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現代機械設計的基本思想,手段和常用方法
都是起到約束作用,只不過切入點不同,方法不同。
㈡ 機械設計的方法有哪幾種,說出其步驟
機械設計可分為新型設計、繼承設計和變型設計3類。
1、新型設計 應用成熟的科學技術或經過實驗證明是可行的新技術,設計過去沒有過的新型機械。
2、繼承設計 根據使用經驗和技術發展對已有的機械進行設計更新,以提高其性能、降低其製造成本或減少其運用費用。
3、變型設計 為適應新的需要對已有的機械作部分的修改或增刪而發展出不同於標准型的變型產品。
主要程序 1、根據用戶訂貨、市場需要和新科研成果制定設計任務。 2、初步設計。包括確定機械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結構形式,進行運動設計、結構設計並繪制初步總圖以及初步審查。 3、技術設計。包括修改設計(根據初審意見)、繪制全部零部件和新的總圖以及第二次審查。 4、工作圖設計。包括最後的修改(根據二審意見)、繪制全部工作圖(如零件圖、部件裝配圖和總裝配圖等)、制定全部技術文件(如零件表、易損件清單、使用說明等)。 5、定型設計。用於成批或大量生產的機械。對於某些設計任務比較簡單(如簡單機械的新型設計、一般機械的繼承設計或變型設計等)的機械設計可省去初步設計程序。
㈢ 簡談你對機械設計的認識及如何學習這門課程
機械設計為機械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機械生產的第一步,是決定機械性能的最主要的因素。機械設計的努力目標是:在各種限定的條件(如材料、加工能力、理論知識和計算手段等)下設計出最好的機械,即做出優化設計。
優化設計需要綜合地考慮許多要求,一般有:最好工作性能、最低製造成本、最小尺寸和重量、使用中最可靠性、最低消耗和最少環境污染。這些要求常是互相矛盾的,而且它們之間的相對重要性因機械種類和用途的不同而異。
設計者的任務是按具體情況權衡輕重,統籌兼顧,使設計的機械有最優的綜合技術經濟效果。過去,設計的優化主要依靠設計者的知識、經驗和遠見。隨著機械工程基礎理論和價值工程、系統分析等新學科的發展,製造和使用的技術經濟數據資料的積累,以及計算機的推廣應用,優化逐漸舍棄主觀判斷而依靠科學計算。
技術性能准則
技術性能包括產品功能、製造和運行狀況在內的一切性能,既指靜態性能,也指動態性能。例如,產品所能傳遞的功率、效率、使用壽命、強度、剛度、抗摩擦、磨損性能、振動穩定性、熱特性等。
技術性能准則是指相關的技術性能必須達到規定的要求。例如振動會產生額外的動載荷和變應力,尤其是當其頻率接近機械繫統或零件的固有頻率時,將發生共振現象,這時振幅將急劇增大,有可能導至零件甚至整個系統的迅速損壞。
振動性穩定準則就是限制機械繫統或零件的相關振動參數,如固有頻率、振幅、雜訊等在規定的允許范圍之內。又如機器工作時的發熱可能會導致熱應力、熱應變,甚至會造成熱損壞。熱特性准則就是限制各種相關的熱參數(如熱應力、熱應變、溫升等)在規定范圍內。
㈣ 簡述現代機械設計方法有哪些
1)資訊理論方法,
如信息分析法、技術預測法等。它是現代設計方法的前提。
2)系統論方法,
如系統分析法、人機工程以及面向產品生命周期的設計。
3)控制論方法,
如動態分析法等。
4)優化論方法,
它是現代設計方法的目標。
5)對應論方法,
如相似設計、反求工程設計等。
6)智能論方法,
如CAE
、並行工程、人工智慧等是現代設計方法的核心。
7)壽命論方法,
如可靠性設計、價值工程和穩健性設計等。
8)離散論方法,
如有限元和邊界元方法。
9)模糊論方法,
如模糊評價和決策等。
10)突變論方法,
如創造性設計等。它是現代設計方法的基礎。
11)藝術論方法
,
如藝術造型等。
㈤ 機械設計方法如何分類
機械設計方法,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做出不同的分類。目前較為流行的分類方法是把過去長期採用的設計方法稱為常規的(或傳統的)設計方法,近幾十年發展起來的設計方法稱為現代設計方法。本節主要闡明常規設計方法,至於現代設計方法在下一節中介紹。機械的常規設計方法可概括地劃分為以下三種:
(1)理論設計。
根據長期研究與實踐總結出來的設計理論和實驗數據所進行的設計,稱為理論設計。理論設計的計算過程分為設計計算和校核計算兩部分,如圖4-13所示。前者是指按照已知的運動要求,載荷情況及零、部件的材料特性等,運用一定的理論公式設計零、部件尺寸和形狀的計算過程。設計計算多用於能通過簡單的力學模型進行設計的零、部件,如轉軸的強度、剛度計算等;後者是指,先根據類比法、實驗法等其他方法初步定出零、部件的尺寸和形狀;再用理論公式進行精確校核的計算過程,它多用於結構復雜,應力分布較復雜,但又能用現有的應力分析方法(以強度為設計准則時)或變形分析方法(以剛度為設計准則時)進行計算的場合。理論設計可得到比較精確可靠的結果,重要的零、部件大都選擇這種方法。
(2)經驗設計。
根據對某些零、部件已有的設計與使用實踐而歸納出的經驗關系式,或根據設計者本人的工作經驗用類比的辦法所進行的設計稱為經驗設計。對一些次要的零、部件;或者對於一些理論上不夠成熟或雖有理論但沒有必要用繁復、高級的理論進行設計的零、部件大多採用這種設計方法。這對那些使用要求不大變動而結構形狀已典型化的零件,是很有效的設計方法,例如,箱體、機架、傳動零件的各結構要素的設計等,如圖4-14所示。
圖4-15汽車模型製作
㈥ 機械設計的一般過程及方法都有哪些內容
機械設計的一般過程及方法:
1、確定設計任務
需要提出設計任務書,其中包含提出任務、分析需求和確定任務三個步驟。
2、方案設計
根據制定的設計任務書進行方案設計,對設備的功能、用材、原理等提出可能的解決方案並反復確認,確認一個選定的方案。
3、技術設計
確定方案時,需要提供原理圖或者機械結構圖,亦或者機構運動簡圖。設計方案後,開始對機械部分進行技術設計,外形、結構、材料、標准件、圖紙等。
4、編寫技術文件
設備圖紙的加工、驗收、試運行和技術文件的編制。
(6)常用的機械設計方法的認知擴展閱讀:
機械設計的基本要求
1、造型美觀、減少污染
2、滿足可靠性要求 :盡量減少零件數目。
3、操作方便、工作安全操作系統簡便可靠,減輕操作人員的勞動強度。
4、實現預定的功能: 在規定的工作條件下、規定的工作期限內能正常運行。
5、滿足經濟性要求 :要求設計及製造成本低、機器生產率高、能源和材料耗費少、維護及管理費用低。
㈦ 機械的那些設備零部件的設計方法常用的有哪幾種
機械零部件的設計方法一般來說主要有三種。第一種:理論設計,理論設計是根據設計理論和實驗數據所進行的設計。它又可分為設計計算和校核計算兩類。第二種:經驗設計,經驗設計根據已有的經驗公式或設計者本人的工作經驗,或藉助類比方法所進行的設計。這主要適用於使用要求不大變動而結構形狀已典型化的零部件。第三種:模型實驗設計,這種設計是對一些尺寸巨大、結構復雜的重要零部件,根據初步設計的結果,按比例製成小尺寸的模型,經過實驗手段對其各方面的特性進行檢驗,再根據實驗結果對原設計進行逐步修改,從而達到完善的設計。
㈧ 機械製造的過程與方法
1、機械設計方法
機械設計方法包括傳統設計方法和現代設計方法:
傳統的設計方法以經驗總結為基礎,運用力學和數學二行程的經驗、公式、圖標、設計手冊等作為設計依據,通過經驗公式、近似系數等方法進行設計。主要有直覺設計階段(根據個人記憶,憑直觀感覺進行設計,設計方案存在於頭腦之中)、經驗設計階段(根據圖紙進行設計)、半理論半經驗設計階段(由經驗數據得到了一些好的產品設計理論,包括經驗公式、近似系數等)。
現代設計方法以滿足市場產品的質量、性能、成本和價格等綜合效益為最優目的,以計算機輔助設計技術為主體,研究、改進、創造產品活動過程中所用到的科學方法、理論和技術手段。現代設計方法主要有可靠性設計、動力學設計、計算機輔助設計、智能工程、人機工程、設計方法學、模塊化設計、優化設計、人工神經網路方法、虛擬設計、並行設計、摩擦學設計、有限元法、反求工程等。
2、機械設計一般過程
機械設計工程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針對不同類型的產品、不同類型的設計,產品設計過程不盡相同。機械產品的設計過程一般包括如下7各階段:規劃設計、方案設計、技術設計、施工設計、改進設計、工藝設計、定型設計。
2.1規劃設計
根據用戶需求、市場需要和最新科研成果制定設計任務,撰寫產品可行性分析和報告計劃書、技術任務書。
2.2方案設計
市場需求的滿足是以產品功能來體現的,實現產品功能是產品設計的核心。方案設計包括產品功能分析、功能原理求解、方案的綜合及評價決策。針對同一功能的原理方案比較分析決定最終設計方案。
2.3技術設計
技術設計的任務是將功能原理方案得以具體化,成為機器及其零部件的合理結構。在此階段要完成產品的參數設計、總體設計、結構設計、人機工程設計、環境系統設計及造型設計等,最後得到總裝配草圖。
2.4施工設計
施工設計的工作內容包括由總裝配草圖分拆零件圖,進行零部件設計,繪制零件工作圖、部件裝配圖;繪制總裝配圖;編制技術文件,如設計說明書、標准件及外購件明細表、備件和專用工具明細表等。
2.5改進設計
改進設計包括樣機試制、測試、綜合評價及改進,以及工藝設計、小批生產、市場銷售及定型生產等環節。
2.6工藝設計
制定零件製造與裝配工藝,設計與生產批量相適應的工藝裝備及專用設備。
2.7定型設計
定型設計用於成批或大量生產的機械。
㈨ 誰知道機械零件的設計准則是什麼,還有設計方法。
1、強度准則
要求機械零件的工作應力σ不超過許用應力[σ]。其典型的計算公式是:
(3-16)
σlim——極限應力,對受靜應力的脆性材料取其強度極限,對受靜應力的塑性材料取其屈服極限,對受變應力的零取其疲勞極限。
S——安全系數。
2.剛度准則
機械零件在受載荷時要發生彈性變形,剛度是受外力作用的材料、機械零件或結構抵抗變形的能力。材料的剛度由使其產生單位變形所需的外力值來量度。機械零件的剛度取決於它的彈性模量E或切變模量G、幾何形狀和尺寸,以及外力的作用形式等。分析機械零件的剛度是機械設計中的一項重要工作。對於一些需要嚴格限制變形的零件(如機翼、機床主軸等),須通過剛度分析來控制變形。我們還需要通過控制零件的剛度以防止發生振動或失穩。另外,如彈簧,須通過控制其剛度為某一合理值以確保其特定功能。剛度准則是要求零件受載荷後的彈性變形量不大於允許彈性變形量。剛度准則的表達式為
(3–17)
y是彈性變形量,如撓度、縱向伸長(縮短):[y]為相應的許用彈性變形量。零件的彈性變形量可由理論計算或經實驗得到,許用變形量則取決於零件的用途,根據理論分析或經驗確定。
3.耐熱性准則
由於摩擦等原因,機械在運轉時,機械零件和潤滑劑的溫度一般會升高。過高的工作溫度將導致潤滑效果下降,同時,還會引起零件的熱變形、硬度和強度下降,甚至損壞。如在高溫時,金屬機械零件可能發生膠合、卡死;塑料等非金屬機械零件可能發生軟化,甚至熔化等,在某些場合還會引起熱應力。耐熱性准則一般是控制機械零件的工作溫度不要超過許用值,以保證零部件正常工作,其表達式是
(3–18)
為了改善散熱性能、控制溫升,必要時可以採用水冷或氣冷等措施。
4. 振動穩定性准則
當激勵的頻率等於物體固有頻率時,物體振幅最大,激勵的頻率與固有頻率相差越大,物體的振幅越小。激勵的頻率接近物體的固有頻率時,受迫振動的振幅會很大,這種現象叫做共振。振動穩定性指機械零件在機器運轉時避免發生共振的品質。
為了延長機器的壽命,為了避免軸和機器的損壞,應驗算軸的振動穩定性,特別是高速機器的軸。振動穩定性准則要求機械零件的固有頻率應與激勵的頻率錯開,保證不發生共振。
設機器中受激勵作用的零部件的固有頻率為f,激勵力的頻率為fp,一般要求
fp < 0.85 f 或 fp >1.15 f (3–19)
改變機械零件的剛度和質量可以改變其固有頻率。增大機械零件的剛度和減小其質量,提高其固有頻率;減小機械零件的剛度和增大其質量則降低機械零件的固有頻率。有時,機器運轉時為了防止共振要調節轉速。
軸產生共振的主要原因是:由於材料內部質量不均勻,加之製造和安裝的誤差,使其質心和它的旋轉中心產生偏差,軸旋轉時產生慣性力,這個慣性力使轉子作強迫振動。軸在引起共振時的速度稱為臨界速度。在臨界速度下,這個慣性力的頻率等於或幾倍於轉子的固有頻率,因此發生共振。
5.壽命准則
為了保證機器在一定壽命期限內正常工作,在設計機械零件時必然要對機械零件的壽命提出要求。需要說明,在機器壽命期限內,零件是可以更換的,也就是說某些機械零件的壽命可以比機器的壽命短。機械零件的壽命主要受材料的疲勞、磨損和腐蝕影響。
為了避免發生零件疲勞引起的失效,如疲勞斷裂,應根據機械零件壽命對應的疲勞極限計算疲勞強度。即根據壽命要求,結合零件轉速等具體情況,根據式(3-6),計算出應力循環次數為N時的疲勞極限,再代入強度條件式,計算疲勞強度。當滿足疲勞強度時,可以保證機械零件在破壞前的應力循環次數達到壽命要求。
磨損一般是不可避免的。在一定條件下,腐蝕也是不可避免的,如橋梁結構件、地埋鋼質管道的腐蝕等。在設計時,主要是保證機械零件在壽命內,不要發生過度的磨損和腐蝕。磨損發生的機理尚為完全被人們掌握,影響磨損的因素也比較多,一般根據摩擦學設計原理來改善摩擦副的耐磨性。主要措施有:合理選擇摩擦副材料;合理選擇潤滑劑和添加劑;控制摩擦副的工作條件,如壓強、滑動速度和溫升。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實用、有效的腐蝕壽命計算方法,通常從材料選擇及防腐處理方面採取措施。如選用耐腐蝕的材料,採用表面鍍層、噴塗、磷化等處理。
6. 可靠性准則
可靠性是產品在規定的條件下和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規定功能的能力。產品的質量一般應包含性能指標和可靠性指標。機械產品的性能指標是指產品具有的技術指標,如機械的功率、轉矩、工作力、工作速度等。如果只有性能指標,沒有可靠性指標,產品的性能指標也得不到保證。例如,一台技術先進的飛機,如果可靠性不高,勢必經常發生故障,影響正常飛行和增加維修費用,甚至可能造成嚴重的事故。產品的可靠性用可靠度R(t)來衡量。
㈩ 機械創新設計的方法都有哪些
創新設計的正常開展和完成,必須正確運用創新設計方法。常用的創新設計方法主要有下面幾種:
一、智力激勵法
智力激勵法又叫集思廣益法,它是由美國創造學家A.F.奧斯本提出的。人的創造性思維特別是直覺思維在受激發情況下能得到較好的發揮。一批人集合在一起,針對某個問題進行討論時,由於每個人的知識和經驗不同,觀察問題的角度和分析問題的方法各異,提出的各種意見能互相啟發,從而誘導出更多創意。通過激智、集智、交流,可實現創新的目的。智力激勵法可以通過召開會議,也可以通過信函、書面等形式,達到互相啟發、補充和完善見解,或發展為新的見解。
二、提問追溯法
提問追溯法是有針對性地、系統地提出問題,在回答問題過程中,便可能產生各種解決問題的設想,使設計所需要的信息更充分,解法更完善。提問追溯法提出的問題如下:
1)有沒有其他用途?有沒有新的用途?稍加改進有沒有其他用途?
2)能否借用其他經驗或發明?是否有相似的東西?是否有可模仿或可借用的東西?3)能否在結構、造型或其他方面變化一下?能否增加或減少什麼?能否加高或降低一點?能否加長或縮短一點?能否加厚或減薄一點?能否減輕或加重一點?能否擴大或縮小一點?能否重新組合或再分解?
4)能否用其他東西代替?能否用代用的原材料、半成品或其他的代用製造方法?
5)能否增加或減少功能?
6)能否在成本不變的前提下提高產品的性能?
7)能否採用廉價代用材料、簡化結構、使用簡單而高效的製造工藝、提高零部件的標准化程度來降低成本?
通過一連串從不同角度的發問,可啟發思維,提出新的設計方案。
三、缺點列舉法
運用缺點列舉法始於發現事物的缺點,挑出事物的毛病。在明確需要克服的缺點後,有的放矢地進行創造性思考,並通過改進設計去獲得新的設計方案。例如,一家生產汽車喇叭繼電器的小廠,為了改變產品銷路不暢的被動局面,廠長和技術人員、銷售人員一起對有關產品進行分析,在廣泛收集用戶意見的基礎上,分析產品的缺點,然後針對缺點採取各種不同的措施,改進了原有的產品,很快打開了銷路,銷售量一年內便增長了一倍。
四、希望點列舉法
希望點列舉法從設計者(發明者)或用戶的意願出發提出新設想、新要求,從而激發人們去開發新產品或改進原有的產品。例如有了黑白電視機,還希望有彩色的、遙控的。又如人們希望在給別人打電話時不僅能聞其聲,而且能見其人,為適應這種要求,開發了可視電話。
希望點列舉法與缺點列舉法都是將思維收斂於某「點」,然後發散思維,最後又集中於某種創意。但希望點列舉法比缺點列舉法涉及的目標更廣,而且更側重自由聯想。
五、聯想類比法
聯想是由一個事物想到另一個事物的心理過程。對應聯想由一件事物聯想到與其對立的另一事物。例如由小想到大,由集中想到分散等。要增強聯想能力,必須注意增加知識和經驗,不但注意吸納本專業及其他專業的學科知識,更要重視參加各種實踐活動。利用聯想進行發明創造是一種常用而且十分有效的方法,很多發明家都善於聯想,也得益於聯想的妙用。例如,貝爾發明電話,開始沒有成功,以後從吉他的聲音中想到了共鳴原理,改進了裝置,才使電話發明成功。又如布拉特從看到蜘蛛織網聯想到可以從上到下造橋,從而發明了吊橋,突破了傳統的造橋模式。
聯想類比由一事物或現象聯想到與其有類似特點(如性質、外形、結構、功能等)的其他事物或現象。例如,由水波想到聲波、光波;由水波可出現干涉現象,想到光也有干涉現象等。
六、反向探求法
反向探求將人們通常思考問題的思路反轉過來,從背逆常規的途徑探尋新的解法,因此反向探求法亦稱為逆向思維法。例如在鎢絲燈泡發明初期,為了避免鎢絲在高溫下的氧化,需要將燈泡內抽真空,但是使用後發現抽真空後的燈絲通電後仍會變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當時多數人的意見是繼續提高燈泡內的真空度。而美國科學家蘭米爾卻應用反向探求法提出向燈泡內充氣的方法,他分別試驗了將氫氣、氧氣、氮氣、二氧化碳氣、水蒸氣等充入燈泡,試驗結果表明氮氣有明顯的減少鎢蒸發的作用,可使鎢絲在其中長期工作,因而發明了充氣燈泡。又例如:化學能為什麼不能變成電能?聲音既是振動,那麼振動為什麼不能復現原聲?根據這些反問,相繼發明了電池、留聲機。
七、組合創新法
組合創新法是將現有技術或產品通過功能、原理、結構等方面的組合變化形成新的技術思想或新產品。組合法的優點是組合形式多樣,應用廣泛,便於操作,經濟有效。組合創新法應用的技術單元一般是已經成熟或比較成熟的技術,不需要從頭開始,因而可以最大限度地節約人力、物力和財力。在當代社會生產和生活中,存在著大量已經開發出來的技術,只要合理組合,就能創造出適合需要的技術系統。例如,美國的「阿波羅」宇宙飛船由700萬個零件組成,但沒有一個零件是新研製的,用這些已有的零件組合出把人送上月球又重返地球的神奇系統。同樣「阿波羅」宇宙飛船技術中的全部技術都是現有技術的組合。
組合創新法的類型很多。常用的有性能組合、原理組合、功能組合、結構重組、模塊組合等。雖然組合創新法所使用的技術是已有的技術,但適當組合後,同樣可以做出重大的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