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使用方法 > 拔火罐的使用方法

拔火罐的使用方法

發布時間:2022-09-19 11:18:19

❶ 拔罐的應用方法有哪些

一、拔罐的方法:拔罐的方法目前常用的有以下幾種:

1、火罐法 :利用燃燒時的火焰的熱力,排去空氣,使罐內形成負壓,將罐吸著在皮膚上。有下列幾種方法:

(1)投火法: 將薄紙捲成紙卷,或裁成薄紙條,燃著到1/3時,投入罐里,將火罐迅速叩在選定的部位上。投火時,不論使用紙卷和紙條,都必須高出罐口一寸多,等到燃燒一寸左右後,紙卷和紙條,都能斜立罐里一邊,火焰不會燒著皮膚。初學投火法,還可在被拔地方,放一層濕紙,或塗點水,讓其吸收熱力,可以保護皮膚。

(2)閃火法: 用7~8號粗鐵絲,一頭纏繞石棉繩或線帶,作好酒精捧。

使用前,將酒精棒稍蘸95%酒精,用酒精燈或蠟燭燃著,將帶有火焰的酒精棒一頭,往罐底一閃,迅速撤出,馬上將火罐扣在應拔的部位上,此時罐內已成負壓即可吸住。

閃火法的優點是:當閃動酒精棒時火焰已離開火罐,罐內無火,可避免燙傷,優於投火法。

(3)滴酒法: 向罐子內壁中部,少滴1~2滴酒精,將罐子轉動一周,使酒精均勻地附著於罐子的內壁上(不要沾罐口),然後用火柴將酒精燃著,將罐口朝下,迅速將罐子叩在選定的部位上。

(4)貼棉法: 扯取大約0.5公分見方的脫脂棉一小塊,薄蘸酒精,緊貼在罐壁中段,用火柴燃著,馬上將罐子扣在選定的部位上。

(5)架火法: 准備一個不易燃燒及傳熱的塊狀物,直徑2-3厘米,放在應拔的部位上,上置小塊酒精棉球,將棉球燃著,馬上將罐子扣上,立刻吸住,可產生較強的吸力。

2、水罐法: 一般應用竹罐。先將罐子放在鍋內加水煮沸,使用時將罐子傾倒用鑷子夾出,甩去水液,或用折疊的毛巾緊捫罐口,乘熱按在皮膚上,即能吸住。

3、抽氣法: 先將青、鏈黴素等廢瓶磨成的抽氣罐緊扣在需要拔罐的部位上,用注射器從橡皮塞抽出瓶內空氣,使產生負壓,即能吸住。或用抽氣筒套在塑料杯罐活塞上,將空氣抽出,即能吸著。

二、各種拔罐法的應用:

1、單罐: 用於病變范圍較小或壓痛點。可按病變的或壓痛的范圍大小,選用適當口徑的火罐。如胃病在中脘穴拔罐;岡上肌肌腱炎在肩髃穴拔罐等。

2、多罐: 用於病變范圍比較廣泛的疾病。可按病變部位的解剖形態等情況,酌量吸拔數個乃至拾數個。如某一肌束勞損時可按肌束的位置成行排列吸拔多個火罐,稱為「排罐法」。治療某些內臟或器官的淤血時,可按臟器的解剖部位的范圍在相應的體表部位縱橫並列吸拔幾個罐子。

3、閃罐: 罐子拔上後,立即起下,反復吸拔多次,至皮膚潮紅為止。多用於局部皮膚麻木或機能減退的虛證病例。

4、留罐: 拔罐後,留置一定的時間,一般留置5-15分鍾。罐大吸拔力強的應適當減少留罐時間,夏季及肌膚薄處,留罐時間也不宜過長,以免損傷皮膚。

5、推罐: 又稱走罐,一般用於面積較大,肌肉豐富的部位,如腰背、大腿等部,須選口徑較大的罐子,罐口要求平滑,最好用玻璃罐,先在罐口塗一些潤滑油脂,將罐吸上後,以手握住罐底,稍傾斜,即後半邊著力,前半邊略提起,慢慢向前推動,這樣在皮膚表面上下或左右來回推拉移動數次,至皮膚潮紅為止。

6、葯罐: 常用的有二種:

(1)煮葯罐: 將配製成的葯物裝入布袋內,扎緊袋口,放入清水煮至適當濃度,再把竹罐投入葯汁內煮15分鍾,使用時,按水罐法吸拔在需要的部位上,多用於風濕痛等病。 常用葯物處方:麻黃、蘄艾、羌活、獨活、防風、秦艽、木瓜、川椒、生烏頭、曼佗羅花、劉寄奴、乳香、沒葯各二錢。

(2)貯葯罐: 在抽氣罐內事先盛貯一定的葯液(約為罐子的2/3-1/2)。常用的為辣椒水、兩面針酊、生薑汁、風濕酒等。然後按抽氣罐操作法,抽去空氣,使吸在皮膚上。也有在玻璃罐內盛貯1/3-1/2的葯液,然後用火罐法吸拔在皮膚上。常用於風濕痛、哮喘、咳嗽、感冒、潰瘍病、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牛皮癬等。

7、針罐: 先在一定的部位施行針刺,待達到一定的刺激量後,將針留在原處,再以針刺處為中心,拔上火罐。如果與葯罐結合,稱為「針葯罐」,多用於風濕病。

8、刺血(刺絡)拔罐法: 用三棱針、陶瓷片、粗毫針、小眉刀、皮膚針、*刺筒等,先按病變部位的大小和出血要求,按刺血法刺破小血管,然後拔以火罐,可以加強刺血法的效果。適用於各種急慢性軟組織損傷、神經性皮炎、皮膚瘙癢、丹毒、神經衰弱、胃腸神經官能症等。

❷ 請教一下拔火罐的方法和要點

拔罐方法1.留罐法(罐吸拔在應拔部位後滯留一定時間的方法) 2. 走罐法(罐具吸拔住後,將罐自上而下反復拉動至皮膚潮紅) 3.閃罐法(罐具吸拔於施治部位後,手握罐體快速外拔發出聲響,以不留痕跡為宜) 4. 刺血拔罐法(用消毒後的三棱針刺破穴位病灶部表皮,使之出血,然後立即拔罐) 5.留針拔罐法 6.葯罐:(1)煮葯罐: 將配製成的葯物裝入布袋內,扎緊袋口,放入清水煮至適當濃度,再把竹罐投入葯 汁內煮15分鍾 (2)貯葯罐:在抽氣罐內事先盛貯一定的葯液(約為罐子的2/3-1/2)。 7.單罐:用於病變范圍較小或壓痛點。可按病變的或壓痛的范圍大小,選用適當口徑的火罐。 8.多罐: 用於病變范圍比較廣泛的疾病。可按病變部位的解剖形態等情況,酌量吸拔數個乃至拾數個。 操作方法 專家提醒:既然是一種專業的治療手段,拔火罐當然並不簡單,如果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自行在家拔火罐,容易造成危險,生活中並不乏拔火罐時出現意外的事件。如果亂施穴道,有時還會適得其反。 首先要注意選材,中醫多用竹筒,如找不到,玻璃瓶、陶瓷杯都可以,只是口一定要厚而光滑,以免火罐口太薄傷及皮肉,底部最好寬大呈半圓形。 在拔火罐前,應該先將罐洗凈擦乾,再讓病人舒適地躺好或坐好,露出要拔罐的部位,然後點火入罐。點火時一般用一隻手持罐,另一隻手拿已點著火的探子,操作要迅速,將著火的探子在罐中晃上幾晃後撤出,將罐迅速放在要治療的部位;火還在燃燒時就要將罐口捂緊在患處,不能等火熄,否則太松,不利於吸出濕氣,要有罐口緊緊吸在身上的感覺才好。注意不要把罐口邊緣燒熱以防燙傷。 一般拔15—20分鍾就可將罐取下,取時不要強行扯罐,不要硬拉和轉動,動作要領是一手將罐向一面傾斜,另一手按壓皮膚,使空氣經縫隙進入罐內,罐子自然就會與皮膚脫開。 還可以採用走罐法。走罐是指在罐子捂上以後,用一隻手或兩只手抓住罐子,微微上提,推拉罐體在患者的皮膚上移動。可以向一個方向移動,也可以來回移動。這樣就治療了數個部位。走罐時應注意在欲走罐的部位或罐子口塗抹一些潤滑劑,如甘油、石蠟油、刮痧油等,以防止走罐時拉傷皮膚。 拔罐有保健和醫療的效果,後背排罐,特別是順夾脊,督脈和經絡排罐可以起到調理五臟六腑強身健體的功效。而對風症、痛症、寒症效果特別好。經常拔八大健康穴百會、大椎、內關、合谷、神闕、足三里、三陰交、湧泉、可起到通奇經八脈的作用。 吸拔的方法 1.火罐法:利用燃燒時的火焰的熱力,排去空氣,使罐內形成負壓,將罐吸著在皮膚上。有下列幾種方法: (1)投火法:將薄紙捲成紙卷,或裁成薄紙條,燃著到1/3時,投入罐里,將火罐迅速叩在選定的部位上。投火時,不論使用紙卷和紙條,都必須高出罐口一寸多,等到燃燒一寸左右後,紙卷和紙條,都能斜立罐里一邊,火焰不會燒著皮膚。初學投火法,還可在被拔地方,放一層濕紙,或塗點水,讓其吸收熱力,可以保護皮膚。 (2)閃火法:用7~8號粗鐵絲,一頭纏繞石棉繩或線帶,作好酒精捧。 使用前,將酒精棒稍蘸95%酒精,用酒精燈或蠟燭燃著,將帶有火焰的酒精棒一頭,往罐底一閃,迅速撤出,馬上將火罐扣在應拔的部位上,此時罐內已成負壓即可吸住。 閃火法的優點是:當閃動酒精棒時火焰已離開火罐,罐內無火,可避免燙傷,優於投火法。 (3)滴酒法:向罐子內壁中部,少滴1~2滴酒精,將罐子轉動一周,使酒精均勻地附著於罐子的內壁上(不要沾罐口),然後用火柴將酒精燃著,將罐口朝下,迅速將罐子叩在選定的部位上。 (4)貼棉法:扯取大約0.5公分見方的脫脂棉一小塊,薄蘸酒精,緊貼在罐壁中段,用火柴燃著,馬上將罐子扣在選定的部位上。 (5)架火法:准備一個不易燃燒及傳熱的塊狀物,直徑2-3厘米,放在應拔的部位上,上置小塊酒精棉球,將棉球燃著,馬上將罐子扣上,立刻吸住,可產生較強的吸力。 2.水罐法:一般應用竹罐。先將罐子放在鍋內加水煮沸,使用時將罐子傾倒用鑷子夾出,甩去水液,或用折疊的毛巾緊捫罐口,乘熱按在皮膚上,即能吸住。 3.抽氣法:先將青、鏈黴素等廢瓶磨成的抽氣罐緊扣在需要拔罐的部位上,用注射器從橡皮塞抽出瓶內空氣,使產生負壓,即能吸住。或用抽氣筒套在塑料杯罐活塞上,將空氣抽出,即能吸著。操作步驟1.術前准備 (1) 仔細檢查病人,以確定是否適應症,有無禁忌。根據病情,確定處方。 (2) 檢查應用的葯品、器材是否齊備,然後一一擦凈,按次序排置好。 (3) 對患者說明施術過程,解除其恐懼心理,增強其治療信心。 2.患者體位 病人的體位正確與否,關系著拔罐的效果。正確體應使病人感到舒適,肌肉能夠放鬆,施術部位可以充分暴露。一般採用的體位有以下幾種 (1) 仰卧位:適於前額、胸、腹及上下肢前面。 (2) 俯卧位:適於腰、背、臀部及上下肢後面。 (3) 側卧位:適於側頭、面部、側胸、髖部及膝部。 (4) 俯伏坐位及坐位:適於項部、背部、上肢及膝部。 3.選罐 根據部位的面積大小,患者體質強弱、以及病情而選用大小適宜的火罐或竹罐及其它罐具等。 4.擦洗消毒 在選好的治療部位上,先用毛巾浸開水洗凈患部,再以干紗布擦乾,為防止發生燙傷,一般不用酒精或碘酒消毒。如因治療需要,必須在有毛發的地方或毛發附近拔罐時,為防止引火燒傷皮膚或造成感染,應行剃毛。 5.溫罐 冬季或深秋、初春、天氣寒冷、拔罐前為避免患者有寒冷感,可預先將罐放在火上燎烤。溫罐時要注意只烤烘底部,不可烤其口部,以防過熱造成燙傷。溫罐時間,以罐子不涼和皮膚溫度相等,或稍高於體溫為宜。 6.施術 首先將選好的部位顯露出來,術者靠近患者身邊,順手(或左或右手)執罐按不同方法扣上。一般有兩種排序: (1) 密排法:罐與罐之間的距離不超過1寸。用於身體強壯且有疼痛症狀者。有鎮靜,止痛消炎之功,又稱「刺激法」。 (2) 疏排法:罐與罐之間的距離相隔1--2寸。用於身體衰弱、肢體麻木、酸軟無力者。又稱「弱刺激法」。 7.詢問 火罐拔上後,應不斷詢問患者有何感覺(假如用玻璃罐,還要觀察罐內皮膚反應情況),如果罐吸力過大,產生疼痛即應放入少量空氣。方法是用左手拿住罐體稍傾斜,以右手指按壓對側的皮膚,使之形成一微小的空隙,使空氣徐徐進入,到一定程度時停止放氣,重新扣好。拔罐後病人如感到吸著無力,可起下來再拔1次。 8.拔罐時間 大罐吸力強,1次可拔5~10分鍾,小罐吸力弱,1次可拔10~15分鍾。此外還應根據患者的年齡、體質、病情、病程以及拔罐的施術部位而靈活掌握。 9.拔罐次數 每日或隔日1次,一般10次為1療程,中間休息3~5日。注意事項1.拔罐時要選擇適當體位和肌肉豐滿的部位。若體位不當、移動、骨胳凸凹不平,毛發較多的部位均不適用。 2.拔罐時要根據所拔部位的面積大小而選擇大小適宜的罐。操作時必須迅速,才能使罐拔緊,吸附有力。 3.用火罐時應注意勿灼傷或燙傷皮膚。若燙傷或留罐時間太長而皮膚起水泡時,小的勿須處理,僅敷以消毒紗布,防止擦破即可。水泡較大時,用消毒針將水放出,塗以龍膽紫葯水,或用消毒紗布包敷,以防感染。 4.皮膚有過敏、潰瘍、水腫及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高熱抽搐者,以及孕婦的腹部、腰骶部位,亦不宜拔罐。 5.身體虛弱者不適合拔火罐。身體虛弱者體內陽氣不足,如果再拔火罐會導致陽氣更加不足,更加破壞了自身的陰陽平衡。所以身體虛弱,陽氣不足,盡量不要考慮拔火罐。 6.有肺部基礎病的患者,如慢阻肺、肺結核、肺膿腫、支氣管擴張等,不適用拔火罐。肺部有炎症時,經常會伴隨肺泡的損傷或肺部有體液瀦留。如果用拔火罐進行治療,會使胸腔內壓力發生急劇變化,導致肺表面肺大泡破裂,從而發生自發性氣胸。 7.拔火罐後洗澡容易著涼。拔火罐後不宜洗澡,因為拔火罐後,皮膚是在一種被傷害的狀態下,非常的脆弱,這個時候洗澡很容易導致皮膚破損、發炎。而如果是洗冷水澡的話,由於皮膚處於一種毛孔張開的狀態,很容易受涼。所以拔火罐後一定不能馬上洗澡。 8.長時間拔火罐會導致皮膚感染。拔火罐根據火罐大小、材質、負壓的力度各有不同。但是一般以從點上火閃完到起罐不超過十分鍾為宜。因為拔火罐的主要原理在於負壓而不在於時間,如果說在負壓很大的情況下拔罐時間過長直到拔出水皰,這樣不但會傷害到皮膚,還可能會引起皮膚感染。 9.各季節拔火罐要注意: 春天春天天氣轉暖,氣溫開始回升。但北方突然來襲的春寒,還是會讓猝不及防的人患上感冒等呼吸道疾病。由風寒引起的感冒,用火罐將寒氣拔出可有效緩解症狀。治療時要注意罐口的潤滑。北方天氣乾燥,尤其是春天,又冷又干。這種環境下人的皮膚缺少水分,拔火罐時容易造成皮膚破裂。 夏天 夏天氣溫較高,加上雨水多,人很容易有皮膚病如痱子。這時拔火罐主要為了去濕氣。由於夏天出汗較多,拔罐前最好洗個澡,把身體擦乾,別讓汗液影響火罐的吸附。拔完不要洗澡,即使身上出汗很多也不要洗,以免感染。 秋天和冬天這兩個季節氣溫低、乾燥,拔罐要選擇溫暖的房間,注意保溫。對需要進行背、腹等部位拔罐的患者,可以適當減少拔罐時間,不要讓身體暴露太久。拔完及時穿衣,可以適當喝點熱水,暖暖身體。秋冬兩季皮膚乾燥,拔罐要潤滑罐口,保護皮膚不受傷。禁忌(1)飽腹、空腹都不宜拔火罐操作 (2)拔火罐前要先排凈大小便 (3)同一部位,不能天天拔火罐 (4)拔罐的斑痕,未消退前,不可再拔罐等 (5)女性的月經期及其它出血症部位,不可拔罐。 (6)拔火罐後不要馬上洗澡,尤其是冷水澡 (7)高熱、抽搐、痙攣等 (8)皮膚過敏或潰瘍破損處 (9)肌肉瘦削或骨胳凹凸不平及毛發多的部位不宜應用 (10)孕婦腰骶部及腹部均須慎用
禁忌患有以下疾病的患者請勿嘗試拔罐,否則可能引起問題: 心臟病 血友症 全身浮腫 全身皮膚病或局部皮損(如皮膚過敏或潰瘍破裂處) 極度衰弱、消瘦、皮膚失去彈力者 高熱不退、抽搐、痙孿

❸ 怎樣使用拔火罐

拔火罐是我國傳統的中醫療法相信許多人尤其 是中老年人都不會對它陌生,因為其操作簡單、方便易行,也曾經一度被老百姓 當作是重要的家庭日常救治手法。怎樣在家安全有效地使用火罐?

火罐一拔病體舒暢

「拔火罐」是民間對拔罐療法 的俗稱,又稱「拔管子」或「吸筒」。它是藉助熱力排除罐中空氣,利用負壓使 其吸著於皮膚,造成瘀血現象的一種治病方法。這種療法可以逐寒祛濕、疏通經 絡、祛除淤滯、行氣活血、消腫止痛、拔毒瀉熱,具有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解 除疲勞、增強體質的功能,從而達到扶正祛邪、治癒疾病的目的。所以,許多疾 病都可以採用拔罐療法進行治療。比如:人到中年,筋骨疼常見,按中醫的解釋 多屬風濕入骨。拔火罐時罐口捂在患處,可以慢慢吸出病灶處的濕氣,同時促進 局部血液循環,達到止痛、恢復機能的目的,從而治療風濕「痹痛」筋骨酸楚等 不適。

由於拔火罐能行 氣活血、祛風散寒、消腫止痛,所以對腰背肌肉勞損、腰椎間盤突出症有一定的 治療作用。火罐還可以用在人體穴位上,治療頭痛、眩暈、眼腫、咳嗽、氣喘、 腹痛等毛病,可以多隻火罐同時施行。

在家操作要講方法

專家提醒: 既然是一種專業的治療手段,拔火罐當然並不簡單,如果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自行 在家拔火罐,容易造成危險,生活中並不乏拔火罐時出現意外的事件。如果亂施 穴道,有時還會適得其反。

首先要注意選材,中醫 多用竹筒,如找不到,玻璃瓶、陶瓷杯都可以,只是口一定要厚而光滑,以免火 罐口太薄傷及皮肉,底部最好寬大呈半圓形。

在拔火罐前,應該先將 罐洗凈擦乾,再讓病人舒適地躺好或坐好,露出要拔罐的部位,然後點火入罐。 點火時一般用一隻手持罐,另一隻手拿已點著火的探子,操作要迅速,將著火的 探子在罐中晃上幾晃後撤出,將罐迅速放在要治療的部位;火還在燃燒時就要將 罐口捂緊在患處,不能等火熄,否則太松,不利於吸出濕氣,要有罐口緊緊吸在 身上的感覺才好。注意不要把罐口邊緣燒熱以防燙傷。

一般拔10—15分鍾就 可將罐取下,取時不要強行扯罐,不要硬拉和轉動,動作要領是一手將罐向一面 傾斜,另一手按壓皮膚,使空氣經縫隙進入罐內,罐子自然就會與皮膚脫開。

還可以採用走罐法。走 罐是指在罐子捂上以後,用一隻手或兩只手抓住罐子,微微上提,推拉罐體在患 者的皮膚上移動。可以向一個方向移動,也可以來回移動。這樣就治療了數個部 位。走罐時應注意在欲走罐的部位或罐子口塗抹一些潤滑劑,如甘油、石蠟油、 刮痧油等,以防止走罐時拉傷皮膚。 拔火罐也講辯證 專家特別談 到了拔火罐的一些禁忌,如飽腹、空腹都不宜操作;早起要先排便;同一部位不 能天天拔,在拔罐的斑痕未消退前,不可再拔罐等。而對於某些人群,則屬於拔 火罐的禁忌人群,有心臟病、血液病、皮膚病、皮膚損傷、精神病或神經質的人 ,肺結核及各種傳染病、各種骨折、極度衰弱、孕婦、婦女月經期、過飽、過飢 、過渴、醉酒等,均應禁用或慎用拔罐療法。過於瘦弱的人也不宜用火罐。頭部 、心臟處要慎用,不能什麼傷痛都用火罐,外傷、內部肌肉撕裂等都不可用火罐 ,否則將適得其反。

作為傳統的中醫外治法,拔火罐同樣要講辯證。比如治療頭痛,一般都配合取穴治 療,這時就要分清癥候,在前額及太陽穴拔火罐,主要適用於外感風寒頭痛;頭 痛較劇者,可選太陽、陽白、中沖等穴;高血壓性頭痛可選雙太陽、印堂;如果 脹痛以前額為劇者加雙攢竹;疼痛以頭頂為甚者加百會;頸項活動不便者加雙風 池;眩暈、眼花、耳鳴等症狀突出者加雙頭維穴。這時就不是一般人可以操作的了,需要醫生指導下,按照中醫經絡學說來操作。

❹ 拔罐法的拔罐常用方法

火罐法:利用燃燒時的火焰的熱力,排去空氣,使罐內形成負壓,將罐吸著在皮膚上。有下列幾種方法:
a、投火法:將薄紙捲成紙卷,或裁成薄紙條,燃著到1/3時,投入罐里,將火罐迅速叩在選定的部位上。投火時,不論使用紙卷和紙條,都必須高出罐口一寸多,等到燃燒一寸左右後,紙卷和紙條,都能斜立罐里一邊,火焰不會燒著皮膚。初學投火法,還可在被拔地方,放一層濕紙,或塗點水,讓其吸收熱力,可以保護皮膚。
b、閃火法:用7~8號粗鐵絲,一頭纏繞石棉繩或線帶,作好酒精捧。
使用前,將酒精棒稍蘸95%酒精,用酒精燈或蠟燭燃著,將帶有火焰的酒精棒一頭,往罐底一閃,迅速撤出,馬上將火罐扣在應拔的部位上,此時罐內已成負壓即可吸住。
閃火法的優點是:當閃動酒精棒時火焰已離開火罐,罐內無火,可避免燙傷,優於投火法。
c、滴酒法:向罐子內壁中部,少滴1~2滴酒精,將罐子轉動一周,使酒精均勻地附著於罐子的內壁上(不要沾罐口),然後用火柴將酒精燃著,將罐口朝下,迅速將罐子叩在選定的部位上。
d、貼棉法:扯取大約0.5公分見方的脫脂棉一小塊,薄蘸酒精,緊貼在罐壁中段,用火柴燃著,馬上將罐子扣在選定的部位上。
准備一個不易燃燒及傳熱的塊狀物,直徑2-3厘米,放在應拔的部位上,上置小塊酒精棉球,將棉球燃著,馬上將罐子扣上,立刻吸住,可產生較強的吸力。
水罐法: 一般應用竹罐。先將罐子放在鍋內加水煮沸,使用時將罐子傾倒用鑷子夾出,甩去水液,或用折疊的毛巾緊捫罐口,乘熱按在皮膚上,即能吸住。
抽氣法:先將青、鏈黴素等廢瓶磨成的抽氣罐緊扣在需要拔罐的部位上,用注射器從橡皮塞抽出瓶內空氣,使產生負壓,即能吸住。或用抽氣筒套在塑料杯罐活塞上,將空氣抽出,即能吸著。

如何使用拔罐

1、拔罐時要選擇適當體位和肌肉豐滿、皮膚平滑、沒有毛發的部位,根據所需拔罐部位,選取不同規格的罐具,如確實需要在不平部位及毛發部位拔罐,可用和好的面圈墊在罐口下面,以防漏氣或選取異形罐。皮膚乾燥,可先將皮膚濕潤後再拔罐。
2、患者在初次治療時,應先選用小罐,並少用罐,輕刺激。
3、罐子拔上後不要移動體位,在使用多罐療法時,罐與罐之間應保留一定距離,不宜排列過近。
4、高熱、昏迷、抽搐等急性,危重病人應先明確診斷病情以免延誤搶救治療時機。
5、起罐後,局部潮紅,搔癢不可以亂抓,經幾小時或數日後,可消散。
6、拔罐後局部皮膚出現水泡、水珠、出血點、瘀血等現象均屬正常治療反應。水泡輕者只須防止擦破,待其自然吸收即可;水泡較大時,常提示病情較重,可在水泡根部用消毒針刺破放水,敷以消毒紗布以防感染。
7、 患者精神緊張、飢餓、體位不當、或拔罐吸力過大時,患者有時會突然出現面色蒼白,惡心欲吐,多汗心慌,四肢發冷,脈沉細,甚則神志昏迷,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脈微細欲絕等現象,此為暈罐,應立即起罐,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輕者休息片刻,飲溫開水或糖水後即可恢復;重者在上述處理後如仍不緩解,可考慮配合其它治療或採用急救措施。
8、拔上罐之後,須詢問病人感覺怎麼樣,如有發熱,發緊,涼氣外出,溫暖,舒適的感覺都屬正常反應。如病人感覺過緊,灼痛,難受可能是吸拔力過大或此處不適宜拔罐,應起罐重拔,或改變拔罐位置,或改用小罐。
9、拔罐、起罐時應保持室內溫暖,避開風口,防止受涼。

10、拔罐時間一般以10分鍾為宜,有特殊需要時,在醫護人員監護下可延長時間,但最長不宜超過20分鍾,同時可根據罐具大小、耐受程度、病情輕重等因素作相應的調整。

前幾天在淘寶「誠成養生醫療保健用品」店鋪給自己選了一款,效果挺好的,以前腰酸腿疼的毛病都好了。

❻ 火罐的使用方法

在拔火罐前,應該先將罐洗凈擦乾,再讓病人舒適地躺好或坐好,露出要拔罐的部位,然後點火入罐。點火時一般用一隻手持罐,另一隻手拿已點著火的探子,操作要迅速,將著火的探子在罐中晃上幾晃後撤出,將罐迅速放在要治療的部位;火還在燃燒時就要將罐口捂緊在患處,不能等火熄,否則太松,不利於吸出濕氣,要有罐口緊緊吸在身上的感覺才好。注意不要把罐口邊緣燒熱以防燙傷。
一般拔15—20分鍾就可將罐取下,取時不要強行扯罐,不要硬拉和轉動,動作要領是一手將罐向一面傾斜,另一手按壓皮膚,使空氣經縫隙進入罐內,罐子自然就會與皮膚脫開。
還可以採用走罐法。走罐是指在罐子捂上以後,用一隻手或兩只手抓住罐子,微微上提,推拉罐體在患者的皮膚上移動。可以向一個方向移動,也可以來回移動。這樣就治療了數個部位。走罐時應注意在欲走罐的部位或罐子口塗抹一些潤滑劑,如甘油、石蠟油、刮痧油等,以防止走罐時拉傷皮膚。

❼ 拔罐方法及技巧 怎麼進行拔罐

1、火罐的選取根據使用的部位的不同選擇的火罐大小也不一樣,使用適當的火罐對對於身體的健康以及一些疾病的康復有更大的益處,在面積比較大的地方可以選取比較大的火罐,面積小的地方相應的選擇小一點的火罐,一般的火罐都是在背部拔,所以選擇普通大小的火罐。

2、拔火罐燃料的選取,我們在拔火罐的時候不僅需要火罐,還需要95%的酒精,紗布塊和鉗子(注意安全)。在點火前,將紗布塊疊成塊,用鉗子加緊,蘸取少量的酒精,在遠離人體的地方點燃。防止酒精滴在人體上傷到人。

3、拔火罐的操作步驟,先讓拔火罐的人扒一個舒適的體位,將罐子放在隨手就能拿到的地方,根據個人習慣,一手拿火,一手拿罐,將罐子傾斜45度,快速將火伸進罐內,繞一圈,注意不要碰到罐壁,隨後將罐快速留在需要治療的部位,保證罐子吸到皮膚。

4、拔火罐留灌期間的護理,將罐子拔住在拔罐的人身體上面以後,一般留罐時間是10到15分鍾,在此期間不時檢查罐子是否與皮膚緊密吸住,並防止罐子的掉落,第一次拔罐可能不是很習慣,需要堅持完成拔罐的操作。

5、拔罐結束後的護理,拔罐後的護理,取罐是用一指輕壓灌口皮膚,使空氣進入罐內,輕輕取下罐子,之後,將皮膚表面用紗布塊擦拭乾凈,皮膚在24小時內不要沾水。將罐口擦洗干凈,放在合適的地方,以備後用

6、拔火罐注意事項,因個體差異,有的可能在罐口留下水泡,這些問題不大,小的可以不用處理,稍大的可以將水泡用消毒針刺破,局部消毒即可。留下的罐印會自然消退,不必擔心,注意在使用的過程中不要燙到人。

❽ 你知道哪些拔火罐的操作方法呢

留罐
將95%濃度的酒精棉球點燃後伸入玻璃罐中,瞬間拿出,將火罐吸附於體表,留置10-15分鍾後起罐,並用棉球將皮膚表面擦乾凈。留罐基本完成。

❾ 拔火罐兒的正確使用方法

首先買個玻璃的火罐洗凈空干
然後准備酒精和醫用脫脂棉和止血鉗
將棉花纏到止血鉗頂端,一手拿好火罐一手那止血鉗點燃,然後火焰快速放入罐內
快速拿出,將罐子快速貼近皮膚,使其抽緊,注意火的安全。孰能生巧

❿ 拔罐常見的方法 拔罐常見的方法有哪些

拔罐常見的方法:
1、閃罐
採用閃火法將罐拔住後,又立即起下,再迅速拔住,如此反復多次地拔上起下,起下再拔,直至皮膚潮紅為度。
2、留罐
又稱坐罐,即拔罐後將罐子吸附留置於施術部位10~15分鍾,然後將罐起下。此法一般疾病均可應用,而且單罐、多罐皆可應用。
3、留針拔罐

此法是將針刺和拔罐相結合應用的一種方法。即先針刺待得氣後留針,再以針為中心點將火罐拔上,留置10~15分鍾,然後起罐拔針。
4、葯罐
此法是指先在抽氣罐內盛貯一定的葯液,一般為罐子的1/2左右,葯物常用生薑、辣椒液、兩面針酊、風濕酒等,或根據需要配製,然後抽去空氣,使罐吸附在皮膚上。
5、刺血拔罐
此法又稱刺絡拔罐。即在應拔部位的皮膚消毒後,用三棱針點刺出血或用皮膚針叩打後再行拔罐,使之出血,以加強刺血治療的作用。一般針後拔罐留置10~15分鍾。
6、走罐
又稱推罐,一般用於面積較大、肌肉厚的部位,如腰背部、大腿部等。可選用口徑較大的玻璃火罐,罐口要平滑,先在罐口或欲拔罐部位塗一些凡士林油膏等潤滑劑,再將罐拔住,然後,醫者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左、右需要拔罐的部位往返推動,直到所拔部位的皮膚潮紅、充血甚或瘀血時,將罐起下。

閱讀全文

與拔火罐的使用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廚房漏水怎麼辦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201
十一個月寶寶濕疹快速消退方法 瀏覽:238
螺絲刀撬開保險櫃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150
失眠有效簡單的方法 瀏覽:70
蜜俏的使用方法 瀏覽:690
修麗可發光瓶使用方法 瀏覽:654
接發方法及步驟 瀏覽:749
上海雜質硅膠解決方法 瀏覽:98
快速讓傷口癒合的方法 瀏覽:34
華為照片導入到iphone最簡單方法 瀏覽:554
醫院洗牙有什麼方法 瀏覽:622
怎麼糾正自卑的方法 瀏覽:276
如何快速剝濕蒜的方法 瀏覽:234
韓國紅參的食用方法 瀏覽:349
鉗形表溫度測量方法 瀏覽:531
創造的心是如何方法 瀏覽:884
美縫紙的使用方法圖片 瀏覽:872
阿咖酚散的的食用方法 瀏覽:469
彎折的最佳方法 瀏覽:266
管理會計案例分析的方法 瀏覽: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