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無功功率補償方法的分類
無功功率補償方法的分類:
1、延時投切方式
延時投切方式即人們熟稱的"靜態"補償方式。這種投切依靠於傳統的接觸器的動作,當然用於投切電容的接觸器專用的,它具有抑制電容的涌流作用,如CJ----19、CJX----2C等等,延時投切的目的在於防止接觸器過於頻繁的動作時,電容器造成損壞,更重要的是防備電容不停的投切導致供電系統振盪,這是很危險的。當電網的負荷呈感性時,如電動機、電焊機等負載,這時電網的電流滯帶後電壓一個角度,當負荷呈容性時,如過量的補償裝置的控制器,這是電網的電流超前於電壓的一個角度,即功率因數超前或滯後是指電流與電壓的相位關系。通過補償裝置的控制器檢測供電系統的物理量,來決定電容器的投切,這個物理量可以是功率因數或無功電流或無功功率。下面就功率因數型舉例說明。當這個物理量滿足要求時,如cosΦ超前且>0.98,滯後且>0.95,在這個范圍內,此時控制器沒有控制信號發出,這時已投入的電容器組不退出,沒投入的電容器組也不投入。當檢測到cosΦ不滿足要求時,如cosΦ滯後且<0.95,那麼將一組電容器投入,並繼續監測cosΦ如還不滿足要求,控制器則延時一段時間(延時時間可整定),再投入一組電容器,直到全部投入為止。當檢測到超前信號如cosΦ<0.98,即呈容性載荷時,那麼控制器就逐一切除電容器組。要遵循的原則就是:先投入的那組電容器組在切除時就要先切除。如果把延時時間整定為300s,而這套補償裝置有十路電容器組,那麼全部投入的時間就為30分鍾,切除也這樣。在這段時間內無功損失補只能是逐步到位。如果將延時時間整定的很短,或沒有設定延時時間,就可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當控制器監測到cosΦ〈0.95,迅速將電容器組逐一投入,而在投入期間,此時電網可能已是容性負載即過補償了,控制器則控制電容器組逐一切除,周而復始,形成震盪,導致系統崩潰。是否能形成振盪與負載的性質有密切關系,所以說這個參數需要根據現場情況整定,要在保證系統安全的情況下,再考慮補償效果。它的主要缺陷就是犧牲短期行為的大負荷所造成的無功損耗,如電焊機、沖床等以保證供電系統的穩定。這種補償方式適用於電流載荷相對平穩,廠礦及住宅區 。
2、瞬時投切方式
瞬時投切方式即人們熟稱的"動態"補償方式,應該說它是半導體電力器件與數字技術綜合的技術結晶,實際就是一套快速隨動系統,控制器一般能在半個周波至1個周波內完成采樣、計算,在2個周期到來時,控制器已經發出控制信號了。通過脈沖信號使晶閘管導通,投切電容器組大約20-30毫秒內就完成一個全部動作,這種控制方式是機械動作的接觸器類無法實現的。動態補償方式作為新一代的補償裝置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現在很多開關行業廠都試圖生產、製造這類裝置且有的生產廠已經生產出很不錯的裝置。當然與國外同類產品相比從性能上、元器件的質量、產品結構上還有一定的差距。 (1)動態補償的線路方式
①LC串接法原理如圖1所示,這種方式採用電感與電容的串聯接法,調節電抗以達到補償無功損耗的目的。從原理上分析,這種方式響應速度快,閉環使用時,可做到無差調節,使無功損耗降為零。從元件的選擇上來說,根據補償量選擇1組電容器即可,不需要再分成多路。
既然有這么多的優點,應該是非常理想的補償裝置了。但由於要求選用的電感量值大,要在很大的動態范圍內調節,所以體積也相對較大,價格也要高一些,再加一些技術的原因,這項技術到目前來說還沒有被廣泛採用或使用者很少。
②採用電力半導體器件作為電容器組的投切開關,較常採用的接線方式如圖2。 作為補償裝置所採用的半導體器件一般都採用晶閘管,其優點是選材方便,電路成熟又很經濟。其不足之處是元件本身不能快速關斷,在意外情況下容易燒毀,所以保護措施要完善。當解決了保護問題,作為電容器組投切開關應該是較理想的器件。
動態補償的應用范圍前面已做了簡單介紹,但就其實際的補償效果還要看控制器是否有較高的性能及參數。很重要的一項就是要求控制器要有良好的動態響應時間,准確的投切功率,還要有較高的自識別能力,這樣才能達到最佳的補償效果。
當控制器採集到需要補償的信號發出一個指令(投入一組或多組電容器的指令),此時由觸發脈沖去觸發晶閘管導通,相應的電容器組也就並人線路運行。需要強調的是晶閘管導通的條件必須滿足其所在相的電容器的端電壓為零,以避免涌流造成元件的損壞,半導體器件應該是無涌流投切。當控制指令撤消時,觸發脈沖隨即消失,晶閘管零電流自然關斷。關斷後的電容器電壓為線路電壓交流峰值,必須由放電電阻盡快放電,以備電容器再次投入。 元器件可以選單項晶閘管反並聯或是雙向晶閘管,也可選適合容性負載的固態接觸器,這樣可以省去過零觸發的脈沖電路,從而簡化線路,元件的耐壓及電流要合理選擇,散熱器及冷卻方式也要考慮周全。
3、混合投切方式
實際上就是靜態與動態補償的混合,一部分電容器組使用接觸器投切,而另一部分電容器組使用電力半導體器件。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做到優勢互補,但就其控制技術,目前還見到完善的控制軟體,該方式用於通常的網路如工礦、小區、域網改造,比起單一的投切方式拓寬了應用范圍,節能效果更好。補償裝置選擇非等容電容器組,這種方式補償效果更加細致,更為理想。還可採用分相補償方式,可以解決由於線路三相不平行造成的損失。 在無功功率補償裝置的應用方面,選擇那一種補償方式,還要依電網的狀況而定,首先對所補償的線路要有所了解,對於負荷較大且變化較快的工況,電焊機、電動機的線路採用動態補償,節能效果明顯。對於負荷相對平穩的線路應採用靜態補償方式,也可使用動態補償裝置。對於一些特殊的工作環境就要慎重選擇補償方式,尤其線路中含有瞬變高電壓、大電流沖擊的場合是不能採用動態補償的。一般電焊工作時間均在幾秒鍾以上,電動機啟動也在幾秒鍾以上,而動態補償的響應時間在幾十毫秒,按40毫秒考慮則從40毫秒到5秒鍾之內是一個相對的穩態過程,動態補償裝置能完成這個過程。如果線路中沒有出現這么一段相對的穩態過程並能量又有較大的變化,我們把它稱為瞬變或閃變,採用動態補償就要出問題並可能引發事故。
『貳』 建築電氣:無功補償的方式有哪些
嘿嘿
在我們公司從事無功補償設備研發生產銷售的29年裡,常常有新手提類似的問題。這樣:
無功補償,從補償原理來說,有兩種方式:
1、電容器補償,也叫無源補償,或傳統補償。因為電網中主要的用電設備,是變壓器、電動機等等感性負載,所以就利用電容器的容性特徵,來補償感性負載的無功需求。這種方式,設備成熟價格低廉。應用極為普遍。
2、無功發電機補償,也就是有源補償,可以是無功發電機,或電子式無功發生器(包括有源電力濾波器)等等,這類設備是主動發出容性或感性無功功率,去補償設備的無功需求。這種方式,是針對補償要求較高的場合。設備貴,但不過精度高。
如果從產品現場應用形式來說,無功補償分為:集中補償,就地補償兩類。
1、集中補償,就是在配電房中,配置一套容量很大的補償櫃,對後面的所有負載做補償。
2、就地補償。就地補償是在大功率用電設備邊上做補償。它可以彌補集中補償無法降低低壓線損的問題。
對於你說的建築物中,通常要看用電設備情況來定。如果是辦公樓、居民住宅等等,建議採用普通電容器方式的集中補償就可以了。也就是說,在配電房裝置一套普通的電容補償櫃就行了。
更多關於無功補償、功率因數等等問題的資料可到這里來查找和討論:https://..com/uteam/view?teamId=36954
『叄』 誰知道無功補償常用的補償方式有哪些
交流電在通過純電阻的時候,電能都轉成了熱能,也就是說沒有消耗電能,即為無功功率,無功率可以降低輸電線路因輸送無功功率造成的電能損耗,改善電網的運行條件。這種做法稱為無功補償。
無功補償常用的補償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就地補償
就地補償是最經濟、最簡單以及最見效的補償方式。大型電機或者大功率用電設備最適宜裝設就地補償裝置。
2、分散補償
3、集中補償
主要是補償主變對無功容量的需求,結合考慮供電壓區內的無功潮流及配電線路和用戶的無功補償水平來確定無功補償容量。
『肆』 電力系統無功功率補償有哪些措施
無功功率補償主要是指感性負荷無功功率補償,因為一般負荷多事感性的或者說主要是電動機動力負荷,例如不需要精確控制的鼠籠是電動機就是電感性負荷。
補償電感當然就是用電容性質的電力電容器。電力系統現在多是採用電力電容器進行無功功率補償,當然最簡單就是提高發電機的無功功率出力。由於無功負荷要在電力系統流動就佔用了線路和電力變壓器的容量。對於用戶而言應該採用就地補償,減少變壓器線路容量和損耗。
無功補償的意義
補償無功功率,可以增加電網中有功功率的比例常數。減少發、供電設備的設計容量,減少投資,提高功率因數後,線損率也下降了。減少設計容量,減少投資,增加電網中有功功率的輸送比例,以及降低線損都直接決定和影響著供電企業的經濟效益。
電網中無功補償設備的合理配置,與電網的供電電壓質量關系十分密切。合理安裝補償設備可以改善電壓質量。 由於越靠近線路末端,線路的電抗越大,因此越靠近線路末端裝設無功補償裝置效果越好。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無功功率補償原理
『伍』 誰知道無功補償常用的補償方式有哪些
您好:
電力設備常用的無功補償和提高功率因數的方法主要有:同步電機、自整角機、串聯電容器補償、並聯電容器補償、串聯電抗器補償(超高壓輸電線路)以及svc、svg補償。svg是通過電力電子器件igbt及其控制電路,主動發出與系統無功幅值相等、大小相反的無功,以抵消方式對系統進行無功補償的無功補償裝置,是近年無功補償的發展方向。
對於具體項目的操作,補償方式可以分為:就地分散補償和集中補償。
就地補償就是在負載地就地設立無功補償裝置,對單台設備進行補償,這種補償方式,補償效果好無功損失最小。但是,需要補償設備多,投資大,不便於維修管理。
集中補償就是在變配電室設立無功補償裝置,對區域內的無功進行補償,這種補償方式,補償效果較好,經濟性高。由於一般幾種補償采樣都設立在計量點處,所以,可以最大限度的減少產生利率電費。
在專業領域還有:輸電線路線路補償(高、低壓)、礦熱爐低壓短網補償、隔爆補償裝置等。
『陸』 無功補償的三種方式是哪三種
集中補償、分散補償、就地補償.集中補償一般在主要的變、配電站,但其補償的主要是線路及變配電站的無功需求;穩定電壓的需要;還有就是補充分散補償、就地補償後的餘下的無功.這個量一般不會做得特別大.分散補償一般在配電站、室進行,一般是對用電網路面積不太大的用電網路進行補償;補償容量根據用電負荷情況而定.就地補償是對大容量的負載進行的,在負載附近配置,可以最大的節省電力能源的損耗.這三種補償方式,以就地補償效果最好,但是其投入大,補償設備使用率不高,有浪費嫌疑.一般情況下,三種方式配合使用,也可以將變、送、用電網路的無功補償到一個非常合理的程度.
『柒』 提高功率因數進行無功功率補償有什麼意義無功補償有哪些方法
工廠中的電氣設備絕大多數都是感性的,因此功率因數偏低。若要充分發揮設備潛力、改善設備運行性能,就必須考慮用人工補償方法提高工廠的功率因數。
提高功率因數進行無功功率的補償方法有:
1、提高自然功率因數
包括合理選擇電動機的規格、型號,防止電動機空載運行,保證電動機的檢修質量,合理選擇變壓器的容量以及交流接觸器的節電運行等。
2、人工補償法
包括在感性線路兩端並聯電容器和採用同步電動機補償法。
功率因數對供配電系統的影響
所有具有電感特性的用電設備都需要從供配電系統中吸收無功功率,從而降低功率因數.功率因數太低將會給供配電系統帶來很多不良影響。
1、總電流增加:在傳送同樣有功功率的情況下,功率因數降低會使總電流增加,使供配電系統中的變壓器、斷路器、導線等容量增大。系統內部的啟動控制設備、測量儀器、儀表等規格要求增大,從而投資費用增加。
2、電能損耗增加:△P=3I²R,可知,電流的增加會使有功損耗增加,從而電能損耗增加。
3、電壓損失增大:功率因數越低,電壓損失越大,從而影響供電質量。
4、供電設備利用率降低:功率因數降低使總電流增加。供電設備的溫升會超過規定范圍。為控制設備溫升,工作電流也受到控制。在功率因數降低後,不得不降低輸送的有功功率P來控制電流I的值,這樣就降低了供電設備的供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