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使用方法 > 食品工藝學常用的預處理方法

食品工藝學常用的預處理方法

發布時間:2022-09-18 00:33:22

❶ 釀酒廢水處理怎麼處理

釀酒廢水處理工藝流程

由於白酒、酒精或啤酒生產廢水中的有機物含量較高,具有較好的生化性,所以對於釀酒廢水通常採用生化法進行處理,但由於白酒和酒精生產中的有機物特別高,所以必須進行預處理,經濟上可行,就採用厭氧的方式使大量的有機物生成沼氣,利用沼氣進行發電供給釀酒過程中所需的能源;若從經濟上不具有發電效益,可將大量的含有機物的渣通過過濾或沉降的方式進行分離,分離後的渣可作為飼料。

1.預處理

(1)常用的預處理方法包括過濾法、重力沉澱法、氣浮法、離心法、中和法等。白酒廢水中通常含有谷殼、麥麩、破碎糧食顆粒等懸浮物質。為避免管道等設施的堵塞,使後續處理設施能順利進行,需要對廢水中較大的固體垃圾進行清除,通常是用設置離心或氣浮分離裝置和初沉池,或是用格柵過濾。白酒廢水PH小,對微生物的生長不利,也會抑制*菌生長,對此需設置調節池或設置水解酸化池,利用兼性水解菌對有機物進行初級分解,調節水質和水量。減輕後續處理負荷,並為後續處理創造穩定條件。

(2)綜合利用為主的預治理方法

① 底鍋水提取乳酸:蒸餾底鍋水是白酒釀造生產過程中的主要廢水污染源,其中含有大量的有機成分。

② 發酵廢水(黃水)酯化:酒醅在發酵過程中產生黃水。黃水在窖池養護、窖泥製作、底鍋水回收等方面有一定的功效,但許多企業黃水的利用率低。同時,由於黃水COD、BOD含量大,常規污水處理工藝需用新鮮水將其稀釋35倍左右,這樣會浪費大量用水。而對黃水中的有益成分如酸、酯、醇類物質進行提取,提取後的黃水不需清水稀釋,可直接進行常規的「生化+物化」處理。

2.生化處理

對廢水的生化處理系統。一般分為好氧法、厭氧法和厭氧-好氧法處理等

(1)厭氧處理:厭氧法具有負荷高、能耗低、投資小、可回收能源等優點。對大濃度廢水進行厭氧處理可以獲得*氣,同時對有機物的去除也有一定的效果。適用於對白酒廢液如「黃水」「底鍋水」「發酵盲溝水」等濃度有機廢水的處理。目前,主要是圍繞各型反應器的研究開發並予以工程實踐,如AF(厭氧生物濾池)、AVB(厭氧流化床)、IC(厭氧內循環)、UASB(流式厭氧污泥床)、EGSB(厭氧膨脹顆粒污泥床)、UAHB或UBF(流式厭氧復合床)等。

(2)好氧處理:厭氧處理可大幅度降低COD值、BOD值,但去磷酸鹽和氨的作用有限。好氧生化處理是利用好氧微生物降解有機物實現廢水處理。好氧生物法一般。

❷ 在乾燥食品之前有哪些常見的預處理方式

因為食品本身含有如蛋白質、脂肪、糖類等,對分析測定產生干擾,所以在分析測定之前要對樣品處理,這樣可去除干擾物質,同時使被測物達到濃縮的目的。樣品的處理要根據被測物的理化性質以及樣品的特點。比如:脫水蔬菜是近年來十分受到消費者歡迎的一種加工後的食品,因為消費者購買後攜帶便捷.

常用下列幾種方法:
1、有機物破壞法 ①干法灰化 避免測定物質的散失,加鹼或酸 ②濕法消化
2、蒸餾法 ①常壓蒸餾 ②減壓蒸餾 ③水蒸汽蒸餾 ④分餾 ⑤掃集共蒸餾法
3、溶劑提取法 ①溶劑分層法 ②浸泡法 ③鹽析 4磺化法 5色層分離法

❸ 食材_豬頭肉竅門

我個人還是滿喜歡吃豬頭肉的,我最喜歡的吃法是,先把豬頭肉鹵了,再炒著吃。也就是尖椒豬頭肉。還有就是涼拌豬頭肉。不過豬頭肉雖然好吃,但還是盡量少吃,因為豬頭肉中含有大量的脂肪不易多吃。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豬頭肉的做法。

1 我們把買回來的豬頭洗干凈,是燒好毛的那種哦。

2 我們再買包15元左右的鹵料,這個一般的干雜店,和中葯房都有的。把鹵料,先用熱水泡製兩小時。泡好了撈出備用就可以了。

3 我們起鍋燒水,水的分量淹過豬頭就可以了。然後再放點干辣椒,花椒,和鹵料包就可以了。有糖色的也可以放點,沒有的就少放點老抽。

4 豬頭肉鹵制的時間不易太長,水開過後40分鍾就差不多了。然後撈出放涼。很多朋友可能會覺的,再家裡鹵肉會很麻煩,其實是很簡單的,就按這個步驟來就可以了。

5 豬頭放涼後,我們開始剔骨。把肉和骨頭分開,然後把肉切成片,切好後涼拌也可以,炒辣椒也可以。

6 涼拌豬頭肉就比較簡單了,家裡有紅油的來一勺,放點蒜末,小米椒,香菜。再來點雞精,味精,拌勻就可以吃了。

7 尖椒豬頭肉,就稍微麻煩點了。先把二斤條辣椒,切成馬耳朵片,然後再准備一小把干辣椒,和花椒,再切點姜蒜末,和一小勺豆瓣醬。

8 食才都准備好以後,我們起鍋燒油,這里油少放點。油溫5成熱,下入豆瓣醬,姜蒜末,爆香。下入乾花椒,干辣椒。然後倒入豬頭肉,翻炒兩下後,倒入切好的二斤條辣椒。大火翻炒,調味、來點雞精、味精、糖、最後放入適量的鹽,炒均勻就可以起鍋裝盤了。我們美味的尖椒豬頭肉就炒好了。

總結 豬頭肉的營養比較豐富,裡面含有大量的蛋白質和氨基酸,可以有效的促進鐵里子的吸收,從而有助於改善貧血症現象的發生。但需要注意的是,豬頭肉中也夜含有大量的膽固醇,吃多了可能會導致血壓升高,增加血糖,不利於身體健康。所以豬頭肉雖然好吃,但不能多吃哦。我是胖哥,如果有喜歡的朋友麻煩幫忙點贊,轉發。最後謝謝大家的閱讀再見。

❹ 食品廢水處理工藝

食品廢水包括酒精、啤酒、味精、澱粉、乳糖、檸檬酸、蔬菜加工及各種軟飲料加工過程中排出的廢水,如果不對廢水進行及時的處理則會對環境造成極大的污染。

食品廢水中主要污染物有(1)漂浮在廢水中固體物質,如菜葉、果皮、碎肉、禽羽等;(2)懸浮在廢水中的物質有油脂、蛋白質、澱粉、膠體物質等;(3)溶解在廢水中的酸、鹼、鹽、糖類等:(4)原料夾帶的泥砂及其他有機物等;(5)致病菌毒等。食品工業廢水的特點是有機物質和懸浮物含量高,易腐敗,一般無大的毒性。其危害主要是使水體富營養化,以致引起水生動物和魚類死亡,促使水底沉積的有機物產生臭味,惡化水質,污染環境。

食品工業具有規模大、污水排放量多等特點,而且污水中常含有大量糖類、蛋白質、微生物菌體和 N、P 的化合物。因此,食品廢水的水力負荷和有機負荷都較高,對環境的污染非常強烈,尤其會造成水體的富營養化,破壞水體的自凈能力。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目前,食品廢水處理工藝主要有生物化學法、物理化學法,具體如下:

1. 化學處理法

化學處理法是指應用化學原理和化學作用將廢水中的污染物成分轉化為無害物質,使廢水得到凈化。污染物在經過化學處理過程後改變了化學本性,處理過程中總是伴隨著化學變化。用於食品工業廢水的化學處理法有中和、混凝、電解、氧化還原、離子交換、膜分離法等。

食品廢水處理工藝(1)氧化還原

化學氧化還原是轉化廢水中污染物的有效方法。廢水中呈溶解狀態的無機物和有機物,通過化學反應被氧化或還原為微毒或無毒的物質,或者轉化成容易與水分離的形態,從而達到處理的目的。

食品廢水處理工藝(2)混凝法

食品工業廢水處理中所用的化學處理工藝主要是混凝法。混凝法不能單獨使用,必須與物理處理工藝的沉澱、澄清法或氣浮法結合使用,構成混凝沉澱或混凝氣浮,混凝沉澱可作為生物處理的預處理,也可作為生物處理後的深度處理。

混凝沉澱法是水處理的一個重要方法。對於一些膠體顆粒較小、或是一些膠體溶液,難以或不能發生沉降的廢水加入化學混凝劑,使其形成易沉降的大顆粒而去除。廢水中呈膠體狀態的蛋白質和多糖類物質,經加葯混凝沉澱即有較好的去除效果。

常用的葯劑有:石灰、硫酸亞鐵、三氯化鐵和硫酸鋁等。石灰一般不單獨使用,常與其他葯劑配合使用,最佳投葯量和pH值宜通過試驗確定。

食品廢水處理工藝(3)離子交換

離子交換主要是利用離子交換劑對水中存在的有害離子(包括有機的及無機的)進行交換去除的方法。

2. 生物處理法

生物化學處理法是有機廢水處理系統中最重要的過程之一。在食品工業的廢水處理中,生物處理工藝可分為好氧工藝、厭氧工藝、穩定塘、土地處理以及由上述工藝的結合而形成的各種各樣的組合工藝。食品廢水是有機廢水,生物法是主要的二級處理工藝,目的在於降解COD、BOD5。

好氧生物處理工藝根據所利用的微生物的生長形式分為活性污泥工藝和膜法工藝。前者包括傳統活性污泥法、階段曝氣法、生物吸附法、完全混合法、延時曝氣法、氧化溝、間歇活性污泥法(SBR)等。後者包括生物濾池、塔式生物濾池、生物轉盤、活性生物濾池、生物接觸氧化法、好氧流化床等。一般好氧處理對低濃度廢水效果較好。

厭氧生物處理工藝適用於食品工業廢水,主要原因是廢水中含易生物降解的高濃度有機物,且無毒性。此外,厭氧處理動力消耗低,產生的沼氣可作為能源,生成的剩餘污泥量少,厭氧處理系統全部密閉,利於改善環境衛生,可以季節性或間歇性運轉,污泥可長期儲存。

3. 物理處理法

物理處理法是指應用物理作用改變廢水成分的處理方法。用於食品工業廢水處理的物理處理法有篩濾、撇除、調節、沉澱、氣浮、離心分離、過濾、微濾等。前五種工藝多用於預處理或一級處理,後三種主要用於深度處理。

食品廢水處理工藝(1)撇除

某些食品工業廢水中含有大量的油脂,這些油脂必須在進入生物處理工藝前予以除去,否則會造成管道、水泵和一些設備的堵塞,還會對生物處理工藝造成一定的影響。此外,油脂除去並回收又有較大的經濟價值。
廢水中的油脂根據其物理狀態可分為游離漂浮狀和乳化狀兩大類。通常隔油池除去漂浮狀油脂。隔油池對漂浮狀油脂的去處率可達90%以上。如果處理流程中設有調節池或沉澱池,則隔油池可與調節池或初沉池合用統一構築物,可節省投資和佔地。對小型處理系統,可設油水分離器撇油。

食品廢水處理工藝(2)篩濾

篩濾是預處理中使用最廣泛的一種方法。主要作用是從廢水中分離出較粗的分散性懸浮固體物。所用的設備有格柵和格篩。格柵攔截較粗的懸浮固體,其作用是保護水泵和後續處理設備。食品工業廢水中常用的格篩有固定篩、轉動篩和震動篩等,格篩最常用的孔徑是10—40目。

食品廢水處理工藝(3)調節

對於水質水量變化幅度大的食品工業廢水,常設置調節池對廢水的水質和水量進行調節,調節時間一般為6—24h,多為6—12h左右。調節池容量為日處理廢水量的15%—50%。

食品廢水處理工藝(4)氣浮

氣浮主要用於除去食品工業廢水中的乳化油、表面活性物質和其他懸浮固體。有真空式氣浮、加壓溶氣氣浮和散氣管(板)式氣浮。當廢水進入容器氣浮池之前,往水中投加化學混凝劑或助凝劑,可提高乳化油脂和膠體懸浮顆粒的去除率。據資料介紹,氣浮可除去90%以上的油脂和40%—80%的BOD5和SS。氣浮池HRT一般30min。

食品廢水處理工藝(5)沉澱

沉澱是用來除去原廢水中無機固體物和有機固體物,以及分離生物處理工藝中的固相和液相。用沉砂池除去原廢水中的無機固體物;用初沉池除去原廢水中的有機固體物;用二沉池分離生物處理工藝中的生物相和液相,沉砂池一般設在格柵和格篩之後。為了清除廢水中無機固體物表面的有機物,避免廢水中有機固體物在沉砂池中產生沉澱,可採用曝氣沉砂池。採用初沉池可降低後續工藝的負荷。初沉池除去懸浮固體的效果與加工的原料和產品有關。按池中的水流方向分為平流沉澱池、豎流沉澱池、輻流沉澱池。為了提高沉澱池的沉澱效率,可在沉澱池內設置平行的斜板或斜管而成斜板(管)沉澱池。一般沉澱時間1.5—2.0h。

❺ 預處理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一、混凝-絮凝

混凝是指向水中投加一定劑量的化學葯劑,這些化學葯劑在水中發生水解,和水中的膠體粒子互相碰撞,發生電性中和,產生吸附、架橋和網捕作用,從而形成大的絮體顆粒,並從水中沉降,起到了降低顆粒懸浮物和膠體的作用。

二、介質過濾

介質過濾是指以石英砂或無煙煤等為介質,使水在重力或壓力下通過由這些介質構成的床層,而水中的的顆粒污染物質則被介質阻截,從而達到與水分離的過程。粒狀介質過濾基於「過濾-澄清」的工作過程去除水中的顆粒、懸浮物和膠體。



工業水處理

在工業用水處理中,預處理工序的任務是將工業用水的水源——地表水、地下水或城市自來水處理到符合後續水處理裝置所允許的進水水質指標,從而保證水處理系統長期安全、穩定地運行,為工業生產提供優質用水。

預處理的對象主要是水中的懸浮物、膠體、微生物、有機物、游離性余氯和重金屬等。這些雜質對於電滲析、離子交換、反滲透、鈉濾等水處理裝置會產生不利的影響。

❻ 常用的樣品預處理方法有哪些

1.溶劑提取法,同一溶劑中,不同物質具有不同的溶解度。利用混合物中各物質溶解度的不同將混合物組分完全或部分分離的過程稱為萃取,也稱提取,常用方法有以下幾種:

2.浸提法:浸提法又稱浸泡法。用於從固體混合物或有機體中提取某種物質,所採用的提取劑,應既能大量溶解被提取的物質,又要不破壞被提取物質的性質。為了提高物質在溶劑中的溶解度,往往在浸提時加熱。如用索氏抽提法提取脂肪。提取劑是此類方法中重要因素,可以用單一溶劑,也可以用混合溶劑。

在進行鹽析工作時,應注意溶液中所加入的物質的選擇。它應是不會破壞溶液中所要析出的物質,否則達不到鹽析提取的目的。

磺化法和皂化法:這是處理油脂或脂肪樣品時經常使用的方法。例如,殘留農葯分析和脂溶性維生素測定中,油脂被濃硫酸磺化,或被鹼皂化,由疏水性變成親水性,使油脂中需檢測的非極性物質能較容易地被非極性或弱極性溶劑提取出來。

5.沉澱分離法:沉澱分離法是利用沉澱反應進行分離的方法。在試樣中加入適當的沉澱劑,使被測組分沉澱下來,或將干擾組分沉澱除去,從而達到分離的目的。

6.掩蔽法:利用掩蔽劑與樣液中的干擾成分作用,使干擾成分轉變為不幹擾測定的狀態,即被掩蔽起來。運用這種方法,可以不經過分離干擾成分的操作而消除其干擾作用,簡化分析步驟,因而在食品分析中應用十分廣泛,常用於金屬元素的測定。

7.色層分離法:色層分離法又稱色譜分離法,是一種在載體上進行物質分離的方法的總稱。根據分離原理的不同,可分為吸附色譜分離、分配色譜分離和離子交換色譜分離等。此類方法分離效果好,近年來在食品分析中應用得越來越廣泛。色層分離不僅分離效果好,而且分離過程往往也就是鑒定的過程。本法常用於有機物質的分析測定。

8.吸附色譜分離:吸附色譜分離法利用聚醯胺、硅膠、硅藻土、氧化鋁等吸附劑,經過活化處理後,具有適當的吸附能力,可對被測組分或干擾組分進行選擇性的吸附而達到分離的目的。比如:食品中色素的測定,可將樣品溶液中的色素經吸附劑吸附(其他雜質不被吸附),經過過濾、洗滌,再用適當的溶劑解吸,得到比較純凈的色素溶液。吸附劑可以直接加入樣品中吸附色素,也可將吸附劑裝入玻璃管製成吸附柱或塗布成薄層板使用。

9.分配色譜分離:分配色譜分離法根據兩種不同的物質在兩相中的分配比不同進行分離的,兩相中一相是流動的,稱為流動相;另一相是固定的,稱為固定相。

當溶劑滲透於固定相中並向上滲透時,分配組分就在兩相中進行反復分配,進而分離,例如,多糖類樣品的紙上層析,樣品經酸水解處理,中和後製成試液,在濾紙上進行點樣,用苯酚-1%氨水飽和溶液展開,苯胺鄰苯二酸顯色劑顯色,於105℃加熱數分鍾,可見不同色斑:戊醛糖(紅棕色)、己醛糖(棕褐色)、己酮糖(淡棕色)、雙糖類(黃棕色)的色斑。

10.離子交換色譜分離:離子交換色譜分離法是利用離子交換劑與溶液中的離子之間所發生的交換反應來進行分離的方法。根據被交換離子的電荷分為陽離子交換和陰離子交換。該法可用於從樣品溶液中分離待測離子,也可從樣品溶液中分離干擾組分。

分離操作可將樣液與離子交換劑一起混合振盪或將樣液緩緩通過事先制備好的離子交換柱,則被測離子與交換劑上的H+或OH-發生交換,被測離子或干擾組分上柱,從而將其分離。例如,可以利用離子交換色譜分離法制備無氨水、無鉛水及分離比較復雜的樣品。

11.濃縮法:食品樣品經提取、凈化後,有時凈化液的體積較大,被測組分的濃度太低,會影響最後結果的測定。此時需要對被測樣液進行濃縮,以提高被測成分的濃度。常用的方法有常壓濃縮和減壓濃縮兩種。

12.常壓濃縮法:常壓濃縮法只能用於待測組分為非揮發性的樣品試液的濃縮,否則會造成待測組分的損失。操作可採用蒸發皿直接揮發。如果溶劑需要回收,則可用一般蒸餾裝置或旋轉蒸發器。該法操作簡便、快速,是常用的方法。

13.減壓濃縮法:減壓濃縮法主要用於待測組分為熱不穩定性或易揮發的樣品凈化液的濃縮,其樣品凈化液的濃縮需採用K-D濃縮器。濃縮時,水浴加熱並抽氣減壓,以便濃縮在較低的溫度下進行,且速度快,可減少被測組分的損失。食品中有機磷農葯的測定(如,甲胺磷、乙醯甲胺磷)多採用此法濃縮樣品凈化液。

拓展資料:

樣品預處理所用時間遠遠大於色譜分離時間,佔分析消耗總成本最大,樣品預處理過程會消耗大量溶劑及其他化學品,是實驗重復性和准確性最差的環節,更是影響實驗結果好壞最重要因素。

❼ 測定食品中的鈣鐵鋅的預處理方法

因為食品本身含有蛋白質、脂肪、糖等,對分析結果有干擾,所以在樣品加工前進行分析測定,以去除干擾物質,同時使被測物質達到濃縮的目的。樣品的處理應該基於樣品的物理和化學性質以及樣品的特性。常用的方法有。1.有機破壞方法1干灰化,避免測定物質流失,加鹼或加酸2濕法消化。圖2。蒸餾方法常壓蒸餾真空蒸餾水蒸氣蒸餾分餾掃集共蒸餾。溶劑提取法溶劑分離法浸泡法鹽析法磺化法色譜分離法

❽ 有機化合物測定的預處理方法

在樣品制備過程中,應注意防止易揮發性成分的逸散,避免樣品組成和理化性質發生變化。做微生物檢驗的樣品,必須根據微生物學的要求,按照無菌操作規程制備。
食品的成分復雜,既含有大分子的有機化合物,如蛋白質、糖類、脂肪等,也含有各種無機元素,如鉀、鈉、鈣、鐵等。這些組分往往以復雜的結合態形式存在。當應用某種化學方法或物理方法對其中一種組分的含量進行測定時,其他組分的存在常常給測定帶來干擾。因此,為了保證檢驗工作的順利進行,得到准確的檢驗結果,必須在測定前排除干擾組分。此外,有些被測組分在食品中含量極低,如農葯、黃麴黴毒素、污染物等,要准確檢驗出其含量,必須在檢驗前對樣品進行濃縮。以上這些操作過程統稱為樣品預處理,它是食品檢驗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直接關系著檢驗的成敗。

樣品預處理總的原則是:消除干擾因素,完整保留被測組分,並使被測組分濃縮,以獲得可靠的分析結果。常用的樣品預處理方法有以下幾種。

一、有機物破壞法

有機物破壞法主要用於食品無機元素的測定。食品中的無機元素,常與蛋白質等有機物質結合,成為難溶、難離解的化合物。要測定這些無機成分的含量,需要在測定前破壞有機結合體,釋放出被測組分。通常採用高溫、或高溫加強烈氧化條件,使有機物質分解,呈氣態逸散,而被測組分殘留下來。

各類方法又因原料的組成及被測元素的性質不同可有許多不同的操作條件,選擇的原則應是:第一,方法簡便,使用試劑越少越好;第二,方法耗時間越短,有機物破壞越徹底越好;第三,被測元素不受損失,破壞後的溶液容易處理,不影響以後的測定步驟。

根據具體操作方法不同,又可分為干法和濕法兩大類。

(1)干法灰化:又稱為灼燒法,是一種用高溫灼燒的方式破壞樣品中有機物的方法。干法灰化法是將一定量的樣品置於鉗禍中加熱,使其中的有機物脫水、炭化、分解、氧化,再置高溫電爐中(一般約550℃)灼燒灰化,直至殘灰為白色或淺灰色為止,所得殘渣即為無機成分,可供測定用。除汞外大多數金屬元素和部分非金屬元素的測定都可用此法處理樣品。

干法灰化法的特點是不加或加入很少的試劑,故空白值低;因多數食品經灼燒後灰分體積很少,因而能處理較多的樣品,可富集被測組分,降低檢測限;有機物分解徹底,操作簡單,無需操作者看管。但此法所需時間長;因溫度高易造成易揮發元素的損失;並且坩渦對被測組分有一定吸留作用,致使測定結果和回收率降低。
干法灰化提高回收率的措施:可根據被測組分的性質,採取適宜的灰化溫度;也可加入助灰化劑,防止被測組分的揮發損失和柑禍吸留。例如:加氯化鎂或硝酸鎂可使磷元素、硫元素轉化為磷酸鎂或硫酸鎂,防止它們損失;加入氫氧化鈉或氫氧化鈣可使鹵素轉化為難揮發的碘化鈉或氟化鈣;加入氯化鎂及硝酸鎂可使砷轉化為砷酸鎂;加硫酸可使一些易揮發的氯化鉛、氯化鎘等轉變為難揮發的硫酸鹽。

❾ 發酵液預處理的方法有哪些

發酵液預處理的主要方法 1 加水稀釋法和加熱法加水稀釋法能降低液體粘度,但會增加懸浮液的體積,加大後繼過程的處理任務。而且,單從過濾操作看,稀釋後過濾速率提高的百分比必須大於加水比才能認為有效,即若加水一倍,則稀釋後液體的粘度必須下降50%以上才能有效提高過濾速率。加熱是發酵液預處理最簡單最常用的方法。加熱可有效降低液體粘度,提高過濾速率。同時,在適當溫度和受熱時間下可使蛋白質凝聚,形成較大顆粒的凝聚物,進一步改善了發酵液的過濾特性。對於粘度較高的發酵液,稀釋或者加熱可以降低發酵液黏度,有利於輸送和過濾等後續[2] 操作。史鵬等 的研究比較了熱處理和酸處理兩種方法對HA 分子量降低的影響。 2 離心法國內在這方面的報道,主要反映了高速離心能耗大、設備昂貴,因而得不到推廣應用。國內有些廠家仿效國外的做法,採用高速蝶片式噴嘴離心機分離菌體,雖對谷氨酸菌體的[3]除去有一定效果,但對菌絲較輕細的肌苷菌體至今未取得滿意的結果且設備價格昂貴。 3 絮凝和凝聚及混凝方法[4] 絮凝預處理能顯著加快發酵液中固體顆粒的沉降,提高過濾速度。李凡鋒等 處理 1, 3­丙二醇發酵液後,其中絮凝樣的濾餅濕基、干基重量分別比對照樣增加了41.13%、 51.88%。[1] 江龍法等 採用殼聚糖作為絮凝劑對 L­ 乳酸發酵液進行預處理,取得了較好的結果。[5]江龍法等

閱讀全文

與食品工藝學常用的預處理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聯想增霸卡安裝方法 瀏覽:935
手機照片定製方法 瀏覽:248
人正確的呼吸方法 瀏覽:143
常用肌松檢測方法 瀏覽:838
access有什麼方法關閉 瀏覽:486
筋膜炎的胳膊痛康復鍛煉方法 瀏覽:277
管路中活接連接方法 瀏覽:365
如何堅持日更的方法 瀏覽:520
白醋豐胸的正確方法如下 瀏覽:266
女生如何減肚子上的肉肉最快方法 瀏覽:136
最簡單打領帶的方法 瀏覽:919
教學方法要樹立什麼的觀點 瀏覽:977
企業如何開展口碑營銷的傳播方法 瀏覽:541
服務百姓的方式方法有哪些 瀏覽:897
蹲坑改馬桶的最佳方法深圳 瀏覽:811
簡單的瘦腿方法有幾種 瀏覽:807
疥瘡治療最佳方法 瀏覽:471
模擬樹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505
如何使用四種方法識別高考試卷 瀏覽:654
美的十匹空調e1解決方法 瀏覽: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