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耳部反射區常用的手法是什麼
一般來說,進行耳部反射區治療,我們可以採用以下4種刺激手法。這4種手法具有各自不同的功效,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一種:
1.揉按刺激法這是我們最常用的一種手法,方法很簡單:用指腹輕輕將貼壓物壓實,以不損傷皮膚為原則,然後順時針帶動貼壓物在皮膚上旋轉,以貼壓處有脹、酸、痛或輕微刺痛為度。每次每穴揉按3~5分鍾,每天3~5次。這種方法屬於補法,具有補虛的作用,一般人都可以使用,但如果是久病體弱、年老體衰及耳部反射區過敏者則必須選擇此種方法。
2.對壓刺激法這是一種最簡單的方法:用拇指和食指置於耳郭的正、背面,相對壓迫貼於耳朵上的貼壓物,拇、食指可邊壓邊左右移動或做圓形移動,尋找痛、脹較明顯的位置,一旦找到,則最好持續按壓20~30秒鍾,使貼壓處出現沉、重、脹、痛感。另外,還可以在耳郭前面和背面同時進行貼壓,這種方法刺激會更大。每日按壓3~5次。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手法是一種強刺激手法,屬干瀉法,對於實證、年輕力壯的患者、內臟痙攣性疼痛、軀體露痛及急性炎症有較好的療效,但不適合體質虛弱的人,如老人、兒童、孕婦等。
3.點壓刺激法用指尖一壓一松、間斷地按壓耳穴,每次間隔0.5秒。本法不宜用力過重,以被按壓處感到脹而略感沉重刺痛為度。視具體病症和本人耐受程度,每穴每次可點壓20~30下,每日3~5次。這種手法是一種弱刺激手法,也屬於補法,比較適用於各種虛證、慢性病,如神經衰弱、失眠、心悸、頭暈等。
4.直壓刺激法以指尖垂直按壓貼壓物,至貼壓處產生脹、痛感。持續按壓20~30秒,間隔一會兒,重復按壓,每穴區4~6次,每日按壓3~5次。這種手法也是一種強刺激手法,強度弱於對壓刺激法,仍屬於瀉法,其適應證同對壓法。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耳部反射區難以用對壓法,如:交感、艇角、大腸等反射區,用瀉法時,多用直壓法。另外,耳甲腔、耳甲艇的反射區也常用直壓法。
❷ 中耳炎需要做什麼檢查
耳鏡檢查
通過電耳鏡或纖維耳鏡觀察鼓膜。明確是否有鼓膜腫脹、充血、內陷及色澤變化。
急性中耳炎
時,鼓膜充血、紅腫;慢性中耳炎
時,鼓膜可見穿孔,伴或不伴活動性排膿;分泌性中耳炎
時,鼓膜多內陷且顏色呈橘色,部分患者可通過鼓膜看到「液平」。
咽鼓管檢查
醫生囑咐患者做吞咽動作,或者囑患者捏鼻鼓氣,同時通過耳鏡評估鼓膜活動度,來判斷咽鼓管功能。或者通過向咽鼓管的咽口吹氣,通過氣流聲來判斷咽鼓管通暢性。
鼓膜穿孔
時,則通過鼓室滴葯、咽鼓管造影等方法,了解咽鼓管的排液功能。
聽力學檢查
聲導抗儀檢測
平坦型曲線(B型)多見於分泌性中耳炎。C型曲線多提示咽鼓管功能不良。此外,壓力數值也可以幫助判斷咽鼓管的功能情況。
純音聽力測試
用來鑒別傳導性、感音性,還是混合性的聽力損失。
鼓氣耳鏡觀察
通過鼓氣耳鏡檢查,有助於診斷有無中耳積液,並利於評估咽鼓管功能。
鼓室穿刺檢查
是明確有無中耳積液,並進行細菌病原學檢測的首選方法。
顳骨高解析度CT
通過對鼓竇、乳突氣房等結構的掃描,可以明確中耳炎病變的范圍,及有無聽骨鏈的破壞,有無顱底骨質的破壞吸收等徵象,對手術有較大指導意義。
❸ 臨床上常用的耳部影像學檢查法有幾種
(1)耳部X 線檢查法:顳骨岩乳突部的X 線拍片是耳部疾病的重要檢查方法之一。常用的投照位有:
①乳突側斜位(35°):亦稱倫氏位。可顯示鼓室、鼓竇入口、鼓竇及乳突氣房,尚可觀察乙狀竇板、下頜關節突等。有助於了解中耳乳突的骨質破壞性病變及其范圍。
②岩部軸位:又稱麥氏位。能顯示上鼓室及鼓竇入口。臨床上常將該位與倫氏位共同作為中耳乳突X 線拍片的常規位置。
③岩部斜位:又稱斯氏位。主要用於觀察內耳道、內耳骨迷路、岩尖等病變。
④顳骨額枕位:又稱湯氏位。可觀察岩尖、內耳道及內耳。
(2)顳骨CT 掃描:顳骨CT 掃描能清晰地顯示顳骨的細微解剖結構,如外耳道、鼓室、鼓竇入口、乳突、3 個聽小骨、面神經管、內耳道、乙狀竇、前庭水管開口、耳蝸、前庭及3 個半規管等。顳骨CT 掃描儀不僅可清晰顯示顳骨的細微骨性病變,尚可顯示其中的異常軟組織塊影。因此,對耳的先天畸形,顳骨骨折,各種中耳炎症,腫瘤等具有較高的助診價值。
顳骨CT 掃描一般採取軸位(橫斷面)和冠狀位,掃描層厚2mm。軸位以外耳道口上緣與眶上緣頂點的連線為基線,由下而上逐層掃描。冠狀面則與聽眥線(外耳道口與同側眼外眥的連線)相垂直,從外耳道口前緣開始,自前而後逐層掃描。
顱腦CT 掃描對某些耳源性並發症及小腦腦橋角腫瘤的診斷有參考價值。
磁共振成像可顯示與顳骨病變有關的小腦腦橋角及顳葉、腦室等軟組織解剖結構變化,如腫瘤、膿腫、出血等。
❹ 耳鼻喉檢查的檢查方法
耳鼻咽喉檢查的方法
耳鼻咽喉器官位於頭面部深處,腔窄小曲折,不易直接清晰看到,必須藉助光源與專科器械方能進行檢查。檢查環境宜稍暗,應設窗簾,避免強烈光線直接射入。患者座椅為專科檢查座椅或高背靠椅,以使患者頭部直立或略前傾位。
一、光源
具有一定光亮的光源均可利用,以100W亮度為宜,常用燈泡,以附聚光透鏡的檢查燈最好。亦可就地取材用電筒、煤氣燈等。光源應可活動,以利調節。光源應置於檢查者使用眼側,稍高於患者耳後上方10~20cm。
二、額鏡及其使用
額鏡(head mirror)鏡面為一能聚光的凹面反光鏡,焦距約25cm,中央有一小孔供窺視用,鏡體借一轉動靈活的雙球狀關節聯結於額帶上,關節松緊以鏡面能靈活轉動又不松脫為度。額鏡戴於前額正中,使用時將鏡面調整與額面平行,中央鏡孔應正對檢查者的右眼或左眼(圖2-1),先讓光源投射到額鏡上,再調整鏡面,使光線反射聚焦到檢查部位,此時檢查者視線向正前方通過鏡孔,看到反射光束的焦點進行檢查(圖2-2)。一般檢查鼻部時焦點集中於鼻尖部,咽喉集中於懸雍垂,耳部則集中於外耳道口。
2-1額鏡的使用方法
頭燈:在額鏡附有光源,對光方便,多用於手術中。
使用額鏡時注意事項:①應保持瞳孔、鏡孔、反光焦點和檢查部位成一直線,以使檢查部位明亮清晰。②檢查時姿勢端正,不得扭頸、彎腰、遷就光源。③額鏡與檢查部位宜保持一定距離,不應太近或太遠。④光源投射方向與額鏡距離、額鏡反光角度均應仔細調整准確,否則影響效果。
三、檢查器械
另備有酒精燈、污物盆、消毒紗布、消毒棉花等。
四、常用葯物及敷料
1%麻黃素、0.1%腎上腺素、1%的卡因、3%雙氧水、3%酚甘油、50%三氯醋酸、1%龍膽紫及紗布、棉球、棉片、凡士林紗條等。
五、檢查時體位
患者與檢查者相對而坐,兩腿各稍微向側方。受檢者正坐,腰靠檢查椅背,上身稍前傾,腰直、頭正。檢查小兒時可讓家長懷抱患兒,兩腿將患難與患兒腿部夾緊,一手將頭固定於胸前,另一手抱住兩上肢和身體。
六、耳鼻喉檢查的儀器:
1.耳鏡 2.鼓氣耳鏡3.電鼓氣耳鏡鏡頭 4.電耳鏡5.噴霧器 6.直壓舌板
7.角開壓舌板 8.槍狀鑷 9.膝狀鑷 10.卷棉子 11.耵聹鉤 12.後鼻鏡
13.間接喉鏡.14.前鼻鏡 15.音叉
❺ 耳鼻喉檢查方法
建議到北京首大實地檢查下,綜合病因、年齡、體質等情況,經專家辯證、分析病情之後,確定治療方案。
❻ 臨床上常用的耳部影像學檢查法有哪些
(1)耳部X 線檢查法。顳骨岩乳突部的X 線拍片是耳部疾病的重要檢查方法之一。常用的投照位如下。
①乳突側斜位(35°)。亦稱倫氏位。可顯示鼓室、鼓竇入口、鼓竇及乳突氣房,尚可觀察乙狀竇板、下頜關節突等。有助於了解中耳乳突的骨質破壞性病變及其范圍。
②岩部軸位。又稱麥氏位。能顯示上鼓室及鼓竇入口。臨床上常將該位與倫氏位共同作為中耳乳突X 線拍片的常規位置。
③岩部斜位。又稱斯氏位。主要用於觀察內耳道、內耳骨迷路、岩尖等病變。
④顳骨額枕位。又稱湯氏位。可觀察岩尖、內耳道及內耳。
(2)顳骨CT 掃描。顳骨CT 掃描能清晰地顯示顳骨的細微解剖結構,如外耳道、鼓室、鼓竇入口、乳突、3 個聽小骨、面神經管、內耳道、乙狀竇、前庭水管開口、耳蝸、前庭及3 個半規管等。顳骨CT 掃描儀不僅可清晰顯示顳骨的細微骨性病變,尚可顯示其中的異常軟組織塊影。因此,對耳的先天畸形、顳骨骨折、各種中耳炎症、腫瘤等具有較高的助診價值。
顳骨CT 掃描一般採取軸位(橫斷面)和冠狀位,掃描層厚2mm。軸位以外耳道口上緣與眶上緣頂點的連線為基線,由下而上逐層掃描。冠狀面則與聽眥線(外耳道口與同側眼外眥的連線)相垂直,從外耳道口前緣開始,自前而後逐層掃描。
顱腦CT 掃描對某些耳源性並發症及小腦腦橋角腫瘤的診斷有參考價值。
磁共振成像可顯示與顳骨病變有關的小腦腦橋角及顳葉、腦室等軟組織解剖結構變化,如腫瘤、膿腫、出血等。
❼ 求問老年人耳朵裡面轟轟響怎樣檢查好,醫治耳朵轟轟響的方法有哪些
86歲的葉老太曾經有一段時間耳朵里有轟轟的聲音。昨天,在女兒的陪同下,她來到醫院檢查,可結果卻是因為沒有及時就醫,下降的聽力已經不能恢復了。 葉老太說,去年年底的時候她就感覺耳朵裡面很吵。「走到哪裡,裡面都有打米的聲音,轟隆隆的」,但是因為害怕上醫院,就一直沒來檢查。在被醫生告知聽力已經無法再恢復後,葉老太和女兒覺得很可惜,直說早點來就好了。 「像葉老太這樣的情況我平時遇上還是挺多的,一些老年人都是等到耳朵聽不清楚了才到醫院來看,而之前他們也都有像葉老太這樣的情況,有些人說耳朵裡面有蟬鳴,有些人說像機器的轟轟聲。」醫生林華介紹,大多數人都以為這是因為太疲勞引起的,休息休息就沒事了。但事實上,因為沒有及時就醫,這種聽力的下降已經是不可逆,之後用葯也治不好了。另外,這種情況並不僅僅限於老年人,年輕人的耳朵里如果有主觀性的聲音,也沒有及時給予耳蝸的毛細胞營養支持,聽力同樣會下降,只是正常的聽力沒有問題。林華提醒道,一些病人可能現在耳朵沒有了轟轟響,但以後如果感冒發燒、體質下降,耳朵里可能還會出現這種聲音。「那個時候必須要到醫院里來,如果及時醫治,起碼可以保持現在的聽力水平,不然,聽力還會再下降。」 神經性耳鳴的檢查方法 1.一般全身檢查:包括血壓,血糖,脂肪代謝,血液檢查,腎功能和甲狀腺功能檢查等,以排除系統疾病所引起的耳鳴.2.神經系統檢查則可協助中樞病變診斷及定位.耳科檢查更應全面,應包括耳部檢查,3.聽覺功能和前庭功能檢查,顳骨X線檢查,必要時包括內耳道和頭顱CT或MRI檢查等.3.聽覺功能檢查除常規的音叉試驗外,還應根據設備條件進行純音測聽,言語測聽,重振試驗,音衰試驗,聲導抗測聽,鐙骨肌聲反射和電反應測聽等.4.前庭功能檢查應包括用肉眼觀察和眼震電圖儀記錄的自發性眼震,位置性眼震,視動性眼震,視跟蹤試驗,注視抑制試驗和冷熱試驗等.搏動性耳鳴的患者除需行CT,MRI檢查外,還應性DSA檢查. 耳鳴的傳統療法 1、葯物治療:輕度的耳鳴一般是服用抗驚厥葯(苯妥英鈉)和鎮靜葯(安定、舒樂安定)但是這只是緩解症狀的一個辦法,如果出現睡眠不好或者免疫力下降的情況,耳鳴就反復發生。 2、手術治療:耳鳴嚴重的患者有的需要手術治療,這種治療方法一般是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手術,因為這種療法患者所承受的痛苦相對較大。 復合式耳鼻咽喉內窺鏡檢測對耳鳴一錘定「音」,該儀器是耳鼻咽喉科科學領域跨越時代的變革。 神經性耳鳴的產生原因有多種,而如何准確查出耳鳴產生的病因,是治療過程中及其關鍵的一環。復合式耳鼻咽喉內窺鏡系統,診療中利用耳鼻咽喉內窺鏡多角度、視野大等優點,直接窺視到鼻腔、鼻咽、口腔、耳道、咽喉部的各個細節部位,並通過顯示監視系統,讓病變部位放大若干倍顯示於其上,在診斷及治療口腔潰瘍、口瘡、中耳炎、耳鳴、耳聾、咽喉部疾病、鼻息肉、鼻竇炎、過敏性鼻炎、副鼻竇炎以及鼻腔囊腫等疾病能夠做出精確的判斷和檢測,給專家在臨床治療中如虎添翼。其優越的性能,使得該儀器在檢查過程中具有無痛、微創、痊癒快、效果顯著等優點。 最新特色療法——五步綜合療法治療耳鳴 治療神經性耳鳴,首先到專業醫院診斷病因,然後針對病因對症治療。醫院採用五步綜合療法治療耳鳴,對改善聽力效果顯著。首先,檢測精確,可對耳鳴進行診斷,確定病情輕重,然後採用五步綜合療法進行治療。其次,五步綜合療法是醫院專家組整合了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治療神經性耳鳴的方法,獨創而出。該療法是通過聲頻共振治療系統、點穴按摩針灸治療系統、穴位注射治療系統、營養注射系統、中葯口服制劑,並輔之骨治、外治、導引、手術等方法,採取因病治療、專病專治的治療理念整合而成。 在治療耳病時通過營養注射、穴位針刺、穴位注射、中葯口服、聲頻共振五步驟,其中的營養注射好比跑步,講究持久的效力;穴位針刺好比射擊,力求准確;穴位注射好比擊劍追求快速,五步療法環環相扣,其綜合治療長遠。 耳鳴掩蔽療法 耳鳴是患者耳內或頭內有聲音的主觀感覺,因聽覺機能紊亂而引起,是大腦皮層下的自發性聽力神經編碼活動。它一般為低音調,如刮風、火車或機器運轉的轟鳴聲。也可能是高音調的,如蟬鳴、吹哨或汽笛聲。除耳部疾病外,情緒激動、焦慮不安、精神緊張也可誘發耳鳴。耳鳴的發生率很高,據國外統計資料顯示,其發生率占總人口的15%-20%。有資料統計顯示:中國1.3億的耳鳴患者中, 將近1億患者為中、青年人。而且,目前耳鳴發病的趨勢正向更加年輕化的趨勢發展。耳部病變引起的耳鳴常與耳聾或眩暈同時存在。由其他因素引起的,則可不伴有耳聾或眩暈。耳鳴對患者的身心影響極大,如失眠、疲勞、壓力大、不易放鬆、注意力不集中、情緒消沉和易激動。最終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包括社交和工作。專家建議,耳鳴患者應注意調節睡眠和飲食等生活習慣。飲食上限制脂肪的攝入;多補充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類以及含鋅食物;多喝牛奶,適當多吃魚類食物和豆製品。睡眠上保證睡眠時間和睡眠質量。生活上注意自我減壓,保持積極良好的心態。除此之外還要採取一定的治療手段。 掩蔽療法目前暫時是比較有效的療法。 談起耳鳴的掩蔽問題,一般認為是用外界聲音來掩蓋耳鳴。幾乎每個耳鳴患者都伴有聽力損失。對於這些伴有聽力下降的耳鳴患者,佩戴助聽器能夠顯著的提高聽力,促進其溝通能力。助聽器適當放大或者製造背景音來掩蔽耳鳴的噪音,從而分散患者對於耳鳴的注意力。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而這些方法只是停留在利用掩蔽現象上,與我們這里要闡述的耳鳴掩蔽療法有著本質的差別。耳鳴助聽器療法主要原理是選擇活動性增強部分毛細胞相對應的窄帶雜訊以興奮支配這部分細胞的傳出神經,從而降低毛細胞的自發活動性,使之恢復正常活動。過一段時期的刺激訓練,即可恢復部分或全部傳出神經的興奮性,降低異常自發放電活動或自發放電活動恢復正常。抹掉中樞對耳鳴的記憶及破壞其可塑性,從而達到緩解耳鳴甚至耳鳴消失。[1]
❽ 耳部檢查一般檢查什麼,要怎樣檢查
(1) 耳部一般檢查 臨床主要包括外耳檢查法和鼓膜檢查法。為一般體格檢查,按照先右後左順序檢查,病人的話要先檢查病情比較輕的耳朵再檢查病情比較重耳朵,避免交叉感染。 (2) 咽鼓管檢查法主要有三種方法: ① 捏鼻鼓氣法即囑患者吸氣後,用手指捏緊兩側鼻孔、閉嘴、用力由鼻呼氣,即可使咽部空氣沖入咽鼓管。 ② 氣球吹張法即患者口中含水,以咽鼓管吹張皮球的橄欖頭塞於患者一側舁孔,以手指壓緊另一側前鼻孔,於咽水的同時,急壓球體,空氣可沖入咽鼓管內。 ③ 導管吹張法即患者取坐位,清潔鼻腔分泌物後,將咽鼓管導管彎頭向下沿鼻底徐徐插入,達鼻咽後壁時,再轉向外側90°,然後略向前拉,使導管越過隆突而滑入咽鼓管口處。固定導管,用吹張球經導管注入空氣,同時以耳聽診管聽音,以檢查咽鼓管通暢與否。 (3) 聽力檢查法主要以下八種方法: ① 語音測試:在長於6m以上的安靜環境中進行,地面劃出距離標志,患者立於距檢查者6m處,但身體不能距牆壁太近,以免產生聲音干擾。受檢耳朝向檢查者,另一耳用油棉球或手指堵塞並閉眼,以免看到檢查者的口唇動作影響檢查的准確性,檢查者利用氣道內殘留空氣先發出1-2個音節的詞彙,囑患者重復說出聽得詞彙,應注意每次發音力量應一致,詞彙通俗易懂,高低音相互並用,發音準確、清晰。 ② 表測試:患者坐位、閉目,用手指塞緊非檢查側耳道口,檢查者立於患者身後,先使患者熟悉檢查的表聲後,將秒錶於外耳道平面線上,由遠而近反復測驗其剛能聽到表聲離耳的距離。記錄方法以受檢耳聽距(cm)/該表標准聽距(cm)表示,如100/100cm、50/100cm。 ③ 耳語檢查法:在長6m的靜室內進行。以耳語強度說出常用詞彙,記錄受試耳可以聽清的距離並與正常耳比較(受試耳聽距/正常耳聽距)。 ④ 音叉檢查法:音叉放於距耳道口約1cm處,聽得者為「氣導」;置於顱骨上聽得者為「骨導」。是鑒別耳聾性質最常用的方法。常用C調倍頻程五支一組音叉,其振動頻率分別為128、256、512、1024、和2048Hz。 ⑤ 純音聽閾測試包括氣導和骨導測試。氣導測試先從1KHz開始,病人聽到聲音後,每5dB一檔地逐檔下降,直至聽不到時為止,然後再逐檔增加聲強(每檔升5dB),如此反復測試,直至測到確切聽閾為止。再以同樣方法依次測試其他頻率的聽閾。檢查時應注意用間斷音,以免發生聽覺疲勞。骨導測試的操作方法與氣導測試相同。 ⑥ 電反應測聽利用疊加平均技術記錄聽覺系統聲誘發電位,判斷聽覺系統功能狀態,分析耳科和神經科的某些疾患。目前用於臨床的主要有耳蝸電圖、聽性腦干反應和中潛伏期反應。 ⑦ 耳聲發射檢查臨床建議使用誘發性OAE中的瞬態聲誘發耳聲發射(TEOAE)和畸變產物耳聲發射(DPOAE)。可應用誘發性耳聲發射進行新生兒的聽力篩選,簡便、快速,有肯定OAE反應者可判為外周聽力正常;與聽覺誘發電位檢查結合可鑒別耳蝸性和蝸後性聽覺系統病變。 ⑧ 聲阻抗測聽:其基本測試項目有鼓膜平面靜態聲順值測定、鼓室圖和鐙骨肌反射測試。 (4) 乳突組要用CT掃描 (5) 中耳檢查主要分為三部分檢查: 耳鏡檢查:中耳黏膜也可經鼓膜券孔觀察。殘餘鼓膜上有無慢性肉芽性鼓膜炎,外耳道是否狹人、或彎曲,也要觀察。如果在耳鏡檢查時,能夠注意到上述各點,對於治療上便有很大的幫助。 聽力檢查:早期或數度病例僅有傳導性聽障,嚴重或長期病例,則有輕度至重度之混合型聽障,更嚴重的也可能全聾。 X光檢查:由於多數慢性中耳炎為小兒反復中耳炎之後遺症,所以大多乳突氣化不良。少數乳突氣化良好的,多為鼓膜長期破洞型之中耳炎,或外傷及成人才引起的慢性中耳炎。 (6) 前庭功能檢查法 前庭功能試驗(vestibular function test)是根據前庭系統病變時所產生的一系列症狀,或以某些方法刺激前庭系統,觀察其誘發的眼震、傾倒、眩暈和植物神經系統反應,以查明病變性質、程度和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