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狹翅大刀螳螂吃什麼
螳螂目,螳科.刀螳屬.雌蟲全長8.5-10CM,雄蟲7.5-9.5CM.屬大型昆蟲.體多為綠色或褐色.因翅膀狹長而得名.體長類似於中華大刀螳但身體較為纖細,.在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都有分布.成蟲主要以蚱蜢,蟋蟀,蒼蠅,蛾子等為食.通常在秋初成蟲,8月末至9月中旬為主要交配期.一生可產2-4塊卵塊.
『貳』 螳螂是吃什麼
螳螂是肉食性昆蟲,獵捕各類昆蟲和小動物,在田間和林區能消滅不少害蟲,因而是益蟲。性殘暴好鬥,缺食時常有大吞小和雌吃雄的現象。
分布在南美洲的個別種類還能不時攻擊小鳥、蜥蜴或蛙類等小動物。螳螂有保護色,有的並有擬態,與其所處環境相似,藉以捕食多種害蟲。
(2)狹翅大刀食用方法擴展閱讀:
螳螂的飼養
1. 卵囊的保存:據室內外觀察,蝗螂卵囊一般於氣溫穩定在20℃時開始孵化。因此,11~12月份採集卵囊,一直到4月份可在常溫下保存,但要保持乾燥,防潮防鼠。5月以後,根據氣溫和利用上的需要,在冰箱內保存。
2. 室外大籠罩飼養:5月下旬將待孵的螳螂卵移放到籠罩內,孵化後按每平方米50頭投放。籠罩內栽各種矮小的樹木和棉花等隔離物,建立與自然界相仿的環境,減少殘殺,晴雨天遮蓋蘆席。3齡前若蟲代飼料製成糊狀,4齡後代飼料蒸熟成發糕狀。
『叄』 這是什麼蟲子
狹翅大刀螳
螳螂目、刀螳屬
大多數棲息在樹上,肉食性,且以活的小動物為食,大多以蠅類、葉蟬、蚱蜢、青蟲等為食料。
以上回答 僅供參考
『肆』 請問怎樣鑒定中華大刀螂與狹翅大刀螂
狹翅大刀螳的體形一般要比中華大刀螳瘦小一些,而且它們所產的卵塊的形狀也不一樣,狹翅產的卵塊是長的,稱為長螵蛸;中華產的卵塊是很大的團壯的,稱為團螵蛸。
兩者主要區別在於,中華大刀螳後翅內側黑斑明顯。狹翅大刀螳後翅基部不具備黑斑!
『伍』 關於昆蟲螳螂的介紹
學名螳螂,亦稱刀螂,無脊椎動物,屬肉食性昆蟲。在古希臘,人們將螳螂視為先知,因螳螂前臂舉起的樣子像祈禱的少女,所以又稱禱告蟲。
除極地外,廣布世界各地,尤以熱帶地區種類最為豐富,世界已知2000多種左右。
中國已知約147種。包括中華大刀螳、狹翅大刀螳、廣斧螳、棕靜螳、薄翅螳螂、綠靜螳等,螳螂是農業害蟲的重要天敵。
蝗螂的生活周期均在一年內完成,一生中經過卵、若蟲、成蟲三個發育階段,故屬於不完全變態類的漸進變態。若蟲期脫皮7~11次,經8~12齡後到達成蟲期。蟲齡的增減受環境和食物多少的影響。
(5)狹翅大刀食用方法擴展閱讀
1、非洲的綠巨螳螂
是一種比較兇猛的螳螂,擁有一個大號的寬腹,實力強悍,能夠捕食昆蟲、蜘蛛、蜈蜙、蛙類、小蜥、小老鼠、小鳥和小蛇,也吃蠍子蜈蚣蜘蛛,也能捕食體型相當的蛇,老鼠和蜂鳥,因此被稱為「非洲綠巨螳」。
一般雌性體長8--10cm ,雄性比雌性小一些,體長通常在6--8cm,這種體型與中華大刀螳的水平相當。
2、中華大刀螳
作為我國一種全國性品種,廣布於南北各地,適應力很強。早在1896年就隨同苗木一同引進到美國等地,並繁衍後代。頭三角形,復眼大而突出,體形大,足細長,整體顏色為暗褐色或綠色。
3、廣斧螳螂
也叫廣腹螳螂,俗稱寬腹螳螂。身型與薄翅螳螂相仿,但粗壯得多。
特徵是雙刀上三個突起的黃色斑點,和雙翅上的一對白斑。分布於我國南北各地,主要分布在南方,北方也有分布,東北地區比較罕見。多為綠色,褐色個體比較少見;因其具有寬而短的腹部,也稱為廣腹螳,是斧螳屬中較著名的品種之一,與勇斧螳、多刺斧螳齊名。
4、蘭花螳螂
產於東南亞的馬來西亞的熱帶雨林區。初生幼體呈紅黑二色,在第一次蛻皮之後轉變為白色和粉紅色相間的蘭花體色,到成蟲之後,粉紅色會消失而出現棕色的色斑,體色也會由乳白色轉變為淺黃色。它們善於偽裝,能夠隨著花色的深淺調整自己身體的顏色。
它們的步肢演化出類似花瓣的構造和顏色,可以在蘭花中擬態而不會被獵物察覺,最適合守株待兔的掠食方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螳螂
『陸』 螳螂的家在哪裡
螳螂喜歡棲息在雜草或灌木上,也有棲息在樹上的。隨著齡期的增長,或地上雜草甚少時,則大量轉移到樹上。螳螂一般在早晚活動取食,喜蔭怕熱,在炎熱的夏天,中午常棲息在樹冠陰涼處或雜草叢中。秋季氣溫降低時,早晚多棲息在向陽的樹葉上。
學名螳螂,亦稱刀螂,無脊椎動物,屬肉食性昆蟲。在古希臘,人們將螳螂視為先知,因螳螂前臂舉起的樣子像祈禱的少女,所以又稱禱告蟲。
除極地外,廣布世界各地,尤以熱帶地區種類最為豐富。世界已知2000多種。中國已知約147種。包括中華大刀螳、狹翅大刀螳、廣斧螳、棕靜螳、薄翅螳螂、綠靜螳等,螳螂是農業害蟲的重要天敵。
外形特徵
螳螂是昆蟲中體型偏大的,體長一般55到105毫米,非洲的螳螂是世界最大的,身體流線型,以綠色,褐色為主,也具有花斑的種類;標志性特徵是有兩把「大刀」,即前肢,上有一排堅硬的鋸齒,大刀鉤末端長有攀爬的吸盤。頭部呈扇形,較小。
復眼突出,大而透亮,以黃綠色為主,晚上在燈光下呈現黑色,單眼,在兩眼之間有3個小點即單眼;觸角細長;頸部可180度轉動;咀嚼式口器,上顎強勁。
『柒』 這是什麼動物啊
學名螳螂,亦稱刀螂,無脊椎動物,屬肉食性昆蟲。在古希臘,人們將螳螂視為先知,因螳螂前臂舉起的樣子像祈禱的少女,所以又稱禱告蟲。
除極地外,廣布世界各地,尤以熱帶地區種類最為豐富。世界已知2000多種左右。中國已知約147種。包括中華大刀螳、狹翅大刀螳、廣斧螳、棕靜螳、薄翅螳螂、綠靜螳等,螳螂是農業害蟲的重要天敵。
外形特徵
編輯
螳螂(4張)
螳螂是昆蟲中體型偏大的,體長一般55到105毫米,非洲的螳螂是世界最大的,身體流線型,以綠色,褐色為主,也具有花斑的種類;標志性特徵是有兩把「大刀」,即前肢,上有一排堅硬的鋸齒,大刀鉤末端有長有攀爬的吸盤。頭部呈扇形,較小;復眼突出,大而透亮以黃綠色為主,晚上在燈光下呈現黑色,單眼,在兩眼之間有3個小點即單眼;觸角細長;頸部可180度轉動;咀嚼式口器,上顎強勁。前足腿節和脛節有利刺,脛節鐮刀狀,常向腿節折疊,形成可以捕捉獵物的前足;前翅輕柔,遮住身體全部為覆翅,後翅比前翅要薄,邊緣透明色,中間成放射狀的紫紅色、伸展開呈現扇狀,休息時收斂和前翅相合;腹部肥大。前足鋒利發達善於捕捉,中、後足適於步行,但有時前足也會用來保持平衡,漸變態。
生活習性
螳螂是肉食性昆蟲,獵捕各類昆蟲和小型動物,在食物匱乏時也會靠植物充飢,但比較罕見。在荒草中比較多見
,在田裡和人工綠化帶很難遇到,生性殘暴好鬥,在幼蟲時就會有互食現象,雌吃雄的現象比較常見,螳螂密度較大時,會出現雌吃雌現象。分布在非洲南美洲以及東南亞的大型螳螂種類還能不時攻擊小鳥、蜥蜴或蛙類等小動物。螳螂會通過自身顏色本能保護,但不能像變色龍一樣變色,比方說綠色的螳螂會躲在草叢中,棕褐色的螳螂有時會在樹幹上發現,有的有擬態,像花螳螂可以模仿花的模樣,藉以捕食多種昆蟲。動作靈敏,捕食時所用時間僅有0.01秒。它只吃活蟲,人工飼養時也可以混合飼料為主可雜食飼養。受驚時,振翅豎起,身子向後,腹部翹起,保持戒備姿態,具有相當強的條件反射,同時顯露鮮明的警戒色。常見於灌木叢中而非地面上,體形可像綠葉或褐色枯葉、細枝、地衣、鮮花。依靠擬態不但可躲過天敵,而且在接近或等候獵物時不易被發覺。
螳螂的壽命一年一代,在赤道熱帶雨林附近可發生一年兩代,一隻螳螂從出生到壽終的壽命約有六至七個月左右。
生長繁殖
編輯
交配
雌性的食慾、食量和捕捉能力均大於雄性,原因在於雌性的蛻皮次數多於雄性一次,吃掉雄性也是螳螂的本性。據科學家推測,雌螳螂在交配時吃掉雄螳螂是為了補充能量。
交配中的螳螂
科學家實驗室里觀察大刀螳螂交尾。但是就自然環境做了一些改進:他們事先把螳螂喂飽吃足,把燈光調暗,而且讓螳螂自得其樂。人不在一邊觀看,而改用攝像機紀錄。結果出乎意料:在三十場交配中,沒有一場出現了吃夫。相反地,他們首次紀錄了螳螂復雜的求偶儀式:雌雄雙方翩翩起舞,整個過程短的10分鍾,長的達兩個小時。里斯克和戴維斯認為,以前人們之所以頻頻在實驗室觀察到螳螂吃夫,原因之一是因為在直接觀察的條件下,失去「
螳螂交配吃夫現象配圖(11張)
隱私」的螳螂沒有機會舉行求偶儀式,而這個儀式能消除雌螳螂的惡意,是雄螳螂能成功地交配所必須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在實驗室喂養的螳螂經常處於飢餓狀態,雌螳螂飢不擇食,把丈夫當美味的食物。為了證明這個原因,里斯克和戴維斯在1987年又做了一系列實驗。他們發現,那些處於高度飢餓狀態(已被餓了5到11天)的雌螳螂一見雄螳螂就撲上去抓來吃,根本無心交配。處於中度飢餓狀態(餓了3到5天)的雌螳螂會進行交媾,但在交媾過程中或在交媾之後,會試圖吃掉配偶。而那些沒有餓著肚子的雌螳螂則並不想吃配偶。可見雌螳螂吃夫的主要動機是因為肚子餓。但是在野外,雌螳螂並不是都能吃飽肚子的,那麼,吃掉自己的丈夫就還是可能發生的。 在對歐洲螳螂的交配行為中科學家進行了首次大規模的野外研究。在他觀察到的螳螂交尾現象中,大約31%發生了吃夫行為。在野外,雌螳螂大概處於中度飢餓。吃掉雄螳螂,對螳螂後代也的確有益。一項研究表明,那些吃掉了配偶的雌螳螂,其後代數目比沒有吃掉配偶的要多20%。里斯克和戴維斯也承認,歐洲螳螂發生的吃夫現象可能比其他螳螂遠為普遍,使他們給螳螂帶來惡名,雄螳螂很顯然不是情願地被吃的,在被吃時雄性螳螂有在反抗,前肢會有攻擊現象,嘴部張開反擊。
繁殖
雌性的產卵方式特別,既不產在地下,也不產在植物莖中,而是將卵
葉背螳螂
產在樹枝上或灌木秸稈上,重點是一高出為主。交尾後2天,雌性一般頭朝下,從腹部先排出一層泡沫狀物質,然後在上面順次產卵,然後再蓋上一層泡沫狀物質,至少要產七層,像千層餅一樣,使卵透氣變成若蟲時容易鑽出,卵鞘很快凝固,在沒干前粘性很大如同麵筋,風干後形成堅硬的卵鞘。卵鞘中葯稱「桑螵蛸」或「螵蛸」。卵產於卵鞘內,每1卵鞘有卵20~40個,排成2~4列,每個雌蟲可產4~5個卵鞘。次年初夏,從卵鞘中孵化出數百隻若蟲。若蟲蛻皮數次,發育為成蟲。為不完全變態。
分布范圍
編輯
除極地外,廣布世界各地,尤以熱帶地區種類最為豐富。
在夏季,城市的路燈下,經常能見到螳螂,因為螳螂具有趨光性。
經濟價值
編輯
生防
螳螂可捕食40餘種害蟲,如蠅、蚊、蝗、蛾蝶類及其幼蟲和裸露的蛹、蟋蟀等小型昆蟲,蟬、飛蝗、螽斯等大型昆蟲。
觀賞
通過人工反季節培育,可以使人們周年欣賞到螳螂。螳螂也是建設小小動物園、野生昆蟲園的良好素材。
葯用
螳螂捕食壁虎
中葯桑螵蛸是螳螂科昆蟲的卵鞘。
中葯性質
【葯名】螳螂
【別名】不過、蟷(蟲曩)、蛑、巨斧、拒斧、髦、天馬、螗螂、石螂、齙朧、食朧、刀螂、蟷螂、斫父、斫郎、猴兒、怒備、馬螂康
【漢語拼音】tang lang
【英文名】Mantis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1.Paratenodera sinensis Saussure
2.Tenodera aridifolia Stoll.
3.Stalilia maculata Thunb
4.Hierola patellifera Serville
螳螂
【歸經】心;肝經
【功效】定驚止搐;解毒消腫
【科屬分類】螳螂科
【拉丁文名】Paratenosera seu Hierola
【考證】出自《本草綱目》:螳螂,驤首奮臂,修頸大腹,二手四足,善緣而捷,以須代鼻。深秋乳子作房,粘著枝上,即螵蛸也。房長寸許,大如拇指,其內重重有隔房,每房有子如蛆,卵至芒種節後一齊出。故《月令》有雲,仲夏螳螂生也。螳螂,古方不見用者,惟《普濟方》(按:應作《聖濟總錄》)治驚風,吹鼻定搐法中用之,蓋亦蠶、蠍定搐之義,古方風葯多用螵蛸,則螳螂治風,同一理也。
【主治】小兒驚癇抽搐;咽喉腫痛;疔腫惡瘡;腳氣
【生態環境】
1、棲於草叢及樹枝上。
2、多棲於向陽背風的灌木、矮小叢及草叢茺地處。
3、常活動於農田附近的瓜架、桑樹、灌木或牆壁上。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間捕捉,曬干。
【資源分布】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
【功效分類】平肝熄風葯;活血祛瘀葯
【性味】味甘;咸;性溫
【用法用量】內服:研末,1-2隻。外用:適量,搗敷、研末(口畜)鼻、吹喉或調敷。
【出處】《中華本草》
『捌』 狹翅大刀螳的形態特徵
雌蟲全長8.5-11.0CM,雄蟲7.5-9.5CM,屬大型昆蟲,體多為綠色或褐色。其外形酷似中華大刀螳,但後翅基部無大黑斑可與後者區分。
『玖』 螳螂生活在哪
草叢裡面。
螳螂是昆蟲中體型偏大的,體長一般55到105毫米,非洲的螳螂是世界最大的,身體流線型,以綠色,褐色為主,也具有花斑的種類;標志性特徵是有兩把「大刀」,即前肢,上有一排堅硬的鋸齒,大刀鉤末端長有攀爬的吸盤。頭部呈扇形,較小;復眼突出,大而透亮,以黃綠色為主,晚上在燈光下呈現黑色,單眼。
生物學特性
螳螂的生活周期均在一年內完成,一生中經過卵、若蟲、成蟲三個發育階段,故屬於不完全變態類的漸進變態。若蟲期脫皮7~11次,經8~12齡後到達成蟲期。
除極地外,廣布世界各地,尤以熱帶地區種類最為豐富。世界已知2000多種左右。中國已知約147種。包括中華大刀螳、狹翅大刀螳、廣斧螳、棕靜螳、薄翅螳螂、綠靜螳等,螳螂是農業害蟲的重要天敵。
『拾』 狹翅大刀螳的介紹
狹翅大刀螳(Tenodera angustipennis),雌蟲全長8.5-11.0CM,雄蟲7.5-9.5CM,屬大型昆蟲,體多為綠色或褐色。因翅膀狹長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