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使用方法 > 中醫養生保健常用方法

中醫養生保健常用方法

發布時間:2022-09-19 16:19:42

㈠ 關於中醫養生方法

中醫是中華民族傳承了幾千年的優秀寶藏,很多優秀的老中醫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用最樸素的行動詮釋了中醫養生的真諦。那麼,你知道中醫崇尚的養生 方法 有哪些嗎?下面是我帶來關於中醫養生方法,歡迎大家閱讀。

中醫崇尚的養生方法有哪些

中醫養生方法1. 規律作息

生活簡單、作息規律,是五位國寶中醫奉行多年不渝的養生圭臬。

清晨5點半或6點起床運動,然後看診、閱讀、寫字,晚上11點以前一定會就寢。

每天寫書打電腦,88歲的中醫師易權衡以「8小時工作、8小時睡眠、8小時適當運動」的三八原則,維持活力充沛。

作息不固定、生理時鍾被打亂,影響健康甚鉅。新近日本的動物研究發現,生理時鍾錯亂,會影響身體荷爾蒙分泌,引發多種疾病,甚至讓血壓飆升,嚴重危害心血管功能。

尤其睡眠充足最重要。國寶中醫們不熬夜,每天睡足7~8小時,因為睡眠是補氣養生根本。

《黃帝內經》提到:「人卧則血歸於肝。」以中醫觀點來看,晚上11點至凌晨3點,血液流經中醫的肝膽系統,此時身體獲得完全休息,就能修復肝功能、恢復體力和思考能力。

董延齡中醫師提醒,睡前不要做太劇烈的運動,或者耗費腦力的事情,睡不著不用勉強,不妨先拉把椅子坐下來,慢慢將呼吸下沉,靜坐10分鍾放空腦袋,稍有睡意再回去睡覺。

或者可准備一盆溫熱水泡腳,易權衡醫師說,「腳溫熱較好睡,」利用泡腳或按壓摩擦腳底中間的湧泉穴,腳丫子暖了,很快就能進入夢鄉。

中醫養生方法2. 多喝茶

晨起一杯濃濃的龍井綠茶,是百歲中醫師姜通喚醒身心的良方。「是那種苦到臉會變色的茶,」負責照顧父親飲食的姜家女兒笑說。但近幾年因飲食清淡少油,姜通已改喝較淡的龍井茶,怕傷到腸胃。

「來,來喝茶,」易權衡醫師喜歡喝茶,采訪當天正巧遇到寒流,他拿著巴掌大的不銹鋼壺走來走去,一遍遍專注地沖茶、倒茶,無論是訪客或患者,人人手捧一杯熱呼呼的茶,格外溫暖。

茶含有多種抗氧化物,對健康的功效早為人所知。以中醫觀點,茶具有利尿、解毒、生津止渴、清熱和安定心神功能,很適合長期用腦用眼的人,前市立中醫醫院營養師許雲卿提到。

但要特別注意:

◎ 沖泡水溫80℃:水溫太高會破壞綠茶中的有效成分。

◎ 不宜久泡:茶沖泡後要把葉子撈出來,茶葉不可在水裡泡超過8小時,以免產生大量單寧酸,損傷胃壁。

◎ 飯後不要喝濃茶:茶葉單寧酸和食物中的蛋白質結合後,會讓腸胃蠕動變慢,反而更不利消化。茶含少量咖啡因,神經衰弱、產婦、失眠或胃潰瘍的人不建議飲用。

中醫養生方法3. 書寫

寫書法、 日記 或做詩詞繪畫,則能抒發心情,維持內心平靜。

美國的研究發現,寫日記能夠紓緩內心痛苦,加強體內免疫系統,改善身體狀況,甚至可預防或緩解憂鬱症。 性格淡薄寧靜的中醫師馬光亞,有「從容老人」封號,他認為養生首重心情放寬,不要急、慢慢來,練毛筆字正是鍛煉心性的好方法。

馬光亞年幼時偶然在木板上以毛筆字書寫,受到兄長贊美後啟發興趣,從此愛上書法藝術,不但用毛筆抄寫醫書葯方,也把平日所見所聞、以詩詞方式記錄下來。後來他也愛用毛筆畫畫,無論是家鄉田園、竹子、花鳥或鴿子,都有樸拙的趣味。

愛妻情深的中醫師巫水生,則習慣用毛筆寫日記,30年從未間斷,迄今將近200本。

年輕時中醫啟蒙老師薛位珍讓巫水生學寫毛筆字,一方面是讓他靜下心來,二來則是訓練他把脈時的手腕穩定度。

有趣的是,寫日記的好習慣,也幫他免除了一次土地官司糾紛。有次巫水生碰上別人借他土地不還鬧上法院,幸好他有寫日記習慣,借土地的過程也詳細記載在日記里,當他出示日記給法官看時,法官一度懷疑,直到他拿出一百多本日記,才讓法官相信不是編造,最後平安化解這場官司。

中醫養生方法4. 睡午覺

利用午睡鬆弛一下恢復體力,不但能提升工作效率,也可降低血壓、減少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濃濃的八字眉、看來有點嚴肅的中醫師巫水生,年過七旬卻能每天從早上10點看診到晚上8點,他的好體力,讓許多年輕醫師自嘆不如。原來他午餐吃得簡單,吃完一碗麥片後必定中場喊卡,休息小睡一會,補充下半場元氣。

但午睡時間不宜過長,建議不超過半小時,才不會影響到晚上的睡眠狀況。

中醫養生方法5. 靜心

信仰,是支持國寶中醫的靜心力量。美國針對100位百歲人瑞所做的調查發現,信仰是超越飲食和運動的長壽原因。

走進馬光亞醫師家裡,廳堂中央一幅等人高的白衣大士觀世音圖,是他心緒平靜的依靠。馬光亞生前信奉聞聲救苦的觀世音菩薩,每日虔誠念經拜拜,「神明有幫助我,」他曾這樣告訴女兒說。

巫水生是虔誠__,每個星期日固定上教堂禮拜,行醫遇上困惑、內心不安時,他總會合掌禱告。說也奇怪,有時禱告完後心情豁然開朗,自然會發現合適患者的葯方。

中醫養生方法6. 菜多肉少

國寶中醫們飲食清淡,菜多肉少是大原則。

易家餐桌上, 最常出現兩道青菜搭配一小塊豬肉、雞肉或蒸魚,「一碗白飯吃完就算了,」飲食適量,白飯配菜,是易權衡醫師維持體態均衡的原因。他舉出歷代養生醫家主張素食多蔬,而現代醫學也證明,蔬菜中含有豐富維生素和纖維質,多吃對身體有益。

巫水生醫師因家族遺傳血壓偏高,所以飲食中特別注意攝取大量蔬果,每天下午四、五點,必定補充一杯現打綜合蔬果汁。只有到外頭餐廳用餐時,他才會「破例」吃點肉,「但經常一個月還吃不到一次,」他說。但巫水生也提醒,蔬果汁在中醫里偏涼性,最好白天喝,不要在睡前飲用,以免影響腸胃功能,反而不好入睡。

會做菜的董延齡,因年輕時歷經戰亂逃難,受過飢荒所苦,腸胃功能較差,因此多選擇平或溫性的葉菜類及豆類,如包心菜、四季豆等。他並自己腌漬香椿醬,香椿有清熱解毒、健胃理氣功效,對胃不好的人有幫助。

中醫養生方法7. 和緩運動+按摩

打一套八段錦就能讓全身細胞活躍起來;按摩則可讓筋絡暢通,加強氣血流動。

「你看我這把年紀了,還有肌肉喔,」76歲的中醫師董延齡自豪地捲起袖子,露出結實的二頭肌,這是他持續運動50年的成果。他結合各家養生功法,自創「延齡操」,每天拍打轉動全身筋骨關節;此外,他並搭配按摩小腿經絡,促進下肢循環,他深信「變老,從腳開始。」除了鬆弛全身筋肉關節,並可加上按摩筋絡,促進血液循環、加強臟腑功能。

92高齡辭世的馬光亞教授,生前沒有任何慢性病,他視力極佳,可看到月歷上的小字;且一口好牙、氣色紅潤,一點都不顯老。他自述保持年輕的秘訣是,每天做穴道按摩。早上起床後先將手心搓熱按摩全臉,按摩眼睛和耳朵的穴道;另外他也會按壓腳底中間的湧泉穴,有滋補腎經的青春功效。

中醫養生方法8. 好學不倦

多樣化興趣,讓國寶中醫保持頭腦靈活、心情開朗,每天生活充實、新鮮而有趣。研究也發現,活到老、學到老,可讓人變得更聰明。大量廣泛的閱讀、手不釋卷,是每位國寶中醫師的習慣。百歲人瑞中醫師姜通,具有西醫資格,他精通英、日語,每日除閱讀國內報章雜志外,也翻閱國外期刊資訊,隨時更新醫療資訊。

平時他最愛窩在西門町老咖啡店裡的一角,喝咖啡、寫稿、閱讀,享受沒人打擾的悠閑午後。「啊,那家 蛋糕 是自己做的,特別好吃,」提到愛吃的甜食,姜通還會露出孩子般開心而滿足的笑容。對任何事都充滿好奇,姜通的另一興趣是跳舞,而且持續到八十多歲還在跳,他年過百歲仍腳步輕盈、動作敏捷優雅,不是沒有原因。他從大學時代開始跳舞,一星期要跳上三、四次,後來也拉太太一塊去跳,夫妻倆很享受共同跳舞的忘我樂趣。

一席長袍執筆揮毫,儒雅斯文的馬光亞教授,私底下則喜歡高歌一曲,他常在家唱卡拉OK,無論國台語歌都認真學唱,也唱得有模有樣。女兒馬育台回憶說,父親的拿手歌曲是「采檳榔」,在告別式上他們還特別播放一段父親的歌聲,讓眾人懷念不已。

持續活動、好學不倦,以及永保赤子之心,國寶中醫為養生做了最好的註解。

中醫養生方法相關 文章 :

1. 古代中醫十種養生方法

2. 中醫二十四小時養生方法是怎樣

3. 中醫養生的方法

4. 中醫養生保健的5種方法

5. 常見的中醫養生方法

6. 中醫話養生


㈡ 中醫養生保健的5種方法

中醫養生保健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中國老百姓最常用的養生保健方式,那麼在養生保健中,中醫有什麼功效呢?下面由我為大家介紹中醫養生保健方法吧。

中醫養生保健法1、 老年養生十訓

人至老年氣血逐漸虛衰,故尤應注意其衣食住行。應少肉多菜、注言多行、少食多嚼、少怒多笑、少鹽多醋、少欲多施、少煩多眠、少車多步。

中醫養生保健法2、“四不養生”

“不急不惱百年不老,不懶不饞益壽延年”,這句言語聽起來雖然簡單,卻說明了精神養生、運動養生和飲食養生有利於健康長壽的大道理。

“不急不惱百年不老”:說明了精神養生的重要性,指平時注意修身養性,並善於調節情志有利於健康。現代醫學將人的行為模式分為兩種,即A型行為類型(A型性格)及B型行為類型(B型性格)。

A型性格的特點是性格急躁,爭強好勝,過分的自負,固執,好爭辯,好沖動,富含敵意,具有攻擊性等。

B型性格的特點是性情隨和,與世無爭,淡泊人生,不爭名利,易滿足,生活悠閑自在,工作從容不迫,為人平易近人。美國學對3524名男子進行了長達8年半的跟蹤觀察,發現A型行為者的冠心病發病率是B型行為者的2倍,復發率是5倍,死亡率為7倍,由此可見不急不惱,性情隨和,情緒樂觀的精神養生者益長壽

“不懶不饞益壽延年”:說明了運動養生和飲食養生的重要性。不懶是指運動養生,即平時手腳勤、不懶惰,經常參加體力及腦力勞動,或經常參加各種有益於身體健康的活動,適量的運動是保證身體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不饞是指飲食養生,即日常生活的飲食結構合理,平時的飲食能夠做到多樣化,粗細糧搭配、葷素搭配,不偏食,這樣有利於各種營養物質的吸收和利用,也是重要的養生方法之一。所以說,不懶不饞有益於益壽延年是有一定道理的。

中醫養生保健法3、 健身長壽氣功按摩十八法

主要通過調身來調和營衛,疏通氣血,使經絡暢通,功能恢復,人體各器官相互協調,機能趨於正常,以達治癒疾病,健身長壽的目的。

預備功;揉發梳頭;雙鳴天鼓;旋指搗耳;運目養神;刮眼明目;捋鼻防感;浴面生華;叩齒固腎;攪海吞津;豎推肩井;橫摩胸肋;正反揉腹;背搓腰際;敲打命門;按摩上肢;按摩下肢;按摩湧泉;全身拍打和收功等。

其具體操作方法為:①預備功:兩手置於小腹前,兩手臂微屈,手心向上,手指尖相對,從頭至腳依次放鬆後意念集中於下丹田。自然呼吸,逐步達到輕、柔、勻。②豎推肩井功:用兩掌心左右交叉按摩肩井穴及其周圍,同時腰部隨上肢的擺動而自由轉動。對治療肩背痛、落枕、舉臂困難、甲亢等均有一定療效。③敲打命門功:雙手握拳,通過自由轉腰時用左右拳輪換敲打前後命門。具有強腰壯腎,對消化系統疾病亦有一定療效。④全身拍打功:用拳或掌在丹田、腹部、胸部、腰部、背部、肩部、頭部、上肢、下肢作輕松而富有彈性的拍打。具有舒筋活絡,祛風濕,強筋健骨之功。

中醫養生保健法4、 夏季養生

風俗“夏”原為“大”的意思。萬物至此皆已長大故名立夏。諺雲“立夏東風少疾痾,適逢初八果生多,雷鳴甲子庚辰日,定主蝗蟲損稻禾”

起居立夏、小滿在農歷四月中,稱之為孟夏(夏之初)。此時天氣漸熱,植物繁盛,中醫認為此時人體的心臟機能處於旺盛時期。根據順應四時的養生法則,人在整個夏季的養生中要注重對心臟的特別養護。《醫學源流論》說:“心為一身之主,臟腑百骸皆聽命於心,故為君主”。

心藏神,故為神明之用。“心主神志,心主神明,故稱心藏神。”

飲食盛夏酷暑,人體出汗多,需補充水分,保持機體平衡。夏日炎熱,胃腸功能受暑熱刺激相對減弱。為此,保證胃腸功能正常,選用食物滋養補益,抵禦暑熱侵襲,是夏季養生的重要一環。古代醫學家李時珍曾提出,食粥一大碗是夏季最佳飲食。如將綠豆、蓮子、荷葉、蘆根、扁豆等加入粳米中一並煮粥,並擱涼後食用。

中醫養生保健法5、 健腎強身簡易按摩法

祖國醫學認為,腎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腎虧或腎氣過早衰退的人,可呈現內分泌功能率亂,免疫功能低下,並可影向其它臟腑器官的生理機能,導致早衰。

揉丹田:丹田位於肚臍下一寸至二寸處,相當於石門穴位置。方法是將手搓熱後,用右手中間三指在該處旋轉按摩五十至六十次。能健腎固精,並改善胃腸功能。

按腎俞:腎俞穴位於第二、三腰椎間水平兩旁一寸處,兩手搓熱後用手掌上下來回按摩五十至六十次,兩側同時或交替進行。對腎虛腰痛等有防治作用。

摩湧泉:湧泉穴位於足心凹陷處,為足少陰腎經之首穴。方法是用右手中間三指按摩左足心,用左手三指按摩右足心,左右交替進行,各按摩六十至八十次至足心發熱為止,能強筋健步,引虛火下行,對心悸失眠、雙足疲軟無力等有防治作用。以上三法,依次而行,早晚各一次,常年不斷,必然見效。

㈢ 中醫養生保健的常用方法

中醫養生保健的常用方法

中醫養生保健的常用方法,人們常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現在人們工作壓力大,有時候不注意身體就會出現一些問題,人生的`路還很長,我們需要愛惜自己的身體,下面我就來分享中醫養生保健的常用方法。

中醫養生保健的常用方法1

飲食養生

合理飲食可以調養精氣,糾正臟腑陰陽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壽。中醫養生理論認為,飲食要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無蓄為益,五菜為充」,還要重視五味調和,否則,會因營養失衡、體質偏頗、五臟六俯功能失調而致病。

動形養生

中醫認為,「人慾勞於形,百病不能成」。因此,古人在醫療及生活實踐中摸索形成了諸如按摩、氣功、太極拳、八卦掌、五禽戲等動形方式,以強身延年。當然,人若勞累過度,則容易引起「勞傷」,也稱「五勞所傷」,即久視傷血、久卧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靜神養生

靜神養生在傳統中醫養生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古人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保持神氣清靜,心理平衡,可以保養天真元氣,使五臟安和,有助於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和延年益壽。反之,則會導致情志內傷,如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以至誘發種種身心疾患。

修身養生

中醫養生理論認為,凡追求健康長壽者首先應從修身養性做起,如平日應排除各種妄念,多說好話、多行善事,可使自己心胸開闊、情緒安定,從而維持身心健康。

中醫養生保健的常用方法2

宜常搽:每天清晨,搓熱雙手,以中指沿鼻部兩側自下而上,搽到額部兩手向兩側分開,經兩頰而下,可反復10餘次,至面部輕輕發熱為度;可以使面部紅潤光澤,消除疲勞。

發宜常梳:用雙手十指伸入發間,用手指梳頭;從前到後按搓頭部,每次梳頭50—100次,可流通氣血,清醒頭腦。

目宜常運:將眼球自左至右轉動10餘次,再自右至左轉動10餘次,然後閉目休息片刻。每日可做4—5次,可以清肝明目。

耳宜常凝:兩手掩耳,低頭、仰頭5—7次,頭腦清凈,驅除雜念;常做這種動作,可去頭眩之疾。

齒宜常叩:每天清晨睡醒之時,把牙齒上下叩合,先叩臼齒30次,再叩前齒30次;可令人牙齒堅固不痛。

口宜常閉:每日經常閉口調息,舌抵上顎,呼吸均勻和緩。

津宜常咽:每日清晨,以舌抵上顎,或用舌尖舔動上顎,漱津滿口時,分數次咽下,有助於消化功能。

氣宜常提:在吸氣時,稍用意用力,提肛門連同會陰上升,稍後,在緩緩呼氣放下,每日可做5—7次;有利於氣機升降。

心宜常靜:每天抽出一定時間,排除各種雜念的干擾,靜心安神,從而使氣血平和,思維敏捷。

㈣ 中醫養生方法有哪幾種

人們常常把養生分為生理、心理、哲理養生三個層次。對於一般人,注重身體的健康,接觸最多的就是生理養生。那麼,其他的兩種養生方式能帶給我們什麼樣的益處呢?今天就帶大家來了解下三大中醫養生法。

三、心理養生

一是調攝情志,二要修養德行。因為人的情志活動和道德修養,對人的身心健康關系極大。

所謂“情志”,就是中醫所說的“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七種精神因素,是人受外在環境各種刺激所引起的反映。既是生理反映,也是心理反映。通常情況下,不會引起疾病,但過於激烈或持久,或自身過於敏感,都會導致疾病。如喜傷心、思傷脾,怒傷肝,悲憂傷肺,驚恐傷腎,所以要重視調攝情志。

㈤ 中醫養生保健方法都有那些

養生是歷代人類追求的目標,以追求延年益壽、強身健體、駐顏美容為養生目的。中醫養生的基本原則是陰陽平衡、整體觀念、辨證施治、氣化萬物、穩態調節、調中求和。中醫養生方法:

第一、順應自然界變化,主動適應自然界,采大地之精華,避免自然界對人體的影響;

第二、飲食調養,利用食物養生、食物防病、食物治療;

第三、情志調護;



第四、勞逸養生,包括體力、腦力、房室均要適度;

第五、運用中葯、針灸、按摩、氣功等方法,通過治未病:未病先防、已病防變、病後防復發及後遺症這一系列的辦法來達到養生的目的。

㈥ 中醫一天24小時的養生方法

中醫養生,要對時對症,不同的季節、不同的節氣有不同的養生方法,每天不同的時辰也有具體的養生方法,下面是我整理的一天24小時的養生方法,歡迎閱讀。

在中醫理論中,不僅四季的變換是一個完整的循環,有一套相應的養生理論,一天24小時也是如此。由於古人將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因此這套養生之法又被清代養生家尤乘稱為「十二時辰無病法」。

中醫認為,人體內的經氣就像潮水一樣,會隨著時間的流動,在各經脈間起伏流注,且每個時辰都會有不同的經脈「值班」。如果能夠順應這種經脈的變化,採用不同的方法,就可以達到良好的養生效果。

一天24小時的養生方法

亥時(晚9~11時),為三焦經當令。「亥」字在古文中是生命重新孕育的意思,所以你要想讓身體有一個好的起點,就要從此刻擁有好的睡眠開始。對老年人而言,可能存在睡眠困難問題,但不管採取什麼方式,盡量在晚上11點半前進入睡眠狀態。

子時(子夜11~凌晨1時),膽經當令。這段時間正是中醫養生中特別強調的「子覺」時間。《黃帝內經》里,「凡是十一藏取決於膽」講的就是人體內有11個臟器都依賴膽經的功能支持,因此要有足夠優質的睡眠以保膽經獲得充足的能量。

丑時(凌晨1時~3時)為肝經當令。靜心養氣是最好的保肝方法。要特別指出的是,某些年輕一族如在這個時間喝酒,將會對肝造成極大的損傷。

寅時(凌晨3時~5時),肺經當令。按照中醫理論,寅時是人體陽氣的開始,也是人體氣血從靜變為動的開始,必須要有深度睡眠,最怕有人打擾。

卯時(早晨5~7時),大腸經當令。早起不貪睡,晨起首先活動四肢筋骨,打太極拳,叩齒摩面或雙手扣後腦,做「鳴天鼓」。

辰時(上午7~9時),胃經當令。活動後喝一杯開水,用木梳梳發百遍,然後洗漱。早餐應該清淡,要吃飽。飯後可以百步走,但不宜做強度鍛煉。

巳時(上午9~11時),脾經當令。開窗通風後,可從事腦力活動,但要注意勞逸結合,讓眼睛得到及時的休息。

午時(上午11時~午後1時),心經當令。這是午餐時間,除要營養豐富,葷素搭配外,建議可以喝點湯,菜要少鹽。酒可喝但不能醉。飯後宜睡半小時,不要過多。

未時(午後1~3時),小腸經當令。午睡後可做少量和緩的運動,喝一杯茶。

申時(午後3~5時),膀胱經當令。這是最好的學習時間,記憶力和判斷力都很活躍。除用腦學習外,要注意多喝水。

酉時(午後5~7時),腎經當令。這是腎虛者補腎的最好時機。晚飯宜吃少、清淡,可以喝點粥。

戌時(晚7~9時),心包經當令。准備睡眠,睡前要靜心養氣,用冷水洗臉、溫水刷牙、熱水洗腳,睡宜採取右側卧位。

這種養生法的核心就是順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規律,重點睡好子午覺,以此達到養生的目的。

四季養生 小常識

一、 平衡飲食

(一)六種保健品

1、 綠茶

2、 紅葡萄酒

3、 豆漿

4、 酸奶

5、 骨頭湯

6、 蘑菇湯

綠茶第一抗癌,第二能堅固牙齒,第三腦血管不易破裂

紅葡萄酒,紅葡萄的皮上有一種東西,叫逆轉醇,抗衰老

常喝人不得心臟病,還能降血壓降血脂

(二)人體需要弱鹼

什麼是弱鹼?蔬菜、水果

1、谷

老玉米是黃金作物,含大量的卵磷脂、亞油酸、穀物醇、VE

蕎麥含18%的纖維素,三降,清理腸道

薯類:白薯、紅薯、山葯、土豆

燕麥:三降

小米:除濕、健脾、鎮靜、安眠

2、豆:一兩大豆蛋白等於二兩關瘦肉,等於三肉雞蛋,等於四兩大米

大豆中起碼有5種抗癌物質,特別是飴黃酮,它能防治預防、治療乳腺癌,但只在大豆中才有

豆漿里含的是寡糖,它100%吸收,而且豆漿里含有鉀鈣鎂待,鈣比牛奶含量多。

3、菜

美國人認為胡蘿卜是美容菜,養頭發、養皮膚、養粘膜

第一,它養粘膜,不容易感冒;第二,它健美;第三,它有點抗癌作用,而且對眼睛特別好

常吃南瓜不得糖尿病,常吃苦瓜也不得糖尿病

西紅柿裡面有東西叫蕃茄素,它和蛋白質結合在一起周圍有纖維素包裹,很難出來,所以必須高溫,加溫到一定程度才出來。

大蒜,先把它切成片,一片一片的薄片放在空氣里15分鍾,它跟氧氣結合以後產生大蒜素。大蒜本身不抗癌,大蒜素才抗癌

黑木耳有兩個作用,其中一個是使不粘稠,(網路知道:黑木耳還有較強的.吸附作用,經常食用利於使體內產生的垃圾及時排出體外。黑木耳對膽結石、腎結石也有較好的化解功能,黑木耳的作用因為它所含的植物鹼具有促進消化道、泌尿道各種腺體分泌的特性,植物鹼能協同這些分泌物催化結石,潤滑腸道。)

如果你吃花生米,千萬不要吃,實在要吃,把皮剝了吃,提高血小板止血用的,我們中老年人千萬不要吃了。

花粉是植物的精子,它孕育著生命,營養最豐富,在植物里是最好的東西

假如有牛肉,又有豬肉,應該吃豬肉,牛肉問題太多

如果有豬肉人,又有羊肉,吃羊肉;有羊肉又有雞肉,吃雞肉;有雞有魚,吃魚;有魚有蝦,那吃蝦呀

魚容易普及,魚肉蛋白一小時就能吸收,吸收率為100%,而牛肉蛋白3小時才吸收。魚對老年人,身體虛弱的人特別合適。當然蝦比魚還好

要吃7成飽,一輩子不得胃病,吃8成飽最多了,若吃10成飽,那2成沒有用,是廢物。要老年人特別要只吃7成飽

二、物質平衡

(一)1克螺旋藻等於1000克各種蔬菜的綜合。營養特別豐富,最全面,營養分布最平衡,而且是鹼性食品。

輻射對我們影響很大,但有幾個方法可以預防:第一喝綠茶,第二吃青菜,第三吃螺旋藻,第四吃藻復康。藻復康是最好的,根據自己的經濟條件選擇一種,實在不行就吃青菜蘿卜。

(二)有氧運動

飯後45分鍾再運動,而且老年人的運動散步20分鍾就可以了。

早上鍛煉,基礎血壓高,基礎體溫高、腎上腺素比傍晚高出4倍,有心臟病的人很容易出問題。

70歲以上的老人,慢慢起,先動動胳膊動動腿,再按摩按摩心臟,坐一兩分鍾再起來。

午睡時間是午飯後半小時,而且最好睡一個小時。

睡前洗個熱水澡,水溫40~50度,這會使睡眠質量提高。

(三)晨練注意事項

中老年人早晨激烈運動有百害而無一利。

三、心裡狀態

1、5個避免生氣的方法:一是躲避;二是轉移,即人家罵你你去釣魚、下棋當沒聽見;三是釋放,人家罵你,你不要跟他對罵,你該找個知心朋友談談,釋放出來,要不然擱在心裡要得病的;四是升華;五是控制,這是最主要的一個方法,就是你怎麼罵我我不怕。

2、笑使很多病都不得。第一不得偏頭痛,第二不得後背痛,因為笑的時候微循環旺盛。痛則不通,不通則痛。

3、只有笑才能鍛煉腸胃。笑在國際上已經成為一個健康的標准。

4、笑促進腦下垂體產生腦內胚,它是天然的麻醉劑。

㈦ 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養生方法有哪些

養生指保養、調養、頤養生命。以期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養生對人們的身體其實是起著很大的作用的,掌握正確的養生 方法 很重要。下面跟我一起來看看常用的養生方法吧!

常用的養生方法

1、飲食養生

合理飲食可以調養精氣,糾正臟腑陰陽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壽。中醫養生理論認為,飲食要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無蓄為益,五菜為充”,還要重視五味調和,否則,會因營養失衡、體質偏頗、五臟六俯功能失調而致病。

2、動形養生

中醫認為,“人慾勞於形,百病不能成”。因此,古人在醫療及生活實踐中摸索形成了諸如按摩、氣功、 太極拳 、八卦掌、五禽戲等動形方式,以強身延年。當然,人若勞累過度,則容易引起“勞傷”,也稱“五勞所傷”,即久視傷血、久卧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3、靜神養生

靜神養生在傳統中醫養生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古人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保持神氣清靜,心理平衡,可以保養天真元氣,使五臟安和,有助於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和延年益壽。反之,則會導致情志內傷,如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以至誘發種種身心疾患。

4、修身養生

中醫養生理論認為,凡追求健康長壽者首先應從修身養性做起,如平日應排除各種妄念,多說好話、多行善事,可使自己心胸開闊、情緒安定,從而維持身心健康。

5、調氣養生

人體元氣有化生、推動與固攝血液、溫養全身組織、抗拒病邪、增強臟腑機能的作用。營養失衡、勞逸失當、情志失調、病邪夾擊等諸多因素,可致元氣虛、陷、滯、逆,進而使機體發生病理變化。中醫調氣養生法主張通過慎起居、順四時、戒過勞、防過逸、調飲食、和五味、調七情、省言語、習吐納等一系列 措施 來調養元氣、祛病延年。

6、調神養生

精神樂觀,則氣舒神旺;精神抑鬱,則氣結神頹;喜怒不節,則氣耗神消。故清心寡慾可使心氣平和、血脈流暢、精神安定,雖有大驚猝恐而不能為害。調神之法,參禪入定,或心有所恃,或弦歌自娛,或山林探幽,以氣度從容,心思安定,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則神調。

7、吐納養生

即今之氣功。氣功之要,一是靜心,靜而不思,若能無外無我,可以養神而致長壽。二是以意引氣,以氣行周身,通達經絡,包括通任督、通小周天、通大周天等各種方法,達到養氣養神、經脈流暢,保健強身。

氣功,作為醫療保健,其歷史源遠流長。它起源於唐堯時期,奠基於春秋戰國,以後歷代有所發展。遠在兩千多年前先秦時期的醫學著作和其他著作中,就有關於氣功的論述。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一批簡帛醫書中,就有描述氣功的帛書帛畫。《黃帝內經》中亦有不少地方與氣功有關,但這一詞在古代未普遍使用,而是直到現代才盛行起來;在古代,仍稱為導引、吐納。服氣等。

葛洪在其《抱朴子》中,對氣功養生的 經驗 和方法作了較詳細的記載。南北朝時代,陶弘景輯錄了六朝以前的氣功養生經驗,編輯成《養性延命錄》,占該書之半的《服氣療病》和《導引按摩》兩部分,有些內容與目前在應用的動靜功法極為相似。

巢元方《諸病源候論》中,於絕大部分證候下都載有導引、吐納的方法,約有260餘種,可說是隋代以前氣功療法的一次 總結 。孫思邈的《攝養枕中方》一書,其中導引、行氣兩節,專論古代氣功。孫氏特別強調“氣息得理,即百病不生”的呼吸鍛煉作用。他還介紹了六字訣的具體運用,以及動功“天竺國按摩婆羅門法”計十八勢、“老子按摩法”計四十九個動作。

8、導引養生

又稱為練形養生。導引吐納,自古即用於描述氣功及形體強身,未有細致確定的區分。這里則專指以形體動作為主導方法的養生,所謂“主導”,是因為這種方法本身也要求有呼吸動作的配合。這類養生術有五禽戲、八段錦、易筋經、太極拳以及被動的推拿等。

9、食餌養生

通過調節食物的品質、數量、進食規律,以及迴避有害的食物以養生,也包括餌葯養生(古稱神仙服餌),其內容包括食性、食養、食療、食節、飲食禁忌及葯養等。

10、保精養生

精氣神為人之三寶,精化氣,氣生神,故精又為人之動力源泉。保精之法,開源節流。節流有二:一是養神,神安不亂,精不妄耗,清靜無為,恬愉自保。二是節房室,古人將男女好合、房事傷精看得很重,認為精生有限,而性慾無節則過耗,將致疾短壽。開源即促精生長、吸引采補。前者有食餌、葯物、修煉等法可以試行,後者則主要與房中術有關。

11、環境養生

人的生活,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環境的影響,因而對水土氣候、地形地貌、森林植被等均有所選擇。古人主張在高爽、幽靜、向陽、背風、水清、林秀、草芳之處結廬修養,故多選擇名山大川、幽雅清靜之處。現實生活中只要達到適宜也就可以。

12、熏治養生

以傳統中醫芳香熏治,達到養生目的。古人熏治消毒常採用的葯物有艾草、蒼術、貫眾等。臨床上運用蒼術的方劑很多, 端午節 前後,古人有用蒼術“辟疫邪”的習俗,或用蒼術熏屋,或以蒼術和辛夷、薄荷、蒼耳子等多種中葯做成香袋、香囊掛於室內、佩於身上。達到辟疫邪、身芳香之功效。

熏治養生,芳香辟晦、清熱解毒。可安寢、預防時疫、凈化空氣、改善亞健康、驅蚊去蟲等。對於現代都市人群,可謂萬能養生方。自行買香葯熏治劑量及方法較難掌握,故推薦古格藏香坊《四部醫典》藏葯名香。(摘自《古格藏香坊》)

13、鍛煉養生

吃完飯後散步一小時,可以幫助消化食物,促進血液而循環,增加食慾,減少患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風險

十大養生常識是錯誤的

錯誤一:流鼻血時要抬高下巴

這種方式唯一的好處就是不會把鼻血流到地板上,但不會止鼻血,反而會讓鼻血流進咽喉里,甚至可能引起嘔吐和窒息。正確做法是,在流鼻血的鼻孔中塞上一團小棉球,輕壓鼻翼,並將頭部向前傾,或在脖子上圍一條冰毛巾或濕毛巾也能止血。

錯誤二:刮掉腋毛,就能減少流汗

刮腋毛對於阻止汗液產生沒有任何影響,反倒是刮腋毛後,腋窩因為排出的水分無法隱藏而在衣服上留下汗漬。而且,刮腋毛也容易造成毛根膿腫。正確做法是,在汗水分解之前清洗流汗的腋窩即可。

錯誤三:汗是臭的

汗是沒有味道的。不過汗水中含有很多有機物質,這些物質對細菌而言都是有養分的,但細菌分解汗液時,才會產生難聞的排泄物。

錯誤四:飯後立即刷牙

吃完東西立即刷牙,會使食物中的酸侵蝕琺琅質,這樣只會加強食物中的酸性對牙齒的破壞作用。正確做法是,先漱口,過半小時後再刷牙。

錯誤五:葯物對男女效果一樣

最新研究表明,葯物對男女療效絕對不一樣。例如阿司匹林可以幫男性預防心肌梗塞,但對女性卻效果不大。像麻醉劑這類可溶於油脂的葯物,女性用的劑量要大於男性。

錯誤六:每天梳頭100下有益健康

過分梳頭會刺激頭皮上的皮脂腺,尤其是油性發質的人,更該少梳頭。如果是乾性發質的長發,就比較適合多梳頭。不過最好用天然鬃毛製成的梳子,這樣更不易傷頭皮。

錯誤七:走路比站著耗費體力

因為,站立時,雙腿一直在承受身體的重量,兩只腳都不能放鬆。而走路卻是一條腿承受重量時,另一條則在放鬆。

錯誤八:血甜的人容易被蚊子叮

蚊子根本聞不到血的味道。但蚊子對熱特別敏感,連0.05攝氏度的差別都能分辨出來。因此,當我們呼出二氧化碳和水蒸氣時,就會招蚊子了。

錯誤九:廁所是很不衛生的地方

經常用水清洗的廁所比人們刻板印象中干凈多了。家庭細菌研究專家發現,家中大多數細菌都躲在冰箱內壁的排水管內,抹布上的細菌量也比廁所多。

錯誤十:聰明的人腦袋大

大腦的大小不是決定聰明與否的關鍵,腦結構才最重要。人腦的功能是由神經網路決定的,而智商低的人是因為這方面的某些功能已經死亡,而與腦子大小無關。

怎麼樣,看過之後是不是很驚訝呢?原來這些一直在我們腦海中根深蒂固的小常識竟然是錯誤的,趕快糾正一下吧,避免造成更大的危害。

生活中的養生方式

1、早餐一定要吃好

吃飯一定要是:早上吃好,中午吃飽,晚上吃少。現在的人相反了,早上馬虎,中午對付,晚上大吃大喝,這就是百病之根。早上這頓飯,等於吃補葯,是最重要的一頓飯,一定要吃營養早餐。營養早餐必須具備四樣東西:谷類、豆漿、雞蛋或肉,主食必須要有蔬菜加水果。假如只有兩種以下的早餐,就屬於低質量早餐。現在我們中國人20%不吃早餐,50%-60%不會吃早餐,早餐營養不好,中午、晚上是補不回來的。

2、全世界最不好的習慣是抽煙

全世界最不好的五種習慣,第一號不好的習慣就是抽煙。一生吸煙的人,要少活20年到25年,吸一次煙,少活11分鍾。我為什麼比較年輕,比較健康,我一輩子沒抽過煙。誰在我面前抽煙,對不起,請你到外頭抽,你可以自殺,你不能殺人。大清早一起床就抽煙,尤其危害大。抽煙的人,氣管炎,肺氣腫,肺心病,最後肺癌,這是死亡三部曲。

3、營養過剩一樣中毒

一天吃東西有規定的:一、二、三、四、五、六。每天一盤蔬菜,必須要八兩到一斤;每天兩個水果;每天三勺清油,不要超過 25克;每天四兩米飯或四個饅頭;每天五種優質高蛋白,肉、蛋、奶、魚、豆,但有量規定,一兩肉,一個雞蛋,牛奶半斤,豆腐一塊或者一碗豆漿、豆腐腦,肉、蛋、魚30克不要超過一兩。六杯水或者六克鹽,現在講八杯水,每天一定要喝八杯水。因為水就是人的生命。現在很多人不會喝水,渴了才喝。錯了,一定有空就喝,不是渴了再喝。八杯茶行嗎?茶不行,八杯咖啡呢?飲料、咖啡、啤酒都不能代替水。要喝茶也喝淡茶,不能喝濃茶。千萬記住,水是人的生命。

4、人不是老死的,不是病死的,是氣死的

人哪能不生氣?人是感情動物,喜怒憂思悲恐驚。高興就要笑,不高興就要哭,生起氣來還要罵兩句呢,這是人感情豐富的表現。假如人只有一種感情,這個人就不健康。一個人感情很豐富,該怎麼樣就怎麼樣,但是你千萬記住:第一個不要過度,第二個過度了但是不要長時間,很快就調整過來,這才是健康的。 《黃帝內經》早就講得很清楚:“怒傷肝,喜傷心,悲傷肺,憂思傷脾,驚恐傷腎,百病皆生於氣。”講得很絕。很多人說老實話,不是老死的,不是病死的,是氣死的。當不了官,氣死了;提不了教授,氣死了;賺不了錢,氣死了;很多老年人為很小的事,氣死了。所以說人“不能不生氣,但一定要會生氣;一定不要當情緒的俘虜,一定要做情緒的主人;一定要去駕馭情緒,不要讓情緒駕馭你。”記住情緒是人們生氣的指揮棒,至關重要。

5、走路是非常好的鍛煉方式

什麼東西都是個度,吃飯是個度,睡覺是個度,鍛煉也是個度。不鍛煉不好,過度鍛煉也會降低免疫功能。每天鍛煉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鍛煉內容可以採取最簡單的辦法,走半個小時,光走路就行了,這是最簡單、最經濟、最有效的辦法。 但是走也是有講究的,年輕人要快走,逐步快走,快到什麼程度,一分鍾要達到130步,心跳要達到一分鍾120次,才能達到鍛煉心臟的目的。達到 130步、120次心跳,當然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要有個逐步適應過程,你這樣堅持半年,你的心肺功能可以大大提高,提高30%到50%! 一個人一定要從年輕開始,保持你的標准體重。一旦胖了以後,你想把它降下來談何容易,實際上不是不容易,關鍵在哪兒?控制嘴、多動腿,人就是“死在嘴上,懶在腿上”。

6、喝醉一次白酒,等於得一次急性肝炎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六種最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第一是吸煙,第二是酗酒,過量飲酒。少量喝還有好處,比如每天喝白酒一兩 ,喝葡萄酒尤其紅葡萄酒二兩,啤酒半斤到一斤。過多了以後傷害身體,傷肝,傷腦,傷心,傷各個臟器。喝醉一次白酒,等於得一次急性肝炎。大家記住,喝酒不僅傷肝,為什麼喝酒多的人, 記憶力 不行,認知能力下降?因為大腦細胞大量死亡。一天一兩白酒,這叫安全量。

看了常用的養生方法有哪些還看:

1. 常用養生保健方法有哪些

2. 古人常用的養生方法

3. 常用養生保健穴位

4. 養生運動有哪些項目

5. 養生用品有哪些

6. 常用的養生葯酒有哪些

㈧ 傳統的養生保健方法有哪些

中醫養生保健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中國老百姓最常用的養生保健方式,那麼在傳統的養生保健中,中醫有什麼功效呢?下面就讓我來告訴你傳統的養生保健方法有哪些。

傳統養生保健方法
1、 老年養生十訓

人至老年氣血逐漸虛衰,故尤應注意其衣食住行。應少肉多菜、注言多行、少食多嚼、少怒多笑、少鹽多醋、少欲多施、少煩多眠、少車多步。

2、“四不養生”

“不急不惱百年不老,不懶不饞益壽延年”,這句言語聽起來雖然簡單,卻說明了精神養生、運動養生和飲食養生有利於健康長壽的大道理。

“不急不惱百年不老”:說明了精神養生的重要性,指平時注意修身養性,並善於調節情志有利於健康。現代醫學將人的行為模式分為兩種,即A型行為類型(A型性格)及B型行為類型(B型性格)。

A型性格的特點是性格急躁,爭強好勝,過分的自負,固執,好爭辯,好沖動,富含敵意,具有攻擊性等。

B型性格的特點是性情隨和,與世無爭,淡泊人生,不爭名利,易滿足,生活悠閑自在,工作從容不迫,為人平易近人。美國學對3524名男子進行了長達8年半的跟蹤觀察,發現A型行為者的冠心病發病率是B型行為者的2倍,復發率是5倍,死亡率為7倍,由此可見不急不惱,性情隨和,情緒樂觀的精神養生者益長壽

“不懶不饞益壽延年”:說明了運動養生和飲食養生的重要性。不懶是指運動養生,即平時手腳勤、不懶惰,經常參加體力及腦力勞動,或經常參加各種有益於身體健康的活動,適量的運動是保證身體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不饞是指飲食養生,即日常生活的飲食結構合理,平時的飲食能夠做到多樣化,粗細糧搭配、葷素搭配,不偏食,這樣有利於各種營養物質的吸收和利用,也是重要的養生方法之一。所以說,不懶不饞有益於益壽延年是有一定道理的。

3、 健身長壽氣功按摩十八法

主要通過調身來調和營衛,疏通氣血,使經絡暢通,功能恢復,人體各器官相互協調,機能趨於正常,以達治癒疾病,健身長壽的目的。

預備功;揉發梳頭;雙鳴天鼓;旋指搗耳;運目養神;刮眼明目;捋鼻防感;浴面生華;叩齒固腎;攪海吞津;豎推肩井;橫摩胸肋;正反揉腹;背搓腰際;敲打命門;按摩上肢;按摩下肢;按摩湧泉;全身拍打和收功等。

其具體操作方法為:①預備功:兩手置於小腹前,兩手臂微屈,手心向上,手指尖相對,從頭至腳依次放鬆後意念集中於下丹田。自然呼吸,逐步達到輕、柔、勻。②豎推肩井功:用兩掌心左右交叉按摩肩井穴及其周圍,同時腰部隨上肢的擺動而自由轉動。對治療肩背痛、落枕、舉臂困難、甲亢等均有一定療效。③敲打命門功:雙手握拳,通過自由轉腰時用左右拳輪換敲打前後命門。具有強腰壯腎,對消化系統疾病亦有一定療效。④全身拍打功:用拳或掌在丹田、腹部、胸部、腰部、背部、肩部、頭部、上肢、下肢作輕松而富有彈性的拍打。具有舒筋活絡,祛風濕,強筋健骨之功。
傳統養生保健誤區
餐前散步:

散步是老少皆宜的有效鍛煉方法。我國俗話講:“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意即飯後散步有益健康。但據科學分析,飯後散步,並不正確。因為餐後食物集中在胃裡,這里需要大量的消化液和血液來消化食物。此時,如適當休息,全身血液便可適量地進入消化器官,使食物充分消化;如果餐後即行散步,血液需運送到全身其他部位,胃腸的血液供應相應減少,食物就得不到充分消化。餐後散步,對患有冠心病、高血壓、腦動脈硬化症、糖尿病、胃下垂、慢性食道病以及進行過胃手術的病人尤其不利。它有可能導致心絞痛,加重頭暈,上腹飽脹不適,體位性低血壓、早搏、心動過速,以及陣發性房顫等病症的出現。而餐前散步則不同,此時胃中空虛,脂肪細胞尚無新的脂肪酸進入,散步易將其“動員”出來化為熱量而消耗掉。故專家主張飯前1小時進行減肥鍛煉,如快速散步、慢跑等,持續約30-45分鍾,其效果較飯後運動好得多。

小常識:“飯後”小禁忌

飯後如果立即做一些對靈敏性和准確度要求較高的活動或工作,比如駕駛,則很容易導致不良後果。據美國保健學會專家的調查發現,許多車禍的發生與肇事者飯後立即駕駛有關。這是因為飯後血液都集中於胃部,大腦缺氧現象嚴重,注意力難以集中,反應速度減慢,靈活性下降。

餐前喝湯:

營養學證明,湯有營養醫療功能,尤其是炎熱的季節,湯更是餐桌上不可缺少的食物。實踐證明,喝湯應在餐前,這是因為餐前先喝幾口湯,可以使口腔、食道、胃腸得到一次“沖洗”,並使之潤滑,能使食物順暢下咽。同時,也可減少一些干硬食物對消化道的黏膜摩擦與刺激,這顯然有利於消化與吸收。如把喝湯放在餐後,便無法獲得這種效果,還會沖淡消化液的分泌,並易造成胃腸的飽脹感及不適感,日長月久,必然影響脾胃的功能,影響食物的消化與吸收。

小常識:肉類煲湯不適合晚上喝

有人說光喝湯不吃飯能減肥,所以很多人選擇在下班以後的晚餐,用一鍋熱氣騰騰的美味鮮湯犒勞自己,但專家建議晚餐應適當吃得清淡些,肉類煲湯較油、熱量高,不適合晚上食用,選在上午或中午吃比較好。

餐前小憩:

睡眠對恢復體力,提高免疫力,保證健康十分重要。不少人有午睡的習慣,而傳統的午睡在午餐後進行,但睡醒後,常常發生頭昏腦脹,四肢乏力,周身酸軟的不適感。這是由於進餐後,血液湧向胃腸道,去幫助消化食物,致使流向大腦與四肢的血液減少,大腦和肢體便得不到足夠的氧氣與養分供給,乳酸等代謝產物也無法及時排出,因而會出現上述症狀。新的午休方式是飯前睡午覺,即下班回家先吃點水果或牛奶後上床午睡半小時到一小時,然後再進午餐。實踐證明,這樣午休更能有效地消除疲勞,增進食慾,並可使餐後的食物能得到充分的消化與吸收。

小常識:6分鍾的強大威力

“短暫睡眠”的“強大威力”——僅僅一個“6分鍾的小盹”就能在較大程度上提高記憶力。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用時最短卻仍能對記憶功能有幫助的睡眠。這項研究結果表明,在人們進入睡眠狀態的那一刻,大腦中就發生了一些能增強我們記憶力的活動。

一系列關於睡眠的研究都表明:這種“短暫睡眠”對於那些每天需要處理大量信息,長期從事腦力工作的人來說至關重要,能夠很好地幫助他們恢復體力和干勁,增強工作效率。

餐前刷牙:

刷牙是預防齲齒所必須的手段與措施,故人們提出刷牙次數與時間是每天刷3次,每次3分鍾。傳統的刷牙是餐後進行,其實,這並不科學。近些年來,一些牙科專家提出,刷牙應在餐前進行。這是由於齲齒的形成,主要是牙垢和食物中的糖分發生化學反應,形成酸性物質腐蝕牙齒的結果。當人們進餐後,牙垢已與食物中的糖分發生化學反應,酸性物質已形成,再刷牙就遲了一步。因此,只有在餐前將牙垢去除掉,才能減少酸性物質的形成,保護牙齒的清潔。此外,進餐後,特別是酸性食物會使牙齒表面的保護層琺琅質松動,如此時刷牙也極易將牙齒保護層刷掉,對牙齒的健美十分不利。所以,提倡在餐前3-5分鍾刷牙。

餐前吃水果:

許多人習慣於餐後吃水果,認為這樣可以輔助食物中的蛋白質、脂肪、糖類等營養物質的消化和吸收。聽起來,這似乎也有道理。但一些營養學家認為,這是不正確的。因為,餐後吃水果,日久會導致消化功能紊亂,因食物進入胃內需經1-2小時消化後,才能慢慢排出,而水果極易被吸收,不需在胃中停留時間過久,極易引起腹脹、腹瀉或便秘等症,如在餐前吃水果,就可使人體免疫功能保持正常。因此,提倡在餐前1小時吃水果最為適宜。

小常識:最適合餐前吃的水果

餐前吃香蕉、紅棗。香蕉含有很高的鉀,對心臟和肌肉的功能有益,同時香蕉可以輔助治療便秘、小兒腹瀉等,適合餐前食用。紅棗含有大量維生素C,故有“天然維生素C丸”之美稱,餐前食用為好。但是胃痛腹脹,消化不良的人要忌食。

看過傳統的養生保健方法有哪些的人會看:

1. 傳統養生保健的方法

2. 民族傳統養生方法

3. 傳統食療養生的方法有哪些

4. 傳統的養生方法有哪些

5. 傳統養生茶方

㈨ 有哪些中醫養生的實用方法

中醫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中醫養生重在整體性和系統性,目的是預防疾病,治未病。

背宜常捶陽氣旺
人體背部有豐富的脊柱神經和臟腑穴,捶背可刺激背部皮膚、皮下組織的穴位,通過神經系統的功能。提高免疫機能,增強抗病能力。捶背可舒筋活血,使肌肉放鬆,防治慢性腰痛和腰肌勞損,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皮膚營養,加速背部皮膚新陳代謝。

面宜多擦氣血平
按摩面部,能激發陽氣。方法為兩手搓熱後,用手掌擦面部數十次,或用雙手輕擦或拍打面部,每次1-2分鍾,每日2-3次。因經絡系統中足三陽經都起於頭面部,擦面可疏通經絡,並有面部美容作用。每天清晨,將兩手搓熱,以中指沿鼻部兩側自下而上,帶動其他手指,擦到額部向兩側分開,經兩頰而下,像洗臉一樣,擦10餘次。經常按摩面部能使面色紅潤,少生皺紋,防止面部神經麻痹,同時還具有消除疲勞,振奮精神的作用。此時有助於改善面部,尤其是耳部的末梢血液循環。
目宜常運眼不花
中醫稱眼球轉動為運眼。將眼閉上,眼球自左向右轉動6-10次,然後再自右向左轉動6-10次。眼球轉動要慢,然後閉目片刻,再突然睜開眼睛。速度要均勻,每個轉動方向可作2-4節拍。此法對於有眼花,眼疾的中老年人十分合適,常用能年老目明、事物清晰。
背宜常暖不疼痛
背主一身陽氣,是中醫經絡督脈及膀胱經所在之處,常暖可使陽氣運行並暢達全身經脈,防病治病。日常可採用按摩、曬太陽等法。保護好背部既可防治感冒,又可固腎強腰。中老年應加強背部的鍛煉與調養,晚年起床時給背部的鍛煉與調養,晚間起床時給背部披件衣服,日常生活中盡量做到背宜常暖,防治受寒。
腹宜常摩易消化
腹為胃腸等臟器所在,常作腹部按摩有利消化。平時經常用手摩腹,可消除腹脹,有助於食物消化。仰卧在床,兩腿伸直,腳尖朝上,兩手搓熱,兩手相疊,用掌心在臍部為中心的腹部,順時針方向分小圈、中圈、大圈各轉摩12次。
肢體常搖筋骨壯
四肢經常活動,不僅鍛煉四肢肌肉、筋骨、也能通過四肢運動促進內臟氣血運動,增強體質。兩手握拳,連同兩肩,向前輪轉,先由里向外下方轉再由外向里上方轉,然後再反方向轉,各轉20次,也可先左後右。
皮膚干沐人不老
用手掌、干毛巾沐浴周身皮膚,及全身按摩,能疏通經絡,活躍氣血,抗衰老防疾病,即將兩手搓熱,常搓摩周身皮膚,像洗澡一樣。一般從頭頂百會開始,順次面部,兩邊肩

㈩ 中醫養生保健方法

中醫養生保健方法

中醫養生保健方法。現在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富裕,很多人都開始關注養生保健了,最常見的就是利用中醫來達到養生保健的效果。那麼接下來就由我帶大家了解下中醫養生保健方法的相關內容。

中醫養生保健方法1

1、叩齒法

每天清晨醒後,把牙齒上下叩合,先叩臼齒30次,再叩前齒30次,有助於堅固牙齒。

【解讀】 中醫有個健齒功法叫做「叩天鍾」,也就是叩齒,是古代盛行的一種養生術,民間還有諺語形容它的功效:「朝暮叩齒三百六,七老八十牙不落」。每天早晨堅持叩齒,能暢通經絡、強腎固精,不僅能強健牙齒,還可以促進面部血液循環,減少皺紋的產生,延緩衰老。

2、閉口調息法

經常閉口調整呼吸,保持呼吸的均勻、和緩。

【解讀】 中醫認為,養氣主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是保養元氣,一是調暢氣機。而調暢氣機,則多以調息為主,可促使氣血流通,經脈通暢。《類經·攝生類》也曾記載:「善養生者導息,此言養氣當從呼吸也。」

3、咽津法

每日清晨,舌抵上顎,或用舌尖舔動上顎,等唾液滿口時,分數次咽下,有助於消化。

【解讀】 唾液能「潤五官、悅肌膚、固牙齒、強筋骨、通氣血、延壽命」,古代養生學家陶弘景曾說:「食玉泉者,能使人延年,除百病。」這里所說的玉泉就是指唾液。現代醫學發現,唾液中所含的唾液腺激素、過氧化物酶等,還具有消炎、解毒、助消化、延緩衰老、減肥等多種功效。

4、搓面法

每天清晨先搓熱雙手,再以中指沿鼻部兩側自下而上,到額部兩手向兩側分開,經頰而下,可反復10餘次,至面部輕輕發熱為度。以使面部紅潤光澤,消除疲勞。

【解讀】 搓面有一定的養生保健作用,清代醫學家吳尚先在《理瀹駢文》中記載:「晨起擦面,非徒為光澤也,和氣血而升陽益胃也。」此法有改善面部血液循環的作用,可使面部紅潤光澤,消除疲勞,還可治療面神經麻痹、面部色素沉著、黃褐斑、面部神經痛等病症。長期堅持可延緩顏面衰老,推遲老年斑的產生。

5、梳頭

用雙手十指插入發間,用手指梳頭,從前到後按梳理頭部,每次50-100下,有助於疏通氣血,清醒頭腦。

【解讀】 頭正中為督脈,兩旁分別為膀胱經和膽經,左右相加,共5條經脈,所以中醫又將這套保健養生功法叫做「拿五經」。中醫認為,頭為「諸陽之匯」,梳頭「拿五經」可以刺激頭部的穴位,起到疏通經絡,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的作用。每天梳頭3-5次,每次3-5分鍾,可使人的面容紅潤,精神煥發,還能防治失眠、眩暈、心悸、中風等症。

6、運目法

將眼球順時針轉動10次,再逆時針轉動10次,然後閉目休息片刻,每日做4-5次。可以清肝明目。

【解讀】 這個方法不僅有明目的功效,還可有效防治「眼翳」。眼翳又稱翳狀贅肉,多發生於中老年人,嚴重者可影響視力。從現代解剖學角度看,「運目除眼翳」的本質相當於眼睛通過自我主動按摩,起到暢通眼內氣血,改善神經營養,以達到消除睫狀肌緊張痙攣及消除初期翳狀贅肉的`目的。

7、凝耳法

兩手掩耳,低頭、仰頭5-7次,可使頭腦清醒。

【解讀】 中國古代很早就有「以耳養生」的記載,其中「凝耳法」是常用方法之一。耳朵周圍穴位眾多,如耳尖、翳風、頭竅陰等,掩耳的同時可按摩這些穴位,起到疏通經絡的作用。反復低頭、仰頭,可促進腦部血液循環,使頭腦清醒,頓感精神爽快。

8、提氣法

吸氣時,稍用力提肛門連同會陰上升,稍後,在緩緩呼氣放下。

【解讀】 該方法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提肛運動」,相當於中醫的「撮穀道」,穀道即肛門,撮即提。肛門處於人體督脈上,督脈為「陽脈之海」,具有調節全身諸陽經氣的作用。經常進行提肛運動,不但可以升提中氣,強壯臟腑,還有助於肛腸保健。提肛運動幾乎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方法極為簡便,一提一松即為一次,若每日堅持做2-3遍,每次5-10分鍾,必獲良效。

9、摩腹法

飯後用手掌在臍周的腹部順時針按摩30次左右,可幫助消化,消除腹脹。

【解讀】 每天下午1-3點順時針按摩腹部,促消化的效果最好,因為此時段小腸經經氣最旺。中醫認為,腹部為「五臟六腑之宮城,陰陽氣血之發源」,經常按摩肚腹,能協調脾胃,調和五臟六腑氣血運行,促進肚腹血液循環,有提神、補氣、添精等作用。每次以腹部溫熱、舒適感為佳;如治療食積、腹脹、便秘等,可適當增加次數和力量,以腹部腸鳴、排氣排便為佳。

10、足心按摩法

每日臨睡前,以拇指按摩足心,順時針方向按摩100次,有強腰固腎的作用。

中醫養生保健方法2

中醫食療與養生保健方法

九月養生防秋燥非常關鍵,人在秋高氣爽的日子裡,往往會出現口乾、唇乾、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結、皮膚乾裂等。可適當多服一些含維生素的食品或用中葯食療。

十月是秋季中很重要的一個月份,預示著秋天即將結束,冬天將要來臨,而秋應對的臟器是肺,所以此時要防燥邪之氣侵犯人體而耗傷肺之陰精。飲食上以滋陰潤燥為宜。還要多飲水,減少節氣造成的乾燥之氣。

中醫理論認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秋季必須保養體內陰氣,當氣候變冷時,正是人體陽氣收斂,陰精潛藏於內之時。故應以保養陰精為主。

《素問·臟氣法時論》說:「肺主秋、肺收斂,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可見酸味收斂肺氣,辛味發散瀉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盡量少吃蔥、姜等辛味之品,適當多食酸味果蔬。秋時肺金當令,肺金太旺則克肝木,故《金匱要略》又有「秋不食肺」之說。秋季燥氣當令,易傷津液,故飲食應以滋陰潤肺為宜。《飲膳正要》說:「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禁寒飲」。更有主張入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陰潤燥者。總之,秋季時節,可適當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

生地粥

【配方】 生地黃25克,大米75克,白糖少許。

【做法】 生地黃(鮮品洗凈細切後,用適量清水在火上煮沸約30分鍾後,潷出葯汁,再復箭煮一次,兩次葯液合並後濃縮至100毫升,備用。將大米洗凈煮成白粥,趁熱加入生地汁,攪勻食用時加入適量白糖調味即可。

【功效】 滋陰益胃,涼血生津。本方還可做肺結核,糖尿病患者之膳食。

山葯百合大棗粥

【配方】 山葯90克,百合40克,大棗15枚、薏仁30克及大米適量。

【做法】 將山葯、百合、大棗、薏仁、大米洗凈煮粥。每日2次服用

【功效】 山葯具備補脾和胃之功能;百合清熱潤燥;大棗、薏仁健脾和胃,諸物合用具有滋陰養胃的作用。

清補瘦肉湯

【配料】 瘦肉250克(5兩),生熟薏米10克(2錢),蓮子5克(1錢),百合5克(1錢),淮生10克(2錢),玉竹5克(1錢),茨實5克(1錢)。

【做法】 把瘦肉放落滾水中煮5分鍾,取出洗凈。洗凈全部清補涼配料。把適量的請水煲滾,放入全部材料,煲3小時,湯成用鹽調適味即可。

【功效】 此湯清甜滋補,有去濕開胃,除痰健肺等溫和清涼功效,特別適宜身體瘦弱,虛不受補者飲用,是夏秋季節的合時湯水。

在對中醫食療與養生保健方法認識後,選擇中醫食療與養生保健的時候,都是可以按照以上方式進行,不過對這些方法使用,也是要長期進行,而且每種方法使用上,都要適量,不宜使用過度,否則對自身也是會造成負擔的。

閱讀全文

與中醫養生保健常用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斑餅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瀏覽:238
廚房漏水怎麼辦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201
十一個月寶寶濕疹快速消退方法 瀏覽:238
螺絲刀撬開保險櫃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150
失眠有效簡單的方法 瀏覽:70
蜜俏的使用方法 瀏覽:690
修麗可發光瓶使用方法 瀏覽:654
接發方法及步驟 瀏覽:749
上海雜質硅膠解決方法 瀏覽:98
快速讓傷口癒合的方法 瀏覽:34
華為照片導入到iphone最簡單方法 瀏覽:554
醫院洗牙有什麼方法 瀏覽:622
怎麼糾正自卑的方法 瀏覽:276
如何快速剝濕蒜的方法 瀏覽:234
韓國紅參的食用方法 瀏覽:349
鉗形表溫度測量方法 瀏覽:531
創造的心是如何方法 瀏覽:884
美縫紙的使用方法圖片 瀏覽:873
阿咖酚散的的食用方法 瀏覽:470
彎折的最佳方法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