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1,唐代科舉制度有哪些考試方法
1唐代科舉制度有哪些考試方法? (1)唐代科舉制度一般來說主要有帖經、墨義、口試、策問、詩賦五種。 「帖經」就是將書本上的某行貼上幾字,要求應試者將貼住的字填寫出來,類似現在的填空題。 「墨義」相當於現在的簡答題,是一種簡單的對經義的回答。如果考生用筆來回答問題,就稱之為「墨義」,若以口來回答就稱為「口義」。 「策問」是比帖經、墨義高一層次的考試方法,大概與現代的論述題相近。 「詩賦」是為克服考生存在的多背誦經義和舊策,而乏真學實才的現象,在後來加試的一種方法。即在經義策問的基礎上加試一詩一賦,當時稱「帖詩」。
(2)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為人重視。俊士等科不經常舉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後來漸廢。所以,明經、進士兩科便成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 (3)唐初最高級別科目是秀才,要求:才華絕等的宣國人才,名額極少,全國1-2個,要求地方官推薦和主動報考,若是考生未達到要求,還要向推薦的地方官和參加考試的人問罪。這樣的情況下,大多數人不敢報考,地方官也不敢推薦,整個唐代大概也就十位秀才。後到高宗時被廢止。 此後,以進士和明經兩科為主,最看重的是進士。明經考察對儒家經典的背誦記憶能力,相對比較容易。進士科「先雜文,次口試,次答第三道」。雜文即考生當場按考題內容作詩、賦各一篇。策問是指應試者當場回答主考官所出的各種方略和時務問題。 此後,殿試是科舉中最高級別的考試。 學子成為貢士後,才可以進入殿試,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考狀元」。殿試題一開始是策問,後來改為詩賦。殿試的文體,開始是駢體文,皇帝殿試時就時事政治或經義史事提幾個問題,應試貢士須按照駢四驪六對偶工整的句式文體作文。
Ⅱ 唐代科舉制度有哪些考試方法常科主要設有哪些科目
唐代科舉制度的考試方法:主要有帖經、墨義、口試、策問、詩賦五種,外加武舉。
帖經:是將書本上的某行貼上幾字,要求應試者將貼住的字填寫出來,類似現在的填空題。 墨義:相當於現在的簡答題,是一種簡單的對經義的回答。如果考生用筆來回答問題,就稱之為「墨義」,若以口來回答就稱為「口義」。
口試:顧名思義就是當場提問一些問題,跟現在的口試差不多。
策問:是比帖經、墨義高一層次的考試方法,大概與現代的論述題相近。
詩賦:為克服考生存在的多背誦經義和舊策,而乏真學實才的現象,在後來加試的一種方法。即在經義策問的基礎上加試一詩一賦,當時稱「帖詩」。
武舉:唐代的武舉主要考舉重、騎射、步射、馬槍等技術;此外對考生外相貌亦有要求,要「軀干雄偉、可以為將帥者」。
唐代常科的科目:明經、進士兩科。進士考時務策和詩賦、文章,比較難;明經考時務策與經義,相對較容易。
明經、進士兩科,最初都只是試策,考試的內容為經義或時務。後來兩種考試的科目雖有變化,但基本精神是進士重詩賦,明經重帖經、墨義。
科舉制,又稱科舉、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
科舉制從隋朝(一說唐朝)開始實行,直至清光緒卅一年(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前後經歷一千三百餘年,成為中國乃至世界迄今延續時間最長的選拔人才的辦法。對中國在內的漢文化圈諸多國家,以及西歐國家啟蒙影響深遠。
Ⅲ 明清兩代科舉考試的主要方法是
明清兩代科舉制度簡介隋朝以前,我國職官制為選舉制(魏晉以後稱「九品中正」制),即由官吏或有聲望的人直接推薦,政府「量材錄用。」從隋朝開始實行科舉制,通過考試選用。明清兩代的科舉制基本相同。清代規定:凡參加正式科舉考試之前必須加童試,童試參加者稱儒童或童生(不管年齡大小),經過童試被錄取入縣學的稱秀才,也叫生員、相公,還叫進學入泮,游泮, 這是得功名的起點。
正式的科舉考試分三級,即鄉試、會試、殿試。鄉試通常每三年在各省城舉行一次,考試時間在秋季,又稱秋闈,亦稱大比。秀才才有資格參加鄉試,考中者稱為舉人,第一名稱。會試在鄉試後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禮部舉行,又稱春闈或禮闈。參加者是舉人,考中的稱貢士,第一名稱會元。殿試由皇帝主持,貢士有資格參加,考中的稱進士。殿試分三甲錄取。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第一甲錄取三名,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合稱三甲鼎。
Ⅳ 古代科舉怎樣考試
古代科舉考試的順序是什麼,古代科舉考試的順序
古代科舉考試的順序1,縣試,取得童生資格,即社會承認你為讀書人。
2,府試,取得秀才資格,這是成為讀書人的標志,取得秀才後可以不納糧,見官不拜。
3,院試,取得國子監等讀書資格,秀才可以參考,也可不考。
4,鄉試,一省考試,考中極為舉人,可以稱為老爺,具有做官資格。
5,會試,進士初選,考中極為貢士。
6,殿試,皇帝監考,合格者為進士(一甲),另外二甲為同進士,三甲為賜同進士,真正的進士為一甲。頭名狀元,次名榜眼,三名探花。
古代科舉考試按順序排列需要經過1、縣州級考試,這級考試叫"童試",——中者稱為秀才;
2、省級考試,這級考試也叫"鄉試",——中者稱舉人;3、國家級考試,這級考試叫"會試",——中者稱貢士;3、經皇上親監考,這級考試叫"殿試",——中者為進士,前三名為鼎賈三元,考中第一名者稱"狀元",第二名稱"探花",第三名稱"榜眼",其他進士稱"進士出身"或"同進士出身"。相關資料補充:古代科舉考試一年有兩次,稱為「春闈」和「秋闈」。鄉試由取得「生員」資格的人參加,是在各省省城(或京城)舉行的考試,每三年一次。因多在秋季舉行,又稱「秋試」。考中者便稱為「舉人」,也就是「中舉」了。第一名稱「解元」。會試由各省的「舉人」會集到京城舉行的一種考試,也是每三年一次。因多在春季舉行,又叫「春試」。考中者稱「貢生」,意思是貢獻給皇帝選用的「生員」。考中第一名的叫「會元」。殿試由取得「貢生」資格的應試者參加,進京入朝上殿,由皇帝親自出題考。考試錄取的人十分有限,只取三甲,各甲只取三名。凡考中各甲頭三名的都稱為「進士」。考中一甲第一名的叫做「狀元」,又稱「殿元」、「鼎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朝考在清代,殿試之後對進士們還要再進行一次「朝考」,特派朝中大臣閱卷,然後根據殿試的名次和朝考成績,由皇帝分別授予官職。也就是說,考取了進士,中了狀元,就等於做了朝廷的官了古代科舉考試的排名情況排名情況從大到小為: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貢士、舉人、秀才、童生。
科舉考試共分為四級: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四級(殿試由唐代武則天首創,宋太祖時成為定例)。
1、凡應考生員(秀才)之試者,不論年齡大小,皆稱儒童,習慣上稱為童生。院試由省學政主持,童生參加。考中的稱秀才,也叫生員,一般可稱相公。此二者只是預選形式,鄉試、會試、殿試才是正式的科舉考試。
2、鄉試每隔三年在省城舉行一次,參考者為秀才,考中的為舉人,可稱老爺。舉人第一名稱解元,二至十名稱亞元。考期在八月,故又稱「秋闈」。
3、會試是在鄉試的基礎上進行的,時間是在鄉試後第二年春天,地點在京城禮部官衙,舉人參加,考中後稱「貢士」,第一名稱會元。
4、會試合格後即參加由皇帝親自主持或欽命大臣代理主持的殿試。合格的統稱進士,貢士才有參考資格。殿試分三甲(三等)錄取,一甲賜進士及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殿試第一名叫狀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進士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後一級考試者,稱為進士。隋朝於605年首次開的進士科,被視為科舉的開始。隋、唐時,「進士科」只是科舉各科中的一科,考的是詩賦。因為進士科是常科,考取又最難,故此最為尊貴,地位亦成為各科之首。宋代以前,進士只需要通過在尚書省舉行的「省試」。自宋以後,進士一律要經過由皇帝主持的「殿試」一關復核和決定名次。宋仁宗時,曾發生過一名通過省試,但在殿試被黜落的考生憤而投奔西夏的事情。自此以後殿試都只定名次,而不會黜落考生。
在明朝和清朝,殿試錄取考生為三等,稱三甲。一甲三人依次為狀元,榜眼,探花,稱「進士及第」。二甲若干(清朝時一般為七人),稱「進士出身」。三甲稱「同進士出身」。世人統稱被錄取者為進士。進士是功名的盡頭,就算是對名次不滿意也不可以重考。
狀元是中國科舉制度中的最高榮譽,是在最後一關考試(唐朝時的省試,宋以後的殿試)中,得到進士第一名的名稱。狀元亦稱「鼎元」「殿元」。(4)科舉制最常用的考試方法擴展閱讀:1、科舉萌發於南北朝時期,科舉真正成型是在唐朝。隨著士族門閥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興起,魏晉以來選官注重門第的九品中正制已無法繼續下去。隋文帝即位以後,廢除九品中正制。
2、19世紀80年代後,隨著西學的傳播和洋務運動的發展,科舉制度發生改變。1888年,清政府准設算學科取士,首次將自然科學納入考試內容。1898年,加設經濟特科,薦舉經時濟變之才。
同時,應康有為等建議,廢八股改試策論,以時務策命題,嚴禁憑楷法優劣定高下。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下令所有考試悉照舊制。
3、1905年9月2日,袁世凱、張之洞奏請立停科舉,以便推廣學堂,咸趨實學。清廷詔准自1906年開始,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並令學務大臣迅速頒發各種教科書,責成各督撫實力通籌,嚴飭府廳州縣趕緊於鄉城各處遍設蒙小學堂。
從此,在我國延續了1300多年的科舉制正式廢除。
參考資料:網路-科舉制度中國古代狀元科舉考試是怎樣的順序?正式的科舉考試分為三級:鄉試,會試,殿試。
鄉試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一次,又稱為大比。由於是在秋季舉行,所以又稱為秋闈。參加鄉試的是秀才(生),但是秀才在參加鄉試之前先要通過本省學政巡迴舉行的科考,成績優良的才能選送參加鄉試。鄉試考中後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會試在鄉試後的第二年春天在禮部舉行,所以會試又稱為禮闈,又稱為春闈。參加會試的是舉人,取中後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會試後一般要舉行復試。以上各種考試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試帖詩等。八股文題目出自四書五經,略仿宋代的經義,但是措辭要用古人口氣,所謂代聖賢立言。結構有一定的程式,字數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稱為八比文、時文、時藝、制藝。殿試是皇帝主試的考試,考策問。參加殿試的是貢士,取中後統稱為進士。殿試分三甲錄取。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第一甲錄取三名,第一名俗稱狀元,第二名俗稱榜眼,第三名俗稱探花,合稱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稱傳臚。古代科舉考試分;鄉試-會試-室試-殿試。。它們的順序的怎樣排列是??【察舉】漢代選拔官吏制度的一種形式。察舉有考察、推舉的意思,又叫薦舉。由侯國、州郡的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察舉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賢良文學、茂才等。《張衡傳》:「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陳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漢代避劉秀諱,稱秀才為茂才)
【徵辟】也是漢代選拔官吏制度的一種形式。征,是皇帝徵聘社會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職。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級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屬吏,再向朝廷推薦。《張衡傳》:「連辟公府,不就。」「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徵拜郎中。」【孝廉】漢代察舉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順父母、辦事廉正的意思。實際上察舉多為世族大家壟斷,互相吹捧,弄虛作假,當時有童謠諷刺:「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科舉】指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科舉。從隋代至明清,科舉制實行了『干三百多年。《詩話二則·推敲》「島(指賈島)初赴舉京師」,意思是說賈島當初前去長安參加科舉考試。到明朝,科舉考試形成了完備的制度,共分四級:院試(即童生試)、鄉試、會試和殿試,考試內容基本是儒家經義,以「四書」文句為題,規定文章格式為八股文,解釋必須以朱熹《四書集注》為准。【童生試】也叫「童試」;明代由提學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學政主持的地方科舉考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合格後取得生員(秀才)資格,方能進入府、州、縣學學習,所以又叫入學考試。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試,吏呼名至史公」,這里就是指童生試,在這次考試中左光斗錄取史可法為生員(秀才),當時史可法二十歲。《促織》「邑有成名者,操童子業」,「操童子業」是說正在准備參加童生試。【鄉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秋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闈,考場)。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後發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jie)元。【會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考試由禮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總裁,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皆可應考,錄取三百名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殿試】是科舉制最高級別的考試,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實際上皇帝有時委派大臣主管殿試,並不親自策問。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統稱進士。【及第】指科舉考試應試中選,應試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宮錦還家。」古時考中進士要披宮袍,這里「披宮錦」即指中進士。《祭妹文》:「大概說長安登科,函使報信遲早雲爾。」「登科」是及第的別稱,也就是考中進士。【進士】參見「殿試」條。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讀書畢竟中進士是個了局。」貢士參加殿試錄為三甲都叫進士。據統計,在我國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度史上,考中進士的總數至少是98749人。古代許多著名作家都是進士出身,如唐代的賀知章、王勃、宋之問、王昌齡、王維、岑參、韓愈、劉禹錫、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蘇軾等。考中進士,一甲即授官職,其餘二甲參加翰林院考試,學習三年再授官職。【狀元】參見「殿試」條。科舉制度殿試第一名,又稱殿元、鼎元,為科名中最高榮譽。歷史上獲狀元稱號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參加殿試被錄取的大約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詩人賀知章、王維,宋代文天祥都是經殿試而被賜狀元稱號的。【會元】參見「會試」條。舉人參加會試,第一名稱會元,其餘考中的稱貢士。【解元】參見「鄉試」條。生員(秀才)參加鄉試,第一名稱解元,其餘考中的稱舉人。古代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室試、殿試,那麼它們的排列順序是什麼?【察舉】漢代選拔官吏制度的一種形式。察舉有考察、推舉的意思,又叫薦舉。由侯國、州郡的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察舉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賢良文學、茂才等。《張衡傳》:「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陳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漢代避劉秀諱,稱秀才為茂才)
【徵辟】也是漢代選拔官吏制度的一種形式。征,是皇帝徵聘社會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職。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級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屬吏,再向朝廷推薦。《張衡傳》:「連辟公府,不就。」「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徵拜郎中。」【孝廉】漢代察舉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順父母、辦事廉正的意思。實際上察舉多為世族大家壟斷,互相吹捧,弄虛作假,當時有童謠諷刺:「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科舉】指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科舉。從隋代至明清,科舉制實行了『干三百多年。《詩話二則·推敲》「島(指賈島)初赴舉京師」,意思是說賈島當初前去長安參加科舉考試。到明朝,科舉考試形成了完備的制度,共分四級:院試(即童生試)、鄉試、會試和殿試,考試內容基本是儒家經義,以「四書」文句為題,規定文章格式為八股文,解釋必須以朱熹《四書集注》為准。【童生試】也叫「童試」;明代由提學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學政主持的地方科舉考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合格後取得生員(秀才)資格,方能進入府、州、縣學學習,所以又叫入學考試。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試,吏呼名至史公」,這里就是指童生試,在這次考試中左光斗錄取史可法為生員(秀才),當時史可法二十歲。《促織》「邑有成名者,操童子業」,「操童子業」是說正在准備參加童生試。【鄉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秋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闈,考場)。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後發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jie)元。【會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考試由禮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總裁,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皆可應考,錄取三百名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殿試】是科舉制最高級別的考試,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實際上皇帝有時委派大臣主管殿試,並不親自策問。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統稱進士。【及第】指科舉考試應試中選,應試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宮錦還家。」古時考中進士要披宮袍,這里「披宮錦」即指中進士。《祭妹文》:「大概說長安登科,函使報信遲早雲爾。」「登科」是及第的別稱,也就是考中進士。【進士】參見「殿試」條。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讀書畢竟中進士是個了局。」貢士參加殿試錄為三甲都叫進士。據統計,在我國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度史上,考中進士的總數至少是98749人。古代許多著名作家都是進士出身,如唐代的賀知章、王勃、宋之問、王昌齡、王維、岑參、韓愈、劉禹錫、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蘇軾等。考中進士,一甲即授官職,其餘二甲參加翰林院考試,學習三年再授官職。【狀元】參見「殿試」條。科舉制度殿試第一名,又稱殿元、鼎元,為科名中最高榮譽。歷史上獲狀元稱號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參加殿試被錄取的大約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詩人賀知章、王維,宋代文天祥都是經殿試而被賜狀元稱號的。【會元】參見「會試」條。舉人參加會試,第一名稱會元,其餘考中的稱貢士。【解元】參見「鄉試」條。生員(秀才)參加鄉試,第一名稱解元,其餘考中的稱舉人。古代科舉考試各名詞稱謂?古代科舉考試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統稱進士。
狀元科舉制度殿試第一名,又稱殿元、鼎元,為科名中最高榮譽。歷史上獲狀元稱號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參加殿試被錄取的大約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詩人賀知章、王維,宋代文天祥都是經殿試而被賜狀元稱號的。
(4)科舉制最常用的考試方法擴展閱讀:
宋太祖趙匡胤開寶六年三月,在講武殿親試舉人,並確定自此以後定為常式。自武則天稱帝,天授元年二月親自策試貢士,開殿試之先河,至此終於將殿試納入科舉制常例之中,成為科舉中最高的一級考試。北宋時期,宋太宗太平興國九年進士始分三甲。
一開始殿試設三甲取士,一甲三人都可以稱為狀元。凡眼睛,人們認為必成雙成對,於是將黃榜之上,榜首之下的一甲二、三名統稱為金榜之眼,不分第二、第三,全稱作榜眼。
到宋太宗太平興國初年,已經將進士第二人號稱為榜眼。到南宋時期,將探花的稱謂專屬第三名,而榜眼也成為進士第二人的專用名稱。
元朝雖然仍分三甲取士,但多數一甲僅取一人。因此,進士第二人就成了二甲第一名,僅得進士出身。但是,還是有個別例外,元順帝首先提出「鼎甲」,一鼎三足,自然會有榜眼、探花,否則狀元單獨不可能將「鼎」穩定支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科舉名銜稱謂
古代科舉考試制度等級是怎麼回事呀?古代科舉考試制度等級順序:
1、生員(秀才):古代經考試錄取而進入中央、府、州、縣各級學校,包括太學學習的生員。也指在學讀書的學生。
2、舉人:隋朝、唐朝、宋朝三代,被地方推舉而赴京都應科舉考試者;明朝清朝兩代稱鄉試錄取者。鄉試由進士出身的各部官員或翰林主考,由各省行政長官擔任監考官。參加鄉試的考生必須是秀才,地點在各省的貢院。
3、貢士:唐、宋時,以州(府)、縣科舉考試(鄉貢、鄉舉)中試者稱鄉貢士。明、清時,會試中試者統稱貢士。清制稱會試考中者為貢士。參加考試的考生必須是舉人,已仕未仕皆可。考試的第一名叫會元。
4、進士: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後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者,稱為進士。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元、明、清時,進士經殿試後,及第者皆賜出身,稱進士。且分為三甲:一甲第一名為狀元,第二、三名分別為榜眼、探花。
(4)科舉制最常用的考試方法擴展閱讀:
科舉制度的積極影響:
1、政治方面:科舉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擁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
2、教育、社會風氣方面:科舉制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士人用功讀書的風氣盛行。
3、文學藝術方面:科舉制也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發展,進士科重視考詩賦,大大有利於唐詩的繁榮。
參考資料:網路·科舉制度
網路·生員
網路·舉人
網路·貢士
網路·進士
順序(41)科舉(11)
Ⅳ 1 唐代科舉制度有哪些考試方法
唐代科舉制度一般來說主要有帖經、墨義、口試、策問、詩賦五種。 「帖經」就是將書本上的某行貼上幾字,要求應試者將貼住的字填寫出來,類似現在的填空題。 「墨義」相當於現在的簡答題,是一種簡單的對經義的回答。如果考生用筆來回答問題,就稱之為「墨義」,若以口來回答就稱為「口義」。 「策問」是比帖經、墨義高一層次的考試方法,大概與現代的論述題相近。 「詩賦」是為克服考生存在的多背誦經義和舊策,而乏真學實才的現象,在後來加試的一種方法。即在經義策問的基礎上加試一詩一賦,當時稱「帖詩」。
Ⅵ 古代科舉考試都考些什麼
法令、算術、書法、文才、政論,這些都曾是科舉考試的題目,到了後來的明清時期則考八股文。
在我國唐朝時期,科舉制度相對完善,當時常設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為人重視,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後來漸廢。進士考時務策和詩賦、文章,明經考時務策與經義。
所謂的明經,考的就是背書。打開四書五經任意一本,任意翻開一頁,蓋上其他字只漏出一行,然後讓補全這一行後邊的幾個字。然後隨意挑一句話,讓考生解釋其中的意思。想考過這一科,基本上得把所以課本都全文背下,想靠運氣過關是很難的。
而進士是最重要的一科,這一科考的是寫詩做文章,還有對時政的點評。這一科也是最難得的,最能考察出一個人的文化水平和能力到底如何。想過這一關,光靠死讀書死背書是不行的。
到了宋朝科舉進行了改革,把背書和作詩給取消了。只考時政問答,提出對時政的想法然後給出解決辦法,最後再從四書五經中挑一句話讓考試寫一篇作文。
到了明朝,是科舉制度最鼎盛的時期,這個時期的科舉是最嚴密,難度最高的。這個時候八股文正式登上歷史舞台,成了最重要的考試手段。
所謂八股文,就是要求考生寫文章的時候嚴格按照要求來。對文章的字數、句子長短,每一句的聲調等等都有嚴格要求,這種情況下寫文章就沒那麼簡單的。
(6)科舉制最常用的考試方法擴展閱讀:
明清時代的考生在參加正式的三級試以前,需要先參加「童子試」,這些考生統統稱為「童生」,及格以後,稱為「生員」,「諸生」或「庠生」,俗稱「秀才」。
獲得秀才資格,就可以參加省一級的考生——鄉試,鄉試及格,稱為「舉人」。舉人的第一名稱為「解元」,是解送到朝廷擔任官職的意思。
獲得舉人資格,就可以參加全國性的考試——會試,會試及格,稱為「貢士」,是貢獻舉薦給朝廷的意思。貢士第一名叫做「會元」。
獲得貢士資格,就可以參加最高一級的考試——殿試,合格者稱為「進士」,分三甲錄取,第一甲取三名,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三人由皇帝賜「進士及第」,其餘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如果一個人在鄉試、會試、殿試三級考試都中第一名,叫做「連中三元」。據說,中國歷史上只有17個人在科舉考試中連中三元。
Ⅶ 科舉制度分哪些科,分別怎麼考
一、科舉考試科目
從隋朝開始,各朝科舉考試科目都在不斷變化。隋文帝僅有策問,隋煬帝開考十科。唐朝考試科目很多,常設科目主要有明經(經義)、進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學)。到明朝只設進士一科。清襲明制,但也開過特製(特別科),如博學鴻詞科、翻譯科、等。
科舉除了特製科目外,明經,進士科考的內容主要是儒家經典。考試在各個朝代也有不同,唐朝主要有墨義、口試、貼經、策問、詩賦等,宋朝主要是經義、策問、詩賦等,到明代只有經義一門。
二、科舉考試內容:
1、墨義
墨義,就是圍繞經義及注釋所出的簡單問答題。在一張卷子中,這類題目往往多達30至50道。口試則是口頭回答與墨義同類的問題。
2、帖經
帖經,有如現代試卷的填空與默寫。考官從經書中選取一頁,摘其中一行印在試卷上。根據這一行文字,考生要填寫出與之相聯系的上下文。
3、策問
策問,即議論。依據考官提出的有關經義或政事問題,考生發表見解,提出對策。策問所及范圍較廣,有政治、教育、生產、管理等,比起帖經、墨義來難度更大,有的也還有一些實用價值。
4、詩賦
詩賦,唐高宗永隆二年有人認為明經多抄義條,議論只談舊策還是表現不出真才實學,建議加試雜文兩篇(一詩一賦),於是開始了詩賦考試。
5、經義
經義,是圍繞書義理展開的議論。如果說策問還有考生發揮的餘地,經義便已經無所謂個人的思想,考生惟朝廷指定的「聖賢書」是遵。自宋朝開始,經義取代帖經、墨義,而明朝就乾脆專考經義。
6、武舉
唐代武則天始創選拔武將的武舉考試。至清朝時改稱武科。歷史上武舉一共進行過約五百次。相對於文科舉,武科舉較為不受重視。歷朝的武舉時而被廢,時而恢復。而武舉出身的地位亦低於文科出身的進士。
唐代的武舉主要考舉重、騎射、步射、馬槍等技術;此外對考生外相貌亦有要求,要「軀干雄偉、可以為將帥者」。宋代時規定武舉不能只有武力,要「副之策略」,問孫吳兵法等。到了明朝時更改為「先之以謀略,次之以武藝」,如果在答策的筆試中不及格,不能參考武試。
初期的筆試考三題,試策兩題,另一題論考四書。後來四書的題目改為默寫武經。武試則最少要求騎射九矢中三,步射九矢中五。至清朝時,改為先試馬步射,馬射二回六矢,中三為合。步射九矢中五為合。之後比並力氣,包括拉硬弓、舞刀、舉石。
弓分八、十、十二力;刀分八十、一百、百二斤;石分二百、二百五十、三百斤。合格者才考筆試。宋以前並沒有「武狀元」之設。首名武狀元產生於宋神宗時,為福建人薛奕,後與西夏作戰時戰死。歷史上著名由武舉出身的武將尚有唐代的郭子儀、北宋徐徽言、明代戚繼光等等。
(7)科舉制最常用的考試方法擴展閱讀:
科舉分級:
1、及第
指科舉考試應試中選,應試未中的叫落第、下第。古時考中進士要披宮袍,這里「披宮錦」即指中進士。「登科」是及第的別稱,也就是考中進士。
2、進士
參見「殿試」條。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貢生參加殿試錄為三甲都叫進士。考中進士,一甲即授官職,其餘二甲參加翰林院考試,學習三年再授官職。
3、狀元
參見「殿試」條。科舉制度殿試第一名,又稱殿元、鼎元。唐代著名詩人賀知章、王維,宋代文天祥都是經殿試而被賜狀元稱號的。
4、會元
參見「會試」條。舉人參加會試,第一名稱會元,其餘考中的稱貢士。
5、解元
參見「鄉試」條。生員(秀才)參加鄉試,第一名稱解元,第二至五名為經元,其餘考中的稱舉人。
6、連中三元
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凡在鄉、會、殿三試中連續獲得第一名,被稱為「連中三元」。據統計,歷史上連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歐陽修《賣油翁》中提到的「陳康肅公堯咨」,陳堯咨與其兄陳堯叟都曾考中狀元,而陳堯叟則是連中三元。
7、鼎甲
指殿試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稱鼎甲。狀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別稱鼎元。
8、貢士
參加會試而被錄取的稱貢士。
9、舉人
參加鄉試而被錄取的稱舉人。舉人可授知縣官職。《儒林外史》第三回寫范進中舉後,張鄉紳立即送賀儀銀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戶也立時變了嘴臉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興得發了瘋。說明古代中舉後便可陞官發財。
10、生員
即秀才,參見「童生試」條。通過院試(童試)的可稱為生員或秀才。東漢時避光武帝劉秀諱,而稱秀才為茂才。
Ⅷ 古代科舉有哪些方式
引言:科舉制度創立於隋朝,在唐朝進行完善,後來在清朝末年延續了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才被完全廢除。明清時期的八股文制度規定科舉考試只允許在四經五書的范圍內命題,考生只能夠根據指定的觀點來答卷,不可以發揮自己的意見和見解。科舉制度可以說是封建時代所能採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選拔形式,它擴展了封建國家引進人才的社會層面。
明清時代的科舉成為一個層次、等級、條規、名目繁多苛嚴的龐大體系。明清科舉又童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五級,其中往往又分層次。明清最初級的地方縣、府考試,通過縣、府兩次考試者,成為童生,表明已具備基本的文化知識和寫作能力。但很多讀書人考到須發皆白,仍是一介童生。
Ⅸ 古代科舉考試具體考什麼
古代科舉考試考八股文和試帖詩等。
八股文題目出自四書五經,略仿宋代的經義,但是措辭要用古人口氣,所謂代聖賢立言。結構有一定的程式,字數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稱為八比文、時文、時藝、制藝。
科舉考試的內容主要是八股文。八股文主要測試的內容是經義,《詩》《書》《禮》《易》《春秋》,五經里選擇一定的題目來進行寫作。題目和寫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八股文中有四個段落,每個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後來又叫八股。八股文在當時是非常重要的,它關繫到一個人能不能陞官,能不能科舉考試中進士陞官。所以在小說中說:「當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須講漢唐。」「漢」是指漢代的文章,「唐」指的是唐詩,漢代的文章也好,唐代的詩歌也好,都不如當今皇帝所看重的八股文,八股文在當時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當時的人們都一門心思地撲在八股文上,只有八股文章才能敲開科舉考試的大門。
Ⅹ 唐代科舉考試方法有幾種
科舉制度源於隋代,興盛於唐代,它是唐朝選拔官吏的極重要的手段。因之,作為科舉應試的方法,在唐代也就有了比較空前完善的發展。表現為形式多種多樣,內容側重點也各不相同,一般來說主要有帖經、墨義、口試、策問、詩賦五種。
「帖經」就是將書本上的某行貼上幾字,要求應試者將貼住的字填寫出來,類似現在的填空題。
「墨義」相當於現在的簡答題,是一種簡單的對經義的回答。考生只要熟讀經文和各類注釋文字就能回答,它一般有兩種形式,如果考生用筆來回答問題,就稱之為「墨義」,若以口來回答就稱為「口義」。
「帖經」、「墨義」由於簡便易行,一般在應試時常常要問三五十條,更甚者問至一百條之多方可通過。
「策問」是比帖經、墨義高一層次的考試方法,大概與現代的論述題相近。因為各科去選的最後裁決,差不多都是看重策問,所以它顯得非常重要。簡單說來,策問的方法就是主考設題指事,由考生作文章,題目的范圍一般有人事政治,稱為方略策和時務策等。
「詩賦」是為克服考生存在的多背誦經義和舊策,而乏真學實才的現象,在後來加試的一種方法。即在經義策問的基礎上加試一詩一賦,當時稱「帖詩」。後來在進士科的考試偏重詩賦,往往發生帖經不及格,如果詩賦好也可以通過。從客觀上來說,這種應試方法對唐代詩賦的興盛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唐代科舉考試的方法在形式上是多種多樣的,有的偏重熟記,有的側重議論,詩賦又重文采。在使用方法上具有靈活性,在考試中參互運用,既可考查學生的書本知識的掌握情況,又可以使學生將所學知識與實際問題相結合。唐代科舉考試中把這些方法制度化、固定化,是可以促進教育教學質量提高的好方法,有其合理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