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線路復測分坑(單桿),這是什麼意思和線路復測分坑(雙桿)有什麼不同
單桿與雙桿的區別:在一基電桿中,由兩根水泥桿構成的稱為雙桿,如左圖所示。而只由一根水泥桿(或鋼桿)構成的稱為單桿。這是兩種桿最根本的區別。雙桿一般是用水泥桿,單桿用水泥桿或鋼管桿。
線路復測分坑實際是兩項不同的工作。設計單位在輸電線路設計完成後,在施工時要向施工單位進行技術交底,除向施工單位移交圖紙資料外,還要將線路的走徑方向、桿塔位置等現場資料以樁位的形式移交,以便施工單位施工。上述交底到開始施工可能會有一段間隔,現場情況可能有些變化,樁位標志有可能丟失,所以施工單位在施工前,要根據設計資料對現場再進行一次測量,這就是復測。
分坑則是將圖紙中每基桿(塔)的基坑、拉線坑以及施工用的各種地錨坑進行現場定位,以便土方開挖。單桿、雙桿的分坑是一個意思,只是分坑的方法不同,基坑數量不同而已。
2. 位移角度桿塔,無位移角度桿塔大概指的是什麼
架有高壓電線的桿子或鐵塔,受到電線拉力的影響,會沿著電線的方向傾斜,發生位置移動。這里說的是許多桿子或鐵塔整整齊齊排成一條線的情況。如果電線拐了彎,那麼傾斜方向就是合力方向了。
3. 基站簡易桿塔配套施工方案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3-26
4. 復核橋梁樁位的過程
關於橋梁樁位坐標設計和復核 橋梁樁位坐標目前常用的設計方法,簡單的說有數據法(填數據,然後由軟體生成)和直觀法(直接在cad界面點取)兩種。 1.數據法 數據法成表時間快,可以將全線橋梁通過同一做好的數據文件,一次性生成,具體做法是: 參讀設計文件(橋墩、橋台一般構造)→墩台樁號(角度、支距)→軟體讀取→分橋調表→完成設計文件。 2.直觀法 直觀法出圖准確率有保證,在設計過程中能夠及時發現錯誤,便於自校,具體做法是: 參讀設計文件(橋墩、橋台一般構造)→運用軟體生成分跨線→定位各樁位→點取坐標→完成設計文件。 兩種方法均需要五個步驟來完成設計: 數據法存在人為因素影響:墩台(角度、支距)容易出現輸入錯誤;分橋調表時容易產生批量出圖時的調表錯位;存在自校困難的問題。 直觀法全部在桌面操作完成,即使錯誤,僅會在一座橋中出現(每座橋可能會有不同的一般構造,需要反復讀圖),且人為因素小(也存在偏置和點取錯誤),出現問題的幾率相對較小,便於自校。 目前,公司內部橋梁樁位坐標的做法是數據法出圖,第三方直觀法復核,這是一個比較好的成圖習慣,能夠確保文件的准確性。 3.存在的問題 通過今年的三條高速公路橋位坐標的復核情況看,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⑴斜交肋板台、斜交薄壁台、獨柱偏心墩(帶承台的獨柱墩)等結構是橋位計算錯誤出現最多的地方,主要是一般構造設計人員與樁位設計人員設計思路不統一,對分跨線、背牆線認識不深入導致;問題 ⑵數據文件編制時,出現個別支距偏差; ⑶調表錯位; ⑷復核完成後修改不徹底;
⑸朗晟結構調整後,沒有重新進行復核。 4.解決問題的辦法 ⑴橋台設計人員(含復核人員)進行樁位坐標設計工作,降低讀圖錯誤的可能性。 兩種方法均可採用,若採用數據法,建議在數據文件完成後,即進行初期復核工作,復核內容為樁號、支距和角度,復核完成後進行下一步驟設計工作。 ⑵朗晟設計文件完成後,開展復核工作,修改過程中,應按公司員工手冊規定,嚴格按照復核意見(參看復核圖紙),對有問題的樁位進行修改。 ⑶最後提交第三方復核,復核、修改完成後,設計過程結束。 5.曲線斜交肋板台樁位計算 以曲線斜交肋板台樁位計算過程為例:讀一般構造圖→得到橋台背牆線位置(一般與分跨線不在同一位置)→以設計線與背牆線交點為中心旋轉至斜交角度→做背牆旋轉線的垂線(垂線位於設計線與背牆線交點處)→按一般構造偏置背牆線和垂線→偏置線的交點為樁位位置。 數據法與直觀法在讀圖完成後,均需進行上述工作,數據法需要對每個交點進行樁號、角度和支距描述,這是一個比較困難和復雜的過程,也是極易出現問題的地方;直觀法即可直接點取,不必數據描述,存在問題的可能大大降低。
5. 橋梁施工中,如何復測樁基是否偏位
使用全站儀確認去除樁頭後已達到設計標高的樁頂的中心點坐標,再去對比通過拉線確認的鋼筋籠中心點位置,大致確認偏差,實際工程中,這個數據是沒有辦法確定一個准確的偏位值的,原因是:
1、灌注樁施工過程中樁頂是有護筒的,而護筒直徑比樁徑是要大出來20厘米左右,而護筒在混凝土初凝之前就已經拔出來了,所以成樁後的樁頂混凝土邊界是沒辦法准確確認的,即使破除了樁頭也是如此;
2、樁基屬於隱蔽工程,基本都在地面以下,看不到,並且大多都是摩擦樁,也不能隨意開挖驗看,所以,更多的時候復測樁基偏位只能看通過全站儀確認坐標後的樁基中心點與成樁後的鋼筋籠的中心點之間的偏差來大致判斷樁基可能的偏位情況;
3、樁基通常的組成(單樁除外)都是若干根樁與承台組合而成,由於承台的存在,孔中心的偏位允許偏差通常還是挺大的,比如《公路橋涵施工技術規范》9JTG_T_F50-20110中的規定就是「群樁100mm,單排樁50mm」(表8.6.3)
6. 樁基礎施工過程
一、准備工作。
測量放線。建立臨時施工控制網:為保證樁位定點的准確性,本工程擬採用外圍控制網及場內定點控制網的方法進行施工測量、定點;
參考資料:樁基礎工程方案-網路
7. 樁基施工的工藝流程
施工工藝流程
錘擊管樁施工工藝流程為:測量放線→樁位復核→樁機就位、調整→樁就位、三心同線→雙向調整垂直度→沉樁→接樁→沉樁→送樁→收錘→拔送樁器、擋樁孔口→完成一根工程樁。
施工流程
測量放線:按照紅線要求對建築物進行測量定位,在甲監理等有關人員復核測量基線、水準點、控制點、樁位點並簽字認可後方可使用。
根據單位提供的測量控制點及設計圖紙,測量標定各個樁位中心點,打入短鋼筋並輔以醒目標志,並測放出場地標高,將測量定位成果圖報監理或建設單位復核驗收簽字確認後方可開始施工。
測放樁位誤差不得大於20mm,並且施工過程中測量人員在沉樁前應對短鋼筋頭進行復核,以避免沉樁和樁機行駛造成的土體隆起影響樁位的准確性。對所施工後的樁也要跟蹤觀測兩到三天,判定土體是否發生位移,震動擠土效應是否強烈。
(7)直線桿塔樁位復測的兩種常用方法擴展閱讀:
錘擊管樁的施工過程為:
(1)、樁機移到指定樁位,打樁前必須將樁台調平,就位後將樁吊放入壓帽內,確保錘、帽、樁三心對正在一條垂線,帽與樁頂間確保有良好的接觸,檢查樁的垂直度和樁位偏差,待垂直度在0.5%以內以及樁位偏差不得大於20mm方可進行沉樁,必要時將樁拔出重插;
(2)、啟動柴油錘開始打樁;樁墊選擇100mm厚的紙墊或者塑料製品,避免應力集中引起樁頭損壞,並及時更換,並且遵循重錘低落距打樁;完成一節樁的沉樁過程後,電焊接樁,再重復第二節、第三節等的沉樁過程,從而完成一根樁的施工過程。
對中後樁的垂直度的調節以及施工過程中樁的垂直度的控制,由樁機指揮及主機操作員一起完成;樁機指揮通過垂球觀測樁的橫向垂直度,其縱向由主機操作員通過垂球來觀測樁的縱向垂直度。
沉樁過程中時刻檢查樁身垂直度,當垂直度大於0.8%,應找出原因設法糾正;當樁尖達到硬土層時嚴禁用移動樁架的方式糾偏。
當管樁一插入地表土後就遇到厚度較大的淤泥層或松軟的回填土時,柴油錘應採用不點火(空錘)的方式施打,液壓錘應採用落距為20~30cm的方式施打,使管樁緩慢下沉。
沉樁較難時,要檢查落錘有無傾斜偏心,特別要檢查樁墊、樁帽是否合適,如果不合適,需更換或補充軟墊。每根樁宜連續一次打完,不要中斷,以免難以繼續沉樁。
接樁:本工程樁基接頭形式採用電焊接頭,待上節樁垂直度調整完畢後方可進行焊接操作。焊接前適用鋼刷子將端板表面油污、鐵銹、泥土等雜物清理干凈,坡口處應刷至露出金屬光澤。
上下節樁焊接時,下節樁頭露出地面50-100mm,以便焊接操作。接樁時應先點焊4~6個點固定,然後兩名電焊工進行對稱焊接,並確保焊縫質量和尺寸。焊接停歇時間以及上、下節樁平面偏差和樁頂平整度應滿足如下條件:
(1)、電焊結束後待其自然冷卻後方可繼續沉樁,嚴禁適用水冷卻以及焊完即開始沉樁;
(2)、電焊接樁焊縫:焊縫咬邊深度≤0.5m,上下端部錯口≤3mm,焊縫電焊質量外觀為:無氣孔、無焊瘤、無裂縫,具體見(GB50202-2002)規范要求。
送樁:按預先測量的現場標高送到設計要的樁頂標高,其誤差為±5cm,應測量校正送樁器垂直度,避免偏心受壓給樁段不必要的彎矩。送樁或者復打時,應事先檢查管樁內是否充滿水,若管內充滿水,應先抽去部分水以後才能施打。
8. 中樁,邊樁,紅線樁復測的方法是否一致,假設不同,不同在那裡
復測的方法一致的,都是通過控制線來量測的。
如果不同,不同點為:
1、中樁可以直接通過中心控制線進行比較;而邊樁可以通過中心線打垂直線或角點定位量測,也可以放測輔助線量測;都可以採用全站儀和經緯儀測量。
2、紅線樁可以通過全站儀或經緯儀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