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毛筆字的主要技法有哪些
中鋒運筆
中鋒運筆是毛筆書寫時的主要運行方式。蔡邕說的「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中的「筆心」指筆鋒、筆尖。「常在點畫中行」,是指經常在筆畫的中間運行。由於毛筆是圓錐狀態的,因此中間的筆毫要比兩邊的厚一些,墨汁多一些,所以寫出來的筆畫呈圓潤渾厚的立體感覺,顯得很飽滿。這就叫「中鋒運筆」。但有時候雖然筆鋒在筆畫的中間,但是毛筆不是處於圓錐狀態,而是像油畫筆那樣呈扁平狀態,這時候寫出來的筆畫質感會顯得扁平薄怯,因此蔡邕要在前面冠上「圓筆屬紙」四個字。如果書寫過程中出現『扁筆」,一種方法可以將毛筆在硯池邊上掭一下,使它回復到圓錐狀態;另一種方法以執筆的手指將筆桿轉動一下,使落筆時扁筆交圓;還有一種方法是在書寫過程中用調節筆鋒的方法使其變圓。不過,「今筆心常在點畫中行」這種解釋中鋒運筆的方法,仍然令人覺得難以領會,因為具體書寫時,筆鋒已分布在筆畫的中間和兩側,是很難找到所謂的筆心來的。因此應該用另一種更精確、科學的方法來進行詮釋。毛筆在紙上運行時,筆腹處於運行的前方,筆鋒緊隨其後,筆鋒始終重復在筆腹所形成的墨跡之上,為中鋒運筆。中鋒運筆時,筆鋒到筆腹的方向與毛筆的運行方向一致。
用中鋒運筆寫出來的筆畫由於書寫力度、速度的不同會產生不同的質感。大致分為兩類:一類筆畫邊線光潔平整,如刀切的一樣,古稱『古釵腳」;另一類筆畫邊緣毛澀不平,如萬年相藤,古稱「屋漏痕」,或稱之謂「金石氣」。前者書寫速度略快,用力平均,顯示出剛健挺拔、富有朝氣的美。後者書寫速度略慢,比較用力,手指路有震顫。顯示出遒勁涵蘊而又老成的美。初學者應該先練習前一種干凈利索的線條。待熟練了再追求「屋漏痕」。實際上「屋漏痕」是功到自然而成的,決不是做作而成的,刻意用顫抖或扭動去做是不行的。
古人常用「力透紙背」、「入木三分」來形容筆畫線條。所謂「力透紙背」,是指書寫時筆力雄厚,墨能透過紙背。老師檢驗學生毛筆字寫得是否認真,往往將元書紙反過來看筆畫中間的墨色是否吃透了,如果筆畫的兩頭與中間一樣黑,說明這個學生寫字認真,不馬虎。如果發現筆畫的頭尾是黑的,而中段部分不黑,說明這個學生寫字草率,一帶而過。「入木三分」,典出自王羲之。他寫的祭祀祝版(木板),因要重寫新的祝詞,叫木匠將字削掉,結果削去三分才不見墨跡。說明王羲之筆力渾厚,墨能進入到木板三分那麼深。「力透紙背』和「入木三分」,都是講中鋒運筆的力量和墨色實而不虛浮。
偏鋒運筆
偏鋒運筆與中鋒運筆不同。偏鋒運筆筆鋒不在筆畫的中間,而在其某一邊行走;即筆鋒處於筆畫的一側,筆腹處於筆畫的另一側,筆鋒與筆腹在並列行走(見圖7)。偏鋒運筆的筆鋒一側的筆畫光潔平齊,筆腹一側枯澀不平。這種一邊光一邊毛的筆畫.因其不夠完美,教歷來被書家視為病筆。至於說書法家在寫行、草書時,由於書寫速度的加快,抑或為了加強作品的節奏感而出現的枯濕濃淡,甚至偶而的偏鋒,該當別論。初學者首先要掌握的是中鋒運筆的技法。
側鋒運筆
側鋒運筆是介於中鋒運筆和偏鋒運筆之間的一種運筆方法。也就是說從上往下投視,筆毫方向(中心線)與運行方向(筆畫中心線)呈45度左右的夾角時,這種運筆方式叫側鋒運筆.
側鋒運筆所書寫的筆畫線條的質感也處於中鋒運筆與偏鋒運筆之間。筆毫方向與運行方向的夾角小於45度時,筆畫的質感接近中鋒效果;筆毫的方向與運行方向的夾角大於45度時,筆畫的質感接近偏鋒效果。側鋒運筆大量運用於行、草書中,不過,顏真卿的楷書橫畫常用此法。
毛筆在紙上運行時大致有以上這三種狀況、不同的書體,對運筆的要求也不相同。篆書純用中鋒;隸書、楷書以中鋒為主,側鋒為輔;行書、草書以中鋒、側鋒為主,偏鋒偶爾為之。由於筆毫是柔軟的,因此有時落筆處於偏鋒狀態,運行過程中筆毫逐漸理順調節成中鋒。運筆的關鍵在於會使用中鋒,會調節筆鋒,令其保持中鋒運筆,這就是筆法。
筆法術語
筆法的術語很多,學習毛筆字不能對筆法的術語一無所知,除了上述的中鋒、偏鋒、側鋒外,下面我們還要對筆法的其他術語作一些簡單的介紹。
起筆 起筆,也叫落筆、發筆。即毛筆的筆尖接觸紙面的霎間。
行筆 行筆,指毛筆在紙上的運行。行筆有中鋒、偏鋒、側鋒三種情況。
收筆 收筆,指毛筆的筆尖離開紙面的霎間。
起筆和收筆均有兩種情況,一種叫藏鋒,一種叫露鋒。
藏鋒 藏鋒是指起筆和收筆的筆鋒不顯露出來,書寫時將筆鋒隱藏在筆畫裡面。藏鋒起筆,一般用逆鋒的方法,也就是向運行相反的方向逆入起筆,使筆鋒藏在筆畫內。藏鋒收筆,一般用回鋒的方法使筆鋒藏於筆畫內。這種藏蜂起筆和收筆的方法,不露鋒芒,比較含蓄。給人以綿和遒潤、沉著涵蘊的感覺。
露鋒 露鋒是抬起筆和收筆的筆鋒顯露在筆畫之外,直下起筆或直接出鋒。這種起筆、收筆的方法,鋒芒畢露,給人以精神外耀。爽利挺拔的感覺。
提筆 毛筆在行進過程中輕輕向上提,使筆畫變細,叫提筆。但提筆的程度有個限制,那就是筆鋒不能離開紙面,因為離開紙面就成收筆了。
按筆 毛筆在行進過程中輕輕向下按,使筆畫變粗,叫按筆。
疾筆和澀筆 疾筆是指運行速度較快。澀筆是指運行速度較慢。一般來說,疾筆所書寫的筆畫容易光潔秀勁,澀筆所書寫的筆畫易於毛澀凝滯。書寫時快慢要得當。過快,筆畫浮滑、乏力;過慢,筆致和形體易於獃痴。
轉與折 折,是指毛筆在運行過程中的某一點上突然改變方向。轉與折的區別在於轉是圓弧形的,沒有折點;折是有稜角,有折點。如「禮」字,右邊堅折橫鉤轉彎的地方就是「轉」,因是慢慢地彎過來的圓弧形,叫圓轉。再如「口」字,橫折豎的轉彎處是方的,有稜角的,稱「方折」。
B. 練習毛筆字的方法口訣有哪些
毛筆書法教程,楷書入門練習口訣,其中,有介紹到學習楷書字體的筆法、筆畫、結構、握筆姿勢等豐富內容,詳情如下。
楷書稱正楷,起筆多藏鋒;
學書必先行,行筆用中鋒;
筆畫形態穩,回鋒要自然;
字字得端正,結構講造型;
結構搭配勻,多臨古人帖;
章法要講究,用筆講技巧;
筆筆得到位,楷書要寫好;
清朗必整齊,重在用腕上。
書寫姿勢與執筆方法:
學書者首先應擺好正確的書寫姿勢和掌握正確的執筆方法。這不僅關繫到今後能否練好字,而且關繫到書寫者的身體健康。
毛筆的書寫姿勢主要有兩種:一是坐書姿勢,一是立書姿勢。前者主要在書寫字徑不大的字和幅面不大的作品時採用,後者一般用於書寫字徑較大的字和大幅作品時採用。
坐書姿勢
正確的坐書姿勢,可以概括為八個字: 頭正、身直、臂開、足安,
1.臂開 關鍵是兩臂自然撐開,大小臂夾角至90°以外,使指、腕、肘、肩四關節能輕松和諧地配合,身體的力量可以暢通地傳到筆尖;
2.身直 要做到以上要求,身子就要盡量坐正、坐直。胸口離桌沿的距離約在3寸左右(根據所寫字的大小適當調節距離的遠近)。不可緊貼桌面或彎腰駝背;
3.頭正 頭部端正,略向前俯。不能歪斜,以保證視角的適度,眼睛與紙面距離大致保持在30 — 40厘米。左手邊按紙,邊調節紙的位置,使正在寫的字始終在眼和手的最佳范圍內。
4.足安 兩腳自然平放,屈腿平落。兩腳平行或略有前後,雙腿不可交叉(俗稱為二郎腿)。
C. 正確的書法姿勢是什麼(毛筆)
毛筆的書寫姿勢主要有兩種:一是坐書姿勢,一是立書姿勢。前者主要在書寫字徑不大的字和幅面不大的作品時採用,後者一般用於書寫字徑較大的字和大幅作品時採用。
一、坐書姿勢:正確的坐書姿勢,可以概括為八個字: 頭正、身直、臂開、足安。
1、臂開 關鍵是兩臂自然撐開,大小臂夾角至90°以外,使指、腕、肘、肩四關節能輕松和諧地配合,身體的力量可以暢通地傳到筆尖;
2、身直 要做到以上要求,身子就要盡量坐正、坐直。胸口離桌沿的距離約在3寸左右(根據所寫字的大小適當調節距離的遠近)。不可緊貼桌面或彎腰駝背;
3、頭正 頭部端正,略向前俯。不能歪斜,以保證視角的適度,眼睛與紙面距離大致保持在30 — 40厘米。左手邊按紙,邊調節紙的位置,使正在寫的字始終在眼和手的最佳范圍內。
4、足安 兩腳自然平放,屈腿平落。兩腳平行或略有前後,雙腿不可交叉(俗稱為二郎腿)。
二、立書姿勢:立書姿勢是為了懸腕運轉靈活,同時由於居高臨下,視角開闊,便於統觀全局,掌握章法布白。立書姿勢的具體要求為:兩腳稍微分開,一腳略向前,保持好身體的平衡,上身略向前俯,腰微躬,距離不宜過遠,左手按紙,右手懸腕懸肘書寫。值得注意的是,桌面不應太低,以免彎腰過度,容易疲勞。
(3)常用的毛筆字的書寫方法擴展閱讀:
學習書法的方法:
1、立書
寫三寸以上的大字,應站起來懸臂書寫,才能使得上力,便於照顧全貌。站時要兩腳踏實,右腳稍跨出,略成丁字步,右半身稍向前伸,腰稍前傾,左手扶案按紙,或向後展。前人主張把下半身的力量集中到腰,用腰部之力推動肩,用肩帶動上肢,通過上肢和腕把力送到筆尖,即所謂「力發乎腰,其根在腳」。這可以在實踐中慢慢體會。
2、跪書
寫二尺以上大字,可以跪地或伏地書寫,這樣易於總領字的結構。方法是左膝跪地,右膝彎曲支持身體,左手伸直扶地。此法身體過於屈曲,不易得力,有條件最好備一矮案書寫。
D. 毛筆字的八個基本口訣是什麼
毛筆字的八個基本口訣如下:
1、坐姿
坐在桌前姿要正,抬頭挺胸氣要和;
兩臂放於桌面上,兩腿自然要分開。
2、執筆
三指執筆要夾緊,余指靠緊毛筆管;
推拉自如便書寫,腕部力量是關鍵。
3、書寫
人正心正筆才正,筆正寫字就會正;
心平氣和字也和,有張有馳會運筆。
4、筆畫
筆畫書寫要平直,遇到轉折有力量;
中鋒用筆是關鍵,提按頓挫有法度。
5、字形
漢字平正有美感,字形結構是關鍵;
拆分組合有規律,合理搭配須有法。
毛筆字練習技巧
1、中鋒橫和中鋒豎的練習。關鍵是毛筆過程要保持平穩,筆尖要保持在筆畫的中尖,線條要飽滿有力,體會「錐畫沙」的感覺。開始時先以一種速度和一種長度進行練習,先不要練太長的,等基本找到感覺後再慢慢嘗試練習不同的速度和長度,不管多長和速度多快,都要保持中鋒和筆的平穩,不可偏鋒。
2、橫的提按和豎的提按的練習。這個要比上一個橫豎的線條練習要難很多,關鍵是加入了尖入和尖出。但一樣要找到「錐畫沙」的感覺,保持筆尖在中間運行,最大的不同是起筆和收筆不是圓的而是尖的,這要通過空中的動作來實現。
2、圓圈的練習。一樣要保持筆尖在筆畫的中間行筆,圓圈的訓練目的是練習轉筆,轉彎的地方要學會用手指和手腕進行配合把筆鋒旋轉過來。
E. 毛筆字的正確書寫
要想學習好毛筆字,選正確毛筆、選正確的紙張、運用正確的臨帖方法。這三項是很關鍵的。
選正確的毛筆:
毛筆的種類很多,在初次學習時,希望你選用「兼毫」的湖筆。因為兼毫的湖筆,筆芯硬,易於掌握,對你以後的學習很重要。
在選擇筆峰時,我們應該選擇適當的長短,因為筆鋒太長不易於掌握,但筆鋒長可以含很多的墨水,適合寫」草書「一氣呵成」,筆鋒長可以保證墨的夠用,反之,筆鋒短適合寫楷書,易於掌握。
選筆時也要顧及臨摹的碑帖。所謂「用某家所用的筆,又寫他那一種字」。要判斷所使用的是那一種筆,直接看他的字跡是最好的方法:風格健勁的,選用健毫;姿媚豐腴的,選用柔毫;剛柔難分的,則選用兼毫。筆的特性亦影響寫出來的書法,如此才能臻乎書法之妙境。
還有一點是字體大小方面,寫大字用大筆,寫小字用小筆。小筆寫大字易損筆且不能使轉自如,大筆寫小字則有點「殺雞用牛刀了」。
選正確的紙張:
初學書法益用毛邊紙、元書紙,有一定成績後再用宣紙。
毛邊紙是江西出產的竹紙,紙質細膩,薄而松軟,呈淡黃色,沒有抗水性能,托墨吸水性能好,既適於寫字,又可用於印製古籍。四川產的毛邊紙,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手工毛邊,質地棉軟,厚實而細膩,顏色為淺黃色,兩面手感一樣,用嫩竹漿手工造制。吸水適中,書寫手感相當好,廣大書法好愛者很是喜愛,為練習實惠品種。
元書紙是竹紙的一種。古稱赤亭紙。採用當年生的嫩毛竹作原料,靠手工操造而成的毛筆書寫用紙。主產於富陽市。有謝公紙或謝公箋之稱。特點是,潔白柔韌,微含竹子清香,落水易溶,著墨不滲,久藏不蛀、不變色。在古代用於書畫、寫公文、制簿冊等等;新中國建立後,主要用作學生大楷簿,裱裝畫軸等。此外,還可作上等包裝紙。
宣紙分為生宣、半熟宣、熟宣。生宣吸水性和沁水性都強,易產生豐富的墨韻變化,以之行潑墨法、積墨法,能收水暈墨、達到水走墨流之藝術效果。寫意山水多用它。熟宣是加工時用明礬等塗過,故紙質較生宣為硬,吸水能力弱,使得使用時墨和色不會洇散開來。因此特性,使得熟宣宜於繪工筆畫而非水墨寫意畫。半熟宣也是從生宣加工而成,吸水能力界乎前兩者之間,適合寫小楷。
正確的臨帖方法:
書法有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五體,絕大多數人和我都認為初學者要以楷書為基礎,但也有人認為應從隸書學起。楷書結構的排列正好是中間階段。它是從隸書演變過來的,如果把楷書寫得平正偏扁,加波磔筆法即是隸書。將書寫得簡便流動一些即是行書,行書再寫得簡便草化即是今草。如果從隸書開始,就難以掌握楷書的筆法,因為楷書的筆法要比隸書豐富復雜。可見,練好楷書基本功可以作為練寫各體的基礎。
有了楷書的功底,掌握了楷書的間架結構和筆法,再寫魏碑、隸書和行書、草書。乃至篆書,就可以事半功倍。楷書又可以使魏碑、隸書的結體筆法得以豐富和變化,如諸遂良的楷書;楷書滲人行書、草書筆法可以增加靈動,如趙孟頫的某些楷書碑字。
有些初學者急於練習行書、草書,由於沒有楷書的基本功力,雖然寫得「龍飛鳳舞」,但沒有字型的基本規矩和點劃的基本功力,結果事倍功半,走了彎路。
楷書練習最好的方法就是臨貼,其實臨哪本貼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碑貼,顏、歐、柳、趙都可以,但在購買碑貼的時候盡量購買質量較好的字貼。
在選帖的基礎上,要經過讀帖、描摹、臨帖、背帖、創作五步。
第一步讀帖
帖上漢字的讀音我們都知道,無需再讀。讀什麼?讀字形,讀結構,讀筆畫,分析揣摩字的筆畫特點及筆畫間的相互關系。例如:我們讀漢字的「中」,要讀出「中」的一豎穿過了「口」的正中間,「口」字稍扁,中間的長豎被「口」字的下橫分成長度相等的兩段,其上段又被「口」字的上橫分成長度相等的兩段。這就是讀字形,讀結構。不同字體,筆畫具有不同特點。
第二步描摹。「描」指的是描紅,即初學者在印好的紅字帖上沿筆跡用毛筆描寫。「摹」指摹帖,即用透明紙覆在範字上,沿紙上的字影一筆一畫的寫,又叫寫仿影。
第三步臨帖。指把字帖置於一旁,看著字帖一字一字地寫,這種方法有利於掌握字的筆法筆意,但不易掌握字的結構。
第四步背帖。指在臨帖的基礎上把字帖去掉,根據自己的記憶,回憶字帖上的字形,將其寫在紙上的方法。這是練好字的關鍵一步,只有對所寫的字精審細察,成竹在胸,才能下筆有神,准確無誤。寫字的時候,如能在所寫的白紙上看到要寫漢字的准確字形,做到「成字在紙,成字在胸」,下筆如描紅,寫一手好字就不成問題了。
第五步出帖。在掌握了字帖上的字的寫法的基礎上,觸類旁通,悟出字帖上沒有的字的寫法。根據自己表情達意的需要,寫出一段有中心、有內容、自成體系的文字,這就是創作了。
如果能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寫出一手與字帖接近的字,你練字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練字姿勢:
練字應注意寫字的姿勢和執筆的方法,做到「頭正、身直、臂開、足安」。一般字帖上都有寫字的姿勢和執筆的方法。
F. 寫毛筆字的技巧
寫毛筆字的技巧:
一、書寫姿勢
毛筆的書寫姿勢主要有兩種:一是坐書姿勢,一是立書姿勢。前者主要在書寫字徑不大的字和幅面不大的作品時採用,後者一般用於書寫字徑較大的字和大幅作品時採用。
(一)坐書姿勢
正確的坐書姿勢,可以概括為八個字: 頭正、身直、臂開、足安,
1.臂開 關鍵是兩臂自然撐開,大小臂夾角至90°以外,使指、腕、肘、肩四關節能輕松和諧地配合,身體的力量可以暢通地傳到筆尖;
2.身直 要做到以上要求,身子就要盡量坐正、坐直。胸口離桌沿的距離約在3寸左右(根據所寫字的大小適當調節距離的遠近)。不可緊貼桌面或彎腰駝背;
3.頭正 頭部端正,略向前俯。不能歪斜,以保證視角的適度,眼睛與紙面距離大致保持在30 — 40厘米。左手邊按紙,邊調節紙的位置,使正在寫的字始終在眼和手的最佳范圍內。
4.足安 兩腳自然平放,屈腿平落。兩腳平行或略有前後,雙腿不可交叉(俗稱為二郎腿)。
(二)立書姿勢
立書姿勢是為了懸腕運轉靈活,同時由於居高臨下,視角開闊,便於統觀全局,掌握章法布白。立書姿勢的具體要求為:兩腳稍微分開,一腳略向前,保持好身體的平衡,上身略向前俯,腰微躬,距離不宜過遠,左手按紙,右手懸腕懸肘書寫。值得注意的是,桌面不應太低,以免彎腰過度,容易疲勞。
二、執筆方法
古人十分重視執筆方法,認為「凡學書字,先學執筆」。古人的執筆方法很多,如捻管法、握管法、拔鐙法、三指法、五指法等。對執筆的松緊也意見不一。王羲之主張執筆要緊,執筆緊方能貫力於筆端。蘇東坡主張虛而寬,即執筆要松,這樣便於轉動筆桿。其實「緊」與「松」是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的兩個方面。執筆是為了很好的運筆,所以「緊」是指要能很好地駕馭筆鋒,不讓其飄滑無力,「松」是指手中的筆運轉靈活,筆鋒能隨心所欲地變化,字才有韻味。科學的執筆方法可以概括為:筆桿垂直、指實掌虛、自然放鬆。
(一) 筆桿垂直
筆正,指筆桿應與紙面基本保持垂直,為的是保證中鋒行筆,具體說是筆桿垂直,便於調節八面鋒的筆鋒指向。值得指出的是,在運筆過程中,隨著手腕的擺動,筆桿會倒向筆鋒所指的方向,如寫橫畫時筆桿向左傾斜,寫豎畫時筆桿向前傾斜.這是完全合理的,但不能讓筆桿倒向運筆方向而造成「拖筆」,更不可倒向筆畫的兩邊而形成偏鋒。
(二) 指實掌虛
指實,用指尖捏筆,不能用指關節處勾筆。因指尖部分感覺靈敏,易於控制筆鋒的細微變化。手指捏筆要松緊適度。一般地說,所寫的字越小,筆就越要捏緊一點,大字則可松一些。坐書姿勢捏筆要緊一些,立書姿勢則可松一點。
掌虛,是指執筆時掌心要虛空。無名指、小指不得握於掌內。古人說,「虛可容卵「。即是說掌心要有一個雞蛋大小的空間,目的是便於手指及關節的靈活運動。
(三) 自然放鬆
執筆自然放鬆,指、腕、肘、肩四關節必能靈活運轉,寫起字來輕松自如。比如吃飯拿筷子,如果筷子抓得很緊,碗里的飯菜必然夾不到嘴裡去,執筆的道理也是一樣。
如果說執筆主要靠手指的話,那麼運筆則主要靠手腕。宋代姜菱說,筆「執之在手,手不主運。運之在腕,腕不主執」。運腕的方式,又分枕肘枕腕、枕肘懸腕、懸肘懸腕。枕肘枕腕,是說肘部枕在桌面上,手腕下有所依託(一般書家是將左手枕在右腕下面),這種方式用於寫小楷。枕肘懸腕,則是指肘部枕在桌面上,手腕呈懸空狀,寫中、大楷或小行書用這種方式。懸肘懸腕是指肘部和手腕全部懸空,常用於寫行、草或很大的楷書。
最後還有一個執筆部位的問題。一支毛筆,手指捏在什麼部位才是合理的呢?這沒有絕對的答案。一般的原則是:寫小字及楷書時,執筆部位可偏下:寫大字或行、草書時,執筆部位可偏上一些,這樣筆鋒運轉幅度大,筆法流轉靈活。
五指法,據說系唐代書法家陸希聲所創,他以五個字分別說明五個手指在執筆時所起的作用。五個字為;擫、押、鉤、格、抵。
(擫)用來說明大拇指的作用。以大拇指指肚緊貼在筆桿左側。
(押)用來說明食指的作用。以食指指肚緊貼在筆桿右側,與拇指相對夾住筆桿。
(鉤)用來說明中指的作用。中指靠在食指下方,第一關節彎曲為鉤,鉤住筆管外部。
(格)用來說明無名指的作用。無名指緊貼筆桿,把中指鉤向內的筆桿擋住,防止筆桿歪斜。
(抵)說明小指的作用。抵是墊托的意思,指小指墊托在無名指的下面,以增加無名指「格」的力量。
楷書口訣
楷書稱正楷起筆多藏鋒學書必先行
行筆用中鋒筆畫形態穩回鋒要自然字字得端正
結構講造型結構搭配勻多臨古人帖章法要講究
用筆講技巧筆筆得到位楷書要寫好清朗必整齊重在用腕上
行書口訣
行楷書寫要流暢主筆沉著是關鍵
快寫簡化是特徵連筆輕細不可粗
伸縮性大變體多用筆最好是長鋒
執筆用筆如草書使墨必須調濕潤
執筆必須懸起肘全篇排頭是標准
靈活多變才自如 一氣呵成要貫通
隸書口訣
方勁古拙 如龜如鱉
蠶頭雁尾 筆必三折
雁不雙飛 蠶無二色
點畫俯仰 左挑右磔
重濁輕清 斬釘截鐵
魏碑口訣
魄力雄強精神飛動
氣象渾穆興趣酣足
筆法跳躍骨血潤達
點畫峻厚結構天成
意態飄逸血肉豐美
草書要決
草書行行如春蚓字字造型似秋蛇
全章一起要貫通有氣有神是精品
狂草要決
狂草如激電湍流字字如驚蛇出洞
點線變化多姿美疏密虛實心有數
氣勢磅礴態萬千結構布白心暢意
G. 毛筆字的書寫方法和技巧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正確執筆方法與書寫姿勢。
學書者首先應擺好正確的書寫姿勢和掌握正確的執筆方法。這不僅關繫到今後能否練好字,而且關繫到書寫者的身體健康。如果你剛好也知道打坐或者氣功的知識,你會發現書法姿勢的要求竟然和練習氣功有異曲同工之妙,久而久之,自然能養精練氣,強身健體。
一、書寫姿勢
毛筆的書寫姿勢主要有兩種:一是坐書姿勢,一是立書姿勢。前者主要在書寫字徑不大的字和幅面不大的作品時採用,後者一般用於書寫字徑較大的字和大幅作品時採用。
(一)坐書姿勢
正確的坐書姿勢,可以概括為八個字: 頭正、身直、臂開、足安。
1.臂開 關鍵是兩臂自然撐開,大小臂夾角至90°以外,使指、腕、肘、肩四關節能輕松和諧地配合,身體的力量可以暢通地傳到筆尖;
2.身直 要做到以上要求,身子就要盡量坐正、坐直。胸口離桌沿的距離約在3寸左右(根據所寫字的大小適當調節距離的遠近),不可緊貼桌面或彎腰駝背;
3.頭正 頭部端正,略向前俯。不能歪斜,以保證視角的適度,眼睛與紙面距離大致保持在30 — 40厘米。左手邊按紙,邊調節紙的位置,使正在寫的字始終在眼和手的最佳范圍內。
4.足安 兩腳自然平放,屈腿平落。兩腳平行或略有前後,雙腿不可交叉。
(二)立書姿勢
立書姿勢是為了懸腕運轉靈活,同時由於居高臨下,視角開闊,便於統觀全局,掌握章法布白。立書姿勢的具體要求為:兩腳稍微分開,一腳略向前,保持好身體的平衡,上身略向前俯,腰微躬,距離不宜過遠,左手按紙,右手懸腕懸肘書寫。值得注意的是,桌面不應太低,以免彎腰過度,容易疲勞。
二、執筆方法
古人十分重視執筆方法,認為「凡學書字,先學執筆」。古人的執筆方法很多,如捻管法、握管法、拔鐙法、三指法、五指法等。對執筆的松緊也意見不一。王羲之主張執筆要緊,執筆緊方能貫力於筆端。蘇東坡主張虛而寬,即執筆要松,這樣便於轉動筆桿。其實「緊」與「松」是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的兩個方面。執筆是為了很好的運筆,所以「緊」是指要能很好地駕馭筆鋒,不讓其飄滑無力,「松」是指手中的筆運轉靈活,筆鋒能隨心所欲地變化,字才有韻味。科學的執筆方法可以概括為:筆桿垂直、指實掌虛、自然放鬆。
(一) 筆桿垂直
筆正,指筆桿應與紙面基本保持垂直,為的是保證中鋒行筆,具體說是筆桿垂直,便於調節八面鋒的筆鋒指向。值得指出的是,在運筆過程中,隨著手腕的擺動,筆桿會倒向筆鋒所指的方向,如寫橫畫時筆桿向左傾斜,寫豎畫時筆桿向前傾斜.這是完全合理的,但不能讓筆桿倒向運筆方向而造成「拖筆」,更不可倒向筆畫的兩邊而形成偏鋒。
(二) 指實掌虛
指實,用指尖捏筆,不能用指關節處勾筆。因指尖部分感覺靈敏,易於控制筆鋒的細微變化。手指捏筆要松緊適度。一般地說,所寫的字越小,筆就越要捏緊一點,大字則可松一些。坐書姿勢捏筆要緊一些,立書姿勢則可松一點。
掌虛,是指執筆時掌心要虛空。無名指、小指不得握於掌內。古人說,「虛可容卵「。即是說掌心要有一個雞蛋大小的空間,目的是便於手指及關節的靈活運動。
(三) 自然放鬆
執筆自然放鬆,指、腕、肘、肩四關節必能靈活運轉,寫起字來輕松自如。比如吃飯拿筷子,如果筷子抓得很緊,碗里的飯菜必然夾不到嘴裡去,執筆的道理也是一樣。
H. 毛筆書法格式
【毛筆書法格式】
1,正文內容,字為從左到右書寫,行為從右到左書寫。
2,嚴格遵守落款格式要求。
【落款格式】
一、格式:初學者宜用單款
1、釋義:只有下款(雙款為上下款)。初學者往往沒有書贈對象,上款不落為宜。
2、單款分長款、短款、窮款。
(1)長款:正文出處書寫時間、名號、地點前面再加上作者創作這幅作品的感想或緣由,文字應情真意長有餘味,一可重整作品重心,二可體現作者修養。作品空白較多或出於構圖需要,可落長款。
(2)短款:只落正文出處、時間、名號、地點等其中幾項。若作品內容占畫面較滿,需落短款。
(3)窮款:如果余紙不多,留白太少,亦可只落作者名號,謂之「窮款」。如一字款、二字款。
3、落款位置(布局前就要考慮清楚)
(1)對聯:落款於下聯
(2)其他:傳統寫法落款於左邊,現代寫法(從左到右)落款於右邊
4、落款注意事項
不能與正文平齊,要有參差(否則呆板)。上下留出幾字的空白,寧可上緊下松,不可上松下緊。
5、落款字體
文古款今」、「文正款活」。
正文是楷書,落款用楷書或行書,但行書不能用行草要用行楷,否則不和諧。
款字大小應小於正文字體的大小(約1倍,也可更小),以使主次分明。
以上落款形式豎幅、橫幅作品皆可。
三、落款時間
用農歷(陰歷)則全是農歷;用陽歷則全用陽歷 。傳統內容不宜用陽歷。從左開始書寫,落款在右;從右開始書寫,落款在左。
I. 毛筆字怎麼寫
寫毛筆字要以拇指和食指的指肚捏住筆桿(適當高度),保證筆桿不脫落;中指在食指下面搭在筆的外側,既加強食指捏筆的力量,又發揮把筆往裡鉤的作用。無名指的甲肉之際抵在筆桿內側,起著把筆往外推的作用;小指附在無名指的指肚下部,輔助無名指把筆往外推。
(9)常用的毛筆字的書寫方法擴展閱讀
毛筆字歷史:
毛筆作為一種書寫工具,其歷史非常久遠,早在新石器時代的彩陶上就留有毛筆描繪的痕跡。雖然西周以前迄今尚未見有毛筆的實物,但從史前的彩陶花紋、商代的甲骨文等上可覓到些許用筆的跡象。東周的竹木簡、縑帛上已廣泛使用毛筆來書寫。
由此可知毛筆起於殷商之前。最早的毛筆,大約可追溯到二千多年之前。湖北省隨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發現了春秋時期的毛筆,該筆是目前發現最早的筆,是上古時代遺存的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春秋、戰國時對筆的叫法各地不一,有「筆」、「聿」、「拂」等多種名稱。
直到秦實行「書同文,車同軌」,才將筆的各種名稱統一稱作「筆」。相傳秦將蒙恬曾在善璉村取羊毫制筆,在當地被人們奉為筆祖。又據說蒙恬的夫人卜香蓮也精通制筆技藝,被供為筆娘娘。到了漢代,筆已比較考究,路卮是當時的制筆高手。
J. 寫毛筆字的方法
這里所說的「毛筆字」,是指按傳統法度書寫的毛筆字,而不是用毛筆隨意寫出的字。它是學習書法的第一階段。怎樣寫好毛筆字,是一個很復雜、很具體的大問題,不是一篇千字文所能講透徹的,本文只是概念性地提示一些寫好毛筆字的基本要領。 要想寫好毛筆字必須掌握好筆法和字法。 首先是執筆。蘇東坡說:「把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這里介紹一般所用的「五指執筆法」:即以拇指和食指的指肚捏住筆桿(適當高度),保證筆桿不脫落;中指在食指下面搭在筆的外側,既加強食指捏筆的力量,又發揮把筆往裡鉤的作用;無名指的甲肉之際抵在筆桿內側,起著把筆往外推的作用;小指附在無名指的指肚下部,輔助無名指把筆往外推。握筆時要如古人所說:「令掌虛如握卵」,這樣便於運筆。學書要經常練習握筆、鉤回、推出和旋轉筆桿(加上腕的作用)練習畫直線和弧線。執筆的高低和是否懸腕、懸肘,由所書字的大小來決定,小字低執,枕腕;大字高執,懸腕;再大則需懸肘。 書法是線條造型藝術。所謂筆法主要的就是怎樣創造理想線條(點畫)的用筆方法。 提按。筆按下去寫,筆劃就粗,提起來就細。就像人走路的兩只腳,一隻落下,一隻提起,不停地交替一樣,筆在寫字的過程中也在不停地提按。惟其如此,才能產生出粗細絕不相同的線條來。 每寫一個筆畫,都有入筆、行筆、收筆三個過程。入筆有「露鋒」法,順筆而入,使筆畫開端呈尖形或方形;有「藏鋒法」,逆鋒入筆,橫畫欲右先左,豎畫欲下先上,使筆鋒藏在筆畫中,筆畫開端基本呈圓形。行筆要學會「中鋒用筆」,使鋒尖常在點劃中間運行。為使筆畫有力度,還要學會澀勢用筆,行中留,留中行,避免浮華。收筆有「露鋒」(把筆逐漸提出紙面,畫呈尖形,如懸針豎、撇、捺、鉤),有「藏鋒」(將筆尖收回畫中,如垂露豎,筆畫尾端呈圓形)。 結字又叫結體或間架結構。啟功先生曾指出,寫毛筆字一要把握間架結構,二要練好筆畫特點。間架結構比點畫特點重要。間架好的字,筆畫特點不突出,也還順眼;反過來就不行了。因此,認真研究並把握好字的結體規律十分重要。所謂「初學分布,但求平正」。 學寫字應先從楷書或隸書入手。掌握各種筆法後再學其它書體就有了基礎。臨帖是練好字的必需手段。不臨帖,全憑自己想法隨意寫,是上不了路子的。學寫毛筆字一定要有恆心與毅力,要持之以恆,戒驕戒躁,不能一曝十寒。常說:「只要工夫深,鐵杵磨成針」。只要按學習規律堅持臨池不輟,必然學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