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設計思維有哪些內容
思維是人們頭腦對自然界事物的本質屬性琢其內在聯系的間接的、概括的反映;而設計則是通過改變自然物的性質,形成為
人所用的物品。人藉助於思維將自己的本質力量對象化,因此設計與思維在設計的過程中是一個完整的慨念,設計是前提,限定
了的思維的范疇,思維是手段,藉助於各種表現形式,最終形成設計產品。
設計思維不僅要求設計師有較高的審美敏感度和扎實的形象表達技能,心手協調,而且要求設計師能對技術和藝術的結合作
出思考和研究,通曉與設計有關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知識,不斷地激發直覺和創造力,提高設計的文化品味。
Ⅱ 什麼是優秀的設計思維與方法
現在的藝術創作作品,想要絕對的獨創是有難度的,而藝術創作上的創新思維卻是打開創作靈感的鑰匙。站在一個或若干個更高的層面去思考,拿出與眾不同的創意,創作出讓人眼前一亮的精品,是從事設計創作的人士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
創造性思維,指的是一種獨特的思維活動,它具有開創性,在人類認識領域開拓新的成果。一項創造性思維成果的取得,要不斷地打破前人設定的界限,突破現有的認識范圍,開拓出前所未有的認識天地,是需要經過長期的鑽研、刻苦的探索、甚至多次失敗之後不斷積累經驗才能取得,付出艱苦的腦力勞動。
①創造性。藝術設計離不開創造,打破常規把現有的知識或經驗打亂重組,產生新的組合、新的觀念和新的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要求。創造性思維的創造力表現主要有對事物的敏感性,包括容易接受新事物善於發現新問題,此外還要有較強的應變、適應能力,能夠無約束地進行聯想。
②突發性、無意識性。很多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絞盡腦汁但設計效果仍達不到要求,卻因某人不經意的一個動作或一句話而獲得靈感。這類現象就說明了思維具有突性,一般是受到某種啟發而獲得靈感,它是思維活動產的一種質的飛躍,是建立在長期創造性踐和思考活動基礎上的,經過平時的辛苦積累達到一定量的程度後,受到外界某因素的啟發而產生創造靈感。
無意識性也是創造性思維具有的特點,潛意識又稱無識、無意識,屬於全部精神最深層是真實的自我。藝術設計創作過程中,在人的無意識活動中創造性思維常常被體現出來,靈感出現的時候,人往往處於長期緊張之後的短暫鬆弛狀態,這時是無意識思維活動最積極的時候。那麼如何提高創造性思維?
在設計過程中,我們依據課題收集大量相關的資料通過借鑒,獲取大量已有的設計圖形,拓寬視野,啟發思路,從總體上提高我們設計的創造水平。在資料把握上已有一些頭緒時,某些靈感的閃會誘發你的思路,幫助你選掃正、深化,尋求到最需要的東西,從而使你的某些構想得到升華,上升為一個已具雛型的創意。
從表面上看,設計靈感的發生常常出乎的意料,這種特殊的思維活動似乎無規律可言,實際上它也要受到一定的邏輯規律的制約。靈感思維的出現是建立在設計師頭腦思維活動進行的前提下,依賴於長期的生活經驗、知識積累和藝術修養。也就是說靈感出現之前在大腦的潛意識當中已深藏大量的素材和情感信息資料,然後在思維創造時,大腦中的某些信息突然在想像中產生了聯系,思維活動異常活躍,靈感就出現了。
很多設計大師在設計之前都會大量收集相關設計產品的資料和信息,並藉助靈感產生獨特的創造思維,設計出了許多優秀的設計作品。
觀察事物時,能否迅速對其做出反映,體現了一個人敏銳性和判斷力的強弱,感知能力是我們認識事物的重要手段,沒有這種感知力,創造思維的提高是很困難的。感知力是進行藝術設計時最基本的能力,也是發揮創造性思維時最基本的能力,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它要求設計師要善於觀察身邊的生活,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思考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
在設計作品時,由於使用了慣用的、格式化的思維模式,輕視了創新訓練;或是由於摹仿,思維形成了定勢;也或是感到頭腦空虛,思路閉塞,思維僵化,無從下筆,面對這種情況,只有加強發散思維的訓練,方能有效。
求異思維,又稱發散思維,輻射思維,是指不依常規,尋求變異,有多種答案的一種思維方式,其特點是從多方面進行思考,分析問題,而選擇最佳方案。
①對待問題時,要從不同的方向、不同的側面、不同的層次深入。
②思考問題時,將多方面的知識加以綜合運用,開闊思路,觸類旁通,並著眼於事物的橫向聯系,盡量廣開思路,注重多角度,多方位、多思路考慮事物。
③解決問題時,注重多途徑、多方式,多手法比如探索、轉化、遷移、構造、變形、分解、組合等,不同思路的探索、轉換,能激發設計師意識的潛能,產生與眾不同的創造性思維。推薦閱讀:靈感枯竭?用這些思維方法
想像不等於空想,它源於豐富生活的積累,生活中有很多現象能引起人們的想像與聯想,天空中漂浮的不斷變化的雲彩;地面上到處堆積的雜物;牆壁上由於侵蝕留下的印痕等等,都使我們感覺到它們的形狀好像是其他某種事物的形象。
在藝術設計中,對於每個設計師來說靈感出現的機遇都是相等的,靈感可能隨時出現,關鍵是他們能否及時把握住,而靈感往往偏愛那些努力探索、辛苦工作、勤於思考的人們。質變是量變的積累,在量的積累的過程中,能否堅持到最後是決定質變的關鍵,對於藝術創作來說也是一樣,藝術設計是一件艱苦的事,不可能一跳而就,只有做到身心貫注,才能有所成就。
將自己的全部注意力放到設計中,把它作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就像我們離不開生活一樣,同樣我們也離不開設計,達到這個境界是需要時間的沉澱的,是在不斷的實踐中磨合的。設計師要專注於設計並能夠長期堅持,才能設計出獨特的設計作品。總之,藝術創作過程中要有堅持不懈的意志。
Ⅲ 舉例說明文化創意在設計應用中的理念與思維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2-27
Ⅳ 設計思維的方法與步驟
談到設計思維可能有很多小夥伴會問,「設計思維是設計師的事,和自己沒有關系」。其實不然,我認為設計思維不僅僅是設計師才具有的能力,關乎到各行各業不同身份的人,特別是管理層和老闆更應該有的一種思維方式。設計思維無處不在,有人可能會問:「到底什麼是設計思維,設計思維能帶給我們什麼好處,希望通過一篇文章讓你徹底搞懂設計思維的概念和方法。
美國經濟學、認知心理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赫布·西蒙 (Herbert Simon),在他的著作《人工科學》提出了設計作為一種思維方式的概念。
1987年,哈佛大學設計學院教授羅偉(Peter Rowe)出版了《設計思維》一書,書中首次使用設計思維的概念。
1991年,戴維·凱利(DavidKelley)成立了設計和創新咨詢公司IDEO,將設計思維推向商業化,成為設計思維的教育和推廣先驅。全球最大的設計咨詢機構之一。1992年,卡內基梅隆大學設計學院院長布坎南(Richard Buchanan)發表了一篇名為《設計思維中的難題》的文章,他指出:「設計思維可以擴展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
2004年戴維·凱利(David Kelley)創辦了斯坦福大學設計學院(D.School)致力於提供設計思維的教育和推廣,以Design Thinking為核心教學思想,教授設計思維方法與實踐。在美國,設計學院正取代商學院成為熱門,該學院已成為斯坦福大學最受歡迎的學院。
「設計思維是以人為本的利用設計師的敏感性以及設計方法,在滿足技術可實現性和商業可行性的前提下,來滿足人的需求的設計方法。設計思維是一個可以被重復使用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框架或一系列的步驟,提供解決問題的原型和一系列的工具。」 ——蒂姆·布朗(Tim Brown)教授,設計思維的提出者和倡導者。
首先設計思維是以用戶為中心的,從用戶的需求開始出發,針對產品看看用戶有哪些需求,能不能通過科技手段去實現,有了科技的可行性,再看看能不能不斷的實現商業變現,才能使我們的產品不斷的給用戶提供價值,所以設計思維指的是用戶的需求,科技的可行性和商業的持續性,這三者之間的交界就是設計思維帶來的創新。
設計思維其實也是一種思維方式,能幫助你打破當下的一些卡點,包括企業遇到的一些問題,設計思維能夠幫助企業創新,從而在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實現升級和轉型,甚至有些企業用了設計思維的方法實現第二增長曲線。設計思維的應用領域也非常的廣,比如:實物產品、服務設計、商業模式、軟體應用、工作流程、企業文化等。有些兒童教育機構也用設計思維開設了創造課程引導和教育孩子,斯坦福大學還運用設計思維開設了人生設計課,就是一個人的人生也可以被設計的,我也曾讀過這本人生設計課,有空給大家分享讀書筆記。一些全球領導品牌公司早已意識到設計思維對於其產品開發及公司發展的重要性,採取一系列措施加大對員工在設計思維方面的培訓,從蘋果、美國銀行、 宜家、可口可樂,星巴克、Airbnb、FOTILE方太、到GE通用電氣、寶潔、IBM、三星、3M 等,都已經把設計思維納入其經營策略,成立設計思想工作坊,並大量運用於為各種企業和社會難題提供實用和具有創造性的解決方案,下面就來談談設計思維具體步驟和方法
設計思維的第一個方法是共情(Empathy)也叫同理心。大家可以想一下,我們在設計或者解決問題的時候,是不是站在需求人的角度去看待問題的,有的設計師可能只看到冰山模型最上面的一層,而冰山下用戶真正需求卻看不到,這就需要我們去了解用戶,了解用戶最好的方法就是共情。
1. 觀察
觀察是共情最基礎的方法,其實就是深入洞察用戶,如何從用戶身上發現問題。你可以回想一下上大學時,是如何談戀愛的,是不是一開始先默默的觀察對方,看看有什麼習慣和行為,喜歡什麼東西,想辦法去靠近和了解,找到一個突破點。比如你幫她修好了電腦,解決了她的問題,就這樣自然而然交往,進入了戀愛狀態。這就是觀察,觀察是人的本能,也是建立情感最基礎的第一步。這里的觀察是帶有目標性的,並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觀察。最近看了一個節目叫秘密大改造,就是幫助用戶改造裝修老舊房的節目。欄目組安排室內設計師裝作成記者和用戶一起住一起吃,設計師發現房子特別小,空間利用很低,觀察房主人生活習慣、愛好等,通過交流了解房主的內心世界及對生活的嚮往等。完全和房主建立共情基礎,等了解觀察的差不多了,節目組就贊助房主和節目組一起去做公益的名義外出一個月。節目組故意不告訴房主在這一個月之內幫助房主改造房子,設計師就根據之前觀察發現的居住問題,設計改造了房子的方案,並監督工人進行裝修。等一個月房主人回來後,驚訝地發現自己的房子都認不出來了,完全超出了自己的想像,房主人太滿意了,每一個細節都考慮到用戶的需求,最終設計的方案用戶當然比較滿意了。這個欄目就是用了設計思維幫助用戶解決實際問題的。我舉這個例子希望幫助大家能更容易理解,大家有空可以看一下這個節目,看看設計思維是如何運用的,如果是自己該怎麼用設計思維的方法去做。
2. 沉浸式體驗
共情的第二個方法就是沉浸式體驗,就是把自己當成用戶去體驗真實用戶的感受才能更好的發現問題。比如IDEO公司被委託設計一款兒童車,就讓工程師坐在現有的兒童車上去沉浸式體驗,推著這些成年兒童去戶外或去購物。體驗結束後這些工程師就總結了:兒童車太矮了,前面看到的都是腳,還有灰塵,最重要的看不到媽媽沒有安全感,小孩總愛哭,於是工程師就把兒童車做成可折疊並能升高,下面可以放東西,然後再轉過來面向媽媽,兒童就喜歡了。這就是通過沉浸式體驗來挖掘用戶需求。
3.訪談
共情最後一個方法是用戶訪談,可以通過定性或定量訪談目標用戶,可以面對面的互動式訪談,焦點小組訪談、專家訪談、也可以是問卷形式的等,網上有很多訪談模版和發放問卷的網站。上文提到的例子秘密大改造的設計師和用戶一起吃一起住,在不輕易的的交流中就知道了用戶的真實需求,這種訪談方式用戶是最不會感覺到有壓力的,也最能發現用戶真實需求的,所以最好的訪談是先和用戶做朋友,就是完全把用戶當成自己的好朋友,試問有幾個公司能做到這一點呢?
通過共情的方法我們充分理解需求,並挖掘了用戶的諸多問題和需求,那麼是不是所有的需求都要滿足用戶呢,怎麼找到用戶的真正痛點呢?這就需要重新定義需求,找到核心問題並進行設計。作為設計師你是否會遇到:接到需求就去設計,而反復設計的結果卻不被用戶滿意,只是做到了被領導滿意,而被陷入盲目的嘗試誤區中,這個時候應該回頭想一想需求有沒有被正確定義,有沒有明確用戶真正的問題。只有對設計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有目標性的定義和理解,設計師才能找到最佳的落腳點,從而高效省時省力的完成任務。比如我們使用的Iphone,有沒有發現不能自定義鈴聲,喬布斯肯定發現了這個問題,但為什麼到現實還沒有改進這個功能,但Iphone依然賣的很好。這就說明了自定義鈴聲不是用戶的核心需求,沒有誰會經常換鈴聲來炫耀自己的身份,這個功能有沒有都不影響最終的銷售成績,原因可能是蘋果希望用戶不要被打擾,更尊重用戶隱私。需求定義不是產品經理或老闆拍腦袋定下來的,要把自己放到空杯狀態,不要相當然的拍腦袋,也不要拍胸脯說自己的想法一定是正確的、要深挖用戶需求,找到用戶真正痛點,重新界定問題,從而確保解決產品核心問題的正確方向。
設計思維的第三步生成想法,要生成想法可以利用頭腦風暴來共創更多的好主意。提到頭腦風暴可能大家都聽說過,其實就是聚集各式各樣的人一起思維發散,俗話說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就是這個道理。頭腦風暴的前提是正確理解用戶的真實需求和明確設計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頭腦風暴盡量不要找領導參與,因為領導一句權勢的話會扼殺很多好意的產生。其次要注意自身思維的局限性,我們在思考問題時經常會帶有自己的經驗、習慣和思維方式,從而走進了盲區,如果有人提出一個好主意,有些人就不願意思考了,這也說明了人的惰性。所以開展頭腦風暴還可以幫助我們打破傳統思維方式,打破盲區和惰性,從而打開多視角全方位的開放性思維,幫助產品找到創新的方法。還有要注意的是:面對別人提出的天馬行空的主意,不要評判和否定,而是說Yes,and, 在別人想法上再去想,並且鼓勵越多這樣的想法越好,這樣就會激發出更多人願意出來分享自己的想法。最後,設計師從發散思維中收集靈感,再由靈感轉變成可實現的想法,最後把最佳想法轉變成全面、具體的實施方案。
在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案之後,需要在原型上呈現出來,這就把抽象的概念與想法變成具象的模型來驗證用戶問題,這樣能避免不合理不準確的假設。為了快速搭建原型可以採取精益創業的精神做出最小可行性產品MVP,花最少的時間和金錢來快速試錯。最簡單的原型可以利用隨手可得的材料快速製作或現場繪制草圖,達到易理解快速溝通的效果,從原型中看看有沒有準確解決用戶的問題,發現問題後,再去迭代和優化。
原型設計好之後可以進行小范圍測試,A/B測試,灰度測試等。我們要考慮在測試中要得到什麼結果或驗證什麼問題,然後從觀察真實用戶的使用習慣和喜好出發。抓住用戶的本能行為,重點看用戶做出了哪些操作行為,用戶真實的反應和你所預期的可能是不一樣的。當用戶提出不一樣的反饋時,不要為自己的設計而辯護,用戶說的不一定對,但用戶說的一定是個事實,用戶覺得不對,就說明哪裡可能出了問題,要虛心接受批評。如果用戶說的對,就去改,收集用戶的反饋後,再進行快速迭代和優化,最後發布上線,產生商業價值可持續性。
能讀完這篇文章的你應該對設計思維有一定的概念了,你已經有了改變世界的能力,也許你在以後的面試中能更好的運用設計思維的方法來進行面試問答。最後簡短總結一下設計思維的方法過程:「首先要學會與用戶共情,幫助我們定義問題,再用頭腦風暴的方式幫助我們解決問題並產生創新的方法,把創新可行的方法轉變成原型,用原型進行測試和驗證假設,再通過原型測試去了解用戶,並重新定義問題,所以這五個步驟是不斷反復和疊加的,最終打造出用戶喜愛並能產生商業價值的產品」。
讀了這篇文章你可能會發現,其實市面上所謂的產品思維,商業思維,突破性思維,服務設計,體驗設計,其實都是來源於設計思維的核心理念和方法。設計思維幫助了很多企業,但也不要認為是萬能的,它只是幫助我們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工具框架,只有在項目實戰中不斷運用和實踐,才能更好的理解和轉化成自己的理論體系。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里,如果覺得有用,請點贊或轉發給更多的朋友吧!
Ⅳ 如何進行企業文化設計
企業文化建設是指企業文化相關的理念的形成、塑造、傳播等過程,重口號輕落實;重宣貫輕執行。突出在「建」字上,是基於策劃學、傳播學的,認為企業文化是一種策劃和傳播,是一種泛文化。Ⅵ 平面廣告設計中的常見思維方法有哪些
1. 具象思維方法。
在廣告創意中表現為運用抽象化手法來表現具體的事物或者情感、意念等。具象思維以直覺為基礎,通過某一具體事物引發想像而產生創意,常常採用淺顯的象徵法,較多的以具體的人或物的形象來折射產品或服務的形象。
設計者應該善於觀察生活。設計者只有在現實生活中細心地觀察生活中的各種事物、培養自己的分析與思考的能力,才能豐富自身的創意寶庫,從而為設計實踐奠定堅實的基礎。只有在日常的社會生活中注重這些能力的培養,才能使自身的創造思維得到充實與提高。古語說:“心常用則活,不用則窒。”科學如此,藝術設計亦然。
2. 發散與聚合的思維方法。
發散思維又稱作輻射思維、開放思維等,這種由點到面的發散思考的方式,即思維向四面八方延伸和擴展。這種思維既遵循邏輯思維的一般規律,對於設計對象有一個清晰和全面的認識,同時又不受邏思維的限制,不墨守成規和按部就班。一個出色的設計師應該時刻關注生活的細節並抓住瞬間即逝的靈感。由於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語言是人們所熟悉的,所以它們很容易被大眾接受。
聚合思維則有利於思維的深刻性、集中性、系統性和全面性。在開發創意階段,發散思維佔主導;在選擇創意階段聚合思維佔主導。一個好的廣告創意就在這種發散、聚合、再發散、再聚合的循環往復、層層深入中脫穎而出。
3. 逆向思維方法。
所謂逆向思維法,就是從事物相反的對立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當大家都在順向尋覓的時候,逆向探索往往會有出人意料的收獲。對於設計師來講,最寶貴的是豐富的想像和聯想能力。設計師的思想應該是非常活躍的,不會囿於舊的事物或思維模式。
以上就是小編今天的分享,更多相關內容,歡迎關注本平台,小編將與你一起了解設計的奧妙之處。
Ⅶ 設計思維是什麼
設計思維
設計思維,一是積極改變世界的信念體系;二是一套如何進行創新探索的方法論系統,包含了觸發創意的方法。
設計思維以人們生活品質的持續提高為目標,依據文化的方式與方法開展創意設計與實踐。
設計思維是一種以人為本的解決復雜問題的創新方法,它利用設計者的理解和方法,將技術可行性、商業策略與用戶需求相匹配,從而轉化為客戶價值和市場機會。作為一種思維的方式,它被普遍認為具有綜合處理能力的性質,能夠理解問題產生的背景、能夠催生洞察力及解決方法,並能夠理性地分析和找出最合適的解決方案。
在當代設計和工程技術當中,以及商業活動和管理學等方面,設計思維已成為流行詞彙的一部分,它還可以更廣泛地應用於描述某種獨特的「在行動中進行創意思考」的方式,在二十一世紀的教育及培訓領域中有著越來越大的影響。
設計思維的體驗學習,是通過理解設計師們處理問題的角度,了解設計師們為解決問題所用的構思方法和過程,來讓個人乃至整個組織更好地連接和激發創新的構思過程,從而達到更高的創新水平,以期在當今競爭激烈的全球經濟環境中建立獨特優勢。
Ⅷ 什麼是設計思維
思維是人們頭腦對自然界事物的本質屬性琢其內在聯系的間接、概括的反映;而設計則是通過改變自然物的性質,形成為人所用的物品。人藉助於思維將自己的本質力量對象化,因為設計與思維在設計的過程中是一個完整的概念,「設計」是前提,限定了的思維的范疇,「思維」是手段,藉助於各種表現形式,最終形成設計產品。
設計思維不僅要求實際師有較高的審美敏感和扎實的形象表達技能,心手協調,而且要求設計師能對技術和藝術的結合作出思考和研究,通曉與設計有關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知識,不能地激發直覺和創造力,提高設計的文化品位.
忍累死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