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寫毛筆字執筆的原則和方法是什麼
關於執筆,古代書法家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遺產,有許多值得效法的見解。凡學書法,必先學執筆。要想寫出巧妙優美的好字,就要正確地執筆方法。王羲之的老師衛夫人說:「學書有序,必先能執筆。」可見執筆之重要。
前人傳下來的執筆方法很多,有龍眼法、風眼法、撥燈法、二指法、三指法、四指法、單鉤法、雙鉤法、捻管法、撮管法、握管法、捕管法、雙手回腕法等等。我們現在採用的方法有:載重法、握卵法、垂直法、平腕法。比較正確合理而又切實可行且符合人的手腕生理特徵和用筆規律的是五指執筆法,相傳是由「二王」傳下來的,唐代陸希聲得到後,再傳至宋代錢若水,才公開出來。
5.管直
管直是指執筆寫字時要盡量保持筆管與紙面垂直,使筆畫容易保持中鋒。但在具體的運筆過程中,筆管有時要有俯仰傾斜的情況,重要的是斜而能正,重心平穩。此外,執筆的高低要適當,執筆的高低要根據字體的類別、大小和筆管的長短而定。一般來說,寫小字執筆要低些,離筆頭一寸左右,太低了筆畫局促不自由;寫中楷或大字,執筆要高一些,約二寸左右;寫大楷和草書筆管要再執高一些,約三寸左右。執筆越高,迴旋的幅度就越大,也越便於揮運。但過高了,下筆飄浮,筆畫無力無筋骨。
站著寫大字,通常採用捻管執筆法,即用拇指和食指、中指和無名指捏住筆桿上端高高提筆,仍要求指實掌虛,五指齊力。這種執筆法適合書寫大字,或者書寫行草與狂草。用提斗筆書寫特大的字或題壁,即用拇指貼夾住筆桿內側,力量由內向右用力,食指、中指和無名指並列抓住圓斗外面,用力方向與拇指相對,小指則貼在下面,高懸肘腕,以臂代替筆桿的運轉,這種執筆方法叫提斗拋筆法。另一種寫特大字的方法是雙手回腕法。它是用左手握住筆桿的上端,由左內向右外用力;右手握住筆桿的下端,由右外向左內用力。這樣,可以雙手齊力,寫出氣勢豪邁的大字。
㈡ 寫毛筆字時正確的握筆姿勢該如何練習
寫毛筆字,要五指執筆,不能用寫硬筆的方法。毛筆的執筆方法是五指執筆:拇指按,食指壓,中指勾,無名指抵,小指也幫助無名指用力,筆桿垂直以求鋒正,指實掌虛,運筆字如。硬筆執筆方法是三指執筆,拇指食指捏住筆桿,中指在下抵住,無名指小指是底托,筆桿與紙面45度角。一,執筆是為寫字服務的,目的只有一個:隨心所欲把字寫好。毛筆書法的筆法中,有一個基本要求:中鋒運筆。即鋒毫在筆畫正中,為了做到這一點,必須把筆垂直於紙面,五指執筆法更有利於實現這個要求。而硬筆握筆是筆與紙面呈45度角,寫成的筆畫,都是側鋒或說是偏鋒,所以不能用硬筆握筆方法。
㈢ 書法正確的執筆方法
書法正確的執筆方法是:按、押、鉤、格、抵。
按:是指用拇指的第一節緊按筆管的左、後側,力量由內向外。
押:通壓,是指食指第一節壓住筆管的右、前側,力量由外向內,與拇指相對捏住筆管。
鉤:是彎曲、鉤住的意思,是指中指彎曲如鉤,用第一節指肚前端鉤住筆管外側,力量從外向內,中指與食指合力,對著拇指,以更穩地控制筆管。
格:是抗拒的意思,是指無名指用甲肉相連之處頂住筆管的內側,力量從右內側向左外側推出。
抵:是推、抵抗的意思,是指小指緊靠無名指而不接觸筆管,以增強無名指向外的推力。
(3)毛筆執筆及硬筆常用執筆方法擴展閱讀
除了上述的正確方法之外,還需掌握幾個要領:指實、掌虛、掌豎、腕平、管直。
1、指實,就是手指執筆要有力量,外側四指相互靠攏,骨節向外,密實而不鬆散。內側拇指中部骨節尤其要注意使之向外凸起,使虎口圓如馬鐙形,這樣五指一齊用力,執筆既堅實有力,又有助於運筆,使之松緊適度。
2、掌虛,就是執筆時掌心要虛空,不能曲指塞掌,無名指和小指都不要貼到掌心,好像手心裡拿著了雞蛋。大拇指和食指間的虎口要張開大些。這樣,運筆就能穩實而靈活,容易把字寫得健美。
3、掌豎,就是執筆時手掌要豎起來。掌豎才能筆直,筆直才能鋒正,鋒正則四面勢全,運轉自如。
4、腕平,是指手腕與桌面要平行。康有為說「欲用一身之力,必平其腕,豎其鋒」。因為管直則鋒正,這與運腕、掌豎有密切關系,掌豎、腕平、管直鋒正,加之懸肘用筆,既靈活又有力。
5、管直,執筆寫字時要盡量保持筆管紙面垂直,使筆畫容易保持中鋒。但在具體的運筆過程中,筆管有時要有俯仰傾斜的情況,重要的是斜而能正,重心平穩。
㈣ 硬筆書法的用筆方法有哪些
硬筆書法用筆相對毛筆書法而言較為簡單,已經沒有中、側鋒用筆的概念,主要是把握起筆收筆、輕重、快慢、行筆方向、筆勢等因素。
一、起筆收筆
每一個筆畫都有起有止,初學者必須了解每一個筆畫的起收方法,硬筆書法的起收筆種類少、方法簡單,只要學習者稍加留意、歸類,就能掌握自由體對起收筆是毫不在意的,即使有些暗合,也是無意識的。而真正的書法家寫的字貌似平淡自然,實質上是一種從有法到無法的回歸。仔細去分析好的作品,各方面把握都是非常到位的。
二、輕重
在行筆過程中,對輕重力度的把握是很重要的輕重體現的是一種力量的節奏,給人以不同的韻律感受。可以由輕到重、由重到輕,也可輕重不變等,輕重的過渡要協調、和諧。在外形上表現出線條粗細及濃淡的變化,動作上表現為手在三維空間的運動。輕重的變化控制需要一個熟練的過程,才能做到隨心所欲
㈤ 寫毛筆字的正確執筆方法
1.執筆方式,以「雙鉤法為最普遍」。
o推-拇指由筆管內側向外推。
o壓-食指由筆管外側向內壓。
o鉤-中指由筆管外側向里鉤。
o擋-無名指指甲由筆管內側向外擋。
o托-小指抵著無名指,而襯托之。
2.執筆以指實掌虛為原則。外實如蓮花半開,內虛可容蛋。
3.筆管以正直為原則。嚴格來說,應是鋒正,而非管正。
4.執筆不可過指節,一過指節,即板滯不能自
如。
5.用力要適度,過緊過松皆不宜。
(二)
寫字姿勢
1.身手頭足均正,平衡為要。使心運臂、運腕、
經指及於毫端成為一體,靈活自然為上。
2.心態要輕松、自然、舒適,才能持久,精神要
專注。
3.右手執筆,略偏右,勿超出肩寬。左手手掌心
向下平放,按住紙;並有安定平衡的作用。
4.筆管略向右內傾無妨,但不可過於偏斜;致運
筆時,易成偏鋒。
5.執筆高低,握筆方式,或站或,坐書體或草或楷,態度都不盡然相同,但原則
上是穩定靈活的。執筆高,運行方便靈活,利於表現流暢;執筆低,利於表現
沉穩雄強。字大宜站,字小宜坐。
6.寫小字用枕腕法(2寸以下),寫中字用提腕法(3寸4寸),寫大字(4寸
以上)或行草用懸腕法。
(三)
基本筆劃之介紹(八種)
1.點
點又稱「側」,乃筆劃之母也。下筆峻落,側於一方
,勢足而收筆。
2.橫
橫劃又稱「勒」。勒筆勁澀,亡其流滑。逆筆藏鋒,兩頭勢起,不可順鋒平過。
3.豎
豎劃又稱「努」。鋒逆上,向下力行,不得僵直。回鋒收筆呈露珠狀,此即垂露豎;出鋒收筆呈針尖狀,此即懸針豎。
4.撇
長撇又稱「掠」。筆澀意暢,力到出鋒處,不可半途撇出;否則無力瘦弱,或犯飄盪不穩之病。
短撇又稱「啄」。落筆快而峻利、行筆迅疾,不可滯。如之啄物,銳而且速。
5.捺
捺劃又稱「磔」。逆鋒輕落筆,行筆遲澀,盡力開展,勢足而捺,重在含蓄。
6.挑
挑劃又稱「策」。用力在發筆,得力在筆末。
7.鉤
鉤劃,貴緊而圓。行筆速則失勢,遲則緩怯。駐鋒而後鉤出,鉤未斷不可作飄勢。
8.厥
厥劃又稱「趯」。趯須蹲鋒於努劃中,得勢而出,出則暗收。
㈥ 毛筆的執筆方法有哪些
目前公認的是五指執筆法。
五字執筆法是用擫、押、鉤、格、抵五字來概括說明五個手指的作用,它強調五指各司其職,又通力配合,執筆穩健,使筆能上下左右靈活運動。
五指執筆法的要領是:指實、掌虛、掌豎、腕平、管直。
指實,就
是手指執筆要有力量,要實實在在地執住筆管,外側四指相互靠攏,骨節向外,密實而不鬆散。內側拇指中部骨節尤其要注意使之向外凸起,使虎口圓如馬鐙形,這
樣五指一齊用力,執筆既堅實有力,又有助於運筆。執筆要松緊適度。太緊,運轉不靈;太松,使不上勁。指實,才能做到「毫無虛發,墨無旁溢,力聚管心,執筆
穩定。」
掌虛,就是執筆時掌心要虛空,不能曲指塞掌,無名指和小指都不要貼到掌心,好像手心裡握著一個雞蛋。大拇指和食指間的虎口要張開大些。這樣,運筆就能穩實而靈活。掌虛的目的是使手掌的筋骨肌肉放鬆,否則手指和腕部就會僵直、緊張,不利於運筆。
掌豎,就是執筆時手掌要盡量豎起來。掌豎才能筆直,筆直才能鋒正,鋒正則四面勢全,運轉自如;否則,就會導致筆管歪斜,筆鋒不正,筆畫易成偏鋒病筆。
腕平,是
指手腕與桌面要平行。康有為說:「欲用一身之力,必平其腕,豎其鋒」。因為寫字時是通過腕部將力量傳送到筆鋒,為了便於運腕,所以要腕平。腕平和掌豎二者
是互相關聯的。管直則鋒正,這與運腕、掌豎有密切關系,掌豎、腕平、管直、鋒正,加之懸肘用筆,既靈活又有力。因為運筆的關鍵在於腕力。
管直,執筆寫字時要盡量保持筆管紙面垂直,使筆畫容易保持中鋒。但在具體的運筆過程中,筆管有時要有俯仰傾斜的情況,重要的是斜而能正,重心平穩。
需要說明的是;教材上執筆方法的圖,筆管略微傾斜。因為在用毛筆寫字的時候,筆管不是始終保持正直的,要隨著起筆、行筆、收筆的過程不斷變換方向。
㈦ 毛筆怎麼拿:史上最全執筆法!
關於執筆,啟功曾經說過,怎麼舒服怎麼來。
歷代書法名家是如何執行的呢?
大多和啟功觀點相似,因人而異,執筆無定法!
寫毛筆字以手指執筆管的方法。
執筆,是進行寫字活動的基本手段。
大致有如下幾點:如雙苞(即*雙鉤)、單苞(即*單鉤)、回腕、撮管、握管、搦管等。
傳自鍾繇、王羲之、虞世南,陸彥遠等綜合而成的「五字執筆法」(即擫、押、鉤、格、抵)。經歷代書法家長期書寫的實踐,咸認為是符合生理機能而又行之有效的正確方法。
「執筆無定法」,清代周星蓮說此語出自歐陽修,康有為說出自蘇軾。蘇軾《論書》說「執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首出誰人之口,並非其要,要緊的是這句話道出了執筆的真諦。
前人所傳的執筆法一般採用唐陸希聲所傳的五字法。
"擫"是大拇指指肚部分緊貼筆管;"押"是食指與大拇指相對夾持筆管;"鉤"是中指鉤住筆管;"格"是無名指甲肉相連處擋著筆管;"抵"是小指緊貼無名指以助之。五指之力,相互配合,執住筆管,其力才得平衡。
此外,要求指實掌虛,掌豎腕平,腕和肘懸起。這樣執筆寫字,筆鋒中正,運轉容易,字跡圓滿得勢。
執筆本不復雜深奧,與使用筷子道理相似。使用筷子是為了把飯菜夾到嘴裡,執筆是為了有利於寫字。一桌人圍在一起吃飯,「執筷」的方法不盡相同,但都夾得利落。我們認為執筆的確「無定法」。
民國書家中有「江南大儒」之譽的錢振鍠(1875 -1944) 《名山書論》中所言「大抵古人執筆只求其便,今人執筆只求其難,吾不能不傷今人之愚矣」這句振聾發聵的話語時,不能不佩服其見識之高遠。
今天,我們就看看古代書法大俠們是如何握筆的,讓我們穿越千年看看當時的」書法教育視頻「。
東漢的執筆
東漢時期執筆圖像中大部分為握管之法式,握管法為方公開式的執筆方法,也必有二指單鉤法的存在,二指或三指單鉤的執筆法可視之為文人與民間一般性的執筆法。
【東漢】 《倉頡》﹙部分﹚畫像石 山東臨沂博物館
圖中倉頡以左手執筆,大指斜翹貼筆桿,四指握筆,為握管式的執筆法。筆桿前粗後細尾尖。
【晚唐】 《說法圖》﹙部分﹚ 敦煌壁畫
大英博物館藏
圖中菩薩及弟子部分用握管式法執筆,或可看作漢代流行的握管法之遺風。
「五指執筆法』為今人所多用,用右手五個手指全派上用場,用「按、壓、鉤、頂、抵」的方法把筆執穩,使手指各司其職。
具體的握筆方法是:大拇指的第一書內側按住筆桿*身的一方,大拇指處於略水平的橫向狀態。食指的第一節或與第二節的關節處由外往裡壓住筆桿。中指緊挨著食指,鉤住筆桿。無名指緊挨中指,用第一節指甲根部緊貼著筆桿頂住食指、中指往裡壓的力。小指抵住無名指的內下側,幫上一點勁。這樣形成五個手指力量均勻地圍住筆的三個側面,使筆固定,手心虛空(見圖2)。
同樣是五指執筆法,又因手格的張開和並攏、筆執在指尖處還是手指第二關節處而形成多種形式,古人稱之為「鳳眼」、「虎口」、「鵝頭」等五指執筆的不同態勢。
晉朝的執筆
東晉時代普遍流行的執筆方法應為二指單鉤之法。所以,書聖王羲之的執筆方法也極有可能為二指單勾法。
【西晉】 《對書俑》 雕塑 永寧二年(302年)
湖南省博物館藏
此塑像的執筆方法為握管式執筆法,可以看作為漢代主流性執筆法的延續。
【東晉】 顧愷之 《女史箴圖》 (局部)
英國大英博物館藏
此圖中執筆,大指與食指執筆明顯,但中指拈不拈筆桿便難以確定。如從同一作者所作《斫琴圖》中的執筆方法來推斷,中指應不拈筆桿,可判為二指單鉤式執筆法。
【東晉】 顧愷之 《斫琴圖》(晏元濟臨本)局部之二
顧愷之《斫琴圖》的執筆,清楚顯示為二指單鉤的執筆方法。其所執之筆有竹筆的可能。但毛筆與竹筆的執筆方法,相同的可能性很大。
現代人一般如下:
枕腕 枕腕是執筆的手腕枕*在桌面上或枕*在左手背上書寫的方法。也有採用一種叫「臂擱」的竹片來擱手的,一般用於夏天,因夏大容易出汗,手上的汗水容易將紙洇潮。用枕腕法書寫毛筆字,因手腕*在桌上手很平穩,適宜於寫小楷或一寸見方的中楷,但也因手腕擱死了難於移動。如果再寫大一些的字,就要用懸碗來書寫。
懸腕 懸腕是執筆的手腕懸起,離開桌面,肘(Zhou,上臂與前臂相連的、突出且可活動的部位)臂仍*在桌上的書寫方法。這種方法,手腕活動范圍比枕腕法大一些,臂和肘關節還是*在桌上,仍然比較平穩,可寫二三寸大小的大楷字。如果寫對聯或擘窠大字,就要用懸肘法來書寫。
懸肘 懸肘是執筆的手臂全部懸空來書寫毛筆字的方法。這種方法因手臂不*在桌上,沒有一點妨礙,可以任意揮灑,不管寫大字、小字都很適宜,是最佳的書寫方式,也是書法家普遍採用的方法。宋代的大書法家米蒂,連寫小楷字都用懸肘法來寫,可見他功力有多深。當然初學者沒有必要這樣做。
南北朝的執筆
該時期人物畫中有限的執筆圖像顯示,南北朝的執筆統一為單鉤式的執筆方式。再從前朝晉與後代唐出現的執筆方法推理,其時必定也同時存在二指單鉤式的執筆方式。
需要加以說明的是,該時期有限的執筆圖像,大部分表現的角度是容易混淆二指、三指與四指執筆之分辨的,不但需作深入的探討,更期待有新的圖像資料被發現作佐證。
【北齊】楊子華 《校書圖》(局部之二)
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藏
圖中執筆者大拇指與食指執筆應無疑,中指是否參與難以確定,二指與三指執筆皆有可能。
現代人練毛筆字,在起步階段時,因對毛筆的性能一點也不熟悉,可先用懸腕法寫二三寸見方的楷書,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對筆法稍有把握以後,手也慢慢聽使喚了,可採用懸肘法來練習。
當然,突然將手臂全部懸空,一上來有一定的困難,手會酸麻、疼痛,只要堅持便會解決。快則一個星期,慢則一個月。如果開始階段就怕疼,或者看看寫的字還沒有原來枕腕時寫得好,仍把手臂放回到桌面上,那很可能一輩子手臂都懸不起來。
清代有個書法家,他就因沒能過懸肘關,寫毛筆字時手腕總是枕江在桌面上,寫大字沒法進行,於是在屋樑上懸掛一根繩子,結成繩圈,將執筆的手套在圈裡書寫。可見不能懸肘是件很麻煩事。
唐代的執筆
該時期執筆方法與晉代與南北朝時期大體相同,執筆方法主要為單鉤之法,而以二指單鉤為主,三指單鉤為輔。
另外還存有握管法、攝頂法等執筆方式。須加說明的是,這些圖像幾乎都是書法(文字書寫) 類的,尚未發現繪畫類的執筆圖像。
【唐】 《送子天王圖》 (局部)
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此作或定為宋人摹本,並列為宋畫。但作為執筆的圖像,應作唐代之現象計。
此為書法類的執筆圖像。圖中文官大拇指與食指執筆,中指、無名指與小指相互抵拒,兼助食指而不拈筆桿,為典型的二指單鉤(單苞)式執筆法。
【唐】 韓滉 《文苑圖》(局部)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作或定為五代周文矩所作。圖中執筆者作思考欲書之狀,大拇指與食指執筆可以確定,然中指抵不抵筆桿難以確認,故二指單鉤與三指單鉤皆有可能。
【日本】 《弘法大師所傳執筆法》
1996年采錄於日本《墨》雜志
五代的執筆
五代時期繼承了唐代執筆的傳統,執筆方法似以二指單鉤法為主,輔以三指單鉤。
南唐李煜在《書述》中有論述書法執筆的文字,並首次提出執筆的「七字法」壓、鉤、揭、抵、拒、導、送,且與「撥鐙」聯系在一起。
筆者認為可以將此觀點看作為五指執筆的理論基礎,但這並不意味就是現代所提倡的五指執筆的理論。
五代後蜀 邱文播 《文會圖》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中存有四個執筆圖像,都為單鉤式的執筆,但是否都是三指單鉤,則較難以確定。
宋代的執筆
宋代可說是執筆方式的一大轉折點。
從宋代數量可觀的執筆圖像﹙圖13.1–13.20﹚可知,宋代在繼承唐、五代主流性執筆法一一單鉤法﹙二指、三指﹚的同時,雙鉤式的執筆方法逐漸顯現,終至呈現出二指、三指單鉤與三指雙鉤式執筆法並行的局面。
宋代執筆理論中最有名的莫過於蘇軾(東坡)的名言「把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
黃庭堅本人怎麼執筆,他在《論書》中說「用筆之法,欲雙鉤回腕,掌虛指實,以無名指倚筆,則有力。」
【宋】佚名靈芝大師像(部分)
日本泉涌寺藏
此為典型的二指單鉤式執筆法。
宋 佚名 十八學士圖(部分)
圖中執筆者大拇指、食指與中指執筆,無名指與小指彎曲不拈筆桿,為典型的三指雙鉤式執筆法。
【宋】 陸信忠 十王圖之一 (局部)
此圖執筆者食指單鉤,中指與名指、小指一起彎曲不拈筆桿,為典型的二指單鉤之法。
元代的執筆
如同元代居於宋與明之間的歷史地位一樣,元代執筆也屬於前朝二指單鉤偏勝於三指雙鉤與後代三指雙鉤偏勝二指單鉤法的過渡時期,出現了二指單鉤與三指雙鉤兩種執筆方法交替並行的新局面。
【元】 佚名(舊稱陸忠信)《地藏十王圖》之一局部
日本永源寺藏
此圖執筆者採用食指與中指雙鉤式的執筆方法,小指明顯不拈筆桿,名指作彎曲狀,彎曲便不拈筆桿,所以判其為三指雙鉤法。
【元】 張渥 《臨李公麟九歌圖卷》(局部)
吉林省博物館藏
此圖的執筆方法應為大拇指與食指同執的二指單鉤式執筆法。
明代的執筆
【明】 項聖謨 《自畫像》(部分)
新罕布夏州翁萬戈藏
項聖謨為明末清初著名的畫家與書法家,自畫像中的執筆方式,大拇指與食指共執,中指、無名指與小指閑置不拈筆桿,為典型的二指單鉤式執筆法。
【明】 佚名 《蓍英盛會圖》(部分)
遼寧博物館藏
此圖左邊作書者大拇指與食指、中指執筆,無名指與小指閑置不粘筆桿,為典型的三指雙鉤式執筆法。右邊作者執筆應與之相同,同為三指雙鉤式執筆法,只是角度不一樣,難以判斷無名指與小指拈不拈筆桿?根據明代執筆的總體情況分析可知,無名指與小指應該不拈筆桿。
清代的執筆
淸代的執筆或發掘與繼承傳統的執筆方法,如二指單鉤、三指單鉤、三指雙鉤;或提倡四指與五指共執的方法;或自創一法,如何紹基晚年改用回腕式執筆法。
所以,從清代美術作品中存在的執筆圖像可知,該時代多種執筆方法並存,是為執筆史上最為自由多樣的一個時期。
【清】 無款 《乾隆帝寫字像》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乾隆皇帝不但是有作為的皇上,同時特別愛好書法,天下名景名跡留有他很多的題詞與手跡。所以,作為皇上與書家,他的執筆是很有代表性的。從這幅作品可知,乾隆的執筆應該屬於三指單鉤之法。
【清】 丁觀鵬 《中秋圖》(部分)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清著名宮廷畫家丁觀鵬所畫王獻之書寫《中秋帖》之形像,其執筆為二指單鉤之法。此執筆方法為二指單鉤法。
【日】 回腕執筆法
日本書法家模仿何紹基回腕式執筆法。
民國的執筆
從民國有關的執筆圖像分析,民國時期的執筆已經有別於清代多種執筆方法並行的現象,而以三指雙鉤與平腕式五指執筆為主流性的執筆方式,而採用單鉤式執筆法的越來越少。
同時,已經有人採用掌豎式的五指執筆法了。單鉤式執筆法屬於消亡性的執筆法,掌豎式的五指執筆法則屬於新興發展的執筆法。但這兩種執筆方式與三指雙鉤與平腕式五指執筆相比,還是屬於少數的現象。
鄭孝胥執筆
曾任偽滿洲國總理大臣兼文教總長的書法名家鄭孝胥(1860-1938)執筆姿勢大指與食指中指執筆眀顯,但無名指與小指是否拒筆難判,拒則為四指雙鉤法,不拒則為三指雙鉤法。
羅振玉執筆
著名的考古學家、金石學家羅振玉(1866-1940年)執筆腕臂不離桌面,應為掌豎式五指執筆法。
現當代的執筆
經過晚清與民國書畫執筆方式多元的時期後,便進入到1949年之後新的時代了。
在這個時代中,執筆可以說有了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那就是五指執筆法得到了空前的認可與推廣,創紀錄地首度成為主流性的執筆方法。
以至於現代一般的公民們只知道自古至今唯有五指執筆法才是最正統、最優秀的、也是流傳有緒的執筆法。
現代典型的五指執筆法
這是2010年10月《時尚芭莎》周年珍藏雙刊的封面,圖中人物的執筆姿勢為現代普遍流行的五指執筆法。
鳳翔泥塑彩繪執筆
《非常搜索》2012.6.12《泥巴揑出來的祝願–陝西鳳翔泥塑自助游攻略》附照。兩位老藝人的執筆皆為單鉤式執筆法。是傳統吭呢,還是方便?
舒同執筆
舒同先生是中國書法家協會首任主席,其書法被譽為「舒同體」。從舒同這張照片可知,舒同作書時採用的是三指雙鉤之法。
啟功執筆
啟功先生生前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名譽主席、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西泠印社社長。這些在業界顯赫的地位,可見其在執筆研究上的重要性。
啟老在執筆上很像沈尹黙,嘴上雖提倡五指執筆法,自己寫字時往往採用二指雙鉤之法。從《啟功先生的執筆》選取的這兩個圖像中,可看清楚其無名指與小指在執筆中並未粘貼筆桿,起「導、送」的作用。
林散之執筆
林散之是一代書法大家,被譽為當代「草聖」。其晚年執筆即採用與現代硬筆執法一般的、傳統的三指單鉤法。
筆會執筆
這是在「孔夫子舊書網」營銷的一張老照片(邵焱攝),據稱曾發表於1986年11月的《人民政協報》。
照片記錄了上個世紀80年代老畫家們筆會合作的場面,其中出現的7個執筆動作,細加觀察,約有二人為單勾法(三指),有二人為雙鉤法(三指),其餘三人是雙鉤法或五指執筆(四指雙鉤)難以確定。雖然畫家作畫要比書家寫字的執筆隨意一些,但也能說明其時執筆方法並不統一。
現當代的執筆所以要一分為二,目的是將大陸漢文化區域作為一個單元,因為這是五指執筆法普遍流行的地域;另外一個即是與此相對的,為非五指執筆法流行的區域,即港台與某些少數民族地區。
港台地區沒有普遍流行五指執筆法,這從一個側面證明了五指執筆法大面積推廣流行歷史之短暫。
在網路上搜查到港台書畫名家們帶有執筆作書作畫的照片,發現其執筆情況可說是晚清與民國的翻版,二指、三指、四指、五指都有,是一個多元的狀態。
李奇茂執筆
李奇茂為台灣馳名國際知名水墨畫大家(1925年出生),現為中國孔學會、中華倫理教育學會理事長、美國聖荷西大學設立「李奇茂教授藝術基金會」、美國舊金山市訂每年11月29日為李奇茂日,成為中華民國獲榮譽之第一人。其執筆為三指單鉤式執筆法。
梁潔華執筆
香港著名人物畫家梁潔華執筆為三指單鉤式執筆法。
沈尹默的執筆
沈尹默在所著《書法論叢》中強調:「五字執筆法是唯一適合於手臂生理的運用工具一一毛筆製作的性能發揮的。」
他在《執筆五字法》中寫道:書家對於執筆法,向來有種種不同的主張,我只承認其中一種是對的,因為它是合理的,那就是由二王傳下來,經唐朝陸希聲所闡明的:擫、押、鉤、格、抵五字法。
中華書局出版《書法有法》的封面
一個特別推崇五指執筆法的書法大家的書法論著,卻採用了一幅作者三指傾斜執筆書寫的照片。
㈧ 毛筆握筆姿勢
毛筆握筆姿勢
毛筆握筆姿勢,毛筆,被列為中國的「文房四寶」之一,許多文人都喜歡閑時來練一下來冶煉情操,那麼很多毛筆字的初學者都不知道毛筆正確握筆姿勢,下面我就分享關於毛筆握筆姿勢吧。
1、自然伸出手掌,大拇指向上。
2、將無名指和小指稍加彎曲,手掌要平。
3、將毛筆放在中指和無名指之間。
4、大拇指按在中指和食指之間,向上為佳。
5、如下圖。握筆的高度距離筆根約4厘米。小指緊挨無名指不能碰到筆桿。
毛筆的握筆方法是:
大拇指的第一節內側按住筆桿靠身的一方,大拇指處於略水平的橫向狀態。食指的第一節或與第二節的關節處由外往裡壓住筆桿。中指緊挨著食指,鉤住筆桿。無名指緊挨中指,用第一節指甲根部緊貼著筆桿頂住食指、中指往裡壓的力。小指抵住無名指的內下側,幫上一點勁。這樣形成五個手指力量均勻地圍住筆的三個側面,使筆固定,手心虛空。這就是所謂的「五指執筆法」,右手五指全派上用場,用「擫、壓、鉤、頂、抵」的方法把筆執穩,使手指各司其職。
拿毛筆的正確姿勢:五指執筆法
1、擫,是用手指按的意思,是指用拇指指肚前端在筆管左側按住筆管。
2、押,通壓,是從上而下用力的意思,是指食指第一節在筆管右側從上而下用力與拇指相對夾住筆管。
3、鉤,是彎曲,鉤住的意思,是指中指彎曲如鉤,用第一節指肚前端鉤住筆管前面。
4、格,是抗拒的意思,是指無名指用甲肉相連之處從後向前推擋筆管。
5、抵,是推,抵抗的意思,是指小指緊靠無名指輔助它向前推擋筆管。
拿毛筆的正確姿勢五字執筆法是用擫、押、鉤、格、抵五字來概括說明五個手指的作用,它強調五指各司其職,又通力配合,執筆穩健,使筆能上下左右靈活運動。在運用拿毛筆的正確姿勢五字執筆法時,注意用手指第一節的中上部分執筆,掌心自然空虛,即可符合「執實掌虛」的執筆要求。
先說毛筆書寫的姿勢,一般來講,主要有「坐勢」、「立勢」、「蹲勢」三種。
坐勢:寫10厘米以內的字一般用坐勢。坐勢的基本要求是:頭正、身直、臂開、足安。坐姿的書寫姿勢,和平常鋼筆、鉛筆書寫的姿勢相同。
立勢:立勢分兩種情況。一種是立勢俯寫,要求:頭俯、身躬、臂懸、足開,常用來書寫條幅、對聯、匾額等。另一種是立勢平寫,要求:頭平、身正、臂曲、足穩,常用來書寫牆報、板報、廣告標語等。
蹲勢:巨幅長紙置於地上作書,宜用蹲或半跪的姿勢,左手按紙,右手懸臂執筆。要注意全身的配合,膝蓋是運筆發力的基礎部位,腰是協調的樞紐。
怎樣的握筆方法才正確?
執筆方法是否正確,關繫到能否正確而方便地使用毛筆,最大限度地運用毛筆的性能,寫出符合要求又美觀的字來。自古至今,毛筆的握筆方法可以說應有盡有,五花八門。
宋代大書家蘇東坡當時用筆和常人有所不同,當時有人指出他執筆方法不對頭,他卻說「執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就是說執筆沒有一定的標准方法,只要手心虛空,執得靈便就行。於是說,關於毛筆的握筆姿勢,其實沒有固定的方法,只要你認為好的方法均可。
三指執筆法
究其毛筆握筆的根本,一般講,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三指執筆法,一種是五指執筆法。三指執筆法大多出現在先秦、魏晉、南北朝、唐朝等。一是因為那時候沒有紙張,書法家們均是在竹簡上進行書寫,三指執筆法更容易書寫;另一方面那時候的人都盤腿坐在地上,也有雙膝著地跪坐的,屁股坐在跪著的雙腿上。那時候沒有板凳也沒有桌子,只有像茶幾之類的.機於,因為機子很低,寫字時手都得懸起,所以多用三指法。此法傳到日本,一直沿襲至今。
五指執筆法
到了唐宋元明清後期,尤其是現代人更多的採用五指執筆法,使用也最為廣泛。「五指執筆法』是用右手五個手指全派上用場,用「按、壓、鉤、頂、抵」的方法把筆執穩,使手指各司其職。
具體的握筆方法是:
大拇指的第一書內側按住筆桿靠身的一方,大拇指處於略水平的橫向狀態。
食指的第一節或與第二節的關節處由外往裡壓住筆桿。
中指緊挨著食指,鉤住筆桿。
無名指緊挨中指,用第一節指甲根部緊貼著筆桿頂住食指、中指往裡壓的力。
小指抵住無名指的內下側,幫上一點勁。這樣形成五個手指力量均勻地圍住筆的三個側面,使筆固定,手心虛空。
同樣是五指執筆法,又因手格的張開和並攏、筆執在指尖處還是手指第二關節處而形成多種形式,古人稱之為「鳳眼」、「虎口」、「鵝頭」等五指執筆的不同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