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使用方法 > 天南星飲片的食用方法

天南星飲片的食用方法

發布時間:2022-09-20 13:25:11

① 制南星的炮製技術

【製法】 生天南星:除去雜質,洗凈,乾燥。制天南星(姜南星):取凈天南星,按大小分別用水浸泡,每日換水 2~3 次,如起白沫時,換水後加白礬(每 100kg天南星,加白礬 2kg),泡一日後,再進行換水,至切開口嘗微有麻舌感時取出天南星,用生薑、白礬各12.5kg。
【性狀】表面類白色或淡棕色,較光滑,頂端有凹陷的莖痕,周圍有麻點狀根痕,有的塊莖周邊有小扁球狀側芽。質堅硬,不易破碎,斷面不平坦,白色,粉性。氣微辛,味麻辣。
【鑒別】本品粉末類白色。澱粉粒以單粒為主,圓球形或長圓形,直徑 2~17μm,臍點點狀,裂縫狀,大粒層紋隱約可見;復粒少數,由 2~12分粒組成。草酸鈣針晶散在或成束存在於黏液細胞中,長63~131 μm。草酸鈣方晶多見於導管旁的薄壁細胞中,直徑 3~20μm。

② 中葯南星是怎麼樣炮製的

南星有兩種製法:
1.制天南星(姜南星):取凈天南星,按大小分別用水浸泡,每日換水 2~3 次,如起白沫時,換水後加白礬(每 100kg天南星,加白礬 2kg),泡一日後,再進行換水,至切開口嘗微有麻舌感時取出天南星,用生薑、白礬各12.5kg。
2.膽南星
(1法):將天南星磨粉、加入適量的牛膽汁在瓦盆中,混成糊狀(每200斤南星,用1000隻牛膽的汁分3次加入),日曬夜露至干,再磨成粉,加入膽汁拌勻成糊。如此反復直至膽汁全部吸干為止,色發黑,無麻辣味為止。
(2法):將每130斤制南星磨粉,用1000隻牛膽汁的水溶液(可以先將膽汁在銅鍋中熬濃,約100斤熬成5斤,用時加適量的水沖稀)拌成糊狀,置外面日曬夜露1~2個星期(防淋雨),可除其腥氣,干後成灰褐色。
現制南星,1斤細粉用牛膽10隻,汁水約40兩,將濃縮的膽汁與之拌和,做成小塊日曬夜露至乾燥為止。
(3法):天南星60斤,牛膽420隻。將天南星用水洗凈曬干磨粉,放缸內加牛膽汁拌勻,日曬(冬季則置暖室內),並時時攪拌,使南星發酵,半月後放在特製的二層蒸籠內,並分放兩只鍋中再加120隻牛膽汁,蒸3天,冷後出鍋放缸內,再次發酵;1月後,再蒸制,並放90隻牛膽的汁,蒸3天(切忌水流入),出鍋後,放入特製的大鋁盤或搪瓷盤中,烘乾,再蒸12小時,放在石板上,做成圓球形塊,裝入牛膽內曬干。

生南星就不另作說明了
希望這樣的回答您能滿意

③ 一天喝三次中葯,什麼時間喝好呢


服用中葯應根據不同的病情、病位、病性和葯物的特點來決定不同的服用方法,一天服用三次一般在早中晚服用為佳.服用時間和方法你可以根據下面的情況選擇:

服葯時間
1.飯前服:一般在飯前30~60分鍾服葯。病位在下,應在飯前服葯,以使葯性容易下達,如肝腎虛損或腰以下的疾病。治療腸道疾病,也宜在飯前服葯,因為在胃空狀態下,葯液能直接與消化道黏膜接觸,較快地通過胃入腸,從而較多地被吸收而發揮作用,不致受胃內食物稀釋而影響葯效。
2.飯後服:一般在飯後15~30分鍾服葯。病位在上,應在飯後服葯。如治療心肺胸膈、胃脘以上的病症,在飯後服用,可使葯性上行。對胃腸有刺激作用的葯,在飯後服用可減少對胃腸黏膜的損害。毒性較大的葯,也宜在飯後服用,避免因吸收太快而發生副作用。
3.餐間服:即在兩餐之間服葯,避免食物對葯物的影響,治療脾胃病的葯宜餐間服。
4.空腹服:具有滋補作用的湯葯,宜早晨空腹服用,以利於充分吸收。用於驅蟲或治療四肢血脈病的葯物也宜空腹服,這樣可使葯物迅速入腸,並保持較高濃度而迅速發揮葯效。具有瀉下作用的湯葯也亦如此,以增強葯效。
5.睡前服:一般在睡前15~30分鍾服用。補心脾、安心神、鎮靜安眠的葯物,以及有積滯、胸膈病等,服葯後宜仰卧;有頭、口、耳病等,服葯後宜去枕而卧;有左右兩肋病症時,服葯後應按葯性的升降作用選擇睡姿,如葯性升發,應擇健側卧,如葯性沉降,應擇患側卧。
6.隔夜服:主要是指驅蟲葯,睡前服1次,第二天早晨空腹再服用1次,以便將蟲殺死排出體外。
值得注意的是,急性重病應不拘時間盡快服葯或頻服(每隔1-2小時服一次),慢性病則要按時服葯。
總之,服中葯的時間要根據病情和葯物的性質來定。以盡量發揮葯物的預防、治療作用,減少不良反應為原則。

服用方法
中葯一般服法是一付湯葯每天分兩次溫服,早、晚各服1次,或一天3次,分早、中、晚各服1次,但根據病情,有的一天只服一次,有的一天需服幾次,有的又可以煎湯來代替茶飲。具體服用方法介紹如下:
1.溫服:一般葯物均宜溫服,葯煎好後放一會兒,待其不冷不熱時服。如平和補益葯物。
2.熱服:凡傷風感冒的葯,宜趁熱服下,以達到發汗目的;祛寒通血脈的葯也如此,以利於祛寒活血。
3.冷服:在葯液冷卻後服。一般是指解毒葯、止吐葯、清熱葯,均應冷服。
4.頓服:是指葯性峻烈的小劑量湯葯,要一次服完。目的在於使葯物在不傷正氣的情況下,集中葯力,發揮其最大效應,如通便、化瘀血葯等。
5.頻服:凡咽喉病者、嘔吐病者,宜採用頻服的方法,緩緩服下,能使湯葯充分接觸患部,較快見效。
此外,使用峻烈葯與毒性葯時,宜從小量開始,逐漸加量,見效了就要立即停葯,千萬不要過量,以免發生中毒和損傷人體正氣。
總之,應根據病情、病位、病性和葯物的特點來決定不同的服用方法。
葯後調護
很多病人都容易忽略服葯後的調養和護理,其實服葯後的調養和護理也很重要,它不僅直接影響著葯效,而且關繫到病體的康復。
1.飲食宜忌:一是疾病對飲食的宜忌,如水腫病宜少食鹽,消渴病宜忌糖等。另一方面,是葯物對飲食的宜忌,如含地黃的方葯,應忌食蘿卜;有土茯苓的忌茶葉;服荊芥時宜忌河豚與無鱗魚等。總之,服葯期間忌食肉蛋魚蝦等發物和蔥、椒、姜、蒜等辛辣刺激性調味食品,以免加重病情。
2.情志調護:避免情緒大幅波動,因情緒刺激有礙於機體的運化及調整,加重臟腑的負擔。比如憂思傷脾,大怒傷肝,大喜傷心,驚恐傷腎等。
3.特別調護:一般服用治療傷風感冒等解表葯時,服葯後應服用熱粥一碗,以達到服葯後微微出汗為最佳效果。服用瀉下葯後,應注意飲食,不宜進食生冷油膩以及難消化的食物,以免影響脾胃的正常功能。
另外,服葯出汗後要注意避風,注意休息,避免勞累,不然可能會影響治療效果。

④ 制半夏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半夏有良好的降逆止嘔功效,可用於多種嘔吐癥候。那麼,為了大家有深入的了解,下面我整理了制半夏的功效及食用以供大家閱讀。

半夏的功效
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主治:咳喘痰多;嘔吐反胃;胸脘痞滿頭痛眩暈;夜卧不安;癭瘤痰核;癰疽腫毒
半夏的作用
1. 用於痰多咳嗽:

半夏性燥而功能化痰,其所化之痰,以脾不化濕,聚而成痰者為主,為治濕痰的要葯,適用於痰濕壅滯、咳嗽氣逆等症,常與陳皮、茯苓等配伍;治痰多咳嗽,又常與貝母配伍應用。因其性溫,故又可用治寒痰,宜與白芥子、生薑等同用;因其化痰力佳,故亦可治熱痰與風痰,治熱痰可與瓜蔞、黃芩等配伍;致風痰,宜與天南星等同用。

2. 用於胸脘痞悶,胸痹,結胸等症:

半夏功能辛散溫通、化痰、燥濕,故可用於痰內阻、胸脘痞悶病症,可配陳皮、茯苓等同用;如寒熱互結,有可配黃芩、黃連、乾薑等同用,可收辛開苦降、散結除痞的功效(如半夏瀉心湯)。此外,又常用於胸痹疼痛,配瓜蔞、薤白等同用;治結胸症可與瓜蔞、黃連等同用。

3. 用於癭瘤瘰歷、瘡瘍腫痛、梅核氣等症:

半夏又能化痰散結,可用以治療痰濕結聚所致的癭瘤、瘰歷痰核、陰疽腫痛,或痰氣互結的梅核氣等病症。用治癭瘤瘰歷痰核,可與海藻、黃獨、貝母等配用。癰疽未潰者可用生半夏配生南星等同研,調醋外敷,有散結消腫的功效。用治梅核氣,可配厚朴、紫蘇等同用。

4. 用於胃氣上逆、惡心嘔吐:

半夏有良好的降逆止嘔功效,可用於多種嘔吐癥候,在使用時應根據不同的症狀而予以不同的配伍。如治胃寒嘔吐,可配合生薑或藿香、丁香等品;治胃熱嘔吐可配合黃連、竹茹等葯;治妊娠嘔吐,可配合灶心土等品;治胃虛嘔吐,可配人參、白蜜同用。
半夏的食用 方法
半夏瀉心湯

出處:

《傷寒雜病論》

分類:

和解劑,調和腸胃

組成:

半夏(15克),黃芩(9克),乾薑(9克),人參(9克),炙甘草(9克),黃連(3克),大棗(4枚)。

方訣:

半夏瀉心參芩連,乾薑草棗一並添;寒熱互結心下痞,和胃降逆病自痊。

功用:

寒熱平調,消痞散結。

主治:

寒熱錯雜之痞證。心下痞,但滿而不痛,或嘔吐,腸鳴下利,舌苔膩而微黃。(本方常用於急慢性胃腸炎、慢性結腸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屬中氣虛弱,寒熱互結者。)

半夏粥

主料:稻米100克。

輔料:半夏6克,黃芩6克,乾薑5克,甘草5克,人參5克,棗(干)10克。

調料:白砂糖20克。

做法:

(1)將以上半夏、黃苓、乾薑、炙甘草、黃連、人參、大棗,一同放入葯罐內;

(2)加入適量清水煎煮20分鍾後去渣留汁;

(3)將大米洗干凈後置於鍋內,倒入煎好的葯汁及適量清水;

(4)用武火煮30分鍾後,加入白糖即成。

半夏白術天麻湯

組成:半夏9克,白術12克、天麻6克、陳皮6克、茯苓15克、甘草3克、生薑2片、大棗3個。

主治:高脂血症引起的脾胃氣虛、痰涎內停、虛風上攪,以致頭眩眼黑、惡心煩悶、氣促上喘、心神不安、目不敢開、頭痛如裂、身重如山、四肢麻木、不能安睡等。

用法:日服一劑,每劑水煎2次,合並2次煎液,300——400毫升,分2次溫服。

半夏厚朴湯

組成:半夏一升(12g),厚朴三兩(9g),茯苓四兩(12g),生薑五兩(15g),蘇葉二兩(6g)。

用法: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溫四服,日三夜一服。

主治:梅核氣: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膈滿悶,或咳或嘔,舌苔白潤或白膩,脈弦緩或弦滑。

⑤ 炮製的葯材炮製

明代陳嘉謨《本草蒙筌》全面闡述炮製方法、經驗及機理,對後世影響頗深。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雖是綜合性本草著作,但其中多設有「修治」一項,先述前人記載,再記當時炮製經驗,最後談及個人見解,就炮製內容而言,遠遠超過以前的炮製專著,全面反映了明代炮製技術水平,至今仍為中葯炮製的重要參考資料。
明代繆希雍的《炮炙大法》是炮製專書,除介紹《雷公炮炙論》的主要內容外,重點記述了當時所用的具體炮製方法。清代趙學敏的《本草綱目拾遺》發展了中葯炮製的炒法,並提出炒炭應注意火候,強調炭化存性問題,為炮製技術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張叡的《修事指南》為清代炮製專著,介紹了232種炮製方法,並指出「吳萸汁制抑苦寒而扶胃氣,豬膽汁制瀉膽火而達木郁」,補充闡發了輔料炮炙的機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全面繼承歷代炮製經驗的基礎上,各省市分別制定了《中葯炮製規范》。
國家葯典收載了炮製內容,制定了「中葯炮製通則」,使中葯炮製技術朝規范化、標准化、科學化方向發展。此外,《中葯炮製經驗集成》、《中葯炮製學》、《歷代中葯炮製資料輯要》等著作的出現,促進了中葯炮製理論的整理與研究。現代中葯的炮製加工生產日趨機械化。對炮製機理、炮製方法、工藝改革及炮製品規格質量的研究不斷深入,促進了傳統炮製方法的規范化、現代化和科學化。 (1):增強葯物作用,提高臨床療效
(2):降低或消除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保證用葯安全
(3):改變葯性的性能功效,擴大其適應范圍
(4):改變葯材的某些性狀,便於儲存和(或)制劑
(5):純凈葯材,以保證葯材質量和稱量准確
(6):矯臭矯味,便於服用
(7):引葯入經,便於定向用葯 凈選和加工和其目的
葯材在切制、炮炙、調配或制劑前,應選取規定的葯用部位,去除非葯用部位和雜質。常用挑選、篩選、風選、洗、漂等方法,去除附著混雜在葯材中的泥土、砂石、異物及霉敗物,以達到清潔葯物的目的,並可將大小不等的葯材篩選分開,以便分別進行炮製加工。通過去毛、去蘆、去心、去核、去頭足翅等加工處理,以達到去除非葯用部分的目的,如石韋刷去毛、人參去蘆、巴戟天去心、烏梅去核、斑蝥去頭足翅等。一些礦物、介殼、果實種子葯材如磁石、石決明、女貞子、蘇子等需要碾搗粉碎。某些質地松軟而呈絲條狀的葯物如竹茹、谷精草等須揉搓成團。有些葯物碾成絨狀,如麻黃碾絨、艾葉制絨等。有些葯物潤濕後,加輔料粘附於上,可加強治療作用,如硃砂拌茯神、青黛拌燈心草等。
凈選加工的目的:
1.除去泥沙雜質及蟲蛀霉變品。
2.除去非葯用部位。
3.區分療效不同的葯用部位。
4.將葯材分檔 5.簡單加工。
飲片切制和其目的
將凈選後的葯材用水處理軟化後,用一定的刀具切製成片、絲、段、塊等形狀的炮製工藝過程。飲片最初指為制備湯劑而切製成的片狀葯物,現泛指能調配處方而炮製成各種形狀的葯物。葯物切製成飲片後,易於提取其有效成分,容易粉碎加工,便於制備湯劑及其他制劑;在炮炙中易於與輔料結合,便於進一步加工炮炙;飲片純凈乾燥易於貯藏保管,體積小易於調劑;飲片易於顯露組織結構特徵,便於葯物鑒別。
飲片切制時,首先應根據葯材的特點及季節、溫度條件採用淋、洗、泡、漂、潤等不同水理法,使乾燥葯材吸收一定量的水分而軟化,並有彎曲法、指掐法、穿刺法、手捏法檢查水處理加工質量,習慣稱「看水頭」。既要防止水頭太過,以免有效成分流失過多,葯材太軟,也易於霉爛;又要防止水頭不足,葯材太硬,難於切制,以軟硬適中為宜。水處理後應根據葯材的自然狀況和炮炙、鑒別、醫療及飲片外觀的不同需要將其加工成一定類型。一般來說,質地緻密、堅實的葯材如檳榔、烏葯等切薄片(厚1~2毫米),全草類葯材如瞿麥、青蒿等宜切成段(長度10~15毫米),皮類葯材如陳皮、苦楝皮多切成細絲(寬2~3毫米),葉類葯材如荷葉、枇杷葉等多切成寬絲(寬5~10毫米)。切制方法主要有切、鎊、銼、劈等,視葯材質地及飲片加工類型的不同而定。葯材經水處理切制飲片後,含水量大,必須及時乾燥,才能保證飲片的質量。飲片乾燥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自然乾燥,即曬乾和陰干;二是人工乾燥,即採用直火式、蒸汽式、電熱式、紅外線式、微波式等機械乾燥設備進行乾燥。
飲片切制目的: 利於有效成分煎出。 利於炮炙。 利於調配和制劑。 利於鑒別。 利於貯存。 中葯炮製品是一個復雜的門類,根據中葯炮製的方法和工藝的不同可分為以下幾個種類:
1、凈製品;2、切製品;3、炒製品;4、燙製品;5、煅製品;6、制炭品;7、蒸製品;8、燉製品;9、嬋製品;10、煮製品;11、酒製品;12、醋製品;13、鹽製品;14、薑汁炙品;15、蜜炙品;16、油炙品;17、水飛品;18、制霜品;19、煨製品;20、提凈品;21、干餾品;22、烘焙製品;23、發酵製品;24、發芽製品;25、復制製品;26、特殊製法製品,由於不同的臨床用葯的需要,對相應的炮製品的要求不同,無論任何一種炮製方法炮製出來的產品統稱炮製品。 (一)液體輔料
常規液體輔料:酒、醋、蜂蜜、食鹽水
葯汁液體輔料:甘草汁、吳茱萸汁、黑豆汁、薑汁、黃精汁等
特殊液體輔料:米泔水、膽汁、麻油、酥油、羊脂油、鱉血等
(二)固體輔料
礦物類固體輔料:白礬、滑石粉、河砂、石灰、黃土、灶心土等
食物類固體輔料:稻米、豆腐、蘿卜、麥麩等
動物類固體輔料:蛤粉等 清代醫家張叡的《修事指南》是中葯炮製的第三部專著,書中論述各種炮製方法的功能,「煅者去堅性,煨者取燥性,炒者取芳香之性,泡者去辛辣之性,蒸者取味足。」在中葯炮製理論方面多有發揮。
製法分類
修制:對葯物進行純凈 、粉碎和切制的處理方法。純凈是採用手工或機械挑、篩、簸、刷、刮等方法,去掉泥土雜質和非葯用部分,以達到清潔葯物的目的。粉碎是採用搗、碾、研、磨、銼等方法,改變葯物外形,使其符合調劑、制劑和其他炮製法的要求。切制是採用手工或機械切、鍘的方法,把葯物切成片、段、絲、塊等各種形狀,以便於葯物有效成分的溶出和葯物的調劑使用。
水制:用水或其他液體輔料處理葯材的方法。常用的水製法有漂洗、浸泡、悶潤等,目的是清潔葯物,軟化葯物,調整葯性。漂洗是將葯物置於寬水或長流水中,反復換水,以去掉腥味或鹽分。浸泡是將葯物置於水中浸濕立即取出,或將葯物置於清水或輔料葯液中,使水分滲入,葯材軟化,除去葯物毒性。悶潤是根據葯材質地的軟硬,用淋浸、洗潤、浸潤等方法,使葯物軟化,便於切制飲片。水飛是將研細的礦石類葯物,放入水中,提取上清部分再沉澱,如水飛硃砂、珍珠、爐甘石等,其目的是內服時更易吸收,外用時可以減少刺激性。
火制:將葯物經火加熱處理的方法。主要有炒、炙、煅、煨等方法。炒是將葯物置鍋中不斷翻動,炒至一定程度。有炒黃、炒焦、炒炭的不同。有便於粉碎加工,並緩和葯性的作用。炙是用液體輔料拌炒葯物,能改變葯性,增強療效,減少副作用。煅是將葯物用猛火直接或間接煅燒,使葯物易於粉碎,充分發揮療效。煨是用濕麵粉或濕紙包裹葯物,置熱火炭中加熱的方法,可減少烈性和副作用。
水火共制:用水又用火的炮製方法。主要有蒸、煮等。蒸是利用水蒸汽和隔水加熱葯物,有增強療效,緩和葯性的作用。煮是將水或液體輔料同葯物共同加熱,可增強療效,減低副作用。是將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立即取出,目的是在保存有效成分的前提下除去非葯用部分。 炒法
將凈選或切制後的葯物,置加熱容器內用不同的火力連續加熱,並不斷攪拌翻動至一定程度的炮製方法。又分清炒和加輔料炒兩大類。
①清炒法。即不加輔料的炒法。根據火力大小又分炒黃、炒焦、炒炭三種。炒黃是將葯物置於加熱容器內,用文火或中火炒至表面呈黃色,或較原色加深,或發泡鼓起,或種皮爆烈並透出固有的氣味。主要目的是增強療效,如炒蓮子肉可增強止瀉澀精的作用;緩和葯性、降低毒性,如炒牽牛子可降低毒性、緩和瀉下作用;炒後質脆,易於煎出有效成分,如胡蘆巴、王不留行等;炒制可破壞酶類,保存甙類有效成分,如槐花炒後可避免酶的作用,使其所含蘆丁分解,從而保持葯效。炒焦是將葯物置加熱容器內,用中火或武火加熱,不斷攪拌翻動,炒至葯物表面呈焦黃色或焦褐色,並有焦香氣味。主要目的是增強療效或緩和葯性,如山楂炒焦不僅減弱酸味,減少對胃的刺激,還可增強消脹止瀉止痢的功效。炒炭是將葯物置加熱容器內,用武火或中火加熱,不斷攪拌翻動,炒至表面呈焦黑色,內部焦黃或焦褐色。如大薊炒炭增強止血作用;乾薑炒炭或炮姜,葯性苦溫而澀,使其辛散溫中作用減弱,增加溫經止血的作用。
②加輔料炒法。將某種輔料放入鍋內加熱至規定程度,並投入葯物共同拌炒的方法。根據所加輔料的不同,可分為麩炒、米炒、土炒、砂炒、蛤粉炒、滑石粉炒等。麩炒即葯物與麥麩同炒。主要目的是增強療效,如白術、山葯麩炒後增強其補脾益氣的作用;緩和葯性,如枳實麩炒後可緩和其破氣作用,免傷正氣;矯味矯臭,如麩炒僵蠶,可除其腥臭味。米炒即葯物與米同炒。主要目的是增強葯物健脾止瀉的作用,如米炒黨參;降低葯物的毒性、矯正不良氣味,如米炒紅娘子、斑蝥。土炒即葯物與灶心土同炒。主要目的是增強健脾止瀉的作用,如土炒山葯、白術。砂炒即葯物與砂同炒。主要目的是利於調劑和制劑,如狗脊、穿山甲等質地堅硬的葯材,砂炒後變得松軟酥脆,易於調劑、煎煮和粉碎;降低毒性,如砂炒馬錢子;矯味矯臭,如砂炒刺蝟皮;利於凈選,如砂炒馬錢子、骨碎補可去掉絨毛。蛤粉炒即葯物與蛤粉同炒。主要目的是使葯物質地酥脆,便於調劑和制劑,並有矯味及增強化痰的作用,如蛤粉炒阿膠。滑石粉炒即葯物與滑石粉同炒。主要目的是使葯材松泡酥脆,便於煎煮和粉碎,便於制劑和調劑,如滑石粉炒象皮、黃狗腎;降低毒性及矯正不良氣味,如滑石粉炒刺蝟皮、水蛭等。
炙法
將凈選或切制後的葯物加入一定量的液體輔料拌炒,使輔料逐漸滲入葯物組織內部的炮製方法。根據所加輔料不同,炙法可分為酒炙、醋炙、鹽炙、姜炙、蜜炙、油炙等法。
①酒炙法。即將凈選或切制後的葯物加入一定量的酒拌炒。100千克葯物,用黃酒10~20千克,白酒減半。酒炙的目的是因酒能行葯勢,可改變葯性,引葯上行,如黃連主清胃腸濕火郁結,酒炙後可清上焦火熱;酒能行血脈,如川芎、牛膝等活血化瘀葯多用酒劑,有協同作用,可提高療效;酒炙起矯臭作用,具有腥臭味的葯物如烏梢蛇、蘄蛇等多用酒炙。
②醋炙法。即將凈選或切制後的葯物加入一定量米醋拌炒。100千克葯物,用米醋20~30千克,最多不超過50千克。醋炙的目的是引葯入肝,增強活血化瘀及舒肝止痛的作用,如乳香、沒葯、延胡索、五靈脂等活血化瘀止痛葯及柴胡、香附、青皮等疏肝解郁止痛葯均多用醋炒;降低毒性,如甘遂、大戟、芫花等峻下毒性強烈的葯物,均用醋炙;同時醋炙還有矯臭矯味的作用,如五靈脂、乳香、沒葯用醋炙即有矯味的用意,以便於服用。
③鹽炙法。即將凈選或切制後的葯物加入一定數量食鹽的水溶液拌炒。每100千克葯物,用食鹽2~3千克。鹽炙的目的是引葯下行入腎,增強療效,如杜仲、巴戟天、補骨脂鹽炙增加補腎作用,小茴香、橘核、荔枝核等鹽炙可增強療疝止痛的作用,知母、黃柏鹽炙可增強滋陰降火的作用。
④姜炙法。即將凈選或切制後的葯物加入一定量薑汁拌炒或煮制。100千克葯物,用生薑10千克壓汁或煮汁。姜炙的目的是制其寒性,增強止嘔作用,如姜炙黃連、姜炙竹茹、姜炙厚朴可緩和刺激咽喉的副作用,增強溫中化濕的作用。
⑤蜜炙法。即將凈選或切制後的葯物加入一定量的煉蜜拌炒。100千克葯物約用煉蜜25千克左右。蜂蜜加熱煉熟後稱煉蜜。蜜炙的目的是增強療效,如蜜炙百部、款冬花、紫菀等可以增強潤肺止咳的作用,蜜炙黃芪、甘草等可以增強補中益氣的作用;蜜炙麻黃可緩和發汗作用,增強潤肺止咳作用;蜜炙還可矯味,緩和刺激胃而引起嘔吐的副作用,如蜜炙馬兜鈴。⑥油炙法。即將凈選或切制後的葯物與一定量食用油脂共同加熱處理,又稱酥炙法。有羊脂油拌炒、植物油炸和油脂塗酥烘烤三種方法。如羊脂炙淫羊藿(每100千克淫羊藿用羊脂油20千克)。
煅法
將葯物直接放於無煙爐火中或適當的耐火容器內煅燒的炮製方法。可分為明煅法、煅淬法和悶煅法。
①明煅法。即將葯物直接放於爐火上或裝入適當耐火容器內進行高溫煅燒。目的是使葯物疏鬆或失去結晶水,便於粉碎及煎煮,如白礬、石決明等;增強葯物收斂作用,如牡蠣、赤石脂等。
②煅淬法。即將葯物按明煅法煅燒至紅透,趁熱投入一定量的淬液或冷水中,驟然冷卻,使之酥脆。煅淬的目的是改變葯物的理化性質,增強療效,減少副作用,除去不純成分,並使葯物酥脆而易於粉碎,利於煎出有效成分。如醋淬自然銅(每100千克自然銅用醋25~30千克)、醋淬代赭石、水淬爐甘石等。
③煅悶法。即葯物在高溫缺氧條件下煅燒成炭,又稱密閉煅、暗煅、扣鍋煅。目的是增強止血作用,如血餘炭、燈心炭;降低毒副作用,如煅乾漆。
蒸煮法
水火共制的炮製方法。使葯物由生變熟,從而改變某些性能以符合葯用要求。
①蒸法。即將凈選後的葯物加輔料(酒、醋等)或不加輔料裝入蒸制容器內隔水加熱至一定程度。目的是改變葯物性能,擴大使用范圍,如黑豆汁拌蒸何首烏製成首烏(100千克首烏片用黑豆10千克),黃酒拌生地黃遂成熟地黃(100千克生地黃,用黃酒30千克),可明顯增強滋補肝腎、滋陰益血的作用;減少毒副作用,如酒蒸黃精可免去生用刺激咽喉的毒副作用;酒蒸黃芩可阻止黃芩素酶解,利於保存葯效;清蒸桑螵蛸,可殺死蟲卵以利貯存;宣木瓜蒸後變軟宜於切片。
②煮法。即將葯物加入輔料或不加輔料放入鍋中(固體輔料需先搗碎),加適量清水同煮。目的是消除或降低葯物的毒性,如清水煮川烏、草烏,豆腐煮藤黃、硫黃等;而豆腐煮珍珠則可令其清潔,便於服用。
③即將凈選後的葯物置沸水中浸煮短暫時間後取出分離種皮,又稱水燙法。目的是在保存有效成分的前提下除去非葯用部分,如杏仁?後去掉杏仁皮;剝取不同葯用部分,如白扁豆?後使種仁及種皮分離,均作葯用。
復製法
將凈選後的葯物加入一種或數種輔料,按規定程序反復炮製的方法。目的是為增強葯效,如姜半夏,即半夏用清水浸漂後用姜、礬水共煮,再經切片乾燥而製成,增強了止嘔化痰的作用;改變葯性,如天南星用膽汁浸制後,其性味由辛溫變苦涼;半夏用清水浸漂後再用甘草、石灰水浸泡,然後洗凈、陰干,用時搗碎則稱法半夏,有降低毒性、增強葯效的作用。
發酵發芽法
藉助酶的作用使葯物發酵、發芽。
①發酵法。即葯物在一定的溫度和濕度條件下,由於黴菌和酶的催化分解作用,使葯物發泡生衣。目的是改變性能,產生新的治療作用,擴大葯物品種,如由杏仁、赤小豆、鮮青蒿、鮮蒼耳、鮮辣蓼、麵粉混合發酵而成的神曲,產生了行氣消食、健脾開胃的新功效,成為一種新葯物。
②發芽法。即成熟的果實或種子在一定的溫度和濕度條件下萌發幼芽,古稱櫱法。目的是改變或產生新的功效。如大麥生用,和胃止瀉利水;製成麥芽後可行氣消食,健脾開胃,回乳消脹。
其他製法
烘焙法。即將葯物用文火加熱使之充分乾燥。多用於虻蟲、蜈蚣等動物葯以達到降低毒性、便於粉碎的目的。
煨法。即將葯物用濕紙或濕麵包裹後置於滑石粉或麥麩中加熱,分別稱滑石煨、麥麩煨。目的是除去葯物中的部分揮發性及刺激性成分,以降低副作用,緩和葯性,增強療效。如肉豆蔻煨後可降低油質,免於滑腸,增強固腸止瀉作用。
制霜法。即葯物經過去油製成鬆散粉末,或析出細小結晶。目的是降低毒性,緩和葯性,消除副作用,如巴豆、千金子去油取霜可降低毒性,緩和瀉下作用;用西瓜和芒硝混裝瓦罐內封口於陰涼通風處,瓦罐外析出的白色結晶即西瓜霜,能增強消熱泄火、消腫止痛的作用。
提凈法。即將某些礦物葯進行溶解、過濾、重結晶處理而除去雜質。如芒硝與蘿卜、硇砂與米醋共煮,經溶解、過濾,收取結晶,均可達到純凈葯材,降低毒副作用的目的。
水飛法。即利用某些礦物葯的粗細粉末在水中有不同的懸浮性而分離。傾取細粉,目的是使葯物更加細膩和純凈,便於內服和外用,如水飛滑石、硃砂、雄黃等。
干餾法。即將葯物置於容器內或直接用火烤灼,不加水,使之產生液汁。目的是制備適合臨床需要的葯,如淡竹莖經火烤灼而流出的汁液即是竹瀝;蛋黃直接熬煉成蛋黃油;黑豆用砂壺密封置火爐上干餾而成黑豆餾油等。

⑥ 白附子飲片和天南星飲片有什麼區別

天南星:
【來源】本品為天南星科植物天南星Arisaema erubescens (Wall.)Schott.、異葉天南星Arisaema heterophyllum Blume或東北天南星Arisaema amurense Maxim.的乾燥塊莖。秋、冬二季莖葉枯萎時採挖,除去須根及外皮,乾燥。
【性狀】本品呈扁球形,高1~2cm,直徑1.5~6.5cm。表面類白色或淡棕色,較光滑,頂端有凹陷的莖痕,周圍有麻點狀根痕,有的塊莖周邊有小扁球狀側芽。質堅硬,不易破碎,斷面不平坦,白色,粉性。氣微辛,味麻辣。

【鑒別】本品粉末類白色。澱粉粒以單粒為主,圓球形或長圓形,直徑 2~17μm,臍點點狀,裂縫狀,大粒層紋隱約可見;復粒少數,由 2~12分粒組成。草酸鈣針晶散在或成束存在於黏液細胞中,長63~131 μm。草酸鈣方晶多見於導管旁的薄壁細胞中,直徑 3~20μm。
【性味】苦、辛,溫;有毒。

【歸經】歸肺、肝、脾經。

【功能主治】燥濕化痰,祛風止痙,散結消腫。用於頑痰咳嗽,風痰眩暈,中風痰壅,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癲癇,驚風,破傷風。生用外治癰腫,蛇蟲咬傷。

【用法用量】一般炮製後用,3~9g;外用生品適量,研末以醋或酒調敷患處。

白附子:
【來源】本品為天南星科植物獨角蓮Typhonium giganteum Engl. 的乾燥塊莖。秋季採挖,除去須根及外皮,曬干。

【性狀】本品呈橢圓形或卵圓形,長2~5cm,直徑1~3cm。表面白色至黃白色,略粗糙,有環紋及須根痕,頂端有莖痕或芽痕。質堅硬,斷面白色,粉性。無臭,味淡、麻辣刺舌。

【鑒別】本品橫切面:木栓細胞有時殘存。內皮層不明顯。薄壁組織中散有大型黏液腔,外側較大,常環狀排列,向中心漸小而少,黏液細胞隨處可見,內含草酸鈣針晶束。維管束散列,外韌型及周木型。薄壁細胞含眾多澱粉粒。粉末黃白色。澱粉粒甚多,單粒球形或類球形,直徑2~29μm,臍點點狀、裂縫狀或人字狀;復粒由2~12 分粒組成,以2~4分粒者為多見。草酸鈣針晶散在或成束存在於黏液細胞中,針晶長約至97(136)μm,螺紋、環紋導管直徑9~45μm。

【性味】辛,溫;有毒。

【歸經】歸胃、肝經。

【功能主治】祛風痰,定驚搐,解毒散結止痛。用於中風痰壅,口眼歪斜,語言澀謇,痰厥頭痛,偏正頭痛,喉痹咽痛,破傷風;外治瘰癧痰核,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一般炮製後用,3~6g。外用生品適量搗爛,熬膏或研末以酒調敷患處。

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⑦ 天麻的功效與作用禁忌和食用方法

天麻作為中葯材治病的作用是非常的多的,可以治療老年性痴呆、降血壓等。為此我為大家推薦了一些天麻的功效與作用和食用 方法 等,歡迎大家參閱。

天麻的功效與作用
1、治偏正頭痛,首風攻注,眼目腫疼昏暗,頭目旋運,起坐不能

天麻75克,附子(炮製,去皮、臍)50克,半夏(湯洗七遍,去滑)50克,荊芥穗25克,木香25克,桂(去粗皮)0.5克,芎藭25克。上七味,搗羅為末,入乳香勻和,滴水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漸加至十丸,茶清下,日三。(《聖濟總錄》天麻丸)

2、消風化痰,清利頭目,寬胸利膈,治心忪煩悶,頭暈欲倒,項急,肩背拘倦,神昏多睡,肢節煩痛,皮膚瘙癢,偏正頭痛,鼻齆,面目虛浮

天麻25克,芎藭100克。為末,煉蜜丸如芡子大。每食後嚼一丸,茶酒任下。(《昔濟方》天麻丸)

3、治中風手足不遂,筋骨疼痛,行步艱難,腰膝沉重

天麻100克,地榆50克,沒葯1.5克(研),玄參、烏頭(炮製,去皮,臍)各50克,麝香0.5克(研)。上六味,除麝香、沒葯細研外,同搗羅為末,與研葯拌勻,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酒下,空心晚食前服。(《聖濟總錄》天麻丸)

4、婦人風痹,手足不遂

天麻(切)、牛膝、附子、杜仲各100克。上葯細銼,以生絹袋盛,用好酒一斗五升,浸經七日,每服溫飲下一小盞。(《十便良方》天麻酒)

5、治風濕腳氣,筋骨疼痛,皮膚不仁

天麻(生用)250克,麻黃(去根、節)500克,草烏頭(炮,去皮)、藿香葉、半夏(炮黃色)、白面(炒)各250克。上六味,搗羅為細末,滴水丸如雞頭大,丹砂為衣。每服一丸,茶酒嚼下,日三服,不拘時。(《聖濟總錄》天麻丸)

6、治小兒風痰搐搦,急慢驚風,風癇

天麻曲兩(酒洗,炒),膽星150克,僵蠶100克(俱炒),天竺黃50克,明雄黃25克。俱研細,總和勻,半夏曲100克,為末,打糊丸如彈子大。用薄荷、生薑泡濃湯,調化一丸,或二、三丸。(《本草匯言》)

7、治小兒諸驚

天麻半兩,全蠍(去毒,炒)50克,天南星(炮,去皮)25克,白僵蠶(炒,去絲)10克。共為細末,酒煮麵糊為丸,如天麻子大。一歲每服十丸至十五丸。荊芥湯下,此葯性溫,可以常服。(《魏氏家藏方》天麻丸)
天麻的葯用功效
1、鎮痛作用:用天麻制出的天麻注射液,對三叉神經痛、血管神經性頭痛、腦血管病頭痛、中毒性多發性神經炎等,有明顯的鎮痛效果。近年來,經一些醫療單位1000多例患者的臨床試用,有效率達90%。

2、鎮靜作用:有的醫療單位用合成天麻素(天麻甙)治療神經衰弱和神經衰弱綜合症病人,有效率分別為89.44%和86.87%。且能抑制咖啡因所致的中樞興奮作用,還有加強戊巴比妥納的睡眠時間效應。

3、抗驚厥作用:天麻對面神經抽搐、肢體麻木、半身不遂、癲癇等的一定療效。還有緩解平滑肌痙攣,緩解心絞痛、膽絞痛的作用。

4、降低血壓作用:天麻能治療高血壓。久服可平肝益氣、利腰膝、強筋骨,還可增加外周及冠狀動脈血流量,對心臟有保護作用。

5、明目、增智作用:天麻尚有明目和顯著 增強 記憶力 的作用。天麻對人的大腦神經系統具有明顯的保護和調節作用,能增強視神經的分辨能力,目前已用作高空飛行人員的腦保健食品或腦保健葯物。日本用天麻注射液治療老年痴呆症,有效率達81%。
天麻的食用方法
1、天麻燉雞

材料:母雞1隻(重約1500g),天麻15g,水發凍菇 50g,雞湯 500g,調料適量。

烹制方法:將天麻洗凈切片,放入碗中,上籠蒸10min取出。雞去骨切成小塊,用油氽一下,撈出。蔥、姜用油煸出味,加入雞湯和調料,倒入雞塊,用文火燜40min,加入天麻片,再燜5min,勾芡,淋上雞油。

食法、食量:佐餐或單食均可。

2、天麻豬腦粥

材料:天麻10g,豬腦1個,粳米250g.

烹制方法:將豬腦洗凈,與天麻共同置入沙鍋內,再放入粳米,加清水煮粥,以粥、腦熟為度。

食法、食量:每日晨起,服用溫熱粥1次。

天麻豬腦粥

3、天麻燒牛尾

材料:天麻10g,牛尾2條,母雞肉、肘子、干貝母、調料知適量。

烹制方法:將天麻洗凈放入罐內,加清水上籠蒸透切片。用母雞、肘子肉同煮湯。將牛尾按骨節縫剁開放入鍋內,加水、蔥、姜、白酒煮開以去異味,再將已去掉異味的牛尾挑入煮好的母雞、肘子湯鍋內,同時也將火腿、干貝、調味品放入湯內,用文火煨2h.熟後將牛尾、母雞、肘子挑起,整齊地碼入盤中,然後再將天麻片鑲於盤周圍,淋上熟澱粉,澆上香油即成。

食法、食量:每天食肉、喝湯1——2次。

4、天麻燉甲魚

材料:甲魚1隻(約450g),天麻片15g,調料適量。

烹制方法:用沸水將甲魚稍燙一下後,颳去表面泥膜,挖凈體內黃油。用甲魚膽在甲魚殼背上塗1周,腹蓋向上置於容器中,再將天麻片、蔥、姜覆蓋其上,加黃酒適量後,容器加蓋,隔水燉1.5——2h.

食法、食量:食時,根據食者的喜好,用麻油或調制蒜泥等調味汁水,蘸食新燉熟的天麻及甲魚,並喝湯。

5、天麻竹瀝粥

材料:天麻10g,粳米100g,竹瀝30g,白糖適量。

烹制方法:將天麻浸軟,切成薄片,與粳米加水煮粥,調入竹瀝、白糖即成。

食法、食量:粥及天麻片在1天內分2次服用。

適應范圍:適用於肝風痰熱的癇症(發作前常覺眩暈頭痛、胸悶乏力、心煩易怒,發作時突然昏仆、神志不清、抽搐吐涎,移時漸蘇,醒後一如常人)。
天麻的用葯禁忌
天麻是中葯材,盡管它的作用及功效是非常的多的,但是一些服用的禁忌是要我們注意.

《雷公炮炙論》:使御風草根,勿使天麻,二件若同用,即令人有腸結之患。服用天麻出現的常見不良反應有:頭暈、惡心、胸悶、皮膚丘疹伴瘙癢等,個別會出現面部或全身浮腫,甚至脫發現象。不僅單用天麻會發生這類反應,有的人服了含天麻的湯劑如半夏白術天麻湯等、中成葯如天麻丸、天麻蜜環菌糖衣片後,同樣會出現對天麻過敏的症狀。

⑧ 中葯炮製(二)

炮製方法是歷代逐步發展和充實起來的。參照前人的記載,根據現代實際炮製經驗,炮製方法一般來講可以分為以下五類:

一、修治

包括純凈、粉碎、切制葯材三道工序,為進一步的加工貯存、調劑、制劑和臨床用葯做好准備。

1.純凈葯材

藉助一定的工具,用手工或機械的方法,如挑、篩、簸、刷、刮、挖、撞等方法,去掉泥土雜質、非葯用部分及葯效作用不一致的部分,使葯物清潔純凈,這是原葯材加工的第一道工序。如揀去辛夷花的枝、葉,篩選王不留行及車前子,簸去薏苡仁的雜質,刷除枇杷葉、石韋葉背面的絨毛,颳去厚朴、肉桂的粗皮,挖掉海蛤殼、石決明的肉留殼,撞去白蒺藜的硬刺。再有如西洋參、天麻、冬蟲夏草等按葯材質量不同,經過挑選區分葯材的等級。

2.粉碎葯材

以搗、碾、研、磨、鎊、銼等方法,使葯材粉碎達到一定粉碎度,以符合制劑和其他炮製的要求,以便於有效成分的提取和利用。如貝母、砂仁、郁李仁等用銅葯缸搗碎便於煎煮;琥珀研末便於吞服;水牛角、羚羊角等用鎊刀鎊成薄片或碎屑,或以銼刀銼成粉末,便於制劑或服用。現多用葯碾子、粉碎機直接研磨成粉末,如人參粉、貝母粉、三七粉、黃連粉等,以供散劑、制劑或其他炮製使用。

3.切制葯材

用刀具採用切、鍘的方法將葯切成片、段、絲、塊等一定的規格,使葯物有效成分易於溶出,並便於進行其他炮製,也利於乾燥、貯藏和調劑時稱量。根據葯材性質或制劑及臨床需要的不同,還有不同的切制規格要求。如檳榔宜切薄片,白術宜切厚片,甘草宜切圓片,肉桂宜切圓碟片,黃芪宜切斜片,麻黃、紫蘇、白茅根宜切段,葛根宜切塊等。

二、水制

用水或其他液體輔料處理葯材的方法稱為水製法。其目的主要是清潔葯物、除去雜質、軟化葯物、便於切制、降低毒性及調整葯性等。常見的水制方法有漂洗、悶潤、浸泡、噴灑、水飛等。

1.漂洗

其方法是將葯物置於寬水或長流水中,反復地換水,以除去雜質、鹽味及腥味。如將蘆根、白茅根洗去泥土雜質,海藻、昆布漂去鹽分,紫河車漂去腥味等。

2.浸泡

將質地松軟或經水泡易損失有效成分的葯物,置於水中浸濕立即取出,稱為「浸」,又稱「沾水」;而將葯物置於清水或輔料葯液中,使水分滲入,葯材軟化,便於切制,或用以除去葯物的毒質及非葯用部分,稱為「泡」。如用白礬水浸泡半夏、天南星。用膽巴水浸泡附子等。操作時要根據浸泡的目的、季節、氣溫的不同,掌握浸泡時間及攪拌和換水次數,以免葯材腐爛變質影響葯效。

3.悶潤

根據葯材質地的軟堅、加工時的氣溫、工具的不同,而採用淋潤、洗潤、泡潤、浸潤、晾潤、蓋潤、伏潤、露潤、復潤、雙潤等多種方法,使清水或其他液體輔料徐徐滲入葯物組織內部,至內外的濕度均勻,便於切制飲片。如淋潤荊芥、泡潤檳榔、酒洗潤當歸、薑汁浸潤厚朴、伏潤天麻、蓋潤大黃等。

4.噴灑

對一些不宜用水浸泡,但又需潮濕者,可採用噴灑濕潤的方法。而在炒制葯物時,按不同要求,可噴灑清水、酒、醋、蜜水、薑汁等輔料葯液。

5.水飛

是借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質分取葯材極細粉末的方法。將不溶於水的葯材粉碎後置乳缽、碾槽、球磨機等容器內,加水共研,然後再加入多量的水攪拌,粗粉即下沉,細粉混懸於水中,隨水傾出,剩餘之粗粉再研再飛。傾出的混懸液沉澱後,將水除凈,乾燥後即成極細粉末。此法所制粉末既細,又減少了研磨中粉末的飛揚損失。常用於礦物類、貝殼類葯物的制粉,如水飛硃砂、爐甘石、滑石、海蛤殼、雄黃等。

三、火制

火制是將葯物經火加熱處理的方法。根據加熱的溫度、時間和方法的不同,可分為炒、炙、煅、煨等。

1.炒

將葯物置鍋中加熱不斷翻動,炒至一定程度取出。根據炒法的操作及加輔料與否,可分為清炒法(單炒法)和加輔料炒法(合炒法)。

(1)清炒法

根據加熱程度不同分為炒黃、炒焦和炒炭。

炒黃:是將葯物炒至表面微黃或能嗅到葯物固有的氣味為度,如炒牛蒡子、炒蘇子。

炒焦:是將葯物炒至表面焦黃,內部淡黃為度,如焦山楂、焦白術、焦麥芽等。

炒炭:是將葯物炒至外部枯黑,內部焦黃為度,即「存性」,如艾葉炭、地榆炭、姜炭等。葯材炒炭後要灑水,以免復燃。

炒黃、炒焦使葯材宜於粉碎加工,並緩和葯性。種子類葯材炒後則煎煮時有效成分易於溶出。而炒炭能緩和葯物的烈性或副作用,或增強其收斂止血、止瀉的作用。

(2)加輔料炒法

是根據所加輔料的不同而分為麥麩炒、米炒、土炒、砂炒、蛤粉炒和滑石粉炒等法。其中,加砂、蛤粉或滑石粉炒的方法也稱「燙」。它是先在鍋內加熱中間物體(如砂、蛤粉、滑石粉等),溫度可達150℃~300℃,用以燙制葯物,使其受熱均勻,膨脹鬆脆,不能焦枯,燙畢,篩去中間物體,至冷即得。如砂燙穿山甲,蛤粉燙阿膠珠,滑石粉燙制刺蝟皮等。

2.炙

將葯物與液體輔料共置鍋中加熱拌炒,使液體輔料滲入葯物組織內部或附著於葯物表面,以改變葯性,增強療效或降低毒副作用的方法稱炙法。常用的液體輔料有蜜、酒、醋、薑汁、鹽水等。如蜜炙百部、款冬花、枇杷葉可增強潤肺止咳作用;酒炙川芎、當歸、牛膝可增強活血之功;醋炙香附、柴胡可增強疏肝解郁之功;醋制芫花、甘遂、京大戟可降低毒性;鹽炙杜仲、補骨脂可引葯入腎和增強補腎作用;酒炙常山可減低催吐作用;姜炙半夏、竹瀝可增強止嘔作用。

3.煅

將葯物用猛火直接或間接煅燒,使質地鬆脆,易於粉碎,便於有效成分的煎出,以充分發揮療效。堅硬的礦物葯或貝殼類葯多直接用煅燒,以煅至透紅為度,如紫石英、龍骨、牡蠣。間接煅是將葯物置於耐火容器中密閉煅燒,至容器底部紅透為度,如棕櫚炭、血餘炭等。

4.煨

將葯物用濕面或濕紙包裹,置於熱火灰中或用吸油紙與葯物隔層分開進行加熱的方法稱為煨法。其目的是除去葯物中的部分揮發性及刺激性成分,以緩和葯性,降低副作用,增強療效。如煨肉豆蔻、煨木香、煨生薑、煨葛根等。

四、水火共制

這類炮製方法既要用水又要用火,有些葯物還必須加入其他輔料進行炮製。包括煮、蒸、燉、燀、淬等方法。

1.煮法

是將葯物與水或輔料置鍋中同煮的方法。它可減低葯物的毒性、烈性或附加成分,增強葯物的療效。它又分不留殘液煮法,如醋煮芫花、狼毒至醋液吸盡為度;棄殘液煮法,即將葯物與輔料溶液共煮一定時間後把葯物撈出,棄除剩餘液體,如姜礬煮半夏。

2.蒸法

是以水蒸氣或附加成分將葯物蒸熟的加工方法。它分清蒸與加輔料蒸兩種方法。前者如清蒸玄參、桑螵蛸,後者如酒蒸山茱萸、大黃等。蒸制的目的在於改變或增強葯物的性能,降低葯物的毒性。如何首烏經反復蒸曬後不再有解毒、截瘧、通便作用而功專補肝腎、益精血;黃精經蒸制後可增強其補脾益氣、滋陰潤肺之功。

3.燉法

是蒸法的演變和發展,其方法是將葯物置於鋼罐中或搪瓷器皿中,同時加入一定的液體輔料,蓋嚴後,放入水鍋中燉一定時間。其優點是不致使葯效走失、輔料揮發掉,如燉制熟地黃及黃精等。

4.燀 chǎn 法

是將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短暫潦過,立即取出的方法。常用於種子類葯物的去皮及肉質多汁類葯物的乾燥處理。如燀杏仁、桃仁、扁豆以去皮;燀馬齒莧、天門冬以便於曬干貯存。

5.淬法

是將葯物煅燒紅後,迅速投入冷水或液體輔料中,使其酥脆的方法。淬後不僅易於粉碎,且 輔料被其吸收,可發揮預期療效。如醋淬自然銅、鱉甲,黃連煮汁淬爐甘石等。

五、其他製法

1.制霜

中葯霜製品包括葯物榨去油質之殘渣,如巴豆霜、千金子霜;多種成分葯液滲出的結晶,如將皮硝納入西瓜中滲出的結晶,即西瓜霜;葯物經煮提後剩下的殘渣研細,如鹿角霜。

2.發酵

在一定條件(如溫度等)下使葯物發酵,從而改變原來葯物的性質,可增強和胃消食的作用,如六神曲、建曲、半夏曲等。

3.發芽

將具有發芽能力的種子葯材用水浸泡後,經常保持一定的濕度和溫度,使其萌發幼芽,稱為發芽,如稻芽、谷芽、麥芽。

4.精製

多為水溶性天然結晶葯物,先經過水溶除去雜質,再經濃縮、靜置後析出結晶即成。如將朴硝精製成芒硝、元明粉。

5.葯拌 葯物中加入其他輔料拌染而成,如硃砂拌茯神、砂仁拌熟地黃。

⑨ 求獨角蓮(疔毒豆)治療胰腺癌的食用方法

疔毒豆:又名獨角蓮,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夏季開花,紫花焰苞。地下塊莖卵圓形,有毒。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曾有記載。從古至今,其葯用對多種炎症均有較好的療效。近年來有人破譯治癌症密方中發現,其鮮果(塊莖)對惡性腫瘤細胞有極強的殺傷能力。因此,目前中外醫葯專家都在紛紛研究其葯效。

過去,許多中草葯書中記載,對獨角蓮的葯效是肯定的。主治:中風、口眼歪斜、破傷風、膽囊炎、偏頭痛、結核、疔毒、癬疾等病症。
但都沒有記載治療癌症的特效。糾其何因,這正是值得人們思索研究的新課題

世間沒有包醫百病的靈丹妙葯,但就獨角蓮治病的效果,給諸多癌症患者帶來陣陣驚喜,收到了奇特驚人的療效。

獨角蓮的乙醚,丁醇提取物體外實驗證明具有抑制S-180,艾氏腹水癌細胞的作用,鬼臼毒素能抑制細胞中期的有絲分裂,對動物腫瘤有明顯的抑製作用.功能主治:解毒散結,治淋巴癌,食道癌,皮膚癌,乳腺癌,骨膜肉瘤等腫瘤.

用法:
1、將鮮果(塊莖),15--30克,切成薄片(勿用鐵刀),用小火煮20分鍾(勿用鐵鍋),早晚口服兩次。
2、將鮮果剝皮後泡酒。
3、將鮮果剝眼後,將果肉搗碎,外敷於患處。

患病的人剛吃時,也不要吃太多,從小量逐漸增加.剛開始可以每頓和一小勺,每天三次(有人最後渴了就喝此葯),大約吃10斤左右病人就吃不下了,說明病情穩定了.
此葯有毒,沒患腫瘤或癌症的人吃了嘴裡會起泡,不要服用.

⑩ 地龍的食用方法_地龍怎麼吃

地龍是我國重要的 中葯材之一,具有清熱定驚、通絡、平喘、 利尿的功效。至於地龍要怎麼做才好吃呢?通常有哪些食法呢?下面就隨我一起來了解下吧!

地龍的功效
1、清熱息風,用於高熱驚癇、癲狂。地龍咸寒降泄,性走竄,既能息風止痙,又善清解高熱,故適用於高熱所致的狂躁,驚風抽搐,癲癇等症。治療溫病熱極生風神昏譫語、痙攣抽搐,可單用本品煎服取效,或與鉤藤、牛黃、白僵蠶等息風止痙葯同用。治療小兒驚風,高熱、驚抽,可以本品研爛,與硃砂共為丸服。治療高熱狂躁或癲癇,常單用鮮品,同鹽化為水,飲服。

2、通經活絡,用於痹證及半身不遂。地龍長於通行經絡,用於多種原因引起的經絡阻滯,血脈不暢,肢節不利之證。因其性寒能清熱,故適宜治療關節紅腫疼痛、屈伸不利之熱痹,常與防己、秦艽、忍冬藤等除濕熱、通經絡葯物配伍。亦用治風寒濕痹,肢體關節麻木、疼痛、屈伸不利等症,可與川烏、天南星、乳香等配伍,如小活絡丹。治療氣虛血滯,中風後經絡不利、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常與黃芪、當歸、川芎等配伍,如補陽還五湯。

3、清肺平喘,用於肺熱哮喘。本品又清肺熱平喘。用治邪熱壅肺,肺失肅降之喘息不止,喉中哮鳴有聲者,單用研末內服即效,亦可與麻黃、石膏、杏仁等同用。

4、清熱利尿,用於熱結膀胱,小便不利或尿閉不通。本品咸寒走下入腎,能清熱結、利水道,用治小便不利或尿閉不通,可用鮮品搗爛,浸水,濾取濃汁服,也可與車前子、木通、澤瀉等利水滲濕葯同用。
地龍的食用 方法 :地龍炒雞蛋
菜系及功效:咳喘食譜 頭痛食譜 高血壓食譜

口味:咸鮮味 工藝:炒

地龍炒雞蛋的製作材料:

主料:地龍15克,雞蛋100克

調料:植物油20克,鹽2克

教您地龍炒雞蛋怎麼做,如何做地龍炒雞蛋才好吃

1. 先將活地龍剖開,洗凈切碎;

2. 雞蛋打散與地龍一起加鹽攪勻;

3. 將炒勺里加適量植物油,加熱到七成;

4. 倒入混合液翻炒至熟即可。

地龍炒雞蛋的製作要訣:

本方四季均可用,用地龍前先在盒內放2天,使其排出體內污物。

小帖士-健康提示:

1. 本品有平肝、息風、寧神、降壓之功效;

2. 適於高血壓的中老年人食用。

小帖士-食物相剋:

地龍:地龍畏蔥、鹽。

雞蛋:與鵝肉同食損傷脾胃;與兔肉、柿子同食導致腹瀉;同時不宜與甲魚、鯉魚、豆漿、茶同食。
地龍的食用方法:地龍燉冰糖
菜系及功效:哮喘食譜

口味:甜味 工藝:蒸

地龍燉冰糖的製作材料:

主料:地龍100克

調料:冰糖30克

教您地龍燉冰糖怎麼做,如何做地龍燉冰糖才好吃

1. 先將地龍洗凈切碎;

2. 地龍與冰糖拌勻放入碗中,加適量清水上鍋蒸熟即可。

小帖士-健康提示:

本品適於肺熱哮喘者食用。

小帖士-食物相剋:

地龍:地龍畏蔥、鹽。
地龍的食用方法:蚯蚓下乳湯
菜系及功效:乳母食譜 通乳食譜

口味:原本味 工藝:煮

蚯蚓下乳湯的製作材料:

主料:地龍20克

調料:大蔥3克,五香粉1克

教您蚯蚓下乳湯怎麼做,如何做蚯蚓下乳湯才好吃

將蚯蚓洗干凈,加蔥(切末)、五香粉一起炒熟,加開水,做成湯。

小帖士-健康提示:

理氣通乳,適用於產後乳汁不足。

小帖士-食物相剋:

地龍:地龍畏蔥、鹽。 地龍的食用禁忌

閱讀全文

與天南星飲片的食用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美縫紙的使用方法圖片 瀏覽:867
阿咖酚散的的食用方法 瀏覽:466
彎折的最佳方法 瀏覽:266
管理會計案例分析的方法 瀏覽:792
正確梳頭方法視頻 瀏覽:22
稻田捕河蟹的最佳方法 瀏覽:76
打疫苗用的什麼注射方法 瀏覽:949
水餃睡不著有什麼好的方法 瀏覽:466
鑄鐵鍋的使用方法 瀏覽:608
共同海損金額計算方法 瀏覽:885
如何鑒定飲茶方法 瀏覽:938
達克寧水腫治療方法 瀏覽:968
華為手機開關機密碼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992
想把腳洗干凈用什麼方法 瀏覽:762
石灰粉發電方法視頻 瀏覽:169
退火的常用方法有 瀏覽:22
確定物體重心的常用試驗方法有 瀏覽:841
快速緩解中暑想吐的方法 瀏覽:258
怎麼去除積雪的方法 瀏覽:65
機器人編隊控制方法研究 瀏覽: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