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使用方法 > 工筆畫鳥畫常用的繪制方法

工筆畫鳥畫常用的繪制方法

發布時間:2022-09-08 00:21:22

1. 國畫花鳥基本畫法技巧

國畫花鳥基本畫法技巧

學習畫花卉,除了要多觀賞及臨摹古今名畫以外,還要對 實際的花卉深入的觀賞與寫生,了解花的枯榮及霜晴雨露中的 情態,茲從花朵葉與枝乾等各部位簡述其結構與生態。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國畫花鳥基本畫法技巧,歡迎閱讀。

花卉的觀察

( 一 ) 花朵:花朵經常是畫面的主題, 一般花朵包括花 瓣花蕊花托花萼梗等幾部份。

花瓣有單瓣與重瓣 ( 復瓣 ) 之 分,花形有離瓣合瓣之別。

牡丹薔薇花等是離瓣的重瓣,梨花 木棉花等是離瓣的單瓣,牽牛花百合花等是合瓣的單瓣,大部 份的花卉都具有單瓣與重瓣的不同品種,譬如桃花芙蓉花水仙 木槿梅花等。

花蕊有長短多寡的區別。

雌雄同株的花,大蕊小 蕊都在一起,雌雄異株者僅有小蕊,或僅有大蕊,有的花蕊較 明顯,有的較隱密,都需仔細的觀察。

花萼亦因花的種類而異 ,如梅杏桃等五小瓣聚在一起,李梨垂絲海棠等五枚小瓣生長 在一長柄上,玫瑰月季等萼尖長,山茶萼像魚鱗等。

( 二 ) 葉:單葉植物從枝或莖長葉時,葉序有對生互生 輪生叢生等。

復葉植物有的成羽狀掌狀鳥足狀,有的是二重復 葉,形式更為復雜,必先了解其生長的規律,才不致在繁雜中 發生錯誤。

葉有葉柄與葉脈,形狀有尖圓長短等不同的大小比例。

( 三 ) 莖枝:可分為木本草本藤本蔓本等, 木本枝幹挺 硬,有些相當粗狀,草本的莖大都較嫩,有的變成右旋或左旋 的蔓延,有的還長有須狀的攀緣莖。

花卉的寫生

各種花卉在早晨或上午比較清新,生氣勃勃,是寫生的好時間,寫生是為創作收集素材,如果是為了工筆畫的需要,就必須作細致的描寫。

有時我們在畫面上需要多朵花聚在一起,寫生收集素材的時候,就要有正面的、反面的、側面的、斜 面的;有完整的花朵,也有被枝葉遮住一部分的花朵,既有小花蕾,也要有將綻的大花蕾。

葉子也是如此,除了成葉外也要 有嫩葉及嫩芽,並注意陰陽向背,大小穿插。枝幹也要有主幹 、支幹之分,以及在在畫面上的姿態和疏密。

以上這些都是我 們在針對目的寫生收集素材時,首先要注意到的問題。

雖然花鳥畫不像山水畫常有移動視點的表現法,通常視角比較穩定,但我們觀察時可運用移動視點的方法,選取最美 角度寫生,並注意花、枝、葉的大小比例。

畫花朵可從花蕊花 瓣入手,通常先畫最完整、最前面的一瓣,再四外擴展,花瓣 太復雜的可進行概括,要注意其造型美。

畫葉也是如此,除了 注意葉序、結構之外,也要注意仰、垂、向背與疏密、前後葉的變化,最後畫枝幹,大幹還要畫出皮紋,如梅花的大幹要蒼老、皮紋要斜皴,小干要挺拔有力,桃干皮要橫皴,松干皮要鱗皴,紫薇花干皮較光滑等不同種類的枝幹特點。

花卉的寫生,宜從折枝花卉開始,折取花葉易於入畫的一枝,插於花瓶中詳細觀察,花蕊被遮蓋的也可撥開,研究細部結構。

對於簡單的折枝熟悉後,可以選取整株花的一角來嘗試 或全株花的寫生,由於枝葉復雜,須選擇適當的角度,並做大 幅度的刪減或調整。

總之花卉的寫生並不是畫植物的插圖或說明圖,需主觀的取捨與美化,並強調意趣的表現。

鳥類的觀察

禽鳥在中國畫中又稱為「翎毛」,可區分為水禽與山禽兩 大類,依其生活習性,又可分為涉禽、游禽、猛禽、攀禽、鳴 禽、雉禽等類,各類的特微與習性如下:

(一)涉禽:棲於淺水中捕食魚蝦,它的'嘴、頸、腳都很長。例如鶴、鸛、鷺鷥等。

(二)游禽:喜歡在水中游泳,嘴扁平,腳短,趾間有蹼,多 捕食魚蝦和小蟲。例如海鷗、野鴨、鴛鴦、雁、信天翁 等。

(三)猛禽:雙翅強而有力,嘴形如勾,腳夷尖銳,性情猛悍 ,專門捕食小動物。例如鷹、鷲、鶚、隼等。

(四)攀禽:多數上嘴鉤形,下嘴較短,足趾二前二後,能用 夷攀抓在樹幹上。例如鸚鵡、啄木鳥等。

(五)鳴禽:喜歡鳴叫,一般小鳥多屬此類。 例如維、鶯、畫 眉、伯勞、黃鸝、八哥等。

(六)雉禽:屬於棲地類禽鳥,身體較大毛色美麗,尾長,嘴 形與雞類似,多生長於山林矮木叢中。例如雉雞、錦雞 、長尾雉、孔雀等。

禽鳥是卵生,故其身體(不包括頭、頸、腳、尾等部位)呈蛋形。因生活環境與習性不同,其嘴、腳翅及尾也各有不同的比例與特微,一般而言,水禽(涉禽、游禽)大多嘴長而尾短,山禽(鳴禽、攀禽、雉禽)大多嘴短極尾長,嘴勾者食肉,細尖者食蟲,嘴長者食熊蝦,食殼者嘴粗而厚,成圓椎形。能長途飛行的鳥翅膀大都較長,且發達,水禽中多長頸者, 以便迅速出擊,啄夾魚類。

此外如頭形、眼精的顏色及 位置的高低,各有不同,也須把握其特微。

鳥類遍體生長羽毛,細密的綿羽有保溫的作用,此外也有 半綿羽,以及許多形狀不清楚,層次繁多而疊列成一大片的感 覺。另一種是羽片形狀較清楚,如翼、尾的羽毛,皆有詳細的 名稱,應仔細觀察不同部位的羽毛形狀及其疊列的關系,以求 熟悉鳥類羽毛的組織與秩序。

此外尚須明白禽鳥的雌雄,禽與獸絕大部份都是雄的較美 ,少數雌雄的羽毛一樣,但是雌鳥總比雄鳥略小,鳥的翼及尾 ,超左或超右是雌雄相反;雌鳥的右翼及右尾翼在上,雄鳥的左翼及左尾羽在上。鳥類的喜、怒、哀、驚,表現在翼、尾及 姿態上,亦有不同。

鳥類的寫生

鳥類除了結構復雜外,又活潑善動,要以真鳥直接寫生, 對初學者是一大挑戰。

剛開始不妨寫生鳥類標本。畫標本的優點是可以從各角度詳細的觀察細節,甚至重要羽毛的數目也可 慢慢的數清楚,尤其是畫工筆翎毛,標本的觀察助益頗大。然 而畫標本的缺點是容易畫出動態生硬呆板,甚至形狀比例失真的作品。

標本雖從真鳥剝制而成,但經人工填塞棉花於體內, 容易變形,鳥的眼珠亦不依類別的不同而變化,通常裝上統一 的人工替品。張開的翼及腳都家鐵絲支撐重量並維持形態,往 往因為製作者疏於觀察及技巧不足,而使關節變化失真,生硬 挺直,或重心不穩,羽毛凌亂等缺點。

初學者了解這些極可能發生的症狀之後,不妨比較鳥類的參考書籍圖片,或前往鳥店 、動物園甚至野外觀察,並可藉照相機的功能,凝固瞬間的動作,作為寫生的輔助參考資料。

作過鳥類標本觀察之後,即可嘗試籠中鳥的寫生。最好到 鳥店選購一種平時熟悉而溫 馴的小鳥, 最好價格不要太高,又容易飼養者,作為寫生的對象。首先要觀察其各種動態,如 踏枝、啄飲、搜翎、欲升、欲降、鳴啼、縮頸、飛翔..,等不 同的動作,並將其特徵記憶下來。

寫生之前不妨仔細的觀察, 並發現它最常重復出現的動作,或持續最久的型態作為寫生的 選擇,以鉛筆或毛筆做速寫,鳥的姿態改變時不妨依記憶修補 ,或等待其出現相同動態時,再迅速掌握,如做詳細的描繪較 費時,需耐心的畫畫停停,分幾次描繪完畢,而創作時最好也能經常觀察,才容易捕捉到禽鳥的神態。

籠中鳥的行為動作與在大自然中的秦鳥略有不同,就如同 在監獄中的人和外面自由人的表情動作有別一樣,為了表現『好鳥枝頭亦朋友』的自然情趣,了解每一種鳥的生活環境與棲息之態,最好到山林野外做實地的觀察,配合望遠鏡賞鳥更佳。

每一種鳥的習性與姿態不盡相同。如燕子與鴿子是不站在樹枝上的,鶴與鷺鷥是拳一足而睡,烏鴉與喜鵲的動態絕不相同,若不仔細觀察,張冠李戴,舊部合乎物態,物理與物情。

此外鳥類棲宿或非翔時,頭必迎風、如背著風、羽毛必定掀起來, 這也應該注意到的現象。

速寫時可先畫出鳥的主要形體(蛋型)在根據頭部的動態(如伸頭、縮頸、扭轉等)添加頭部(頭部大致也成蛋形),再添加翅、尾與足部。爪在平地時需踏的穩,在枝上需抓的緊。非翔實縮頸則展足,縮足則展頸,不可兩者同時伸展。最重 要得是身體要有重心,型態力求生動活潑,才能表現出生命力。

白描畫法

白描畫法是指以墨線描繪物體,不著顏色的畫法。

在人物、畜獸畫方面也有白描畫法,譬如兩幅最早的戰國楚墓出土的帛畫,即以白描法表現,我國古代稱之為「白畫」,下圖是壽平的《水仙圖》,即以白描畫法,洋溢著樸素而細致的水墨韻味。

白描畫法以線條為主,也可渲染淡墨。畫線條時,要使筆墨結合形相的特質,筆法的轉折頓挫,線條的粗細濃淡,皆要以所表現對象的質感或特色為依歸,譬如以較細較淡的線條畫花瓣容易表現出其嬌嫩柔軟;以較稍粗稍濃的線條畫葉與枝梗,較易表現其硬而厚的質感;以略乾且下筆、收筆皆虛的細線條畫禽鳥的羽毛,較易表現羽毛蓬鬆而柔軟的感覺。

中國畫是線條的雄辯,尤其在白描畫中,線條的優劣是一幅畫成敗的主要關鍵。

白描畫運筆宜以中鋒為主,用筆的壓度和速度要均勻,鉤出的筆線要有「外柔內剛」的效果,力量要涵蓄在內,不宜顯露於外;缺乏涵蓄的筆墨,不耐久看。鋒芒過多、力量外露都容易表現出一種霸悍的氣象,有時尚可減低某些花卉、禽鳥的美感,故白描畫的線條要「寓剛建於婀娜中。

此外運筆的速度不宜太快,也不宜呆滯,務必要有「無往不回」之意,腕力氣力一定要送到頭,止筆向上提時,也不可 輕率潦草。至於在花卉白描方面,依據吳學讓教授提供的示範有三種主要的線條:

一為起筆停筆(一字描),適於畫葉梗、竹乾等。

二為釘頭鼠尾描,適於畫葉筋、葉片等。

三為連續弧 線描,適於畫花瓣。

畫鳥的順序是先畫嘴的當中一長筆,再畫上顎和下顎各一筆,再依次畫眼圈、點眼、頭額、背、翼、胸、腹、腿、爪、補尾。畫細毛的線條落筆與收筆較輕,中段略粗,若落筆太重,不易表現出羽毛的質感。

雙鉤填彩畫法是用線條鉤描物象後在填色的畫法,又稱鉤勒填彩法或雙鉤設色法,是從白描的基礎上染色彩而成。

它的起源甚早,馬王堆西漢墓出土的帛畫,已見此種畫法,五代 畫家黃筌是雙鉤填彩法的代表性畫家,其線條纖細,賦色艷麗 ,是北宋院畫花鳥畫法的主流,另有江南的徐熙,也用雙鉤填 彩法,但風格野逸,較注重線條的趣味及墨韻,後世的花鳥畫 家 ,用筆多取法徐熙,用色取法黃筌,並兼取兩家的神似逸韻。南宋吳柄的《竹雀圖》,是以雙鉤填彩法表現的例子。

畫雙鉤填彩法應選擇熟紙 (紙) 或絹,先用墨線雙鉤白 描後,准備兩只羊毫筆作渲染,一隻蘸色,一隻沾清水,要先練習一手執兩只筆,並能靈活交換。

設色時顏色要淡,應多染幾次,將花、葉內側(或中央 )的顏色以清水筆推染至邊緣 ,清水筆內的含水量要適當,水太多會留有痕跡,太乾則渲染不開。

渲染完後,如原來的墨線已經模糊不清,可用重色在重 鉤一次,鉤一次,稱為「勒」,同時也可從畫紙背後托染,使 畫面的花葉顏色更加濃厚、均勻。花卉渲的方法有三:

(一)先後染:先將花朵的顏色最淡的顏色底(既平塗打底)再用其他顏色分染,通常白色、粉紅色、淺黃色的可花先用白的粉底,在用淺綠、洋紅、藤黃等色分染。 葉子可先用草綠底,再用花青分染。

(二)先染後:紫紅色或深紅色的花卉,可先用花青(或淡墨)自內側向外分染後,再紅色,染葉也可先用花青(或淡墨)分染後,再草綠。

(三)接染畫法:譬如粉紅色的荷花瓣,尖紅,根部稍帶淡綠色,可先用白的粉底再用洋紅由尖向內分染,並立即用淡綠色由內向外分染,在水份未乾前接合。局部蟲蝕的破葉,亦可用接染法。

與禽鳥的賦采法略有不同,首先白描後以淡墨分染,然後以顏色第二次分染,干後第三次鋪色,接著第四次梳毛,第五次鋪色梳毛(絲毛)是化翎毛(或畜牲)所常用。

為了強調羽毛松軟而細密的感覺,梳羽毛法的原則是淡色羽毛用深色梳,深色羽毛用淡色梳。

沒骨畫法

沒骨畫法是不用墨線鉤勒、直接以色彩繪畫物像的畫法。

沒骨畫法相傳為北宋徐崇嗣所創,此後畫者極少,清初的惲壽平是復興此畫法的大師,影響近代甚大。

沒骨畫法也以使用熟紙較恰當,因不用墨線,故以留白的「水線」來曲分前後葉或花瓣與花瓣之間的關系,有以白當黑 的味道。沒骨畫法也可細分為幾種表現方式:

第一種較工細如雙鉤蠆填彩法,只是略去雙鉤的墨線,靠色彩的層層加染而成。

第二種畫法略為疏放稍帶寫意的筆意,直接以色彩點染,一次完成。第三種畫法是先工整色,未乾前以其它類似的色彩 點染局部,類似破墨因為使用熟紙,故產生半融合效果或略帶斑駁的色彩變化。

一般而言,白描畫法、雙鉤填彩畫法與沒骨畫法機皆屬於工筆畫法的范疇,應注意其形態的完整與結構的清楚。

初學者在畫前可先鉤一張同尺寸的速寫稿,置於畫紙下,則構圖、形狀有個依據,能專注色彩與運筆的趣味,無論以那一種發方法畫花、葉,色 彩皆要有濃淡的變化,一隻筆沾清水,以便分染。亦可用「先後染」的方法,追情求更豐富的色彩變化,但設色不宜太濃 、艷,總以淡雅為尚。

染完色彩,等待乾後再鉤勒葉筋、絲花或 加畫花蕊,增補細部。

寫意畫法

寫意畫法是指用單純而概括的筆墨來表現對象的精神意態 ,是不求形似求神似的畫法。

依據畫史上的記載,唐朝吳道子所畫的嘉陵江山水或王洽的潑墨,可能已具有寫意的形態,傳世的畫跡中北宋蘇軾、文同的墨竹,釋仲仁的墨梅已經可以歸入寫意畫法中,到了明末的徐渭,更以豪放筆墨,在宣紙上畫出淋痛快的大寫意,如下圖是徐渭所畫的「牡丹蕉石圖」。八大山人、揚州八怪及金石畫派都給寫意花鳥畫拓展了不少的領域。

寫意花鳥畫法多以「點垛」或「點簇」的技法,可細分成 鉤花點葉法、小寫意法、大寫意法等數。

畫寫意適宜選用生紙,可單獨用墨色來畫,亦可用數種顏色來畫。筆內先含調好淡色,再礁深色於筆尖,也可先可先礁深色再蘸清水來畫,每一筆都要有深淺的變化,使用生紙容易化開,才能產生乾、濕、濃、淡的不同效果。

總之寫意畫法雖有所謂「意到筆不到」之說,形式簡略或形象不精確都不需計較,然而要將寫意畫法畫得好,仍須先在 工筆畫法中多下工夫,多觀察寫生,才能發揮筆簡而意足的特點。



;

2. 工筆花鳥畫線描基礎

我們在學習時,一般從臨摹開始,以掌握工筆花鳥畫的繪畫技法。也就是先跳過整體構圖,從線描稿的繪制技法開始學習。

一、工筆花鳥畫線描基礎

工筆花鳥畫的線描既是工筆花鳥畫的造型基礎,又是工筆花鳥畫重彩。淡彩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從敷色作品中獨立出來的藝術形式。純以線條來完成,要求線條的結構要嚴謹,准確並富於變化。

工筆花鳥畫精品

1.工筆花鳥畫常用的線描類型

勾描法是中國工筆畫最基礎的技法之一,以筆勾勒物象的外輪廓線, 也叫描法,勾描的單色線稿在工筆畫中稱之為線描。因為傳統中國工筆畫以線造型的特色,因此不管是何題材,都少不了勾線。 《繪事指蒙》載有「描法古今十八等」。 從古今描法中總結了十八種描法,就是我們常說的「十八描」。

線描圖

其中工筆花鳥畫中常用的有以下幾種。

釘頭鼠尾描:用筆中鋒,起筆按下產生的點如釘頭,收筆漸細,形如鼠尾,故得名。起筆釘頭和落筆鼠尾的這一特徵,使線條既頓挫有力,又靈活婉轉。

線描基礎 釘頭鼠尾描

高古游絲描:線條用筆尖中鋒畫出,平穩移動線條流暢,粗細如一,如「春蠶吐絲」,連綿蜿蜒,含蓄、飄忽,使人在舒緩平靜的聯想中感到雖靜猶動。東晉畫家顧愷之常用此法,他的《洛神賦圖》和(女史箴圖》就是典型的游絲描。

線描技法 高古游絲描

鐵線描:中鋒運筆線條勁挺,轉折時稍微回頓有方折之感,如鐵絲環彎,因此得名。它體現了書法中骨法用筆之遒勁,適合描繪質地較硬的物體。

線描技法 鐵線描

柳葉描:線條如柳葉迎風,因此得名。其線條輕盈靈動姿態婀娜,能夠使畫面呈現出一種清新靈動的美感。

線描技法 柳葉描

2. 如何執筆、用筆勾勒線條

白描的執筆方法:要指實掌虛(拇指、食指、中指夾住筆管的中上部;無名指抵住筆管的下部;小指抵住無名指)。勾短線時,手腕「挫」動運筆;勾中、長、線時,以肩或肘為軸心運筆。

如何勾勒線條

白描的幾種用筆方法:

中鋒用筆:即筆管垂直於紙面,筆鋒在線條的中間運行。其線條粗細均勻,圓厚有力,適宜勾勒花卉

及葉片。

中鋒筆法

側鋒用筆:即筆管側傾,行筆時筆鋒側向一邊。其線條粗細不均,變化豐富,是中鋒用筆的輔助筆法。逆鋒用筆:即筆鋒在前,筆管在後推筆運行。其線條粗澀、斑駁、蒼勁有力,適宜勾勒坡石、老乾等。在具體勾勒一根線條時,要講究起筆,收筆。我們稱一條線的開頭在用筆上叫起筆,線的結尾叫收筆。起筆時,要逆入藏鋒,不讓筆鋒外露,將筆鋒「藏」於運行的線條中。收筆時,要回鋒,把筆鋒向來的方向收回。即所謂「無往不回,無垂不縮。」這樣勾勒出的線條才含蓄有力。

以上便是工筆花鳥畫線描基礎,你掌握了沒有?歡迎大家留言,謝謝!

3. 工筆畫入門技巧(3)

用色方面

我覺得還要談的是:色彩種類、色彩性質、色彩用法、色彩的對比作用,就我個人所知的,介紹如下:

(一) 色彩的種類:

分植物色、礦物色、動物色三種。(現有的所謂「化學色「,我不懂,無從談到)。 植物色:藤黃、花青、胭脂、黑墨等 礦物色:硃砂、朱 、赭石、鉛粉、鋅太白、石黃、頭二、三、四青、頭二、三、四綠、杯金、杯銀等。

動物色:蛤粉、調色用的黃明膠。據說西洋紅是動物色,究竟什麼原料我不了解。

(二)色彩的性質:

紅、朱紅、金黃、黃等顏色,熱烈明快,稱為熱色;紫、蘭、綠、黑、白等色,皆為暗調子,稱為冷色。善於用色的,冷色也可以使其明快,熱色也會使其灰暗。問題在於互相配合適宜。比如畫大紅花朵,用色達到飽和程度,那麼花朵周圍的綠色的葉子,就不能再使其達於飽和,宜淺為佳,如花朵紅色的面積大,則花葉綠色的面積要小。總之,兩色相鄰,不可面積對等,也不可濃度對等,如或對等,則全畫面是冷是熱、糊里糊塗,缺乏重點,令人產生悶氣。就如一個人吧,上身穿大紅襖,下身穿條大綠褲子,深度相等,面積相等,就不協調。本來在一幅畫里,各方面都要求對比的,但以大紅比大綠,就顯得火氣和土氣了。再如畫白色的花朵,周圍葉色,就要盡量重,用綠色的葉子,不夠對比,用青的葉子,也不夠對比,就用上黑色,雖然與真的葉子不一樣了,但看起來花朵突出了,就使人有明快的感覺,這就是說色彩的性質本身的冷熱是絕對的,但善於調配者,其變化無窮,則又是相對的。因此,冷與熱、熱與冷,性質也會變化的。

(三)色彩一般知識:

1、一般色彩,粉劑的現浸現用,管裝的現擰現用,特別是摻了的色彩或本身膠性大的色彩,浸久了容易變質,或變成細黑小顆粒狀,或變成粘糊狀,就不好用了,勉強用了也很難看了。因此,調色盤子應該經常洗凈,色彩是現制現用,用多少,擰多少。

2、西洋紅(西紅),粉劑的(真西紅過去是小瓶裝的)現浸現用,浸時有不溶解現象,必須略加點鹼粉,切不可多,多了紅色容易變紫,裝裱時又容易跑色。為了防止襯時跑色,畫好後,應該使礬水在西紅花朵上罩染一遍。 現在國畫色,都以曙紅代替西紅,原料是否一樣,我不了解,不過看起來,名稱都叫曙紅,出自不同廠的,顏色就不一樣,這倒無妨,作畫的根據需要,還應與別的色彩相調,問題在於持久性如何,尚待研究。 現在的管子曙紅,用多少,擰多少。如果剩下的下次加水再用,既調不開又不鮮明。

3、朱 硃砂。用這兩種顏色,畫好後等幹了,必需罩染很淺很淺的曙紅水,或罩染很淺很淺的藤黃水,不然表面上好象有層白黴,使本身色彩,再壓多層,也是不行,用在生宣紙上,這種現象很嚴重,而在熟紙絹上,就好一些,不過也得罩染為好。

4、藤黃:以筆管黃為最好,特別需要現泡現用,泡好後一、兩天尚可,如三、五天後,就會粘成漿糊狀,干後再泡,就成石塊,不能再用了。現在管子藤黃,現擰現用,很便當,但不知什麼性質。可能不是藤黃製成的,因為藤黃於水中浸久了,是要變質的,這種管黃延年不延年不知道。宋代的花鳥畫中,多用石黃(屬礦物色)經久不變,藤黃用後,時間長了,就成赭石,就不是黃的,所以藤黃這種顏色,以少用為好。只有在不得不用的情況下用之,如點花蕊,畫黃花時,用的越淺越好,深處加點朱紅,或加用石黃,才能經久不變。藤黃大有毒性,不可入口。藤黃不能用熱水浸,容易硬化,應該浸以涼水。

5、礦物色:包括石綠、石青、硃砂、鉛粉等。都應該臨用現加水,若用剩下的,應該多加清水將膠性提去,再用再加水。現在管裝的石青,石綠很多不是礦物色,很多效果很差,最好還是用真礦物色。 用礦物色一次不能用太深太厚,而是畫一次幹了再加一次,層層加上去,至滿意為止。不過每一次干後,就得罩礬水,否則第二次加色,前一層色就會掉下來,弄得不幹凈。 用礦物色,一般地必須打底色。石青、石綠用黑墨和花青打底色,硃砂用胭脂打底色。用礦物色,干、濕、厚、薄分層畫去,弄得好效果極好,用得不好,往往適得其反。如:用鉛粉畫白雞,勾好墨線輪廓以後,薄薄的平塗一層白色的粉末,干後局部加重,再干後,用厚白色的粉末剔毛羽,這樣就很有質感。 用礦物色,青、綠如不打底色,不但顯得輕薄,而且不易均勻,反而難看。

6、杯金:杯金是真正的金粉,不可入口,弄到肚裡很危險。畫工筆仕女多用之,工筆花鳥帶裝飾性的有時需要。臨作時筆上蘸膠水再蘸金粉,用完後,杯中金粉有了膠,過後加清水提去,筆上的金粉也洗到杯里去。用後如不將杯內膠水提去,下次再用金粉就黑了。用銀粉也是這樣。金粉有赤金粉與黃金粉兩種,每種又分深至淺三等,工筆花鳥畫中如用之畫孔雀尾,絢爛可觀。

7、花青:浸泡用三至五日,時間長了,不好用,質量好的,還是小塊狀的,現在管色,太鮮不穩,用時需要多加墨色。

8、胭脂:在工筆花鳥畫中,是決不可少的色彩,起到筋骨的作用,過去錫盒的胭脂最好,現在難買到,色彩穩重,以後有所謂「洋胭脂」,色太鮮,用之不甚協調,現在的錫管尚好,惟用時應少許加墨為好。在工筆花鳥畫中葉子暗部和勾勒葉筋,非用胭脂不可。它可以使整個一幅花鳥畫提起精神來。

9、粉劑的石青、石綠。浸泡以前,最好加點耳髓研進去,細顆粒狀才容易溶解。

10、鉛粉:畫在紙上時間長了,容易變黑,叫做返鉛,使雙氧水塗一塗,黑了就馬上變白,現在用鋅粉,是不會變黑了,可是鋅粉,怎樣用也嫌單薄,總是不如用鉛粉的效果。特別是點花蕊,鋅粉立不起來,真實感就很差了。因此,用色時鉛白、鋅白,最好同時籌備,先用鋅白,而後用鉛白提染,顯得層次清晰,效果更好。然點花蕊時如把鋅白的膠性去了,也可點出凹窩窩來,干後罩藤黃,缺點是時間長了容易掉下。

11、畫鳥眼、獸眼的瞳孔,不管怎樣濃的墨點出來總嫌不黑,那麼應干後點上一點花青就神采十足了。宋趙佶於鳥的眼上點生漆,效果極佳。總之,一切好的方法,都從藝術實踐中創造出來的。因此,我們學別人的不要忘了大膽的創造。

12、畫柳樹老乾,墨加花青;梅花老乾,墨加藤黃;桃樹老乾,墨加胭脂;梧桐樹老乾,墨加草綠;一般樹干,墨加赭石(我 個人的習慣是墨加朱 )。畫老樹干,不管是墨加什麼色,最後都得用淡草綠局部的提染一下,才有生氣。

4. 中國工筆花鳥畫的技法是怎樣的

起稿,先以木炭條定出大的運動線、簡略的布局安排以及結構處理,後以鉛筆詳細地畫出各局部的具體結構與動態,要交割清楚,不可含糊。鉛筆稿按正稿要求勾成重墨線,然後把鉛筆線擦掉,即為底稿。制正稿時,將熟絹或熟宣紙蒙在底稿上。用宣紙輕輕擦一擦,以便容易落墨。一般情況下,淺色花以淡墨勾,深色花及葉子均以重墨勾。分染時可用兩支筆,一支蘸色,一支蘸水,分染要適當留出空白處,以顯示下一步驟統染的顏色。如染遍數較多,中間可夾染一次膠礬水。罩染也稱統染,一般情況下,把所需要的色調好,要輕、要勻,染的次數不宜過多,最直反復塗抹。整理,它主要是收拾畫面,調整關系,其中包括點花蕊。工筆勾染的點蕊,一般叫「立粉」。花蕊的顏色要濃,點的粉要立得住。點蕊的原則是淺色花配深色花蕊,深色花配淺色花蕊。其目的在於造成色彩的明度反蓋,起到點睛的作用。

5. 工筆畫入門技巧

工筆畫入門技巧

工筆畫往往給人一種恬靜淡雅的美感,現如今學習工筆畫的人數也是與日俱增,那麼學習工筆畫入門有什麼技法呢?下面我帶大家了解一下。

一、技巧部分

1、分染:工筆畫繪制中最重要的染色技巧。一支筆蘸色,另一支筆蘸水,將色彩拖染開去,形成色彩由濃到淡的漸變效果。

2、統染:在繪制工筆的過程中,根據畫面明暗處理的需要,往往需要幾片葉子、幾片花瓣統一渲染,強調整體的明暗與色彩體系,稱為統染。

3、罩染:在已經著色的畫面上重新罩上一層色彩並局部渲染。

4、提染:染色接近完工時用某種色小面積、局部提亮或者加深畫面稱為提染。

5、烘染:在所描繪的物體周圍淡淡的渲染底色用來襯托或掩映物體。

6、點染:用接近寫意的筆法,一筆蘸上深淺不同的色彩在畫面上連點帶染,取靈動之意。處理背景或小型花卉的時候時常用到方法。

7、斡染:將一塊色彩向四周染開。畫仕女臉頰的紅暈時即是採用此法,工筆牡丹的繪制中也會用到。

8、醒染:在罩色過後色彩略顯發悶的畫面上用淡淡的深色重新分染,以引出底色部分,重新使畫面醒目。

9、復勒:設色完成以後,用墨線或色線順著物體的邊緣重新勾勒一次。

10、水線:工筆畫常用手法之一。工筆設色中遇到物體的邊緣或者線條的時候,經常會採用留一道亮邊的手法來區分局部色彩或用來保留線條或用來體現物體的厚薄程度,這條亮邊就稱之為水線。同時,保留水線也能較好的體現出工筆國畫所獨有的裝飾趣味。

11、立粉法:點花蕊的重要手法之一。長鋒筆飽蘸粉黃(藤黃+白色),也可略調一點膠進去,色彩的濃度要非常大,同時豎立筆中鋒,緩慢點出蕊的形狀,濕潤時色彩會高出紙面1毫米左右,等待幹了就會形成兩邊高中間凹的視覺效果,很有立體感。

二、色彩部分

1、草綠:約70%花青+30%藤黃調配而成,畫工筆花卉的葉子最常用的色彩之一。

2、汁綠:約80%藤黃+15%花青+5%朱磦調和成的嫩綠色,常用來作為反葉的底色和嫩

2、葉的底色。

3、老綠:草綠中微加墨或微加點胭脂,常用來罩染處於暗部的葉子色彩,薄薄的老綠也可用來渲染反葉。

4、檀香色:約70%藤黃+20%朱磦+10%三綠調配而成,加大量水以後常用來刷背景,也可作為嫩芽和托葉的底色。

5、米黃:約70%藤黃+30%赭石,主要用來刷背景,在重彩畫的繪制中打一層米黃底色容易取得色彩和諧。

6、三綠:石綠+白色而得,白色加的越多則就變成四綠、五綠等。三青、四青等色彩也是同理。

7、老赭:朱磦+墨調和而成,接近熟褐色。常用來提染枝幹或提染葉面被蟲咬蝕的部分。

8、胭脂水:胭脂色+大量水調和而成。主要用來復勒線條,曙紅水、花青水等說法同理。

用色

(一)染色方法

在花鳥畫中,用色是最為重要的一環。以我個人經驗,總結為十二種具體方法。即:潤染、褪染、分染、提染、背染、干染、調染、罩染、渲染、襯染、點染、濕染十二種,說明如下:

1、潤染:又叫沖染,主要用於工筆花鳥畫。在畫花瓣上,可以同時使用三支筆,一支筆按需要調好水粉,原則上是「水要飽滿」、「粉不要多」,另一支是干水筆,再一支是調上色的筆,(按需要調上或紅或紫等色)。畫時先用色筆在一個花瓣的根部點一塊,邊沿的凹處點一些,不等干馬上將另一支水粉筆沖染進去,如嫌太多,則可用干水筆略吸一吸,但筆毛不可接觸畫面,以免影響她的自然靈活的味道,而現出機械的筆道道。這樣畫,幹了以後,花瓣的邊沿,顯出一條深深的線,比之單純勾線自然而巧妙得多,整個一朵花畫完,幹了以後,可以於瓣根加點重色醒醒清楚。這種畫法,能把花朵的質感充分表達出來,弄得好,實可以說比真的還美,達到「妙造自然」的程度。小朵的花,用潤染法最好。

畫花葉時,可先使花青調藤黃成草綠色點染,趁其沒干,馬上以礦物色三綠點藤黃沖進去,水分不能少了,干後再以草綠色提染,也得自然之妙。另外,在花卉的嫩枝幹上也可以用這方法。花鳥畫家陳之佛的作品,潤染方法很妙,極為典型。初學時先勾線而後如此著色,效果很好;熟練以後,不勾線,單用沒骨潤染,效果更好。清代惲壽平的沒骨花卉,基本上是用這種潤染法。就是礦物色用的很少,我們如能盡量使用好礦物色,那就更漂亮了。這種潤染方法,根據不同需要,有時可以沖水,有時可以沖粉,有時可以沖其它的水色。也可以在一片花葉上,先使植物色草綠畫出來。而後,局部地用不同的水或水色沖之,有變化無窮之妙。

2、褪染:也是一手操用三支筆,一支調深色,一支調上淺色,再一支清水筆。畫時先使深色於瓣根部畫起,接著用淺色往外褪,再接著用水筆褪到瓣邊,呈現出由瓣根到瓣邊從深到淺的漸變關系。這種染法的主要需要注意的是,盡量要求均勻,不露筆痕。適用於大花瓣和大片花葉。「勾勒填采」畫法的工筆花卉,不管花葉花瓣,在打底色時,都是用這種褪染的方法,干後再用罩染的方法。褪染,是工筆花鳥畫(三礬五染,簡稱礬染)著色的第一次工序。

3、分染:就是「分層著色」,也就是傳統技法「三礬五染」,簡稱「礬染」。實際上,並不一定礬三次,染五次。礬的目的與作用,主要是防止在第二次著色時把第一次著了顏色泛起來,那就非但不起好效果,特別會把顏色搞臟了。尤其是在前一次用過了的礦物色上,需要加深染顏色時必須先礬,干後,再加染,當然,這方法也不是絕對的,如你的技法很熟練,加染時能於一筆而過,不需重復,使前一次色泛不起來,那就是不用礬,礬多了,往往使畫子「死板不活」。

分染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先深後淺,以淺壓深」;一種是「先淺後深,以深壓淺」。皆指工筆花鳥畫法而言。「先深後淺,以淺壓深」的具體畫法是:譬如畫大紅花朵,第一遍先用黑墨或花青於勾好線的花瓣根部開始染墨,逐漸退染下去,到瓣中間就淺到沒有墨色了;等干後,染第二遍色,是用硃砂從瓣邊向瓣根由深到淺染下去,淺到瓣中間看不出色來為止;再干後染第三遍色,用曙紅平塗,不可太深;再干後染第四遍色,用深曙紅,從瓣要由深到淺褪染一遍,共四遍,基本上就行了。不過如是起絨的大紅花朵,則在第一遍墨色打底之後,還需要按墨色深淺,加染頭青,等頭青幹了,還得罩礬水,是為了將石青鞏固住,不使加染時泛起來,這樣就增加了兩遍染色,共六遍。如絨的味道不夠,就得再加染曙紅至七遍八遍,直到夠味為止。全過程就叫「礬染」的用色方法。勾線的是這程序,不勾線的也是這程序。

6. 工筆花鳥的作畫步驟

1、用中墨勾出眼眶、嘴、翅部、尾羽和腳爪,其他部位用淡墨勾勒。

2、用中墨分染嘴、眼先、喉部和臉後部的黑色斑塊,以及翅部覆羽、飛羽和尾羽。淡墨分染頭部、背部、腰部及上尾筒。在背部用重赭墨分染斑點。

3、用淡赭色分染眼睛、頭部和翅拐處,赭褐色分染背、翅、尾和胸部。

4、用白粉提染面頰、胸腹部和上尾筒。嘴角處分染淡黃色,腳先用濃白粉立粉,干後用赭黃色平塗。用焦墨點出瞳孔,留出高光,用白粉提出。最後用重赭墨按結構進行分組絲毛。

中國工筆花鳥畫的藝術特色精於形象而意味橫生,這是一幅優秀的中國工筆花鳥畫最基本的要點。因此,這就要求中國工筆花鳥畫畫家,能有「度物象而取其真」,有「物之華,取其華,物之實,取其實」的塑造能力。無論是鼎盛時期的兩宋工筆花鳥畫,還是後來的工筆花鳥畫歷史,都是把真切具體的形態描寫與意境表現放在重要的地位。不論紈扇

主要表現手法

白描法:白描法是工筆畫手法的一種。純粹以墨線來塑造對象,自然對線條的要求十分嚴格,其筆法自古有十八法。花鳥畫白描要求線條遒勁生動、墨色明潔滋潤。在造型上要求結構嚴謹,對線條的疏密、畫面空白也要十分精意。

白描烘暈法:白描烘暈法一般用於白色花朵與淺色調畫面。在白描的基礎上,用花青、赭石或淡墨在物象周圍烘暈。注意這種暈法從濃到淡要逐漸變化,要掌握水分,不要留下水漬與筆觸,有烘雲托月之感。

工筆重彩法:工筆重彩法主要是以色彩為表現手段。它在墨線勾好的基礎上,運用「三礬九染」的渲染方法,以多種顏料多層次積染而產生渾厚華滋的畫面效果。它的藝術特色是華麗典雅,有富麗堂皇的效果。

工筆淡彩法:工筆淡彩法著染基本上選用顏料屬植物質,如花青、藤黃、洋紅、胭脂等等,不用石青、石綠、硃砂等礦物質顏料(但在實際創作中也有局部使用的情況)。它的基本特徵是色調秀麗淡雅,清新明朗,比較強調線條本身的藝術魅力,給人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的藝術品味。

點染法:點染法實際上是工筆渲染法與沒骨法的結合。此種方法用筆變化豐富靈活,既能達到工筆細膩效果,又能避免反復加染易刻板的毛病。這種方法具有筆法豐富、色彩自然的優點,用於表現水邊植物較好。勾勒法:這是從寫生提煉得來的線條,用清墨勾出形象的輪廓,然後著色,畫完後再用重色或用重墨線重復原有輪廓。這線不單是代表輪廓,還要表

達出花葉翎毛等質感,使得形象更加生動明快。唐、五代和宋代多用這種技法,後來的民間畫家仍用這種方法。< p="">沖水、沖色法:沖水、沖色法是在墨線白描的基礎上進行,其長處在於變化生動,偶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表現像棉花、莢蓉花花脈比較明顯的花卉時效果尤佳。棉花、芙蓉可在花瓣尖用紅色向瓣根下染,汁綠則從瓣根向瓣尖染,趁色尚未乾時用白粉勾花脈,讓白粉與原有底色自然滲化,待花干後再稍加修改。這時,花脈時隱(白粉融人底色之中)時現(白粉仍保持),變化豐富自然。畫葉子也—樣,用綠、深綠畫好葉子,後用石綠、石膏按畫面需要沖入原底色中,使其自然滲化,特別是畫小草及小菊花之類題材時用此方法效果更好。

填勾法:填勾法又叫「雙勾廓填」。從寫生提煉得來的線條,用重墨雙勾出形象的不同質感,並在此基礎上填色。這雙勾法和前面所說的「勒」法完全一致,不過「勒」法使用的線條不一定是墨,可以用比較重的顏色。雙勾是先用重墨勾出,然後再填色,這是它們的區別。這方法要注意的是色不侵墨,要保持墨線的流暢生動感。此法從唐、五代、兩宋直到元一直被普遍使用。兼工帶寫法:兼工帶寫法是指融合

工筆畫法與寫意畫法的優點,注重神態的表現和抒發作者的情趣。沒骨法:沒骨法(圖二)就是花卉不用雙勾,也不用勾勒作骨幹,分別用五彩來表達濃淡,輕重、厚薄。據說此法創始於北宋時的徐崇嗣。

7. 花鳥畫畫法訣竅

花卉的觀察 學習畫花卉,除了要多觀賞及臨摹古今名畫以外,還要對 實際的花卉深入的觀賞與寫生,了解花的枯榮及霜晴雨露中的情態,茲從花朵葉與枝乾等各部位簡述其結構與生態.

( 一 ) 花朵:花朵經常是畫面的主題,一般花朵包括花 瓣花蕊花托花萼梗等幾部份,花瓣有單瓣與重瓣( 復瓣 ) 之分,花形有離瓣合瓣之別,牡丹薔薇花等是離瓣的重瓣,梨花 木棉花等是離瓣的單瓣,牽牛花百合花等是合瓣的單瓣,大部 份的花卉都具有單瓣與重瓣的不同品種,譬如桃花芙蓉花水仙木槿梅花等,花蕊有長短多寡的區別,雌雄同株的花,大蕊小 蕊都在一起,雌雄異株者僅有小蕊,或僅有大蕊,有的花蕊較 明顯,有的較隱密,都需仔細的觀察,花萼亦因花的種類而異,如梅杏桃等五小瓣聚在一起,李梨垂絲海棠等五枚小瓣生長 在一長柄上,玫瑰月季等萼尖長,山茶萼像魚鱗等。

( 二 ) 葉:單葉植物從枝或莖長葉時,葉序有對生互生 輪生叢生等,復葉植物有的成羽狀掌狀鳥足狀,有的是二重復葉,形式更為復雜,必先了解其生長的規律,才不致在繁雜中 發生錯誤,葉有葉柄與葉脈,形狀有尖圓長短等不同的大小比例。

( 三 ) 莖枝:可分為木本草本藤本蔓本等, 木本枝幹挺 硬,有些相當粗狀,草本的莖大都較嫩,有的變成右旋或左旋的蔓延,有的還長有須狀的攀緣莖。

花卉的寫生

各種花卉在早晨或上午比較清新,生氣勃勃,是寫生的好 時間,寫生是為創作收集素材,如果是為了工筆畫的需要,就必須作細致的描寫,有時我們在畫面上需要多朵花聚在一起,寫生收集素材的時候,就要有正面的、反面的、側面的、斜 面的;有完整的花朵,也有被枝葉遮住一部分的花朵,既有小花蕾,也要有將綻的大花蕾。葉子也是如此,除了成葉外也要 有嫩葉及嫩芽,並注意陰陽向背,大小穿插。枝幹也要有主幹 、支幹之分,以及在在畫面上的姿態和疏密。以上這些都是我們在針對目的寫生收集素材時,首先要注意到的問題。

雖然花鳥畫不像山水畫常有移動視點的表現法,通常視 角比較穩定,但我們觀察時可運用移動視點的方法,選取最美 角度寫生,並注意花、枝、葉的大小比例。畫花朵可從花蕊花瓣入手,通常先畫最完整、最前面的一瓣,再四外擴展,花瓣 太復雜的可進行概括,要注意其造型美。畫葉也是如此,除了 注意葉序、結構之外,也要注意仰、垂、向背與疏密、前後葉的變化,最後畫枝幹,大幹還要畫出皮紋,如梅花的大幹要蒼 老、皮紋要斜皴,小干要挺拔有力,桃干皮要橫皴,松干皮要 鱗皴,紫薇花干皮較光滑等不同種類的枝幹特點。

花卉的寫生,宜從折枝花卉開始,折取花葉易於入畫的一 枝,插於花瓶中詳細觀察,花蕊被遮蓋的也可撥開,研究細部結構。對於簡單的折枝熟悉後,可以選取整株花的一角來嘗試 或全株花的寫生,由於枝葉復雜,須選擇適當的角度,並做大 幅度的刪減或調整。總之花卉的寫生並不是畫植物的插圖或說明圖,需主觀的取捨與美化,並強調意趣的表現。

鳥類的觀察

禽鳥在中國畫中又稱為「翎毛」,可區分為水禽與山禽兩 大類,依其生活習性,又可分為涉禽、游禽、猛禽、攀禽、鳴禽、雉禽等類,各類的`特微與習性如下:

(一)涉禽:棲於淺水中捕食魚蝦,它的嘴、頸、腳都很長。例如鶴、鸛、鷺鷥等。

(二)游禽:喜歡在水中游泳,嘴扁平,腳短,趾間有蹼,多捕食魚蝦和小蟲。例如海鷗、野鴨、鴛鴦、雁、信天翁 等。

(三)猛禽:雙翅強而有力,嘴形如勾,腳夷尖銳,性情猛悍,專門捕食小動物。例如鷹、鷲、鶚、隼等。

(四)攀禽:多數上嘴鉤形,下嘴較短,足趾二前二後,能用夷攀抓在樹幹上。例如鸚鵡、啄木鳥等。

(五)鳴禽:喜歡鳴叫,一般小鳥多屬此類。例如維、鶯、畫眉、伯勞、黃鸝、八哥等。

(六)雉禽:屬於棲地類禽鳥,身體較大毛色美麗,尾長,嘴形與雞類似,多生長於山林矮木叢中。例如雉雞、錦雞 、長尾雉、孔雀等。禽鳥是卵生,故其身體(不包括頭 、頸、腳、尾等部位)呈蛋形。因生活環境與習性不同 ,其嘴、腳翅及尾也各有不同的比例與特微,一般而言,水禽(涉禽、游禽)大多嘴長而尾短,山禽(鳴禽、 攀禽、雉禽)大多嘴短極尾長,嘴勾者食肉,細尖者食 蟲,嘴長者食熊蝦,食殼者嘴粗而厚,成圓椎形。能長 途飛行的鳥翅膀大都較長,且發達,水禽中多長頸者,以便迅速出擊,啄夾魚類。此外如頭形、眼精的顏色及 位置的高低,各有不同,也須把握其特微。

鳥類遍體生長羽毛,細密的綿羽有保溫的作用,此外也有 半綿羽,以及許多形狀不清楚,層次繁多而疊列成一大片的感覺。另一種是羽片形狀較清楚,如翼、尾的羽毛,皆有詳細的 名稱,應仔細觀察不同部位的羽毛形狀及其疊列的關系,以求 熟悉鳥類羽毛的組織與秩序。

此外尚須明白禽鳥的雌雄,禽與獸絕大部份都是雄的較美 ,少數雌雄的羽毛一樣,但是雌鳥總比雄鳥略小,鳥的翼及尾,超左或超右是雌雄相反;雌鳥的右翼及右尾翼在上,雄鳥的左翼及左尾羽在上。鳥類的喜、怒、哀、驚,表現在翼、尾及 姿態上,亦有不同。

鳥類的寫生

鳥類除了結構復雜外,又活潑善動,要以真鳥直接寫生, 對初學者是一大挑戰,剛開始不妨寫生鳥類標本。畫標本的優點是可以從各角度詳細的觀察細節,甚至重要羽毛的數目也可 慢慢的數清楚,尤其是畫工筆翎毛,標本的觀察助益頗大。然 而畫標本的缺點是容易畫出動態生硬呆板,甚至形狀比例失真的作品。標本雖從真鳥剝制而成,但經人工填塞棉花於體內, 容易變形,鳥的眼珠亦不依類別的不同而變化,通常裝上統一 的人工替品。張開的翼及腳都家鐵絲支撐重量並維持形態,往往因為製作者疏於觀察及技巧不足,而使關節變化失真,生硬 挺直,或重心不穩,羽毛凌亂等缺點。初學者了解這些極可能 發生的症狀之後,不妨比較鳥類的參考書籍圖片,或前往鳥店、動物園甚至野外觀察,並可藉照相機的功能,凝固瞬間的動 作,作為寫生的輔助參考資料。

作過鳥類標本觀察之後,即可嘗試籠中鳥的寫生。最好到 鳥店選購一種平時熟悉而溫 馴的小鳥,最好價格不要太高, 又容易飼養者,作為寫生的對象。首先要觀察其各種動態,如 踏枝、啄飲、搜翎、欲升、欲降、鳴啼、縮頸、飛翔..,等不同的動作,並將其特徵記憶下來。寫生之前不妨仔細的觀察, 並發現它最常重復出現的動作,或持續最久的型態作為寫生的 選擇,以鉛筆或毛筆做速寫,鳥的姿態改變時不妨依記憶修補,或等待其出現相同動態時,再迅速掌握,如做詳細的描繪較 費時,需耐心的畫畫停停,分幾次描繪完畢,而創作時最好也 能經常觀察,才容易捕捉到禽鳥的神態。

籠中鳥的行為動作與在大自然中的秦鳥略有不同,就如同 在監獄中的人和外面自由人的表情動作有別一樣,為了表現『好鳥枝頭亦朋友』的自然情趣,了解每一種鳥的生活環境與棲 息之態,最好到山林野外做實地的觀察,配合望遠鏡賞鳥更佳 。每一種鳥的習性與姿態不盡相同。如燕子與鴿子是不站在樹枝上的,鶴與鷺鷥是拳一足而睡,烏鴉與喜鵲的動態絕不相同 若不仔細觀察,張冠李戴,舊部合乎物態,物理與物情。此外 鳥類棲宿或非翔時,頭必迎風、如背著風、羽毛必定掀起來,這也應該注意到的現象。

速寫時可先畫出鳥的主要形體(蛋型)在根據頭部的動態 (如伸頭、縮頸、扭轉等)添加頭部(頭部大致也成蛋形),再添加翅、尾與足部。爪在平地時需踏的穩,在枝上需抓的緊 。非翔實縮頸則展足,縮足則展頸,不可兩者同時伸展。最重 要得是身體要有重心,型態力求生動活潑,才能表現出生命力。

白描畫法

白描畫法是指以墨線描繪物體,不著顏色的畫法。在人物 、畜獸畫方面也有白描畫法,譬如兩幅最早的戰國楚墓出土的帛畫,即以白描法表現,我國古代稱之為「白畫」,北宋的李 公麟是這種畫法的代表性人物。

白描畫法以線條為主,也可渲染淡墨。畫線條時,要使筆 墨結合形相的特質,筆法的轉折頓挫,線條的粗細濃淡,皆要以所表現對象的質感或特色為依歸,譬如以較細較淡的線條畫 花瓣容易表現出其嬌嫩柔軟;以較稍粗稍濃的線條畫葉與枝梗 ,較易表現其硬而厚的質感;以略乾且下筆、收筆皆虛的細線條畫禽鳥的羽毛,較易表現羽毛蓬鬆而柔軟的感覺。

中國畫是線條的雄辯,尤其在白描畫中,線條的優劣是一 幅畫成敗的主要關鍵。白描畫運筆宜以中鋒為主,用筆的壓度和速度要均勻,鉤出的筆線要有「外柔內剛」的效果,力量要 涵蓄在內,不宜顯露於外;缺乏涵蓄的筆墨,不耐久看。鋒芒 過多、力量外露都容易表現出一種霸悍的氣象,有時尚可減低某些花卉、禽鳥的美感,故白描畫的線條要「寓剛建於婀娜中。

此外運筆的速度不宜太快,也不宜呆滯,務必要有「無往 不回」之意,腕力氣力一定要送到頭,止筆向上提時,也不可輕率潦草。至於在花卉白描方面,依據 吳學讓教授提供的示範有三種主要的線條,一為起筆停筆(一字描),適於畫葉梗、 竹乾等。二為釘頭鼠尾描,適於畫葉筋、葉片等。三為連續弧 線描,適於畫花瓣。下圖是禽鳥的局部畫法示範,畫鳥的順序是先畫嘴的當中一長筆,再畫上顎和下顎各一筆,再依次畫眼 圈、點眼、頭額、背、翼、胸、腹、腿、爪、補尾。畫細毛的 線條落筆與收筆較輕,中段略粗,若落筆太重,不易表現出羽毛的質感。

雙鉤填彩畫法

雙鉤填彩畫法是用線條鉤描物象後在填色的畫法,又稱鉤 勒填彩法或雙鉤設色法,是從白描的基礎上染色彩而成。它的起源甚早,馬王堆西漢墓出土的帛畫,已見此種畫法,五代畫家黃筌是雙鉤填彩法的代表性畫家,其線條纖細,賦色艷麗 ,是北宋院畫花鳥畫法的主流,另有江南的徐熙,也用雙鉤填 彩法,但風格野逸,較注重線條的趣味及墨韻,後世的花鳥畫家 ,用筆多取法徐熙,用色取法黃筌,並兼取兩家的神似逸 韻。

畫雙鉤填彩法應選擇熟紙 (紙) 或絹,先用墨線雙鉤白 描後,准備兩只羊毫筆作渲染,一隻蘸色,一隻沾清水,要先練習一手執兩只筆,並能靈活交換。設色時顏色要淡,應多染 幾次,將花、葉內側( 或中央 )的顏色以清水筆推染至邊緣 ,清水筆內的含水量要適當,水太多會留有痕跡,太乾則渲染不開。渲染完後,如原來的墨線已經模糊不清,可用重色在重 鉤一次,鉤一次,稱為「勒」,同時也可從畫紙背後托染,使畫面的花葉顏色更加濃厚、均勻。花卉渲的方法有三:

(一)先後染:先將花朵的顏色最淡的顏色底(既平塗打底)再用其他顏色分染,通常白色、粉紅色、淺黃色的可花先用白粉底,在用淺綠、洋紅、藤黃等色分染。 葉子可先用草綠底,再用花青分染。

(二)先染後 :紫紅色或深紅色的花卉,可先用花青(或淡墨)自內側向外分染後,再紅色,染葉也可先用花青(或淡墨)分染後,再 草綠。

(三)接染畫法:譬如粉紅色的荷花瓣,尖紅,根部稍帶淡綠色,可先用白粉 底再用洋紅由尖向內分染,並立即用 淡綠色由內向外分染,在水份未乾前接合。局部蟲蝕的破葉,亦可用接染法。

於禽鳥的賦采法略有不同,下圖為吳學讓教授的示範,首先白描後以淡墨分染,然後以顏色第二次分染,乾後第三次鋪色,接著第四次梳毛,第五次鋪色 梳毛(絲毛)是化翎毛(或畜牲)所常用,為了強調羽毛松軟而細密的感覺,

沒骨畫法

沒骨畫法是不用墨線鉤勒、直接以色彩繪畫物像的畫法。 沒骨畫法相傳為北宋徐崇嗣所創,此後畫者極少,清初的惲壽平是復興此畫法的大師,影響近代甚大。

沒骨畫法也以使用熟紙較恰當,因不用墨線,故以留白的 「水線」來曲分前後葉或花瓣與花瓣之間的關系,有以白當黑的味道。沒骨畫法也可細分為幾種表現方式:

第一種較工細如 雙鉤蠆填彩法,只是略去雙鉤的墨線,靠色彩的層層加染而成。

第二種畫法略為疏放稍帶寫意的筆意,直接以色彩點染,一次完成。第三種畫法是先工整色,未乾前以其它類似的色彩點染局部,類似破墨因為使用熟紙,故產生半融合效果或略帶斑駁的色彩變化。

一般而言,白描畫法、雙鉤填彩畫法與沒骨畫法機皆屬於工筆畫法的范疇,應注意其形態的完整與結構的清楚,初學者在畫前可先鉤一張同尺寸的速寫稿,置於畫紙下,則構圖、形狀有個依據, 能專注色彩與運筆的趣味,無論以那一種發方法畫花、葉,色 彩皆要有濃淡的變化,一隻筆沾清水,以便分染。亦可用「先後染」的方法,追情求更豐富的色彩變化,但設色不宜太濃艷,總以淡雅為尚。染完色彩,等待乾後再鉤勒葉筋、絲花或 加畫花蕊,增補細部。

寫意畫法

寫意畫法是指用單純而概括的筆墨來表現對象的精神意態 ,是不求形似求神似的畫法。依據畫史上的記載,唐朝吳道子所畫的嘉陵江山水或王洽的潑墨,可能已具有寫意的形態,傳 世的畫跡中北宋蘇軾、文同的墨竹,釋仲仁的墨梅已經可以歸 入寫意畫法中,到了明末的徐渭,更以豪放筆墨,在宣紙上畫出淋 痛快的大寫意,如下圖是徐渭所畫的「牡丹蕉石圖」。 八大山人、揚州八怪及金石畫派都給寫意花鳥畫拓展了不少的領域。

寫意花鳥畫法多以「點垛」或「點簇」的技法,可細分成 鉤花點葉法、小寫意法、大寫意法等數。畫寫意適宜選用生紙,可單獨用墨色來畫,亦可用數種顏色來畫。筆內先含調好淡 色,再礁深色於筆尖,也可先可先礁深色再蘸清水來畫,每一 筆都要有深淺的變化,使用生紙容易化開,才能產生乾、濕、濃、淡的不同效果。

總之寫意畫法雖有所謂「意到筆不到」之說,形式簡略或 形象不精確都不需計較,然而要將寫意畫法畫得好,仍須先在工筆畫法中多下工夫,多觀察寫生,才能發揮筆簡而意足的特點。

8. 大家說說,工筆花鳥畫的畫法步驟有哪些

工筆鳥的畫法步驟我們可以先用hb的鉛筆畫出線稿,把形狀給定出來,然後用橡皮擦擦出線稿,讓鉛筆的顏色變淺,自己也要能看到才行,然後拿出我們的勾線筆,慢慢的勾線,不要斷線。讓線條更加流暢,如果樓主的是初級新人建議畫比較簡單的小鳥。希望可以幫助到樓主。

閱讀全文

與工筆畫鳥畫常用的繪制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視頻賣貨方法 瀏覽:576
治療黃褐斑用什麼方法好 瀏覽:357
手機鈴音效卡頓的維修方法 瀏覽:788
研究動植物的辨認方法 瀏覽:899
用煮方法的菜的圖片 瀏覽:564
家電給手機充電方法 瀏覽:530
用什麼方法消滅皮膚蟎蟲 瀏覽:290
小攝像頭安裝方法 瀏覽:356
密封件硫化產能測量方法 瀏覽:54
芹菜豆苗種植方法 瀏覽:33
汽車電路電壓降測量方法 瀏覽:450
邊際量和彈性的計算方法 瀏覽:435
手機玩游戲狀態欄設置方法 瀏覽:113
巫毒娃娃的使用方法 瀏覽:893
lamy鋼筆墨囊如何使用方法 瀏覽:836
浴霸安裝在塑料扣板的視頻方法 瀏覽:12
100種關燈方法視頻 瀏覽:448
立式注塑機原點解決方法 瀏覽:374
頸椎病引起手麻鍛煉方法都有哪些 瀏覽:110
折貓的方法圖解步驟 瀏覽: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