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嬰兒腦性癱瘓的日常生活活動(ADL)該如何評定
(一)進食活動的評定
1.目的:
第一:通過對正在進行的進食活動進行觀察,從獨立性安全性靈巧性協調性耐久性時間等觀點出發,掌握構成進食活動的能力和自理程度以及阻礙自理度的主要原因
第二:正在進行的進食活動,如果有自理度的問題,通過評定能夠獲得自理和使其盡可能自理方法的線索為此需要對能夠進行的進食活動進行評定
第三:對能夠進行的進食活動進行評定後,自理的可能性就被顯示出來,在可能的前提下為治療小組提供相關的危險因素信息
2.攝食機能的評定表(表6-4-5):
表6-4-5攝食機能的評定表
(二)更衣動作的評定
對於更衣動作的評定,由於個體問題性質的不同而不同比如一個人不能完成穿衣動作,理由可能是運動功能的問題,也可能是認知功能的問題究竟是哪方面的問題,作為OT必須明確
1.更衣動作評定的視點:
(1)運動功能低下:由於腦損傷引起運動障礙的孩子,不能完成更衣動作的原因並不是抓握夠等和更衣相關的單一動作的問題,而是以隨意運動作為基礎的自我姿勢調節機制的問題
(2)認知功能低下:對於腦性癱瘓患兒不能完成更衣動作,不單單是沒有經驗的問題,在學習困難的背景下,認知方面合並很多問題例如,不能理解衣服的構造,錯把腳放進了衣服袖子里,或把手放進了褲腿里也有的孩子出現穿衣順序的錯誤
(3)發育性行為障礙:輕度腦癱伴有學習障礙或自閉症的孩子,雖然沒有運動和認知方面明顯的遲滯,但是存在活動靈活性差,或者是動作的順序混亂
(4)觸覺防禦障礙:因為觸覺刺激過敏,拒絕更衣或者衣服不能正常穿在應有的位置,如總是脫下袖子露著胳膊,冬天也不穿襪子等觸覺過敏嚴重者,對於他人的接近甚至他人站在身後都很討厭,這是過度防禦的傾向,是感覺處理過程不完善的表現
(三)日常生活動作評定量表
1.中國康復研究中心使用的評定量表:
主要是測試患兒生活自理的程度和完成質量的情況測試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個人衛生動作進食動作更衣動作排便動作器具使用認識交流動作床上運動移動動作步行動作等,共50項,滿分100分具體評定內容和標准如下(表6-4-66-4-7):
表6-4-6ADL評定表
續表6-4-6
6-4-7評定標准
2.兒童日常生活動作評定量表(PEDI量表,表6-4-8):
第一部分功能技巧
自理方面:檢查下面每個項目
項目分值:0=不能完成;1=能完成
表6-4-8兒童日常生活動作評定量表
續表6-4-8
2. 論述如何對腦癱兒童進行鑒別診斷
你好,
小兒腦癱是發生在小兒生命的早期,或出生前或出生過程中;腦癱本身是非進行性的疾患;腦癱是腦組織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受到的損傷,而不是發生在已發育成熟的腦組織,因此,腦癱本身是非進行性的疾患;
對於腦癱兒童來說,其主要障礙是運動障礙和姿勢異常。病變部位在腦部,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常見病理改變有:不同程度的腦萎縮、腦室擴張、神經細胞減少和退行性變。鑒於以上原因,腦癱是中樞性的運動功能障礙癥候群,其主要障礙是運動障礙和姿勢異常。
如果孩子出生時存在"早產、難產、窒息、黃疸"等情況,出生後又出現「哺喂困難、過分安靜,主動運動少、運動發育落後、經常出現異常的肌張力和異常的姿勢」等表現,家長應立即帶他們到醫院進行篩查診斷,必要時需進行智力測試。一旦確診腦癱病情,就應在醫生的指點下及時接受相應的手術治療或康復訓練。
也就是說,在孩子被確診為腦癱後就要盡早制定一套科學規范,並具體針對性的個性化腦癱康復訓練方案,在制定康復訓練方案的時候,首先應該做好評估,找准孩子存在哪方面的障礙,再根據孩子的具體障礙情況,制定出合理的訓練方案。
腦癱康復訓練不要只局限於任何一種方法,因為它的病態性運動是多種多樣的,這就需要康復治療師根據患兒病情針對體征,選擇相對應的運動治療方法,來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一般來說,康復訓練的內容應大致包括:智力訓練、語言訓練、爬行訓練;通過單手提拉和支撐進行坐起的訓練等等。
一般來說,小兒腦癱的最佳康復時期是0歲到6歲,其中2歲半到6歲為腦癱兒童接受外科手術治療的最佳時期。比如治療痙攣型腦癱效果頗為理想的FSPR手術我們一直強調最佳手術時機是2.5-6歲,因為6歲以後肢體的變形會更加嚴重,術後康復的時間也會更長。
FSPR手術即功能性選擇性脊神後根部分離斷術,也稱為「腦癱一期手術」,是在脊髓神經刺激儀、肌電圖儀監測下,高度選擇性切斷la纖維,消除肌肉的傳入沖動,減輕肌肉痙攣,已成為解除腦癱肌肉痙攣、改善運動功能障礙最為有效的方法。
同時,術前術後的康復訓練不可隨意中斷,主要包括語言、肢體和認知等康復訓練。因為雖然腦癱兒運動神經元受損,但大腦的可塑性非常強,如果經過長期系統的恢復訓練,很多孩子都可以實現自理,甚至可以回歸社會。
腦癱兒童的家長一定要仔細有耐心,每個患者的術前病情不同,症狀有輕有重,身體條件各異,所以康復的過程也不相同,腦癱康復的效果也有差異,關節靈活,肌肉有力,肢體各部分就越協調,肢體功能就越接近正常人。
希望能夠幫到你。
3. 哪些方法可以判斷孩子有沒有腦癱
建議你去福建省第一康復中心咨詢下,腦癱治療要趁早啊。
4. 腦癱患兒入院完善哪些評估表
(1)認知能力;
(2)言語功能;
(3)運動功能;
(4)生活自理能力;
(5)社會適應能力。其評價標准為02分共五級,
50項測評內容:每一項測評內容包括四個小問題,完成一個給0.5 分,全部完成2 分。因此該量表的最在特點是評價客觀具體在評價過程中無人為因素的影響,可重復性強,易於操作。該評定量表的另一特點是比較全面的評價腦癱兒童康復效果。從認知、社會適應能力評價到運動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及綜合功能的評價。其不足時小兒重要反射的評價,運動功能的評估項目與精神動作評價內容較少。
5. 小兒腦癱怎麼確診 兒童腦癱的診斷標准有哪些
1.不能翻身6個月以後還不能翻身,有診斷意義。
2.不使用下肢 6-7個月不用下肢短暫地支持體重
3.不用單手 7-10個月的嬰兒不用單手抓玩。
4.手笨 手的精細動作,如捏小東西、解扣、系腰帶不靈活,不協調,在7-10個月出現 有診斷意義。
5.不能獨坐 7個月不能獨坐。
6.不能抓站 10個月不能抓站。
7.不會與人再見 10個月以後有診斷意義。
8.使用腳尖站立 10個月還用腳尖站立。
9.不能邁步 13-15個月以後,還不會邁步。
10.流口水及"吃手" 12個月以後有診斷價值。
6. 腦癱患兒如何評估意識狀態
腦癱患兒評估意識主要就是看他本身的應激反應狀態和皮膚感覺功能等
7. 7種方式判斷是不是腦癱
這是兒童康復匯,全國唯一以群為載體,提供家長交流,經驗分享,資料共享的圈子。
孩子康復訓練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家長需要做好充分准備,自我學習提升,不要病急亂投醫在短時間消耗掉大量人力物力導致後期不可持續。關注WX公眾「兒童康復匯」領取學習資料包,和相同情況家長一起學習,一起交流在康復路上少走彎路。
腦性癱瘓並非什麼不治之症,只不過是患兒很難治癒罷了,所以應盡早治療,切不可耽擱。下面介紹4種幫助判斷腦癱兒童早期症狀的方法,以及腦癱治療必須堅持的6個原則。
方式一:母親孕期和分娩期的高危因素。
出生前、出生中和出生後,檢查是否存在腦癱高危因素。如孕期感染、風疹、重度妊娠高血壓等。;出生窒息,早產兒,重度黃疸;兒童出生後顱內出血,或喂養困難,如吸吮無力、哭鬧無力或哭鬧較多,易受驚嚇。經常出現肌肉緊張和姿勢異常,如雙手內收、握拳、前臂內旋、頭頸部後移等。這些因素表明,兒童可能患有腦癱。
方式二:概述1~12月腦性癱瘓情況。
1個月:
身體柔軟,自發活動減少:這是肌肉緊張度低的症狀,一個月就能看出來。持續4個月以上,可診斷為重度腦損傷、智力低下、肌肉系統疾病。
固定姿勢:常因腦部損傷而導致肌張力異常,如角弓反張,蛙位,倒 U字型等。出生後一個月內就可以看到頭圍異常:腦損傷常出現頭圍異常。
2-4個月:
體重增加不良,哺乳無力;不笑 : 2個月不能微笑, 4個月不能大笑。
握拳:如果4個月都不能打開,或拇指內收,特別是一側上肢存在,就有診斷意義。
身體扭轉:嬰兒在3-4個月時出現身體扭轉,通常提示錐體外系損傷。
頭不穩定: 這通常是一個重要的腦損傷的跡象,當四個月俯卧或坐下時,頭部不能正直。
斜視: 有斜視和眼睛運動不良3-4個月的嬰兒可能表示腦損傷。無法觸及的項目:4-5個月,可被診斷為智力遲鈍或腦癱。
不能翻身: 3個月左右不能翻身。
5-6個月:
注視手 : 六個月後依然存在,可以考慮智力低下的問題。
反應遲鈍及叫名無反應:它是智力低下的早期表現,一般認為4個月反應遲鈍,6個月叫無反應,可以診斷為智力低下。
7-10個月:
腦部損傷較輕者,前半年往往表現不是很明顯,在嬰兒後半期有異常表現。
不能翻身: 6個月以後還不能翻身,有診斷意義。
不使用下肢: 6-7個月不用下肢短暫地支持體重。
不用單手: 7-10個月的嬰兒不用單手抓玩。
手指不會做精細動作: 如捏小東西、解扣、系腰帶不靈活,不協調,在 7-10個月出現有診斷意義。
不能獨坐:七個月不能一個人坐。
不能抓站: 10個月不能抓站。
不會與人再見:10個月後有診斷意義。
10個月以後:
使用腳尖站立。
不能邁步: 13-15個月以後,還不會邁步。
流口水及 "吃手 ": 12個月以後有診斷價值。
方式三:中醫角度看早期症狀
在中醫眼裡,腦癱是一種病症,除醫學上公認的原因外,認為它屬於中醫「五遲」、「五軟」和「五硬」的范疇。它的基本表現是運動功能障礙,主要表現在:立遲、行遲、發遲、齒遲、語遲,屬中醫學「五遲」之稱;頭軟而不垂,手無力,握拳困難,下肢無力,口唇軟而無力,咬嘴困難,皮膚鬆弛,肌軟而不長,屬中醫學「五遲」之稱;症狀為頭項硬,手硬,足硬,口硬,肌硬,稱為「五硬」。呈現兩肢內收後旋,肘、腕、指間關節屈曲,兩下肢交叉伸直,呈尖足狀,呈剪刀狀。
這是由於小兒在宮內發育過程中由於種種原因造成的先天不足、肝腎虧損,精髓不足,最終出現「骨軟」症狀;由於先天的不足,導致後天脾胃虧虛,氣血生化乏源,後天失養,肌肉萎縮或皮膚鬆弛;或出生後肝血腎精不足,筋骨失養而痿弱;最終腦失所養,形成腦癱。
方式四:從臨床症狀表現判斷
(1)小兒腦癱早期症狀
1.太鬧人:易激惹、持續哭鬧、睡眠不安等。
2.太安靜:對外界不理不睬,過分安靜。
3.太難喂:吸吮困難,嘔吐頻繁。
4.太難帶:護理困難,肢體僵硬,翻動如滾木樣。5.太難看:握拳頭、「飛機手」、「芭蕾腳」等。
(2)小兒腦癱臨床表現——腦癱嬰兒在各方面的發育都比同齡正常兒童差。
如全身無力、四肢無力或緊綳;容易驚訝,角度弓反了,動的少或者動的多;無法吮吸,吞咽困難或進食時經常嗆咳、嗆咳、吐痰;寶寶嘴巴關不好,哭的有氣無力或者陣陣尖叫;2-3個月的時候,不會笑,也不會抬頭;一直哭,手指緊握,打不開;4-5個月不會翻身;8個月後,我不能坐著,甚至不能抓、握或把手放在嘴上。此外,智力發展也落後於同齡正常兒童。
(3)還有些異常的動作或姿勢
流口水、顫抖等學校車站時,雙腳並攏,雙腳總是腳尖著地,有時交叉,呈剪刀型的肢體運動不協調,不對稱,頭部不能保持中央位置等,這些都是腦癱兒童常見的動作和姿勢。
溫馨提示
總之,無論採用哪種方式判斷,都可以根據腦癱患兒和正常兒童的不同體位,結合母親孕期和分娩期的高危因素,及早發現,並應盡快到醫院神經內科進行檢查診斷,以免延誤最佳治療期。
後期治療要堅持6大原則:
1
循序漸進原則
由於腦性癱瘓是一種綜合症,需要日復一日,有耐心地訓練。各種功能的恢復主要靠在醫生治療師和家長的幫助下主張患兒自己鍛煉。所以,各種動作必須先讓患兒適應。如不會坐的患兒,讓他自己坐。也可以把一個功能分解成幾個動作讓患兒練習,每天的訓練時間要有計劃且不要過長,以免患兒產生疲乏,厭倦,反感,不願合作等不良情緒。訓練要多樣化,使患兒覺得有新鮮感,以提高他們訓練的積極性。
2
不代替原則
腦性癱瘓兒童每一項動作不可能都能由自己來完成,家長必須幫助他們。 但必須強調的是,幫助絕不是代替。 如吃飯,有的患兒自己能慢慢吃,但姿勢不正確,容易把衣服弄臟,家長只能幫助糾正其不正確的姿勢,而不能喂他們吃。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幫助患兒用正確的姿勢來拿勺吃飯,時間長了就會習慣,孩子能自己吃飯了。
3
不過分照顧原則
許多患兒家長總因心疼孩子而不自覺的過分照顧;實際上這既無必要,又不利於孩子的訓練。久而久之,過多的關照勢必養成孩子的懶惰和依賴心理。因此,訓練時一定要讓患兒配合每一個動作。患兒注意力不集中時,家長可以拿玩具把他們的注意力轉移到各個動作上,但切勿過分照顧;凡是患兒自己能完成的動作,盡量讓他們自己完成。
4
不斷重復原則
腦癱患兒每次恢復一項功能都要付出一定的代價,每一個動作都需要反復訓練才能最終鞏固。同時,下一個動作的訓練只有在某個動作定性後才能進行。培訓應遵循示範、等待、鼓勵、等待、示範的原則。孩子完成每一個動作都是非常困難的,而且往往反復發生(如果有的孩子能獨立走幾步,幾天走不了一步)。因此,孩子必須反復練習每一個功能和動作,才能得到最終的恢復。
5
避免不正常用力原則
因為孩子長期處於活動范圍異常,造成不同程度的肢體異常。姿勢異常的主要原因是用力異常。用力不正常越嚴重,姿勢不正常越嚴重。如果不及時糾正,必然會增加兒童的肌張力,導致功能障礙的加重。因此,避免異常用力是兒童康復訓練過程中的一個關鍵問題。如果孩子在平坦的道路上勉強能走,不要催他練習跨越障礙或上下樓梯。
6
正面激勵原則
由於各種原因,許多孩子從未進行過標准化的關節活動范圍訓練。因此,很難接受運動量大、分解多的強化功能訓練。大部分孩子會哭鬧,不配合,影響康復訓練效果。因此,不僅要根據兒童的體質和心理合理、有計劃地安排訓練時間,以避免兒童因疲勞而產生的疲勞和厭惡。
在日常訓練中,要盡量引導孩子的注意力,充分了解孩子的心理,注意運用語言、兒歌或物品來引起孩子的訓練興趣;注意少批評多表揚。如果練得好,也可以給個適度的獎勵,讓孩子一直保持成就感。必須明白,過度放縱或驚嚇、毆打、咒罵會給孩子造成心理壓力,進而迴避、拒絕配合訓練,最終影響康復效果。
8. 如何評估腦癱患兒肌張力
專業醫生認為在嬰兒出生前、出生時及出生後一月內,小兒腦組織在發育未成熟階段受到損害,造成一種非進行性、不可逆性的病變,從而形成以姿勢異常和運動障礙為主要表現的綜合征。可伴有神經發育遲滯.癲癇.視聽覺異常和攝食功能障礙等。通俗一點說:腦癱就是在出生前、後由於種種原因,對小兒還沒有發育好的腦部造成損害。這種損害是不可逆轉的,但同時也不會在發展的。是一種腦損害有關的疾病,腦癱患者不僅會出現運動障礙的症狀,還會出現肌張力異常的表現,如患者會出現肌張力低下,肌張力增高以及肌張力不全等的症狀表現。這些都屬於肌張力異常的表現,那麼,如何測定腦癱患者的肌張力。
腦癱患兒的運動障礙是由於大腦損傷後肌肉不協調收縮所致,而肌肉不協調收縮的失控程度如何,需要在診斷時通過肌張力測定來了解。一般測定方式有以下四種。
一、觸覺:測試者通過用手觸摸患兒上肢及下肢肌肉,來感受肌肉組織的緊張度。若患兒肌張力低下,手感柔軟、鬆弛,對手指的按壓較少有抵抗。如肌力正常,手感柔軟適中,結實而富有彈性。若肌張力高,則手感緊張,對手指按壓有比較強的抵抗。觸覺往往是動物重要的定位手段。
二、被動運動:一種完全依靠外力幫助來完成的運動。外力可以是機械的,也可以是由他人或本人健康肢體的協助。進行時,被動運動的肢體肌肉應放鬆,利用外力固定關節的近端和活動關節的遠端,根據病情需要盡量作關節各方向的全幅度運動,但要避免動作粗暴。測試者對肢體做被動屈伸運動,若肌張力高,則會感到明顯抵抗,而且這種抵抗力往往在運動開始時大於運動結束時。
三、抱:通過抱嬰兒的手感,可以初步了解病兒肌張力的情況。痙攣型小兒,抱起時會有強直感和抵抗感。而軟癱兒,抱起時會感到困難,有下沉的感覺,似要從測定者手中滑下。
四、姿勢觀察:如超過3個月肌張力亢進的痙攣兒,放置於仰卧位,往往出現不對稱的異常姿勢,主動運動少,動作顯得刻板。
經過調查發現有百分之70的患者都屬於痙攣型腦癱,患有肌張力高的問題,相對於肌張力過低的患者,肌張力高患者可以經過手術干預來進行康復的基礎,而且術後恢復都是比較好的,對於肌張力過低的小孩,只能接受常年的康復訓練但是效果不是很明顯只能靠患者自身的意志家人的堅持來完成康復。
9. 怎樣才能判斷出新生兒是否腦癱
新生兒腦癱主要會出現4種不同的障礙,分別是運動障礙、發育障礙、情緒障礙以及語言障礙。其中情緒障礙和運動障礙是比較明顯的兩種障礙,患兒情緒起伏較大,運動的時候經常摔跤。患兒沒有辦法正常學習語言,而且發育也比同齡人緩慢。
宮內窘迫、早產、出宮後窒息、重症感染、低血糖昏迷、顱內出血···很多種原因都會導致新生兒的腦體被損傷,嚴重時即為腦癱。新生兒得了腦癱對於父母來說可是個大問題。新生兒有這8種表現,那很可能是得了腦癱,父母們要注意觀察。
手術治療是目前治療腦癱最有效的一種方式,但是手術治療的失敗率也比較高,而且價格也非常昂貴,所以一般很少會有人選擇手術治療。手術治療主要是給腦癱患兒直接進行幹細胞移植,這樣可以有效延緩腦癱症狀發展,並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兒智力。
理療是目前治療腦癱最常用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性價比比較高,雖然並不能夠根治腦癱,但是可以有效防止腦癱症狀加劇。物理治療主要是進行康復運動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