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康復評定有哪些方法
康復評定是通過一系列的評定手段對患者的各項功能進行評估,並以此為基礎來為患者制定康復計劃的過程。康復評定包括:1.運動功能評定;2.精神心理功能評定;3.語言與吞咽功能評定;4.社會功能評定;5、電診斷。1.運動功能評定
包括肌張力評定、肌力評定、關節活動范圍評定、步態分析、神經電生理評定、感覺與知覺功能評定、平衡與協調功能評定、反射的評定、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評定等。
2.精神心理功能評定
包括智力測驗、情緒評定、心理狀態評定、疼痛的評定、失用症和失認症的評定、痴呆評定、認知評定、人格評定等。
3.語言與吞咽功能評定
包括失語症評定、構音障礙評定、語言失用評定、語言錯亂評定、痴獃性言語評定、言語發育遲緩的評定、吞咽功能評定、聽力測定和發音功能的儀器評定等。
『貳』 康復醫學中FIM是什麼意思
FIM指功能獨立性量表(Function Independent Measure,簡稱FIM)。
FIM量表是1987年由美國紐約州功能評估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提出,更全面、客觀地反映患者ADL能力的評定方法。評定者在FIM評定過程中,一定注意評定病人實際上能做什麼,而不是病人可能或應該做到什麼程度。
FIM評分標准:
7分為完全獨立(即使地完全地完成);
6分為能獨立完成,但需輔助用具;
5分為需要人監護;
4分為少量的幫助 (在主觀努力完成75%以上);
3分為中等度的幫助(主觀努力完成50%~75%);
2分為很大的幫助 (主管努力完成25%~50%);
1分為完全需人幫助(主管努力完成0~25%)。
另:有括約肌控制障礙者, 1分為每天均有失禁;2分為有辦法使失禁次數減少;
3分為每周失禁>次;4分為每周失禁<1次;
5分為每月失禁≥1次。
康復醫學的構成:基礎康復學、康復殘疾學(學科體系的核心、支柱)、臨床康復評定學和臨床康復治療學。
康復醫學研究的對象:傷病所造成的功能障礙和能力受限的病傷殘者以及老年人當中的活動功能受限者。
『叄』 在康復醫學中疼痛評估分是怎麼評的
您好:
疼痛評估是疼痛治療的前提,准確、及時地對疼痛進行評估可以給臨床治療提供必要的指導和幫助,是有效治療疼痛的關鍵。疼痛評估中視覺模擬評分(VAS)是最常用的。其基本的方法是使用一條長約10cm的游動標尺,一面標有10個刻度,兩端分別為「0」和「10」,0分表示無痛,10分代表難以忍受的最劇烈的疼痛。參與測試者只需看著一把「痛尺」,然後說出0~10之間的一個數字就可以。
臨床使用時將有刻度的一面背向病人,讓病人在直尺上標出能代表白己疼痛程度的相應位置,醫師根據病人標出的位置為其評出分數,臨床評定以「0~2」分為「優」,「3~5」分為「良」,「6~8」分為「可」,>「8」分為「差」。臨床治療前後使用同樣的方法即可較為客觀的做出評分,並對疼痛治療的效果進行較為客觀的評價。此方法簡單易行,相對比較客觀,而且敏感。
但是使時要注意:使用前需要對病人作詳細的解釋工作,讓病人理解該方法的概念以及此法測痛與真正疼痛的關系,然後讓病人在直線上標出自己疼痛的相應位置;可使用正面有0和10之間游動的標尺,背面有0到10數字的視覺模擬評分尺,如果病人移動標尺,醫生能夠立即在尺的背面看到具體數字,可以精確到毫米;不宜用於老年人,因為老年人准確標定坐標位置的能力不足。
以上就是對問題的解答,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肆』 三級平衡評定和Berg平衡評定有何區別你談談哪個更好
二者的區別為使用場景不同和操作內容不同,三級平衡評定更好一些。
1、使用場景不同:三級平衡評定方法在臨床上經常使用,Berg平衡評定方法在腦卒中康復臨床與研究中最常用。
2、操作內容不同:三級平衡評定方法操作如下:一級平衡:靜態平衡。被測試者在不需要幫助的情況下能維持所要求的體位。二級平衡:自動動態平衡。被測試者能維持所要求的體位,並能在一定范圍內主動移動身體重心後仍維持原來的體位。三級平衡:他動動態平衡。被測試者在受到外力干擾而移動身體重心後仍恢復並維持原來的體位。Berg平衡評定方法共有14項檢測內容,操作如下:坐一站;無支撐站立;足著地,無支撐坐位;站一坐;床一椅轉移;無支撐閉眼站立;雙足並攏,無支撐站立;上肢向前伸;從地面拾物;轉身向後看;轉體360;用足交替踏台階;雙足前後位,無支撐站立;單腿站立。每項評分0~4分,滿分56分,得分高表明平衡功能好,低則表明平衡功能差,低於40分表明有摔倒的危險。
3、相比較Berg平衡評定,三級平衡評定的使用范圍更加廣泛,對使用者的專業性要求更低,極易進行推廣使用,更好一些。
『伍』 作業療法功能評定的方法有哪些
1.觀察法是憑借觀察者的感覺器官或其他輔助工具,對患者進行有目的有計劃地考察的一種方法此方法簡便易行,通過與患者的交談或在患者進行一些活動時,觀察患者的各種反應行為等
2.調查法是以提出問題的形式收集被檢查者相關資料的一種方法調查的方式可以分為問卷法和談話法問卷法以書面形式收集資料,是康復評定常用的方法
3.量表法是運用標准化的量表對患者的功能進行測定的方法康復評定常用的是等級量表法和總結量表法等級量表是將功能按照某種標准排成順序,故又稱「順序測量」
例如,Lovett肌力檢查法從異常到正常將肌力分為012345級總結量表法又稱「累加性量表」,其內容由一系列技能或功能活動組成,根據被試者的表現,對每一項技能或功能活動進行評分如Fugl-Meyer肢體運動功能評定Barthel日常活動動作能力指數評定等
4.儀器測量法是藉助於各種儀器設備對被試者的某一生物或功能性的變數(如關節活動范圍最大耗氧量握力等)進行實際客觀的直接測量而獲得絕對的量化記錄的方法這一方法能夠將某種功能狀況精確地量化,不僅能夠得出客觀數據,而且能探究障礙發生的原因該法主要用於器官或系統損傷引起的功能障礙檢查,如關節活動度測量等速運動肌力測定靜態與動態平衡功能評定步態分析心肺運動負荷測驗等
5.視覺模擬尺法是通過使用一條標有刻度的直線(長度為10cm15cm或20cm)
來定量評定某種障礙或症狀的一種方法直線的兩端點標明為某種症狀的兩個極端表現
以疼痛為例,左端點為「無痛」,右端點為「非常痛」,中間區域為從無痛到非常痛的疼痛程度過渡情況要求被試者根據自覺症狀的程度在直線范圍內進行選擇,然後測量檢查者測量「零點」至被試者所選擇點之間的距離視覺模擬尺法可用於各種症狀或障礙的評定,是一種用途很廣的評定方法
『陸』 康復評定技術讀書筆記
1. 概念
康復評定(rehabilitation evaluation) 是指對病、傷、殘者的功能狀況及其水平進行客觀、定性或定量的描述,並對結果做出合理解釋的過程,又稱功能評定。
2. 內容
康復評定分為 臨床評定 和 功能評定 。
功能評定包括 單項功能評定 和 總體功能評定
檢查內容包括:
一般資料
主訴:患者就診的最主要症狀或體征和發病期限
現病史
既往史
個人史
婚姻及生育史
家族史
體格檢查
功能評定:軀體功能、言語(交流)功能、精神心理功能及社會適應功能,軀體功能包括肌力評定,肌張力評定,關節活動度評定、步態分析、平衡與功能評定、偏癱運動功能評定。
3.目的
明確功能障礙的性質
明確功能障礙的范圍
明確功能障礙的程度
明確康復目標與治療計劃
評價康復治療和預後判斷
4. 信度
信度(reliability) 又稱可靠性,是指評定方法可重復性和穩定性的程度,用信度系數(coefficient)表示。
包括 組內和組間信度檢驗 。
組內信度檢驗 是由同一組受試者間隔一定的時間使用同一評定方法進行前後兩次評定,是檢驗時間間隔對評定結果穩定性的影響,也稱重測信度。
組間信度檢驗 是不同評定者按相同的評定方法來評定同一組患者時的一致性,以估計評定者的客觀性。
5. 效度
效度(validity) 又稱准確性,指測量方法的真實性與有效性,是指一組評定方法的評定效果符合評定目的的程度。
評定所表明的為受試者功能障礙的特性
反映功能障礙嚴重的程度
方法:關聯效度(相關關系檢查) > 構想效度(現有評定方法) >內容效度
6. 靈敏度
靈敏度是指選擇的評定方法應該對所評定的內容敏感,即能測出受試者某一個特質、行為或程度上的有意義的變化。
真陽性 / (假陰性 + 真陽性)檢驗效度的一個標准
7. 特異性
特異性是指應用一種特定方法評定無某種功能障礙的群體時,可能會出現真陰性(無功能障礙且評定結果也證實)和假陽性(無功能障礙但評定結果顯示有功能障礙)等情況。
真陰性 / (假陽性 + 真陰性) 檢驗效度的一個標准
1. 定性評定
把握研究對象的 「質」
2. 定量評定
等級資料量化評定:肌力評定,生活活動能力評定,各類量表等
計量資料評定:關節活動度(°),步幅(cm),肌力檢查(N.m)
3. 工作流程
初期評定: 入院時的評定
中期評定:恢復快的患者建議1~2周評定一次;對恢復比較慢的患者,可用3~4周評定一次
末期評定:出院前的評定
康復醫學的主要目的不是追求疾病的」治癒「,而是著力於最大限度地恢復患者功能,使其能重返社會。
獨立程度 分為四級:
完全獨立(無需依賴)
大部分獨立(少部分依賴)
小部分獨立(大部分依賴)
無法獨立(完全依賴)
注意:
正確的評定方法,測量值要與 正常的參考值 做對比, 左右側身體比較
掌握合適的評定時間,每次評定的時間不宜太長,以免引起患者疲勞
處理好醫患溝通,積極爭取患者與家屬的支持
由同一個評定者評定患者的功能狀況,在不同時期評定不宜更換評定者
防止意外發生
一、人體形態學測量
身體素質評定
肌力 :指肌肉工作時克服內外阻力的能力,靜力性力量 和 爆發性力量
耐力 :指人體長時間進行肌肉工作的能力
速度 :反應速度、動作速度和周期性運動的位移速度
平衡協調性 :平衡指人體不論在什麼位置,在靜止、運動或受外力作用下的狀態,自動調整姿勢並維持姿勢的過程;協調指人體產生平滑、准確、有控制的運動能力,它要求運動時要有一定的方向、節奏、適當的距離、速度和肌力,以准確到達運動目標。
靈敏度 :指人體在各種復雜情況下,在快速、准確和協調地改變身體姿勢、轉換動作和隨機應變的能力,是運動功能和身體素質在運動活動中綜合表現。一般有目測法和游戲測定法。
二、關節活動度評定※
關節活動度(range of motion, ROM) ,又稱關節活動范圍,是指關節的遠端向著或離開近端運動,遠端骨所達到的新位置與近端骨之間的夾角。
測量時,除前臂旋轉檢查以手掌處於矢狀面時為 0 ° 時,其餘關節一律以肢體處於解剖位的 0 °
分為主動關節活動度和被動關節活動度。
主動關節活動度反映關節活動程度與肌肉的力量;被動關節活動度反映關節在活動末端的性質。
主動運動不能而被動運動正常者,常為神經麻痹或肌肉、肌腱斷裂所致;
主動運動和被動運動均部分受限者,常為關節僵硬,主要為關節內黏連、肌肉痙攣或攣縮或關節長時間固定所致;
主動運動與被動運動均不能者,常為關節僵直,說明構成關節的骨骼間已有骨性或牢固的纖維連接。
先評定關節的主動運動范圍,後評定被動運動范圍,並與對側相應關節評定結果進行比較。
1. 肩關節
屈曲、伸展。 屈曲:0° ~ 170°,伸展 0° ~ 60°
外展、內收。 外展:0° ~ 170°,內收 0° ~ 45°,內收:肩關節處於 20° ~ 45° 屈曲位,上肢從身體前方向內運動
外旋、內旋。 外旋:0° ~ 90°,內旋:0° ~ 90°
水平屈曲、水平伸展。取坐位,肩關節外展 90°,伸肘,手掌向下,水平屈曲 0° ~ 135°,水平伸展 0° ~ 30°
2. 肘關節
屈曲、伸展。屈曲 0° ~ 145°,伸展 0 °,過伸展 0° ~ 5°
3. 前臂
旋前、旋後。旋前 0° ~ 90°,旋後 0° ~ 90°
4. 腕關節
掌屈、背屈。掌屈 0° ~ 90°,背屈 0° ~ 70°
橈偏、尺偏。橈偏 0° ~ 25°,尺偏為 0° ~ 55° ,內尺外橈
5. 手指
1. 掌指關節(MP)
屈曲、伸展。屈曲 0° ~ 90°,伸展 0° ~ 45°
外展、內收。外展或內收 0° ~ 20°
2. 近端指間關節(PIP)
屈曲、伸展。屈曲 0° ~ 100°,伸展 0°
3. 遠端指間關節(DIP)
屈曲、伸展。屈曲 0° ~ 90°,伸展 0° ~ 10°
6. 拇指
外展、內收。外展 0° ~ 60°,內收 0° ~ 60°
掌側外展、掌側內收。掌側外展 0° ~ 90°,掌側內收 0° ~ 90°
對掌
掌指關節(MP)。屈曲 0° ~ 60°,伸展 0° ~ 10°
指間關節(IP)。屈曲 0° ~ 80°,伸展 0° ~ 10°
7. 髖關節
8. 膝關節
9. 踝關節
10. 頸椎
11. 胸椎和腰椎
(略)
1. 基本概念
肌力 是指肌肉或肌群收縮時產生的最大力量,分為靜態肌力和動態肌力。
肌力評定 是指評定受試者在主動運動時肌肉或肌群的收縮力量,用來評價肌肉的功能狀態。
2. 肌的分類
原動肌:又稱主動肌,是發起和完成一個動作的主要動作肌。
拮抗肌:與原動肌其相反作用的肌肉,即與運動方向相反並起拮抗作用的肌肉。
固定肌:為了充分發揮原動肌的作用,必須將其相對固定的一端的骨骼充分固定,參與固定作用的肌肉就是固定肌。
協同肌:配合原動肌並隨著原動肌一起收縮或肌群
3. 肌收縮的類型
等長收縮:只改變肌肉張力而長度基本不變的收縮形式。張力等於外加阻力,肌長度不變。
等張收縮:只改變肌肉長度而肌肉張力基本不變的收縮形式。
向心性收縮: 特點是肌肉起止點彼此靠近且肌長度縮短,張力大於外加阻力,肌長度縮短,如揮臂、高抬腿等
離心性收縮: 特定是肌肉起止點批次遠離且肌長度增加,障礙小於外加阻力,肌長度拉長,如蹲下運動、下坡跑、從高處跳落等動作。
4. 適應症和禁忌症
禁忌症:
局部炎症、關節腔積液、關節不穩、急性扭傷
局部嚴重的疼痛
嚴重的心臟病或高血壓
5. 注意事項
必要的示範,患者配合
減少干擾因素,如疼痛、疲勞、衣服過厚或過緊等
避免引起不良反應,如血壓升高,心臟負荷增加等
避免代償運動
6. 結果記錄與分析
結果記錄:
肌力等級:0 ~ 5級,必要時註明 「+」 、「—」號
若ROM受限,應記錄范圍
有痙攣、攣縮、疼痛等情況應註明
結果分析:
肌力評定時,注意健側和患側的對比
7. 評定方法
徒手肌力評定 與 器械測定肌力
握力計
捏力計
拉力計
等長肌力測試台
等速運動測定儀:速度固定,保持設備勻速運動。
測定參數
等速運動測定的參數
峰力矩:力矩曲線的最高點,單位是 牛*米
最佳用力角度:產生峰力矩時相應的關節角度 ==> 關節角度力矩曲線
到達峰力矩的時間:從肌肉開始收縮至達到峰力矩所用的時間,單位是秒(爆發力) ==> 時間力矩曲線
力矩加速能力(爆發力):力矩開始1/8 s 所做的功的大小,或者包繞的面積
峰力矩與體重比
肌肉做功量,一次收縮做的功,可測定多次,取最大值
耐力比 = 最後 20% 收縮的峰力矩平均值 / 最初 20% 收縮的峰力矩平均值 * 100%
拮抗肌力矩比:原動肌與拮抗肌力矩之比
關節活動范圍
重力效應力矩
1. 基本概念
肌張力是指肌肉組織在靜息狀態下的一種持續的、細小的不隨意收縮。
本質是 緊張性牽張反射
2. 異常肌張力
肌張力增高:痙攣(具有速度依賴性,速度越高,越易發生)/僵硬(同痙攣相比,僵硬相對繼續,且不依賴被動運動的速度,即無速度依賴性)
肌張力低下:肌肉鬆弛、軟弱,被動運動阻力減弱甚至消失
肌張力障礙:肌肉收縮或快或慢,動作重復、扭曲畸形等一些列不自主運動等,肌張力通常不可預測
3. 器械檢查
生物力學檢查法
電生理檢查法
4. 痙攣的評定標准
改良的 Ashworth 分級法
Penn 分級法
Clonus分級法
5. 肌張力低下的評定標准
輕度
中輕度
6. 注意事項
注意選擇合適的時間和適宜的環境,治療前後最好選擇同一時間段進行評定
注意合並症的問題,充分了解患者的身體狀況,排除葯物等因素的影響
(略)
1. 基本概念
協調功能: 協調又稱共濟。指產生平滑、准確、有控制的運動能力,它要求有適當的速度、距離、方向、節奏和肌力。
協調運動: 指在中樞神經系統控制下,與特定運動或動作相關的肌群以一定的時空關系共同作用,從而產生平穩、准確、有控制的運動。
協調功能障礙 :協調功能障礙又稱共濟失調。協調功能障礙是指以笨拙的、不平衡的和不準確的運動為特點的異常運動。
2. 協調功能障礙與中樞神經系統的損傷
小腦功能不全的協調功能障礙特徵
辯距不良 :畫圓形或橫8字試驗
意向性震顫:手足越接近目標,震顫越明顯
姿勢性震顫
輪替運動障礙:完成快速交替動作有困難
運動分離:完成動作時不是一個平滑的動作,而是一連串的運動成分
基底節功能不全的協調功能障礙特徵(帕金森,腦卒中後遺症)※
靜止性震顫 : 靜止時有震顫,活動後減輕
運動不能:啟動運動有困難
手足徐動:四肢、軀干、面部以外的部位出現緩慢的、不隨意的扭曲運動
偏身舞蹈症
肌張力紊亂
脊髓後索功能不全的協調運動障礙特徵(精細觸覺和意識性深感覺減退或消失,不能藉助視覺就不知道關節的位置和運動的方向,兩點辨別覺和振動覺也消失)
平衡紊亂
步態異常
辯距不良
3. 協調功能評定的目的和內容
協調功能評定的目的
協調功能評定的內容
啟動和停止動作是否准確
運動是否順暢、平滑
4. 非平衡性協調功能評定(身體不在直立位)
5. 平衡性協調功能評定(身體在直立位)
這里取協調功能評定中的一部分概念 ——精細協調功能障礙,為平面范圍內協調性設置一個標准,而不是為了評定協調功能障礙
1. 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引起的運動控制功能障礙
異常肌張力。痙攣主要發生抗重力肌群,上肢為屈肌型痙攣,下肢為伸肌型痙攣
異常的運動模式。聯帶運動 區別於 分離運動
反射的異常。卒中早期,患側肢體肌張力低下,反射消失;卒中中期,深反射亢進,出現痙攣和聯帶運動
聯合反應。健側運動引起患側不自主運動,上肢運動引起下肢不自主運動
其他
2. 運動控制功能評定
肌張力評定
改良的 Ashworth 分級法
Penn分級法
Clonus分級法
異常運動模式的評定
Brunnstorm 評定法 0 ~ 5 級
0 馳緩階段
痙攣階段階段
聯帶運動階段
部分分離運動階段
分離運動階段
正常階段
Bobath 評定法
Fugl-Meyer 評定法
塑料杯從一側移動到另一側(塑料杯不能變形)
將糖豆從一個容器移動到另一個容器
畫水平線碰到垂直線,20s 內放十次(至少有5次碰到垂直線)
反射判定
聯合反應判定
其他障礙的評定
一、Barthel 指數評定
Barthel 指數 (Barthel Index)是國內使用最多的一種日常生活評定的方法。
1. 內容
Barthel 分成10項內容,根據是否需要幫助及需要幫助程度分為 0 5 10 15,總分100分
進食
穿衣
大便控制
小便控制
上下樓梯
如廁
修飾:洗臉/刷牙/梳頭/刮臉
洗澡
轉移
行走
2. 結果判斷
< 20 : 嚴重功能障礙
< 40 : 生活需要很大幫助
< 60 : 生活需要幫助
> 60 : 生活基本自理
3. 注意事項
關注患者能做什麼,而不是可能或應達到什麼程度
二、功能獨立性評定
1. 功能獨立性評定(functional independent measure) 有專利,在國內應用有困難
自我料理 6 項 * 7 = 42
括約肌控制 2 項 * 7 = 14
轉移能力 3 項 * 7 = 21
運動能力 2 項 * 7 = 14
交流 2項 * 7 = 14
社交 3 項 * 7 = 21
2. 結果判斷
126 : 完全獨立
108 ~ 125 :基本獨立
90 ~ 107 :極輕度依賴或有條件的獨立
72 ~ 89:輕度依賴
54 ~ 71:中度依賴
36 ~ 53:重度依賴
19 ~ 35:極重度依賴
18:完全依賴
五、精神心理功能評定
六、言語與吞咽功能評定
七、生活質量與社會功能評定
八、臨床常見疾病康復評定
一、腦血管意外後康復評定
1. 聯合反應
聯合反應(associated reaction)是指當身體某一部位進行抗阻運動或主動用力時,誘發患側相關肌群不自主張力增高或出現運動反應。
對側性聯合反應:健側的運動引起患側的某些肌肉群的張力增高
同側性聯合反應:上肢的運動引起下肢的某些肌肉群的張力增高
2. 聯帶運動
聯帶運動(synergy movement)又稱共同運動或協同運動,是病理性的異常運動模式,是指腦損傷後患者活動患側肢體某一個關節時,不能做單關節運動,而臨近的關節甚至整個肢體都出現一種不可控制的相同運動。
3. 姿勢反射異常
緊張性反射
平衡運動性反射
4. 肌張力異常
二、脊髓損傷後康復評定
脊髓損傷(SCI,Spinal Cord Injury)
脊髓是大腦和軀體之間傳遞運動和感覺信息的主要通路,是中樞神經系統的組成部分。
全長 42 ~ 45 cm,31個節段,即8個頸節(C1 ~ C8),12 個胸節(T1 ~ T12), 5 個腰節(L1 ~ L5),5個骶節(S1 ~ S5)和一個尾節。
三、腦性癱瘓康復評定
兒童腦性癱瘓(cerebral palsy, CP),指出生前到出生後一個月以內由於各種原因所致的非進行性腦損傷綜合證。
四、骨折後康復評定
分類
是否與外界相通:開放性骨折(骨頭處與外界相通) 和 閉合性骨折
骨折程度:完全性骨折和不完全性骨折
骨折固定度:穩定性骨折和不穩定性骨折
骨折的形態:橫形、移位、粉碎性骨折
『柒』 認知障礙康復的康復評定
認知障礙的評定主要依靠臨床神經心理學檢查,通過評定可以為診斷、治療、療效觀察以及判斷預後提供客觀依據。
常用的評定方法有:
1.篩查法
通過快速的神經綜合功能的甄別測驗從總體上大致檢出患者是否存在認知障礙。常用的有認知功能篩查量表有簡易精神狀態檢查量表、認知能力篩查檢查量表等。
2.特異性檢查法
用於詳細評定某種特殊類型的認知障礙。
3.成套測驗
一整套標准化的測驗主要用於認知功能較全面的定量測定。常用的有神經心理學成套測驗、洛文思頓作業療法用認知成套測驗等。
4.功能檢查法
通過直接觀察患者從事日常生活活動的情況來評價相關認知功能障礙的程度。常用的有作業療法-日常生活活動神經行為評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