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地榆煲醋有什功效
地榆性味苦、酸,微寒,入肝、大腸經。具有涼血止血,收斂,解毒的功效。地榆可用於人體各部分的出血,而以治下焦血熱所致的便血、痔血、血痢、崩漏等最為常用,可以單用或用醋煎服。治療便血,痔血,常與槐花同用;治療血痢經久不愈,常與黃連、訶子等同用。用地榆研末,用磨麻油調敷,能治療燒傷燙傷,使滲出減少,疼痛減輕,癒合加速。也可以用於濕疹,皮膚潰爛等疾病。
㈡ 地榆有什麼功效
①治血痢不止:地榆二兩,甘草(炙、銼)半兩。上二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以水一盞,煎取七分,去渣,溫服,日二夜一。(《聖濟總錄》地榆湯)
②治紅白痢,禁口痢:白地榆二錢,炒烏梅五枚,山楂一錢。水煎服。紅痢紅糖為引,白痢白糖為引。(《滇南本草》)
③治急性菌痢:水橄欖根研粉,成人每服三至六分,每天三次,兒童減半。(《全展選編·傳染病》)
④治便血:地榆四兩,炙甘草三兩。每末五錢,水二盞,入砂仁末一錢,煎盞半,分二服。(《沈氏尊生書》地榆甘草湯)
⑤治久病腸風,痛癢不止;地榆五錢,蒼術一兩。水二鍾,煎一鍾,空心服,日一服。(《活法機要》)
⑥治婦人漏下赤色不止,令人黃瘦虛渴:地榆二兩(細銼),以醋一升,煮十餘沸,去渣,食前稍熱服一合。亦治嘔血。(《聖惠方》)
⑦治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瘢:生地榆、太子參各一兩,或加懷牛膝一兩,水煎服,連服二月。(內蒙古《中草葯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⑧治無名腫毒,癤腫,癰腫,深部膿腫:地榆500克,田基黃200克,研末,田七粉5~15克。調入700克凡士林中成膏,外敷患處。(廣西《中草葯新醫療法處方集》)
⑨治濕疹:一地榆一兩,加水兩碗,煎成半碗,用紗布沾葯液濕敷。二地榆面、煅石膏面各二十兩,枯礬-兩。研勻,加凡士林三十至四十兩,調膏外敷。三地榆面十五兩,密陀僧三十兩。研勻,加凡士林三十至四十兩,調膏外敷。(《全展選編·皮膚科》)
⑩治面瘡赤腫焮痛:地榆八兩(細銼),水一斗,煮至五升,去渣,適寒溫洗之。(《小兒衛生總微方論》)
⑾治燒燙傷:地榆根炒炭存性,磨粉,用麻油調成50%軟膏,塗於創面,每日數次。(《單方驗方調查資料選編》)
⑿治猘犬咬人:地榆根末,服方寸匕,日一、二,亦末敷瘡上,生根搗敷佳。(《補缺肘後方》)
⒀治蛇毒:地榆根,搗絞取汁飲,兼以漬瘡。(《補缺肘後方》)
㈢ 地榆的特性有哪些
【性味歸經】苦、酸,微寒。入肝、胃、大腸經。
【功效主治】
1.涼血止血用於血熱所致的各種出血證,尤以便血、痔瘡出血及崩漏最為常用,治便血、痔血,常配伍槐花、防風、枳殼等,方如槐角丸;治血痢日久不愈,常配伍黃連、木香、訶子等,方如地榆丸;治崩漏,常配伍生地、黃芩、丹皮等,方如涼血止崩湯。
2.解毒斂瘡用於燙傷,可研末以麻油調敷;用於癰毒、癤腫,可與田七、田基黃研末,調膏外敷;用於濕疹,皮膚潰爛,可煎液紗布浸濕外敷。
【用量用法】10~15克,水煎服。外用適量。
【禁忌】大面積燒傷者慎用。
【按語】地榆性寒能涼血,味澀能收斂,故有較好的止血作用。以其味苦性降而走下,善清下焦血分濕熱,故多用於便血、痔瘡出血、血痢及崩漏之證。借其收斂涼血之功,又為治燙傷之要葯。
【類葯鑒別】地榆與槐花均能涼血止血,長於治療便血、痔血之證,常相須為用。而地榆兼有酸澀之性,外用有收濕斂瘡之功;槐花則專用於血熱病證。
㈣ 醋延胡索、槐花、仙鶴草、甘草、地榆,冶什麼病
【延胡索】
味:辛;苦;溫;無毒。
歸經:入肝、胃、心經。
功效作用:活血;行氣;止痛。用於氣血瘀滯諸痛證;本品辛散溫通,「能行血中氣滯,氣中血滯,故專治一身上下諸痛」,止痛作用強。常用於胸痹心痛、胃痛、肝鬱氣滯脅肋脹痛、痛經、產後瘀滯腹痛、寒疝腹痛、跌打損傷、風濕痹痛等。
醋延胡索:取凈延胡索,用醋拌勻,浸潤,至醋吸盡,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干,取出,放涼;或取凈延胡索,加醋置鍋內共煮,至醋吸凈,烘乾,取出,放涼。醋制後可增強止痛的作用。
====================================
【槐花】
味苦、性微寒,歸肝、大腸經;入血斂降,體輕微散;
功效作用:涼血止血,清肝瀉火的功效;主治腸風便血,痔血,血痢,尿血,血淋,崩漏,吐血,衄血,肝火頭痛,目赤腫痛,喉痹,失音,癰疽瘡瘍。
如果喝酒過多,臨睡前喝一湯匙蜜可解酒止頭痛。補中益氣。用於體弱多病者(特別是脾胃虛弱者)的輔助治療、恢復健康以及老年人的保健。
==========================
【仙鶴草】
為強壯性收斂止血葯,有強心、升血壓、凝血、止血、涼血、抗菌等作用,市售仙鶴草素制劑為止血葯;地下冬芽或帶細根的冬芽能治牛絛蟲、豬絛蟲;全草製成200%的濃縮液,可治陰道滴蟲,作農葯可用來防治蚜蟲、小麥桿銹病等。
=====================================
【甘草】
功效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葯。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葯物毒性、烈性。
=========================================
【地榆】
地榆是一味中葯,為薔薇科植物地榆、長葉地榆的根。苦酸,寒,無毒。下面介紹一下地榆的功效和作用。地榆性寒,具有清火解毒作用,用於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目赤。涼血止痛。治療赤白帶下,瘡癰腫痛,水火燙傷,蛇蟲咬傷。消腫斂瘡用於惡瘡,消酒,除消渴,補絕傷,產後內塞,可作金瘡膏。主內漏不止,血不足。止血 用於吐血,咯血,衄血,尿血,便血,痔血,血痢,崩漏等各種出血。治燒燙傷 治療各種燒傷,燒傷感染,紅腫等。
==================================
完結,求採納。我辛辛苦苦搜的打的。
㈤ 地榆升白片寶寶怎麼吃
地榆升白片的主要成分之一是蔗糖,蔗糖的甜味給人以愉悅的感覺,而且它的甜味純正、穩定、回味良好。蔗糖是一種天然有機物,人食用後分解的最終產物是二氧化碳和水。經過幾百年人類的食用證明,蔗糖是安全的食品。那麼,地榆升白片寶寶能吃嗎?
地榆升白片可以升高白細胞。用於白細胞減少症。而且地榆升白片在治療白細胞減少症上也有不少的臨床試驗,比如地榆升白片對外周血免疫球蛋白的影響兩組病人治療前後測定了免疫球蛋白含量,結果IgG和IgA無改變,而IgM較本組治療前及六、對臨床症狀的改善及對中醫徵候的治療治療組服用地榆升白片後。
因白細胞減少所至的頭暈、乏力、食慾減退、心悸、失眠、易感冒等臨床症狀均有所緩解和改善;地榆升白片治療氣血兩虛型、脾腎陽虛型、肺脾氣虛型白細胞減少症總有效率分別為93.1%、91.18%、90%,與對照組比較有差異。
另外,地榆升白片適用人群廣,因此也是適合寶寶服用的。當然,劑量要有所改變,具體用葯可咨詢一下醫生或者葯師。
但是家長給寶寶用葯要知道正確計算用葯的劑量,即按照體表面積計算用葯劑量,或遵醫囑,切不可自作主張給孩子增加或減少葯劑量。
㈥ 地榆煮水喝功效
地榆的功效與作用:地榆分地榆炭,酒地榆,鹽地榆,地榆的功效是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消腫斂瘡,地榆的作用是治吐血,咯血,便血,血痢,赤白帶下,陰癢,水火燙傷,蛇蟲咬傷,地榆用葯禁忌是虛寒者忌服地榆。
基本概述
地榆
葯名:地榆
別名:酸赭、豚榆系、白地榆、鼠尾地榆、西地榆、地芽、山棗參、蕨苗參、紅地榆、岩地芨、血箭草、黃瓜香、野升麻、馬連鞍、花椒地榆、水橄欖根、線形地榆、水檳榔。
功效分類:止血葯;涼血止血葯。
性味:苦酸;寒;無毒。
歸經:肝經;肺經;腎經;大腸經。
功效:涼血止血,清熱解毒,消腫斂瘡。
主治:吐血,咯血,衄血,尿血,便血,痔血,血痢,崩漏,赤白帶下,瘡癰腫痛,濕疹,陰癢,水火燙傷,蛇蟲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5g;鮮品30-120g;或入丸、散,亦可絞汁內服。外用:適量,煎水或搗汁外塗;也可研末摻或搗爛外敷。
葯材基源:地榆為薔薇科植物地榆、長葉地榆的根。
炮製方法
1、地榆:揀去雜質,用水洗凈,稍浸泡,潤透,切成厚片,曬干。
2、地榆炭:取地榆片,置鍋內炒至外表變為黑色,內部老黃色,噴灑清水。取出,曬干。
3、醋地榆:取地榆片,加麩醋拌勻,吸盡後放鍋內用武火加熱,炒至棕褐色,取出晾乾,篩去灰屑。每地榆炭100kg,用麩醋10kg。醋地榆長於收斂止血,常用於崩漏下血。
4、酒地榆:取地榆片,加白酒拌勻,吸盡後放入鍋內用武火加熱,炒至棕褐色,取出晾乾,篩去灰屑。每地榆片100kg,用白酒5kg。
5、鹽地榆:取地榆片,用武火炒至外黑內老黃色,噴灑鹽水炒勻,取出晾乾。每地榆片100kb,用食鹽3kg。
功效作用
地榆的功效與作用
1、《活法機要》記載:地榆治久病腸風,痛癢不止;地榆五錢,蒼術一兩。水二鍾,煎一鍾,空心服,日一服。
2、《補缺肘後方》記載:地榆治蛇毒:地榆根,搗絞取汁飲,兼以漬瘡。
3、《日華子本草》記載:地榆排膿,止吐血,鼻洪,月經不止,血崩,產前後諸血疾,赤白痢並水瀉,濃煎止腸風。
4、《沈氏尊生書》地榆甘草湯 記載:地榆治便血:地榆四兩,炙甘草三兩。每末五錢,水二盞,入砂仁末一錢,煎盞半,分二服。
5、《唐本草》記載:地榆主帶下十二病。
6、《滇南本草》記載:地榆治紅白痢,禁口痢:白地榆二錢,炒烏梅五枚,山楂一錢。水煎服。紅痢紅糖為引,白痢白糖為引。
7、《本草正》記載:地榆清火明目。治帶濁痔漏,產後陰氣散失。亦斂盜汗,療熱痞。
8、《補缺肘後方》記載:地榆治猘犬咬人:地榆根末,服方寸匕,日一、二,亦末敷瘡上,生根搗敷佳。
9、廣西《中草葯新醫療法處方集》記載:地榆治無名腫毒,癤腫,癰腫,深部膿腫:地榆500克,田基黃200克,研末,田七粉5~15克。調入700克凡士林中成膏,外敷患處。
10、《單方驗方調查資料選編》記載:地榆治燒燙傷:地榆根炒炭存性,磨粉,用麻油調成50%軟膏,塗於創面,每日數次。
11、地榆治濕疹:地榆面、煅石膏面各二十兩,枯礬一兩。研勻,加凡士林三十至四十兩,調膏外敷。
12、《聖濟總錄》地榆湯 記載:地榆治血痢不止:地榆二兩,甘草(炙、銼)半兩。上二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以水一盞,煎取七分,去渣,溫服,日二夜一。
13、《綱目》記載:地榆除下焦熱,治大小便血證。止血,取上截切片炒用,其梢則能行血,不可不知。楊士瀛雲:諸瘡痛者加地榆,癢者加黃芩。汁釀酒:治風痹,補腦。搗汁塗虎、犬、蛇、蟲傷。
14、《本草正義》記載:地榆苦寒,為涼血之專劑。婦人乳痛帶下,多由於肝經鬱火不疏,苦寒以清泄之,則肝氣疏達,斯痛可已而帶可止;然氣滯痰凝之乳痛,及氣虛不攝之帶下,非其治也。止痛除惡肉,皆以外瘍言之,血熱火盛,則痛而多惡肉,地榆清熱涼血,故止瘍患作痛,而能除惡肉。
15、《聖惠方》記載:地榆治婦人漏下赤色不止,令人黃瘦虛渴:地榆二兩(細銼),以醋一升,煮十餘沸,去渣,食前稍熱服一合。亦治嘔血。
16、《開寶本草》記載:地榆止冷熱痢及疳痢熱。
17、內蒙古《中草葯新醫療法資料選編》記載:地榆治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瘢:生地榆、太子參各一兩,或加懷牛膝一兩,水煎服,連服二月。
18、《昆明民間常用草葯》記載:地榆治胃痛,胃腸出血。
19、《別錄》記載:地榆止膿血,諸痿,惡瘡,消酒,除消渴,補絕傷,產後內塞,可作金瘡膏。主內漏不止,血不足。
20、《全展選編·皮膚科》記載:地榆治濕疹:地榆面十五兩,密陀僧三十兩。研勻,加凡士林三十至四十兩,調膏外敷。
21、《本草求真》記載:地榆諸書皆言因其苦寒,則能入於下焦血分除熱,俾熱悉從下解。又言性沉而澀,凡人症患吐衄崩中腸風血痢等症,得此則能澀血不解。按此不無兩歧,詎知其熱不除,則血不止,其熱既清,則血自安,且其性主收斂,既能清降,又能收澀,則清不慮其過泄,澀亦不慮其或滯,實力解熱止血葯也。
22、《葯物圖考》記載:地榆調敷湯火傷,疳瘡潰爛。
23、《綱目》記載:地榆汁釀酒:治風痹,補腦。搗汁塗虎、犬、蛇、蟲傷。
24、《葯品化義》記載:地榆解諸熱毒癰。
25、《滇南本草》記載:地榆治酒寒,面寒疼,肚腹疼。
26、《葯性論》記載:地榆止血痢蝕膿。
27、《小兒衛生總微方論》記載:地榆治面瘡赤腫焮痛:地榆八兩(細銼),水一斗,煮至五升,去渣,適寒溫洗之。
28、《本經》記載:地榆主婦人七傷,帶下病,止痛,除惡肉,止汗,療金瘡。
29、地榆治濕疹:地榆一兩,加水兩碗,煎成半碗,用紗布沾葯液濕敷。
30、《全展選編·傳染病》記載:地榆治急性菌痢:水橄欖根研粉,成人每服三至六分,每天三次,兒童減半。
31、《本草選旨》記載:地榆以之止血,取上截炒用。以之行血、取下截生用。以之斂血,則同歸、芍。以之清熱,則同歸、連。以之治濕,則同歸、芩。以之治血中之痛,則同歸、萸。以之溫經而益血,則同歸、姜。大抵酸斂寒收之劑,得補則守,得寒則凝,得溫暖而益血歸經,在善用者自得之而已。
食用方法
地榆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5g;鮮品30-120g;或入丸、散,亦可絞汁內服。外用:適量,煎水或搗汁外塗;也可研末摻或搗爛外敷。
用葯禁忌
1、虛寒者忌服地榆。
2、《本草經集注》記載:地榆得發良。地榆惡麥門冬。
3、《本草衍義》記載:虛寒人及水瀉、白痢,即未可輕使地榆。
4、《本草經疏》記載:胎產虛寒泄瀉,血崩脾虛泄瀉,法並禁用地榆。
5、《本草匯言》記載:癰瘡久病無火,並陽衰血證,並禁用地榆。
6、《醫學入門》記載:虛寒冷痢禁用地榆。熱痢初起亦不可用,恐澀早也。
7、《本經逢原》記載:氣虛下陷而崩帶及久痢膿血瘀晦不鮮者,又為切禁。性能傷胃,誤服多致口噤不食。
㈦ 地榆的繁殖方法
功能主治
地榆根入葯,性微寒、味苦。現代醫學研究證明:地榆具有止血涼血、清熱解毒 、收斂止瀉及抑制多種致病微生物和腫瘤的作用 ,可治療吐血、血痢、燒灼傷、濕疹、上消化道出血、潰瘍病大出血、便血、崩漏、結核性膿瘍及慢性骨髓炎等疾病 。
各家論述
1.《綱目》:地榆,除下焦熱,治大小便血證。止血,取上截切片炒用,其梢則能行血,不可不知。楊士瀛雲:諸瘡痛者加地榆,癢者加黃芩。
2.《本草求真》:地榆,諸書皆言因其苦寒,則能入於下焦血分除熱,俾熱悉從下解。又言性沉而澀,凡人症患吐衄崩中腸風血痢等症,得此則能澀血不解。按此不無兩歧,詎知其熱不除,則血不止,其熱既清,則血自安,且其性主收斂,既能清降,又能收澀,則清不慮其過泄,澀亦不慮其或滯,實力解熱止血葯也。
3.《本經續疏》:地榆者不治別因之帶下,並不治七傷帶下病之不痛者,惟能稱七傷帶下病止痛,又可見矣。何況血去氣散,風乘虛入而為惡肉,風乘營衛之相遭而鼓盪為汗,金瘡被風而痛不可瘳,不皆為地榆所屬耶?《別錄》之止膿血、諸痿、惡瘡、熱瘡,產後內塞作金瘡膏,皆於《本經》推類言之。惟消酒、除消渴、補絕傷。則其義若別有在者,然氣盛而鼓風入血,何異血虛而風乘以入,風入而更耗其血,何異風入而大耗其津液,風橫梗於氣血之間,何異氣血之不相續,則仍是血虛氣違為根本,風氣攪擾於其間乃為病,而治之以化風氣為生氣,致氣血使調和得巽而相入矣。
4.《本草選旨》:地榆,以之止血,取上截炒用。以之行血、取下截生用。以之斂血,則同歸、芍。以之清熱,則同歸、連。以之治濕,則同歸、芩。以之治血中之痛,則同歸、萸。以之溫經而益血,則同歸、姜。大抵酸斂寒收之劑,得補則守,得寒則凝,得溫暖而益血歸經,在善用者自得之而已。
5.《本草正義》:地榆苦寒,為涼血之專劑。婦人乳痛帶下,多由於肝經鬱火不疏,苦寒以清泄之,則肝氣疏達,斯痛可已而帶可止;然氣滯痰凝之乳痛,及氣虛不攝之帶下,非其治也。止痛除惡肉,皆以外瘍言之,血熱火盛,則痛而多惡肉,地榆清熱涼血,故止瘍患作痛,而能除惡肉。《本經》又療金瘡,《別錄》謂止膿血,惡瘡熱瘡,可作金瘡膏,皆即此清火涼血之功用。且所謂主七傷,補絕傷,亦皆指外瘍言之,非謂地榆苦寒,能治虛損之勞傷也。止汗而除消渴,皆寒以勝熱之效。消酒者,即苦寒以勝濕退熱也。
6.《本經》:主婦人七傷,帶下病,止痛,除惡肉,止汗,療金瘡。
7.《別錄》:止膿血,諸痿,惡瘡,消酒,除消渴,補絕傷,產後內塞,可作金瘡膏。主內漏不止,血不足。
8.《葯性論》:止血痢蝕膿。
9.《唐本草》:主帶下十二病。
10.《日華子本草》:排膿,止吐血,鼻洪,月經不止,血崩,產前後諸血疾,赤白痢並水瀉,濃煎止腸風。
11.《開寶本草》:別本注雲,止冷熱痢及疳痢熱。李杲:治膽氣不足。
12.《滇南本草》:治酒寒,面寒疼,肚腹疼。
13.《綱目》:汁釀酒:治風痹,補腦。搗汁塗虎、犬、蛇、蟲傷。
14.《本草正》:清火明目。治帶濁痔漏,產後陰氣散失。亦斂盜汗,療熱痞。
15.《葯品化義》:解諸熱毒癰。
16.《葯物圖考》:調敷湯火傷,疳瘡潰爛。
17.《昆明民間常用草葯》:治胃痛,胃腸出血。 地榆粥:
【用料】:地榆20克,大米100克,白糖適量。
【製作】:將地榆擇凈,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鍾後,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粥熟時下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劑,連續3~5天。
【功效】:可清熱涼血,適用於衄血、咯血、吐血、尿血、痔瘡出血、崩漏、血痢不止及水火燙傷等。
地榆豬腸湯:
【用料】:防風、地榆、槐角各15克,豬腸1段,調味品適量。
【製作】:將諸葯擇凈,豬腸洗凈,納諸葯於豬腸中,放置於鍋中煮熟後,去諸葯,將豬腸切片,放回湯中,調味煮沸即成。
【功效】:可祛風止血,適用於痔瘡下血。
地榆炒石耳:
【用料】:地榆150克,干石耳30克,調味品適量。
【製作】:干石耳去雜洗凈,用溫水泡軟,撕成大碎片待用;地榆洗凈,瀝干水。炒鍋內放植物油燒至六成熱,下花椒粒、石耳、食鹽炒幾下,速放蔥花、地榆、醬油合炒至熟,放適量味精、香油,起鍋即成。
【功效】:可清熱解毒、疏肝降壓,適用於高血壓、高脂血症。
沙鍋地榆:
【用料】:地榆160克,羊血塊30克,泡青菜桿30克,泡大蒜瓣30克,調味品適量。
【製作】:泡青菜桿切成段;羊血塊切成條,用沸水泡起待用;地榆洗凈,瀝干水。沙鍋內放化豬油燒熱,下泡青菜桿、泡大蒜瓣、生薑米炒香,加入高湯、羊血條、料酒、醬油,燒至入味時放味精、地榆等燒熟即成。
【功效】:可清熱解毒、涼血止血,適用於各種出血。
地榆三七花湯
【用料】:地榆200克,干三七花10克,調味品適量。
【製作】:地榆洗凈,瀝干水;干三七花洗凈入湯鍋,加入清湯、食鹽燒沸2分鍾後,放入地榆,燒沸至熟,起鍋放味精即成。
【功效】:可平肝降壓,適用於高血壓。
㈧ 農村人常在家中備有地榆,這種植物有什麼神奇之處
民間有句俗語,家有地榆皮,不怕燒脫皮,地榆燒成炭,不怕皮燒爛,地榆又被稱為豬人參,是薔薇科植物地榆或者長葉地榆的根,農村人生活中免不了磕磕碰碰,家裡常備有地榆,可以有效的治一些創傷,比如水火燙傷,刀傷等等,可以活血化瘀,清熱解毒,涼血,止血,解毒斂瘡的功效。
溫馨小提醒:
中葯材地榆的葯用功效多種多樣,由於它性寒,所以具有顯著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緩解口舌生瘡一類病症,當時地榆也可以起到涼血止血的作用,並能消腫斂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