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吉他的降半音調弦G調指法怎麼調
你問的問題不怎麼正確。你問的話,要說清楚譜子的曲調是什麼,是什麼曲調的指法才能確定。
比如。一個曲子原調是升E,但是曲子編配是按G調指法來選調寫譜。那怎麼才能把譜子也變成升E呢。那就是把吉他弦全降半音來使G調變為升E就可以做好。
另一個我猜測你的問題來舉例子,一個曲子原調是G調的,並且譜子也是按G調指法來編,這樣你吉他本身是標准調弦法的話,就可以直接按譜子來彈。但是你的吉他事先把弦全將半音,這個是時候你就要通過變調夾放1品升半調變回原來的音調。這樣就好了。
就是說你吉他降半音,就用變調夾放一品就能又升回半音。其實也和你的G調指法一點關系都沒有。
『貳』 如何用g調笛子
口風變小,喉嚨放鬆,用口勁吹奏,口腔略圓,這樣氣能夠更好的注入吹孔。
平時的基本功練習也很重要,用C調笛子練習超高音,再吹G調笛子會有幫助,因為在練超高音時能夠很好的練習口風、口勁。
註:吹奏超高音時,人要放鬆,喉嚨不要憋著,主要是嘴上的功夫!
多多練習吧!!
『叄』 六孔G調簫怎樣拿和吹,1234567怎樣按啊
手指保持放鬆,自然彎曲,會對按孔更有利。手型以放鬆自然為好。
把位小的簫用指肚按孔是可以的。指肚比較敏感而且多肉,容易按嚴孔。但把位大的簫,用指肚按孔就比較困難,手型容易僵硬,還可能造成手腕軟組織損傷,這就必須使用指節按孔。
下把位指節按孔的具體操作方法是:第一孔用小手指指肚按住,在保持手型自然的情況下,依次按下無名指,中指和食指。如果簫長胳膊短,234孔按孔的位置也越來越靠近手指根部。
呼吸方法
正確的呼吸方法對於吹奏管樂是十分重要的,一般採用胸腹式聯合呼吸法。
正確的呼吸方法對於吹奏管樂是十分重要的,中國民間吹管樂非常重視用「氣」,氣息運用得當,才能較長時間的自由演奏,否則,吹一會就會感覺累,還可能有胸悶氣短的現象,時間長了,於身體不利,所以掌握正確的呼吸方法至關重要。
呼吸方法可分為三種:
胸式呼吸
完全用胸部控制氣息,氣吸到肺里後,由胸部向外擠壓,這樣,吸氣量不能達到最大值,氣流不穩定,氣息也不能持久,身體易感疲勞,這種方法不好控制氣息,也有損健康,所以一般不提倡採用胸式呼吸方法。
腹式呼吸方法
吸氣時將橫隔肌下沉,盡量擴大腹部與腰部,民間說法叫做「氣沉丹田」。呼氣時,丹田要綳住勁,一點一點均勻地將氣吹出,經過反復練習,這種呼吸方法是能夠掌握的。
腹式呼吸能有效的控制氣流,均勻的將氣吹出,還可根據音樂需要增強或減弱氣流強度,做出強弱變化和腹顫音效果,是一種正確的呼吸方法。
胸腹式聯合呼吸法
吸氣時胸部、肋部、腹部、腰部同時向外擴張,最大限度地將氣吸入,這樣肺吸入的空氣量比前兩種方法都要大。
採用胸腹式呼吸時。當整個呼吸肌肉組織聯合工作時,呼吸肌肉所承擔的負荷分布得非常均勻,這樣,呼吸肌肉不易感到疲乏。
綜上所述,初學者首先應學會腹式呼吸,熟練後再加上胸部擴展動作,就是胸腹式聯合呼吸。
練習時先用鼻子將氣慢慢吸入,這時就能體會到腹部自然向外擴張,腰部也有向外擴張的感覺,這就是正確的自然呼吸的感覺,以後逐漸加快吸氣速度,再試著不改變腹部、腰部動作的情況下而改用嘴吸氣,這樣你就掌握了腹式呼吸的正確吸氣方法。
吹奏時隨著氣的呼出腹部逐漸收縮,但丹田一定要綳住勁,找向外拉的感覺,這就是控制。
『肆』 G調笛子怎麼吹求較仔細的講解,謝啦!
我也是從一個新手開始練起,現在也小有成效,希望對你有所幫助。記住,笛膜貼的好壞會影響笛子音色(貼膜時,先剪下一正方形的笛膜,使笛膜本身的纖維與笛子的纖維平行、重疊,再用阿膠沾水塗在膜孔四周,用左右手大姆指和食指捏住笛膜兩側,拉出與葦膜纖維紋路成垂直的皺紋,而後慢慢地往下側按貼上,調整均勻後按住一下子,即告完成,貼好笛膜後的笛子吹起來應該是『發音明亮清脆,不悶,不沙』自己慢慢體會吧),但不是決定性因素。
心得:
1、嘴唇自然閉合,雙手捧著笛子兩端,左手握笛頭,右手握笛尾,將吹孔置於嘴唇下沿,對准吹孔 吹氣。
2、當氣息沖出時,只讓出小空隙使氣息通過,並使成為一束氣柱往吹孔下方斜著吹去。其原理就如同吹響 筆套一樣。
3、為使氣息沖出時不將兩唇沖開,而致氣息散掉,兩頰肌肉必須用勁,保持氣息的出口很小。
(重要)4、吹出來的聲音要求純凈,避免夾雜氣聲。
(重要)5、要對著鏡子常練,休會如何對准氣孔,使發音位置正確,不偏不倚,使氣息全部化為笛音。
我個人的經驗是:
1.練嘴勁,這對於吹笛子的高音起至關重要的作用。
2.練腹部呼吸肌的力量,這對於吹奏笛子的長音和長音的平穩起至關重要的作用。
3.指法,多聽示範音樂,多練!!!做到從形似到神似。
【論口風細如針】
口風要細如針,並且能夠發出透亮的音色,又要持續長音。必須要有正確的觀念和訓練。
首先我們要知道,笛子的發音原理是邊棱效應,是氣流柱被吹孔切開而產生音響。好比說大風吹著緊閉的門窗會產生咻咻咻像鬼叫的聲音一樣道理,因此,只要細小的空氣柱被切開,笛子就會發出聲音。
也就因為不需要運用到很多的空氣,所以大師們就能把音吹的很長。所以為什麼練習跑步和吹好笛子沒有絕對關聯就是這道理。因為口風太粗太費氣,長音一定吹不長。這就是口風細如針的道理了。
因此長音不是盲修瞎練,一定是方法搞清楚了才練的出來。
【自然的深呼吸法】
剛學笛子的時候,常聽到說要用丹田呼吸,這對於我這一個完全沒有學過音樂的人來說,實在是很難理解。
丹田是一個抽象的名詞,很少人真正了解丹田是什麼部位。查了中醫學的書上,有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其實我也搞不清楚誰是誰。
後來慢慢的求教、學習、摸索、查資料,才稍微搞清楚,丹田呼吸就是腹式呼吸,腹式呼吸就是以橫隔膜升降的力量來吸氣與吐氣。
我們看嬰兒剛出生時,由於胸肌尚未發育完全,所以嬰兒呼吸時胸腔無法動作,只會看到腹部的起伏,這個就是橫隔肌的作用。
運用橫隔膜呼吸,呼吸的程度會比較深。實務上,這也就是王次恆老師所說的深呼吸法。
以橫隔膜深呼吸法來吹笛子,如果口風如針與邊棱效應發音的要點做的確實,發出長音所需要的」能量」就很足夠了。因為沒有比這種深呼吸方法能夠吸入的氣體體積還多的了。
學習這樣的呼吸法要注意的是,自然的吸氣與自然的吐氣。如果全身很用力的吸氣,那很容易使自己受傷。學吹笛子千萬不要貪吸氣,貪吐氣,我就遇過一位老先生跟我承認,他就是這樣練到吐血,從此就不能吹笛子了。為什麼呢??因為在氣吸的很飽的狀態下,全身是緊張的狀態,如果在勉強用力,一定會傷到自己。
所以練習腹式呼吸,要應乎自然,很輕松的吸氣,很輕松的吐氣。在應用上,難度很高的樂曲,是需要適度的自然放鬆下才能辦到。因此,這里就可以下一個小結論了。在未來必須克服高難度技巧與維護身體健康兩大最高指導原則之下,」自然的深呼吸」就是吹笛子的重要基本動作了。
【邊棱效應發音法及音色的確立】
笛子的發音是一個四兩撥千斤的工作,很多朋友練笛子的時候都很用力的吹,很費勁的吹可以吹的很大聲,但是得到的效果並不很好。一來也吹不持久,不一會兒人也累了;二來音準也容易跑掉。所以建立省力省氣效率高的發音模式就來的很重要了。
如何發音?將口中吹出來的空氣柱,准確的擊向吹孔邊緣,一半的氣流切進笛子管壁裡面,另一半就讓它跑出外面。氣流必須被切開,才會發出聲音。這就叫做邊棱效應。
如何省力?輕松自然的深呼吸就可以了。如何省氣?口風細一點就可以了。但問題要如何有效率??這個就有技巧了。
這必須藉助一下鏡子和自己的耳朵,用鏡子看著自己嘴唇與吹孔的接觸點,讓極細空氣柱的」氣擊點」准確的打在吹孔邊緣圓弧線的中央位置。然後閉起眼睛,一邊吹一邊稍稍移動」氣擊點」的位置,用自己的耳朵去分辨音色的變化。這時候將會發現到一個極省力且音色極為透亮的一個集中點。如果您喜歡這種音色,練習並鞏固它成為一個良好的習慣。
自此則確立日後靈巧的發音方法及優美的演奏的音色了。
【靈活的蓋孔模式】
初學吹笛一年左右,通常又會發生一個嚴重障礙,就是手指不靈光。
首先我們要探討幾個重點。
==========================================
1.有效率的蓋孔是很適當的將手指」放」在孔上,巧妙的運用手指面積比較寬的指腹(有些名家會用面積寬的指節蓋孔)剛好足夠把孔給」封」住。
2.所謂按孔,不是很用力的將手指」按死」在孔上,而是手指類似在孔上作」輕輕拍打」的動作,在」打中」孔的那一瞬間,恰好把孔給蓋住了。
3.手型也是一個極重要的關鍵,僵硬的持笛手型,勢必影響手指運行的靈活度。但適合的手型並沒有一個定型,因為竹笛有高低長短,人的手有大有小。那到底什麼才是正確的手型呢??唯一可以確立的關鍵,就是在於持笛之後,手掌與手指的肌肉只要能夠相互協調且不相互牽制,就是一個良好的手型。
==========================================
如果基本上掌握住了以上的要點,手指的按孔動作就可以靈巧許多。
【舌頭動作的探索】
吐音是笛子最常用的基本技巧,關鍵使用在於舌頭的動作。
但是人性的弱點,常使得吐音變的困難,因為人們希望他能夠吐的很快,卻又使錯了勁。初學吐音不久只見口水亂飛,舌頭和手指的動作硬是對不上來。心中只能不住的感嘆:」笛子真是難學」
我們試著來找出問題所在
==========================================
1.吐音的聲音來源,歸於基本面還是空氣柱撞擊吹孔,而不是舌頭用力的動。所以舌頭用太大的勁,對吐音一定造成破壞。
2.舌頭大力的吐,不只是破壞吐音,也破壞了速度。終歸一句話」輕則靈,重則拙」
==========================================
因此結論是」舌頭動作要輕」
第二個觀念的探討是,舌頭所扮演的角色。
先來看看吐音的結構。吐音和長音的不同是,一個有用舌頭一個沒用到舌頭。所以就明白的看出,舌頭所扮演的角色,是讓長音切成一段一段的短音。因此,舌頭的任務就很簡單了。
舌頭的任務
1.切斷長音,使線狀的音變成點狀。
2.不負責強弱,音樂的強弱由呼吸動作負責,也就是空氣來負責。
你瞧,其實舌頭只負責斷音而已,所以舌頭想要慢吐快吐就變的困難度降低下來了,而且因為不用很用力的吐,口水當然也不會吐的滿天飛啦。
所以又找出一個結論是」舌頭負責斷音,而且它只干這事」
【高音不需要用力吹】
剛學笛子的前兩年,我吹高音的時候都是硬吹上去的,聲音不穩定,而且很刺耳。啟蒙老師為了不讓學習復雜化,也說,吹得出來就行啦。
但是學的越久就發現,別人吹起來既不費力,又不刺耳,心裡就想一定還有我沒弄懂的道理與方法。
想要輕松吹高音,首先要排除高音發音的樂器障礙
==========================================
1.笛子本身一定不能有問題。通常管壁過厚的笛子,高音很難發出,所以建議初學不要使用管壁太厚的笛子,不僅僅高音區,其它音域的共鳴效果也不佳。
2.笛膜必須確定是貼好的,沒有張力不平均的現象,也不要過松,不然高音很難發得出來。
==========================================
其次再來排除個人的障礙
==========================================
我們拿起笛子來試試看,先吹個中音,再吹個低音,別忘記運用邊棱效應的發音原理,這時候只要將口風縮小,然後你會感覺嘴唇承受氣壓變大,高音就能輕松發出。
==========================================
為何只是口風縮小就能發出高音?氣體動力學有一個定律叫做」都卜勒效應」,氣體分子因為通過的口徑變小擠壓,氣體的流速便自然而然的變快,而使得音準提高八度。
腹部鼓動氣體的壓力一般是不變的,除非笛子本身高音不好發出,才需要多用一點腹勁,不過通常這樣的笛子,我是不使用的。
所以結果很單純,我們只是將口風變小而加快的流速,而做到了高音區的發音。
【簡單將低音吹得好】
初學笛子的第二年,老師教了我一個練習低音的土辦法。
(筒音作5.)先吹1,發現很容易吹。然後吹7.,好象音色還可以。再吹6.,笛子就有點不太震動的起來了。這時再吹回7.,再吹6.,務必要使7.和6.的共鳴都吹出來才算及格。
就這樣搞了一兩個月,終於有點成果,不過一直以來,吹低音還是時好時壞。
一直到學笛的第十五年,終於有一個吹笛子的至交好友給了一個最穩的方向,結果關鍵居然只有一個重點——就是」把口風放粗一點點」。
道理何在?還是氣體動力學都卜勒效應的」流速」問題。口風放粗一點點,但是呼吸的力道依舊不變,氣體流速變慢低音就出來了。很簡單吧,不過是江湖一點訣,說破不值錢。
【口腔打開的省力法】
再來充分的運用物理的流體力學」都卜勒效應」。
內容大約是說,氣體或液體流體之體積通量守恆,故」流速」與」截面半徑」之平方成反比。
簡單的用在吹笛子上來說,口腔打開的大小與口風的截面半徑相差越大,流速將會自然而穩定的加快,如此就不需要鼓動太強大的腹勁,就能達成極佳的音響共鳴效果。因此,口腔內部空間的適度張開,是吹笛省力的秘密武器之一。
另外一個說法是,口腔打開可以使笛音共鳴度良好,音色更為厚實。
不論如何,吹笛子的口風細一些,口腔打開一些些。想要像大師們一般省力氣的吹笛,將不是只是夢想。
『伍』 二胡G調怎樣調
二胡的演奏中,沒有」G調「這種說法。二胡一般以五度關系定弦,音域達三個八度。
1、二胡一般以五度關系定弦,如定成(d1、a1,c1、g1,g、d1,a、e1)或(e1、b1)。
2、在演奏某些地方色彩的樂曲或戲曲時,除了五度關系定弦外,也有定為純四度關系的。在個別場會甚至有八度定弦的。
3、二胡的音域達三個八度,但在一般的樂曲中,則很少超過兩個半八度。
4、二胡音色剛柔多變,有精巧靈活的性能,有豐富的表現力,適於演奏各種復雜的音調,既能演奏柔和、流暢的曲調,也能演奏跳躍、有力的旋律,在民族樂隊和民間絲竹樂隊中,常常擔任主奏的角色,
5、通常在中、小型民族樂隊中使用2~6把二胡。而在大型民族管弦樂隊中,則有10~12個席位。
它除用於獨奏、合奏外,也是評劇、越劇、滬劇和粵劇等地方戲曲和說唱音樂的主要伴奏樂器,被稱為「主胡」或「正場胡琴」。
(5)g調的使用方法擴展閱讀:
二胡的特點:
1、二胡發音的好壞不僅僅取決於琴馬,它與琴筒的木質好壞、皮膜的薄厚、松緊、天氣的陰晴、空氣的潮濕、乾燥、冷暖均有直接關系。
2、二胡形制為琴筒木製,筒一端蒙以蟒皮,張兩根金屬弦,定弦內外弦相隔純五度,一般為內弦定d1,外弦定a1,其演奏手法十分豐富,左手有揉弦(吟音)、泛音、顫音、滑音、撥弦等;右手有連弓、分弓、頓弓、跳弓、顫弓、飛弓、撥奏等。
3、二胡的琴筒通過弓的推拉運動,擦弦後振動琴皮發音的共鳴體。琴筒的質地和形狀對音量和音質有直接影響。一般用紫檀木或紅木製作。形狀有六角形、八角形、圓形、前八角後圓形等,常用的是六角形。
4、二胡的構造比較簡單,由琴筒、琴桿、琴皮、弦軸、琴弦、弓桿、千斤、琴馬和弓毛等組成的。琴筒的一側是用蟒皮蒙制的,過弓的推拉運動,擦弦後振動琴皮發音的共鳴體。二胡的音色集中於中高音域的表現,音色接近人聲,具有柔美抒情的特點。
『陸』 吉他怎麼調G調
用和弦級數進行變調。
和弦級數:Ⅰ、Ⅱ、Ⅲ、Ⅳ、Ⅴ、Ⅵ、Ⅶ。
C調: C、 D、 E、 F、 G、 A、 B。
G調: G、 A、 B、C、 D、 E、 #F。
以上是一一對應的,比如C調里該彈C和弦的地方,在G調里彈G和弦就可以了。
吉他被用於多種音樂風格, 它在流行音樂、搖滾音樂、藍調、民歌、佛朗明哥中常被視為主要樂器。吉他亦有被於用古典音樂,有大量的獨奏曲, 室內樂和管弦樂中偶有使用。
它通常有六弦,但亦有四弦、八弦、十弦和十二弦。吉他主要有兩大類:一是歴史悠史、以木製共鳴箱擴音的木吉他,二是二十世紀被發明、以電擴音器擴音的電吉他。
木吉他通常被用於古典音樂、民間音樂及流行音樂。電吉他則通常被用於、搖滾音樂、藍調及流行音樂。電吉他的發明對西方流行文化及音樂有重要影響。
吉他根據不同的結構和發聲原理可以大致分為木吉他(如古典吉他,鋼弦吉他)和電吉他(如標准 電吉他和低音電吉他)。
除低音電吉他外,其他幾種吉他使用相同的定弦方法,即從粗到細依次將各弦定為E,A,D,G,B,E。特殊情況也可以將某一弦或者全部的弦降低定音或者升高定音。如比較普遍使用的將低音E弦降低為D。各種吉他一般在琴頸上安裝有18至24個不等的音品,單弦的音域在兩個八度左右。
『柒』 G調笛子應該怎麼彈
一、G調大笛子持笛子姿勢
(1)G調大笛子的第2孔用無名指按住,在2孔沒有運指的情況下,按在2孔上的無名指一般是不能移動或抬開的,以保持大G笛子笛身的穩定;
(2)G調大笛子相對重一些,完全靠手指力量托笛子則相對困難,可以藉助虎口支撐笛子;
(3)G調大笛子長度加長,臂展度增大,身體要放鬆;
(4)G調大笛子的指孔間距較大,不必拘泥於指肚按孔的方法,另外要注意防止因手指壓按不嚴而漏氣;
(5)笛尾可以適當壓低,脖子扭轉度不可過大;
(6)低齡兒童不宜過早地練習大笛子,四肢有疾病者不宜長時間練習。
二、G調大笛子的運氣技巧
(1)演奏大笛子時身體一定要放鬆,心平氣和,要有打太極拳的感覺;
(2)氣息要吸得深一點,氣息支撐點相對靠下些,以腹式呼吸為主,腹部要放鬆但又要撐住,一定要「松而不跨,松而不泄」;
(3)氣流要緩緩地「流淌」出來,氣流速度較慢。切不可機械地使用吹奏小笛子的氣息演奏方法來演奏大笛子,使用蠻力會「下力不落好」,特別是在演奏高音時。
在某種程度上講,大笛子的氣息控制與小笛子正好相反,這點類似於葫蘆絲,比如在演奏高音時,如果氣息過猛過強,高音反倒不出來;
(4)口腔一定要充分打開,氣道要舒暢,喉結相對下沉,將氣灌滿笛子,找到最佳共鳴點;
(5)大笛子演奏高音比較容易,低音的氣息消耗量較大,相對困難;
(6)大笛子反應沒有小笛子那樣靈敏,因此一些演奏技巧在大笛子往往難以使用;
(7)大笛子的吐音不太容易,單吐尚可,雙吐就難,大笛子也很少用到吐音;
(8)大笛子是氣息基本功的最好檢驗工具,應該認真學習。
(7)g調的使用方法擴展閱讀:
G調大笛又稱G調低音笛,自從1981年7月俞遜發、彭正元的G調名曲《秋湖月夜》與1982年姜學尚、顧生安、詹永明的《斷橋會》的問世,以及《妝台秋思》的成功演奏,使笛子演奏開拓出了一片新的藝術空間,G調大笛子逐漸開始引起了人們的興趣。
G調大笛子與常規的笛子相比,笛子的管徑更粗,長度更長,笛子重量也較重,與常規笛子在執法上也略微有些區別,並且多開了一個音孔,共有7孔,由右自左(笛尾向右的執法,即笛尾到笛頭)依次為:1,2,3,4,5,6,7孔。
G調大笛音高比D調曲笛低五度,比G調梆笛低八度,與洞簫相同,而音色卻較洞簫明亮,G調大笛具有低回婉轉,甜潤醇厚的特有音色。
『捌』 g調指法是什麼意思
G調指法其實指的就是G調歌曲和弦指法,但不是一個和弦,是在這個調裡面組成的很多和弦。G調指法,其實完全按照C調指法來編配的,主屬下屬和弦等,而且都是以三度音為一個間隔。
吉他是一種通過撥動上面一根根的琴弦發出聲音的有弦的演奏樂器。彈奏時用一隻手撥動琴弦,另一隻手的手指抵在指板上,後者是覆蓋在琴頸上的金屬小條。彈奏出來的聲音會通過吉他的共鳴箱得到增強。
吉他演奏方法主要有四種:一是用手指彈奏,但指甲容易受損,故常有人使用假指甲或在指甲上塗上能強化指甲的指甲油,二是使用彈片撥弦,共鳴箱發出音樂。三是用金屬圓管演奏。第四種較冷門,是使用一種可帶在手指上的指套來演奏。
用撥片尖部撥弦,這樣能讓演奏精確、提速輕松,還能防止對琴弦的磨損。撥弦和掃弦都主要依靠手腕運動來實現。手腕的練習尤為重要:保持放鬆、運動自如,倚靠在吉他上的小臂會有輕微的牽動,但一定注意並不是依靠小臂來撥弦和掃弦,而是手腕。
拇指指腹盡量垂直倚在琴頸上,可以稍有角度,指尖盡量在琴頸中部。推弦時拇指不需要像我們上面提到的那樣。這時拇指需要用一些力氣。一種推弦方式還需要拇指跨過琴頸來作為支點轉動手腕。
『玖』 吉他G大調
位置沒錯,G調的1在三弦空弦音,也就是C調的5。
如果你使用的是G調的和弦、音階來彈奏,那就不需要變調夾。
如果你只會使用C調的和弦、音階,那麼,變調夾夾在七品處。
這個也就是把七品當成空弦,然後,所有的指法都按C調來走。
如果你是初學,G調的和弦、音階最好也要掌握,並且,G調的常用和弦指法也並不難,一般基礎的常用G-Am-Bm-C-D-Em-D7,這幾個和弦,看看就知道了,好幾個在C調裡面都用過了,所以,應該學起來挺快的。
想想,變調夾夾那麼高,彈起來也不是很舒服了。你學會了G調的音階與和弦,那麼,以後變調夾彈別的調,也不用夾得那麼高了。當然,如果你想提高水平,那就各個調的音階和弦都要學了。
『拾』 求黑管G調指法表
單簧管指法表
單簧管指法表.單簧管(Clarinet)為單簧氣鳴樂器。廣泛使用於世界各國的管弦樂隊、軍樂隊、爵士樂隊、輕音樂隊的重要樂器。屬木管樂器。中國稱黑管。管體分管嘴、吹節座管、上節管、下節管、喇叭口5部分,用烏木、紅木或塑料、硬質橡膠製成。木質管音質渾厚,塑料管音質明亮。樂隊常用的標准單簧管為bB調,專業演奏者常配備bB調和A調兩支,C調單簧管流行於德語國家,上述單簧管皆屬高音單簧管,全長約 66厘米。單簧片用蘆竹製作,用箍卡固定在管嘴上,吹時貼於下唇。音域為e~g3,屬移調樂器,記譜較實音高一全音。低音區濃厚柔和,稱為蘆管音區;中音區自f1~bb1,音質較差;高音區b1~g3,圓潤而明亮;最高音區尖銳。
在管樂器中,單簧管演奏的靈活性大,快速樂句及強弱變化均可適應;自然音階、半音音階、十二度大跳及各種分解和弦等奏法都靈敏動聽;悠長的華彩樂句的表現力超乎長笛之上。力度強弱變化幅度大,能奏各種顫音但在快速斷奏技巧方面,因單簧對雙吐及三吐反應不靈敏,遠不及長笛。近代作品,尚有使用顫吟音,在輕音樂與爵士音樂中,還常用半音音階滑音及一般滑音;甚至有吹奏雙音的。
單簧管在超吹時所得為奇數號泛音,不是比基音高八度,而是高十二度,這一特點使它的基礎音列不象其他木管樂器那樣在一個八度內有12個半音,而是在十二度音程內有19個半音,因之獲得基礎音上方高音區的指法就復雜得多。
單簧管出現較晚。18世紀初由德國J.C.登納根據古老的法國蘆管「沙呂莫」加以改制而成,有7個音孔及2個音鍵;a1鍵與泛音鍵bb1鍵,藉助手指對指孔的半啟閉及嘴唇控制;能演奏包括半音的近3個八度音,中音區及高音區較好,接近小號音色,登納用它來代替當時難吹的D調高音小號。1750加用了第3鍵e,以後逐漸改進。 增加到5鍵、8鍵、10鍵。1810年,I.米勒又改進為13鍵,並進行了一系列改進。米勒單簧管在英、德、奧廣為流行,1860年又經比利時人E.阿爾貝增加#c鍵,並在指法上加以完善,被稱為阿爾貝制(或米勒制),阿爾貝制音質較好。伯姆制是1839年由法國演奏家И.E.克洛塞與樂器師L.A.比費使用,將長笛的伯姆制移植到單簧管上而成,其發音通暢,音鍵靈活,指法方便。目前有17~23鍵的各種伯姆制單簧管。
總譜中最早出現單簧管的是在1720年。第1部協奏曲是1751年德國作曲家J.斯塔米茨所作。W.A.莫扎特有著名的單簧管協奏曲及單簧管與弦樂的五重奏。 C. M.von韋伯有2部協奏曲及1部小協奏曲,還有與鋼琴的二重協奏曲及變奏曲。20世紀有丹麥C.尼爾森寫的管樂五重奏(1922)和1首協奏曲(1928),技巧較難,從低音的圓潤豐滿直到最高音的尖銳刺透,發揮了全部音區性能。I.F.斯特拉文斯基的《烏木協奏曲》,G.格什溫的《藍色狂想曲》、D.米約的《創世記》和A.科普蘭於1948年寫的協奏曲都有出色的單簧管音樂。
單簧管族的其他樂器有:
(1)最高音單簧管:有F、bE、D3種調,比常規bB 調單簧管分別高五度、四度、三度,以bE調為常見,在軍樂隊中它是必備的樂器。
(2)中音單簧管:有bE與F調。另約制於1760年的巴塞特單簧管,改良的巴塞特單簧管為F調,比bE調單簧管高一個音,外形很略小的低音單簧管,喇叭口朝上。
(3)低音單簧管:比單簧管低八度,外形似薩克斯管,哨嘴管彎曲,喇叭口朝上,記譜用低音譜表。Л.И. 柴科夫斯基的《胡桃夾子》組曲中有出色的譜例。
(4)倍低音單簧管,bB調,比低音單簧管低一個八度,是軍樂隊的標准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