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預應力混凝土孔道留設的方法及施工中應注意哪些問題
後張法常用金屬波紋管或塑料波紋管,施工順序:定位筋安裝--坐標檢查、調整--穿波紋管,
注意:1、金屬波紋管容易被焊接鋼筋時的焊渣燙壞,澆築混凝土進入水泥漿;
2、頂板負彎矩波紋管注意螺旋方向,避免穿鋼絞線嗆茬,比如第一孔大樁號半跨和第二孔小樁號半跨的波紋管螺旋方向一致;
3、澆築混凝土前,穿襯管,振搗棒不要接觸管道,避免波紋管變形、破壞導致無法穿鋼絞線,跨年安裝的梁注意封堵管端;
4、定位筋坐標准確,否則張拉後起拱達不到要求;
5、梁體內部管的接頭必須密封良好,避免進水泥漿造成堵塞;
『貳』 預應力混凝土工程預應力鋼筋孔道留置要求有哪些
預應力混凝土工程預應力鋼筋孔道留置要求如下:
1、孔道留設:構件中留設孔道主要為穿預應力鋼筋(束)及張拉錨固後灌漿用,預留孔道形狀有直線、曲線和折線形,
2、留設方法:鋼管抽芯法、膠管抽芯法、預埋管法
3、孔道留設的基本要求:
孔道直徑應保證預應力筋(束)能順利穿過。
孔道應按設計要求的位置、尺寸埋設准確、牢固,澆築混凝土時不應出現移位和變形。
在設計規定位置上留設灌漿孔。
在曲線孔道的曲線波峰部位應設置排氣兼泌水管,必要時可在最低點設置排水管。
灌漿孔及泌水管的孔徑應能保證漿液暢通。
『叄』 後張法孔道的問題
1-正確,管道可以是波紋鋼管或PE管。
2-管子不抽出來,留在那,混凝土養護到強度後才可以張拉,穿束稍微早點可以,但怕腐蝕。
3-張拉錨固後結構兩端就受到額外的壓應力了,灌漿後通過漿體還能傳遞一部分應力。
預應力混凝土是近幾年發展起來的一門新技術,它是在構件承受外荷載前,預先在構件的受拉區對混凝土施加預應力,這種壓力通常稱為預應力。 其原理 是通過構件在使用階段的外荷載作用下產生的拉應力,首先要抵消預壓應力。
這就推遲了混凝土裂縫的出現,同時也限制了裂縫的開展,從而提高了構件的抗裂度和剛度。對混凝土構件受拉區施加預壓應力的方法,是張拉受拉區中的預應力鋼筋,通過預應力鋼筋和混凝土間的粘結力或錨具,將預應力鋼筋的彈性收縮力傳遞到混凝土構件中,並產生預壓應力。
先張法是在澆築混凝土構件前張拉預應力鋼筋,並將張拉的預應力鋼筋臨時固定在台座或鋼模上,然後再澆築混凝土,待混凝土達到一定強度(一般不低於設計強度等級的75%),保證預應力筋與混凝土有足夠的粘結力時,放鬆預應力筋,藉助於混凝土與預應力筋的粘結,使混凝土產生預壓應力。
一、預應力筋的張拉
預應力筋的張拉程序:0→105%σcon持荷2minσcon,0→103%σcon。
其中,σcon為預應力筋的張拉控制應力。
建立上述張拉程序的目的是為了減少預應力的鬆弛損失。
預應力筋的張拉可採用單根張拉或多根同時張拉,多根預應力筋同時張拉時,必須事先調整初應力,使其相互之間的應力一致,張拉過程中應抽查預應力值,其偏差不得大於或小於按一個構件全部鋼絲預應力總值的5%。
在張拉過程中應避免預應力筋斷裂或滑脫,同時為了校核預應力值,在張拉過程中應測出預應力筋的實際伸長值,實際伸長值與設計計算理論伸長值的相對允許偏差為6%。
二、混凝土的澆築和養護
確定預應力混凝土的配合比時,應盡量減少混凝土的收縮和徐變,以減少預應力損失。預應力筋張拉完成後,鋼筋綁扎、模板拼裝和混凝土澆築等工作應盡快跟上,每條生產線應一次澆築完畢。混凝土應振搗密實。
混凝土澆築時,振動器不得碰撞預應力筋,混凝土可採用自然養護或濕熱養護,但必須注意,當預應力混凝土構件進行濕熱養護時,應採取正確的養護制度以減少由於溫差引起的應力損失。
三、預應力筋放張
預應力筋放張過程是預應力的傳遞過程,應確定適宜的放鬆順序、放鬆方法及相應的技術措施。放張過程應使預應力構件自由壓縮,避免過大的沖擊和偏心。先張法預應力筋放張時,宜緩慢放鬆錨固裝置,使各根預應力筋同時緩慢放鬆,以避免引起構件翹曲、開裂和斷筋現象。先張法施工工藝見圖。
後張法是先澆築混凝土,後張拉鋼筋的方法。在製作構件或塊體時,在放置預應力的部位預先留設孔道,待混凝土達到設計規定的強度後,將預應力筋穿入預留孔道內,用張拉機具將預應力筋張拉到設計規定的控制應力後,藉助錨具把預應力筋錨固在構件端部,最後進行孔道灌漿。
一、孔道的留設
孔道留設是後張法構件製作的關鍵工序之一。後張法粘結預應力筋預留孔道的規格、數量、位置和形狀除應符合設計要求外,必須符合以下規定:
預留孔道的定位應牢固,澆築混凝土時不應出現移位和變形;孔道應平順,端部的預埋錨墊板應垂直於孔道中心線;成孔用管道應密封良好,接頭應嚴密且不得漏漿。孔道留設的方法有:鋼管抽芯法、膠管抽芯法和預埋波紋管法。
二、預應力筋張拉
張拉程序一般與先張法相同,但應注意:對配有多根預應力筋的構件,應分批對稱張拉;對平卧疊層澆築的預應力混凝土構件,宜先上後下逐層進行張拉。可逐層增大張拉力來彌補該預應力損失。
三、孔道灌漿
預應力筋張拉後,應隨即進行孔道灌漿,孔道內水泥漿應飽滿、密實,以防預應力筋銹蝕,同時增加結構的抗裂性和耐久性。
灌漿前,混凝土孔道應用壓力水沖刷干凈並潤濕孔壁,可用電動或手動壓漿泵進行灌漿。灌漿除應滿足強度和粘結力要求外,尚應有較大的流動性和較小的干縮性、泌水性。故灌漿宜用標號不低於42.5級的普通硅酸鹽水泥配製的水泥漿。後張法工藝圖見圖。
一、相同點
1)對混凝土的要求相同: 在預應力混凝土結構中,混凝土的強度等級不低於C30;當採用鋼絞線、鋼絲、熱處理鋼筋做預應力鋼筋時,混凝土的強度等級不宜低於C40;對構件混凝土的強度如無設計規定,則不低於設計的混凝土立方體抗壓強度標准值的75%。
2)張拉程序相同
二、不同點
1)構件製作先後順序不同: 先張法是先張拉後製作構件,後張法是先製作構件後張拉預應力筋。
2)固定構件的錨具不同: 先張法一般採用的鋼絲夾具和張拉機具如張拉夾具和錨固夾具以及穿心式千斤頂、電動螺桿張拉機、卷揚機等;後張法因預應力筋、錨具和張拉機具是配套使用,一般採用的錨具有單根粗鋼筋錨具、鋼筋束和鋼絞線錨具,採用的張拉機具有拉桿式千斤頂和錐錨式千斤頂等。
3)施工工藝不同: 張拉鋼筋時間不一樣,先張法是先開始張拉,而後張法是等澆築完混凝土構件後張拉預應力筋;先張法需要混凝土預應力筋放張程序;後張法需要預留埋管制孔工序,最後還有孔道灌漿工序等。
4)使用范圍不同: 先張法多用於預制構件廠生產定型的中小型構件,也常用於生產預應力橋跨結構等;後張法宜用於現場生產大型預應力構件、特種結構和構築物,也可作為一種預應力構件的拼裝手段。
根據先張法和後張法預應力混凝土的施工工藝流程,先張法和後張法各有其特點,在施工過程中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合理科學應用,加之隨著預應力技術的廣泛推廣和普及,其必將在工程施工領域內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伍』 後張法孔道留設有哪幾種
後張法孔道留設的方法有:預埋金屬螺旋管留孔、預埋塑料波紋管留孔、抽拔剛管留孔、膠管充氣抽芯留孔。
見一級建造師職業資格考試用書-建築工程管理與實務P135頁。
『陸』 預應力張拉施工有哪些基本規定
一】、先張法預應力施工
1.台座在先張法生產中,承受預應力筋的全部張拉力。因此台座應有足夠的強度、剛度和穩定性。台座按構造形式可群眾觀點為墩式和槽式兩類。
2.長線台座檯面(或胎模)要平整,在鋪設預應力筋前應塗刷非油質類模板隔離劑,隔離劑的隔離層效果要好,以減少檯面的咬合力、粘結力與摩擦力。隔離劑不應沾污預應力筋,以免影響預應力筋與混凝土的粘結。
3.在先張法中,施加預應力宜採用一端張拉工藝,張拉控制應力和程序按圖紙設計要求進行。當設計無具體要求時,一般採用0——1.03σcon。張拉時,根據構件情況可採用單根、多根或整體一次進行長拉。當採用單根張拉時,其張拉順序宜由下向上,由中到邊(對稱)進行。全部張拉工作完畢,應立即澆築混凝土。超過24h,尚未澆築混凝土時,必須對預應力筋進行再次檢查;如檢查的應力值與允許值差超過誤差范圍時,必須重新張拉。
4.先張法預應力筋張拉後與設計位置的偏差不得大於5mm,且不得大於構件界面短邊邊長的4%。在澆築混凝土前,發生斷裂或滑脫的預應力筋必須予以更換。
5.預應力筋放張時,混凝土強度應符合設計要求;當設計無要求時,不應低於設計的混凝土立方體抗壓強度標准值的75%。放張時宜緩慢放鬆錨固裝置,使各根預應力筋同時緩慢放鬆。
二】、後張法預應力(有粘結)施工
1.預應力筋孔道形狀有直線、曲線和折線三種類型。孔道的留設可採用預埋金屬螺旋管留孔、預埋塑料波形管留孔、插拔鋼管留孔和膠管充氣抽芯留孔等方法。在留設預應力筋孔道的同時,尚應按要求合理留設灌漿孔、排氣孔和沁水管。
留孔位置要准確,通常按設計位置固定在鋼筋骨架、定位筋和網片筋上。
2.按要求進行預應力筋下料、編束(單根穿孔的預應力筋不編束),並穿入孔道(簡稱穿束)。穿束可在混凝土澆築之前進行,也可在混凝土澆築之後進行。
3.預應力筋張拉時,混凝土強度必須符合設計要求;當設計無具體要求時,不低於設計的混凝土立方體抗壓強度標准值的75%。
4.張拉程序和方式要符合設計要求;通常預應力筋張拉方式有一端張拉、兩端張拉、分批張拉、分階段張拉、分段張拉和補償張拉等方式。張拉程序通常為:普通鬆弛預應力筋採用0---1.03或0---1.05(持荷2min)---σcon;低松馳預應力筋採用0---σcon或0---1.01σcon。
張拉順序:採用對稱張拉的原則。對於平卧重疊構件張拉順序宜先上後下逐層進行,每層對稱張拉的原則,為了減少因上下層之間摩擦引起的預應力損失,可逐層適當加大張拉力。
5.若混凝土構件遇有孔洞、露筋、管道串通、裂縫等缺陷或構件端支承版變形、板面與管道中心不垂直等缺陷,均應採取有效措施處理,並達到設計要求後才能進行預應力筋張拉。
6.預應力筋的張拉以控制張拉力值(預先換算成油壓表讀數)為主,以預應力筋張拉伸長值作校核。對後張法預應力結構構件,斷裂或滑脫的預應力筋數量嚴禁超過同一截面預應力筋總數的3%,且每束鋼絲不得超過一根。
7.預應力筋張拉完畢後應及時進行孔道灌漿。宜用52.5級硅酸鹽水泥或普通硅酸鹽水泥調制的水泥漿,水灰比不應大於0.45,強度不應小於30N/mm2。
三】無粘結預應力施工
無粘結預應力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新技術,其作法是在預應力筋表面塗敷防腐潤滑油脂,並外包塑料護套製成無粘結預應力筋後,如同普通鋼筋一樣先鋪設在支好的模板內;然後,澆築混凝土,待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要求後再張拉錨固。它的特點是不需預留孔道和灌漿,施工簡單等。
在無粘結預應力施工中,主要工作是無粘結預應力筋的鋪設、張拉和錨固區的處理。
1.無粘結預應力筋的鋪設:一般在普通鋼筋綁扎後期開始鋪設無粘結預應力筋,並與普通鋼筋綁扎穿插進行。無粘結預應力筋的鋪設位置應嚴格按設計要求就位,用間距為1——2m的支撐鋼筋或鋼筋馬凳控制並固定位置,用鋼絲綁扎牢固,確保混凝土澆築中預應力筋不移位。
2.無粘結預應力筋端頭承壓板應嚴格按設計要求的位置用釘子固定在端模板上或用點焊固定在鋼筋上,確保無粘結預應力曲線筋或折線筋末端的切線與承壓板相垂直,並確保就位安裝牢固,位置准確。
3.無粘結預應力筋的張拉應嚴格按設計要求進行。通常,在預應力混凝土樓蓋中的張拉順序是先張拉樓板、後張拉樓面梁。板中的無粘結筋可依次張拉,梁中的無粘結筋可對稱張拉。
當曲線無粘結預應力筋長度超過35m時,宜採用兩端張拉。當長度超過70m時,宜採用分段張拉。正式張拉這前,宜用千斤頂將無粘結預應力筋先往復抽動1——2次後再張拉,以降低摩阻力。
『柒』 預應力混凝土構件孔道留設的方法有哪幾種
預應力混凝土構件孔道留設可採用抽芯無縫鋼管、充氣(水)膠管或波紋管(預埋)等。
『捌』 在後張法預應力混凝土結構中,預留預應力筋孔道的方法有哪幾種
預應力混凝土構件孔道留設可採用抽芯無縫鋼管、充氣(水)膠管或波紋管(預埋)等。
混凝土構件後張法預應力筋及預留孔道布置有哪些要求
1 預制構件中預留孔道之間的水平凈間距不宜小於50mm,且不宜小於粗骨料粒徑的1.25倍;孔道至構件邊緣的凈間距不宜小於30mm,且不宜小於孔道直徑的50%;
2 現澆混凝土梁中預留孔道在豎直方向的凈間距不應小於孔道外徑,水平方向的凈間距不宜小於1.5倍孔道外徑,且不應小於粗骨料粒徑的1.25倍;從孔道外壁至構件邊緣的凈間距,梁底不宜小於50mm,梁側不宜小於40mm,裂縫控制等級為三級的梁,梁底、梁側分別不宜小於60mm和50mm。
3 預留孔道的內徑宜比預應力束外徑及需穿過孔道的連接器外徑大6mm~15mm,且孔道的截面積宜為穿入預應力束截面積的3.0~4.0倍。
4 當有可靠經驗並能保證混凝土澆築質量時,預留孔道可水平並列貼緊布置,但並排的數量不應超過2束。
5 在現澆樓板中採用扁形錨固體系時,穿過每個預留孔道的預應力筋數量宜為3~5根;在常用荷載情況下,孔道在水平方向的凈間距不應超過8倍板厚及1.5m中的較大值。
6 板中單根無粘結預應力筋的間距不宜大於板厚的6倍,且不宜大於1m;帶狀束的無粘結預應力筋根數不宜多於5根,帶狀束間距不宜大於板厚的12倍,且不宜大於2.4m。
7 梁中集束布置的無粘結預應力筋,集束的水平凈間距不宜小於50mm,束至構件邊緣的凈距不宜小於4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