奏難度,在速度較快的音樂,會出現和聲拖泥帶水的現象,不夠乾脆利落,節奏感較第一種弱,容易出現節奏不穩的情況。
(5)延音踏板使用方法擴展閱讀:
右踏板的使用方法
踩右踏板要用右腳前掌的前部,右腳後根踏實著地並作為活動支點。需要使用右踏板時,前腳掌用力向下踩踏,需要停止右踏板使用時,前腳掌向上方抬起。但不論是踩下踏板還是松放踏板,腳掌前部都要貼靠在踏板上。
使用踏板練習時,要注意「腳腕子」的主動性及靈活性,踏板的基礎學習運用可用「全踏板」狀態,即踏板運用時要踩到底(腳上有彈性,用力不能超過極限),踏板鬆掉時要放干凈(但腳掌前部一般不要脫離踏板,防止腳下出噪音)。
不使用踏板時,右腳要置放在右踏板的右側。對於如何使用四分之一、四分之二、四分之三踏板,可放入後期發展階段學習。
⑥ 鋼琴延音踏板什麼時候踩
鋼琴的延音踏板是根據歌曲的旋律來判斷的。而且你在彈鋼琴的時候要始終注意譜子。五線譜的當中會有延音的一些提示。這時候你就需要它延音踏板。還有一些歌曲比較抒情、舒緩的你也可以用延音踏板這樣會更具有渲染力。如果實在不會使用延音踏板,你就根據歌曲的調律來定,歌曲當中需要有後綴延音的時候你就需要使用延音踏板。更多的是需要你的感覺和歌曲的旋律來定,其實你也可以做對比一下使用延音踏板和不使用延音踏板哪個風格更適合此首曲子你就這樣可以定。
⑦ 鋼琴踏板怎麼用
最右邊的叫延音踏板,中間的叫止音踏板,左邊的叫弱音踏板。平時我們演奏的時候主要用到延音踏板,簡單來說使用的方法是,當左手小指觸鍵的時候,踏板快速一送一踩,也就是換伴奏弦的時候,一松一踩,請採納
⑧ 鋼琴延音踏板什麼時候踩
踏板的踩與放練習,可以採用「慢踩慢抬」、「快踩快抬」、「輕踩快抬」和「輕踩慢抬」等形式,鍛煉腳腕的靈活敏捷的變化控制能力。踏板的踩放練習還可以結合手上彈奏音階或正三和弦的連接而進行,此時,可以分別用「直接踏板」和「音後踏板」進行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