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使用方法 > 老瓷器的釉面鑒定方法圖片

老瓷器的釉面鑒定方法圖片

發布時間:2022-09-10 13:49:03

❶ 鑒定新老瓷器的絕招有哪些

1、釉面手感鑒定法。凡是新的瓷器,無論如何做舊,手感都是澀滯粘重的,跟用手摸玻璃的感覺差不多,如果用手快速搓動釉面甚至會發出尖銳刺耳的聲音;

2、用100倍以上的放大鏡看釉面里的氣泡,新瓷器由於是用電或天然氣直接燒制,升溫很快,而且溫度恆定持久,溫度起伏波動不大,所以釉內氣泡都如痱子一般細小緻密,而且沒有任何老化衰變的跡象可尋;

(1)老瓷器的釉面鑒定方法圖片擴展閱讀

不同歷史年代瓷器釉光變化識讀表述:

1、現代新燒制的瓷器:釉面新亮,表光放射出來的光束長度、明亮耀眼強度、游離的程度。

2、民國至清末時期的瓷器:釉面初見熟舊,表光放射、明亮耀眼游離等程度都微見減弱。

3、南宋瓷器。

4、唐代晚、中期瓷器。

5、東漢時期瓷器等。

❷ 如何通過氣泡來鑒定老新瓷器

在收藏中,鑒定瓷器真假,看瓷器氣泡也是鑒定瓷器年代、窯口的方法之一。不過,首先我們要知道哪些瓷器肯定有氣泡,哪些瓷器肯定沒有氣泡。

1)有氣泡的瓷器

青花瓷、釉里紅、青瓷、鬥彩、唐三彩、等等,一句話,凡是釉下彩瓷器,都是有氣泡的。

2)絕對沒有氣泡的瓷器

高古陶、粉彩瓷、五彩瓷、法郎彩、一句話,凡是釉上彩瓷器,都是沒有氣泡的。

3)凡是電驢燒的瓷器,應該沒有氣泡

如果是應該有氣泡的瓷器而沒有氣泡,肯定是現代電驢燒的瓷器。瓷器氣泡,與瓷器窯口有很大關系,什麼樣的窯口瓷器,就是什麼樣的氣泡。

拓展資料:

「氣泡鑒定法」。

一、氣泡的成因

氣泡是釉中的水分子(H2O)變來的。

在燒制瓷器時,高溫會使釉層中的結晶水或液態水變成氣體,當釉層厚時,氣態水分子被釉膜包住釋放不出來,故而形成釉下的氣泡。

當釉層薄時,氣泡沖破了釉層膜,在釉表面形成了不少坑凹—麻點。釉中水分子多,氣泡亦多,釉中水分子少,氣泡亦少。如果釉中不含水分,釉下可能就沒有氣泡。

每個朝代各窯口釉的配方和工藝不同,器物釉下氣泡的情況也不相同。這正好為鑒定古瓷提供了一種有利條件。

二、釉的分類和工藝特點

陶瓷生產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釉的製作技術。中國古陶瓷技術十分成熟,具有很長的歷史,施釉有很多配方和不同的工藝方法。

依照釉的熔融性和燒成溫度,可分為易熔釉(又叫軟釉)、中熔釉(又叫琺琅釉)和難熔釉(又叫硬釉)。

按製造方法可分為生釉、熔塊釉和揮發釉。

按上釉方法可分為浸釉法(將坯浸入釉液中)、澆釉法(將釉往坯上澆)、噴釉法、振滴法(用毛刷浸滿釉再滴在坯上)、塗刷法、揮發法和撒布法等。這些工藝特點在不同時期使用不同方法。同時也與釉料的配方和粘度有關。

在古代常用釉粉撒布法,這是一種干法施釉,其中不含或很少含水分子。還有一種鹽法施釉,是利用食鹽加熱後產生氯化鈉蒸汽,揮發在製品上而成一種鹽釉。

到明朝開始,這些干法施釉不採用了,取而代之的是用釉漿施於器物上,再置於窯中燒成。

這一工藝的改變過程可以證明釉下氣泡的形成是因為在不同朝代有不同表現。尤其在現代仿製技術上,基本是沿用清朝的工藝——濕式調釉法,必然會出現釉下氣泡過多的現象。這一特點為鑒定古瓷開辟了一條新的思路。

三、對宋元兩朝古瓷的鑒定

宋朝的五大名窯中尤以官、哥、汝三種瓷仿者眾多,難度最大。即便明成化、清雍正時期,帝王命「官窯」以官仿官,不惜工本也難仿成。仿製出的哥瓷貌似神離,距離甚遠。

五大名窯中有名望的高級精品,最突出的特點是「瑪瑙為釉」、「玉質光澤」、「金絲鐵線」、「紫口鐵足」和「雨過天晴」等,但這些美的品質都是很難仿得出的。

盡管現代技術高超,學會了以假亂真的能耐,但若用「氣泡鑒定法」去辨別仿品,很容易識破廬山真面目。因為仿品盡管把外表做得與真品一樣,但絕做不出釉下無一氣泡的水平。撒布法釉料的配方今人更是沒法挖掘出來

筆者對汝、官、哥、鈞、定幾大窯的瓷品進行了全面測試(在50倍放大鏡下觀察),發現這些宋代名瓷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釉下沒有氣泡,即便有也只是極小的一兩個氣泡,堪稱「寥若晨星」。這一點對宋瓷最有說服力。

總的來講,鑒定古瓷(指宋代瓷)應全面比較。有釉色的「柔和美麗」、「玉質感強」、「光澤不刺眼」,有濕潤「冒汗」的現象和看不到氣泡等原則。有的宋瓷釉面有斑點或小麻坑均須放大50倍方可看到。

凡仿品或元代以後任何朝代製品均不可能沒有氣泡,只要發現釉下氣泡便可證明非真正宋瓷。例如雍正的爐鈞釉、明代的「廣鈞」和現代的「仿鈞」都充滿了氣泡,達不到「宋鈞」的特點。

對於元青花也有如此特徵。元青花一般人很少見到,什麼是真品,什麼是仿品也難區別。正因為元青花真品不多,世人所見又少,給制仿人提供了一個好機會。

從造型、工藝、繪畫、釉色、修胎、火石紅諸方面都難以辨別真偽,惟獨從「氣泡」方面可以容易區別。

在青白釉厚的瓷品中其青花上的白色氣泡特別多,當青白釉薄時便見到青花上有不少被氣泡沖破的麻面小坑(也只能在放大50倍時才可見到),這也是它的特徵。

四、明清兩朝青花或釉里紅的鑒別

這兩個朝代的青花和釉里紅特別多,仿品也多。在材料、工藝、繪畫、書寫款式諸方面都能仿得一模一樣,惟一不好仿又沒被人重視的還是釉下氣泡的問題。

青花的色澤有的仿得很好,有的還有距離,辨色能力稍差就很容易「走眼」。除此之外抓住兩點便可區別真偽了。

一是青花釉是否下沉?下沉入骨且有暈散現象即為真品;若漂浮而無暈散、顯得死板則可能為仿品。

另一點是用50倍放大鏡看氣泡。若青花下沉則在青花上有許多白色氣泡;若青花上浮則青花上全是麻面小坑,看不見白色氣泡。在青白釉下氣泡多且大,則證明青白釉層厚而肥潤,此乃真品。反之,青白釉太薄則氣泡很小應證明是仿品。

❸ 怎樣辨別新老瓷器(胎質老化鑒定方法)新老瓷的區別的本質是

新老瓷器鑒定方法:

1、胎質釉色看仔細

商周時代胎質情況:

鑒定一件古瓷器一定要仔細看胎釉,從胎質、釉色可以基本看出其年代和窯口。例如,距今4000年的商周時代的青釉瓷器,又稱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級階段,其胎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質堅硬,瓷化程度較高;其釉色青,釉層較薄,厚薄不均。如果我們發現一件古瓷符合上述特徵,則其基本屬原始青瓷。

2、紋飾用心去辨析

鑒定古瓷,除了看胎質和釉色外,紋飾也很重要。瓷器上的紋飾就像一個人的衣冠,有鮮明的民族性和時代性,鑒定時千萬不能忽視。

我國古代瓷器的紋飾繁多,按類別可分為人物、動物、植物和裝飾四大類。紋飾本身有其時代性,是當時社會文化的反映。例如,明正德年間,道教、佛教和伊斯蘭教在社會廣泛興起,因此瓷器上出現了八仙、八寶、真武大帝、書寫迴文、仙人朝聖等圖案。

清代康熙皇帝吸取明亡的教訓,對「尚武」和「習文」極為重視,於是這個時期的瓷器圖案,在「尚武」方面,有刀馬、人物和清裝射獵圖等出現;在「習文」方面,開始在瓷器上大量書寫詩詞,以文字作為圖案裝飾。

新老瓷的區別的本質是

瓷器表面的釉面光滑、光亮,通過對釉面光亮程度的判斷是目測鑒別的重要方法之一。瓷器經過燒制以後,通過目測能感覺出釉的表面有一層明亮的表光,也稱為「浮光、火光、賊光」。

一件新出窯的瓷器,整器各方面都表現出一種全新的狀態,釉面凈明新亮,受光線照射後,釉層內的礦物質顆粒年輕活躍,通過釉面反射出來的光波強烈耀眼,飄浮游離,其活力、能量、強度都處在最高狀態。

隨著年代的延長,釉中的各種礦物質在接受自然界當中物理、化學的作用下,逐年的氧化老化,其活力、能量、強度也逐年的減弱,釉層開始老化變舊,釉面開始逐漸的熟舊溫潤。受光線照射後,釉面表光明亮耀眼的強度逐漸減弱,游離程度逐漸降低,呈現出一種玉質感。以上這種變化現象,年代越久遠,變化越明顯。

這種變化現象雖然目前我們還不能用圖像的形式准確描述,但是它是有明確顯示並且是有規律的。正是這種有顯示和有規律的光感變化,給我們對古瓷鑒真斷代提供了可靠的理論和實踐依據,也給古瓷造假者設置了永遠無法超越的屏障。

(3)老瓷器的釉面鑒定方法圖片擴展閱讀:

瓷器鑒別方法

1、器形觀察

觀察器形首先要對歷代造型有一個基本的了解。陶瓷器的形狀,與當時人們的生活習慣,審美標准以及技術條件有密切關系,能較好地體現各時代的特色,隨同時代的演近而漸趨繁復。

古代的形狀是比較簡朴的。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論,元代造型大多較為鈍重稚拙,無論青、白瓷器都比宋、明瓷器顯得突出。尤其是日常應用的壇、罐、瓶、壺及盤碗等一般器物,器形相當大。

2、根據紋飾和色彩鑒定瓷器

從紋飾和色彩方面看,陶瓷器上的紋飾同造型一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並隨著繪瓷原料和技術的不斷豐富改進,無論在題材內容及表現形式上都有其不同時代的水平和特點。因而也就成了劃分時代、鑒別真偽的一條有力線索。

在用文字作為瓷器裝飾的特點上,明、清兩代製品仍有所不同。明代瓷器多寫梵文、經語、百福、百壽字的;清代瓷器則多用大篇幅詩、詞、歌、賦等作裝飾文字,例如「赤壁賦」、「前後出師表」、「滕王閣敘」。此種只有文字而無圖畫的器皿歷朝很少仿製。

3、胎釉鑒別

從胎釉方面看,由於時代和地區的不同,在胎釉成分和燒造方法上也或多或少有著比較明顯的差別,故在鑒別瓷器時應對此細致的觀察。觀察古瓷,要注意釉質的粗細、光澤的新舊以及氣泡的大小、疏密等幾方面的特徵。如舊瓷多有所謂「瑩光」或「酥光」的說法。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行家說:如何有重點地鑒別古瓷器?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如何通過對釉面的判斷來區分瓷器的新老

❹ 如何鑒別老瓷器

❺ 如何鑒別瓷器的真假

一、觀察瓷器胎土是否經過人工淘洗

明清瓷器在製作上比較追求工藝和程序,像胎土的處理上,一般會經過人工淘洗,燒制出來的胎質也會顯得尤為干凈。由於時間的沉澱,這些個老瓷器的胎質看上去既有粉狀,又有細顆粒狀。

二、觀察胎的密度有無過大或過於疏鬆現象

古瓷器在製作時都會經過人工調泥,經人工和泥制坯燒出來的胎密度適宜,無密度過大或過於疏鬆現象。反觀現代的仿品瓷器,制胎所用的泥是煉泥機煉制,燒制出來的胎密度過大,拿到手裡有過重的感覺。當然,仿冒品也有用灌漿的方法制胎的,其密度又過於疏鬆,拿到手裡有過輕的感覺。

三、觀察胎體的厚薄程度

每個朝代瓷器胎體的厚薄程度都不盡相同,如明代晚期、清代康熙早期和同治時期的胎體相對較厚,明代成化、清代雍正等年間的胎體則相對較薄。把握好每個朝代瓷器胎體的厚薄程度,基本相符的才有可能是真品。

(5)老瓷器的釉面鑒定方法圖片擴展閱讀:

瓷器的保養方法:

1、瓷器都是易碎品,在保存時應注意防震、防擠壓、防碰撞。鑒賞藏品時要注意不要碰撞、摔落,盡量不用汗手摸。看藏品時最好戴上手套,桌上用絨布墊好,賞看時不要互相傳遞,一人賞看結束應重置於桌上,其他人再捧持觀賞。

2、剛買回來的高溫釉或釉下彩瓷器,應先放在清水中浸泡l小時,再用洗潔精洗掉外表的油污,用毛巾擦乾水分後用盒子裝上,盒中應有泡沫充墊,且加了泡沫後直徑不能超過藏品0.5厘米,藏品放在盒中應松緊適當,同時應避免擠壓,以防損傷藏品。

3、瓶、罐、 尊等一般是由下而上兩段拼接而成,移動時不能一隻手提物件上部的脖子。正確的方法是,一手拿住脖子,一手托住底。有的瓶、罐、尊裝飾有雙耳,在取放時 不能僅提雙耳,以免折斷或損壞。薄胎器皿,胎薄、質輕、嬌氣,移動、安放時更要小心,要雙手捧底,忌用單手。

❻ 你知道如何准確判斷瓷器的年代

自己鑒定古瓷器科學有效的簡便方法太簡單了!將瓷器放入一盆清水,少則幾分鍾,多則一夜)如果瓷器胎釉中釋放大小氣泡,則千萬個小氣泡布滿器身,這是千年以上古瓷無疑!有的還有淡淡的棉絮飄逸。(凡近現代瓷器均無此現象)這是因為古瓷經千年歲月胎釉已經老化生成許多空隙,這些空隙是當年柴窯逐漸加溫形成的細微裂隙,裂隙中充滿了空氣;也是古瓷胎釉疏鬆,時間長了形成裂隙;亦有大量死亡氣泡內空,歲月更替充滿了空氣。水灌後水分將空氣排出,所以形成了千千萬萬的細小氣泡。近現代的瓷器用煤或氣燃燒,升溫快,氣體排出也快,胎釉實堅,所以胎釉中沒有裂隙。經多次多標本實驗,300年之內的瓷器即使在水中浸泡時間再長也不會有氣泡排出。這種方法勝過所有專家的「眼力」,如有老瓷器,不用花錢求人,自己鑒定即可,這是科學有效的方法

鑒別清乾隆時期瓷器的真偽大致要從五個方面入手。

1、看釉面,乾隆瓷器的釉面大多有橘皮紋,也有的器物,如青花六字款的青料部分卡看到較明顯的針眼感。仿品多無橘皮紋,釉面比真品光亮,沒有渾厚感。報131,名 420,熱 236, 線70。

2、看器足,乾隆時期器物圈足,官窯中的霽紅、霽藍等一般均呈糯米粉感的泥鰍背狀。仿品胎足多整齊堅硬,機械工藝明顯。

3、看色料,乾隆青花瓷青色雅麗,紋飾中果實、葉瓣部位用點染法上色,有深淺不同的層次感。仿品多用塗抹法上色,也有用點染上色的,但青花色料較薄,浮於表面。

4、看裝飾。乾隆時的器物,裝飾圖紋多為龍鳳紋及吉祥圖案。除部分裝飾風格沿襲康熙、雍正遺風外,還有集堆貼、彩繪、鏤空、色釉等多種裝飾與一器的多彩釉器物,其色釉呈色鮮艷,獨具特色。後仿品圖紋多色彩沉鬱、無光、畫風無神、呆滯。

5、看款字,乾隆時的瓷器產量多,寫款人幾經易手,款字的變化也較多,其中「清」、「乾」、「隆」、「年」、「制」五字的筆畫略有出入。民窯也多有寫乾隆年號款的,也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款。

❼ 如何鑒定酸泡過的瓷器

1、在手持式顯微鏡下探視瓷器表面釉層,老瓷表面的磨損(牛毛紋)縱橫交錯,粗細深淺不一,新瓷則無這一現象。有的作偽者用砂紙擦,線條、方向和力度幾乎都一樣。

2、凡用氫氟酸處理過的瓷器,顯微鏡下可顯現出無數個被酸腐蝕過的小孔。

3、修補過的殘瓷,在修補過的地方,用顯微鏡觀察,會發現原來有釉子各地方,布滿了在小不均勻的氣泡,當顯微鏡移動到修補過的部位時,氣泡突然缺失或減少。



(7)老瓷器的釉面鑒定方法圖片擴展閱讀:

古陶瓷鑒定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鑒定工作者憑實踐中獲得的鑒別能力,吸取前輩經驗,參考文獻與圖像來進行鑒定的傳統方法;另一種是科技工作者運用分析、化驗、測示等現代科技手段進行鑒定的方法。

傳統經驗鑒定作為一門科學,通過採用排比類推、標型學、考證學等方法,找出被鑒器物在器形、釉色、紋飾、款識等方面,與「標准器物」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由此推論出被鑒器物的真贗。

其優勢主要表現在:快捷、方便,能夠對古陶瓷的社會屬性做出比較准確的判斷,從而推定出被鑒器物的生產時代、窯口及其歷史價值、科學價值、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其作用是不可偏廢的,也是任何先進的科學儀器所無法替代的。

傳統的陶瓷鑒定方法,多是通過眼觀、手摸、耳聽等感官手段,從陶瓷器的紋飾、器型、釉色、胎體、款識等方面來鑒別、判斷,而若對古陶瓷的色釉、胎體成分進行分析,對其燒成溫度、燒制氛圍進行測試,大都會對古陶瓷器物造成損傷。

❽ 民國黑釉瓷器如何鑒定

黑釉釉料分為石灰釉和石灰鹼釉兩大類。東漢、東晉等早期黑釉都屬石灰釉。唐代以後,基本上都改用石灰鹼釉。就黑釉的品種而論,可以分為一般黑釉與花色黑釉兩大類。油滴、兔毫、玳瑁、麻醬釉等,即屬花色黑釉。王掌櫃簡單分析了黑釉的特點分類,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油滴釉

油滴釉是黑釉的特殊品種之一。特點是在釉面上散布著許多具有銀灰色金屬光澤的小園點,大小不一,大的直徑達數毫米,小的只有針尖大小,形似油滴,故名「油滴釉」。油滴釉屬於結晶釉,由於燒成時鐵的氧化物在該處富集,冷卻時這些局部形成過飽和狀態,並以赤鐵礦和磁鐵礦的形式從中析出晶體,從而形成「油滴」斑。

油滴釉創燒於宋代。從傳世品看,這類黑釉器帶有典型的建窯特色,但窯址中尚未見出土。北方地區的定窯、鶴壁窯、臨汾窯倒有出土,以臨汾窯為多。定窯、鶴壁窯油滴結晶斑點很小,但有很強的銀質光澤。

2、兔毫

在黑釉器上透出黃棕色或鐵銹色條紋,狀如兔毫,謂之兔毫斑。兔毫是黑釉的名貴品種。它的形成原因是:在燒制過程中,釉層里的氣泡將鐵質帶到釉面;在1300 攝氏度高溫下,釉層流動,富含鐵質的部分流成條紋,冷卻時便從中析出赤鐵礦小晶體,從而形成絢麗的兔毫斑。兔毫在宋初即已出現。歷代詩文中常提到的玉毫、異毫、兔毫斑、兔褐金絲等等,都是兔毫的不同名稱。福建省很多瓷窯都燒制帶兔毫紋的黑盞,名曰兔毫盞,以建陽窯的產品最著名。江西、四川、山西等地的瓷窯也燒造兔毫盞,但數量比福建少。

3、玳瑁釉

玳瑁釉是吉州窯的產品,釉面黑、黃等色交織混合,色調滋潤。玳瑁釉器的坯體,系用含鐵量較少的瓷土做成;生坯掛鈾,入窯焙燒後掛一次膨脹系數不同的釉,並重燒一次,由於釉層的龜裂、流動、密集、填縫,便在黑色中形成玳瑁狀的斑紋,故稱玳瑁釉。除吉州窯外,廣西地區有仿吉州窯玳瑁釉標本的發現。

4、鷓鴣斑

鷓鴣斑也是一種結晶釉。用含鐵量不同的兩種黑釉,在生坯上掛釉兩次,以稍低於燒制其他結晶釉的溫度焙燒,因較多的鐵元素在釉里結晶,黑色釉面便呈現鷓鴣羽毛一樣的花紋,故名鷓鴣斑。

瓷器的鑒定和鑒別有著很高的專業要求。投資收藏時一定要通過正規的管道,委託專業人士掌眼購買,下面景德鎮王掌櫃介紹幾種必要的識別技巧:

1.看器形是否周正,有無變形。

2.看釉色是否光潔,色度是否一致,不要有砂包、氣泡、脫釉等疵點。

3.看外觀是否有缺陷,如開裂、斑點、欠釉、著色不均等。

4.看瓷質是否潔潤,是否有其他雜色。

5.聽敲擊的聲音是否清脆悅耳。

6.看瓷質是否夠硬,可用金屬工具刻劃,看是否有痕跡。

7.試導熱速度,好的瓷器相對厚重,密度高,導熱速度慢

望採納,謝謝

❾ 如何通過對釉面的判斷來區分新老瓷器

閱讀全文

與老瓷器的釉面鑒定方法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凈化大師使用方法 瀏覽:718
ve使用方法 瀏覽:445
採集視頻的方法 瀏覽:876
天貓快速下店方法 瀏覽:459
疤克正確的塗抹方法視頻 瀏覽:991
男士電腦使用方法 瀏覽:154
抓地的最佳方法 瀏覽:121
腺肌症的症狀和治療方法 瀏覽:637
重車調整方法有哪些 瀏覽:792
電腦護膚方法 瀏覽:501
負溫度系數熱敏電阻的測量方法 瀏覽:906
新奧德賽抖動解決方法 瀏覽:929
辣椒缺銅施什麼肥施肥方法 瀏覽:112
電腦調試攝像頭方法 瀏覽:781
帕薩特18t發電機漲緊器安裝方法 瀏覽:934
筆記本電腦耳機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19
win7恢復語言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309
無資料地區水文研究方法 瀏覽:689
肺部內膜結合臨床治療方法 瀏覽:710
挽回方法是什麼 瀏覽: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