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醫內科治療什麼病
1.感冒、發燒
中葯的效果快,通常一兩天就能改善不舒服的症狀。
2.過敏性疾病
如過敏性氣喘、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等,中醫可以讓過敏症狀獲得較好的控制。
3.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調理
目前中醫仍無法根治糖尿病和高血壓,但可緩解慢性病患可能產生的副作用,以提高生活質量。
4.婦科問題
如月經失調、原發性痛經、子宮內膜異位、巧克力囊腫或肌瘤等,中醫可調理改善,但要配合西醫追蹤檢查。
5.特發性脫發、斑禿
這類疾病一般病因不明,西醫不易治療。中醫從氣血不足、臟腑虛損、痰濕瘀熱等角度出發辨證治療,有一定療效。
6.產後如乳房堵塞發炎
產後婦女常見乳腺不通、發炎,硬的像石頭一樣,或嚴重脹痛無法哺喂母乳,中醫可用泌乳或通乳方法來改善,保持乳腺暢通、減輕疼痛。
7.復雜慢性疾病
如慢性腎炎、風濕病、中風後遺症、腫瘤等,西醫可能會採取激素治療,有一定的副作用。中醫通過辨證選方,喝湯葯或扎針灸,效果不錯,對肝腎功能的損害也小,腫瘤患者配合內服中葯還可以緩解化療的毒副作用。
8.脾胃疾病
如慢性胃炎、腹脹便溏等,一般病程較長,機理比較復雜。中醫認為脾主升,胃主降,用中葯幫助調節脾胃升降,必要時配合疏肝,能很好地調節消化系統疾病。
9.失眠
絕大多數的失眠屬於功能性紊亂。往往中醫會從氣血、陰陽等角度出發,加以辨證的治療,經過調理後通常患者能夠有很不錯的改善效果。西醫通常會給患者開鎮靜類的安眠葯物,這些葯物會形成依賴,只能短期服用。
10.其他亞健康狀態
有些人平時容易出現疲勞乏力、精力不足、頭暈目眩、口臭、便秘、心情煩躁等症狀,雖然精神上很不舒服,但是經西醫化驗、拍片檢查卻發現不了明顯的器質性異常。這些也是中醫擅長的領域,可以針對這些症狀選葯,做到提早治療,防止病情加重。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簡稱冠心病,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導致心肌缺血而引起的心臟病。
冠心病屬於中醫「胸痹」、「真心痛」、「心痛」的范疇。《素問臟氣法時論》有「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肩胛間痛,兩臂內痛」的描述,與冠心病的辨證要點十分相似。
胸痹心痛是威脅中老年人生命健康的重要心繫病證之一,隨著現代社會生活方式及飲食結構的改變,發病有逐漸增加的趨勢,因而本病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由於本病表現為本虛標實,有著復雜的臨床表現及病理變化,而中醫葯治療從整體出發,具有綜合作用的優勢而受到廣泛關注。
一、病因病機
「胸痹」病名最早見於《內經》,並將其分為心痹和肺痹兩種,對本病的病因、一般辨證要點及痛的表現均有記載。「心痛」病名最早見於馬王堆古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金匱要略》記載胸痹的表現,「胸痹緩急」,即心痛時發時緩為其特點,其病機以陽微陰弦為心氣不足者,故設有瓜蔞薤白半夏湯、瓜蔞薤白白酒湯及人參湯治療本病。後世醫家,如元代危亦林《世醫得效方》用蘇合香丸,明代王肯堂《證治准繩》用失笑散及大劑量紅花、降香,清代王清任《醫林改錯》用血府逐瘀湯等,對本病均有較好療效。
《素問調經論》:「寒氣積於胸中而不瀉,不瀉則溫氣去,寒獨留則血凝泣,凝則脈不通」。《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胸痹,心中痞氣。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參湯亦主之」;「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烏頭赤石脂丸主之」;「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緊數,瓜蔞薤白白酒湯主之」;「胸痹,不得卧,心痛徹背者,瓜蔞薤白半夏湯主之」。《太平聖惠方治心痹諸方》:「夫思慮煩多則損心,心虛故邪乘之,邪積而不去,則時害飲食,心中幅幅如滿,蘊蘊而痛是謂心痹」。《玉機微義心痛》:「然亦有病久氣血虛損及素勞作羸弱之人患心痛者,皆虛痛也」。《醫門法律中寒門》:「胸痹心痛,然總因陽虛,故陰得乘之」。
(一)年老體虛
本病多發於中老年人,年過半百,腎氣漸衰。腎陽虛衰則不能鼓動五臟之陽,引起心氣不足或心陽不振,血脈失於溫煦,鼓動無力而痹阻不通;若腎陰虧虛,則不能滋養五臟之陰,可使心陰內耗,心陰虧虛,脈道失潤;或心火偏旺,灼津成痰,痰濁痹阻心脈,發為胸痹心痛。
(二)飲食不當
恣食肥甘厚味,日久損傷脾胃,運化失司,聚濕成痰,上犯心胸清曠之區,清陽不展,氣機不暢,心脈痹阻,遂成本病;或痰濁久留,痰瘀交阻,亦成本病;或飽餐傷氣,推動無力,氣血運行不暢而發本病。
(三)情志失調憂思傷脾,脾虛氣結,運化失司,津液不得輸布,聚而為痰,痰瘀交阻,氣血不暢,心脈痹阻,發為胸痹心痛。或郁怒傷肝,肝失疏泄,肝鬱氣滯,郁久化火,灼津成痰,氣滯痰濁痹阻心脈,而成胸痹心痛。由於肝氣通於心氣,肝氣滯則心氣乏,所以七情太過,是引發本病的常見原因。
(四)寒邪內侵
素體陽虛,胸陽不振,陰寒之邪乘虛而入,寒凝氣滯,胸陽不展,血行不暢,而發本病。
《醫門法律中寒門》雲:「胸痹心痛,然總因陽虛,故陰得乘之」。闡述了本病由陽虛感寒而發作,故天氣變化、驟遇寒涼而易卒發心痛。
胸痹心痛的主要病機為本虛標實心脈痹阻,其病位以心為主,然其發病多與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有關,如腎虛、肝鬱、脾失健運等。本病的病理變化主要表現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其本虛可有氣虛、陽虛、陰虛、血虛,且又可陰損及陽,陽損及陰,而表現氣陰兩虛、氣血雙虧、陰陽兩虛,甚至陽微陰竭、心陽外越;標實為氣滯、寒凝、痰濁、血瘀,且又可相互為病,如氣滯、血瘀、寒凝氣滯、痰瘀交阻等。臨床上常表現為虛實兼夾,如陰虛痰熱互見,陽虛可兼痰飲等。發作期以標實表現為主,並以血瘀為突出,緩解期主要有心、脾、腎氣血陰陽之虧虛,其中又以氣虛最為常見。
二、辨證用葯
針對本病病機表現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發作期以標實為主,緩解期以本虛為主的特點,其治則應補其不足,瀉其有餘。本虛宜補,權衡心臟氣血陰陽之不足,有無兼見肝、脾、腎臟之虧虛,調陰陽補氣血,調整臟腑之偏衰,尤應重視補益心氣之不足;標實當瀉,針對氣滯、血瘀、寒凝、痰濁而理氣、活血、溫通、化痰,尤重活血通絡治法。由於本病多為虛實夾雜,在發作期雖以標實為主,但常潛藏著本虛;在緩解期雖以本虛為主,但亦可兼見邪實,故治療上當補中寓通,通中寓補,通補兼施,不可猛攻,當以補正而不礙邪,祛邪而不傷正為原則,至於補瀉之多少,當根據臨床具體情況而定。在胸痹心痛的治療中,尤其真心痛的治療,在發病的前三四天內,警惕並預防脫證的發生,對減少死亡率、提高治癒率更為重要。必須辨清證候之順逆,一旦發現脫證之先兆,如疼痛劇烈,持續不解,四肢厥冷,自汗淋漓,神萎或煩躁,氣短喘促,脈或速、或遲、或結、或代,或脈微欲絕等,必須盡早投用益氣固脫之品。
(一)辨證分型
1.寒凝心脈
[辨證要點]卒然心痛如絞,形寒,甚則手足不溫,冷汗自出,心悸氣短,或心痛徹背,背痛徹心,多因氣候驟冷或驟遇風寒而發病或加重,苔薄白,脈沉緊或促。
[治法]祛寒活血,宣痹通陽。
[方葯]當歸四逆湯:桂枝9g,細辛6g,當歸9g,芍葯9g,甘草6g,通草6g,大棗6枚。
方以桂枝、細辛溫散寒邪,通陽止痛;當歸、芍葯養血活血,芍葯與甘草相配,有緩急止痛之功;通草入經通脈;大棗養脾和營。全方共成祛寒活血、通陽止痛之效。
若痛劇而四肢不溫,冷汗自出,即含化蘇合香丸或冠心蘇合香丸,芳香化濁,理氣溫通開竅,每茯即速止痛功效。
由於寒邪容易侵襲陽虛之人,耗傷陽氣,而陽虛又易感受外寒,產生陰寒之邪,故寒凝心脈時臨床常伴陽虛之象,宜配合溫補陽氣之劑,以取溫陽散寒之功,不可一味辛散寒邪,以免耗傷陽氣。
2.氣滯心胸
[辨證要點]心胸滿悶,隱痛陣發,痛無定處,時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時容易誘發或加重,或兼有胸脘脹悶,得噯氣或矢氣則舒,苔薄或薄膩,脈細弦。
[治法]疏調氣機,活血舒脈。
[方葯]柴胡疏肝散:柴胡12g,枳殼10g,白芍10g,甘草10g。
本方由四逆散(枳實改枳殼)加減,四逆散能疏肝理氣,其中柴胡與枳殼相配可升降氣機,白芍與甘草同用可緩急舒脈止痛,加香附、陳皮以增強理氣解郁之功。全方共奏疏調氣機,和血舒脈功效。
氣滯胸痹心痛,可根據病情需要,選用木香、沉香、降香、檀香、延胡索、砂仁、厚朴、枳殼、枳實等芳香理氣及破氣之品,但只可暫用,不可久施,以免耗散正氣。
3.痰濁閉阻
[辨證要點]胸悶重而心痛輕微,肥胖體沉,痰多氣短,遇陰雨天而易發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納呆便溏,口黏,惡心,咯吐痰涎,苔白膩或白滑,脈滑。
[治法]通陽泄濁,豁痰開結。
[方葯]瓜蔞薤白半夏湯加味:瓜蔞30g,薤白10g,半夏6g。
方以瓜蔞、薤白化痰通陽,行氣止痛;半夏加厚朴、枳實,辛苦溫行氣滯而破痰結;加桂枝溫陽化氣通脈,配茯苓、甘草健脾利水化飲;加乾薑、細辛溫陽化飲,散寒止痛。全方加味共奏通陽化飲,泄濁化痰,散結止痛功效。
若病人痰黏稠,色黃,大便干,苔黃膩,為痰濁郁而化熱之象,用黃連溫膽湯加鬱金清化痰熱而理氣活血,方以二陳湯的半夏、茯苓、橘紅、甘草化痰理氣,黃連、竹茹、枳實清泄痰熱,鬱金以增強理氣活血之力。胸痹心痛,痰濁閉阻,常可酌情選用天竺黃、天南星、半夏、瓜蔞、竹茹、蒼術、桔梗、萊菔子、浙貝母等化痰逐飲葯物,但由於脾為生痰之源,臨床應適時應用健脾化濕之品。
4.瘀血痹阻
[辨證要點]胸疼痛劇烈,如刺如絞,痛有定處,甚則心痛徹背,背痛徹心,或痛引肩背,日久不愈,可因暴怒而加重,舌質暗紅,或紫暗,有瘀斑,舌下瘀筋,苔薄,脈弦澀或結、促。
[治法]活血化瘀,通脈止痛。
[方葯]血府逐瘀湯:桃仁12g,紅花9g,當歸9g,生地9g,川芎5g,赤芍6g,牛膝9g,柴胡3g,枳殼6g,甘草3g。
本方基本上是由桃紅四物湯合四逆散加牛膝、桔梗組成。以當歸、川芎、桃仁、紅花活血祛瘀而通血脈;柴胡、桔梗與枳殼、牛膝配伍,一升一降,調暢氣機,行氣活血。生地一味,逐血痹,《本草求真》認為有「涼血消瘀」之功,且又能養陰而潤血燥,葯共成祛瘀通脈、行氣止痛之劑。
若瘀血重症,胸痛劇烈,可加乳香、沒葯、鬱金、延胡索、降香、丹參等加強活血理氣之功;若血瘀氣滯並重,胸痛甚者,可加沉香、檀香、蓽茇等辛香理氣止痛葯物,並吞服三七;若寒凝血瘀或陽虛血瘀者,伴畏寒肢冷,脈沉細或沉遲,可加細辛、桂枝或肉桂、高良姜等溫通散寒之品,或人參、附子等溫陽益氣之品。若伴有氣短乏力,自汗,脈細緩或結代,當益氣活血,用人參養營湯合桃紅四物湯加減,重用人參、黃芪等益氣祛瘀之品。
瘀血痹阻時,臨床上可選用三七、川芎、丹參、當歸、紅花、蘇木、赤芍、澤蘭、牛膝、桃仁、益母草、水蛭、王不留行、丹皮、山楂等活血化瘀葯物,但必須根據臨床情況配伍益氣、溫陽、散寒、化痰、理氣等葯物,辨證用葯,加強祛瘀療效。另外,本病多本虛標實,病情纏綿,故破血之品應慎用,且不可久用、多用,以免耗傷正氣。在應用活血、破血類葯物時,必須視有無出血傾向或徵象,一旦發現,立即停用,並予相應處理。
5.心氣不足
[辨證要點]心胸陣陣隱痛,胸悶氣短,動則益甚,心中動悸,倦怠乏力,神疲懶言,面色發白,易出汗,舌質淡紅,舌體胖且邊有齒痕,苔薄白,脈虛細緩或結代。
[治法]補養心氣,鼓動心脈。
[方葯]保元湯合甘麥大棗湯:人參10g,黃芪15g,甘草10g,肉桂6g,生薑9g。
方以人參、黃芪大補元氣,扶助心氣;甘草炙用,甘溫益氣,通經利脈,行血氣而治心悸;肉桂辛熱補陽,散寒氣而療心痛,又能納氣歸腎,緩解氣短、喘促之症;或以桂枝,有通陽、行瘀之功,用以治療心氣不足,血滯心脈之症;去生薑,加丹參或當歸,甘麥大棗湯益心氣,寧心神,甘潤緩急。兩方共奏補養心氣,鼓動心脈之功效。
凡心氣不足,兼有氣滯、血瘀、痰濁者,補心氣之葯應選擇平和輕補之品,觀察服葯反應,酌情加重或減少補氣葯的用量,並配以理氣、活血、化痰葯物,但總應以不傷心氣為度,破血、祛痰之品應慎用或不用。若兼見神疲、乏力、納呆、失眠、多夢等心脾兩虛證者,方以保元湯去生薑,補益心氣;加茯苓、茯神、遠志、半夏曲健脾和胃,補心安神;酸棗仁、五味子收斂心氣,養心安神;當歸、川芎行氣活血,全方有補益心脾,養心安神之功效。若兼見心悸氣短,頭昏乏力,胸悶隱痛,口乾咽干,心煩失眠,舌紅有齒痕者,為氣陰兩虛,用生脈散合歸脾湯加減。
補心氣葯常用人參、黨參、黃芪、大棗、太子參等,如氣虛顯著可少佐肉桂,補少火元氣,亦可加用麥冬、玉竹、黃精等益氣養陰之品。
6.心陰虧損
[辨證要點]心胸疼痛時作,或灼痛,或悶痛,心悸怔忡,五心煩熱,口乾盜汗,顏面潮熱,舌少津,苔薄或剝,脈細數或結代。
[治法]滋陰清熱,活血養心。
[方葯]天王補心丹:生地120g,五味子、當歸身、天冬、麥冬、柏子仁、酸棗仁各30g,人參、玄參、丹參、茯苓、遠志、桔梗各15g。煉蜜為小丸。
本方以生地、玄參、天冬、麥冬滋水養陰而瀉虛火;人參、茯苓益助心氣,寓上引陰之意;柏子仁、酸棗仁、五味子、遠志養心安神,化陰斂汗;丹參、當歸身養心活血;桔梗為引使葯。
本方能使心陰復,虛火平,血脈利,則心胸灼痛得解。
7.心陽不振
[辨證要點]心悸而痛,胸悶氣短,自汗,動則更甚,神倦怯寒,面色白,四肢欠溫或腫脹,舌質胖,苔白或膩,脈沉細遲。
[治法]補益陽氣,溫振心陽。
[方葯]參附湯加減:人參12g,附子9g,桂枝6g,甘草10g。
方中人參、附子大補元氣,溫補真陽;桂枝、甘草溫陽化氣,振奮心陽,兩方共奏溫振心陽之功。
若心腎陽虛,可合腎氣丸治療,方以附子、桂枝(或肉桂)補水中之火,用六味地黃丸壯水主,從陰引陽,合為溫補腎陽之劑,與上方合用,溫補心腎而消陰翳。腎陽虛兼見水飲上凌心肺,水腫,喘促,心悸,用真武湯,以附子補腎陽而驅寒邪,與芍葯合用,能入陰破結,斂陰,茯苓、白術健脾利水,生薑溫散水氣,與上方合用溫腎陽而化寒飲。若心腎陽虛,虛陽欲脫逆者,用四逆加人參湯,溫陽益氣,回陽救逆。若見大汗淋漓,脈微欲絕等亡陽證,應用參附湯,並加用大劑山萸肉,以溫陽益氣固脫。若陽虛寒凝心脈,心痛較劇者,可酌加鹿角片、吳茱萸、蓽茇、良姜、細辛、川烏、赤石脂。若陽虛寒凝而兼氣滯血瘀者,可選用薤白、沉香、降香、檀香、香附、雞血藤、澤蘭、川芎、桃仁、紅花、延胡索、乳香、沒葯等偏於溫性的理氣血葯物。
(二)中成葯
1.速效救心丸(川芎、冰片等)每日3次,每次4~6粒含服,急性發作時每次10~15粒。功效活血理氣,增加冠脈流量,緩解心絞痛,治療冠心病胸悶憋氣,心前區疼痛。
2.蘇合香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每服1~4丸,疼痛時用,功效芳香溫通,理氣止痛,治療胸痹心痛,寒凝氣滯證。
3.蘇冰滴丸(蘇合香、冰片)含服,每次2~4粒,每日3次。功效芳香開竅,理氣止痛,療胸痹心痛,真心痛屬寒凝氣滯證。
4.冠心蘇合丸(蘇合香、冰片、硃砂、木香、檀香)每服1丸(3g)。功效芳香開竅,理氣痛,用於胸痹心痛氣滯寒凝者,亦可用於真心痛。
5.補心氣口服液(黃芪、人參等)每次10ml,每日2次。功效補氣養心止痛,用於胸痹、氣虛明顯者。
6.滋心陰口服液(麥冬、沙參等)每次10m1,每日2次。功效養陰和血止痛,用於胸痹、陰虛明顯者。
(三)消除痹痛
胸痹心痛屬內科急症,其發病急、變化快,易惡化為真心痛,在急性發作期應以消除疼痛為首要任務,可選用或合並運用以下措施:
1.寒證心痛氣霧劑(肉桂、香附等)溫經散寒,理氣止痛,用於心痛苔白者,每次舌下噴霧1~2次。
2.熱證心痛氣霧劑(丹皮、川芎等)涼血清熱,活血止痛,用於心痛苔黃者,每次舌下噴霧1~2次。
3.麝香保心丸(麝香、蟾酥、人參等)芳香溫通,益氣強心,每次含服或吞服1~2粒。
4.活心丸(人參、靈芝、麝香、熊膽等)養心活血,每次含服或吞服1~2丸。
5.心絞痛寧膏(丹參、紅花等)活血化瘀,芳香開竅。敷貼心前區。配合選用川芎嗪注射液、丹參注射液、生脈注射液靜脈滴注。
6.貼敷法葯物作用於皮膚可以通過經絡直接影響內臟。目前常用的葯物為活血化瘀及芳香溫通葯,如當歸、乳香、沒葯、紅花、冰片。
三、針刺治療到目前為止,針刺治療冠心病系統的研究尚不完整。以下是臨床用之有效的常用穴位:
心俞、厥陰俞,配足三里、通里、間使,並結合辨證加減選穴,10~20次為一個療程,每日或隔日一次。一般3~5次即可見效。
四、其他療法
(一)推拿康復療法
常用穴位:肺俞、心俞、膈俞、內關、神門、膻中、血海、厥陰俞、豐隆、足三里、氣海等穴。
具體操作方法:按、揉、一指禪、、擦法等。病人取坐位,按揉肺俞、心俞、膈俞、內關。操作時兩側同時進行,手法宜輕柔而緩和,以病人略感酸脹為度,每穴按揉2min。再用按揉或一指禪推法在頸椎兩側上下往返治療約4min。接著用柔和的法在上背部兩側膀胱經往返治療約4min。然後直擦上背部兩側膀胱經和背部督脈,均以透熱為度。
寒凝血脈者,加按揉神門、膻中穴。氣滯血瘀者,加按揉血海、厥陰俞穴。痰濁閉阻者:
加按揉豐隆、足三里穴。臟腑虛損者,加按揉氣海、足三里穴。
治療手法不宜過重,以病人感到酸脹為度,手法過重則症狀反而加重。心絞痛的治療應與內科配合進行,臨床中要特別注意病情變化。
(二)日常生活飲食起居
1.情志異常可導致臟腑功能紊亂而發病,尤其與心病關系較為密切,故防治本病必須高度重視精神調攝,避免過於激動或喜怒憂思無度,保持心情平靜愉快。
2.氣候寒暑晴雨變化對本病的發病亦有明顯影響,《諸病源候論心痛病諸候》記載:「心痛者,風涼邪氣乘於心也」,故本病不宜感受寒冷,居處除必須保持安靜、通風外,還要注意寒溫適宜。
3.飲食調攝不宜過食肥甘,應戒煙少飲酒,宜低鹽飲食,多吃水果及富含纖維食物,保持大便通暢,飲食宜清淡,食勿過飽。發作期病人應立即卧床休息,緩解期要注意適當休息,堅持力所能及的活動,做到動中有靜,保證充足的睡眠。
(三)傳統運動方法
前面談到的為被動治療,在此基礎上還應結合病人本身的主動運動,但主動運動的量要有一定科學性,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冠心病急性期的康復參考相應章節。恢復期的中醫康復可採用太極拳。
太極拳在我國廣泛流傳,便於推廣,其動作舒松自然,剛柔相濟,動中求靜,對於合並高血壓冠心病病人,更為合適。太極拳運動量極小,據報道,練簡化太極拳可最高心率105次/分,練習老式太極拳心率最高可達134次/分,其強度不超過最大攝氧率的50%。老式太極拳由於等長性運動校多,運動時心率較簡化太極拳增加26%,但不防礙冠心病病人應用。一般採用簡化太極拳。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等都可相應採用。
③ 中醫內科請進
總的來看,你是陽虛體質,尤其以脾虛氣滯為主。可用下方調理脾胃,培補後天。
炙厚朴15克 姜半夏12克 炙甘草9克 黨參15克 生薑5片水煎服(出自《傷寒論》)
④ 穴位治療
單穴主治范圍
(1)公孫:為足太陰脾經絡穴,聯絡足陽明胃經,通沖脈。具有理氣健脾、和胃降逆、調暢氣機的作用。其主治范圍應與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絡脈、沖脈的循行和病候以及這些經脈相聯系的其他經絡、臟腑、組織、器官有聯系。可以治療如脾胃腸及肝膽病、神志病、心肺系病、婦女病、五官病,四肢體表病等。
(2)內關:為手厥陰心包經絡穴,聯系手少陽三焦經,通陰維脈,具有和血行氣,通經止痛,安神定志的作用。其主治范圍與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厥陰絡脈、陰維脈的循行和病候及這些經脈相聯系的其他經絡、臟腑、組織、器官有關,是治療心胸病的要穴。可以治療如心繫病、神志病、脾胃腸、肝膽病、肺系病、婦女病、五官病等。
(3)列缺:手太陰肺經絡穴,聯絡手陽明大腸經,通任脈,具有宣通肺氣,通調經脈的作用,其主治范圍與手太陰肺經、手太陰絡脈、手陽明大腸經、任脈循行和病候及與這些經脈相聯系的其他經絡、臟腑、組織、器官有關。可以治療如肺系病、神志病、脾胃腸及肝膽病、膀胱腎病證、婦女病、五官病等。
(4)照海:足少陰腎經腧穴,通陰蹺脈,具有補腎益精,調暢陰蹺的作用,其主治范圍應與足少陰腎經、陰蹺脈的循行和病候以及這些經脈相聯系的其他臟腑、經絡、組織、器官有關。可以治療如腎膀胱病、神志病、五官病、心肺系病證、脾胃肝膽病、婦女病等。
(5)外關:手少陽三焦經絡穴,聯絡手厥陰心包經,通陽維脈。陽維脈系諸陽而主表,其主治范圍與三焦經、心包經、手少陽絡脈、陽維脈的循行和病候及與這些經脈相聯系的其他經絡、臟腑、組織、器官有關,可以治療如四肢體表病、神志病、五官病、脾胃腸病等。
(6)足臨泣:足少陽膽經輸穴,通帶脈,其主治范圍與膽經、帶脈的循行和病候及這些經脈相聯系的其他經絡、臟腑、組織、器官有關,可以治療如四肢體表病、五官病、婦女病、神志病、腎膀胱病、肝膽病等。
(7)後溪:手太陽小腸經輸穴,通督脈。其主治范圍與手太陽小腸經和督脈的循行和病候及與之聯系的其他經絡、臟腑、組織、器官有關,可以治療如神志病、四肢體表病、五官病等。
(8)申脈:足太陽膀胱經穴,通陽蹺。其主治范圍與此二經的循行和病候及與二經相聯系的其他經絡、臟腑、組織、器官有關,可以治療如神志病、筋肉病等。
4、穴位組合主治范圍
臨床配穴時多將八穴上下相配,分成四組使用,能夠改變單穴使用之偏,發揮協同作用,使臨床療效更加顯著,更能體現出整體作用的特點。其組成及治療范圍如下:
(1)公孫-內關
合用有理氣降逆、通腸和胃、宣通上下的功效。常用於心、胸隔、脾胃、肝的疾患,如心悸胸痹、胸腹脹滿、嘔吐呃逆、胃脘痛、痢疾等消化系統病證。
(2)足臨泣-外關
合用有清頭目、利胸脅、理氣通絡、疏表之功。常用於目外眥病、耳後、頰、頸、肩、側身部病證、外感風邪所致病證,如目腫、眼疼、耳鳴、耳聾、偏頭痛、肋間神經痛,寒熱表證等。
(3)申脈-後溪
合用有安神志、清頭目、通經活絡之功。常用於目內眥、頸、項、耳、肩部病證,太陽經病證,心、肝、腦病證,如中風半身不遂、腰膝酸痛、風寒濕邪引起的痹證、抽搐、頭痛、頭暈、失眠、癲癇、癔病等。
(4)照海-列缺
合用有理肺氣、益腎氣、寧神志、清虛熱之功。常用於肺系、咽喉、胸膈、肝、心、腎的病證,如咽痛、咽喉不利、失音、語言不利、咳嗽、胸滿、陰虛內熱、失眠、癲癇、癔病、小便不利等症。
明代劉純《醫經小學》卷三載有八穴的歌訣:
公孫沖脈胃心胸,內關陰維下總同;
臨泣膽經連帶脈,陽維目銳外關逢;
後溪督脈內眥頸,申脈陽蹺絡亦通;
列缺任脈行肺系,陰蹺照海膈喉嚨。
八會穴是臟、腑、氣、血、筋、脈、骨、髓的精氣分別所會聚之處的八個腧穴
歌訣:血會膈俞氣膻中,脈會太淵筋陽陵,骨會大杼髓絕骨,臟會章門中脘腑
八脈交會穴是奇經八脈與十二經脈經氣相通的八個特定穴。即公孫、內關、後溪、申脈、足臨泣、外關、列缺、照海。
八脈交會
八脈交會歌
公孫沖脈胃心胸,內關陰維下總同,
臨泣膽經連帶脈,陽維目銳外關逢,
後溪督脈內眥頸,申脈陽蹺絡亦通,
列缺任脈行肺系,陰蹺照海膈喉嚨
奇經八脈與十二正經脈氣相通的八個腧穴,稱為八脈交會穴。均分布在肘膝以下。由於奇經與正經的經氣以八穴相會通,所以此八穴既能治奇經病,又能治正經病。如公孫通沖脈,故公孫既能治足太陰脾經病,又能治沖脈病關通陰維脈,故內關既能治手厥陰心包經病,又能治陰維脈病。八脈交會八穴,臨床上常採用上下相應的配穴法,如公孫配內關治療胃、心、胸部病症和瘧疾,後溪配申脈治內眼角、耳、項、肩胛部位病及發熱惡寒等表證。八臟交會穴在臨床上應用甚為廣泛,它是特定穴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醫里有一個派別叫「八法流注派」,把疾病和其產生的時間對照,選取相應穴位來治病,也可以把這種醫學稱之為「時間醫學」。在中醫的歷史上,早在《黃帝內經》誕生的年代,古代的智者就發現了時間是疾病的根源之一,並且把針對時間導致疾病的五運六氣學說寫入了《黃帝內經》中。在《黃帝內經》之後,歷代針灸大師更是密切觀察時間與人體穴位開闔的影響,而一步步創造並發展了針灸選穴的時間醫學流派。
上期講到,八脈交會穴就是任脈、督脈、沖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陽蹺脈與十二正經相交的穴位,這些穴位也屬於時間醫學取穴的方法,醫生針灸時,是要經過專門的時間推算的。然而,不推算時間,就是平時取用,也會有一定的效果。所以,大家平時使用時,只管對照要解決的疾病,然後到上述穴位中去找,看看屬於哪個穴位的主治范圍就可以了。為了方便大家使用,我們把上述歌訣的內容用現代白話翻譯列了一張表格,大家可以對照表格來找就行了。
參照上期的穴位歌訣,再對照以上表格的症狀,找到要用的穴位後,處理穴位的方法如下:
1、用手指揉按,自己掌握力度。
2、用小保健錘輕敲。
3、在適當穴位針灸。
4、准備質量稍好的參片,直接把參片貼於這些穴位,然後用醫用膠布固定。
值得注意的是,如出現緊急問題個人無法處理的,應當盡快去診所或醫院,請醫生診斷。
八、《八脈交會穴主治歌》
1.沖脈—公孫
公孫乾六沖脈:九種心痛涎悶,結胸翻胃難停,酒食積聚胃腸鳴,水食氣痰膈病;臍痛腹疼脅脹,腸風風虐疾心疼,胎衣不下血迷心,泄瀉公孫立應。
2.陰維脈—內關
內關艮八陰維:中滿心胸痞脹,腸鳴泄瀉脫肛,食能下膈酒來傷,積塊堅橫脅撐;婦女脅疼心痛,結胸里急難當,傷寒不解結胸堂,虐疾內關獨當。
3.督脈—後溪
後溪兌七督脈:手足拘攀戰掉,中風不語癲間,頭痛眼腫淚漣漣,腿膝腰背痛遍;項強傷寒不解,牙疼腮腫喉咽,手麻足麻破傷牽,盜汗後溪先砭。
4.陽蹺脈—申脈
申脈坎一陽蹺:腰背屈強腿痛,惡風自汗頭疼,雷頭赤目痛眉棱,手足麻攀臂冷;吹乳耳聾鼻衄,間癲肢節煩憎,遍身腫滿汗頭淋,申脈先針有應。
5.帶脈—臨泣
臨泣巽四帶脈:手足中風不舉,痛麻發熱拘攀,頭風痛腫項腮連,眼腫赤疼頭旋;齒痛耳聾咽腫,浮風搔癢筋牽,腿疼脅脹肢偏,臨泣針時有驗。
6.陽維脈—外關
外關震三陽維:肢節腫疼膝冷,四肢不遂頭風,背胯內外骨筋攻,頭項眉棱皆痛;手足熱麻盜汗,破傷眼腫睛紅,傷寒自汗表烘烘,獨會外關為重。
7.任脈—列缺
列缺離九任脈:痔虐便腫泄利,唾紅溺血咳痰,牙疼,喉腫小便難,心胸腹疼噎咽;產後發強不語,腰痛血疾臍寒,死胎不下膈中寒,列缺乳癰多散。
8.陰蹺脈—照海
照海陰蹺坤二五:喉塞小便淋澀膀胱氣痛腸鳴,食黃酒積腹臍並,嘔瀉翻胃便緊;產難昏迷極塊,腸風下血常頻,膈中快氣氣核侵,照海有功必定。
奇經八脈都是葯
(內關、外關、列缺、後溪、公孫、臨泣、申脈、照海)
奇經八脈是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陽蹺脈的總稱。它們與十二正經不同,既不直屬臟腑,又無表裡配合關系,「別道奇行」,故稱「奇經」。奇經八脈是我們的生命線,只要你每天去按摩八脈上的大穴,以穴通經,以經通脈,就會感覺人體彷彿有了一股清陽之氣。十二正經以外,人體還有一套更重要的平衡系統,就是奇經八脈。奇經八脈對十二經氣血有蓄積和滲灌的調節作用。八脈里有八個代表性的穴位,公孫、內關、臨泣、外關、申脈、後溪、列缺、照海。每個穴位的功效,打個比方來說,相當於「核反應堆」,一治就治一大片。
1、內關穴:養顏養心
很多女性朋友在40歲至50歲之間,經常容易產生心慌、氣短、出虛汗等不適症狀。醫院也查不出是什麼病,只能籠統說是更年期綜合症,或者亞健康。實際上按照古人的說法,女人一到這個年齡段,基本上身體就到了衰退的階段,女子的衰老首先從陽明經開始,慢慢地導致三條陽經氣血逐漸衰退。頭為諸陽之會,氣血不能上達於面部,皺紋和斑點就產生了。人的美實際上與氣血息息相關。心主神,其華在面。心之神主要靠氣血來充盈,氣血充足,自然反映到臉上,所以女人養顏首先要養心。
內關穴所屬的這條經絡叫心包經,通於任脈,會於陰維,是八脈交會穴之一。內關穴的真正妙用,在於能打開人體內在機關,有補益氣血、安神養顏之功。內關穴也很好找,在手臂內側,腕橫紋上兩寸,取穴時手握虛拳向上平放,另一手食指、中指、無名指三指以腕橫紋為准並齊,食指點按的地方就是內關穴。這個穴位在養生上的好處是:隨時隨地都可以點揉,以略感酸痛為宜。
2、外關穴:「聰耳神穴」
傳統的道家醫學認為,出現暫時性聽力問題,是人體陽氣不足的表現。那麼外關在此刻起到一個什麼樣的作用呢?
按摩外關穴具有充實三焦的元陽之氣,並引導元氣出納運化於一身的效果。這個穴位淤阻的時候,會引起耳膜弛緩不收,塌陷的耳膜無力恢復常態。
外關穴在臨床上還可用於治療急性腰扭傷。有一位40歲左右的病人,他一次彎腰撿東西,起得比較急,一下子腰就不能動了,稍微一動就疼痛難忍。採用針刺和推拿來治療,在雙外關穴針刺,同時讓他做腰部前後左右扭轉活動,十幾分鍾後腰痛完全消失,活動如常。外關為三焦經之絡穴,它在腕背橫紋上2寸,尺橈骨中間,與內關相對的地方。外關通於陽維穴,具有解表祛風、活絡止痛的作用,不僅對急性腰扭傷有奇效,還對關節炎、頸椎病等有很好的效果。
3、列缺穴:專治落枕、偏頭痛
落枕幾乎每個人都經歷過,苦不堪言。落枕還是頸椎發生病變的一個前期信號,經常落枕的人,如果不及時調理預防,多半會導致頸椎病。列缺穴對於預防頸椎病有獨到的效果。在人體上,列缺穴就是我們修復頭部疾病的工具。
《黃帝內經》里記載,列缺穴主要治療偏頭疼、頭疼、落枕等疾病。《針灸大成》中有一首膾炙人口的四總穴歌,其中一句為:「頭項尋列缺。」就是說脖子往上的病都可以用這穴位來治療和調節。列缺穴很好找,在橈骨芭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取穴時兩手虎口交叉,當食指尖所到凹陷處,便是該穴。用列缺穴的手法主要是彈撥。
4、後溪穴:治療頸椎腰椎病
後溪穴怎麼找呢?把手握成拳,在第5指關節後的遠側掌橫紋頭赤白肉際處即是(即把手握拳,掌指關節後橫紋的盡頭就是該穴)。如果你坐在電腦面前,可以把雙手後溪穴的這個部位放在桌子沿上,用腕關節帶動雙手,輕松地來回滾動,即可達到刺激效果。在滾動當中,它會有一種輕微的酸痛。每天只用抽出三五分鍾的時間來,隨手動一下,堅持下來則對頸椎、腰椎確實有著非常好的療效。
5、照海穴:治療咽痛
嗓子痛點揉照海穴就會有很好的效果,因為照海穴在奇經八脈中屬陰蹺,與足少陰腎經交會,為八脈交會要穴之一,有滋腎清熱、通調三焦之功,既補益又清熱。孫思邈在《千金要方》里稱此穴為「lou陰」,就是說這個穴位出了問題,人的腎水減少了,會造成腎陰虧虛,引起虛火上升。因此,只要我們感到胸口悶得不舒服、嗓子干痛、聲音嘶啞,甚至得了慢性咽炎,都可以按一按這個穴,既有滋腎清熱的功效,還能讓身體的三焦功能順暢起來。
取穴時把兩只腳心對齊,在內踝下有一個小坑,就是穴位所在(見上圖)。在按摩這個穴位的時候,要閉口不能說話,感覺到嘴裡有津液出現,一定要咽到肚子里去。一般來說,點揉3到5分鍾後就會感覺到喉嚨里有津液出現,疼痛也會馬上隨之緩解。閉口不說話,是為了使升發的津液易於滋潤喉嚨,這也就是古人所說的吞津法。揉按照海穴會激發腎中精氣,引水液上行,滋潤喉嚨,虛火得到腎水的滋潤則下行,嗓子疼痛自然就「水到病除」了。
6、申脈穴:身寒者的純陽大葯
「腰背屈強腿痛」,是明顯的膀胱經感受寒邪之氣後的受涼之象。因為陽蹺通膀胱經,而申脈本身就是膀胱經的一個重要穴位。所以申脈穴是陽中至陽,用這個穴位既能散除體內寒邪,又能使陽氣通達巔頂,對人體不僅起到平衡的作用,還可以使人步履輕健矯捷。配上小青龍湯服用,表裡互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使患者體內的寒邪在短時間內排出體外,又能恢復自身的陽氣,是一個祛寒回陽的妙穴。
申脈穴是陽蹺與太陽膀胱經交會的重要穴位,它的取穴法也很簡單,在外踝骨正下的凹陷處。人體受到寒邪之後會縮成一團,瑟瑟發抖,這在中醫里叫做「拘急收引」,而申脈穴有伸展脈絡之意,可以快速調動人體陽氣,陽氣足則寒邪自散。
7、公孫穴:擺平痛經及脾胃疾患
公孫是脾經的絡穴,入屬脾臟,聯絡胃腑,又和位於胸腹部的沖脈直接相通,所以它有兼治脾胃和胸腹部各種疾患的作用。醫學認為,治療一切婦科疾病首先從脾胃入手,尤其是月經不調,更應該首先調胃。脾統血,主運化。脾胃虛寒,不能運化水濕,脾胃的運化不良就會產生痛經,有時還會伴隨嘔吐、惡心、頭痛等症狀。有痛經的女性朋友,可以多點揉公孫穴。公孫穴在人的足內側緣,我一般把公孫穴看做一個區域,在腳拇指跟後,有一塊很大的腳掌骨,在腳內側沿著這個骨頭按壓,壓到最有酸脹或酸痛感覺的那一點,就是屬於你自己的公孫穴了。
8、臨泣穴:升發身體少陽之氣
臨泣穴是膽經上的主穴之一,連通帶脈,也是一個調一穴而梳理兩經脈的妙穴。帶脈是沿人體肚臍一圈,像是人體正中系了一條玉帶,能約束縱行之脈,增強經脈之間氣血運行的聯系,是關乎人體健康非常重要的一條保健經脈。在使用這個穴時,可採用蜷腿坐的姿勢,它在足背外側,第四趾、小趾跖骨夾縫中。足臨泣主升發人體少陽之氣,解散肝膽郁結之氣,經常點按會比專業的足療效果還好。
八脈交會穴指十二經脈有8個腧穴與奇經八脈相能。相配方法是:外關配足臨泣,是手足少陽同各經相配,主治耳鳴、耳聾、目疾、偏頭痛、高血壓;後溪配申脈,也是手足太陽同名經相配,主治頭項痛、肩周炎等,同各經相配有上下一氣、同氣相求的作用;公孫配內關,是足太陰和手厥陰相配,在五行中有土火互生關系,主治心胸腹疾患:列缺配照海,是手太陰和足少陰經相配,在五行中有金水關系。
八脈八穴治症
公孫
九種心疼延悶,結胸番胃難停,酒食積聚胃腸鳴,水食氣疾膈病。
臍痛腹痛脅脹,腸風瘧疾心疼,胎衣不下血迷心,泄瀉公孫立應。
內關
中滿心胸痞脹,腸鳴泄瀉脫肛,食難下膈酒來傷,積塊堅橫脅搶。
婦女脅疼心痛,結胸里急難當,傷寒不解結胸膛,瘧疾內關獨當。
後溪
手足拘攣戰掉,中風不語癇癲,頭疼眼腫淚漣漣,腿膝背腰痛遍。
項強傷寒不解,牙齒腮腫喉咽,手麻足麻破傷牽,盜汗後溪先砭。
申脈
腰背屈強腿腫,惡風自汗頭疼,雷頭赤目痛眉棱,手足麻攣臂冷。
吹乳耳聾鼻衄,癇癲肢節煩憎,遍身腫滿汗頭淋,申脈先針有應。
臨泣
手足中風不舉,痛麻發熱拘攣,頭風痛腫項腮連,眼腫赤疼頭旋。
齒痛耳聾咽腫,浮風瘙癢筋牽,腿疼脅脹肋肢偏,臨泣針時有驗。
外關
肢節腫疼膝冷,四肢不遂頭風,背胯內外骨筋攻,頭項眉棱皆痛。
手足熱麻盜汗,破傷眼腫睛紅,傷寒自汗表烘烘,獨會外關為重。
列缺
痔瘧變腫泄痢,唾紅溺血咳痰,牙疼喉腫小便難,心胸腹疼噎咽。
產後發強不語,腰痛血疾臍寒,死胎不下膈中寒,列缺乳癰多散。
照海
喉塞小便淋澀,膀胱氣痛腸鳴,食黃酒積腹臍並,嘔瀉胃番便緊。
難產昏迷積塊,腸風下血常頻,膈中快氣氣核侵,照海有功必定。
⑤ 經常護理哪一個穴位,能夠改善心臟和脾胃的不好
內關穴的最後一點作用就是治療腕部疾病。這是因為內關穴的位置是在手腕部,所以比較擅長治療手腕部疾病,比如手腕疼痛,就可以通過按揉內關穴進行緩解。前臂疼痛也是可以按揉內關穴進行緩解。當然治療疼痛還學要配合著對應部位的其他穴位,不是單獨一個內關穴就能夠全部解決的。
內關穴是臨床上一個非常常用的穴位,對於心系疾病的治療,對於消化系統疾病的改善 ,這兩個反面效果是非常顯著的,所以對於有這兩個方面問題的人來說,每天多按揉按揉內關穴,可以提升身體素質,改善心系疾病和消化系統疾病,只要堅持,就能收獲到健康的驚喜。
⑥ 如何理解心繫病症的病理演變關系
概述】
心室間隔缺損是常見的一種先天性心臟畸形。大多數是單一畸形,約佔先天性心臟病的20%左右;也可為復合心臟畸形的一個組成部分,如見於法樂四聯症、完全性房室通道等。本節所述限於單純性室間隔缺損。
【診斷】
診斷室間隔缺損,一般依據病史、心臟雜音、心電圖、胸心x線攝片、超聲心動圖和彩色多普勒顯像,即可做出判斷,心導管檢查和心血管造影僅在必要時作為輔加診查措施。
除了解診室間隔缺損本身之外,同等重要的是了解是否有並發畸形,特別有無主動脈瓣脫垂、左心室流出道狹窄和動脈導管未閉等,以免因漏診造成不良後果。
【治療措施】
室間隔缺損外科治療有一期手術與二期手術之分,前者即逕行缺損修補術,後者為先行肺動脈環束術,以後擇期行缺損修補術。
⑦ 中醫小知識:按揉極泉穴可輔助治療冠心病等各種心臟疾病
手少陰心經/極泉
一、取穴步驟
【第一步】上臂外展,腋窩頂點處,可觸及到腋動脈搏動,其內側即是極泉穴。
【第二步】屈肘,將拇指放於肱骨內上最高點,向前方橫平肘橫紋按壓,肘橫紋內側端(曲澤)與肱骨內上連線中點,即是少海穴。
【第三步】極泉與少海連線上,沿肱二頭肌內側緣從下往上推至上2/3與下1/3交點處,即是青靈穴。
二、重要結構
腋窩中央,腋動脈搏動處。
三、主治
極泉(治冠心病的常用穴)
①心痛、心悸等心繫病證;
②肩臂疼痛、脅肋疼痛、臂叢神經損傷等痛證;
③瘰癧;
④腋臭;
⑤上肢痿痹;
⑥上肢針刺麻醉用穴。
四、定位
在腋區,腋窩中央,腋動脈搏動處。
五、按摩
每天早晚用中指按摩左右極泉各1~3分鍾,可輔助治療冠心病等各種心臟疾病。
六、艾灸
隔物灸儀艾灸
時間:20-30分鍾;溫度:38-48 ;
艾條懸灸
時間:5-10分鍾;艾炷灸
時間:3-5壯。
⑧ 胳膊肘窩是什麼穴位 胳膊肘窩是哪個穴位
1、人體的常規有361個穴位。胳膊上也有幾十個穴位,常見的穴位有手三里、曲池、肩貞、肩髃、肩髎、天井、陽池、陽溪、支溝、偏歷、溫溜、合谷、商陽這些穴位。
2、這些穴位分別屬於手三陽經和手三陰經。它們有相關的臟腑所屬,主要治療的疾病:肺經的主要治療肺系疾病;心經主要治療心系疾病,心包經也治療一些心系疾病。還有一些大腸經、小腸經及三焦經,各有各的治療方法。
3、如果想學習這些穴位,不光學習它的定位,還需要學習它的功能主治。可以通過購買正規的穴位書或者網上視頻進行學習。
⑨ 心肌梗死後的治療方法選擇!支架手術和冠脈搭橋術的選擇!請您參考我說的這些情況給出一定的建議!謝謝!
需要裝入6-7個支架肯定是錯誤的,絕對是濫用心臟支架。你媽媽需要做心臟搭橋手術。
你好,心臟搭橋手術和心臟支架手術各有其適應證,各有千秋,以下是詳細介紹,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心臟搭橋手術(總費用5-6萬)
搭橋手術顧名思義,是取病人本身的血管(如胸闊內動脈、下肢的大隱靜脈等)或者血管替代品,將狹窄冠狀動脈的遠端和主動脈連接起來,讓血液饒過狹窄的部分,到達缺血的部位,改善心肌血液供應,進而達到緩解心絞痛症狀,改善心臟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及延長壽命的目的。這種手術稱為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是在充滿動脈血的主動脈根部和缺血心肌之間建立起一條暢通的路徑,因此,有人形象地將其稱為在心臟上架起了「橋梁」,俗稱「搭橋術」。
心臟支架手術
心臟支架手術是最近20年來開展的治療冠心病的新技術。簡單的說,心臟支架手術治療的過程是穿刺血管,使導管在血管中前行,到達冠狀動脈開口處,用特殊的傳送系統將支架輸送到需要安放的部位,放置、撤出導管,結束手術。
下面給出了冠心病手術的適應症
心臟支架介入醫療(PCI)的適應症(1-2處狹窄且放支架容易可選擇介入治療,費用4-10萬)
1.急性心肌梗死
2.心絞痛(穩定性和不穩定性)葯物醫療效果欠佳,冠狀動脈造影提示血管有75%以上狹窄。
急診冠狀動脈搭橋(CABG)的適應症
1.左主幹病變
2.左主幹加三支病變
3.急性心肌梗死6~8小時內,血管解剖適合接收冠脈搭橋術
4.急性心肌梗死出現乳頭肌斷裂、心室游離壁決裂等並發症
5.急性心肌梗死出現頑固性心律失常,積極內科醫療無效,血管解剖適合接收冠脈搭橋術
6.PCI診斷或醫療出現夾層、心臟或血管決裂、心包填塞等
擇期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心臟搭橋手術)的適應症
1.左主幹病變
2.累及左前降近端的大多數雙支和三支血管病變
3.左心功用不全的三支血管病變
4.合並有意義的瓣膜病、室壁瘤等病變
5.合並有糖尿病的多支血管病變
6.慢性完整閉塞的部分單支和雙支病變
提醒未手術者:
1.應長期甚至終身服葯,降低再次發病的概率。
2.節制體重,適量運動,戒煙限酒,降壓降脂。
3.定期復查心電圖、血脂等,一旦不適立即就醫。
⑩ 八會穴和八脈交會穴
"八會穴"是首創於 <難經>的一組特定腧穴 ,受到歷代醫家的重視 ,這八個特定腧穴 ,除了能治療所在經脈的病症之外 ,還具有其特殊的治療效果 。如 章門 為臟之會穴,因五臟皆稟於脾,為脾之募穴; 中脘 為腑之會穴,因六腑皆稟於胃,為胃之募穴, 膻中 為氣之會穴,因其為宗氣之所聚,為心包之募穴等。
在臨床方面凡與此八者有關的病證,均可選用八會穴治療。如臟病取章門,腑病取中脘,各種出血病證取血會 膈俞 。另外,八會穴還能治療某些熱病。
①人體中臟、腑、氣、血、筋、脈、骨、髓八者精 氣會 聚的八個穴位。又稱八會穴。《難經·四十五難》:"經言八會者,何也?然,府會太倉(中脘)、藏會季脅(章門)、筋會陽陵泉、髓會絕骨( 懸鍾 )、血會膈俞、骨會大杼、 脈會 太淵 、氣會三焦外一筋直兩乳內也(膻中)。熱病在內者,取其會之氣穴也。"現在臨床應用已不限於熱病,凡與八者有關的病症皆可據情選用。
②穴名 :太淵《千金要方》:"狂走易罵,灸八會隨年壯,穴在陽明下五分。"近代《針灸經外奇穴圖譜》將本穴定於手背側,鼻煙窩中點(陽溪)下0.5寸處。治癲狂,白內障,近視,高血壓,中風,卵巢疾患等。
③八脈交會八穴。《標幽賦》:"八脈始終連八會,本是紀綱。"見八脈交會穴條。
附八會穴歌訣:臟會章門腑中脘,氣會膻中血膈俞,筋會陽陵脈太淵,骨會大杼髓絕骨(懸鍾)。
名稱八會穴經屬
臟章門肝經(在側腹部,當第11肋游離端的下方)
腑中脘任脈(前正中線上,臍上4寸)
氣膻中任脈(前正中線上,平第四肋間)
血膈俞膀胱經(背部,當第7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筋陽陵泉膽經(小腿外側,當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
脈太淵肺經(腕掌側橫紋橈側,橈動脈搏動處)
骨大杼膀胱經(背部,當第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髓絕骨膽經(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緣)
八脈交會穴又叫交經八穴,其稱謂首見於宋子華《流經八穴》,此書已亡佚,其內容被竇漢卿收集在《針經指南》中,故有人稱之為「竇氏八穴」。書中竇氏論述了八穴的起源、位置、歸經、取穴、主治病證舉例和上下固定隨症配穴法,雖未明確指出某穴通某脈,但已認識到八穴與奇經八脈是有聯系的。此後,明代劉純《醫經小學卷之三》首載「經脈交會八穴」一首:「公孫沖脈胃心胸,內關陰維下總同。臨泣膽經連帶脈,陽維目銳外關逢。後溪督脈內眥頸,申脈陽蹺絡亦通。列缺任脈行肺系,陰蹺照海膈喉嚨。」徐鳳在八穴的臨床應用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在其所著的《針灸大全》中首次提出了「八脈交會八穴」的名稱,在重新整理前人成就的基礎上,修改並充實了八穴適應證的范圍,在「主穴」基礎上增添了「應穴」,發展成「主應配穴法」,並明確說明了「靈龜八法」和「飛騰八法」兩種「按時配穴法」在針灸臨床上的具體使用方法。另外,高武的《針灸聚英》、楊繼洲的《針灸大成》、吳昆的《針方六集》及吳謙的《醫宗金鑒》等都對八脈交會穴的理論及臨床應用有所發展,不斷充實和豐富了這一內容。
中醫應用
一、主治作用
八脈交會穴的治療范圍非常廣泛,僅《針經指南》一書就載有主症200多種,這是由八穴的特殊性所決定的。因為八穴中每一個穴位都有所屬的正經,所通的奇經,又通過正經和奇經與其他的臟腑、經絡、組織器官構成廣泛的聯系,所以刺灸這八穴,有調節十二正經和奇經八脈的作用。
二、治療病證
1、治療所屬正經及與正經有關的臟腑、經脈病證。
2、治療奇經病。奇經八脈有一定的循行路線和病候,溝通十二經脈之間聯系,對十二經氣血起著蓄積和滲灌的作用,由於除任、督二脈外,其餘六經本身沒有所屬腧穴,當奇經發生病變時,即可選用八脈交會穴治療。
3、單穴主治范圍
(1)公孫:為足太陰脾經絡穴,聯絡足陽明胃經,通沖脈。具有理氣健脾、和胃降逆、調暢氣機的作用。其主治范圍應與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絡脈、沖脈的循行和病候以及這些經脈相聯系的其他經絡、臟腑、組織、器官有聯系。可以治療如脾胃腸及肝膽病、神志病、心肺系病、婦女病、五官病,四肢體表病等。
(2)內關:為手厥陰心包經絡穴,聯系手少陽三焦經,通陰維脈,具有和血行氣,通經止痛,安神定志的作用。其主治范圍與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厥陰絡脈、陰維脈的循行和病候及這些經脈相聯系的其他經絡、臟腑、組織、器官有關,是治療心胸病的要穴。可以治療如心繫病、神志病、脾胃腸、肝膽病、肺系病、婦女病、五官病等。
(3)列缺:手太陰肺經絡穴,聯絡手陽明大腸經,通任脈,具有宣通肺氣,通調經脈的作用,其主治范圍與手太陰肺經、手太陰絡脈、手陽明大腸經、任脈循行和病候及與這些經脈相聯系的其他經絡、臟腑、組織、器官有關。可以治療如肺系病、神志病、脾胃腸及肝膽病、膀胱腎病證、婦女病、五官病等。
(4)照海:足少陰腎經腧穴,通陰蹺脈,具有補腎益精,調暢陰蹺的作用,其主治范圍應與足少陰腎經、陰蹺脈的循行和病候以及這些經脈相聯系的其他臟腑、經絡、組織、器官有關。可以治療如腎膀胱病、神志病、五官病、心肺系病證、脾胃肝膽病、婦女病等。
(5)外關:手少陽三焦經絡穴,聯絡手厥陰心包經,通陽維脈。陽維脈系諸陽而主表,其主治范圍與三焦經、心包經、手少陽絡脈、陽維脈的循行和病候及與這些經脈相聯系的其他經絡、臟腑、組織、器官有關,可以治療如四肢體表病、神志病、五官病、脾胃腸病等。
(6)足臨泣:足少陽膽經輸穴,通帶脈,其主治范圍與膽經、帶脈的循行和病候及這些經脈相聯系的其他經絡、臟腑、組織、器官有關,可以治療如四肢體表病、五官病、婦女病、神志病、腎膀胱病、肝膽病等。
(7)後溪:手太陽小腸經輸穴,通督脈。其主治范圍與手太陽小腸經和督脈的循行和病候及與之聯系的其他經絡、臟腑、組織、器官有關,可以治療如神志病、四肢體表病、五官病等。
(8)申脈:足太陽膀胱經穴,通陽蹺。其主治范圍與此二經的循行和病候及與二經相聯系的其他經絡、臟腑、組織、器官有關,可以治療如神志病、筋肉病等。
4、穴位組合主治范圍
臨床配穴時多將八穴上下相配,分成四組使用,能夠改變單穴使用之偏,發揮協同作用,使臨床療效更加顯著,更能體現出整體作用的特點。其組成及治療范圍如下:
(1)公孫-內關
合用有理氣降逆、通腸和胃、宣通上下的功效。常用於心、胸隔、脾胃、肝的疾患,如心悸胸痹、胸腹脹滿、嘔吐呃逆、胃脘痛、痢疾等消化系統病證。
(2)足臨泣-外關
合用有清頭目、利胸脅、理氣通絡、疏表之功。常用於目外眥病、耳後、頰、頸、肩、側身部病證、外感風邪所致病證,如目腫、眼疼、耳鳴、耳聾、偏頭痛、肋間神經痛,寒熱表證等。
(3)申脈-後溪
合用有安神志、清頭目、通經活絡之功。常用於目內眥、頸、項、耳、肩部病證,太陽經病證,心、肝、腦病證,如中風半身不遂、腰膝酸痛、風寒濕邪引起的痹證、抽搐、頭痛、頭暈、失眠、癲癇、癔病等。
(4)照海-列缺
合用有理肺氣、益腎氣、寧神志、清虛熱之功。常用於肺系、咽喉、胸膈、肝、心、腎的病證,如咽痛、咽喉不利、失音、語言不利、咳嗽、胸滿、陰虛內熱、失眠、癲癇、癔病、小便不利等症。
竇漢卿在《標幽賦》中總結了八脈交會穴的治療范圍:「陽蹺陽維並督帶,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陰蹺陰維任沖脈,去心腹脅肋在里之疑。」此處之陽蹺是指通於陽蹺脈的申脈穴,陽維是指通於陽維脈的外關穴,督是指通於督脈的後溪穴,帶是指通於帶脈的足臨泣穴,此四穴偏於治療在表的外經病,如肩背腰腿疾患。而分別通於陰蹺、陰維、任脈、沖脈的照海、內關、列缺、公孫則偏於治療在里的臟腑病。同樣,陰蹺是指通於陰蹺脈的照海穴,陰維是指通於陰維脈的內關穴,任是指通於任脈的列缺穴,沖是指通於沖脈的公孫穴,此四穴偏於治療在里的胃、心、胸疾患。這是對八脈交會穴治療范圍的高度概括。
以上分析可見,八脈交會穴中無手足陽明、足厥陰、手少陰四經經穴,而單用此八穴也能治療這四臟的病證,分析其理:(1)治療肝之疾。八穴中雖無穴位與肝經直接相關,但手厥陰心包經與足厥陰肝經同氣相求,且行於胸脅,內關實具疏肝行氣之功,能治肝氣郁結之胸脅脹滿疼痛等實證,故有「胸脅內關謀」之說;若屬肝陰不足之虛證,又可取照海穴,因肝腎同源,滋水則能涵木。(2)治療心之疾。心包為心之外圍,代心受邪,所以在治療上常取心包經的腧穴治療心經病證,即所謂代君行事。(3)治療大腸腑病。列缺為手太陰絡穴,聯絡手陽明大腸經,故可治療大腸腑的病證。(4)治療胃腑病。公孫為足太陰脾經絡穴,聯絡足陽明胃經,可治胃腑的病證。
臨床經驗表明,單純性內臟疾患主要用臟腑辨證,以相應的特定穴組成處方;頭面、四肢、體表的疾患多用十二經脈辨證,以循經取穴為主;如屬多經合病,症情復雜,虛實難辨,以一臟一腑一經難以概括者,或一些精神、神經系統疾患,用奇經八脈辨證,選用八脈交會穴,常可取得滿意療效。
八脈交會穴的重要性,正如李梃在《醫學人門》中所說:「周身三百六十五穴,統於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統於八穴」,意在說明八脈交會穴可以主治全身疾病,八穴的主治范圍廣泛。明代醫家吳昆雲:「以八穴交會奇經八脈,而分主乎表,主乎里,主乎表裡之間也。仲景妙於傷寒,以其有六經之辨,予今以八法為妙者,以其分主八脈,而該乎十二經也,創為針灸一大法門……」,其論也謂精闢。
三、配穴方法
1、雙側上下取穴:是臨床最常用的配穴方法,各種情況均可使用,而且效果為好。
2、單側上下取穴:屬於腰背、四肢之外經病證,偏於一側者,如腰背痛、各種扭傷、中風後遺偏癱、小兒麻痹等,可取單側上下一組穴位。
3、左右上下交叉取穴:適用於頭面部各種疾患、內臟疾患及懼針、體弱、精神緊張等不宜多針,又需左右兩側取穴,調整全身者。
4、與其他特定穴配合使用。
又常把公孫和內關、後溪和申脈、足臨泣和外關、列缺和照海相配,治療兩脈相合部位的疾病,公孫通沖脈、內關通陰維脈:合於心、胃、胸;臨泣通帶脈、外關通陽維脈:合於目銳眥、耳後、頰、頸、肩;後溪通督脈、申脈通陽蹺脈:合於目內眥、頸項、耳、肩;列缺通任脈、照海通陰蹺脈:合於肺系、咽喉、胸膈。
《八脈交會穴歌》
公孫沖脈心胸胃,內關陰維下總同;臨泣膽經連帶脈,陽維目銳外關逢;
後溪督脈內眥頸,申脈陽蹺絡亦同;列缺任脈行肺系,陰蹺照海隔喉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