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剛玉(紅寶石、藍寶石))Corunm
紅寶石、藍寶石與鑽石、祖母綠、金綠寶石一樣,是最名貴的寶石品種之一。紅、藍寶石是寶石級的剛玉。剛玉主要化學成分為Al2O3,是具有三方對稱的礦物晶體。
剛玉的英文為corunm,源自印度語kurand或kuruvinda,是礦物名稱,當年指顏色不純的剛玉;也有人認為來自泰米爾語kurunm和梵文kuruvinda,意為紅寶石。
紅寶石的英文ruby,源自拉丁語ruber,意為「紅色」,我國古代曾譯為「剌子」等。在梵語中,紅寶石還有許多溢美的名字,如ratnaraj(寶石之王)、ratnanayaka(寶石之冠)等,說明當時印度民族對它十分珍愛。藍寶石的英文為sapphire,來自拉丁化的希臘詞sapphires,是藍色的意思。中國古代也稱藍寶石為「瑟瑟」或「薩弗耶」,後者是英文的音譯。
中文的紅、藍寶石名稱是根據其顏色得來的。我國元代陶宗儀著的《輟耕錄》中有紅雅姑、青雅姑、黃雅姑、白雅姑之說,有人認為可能是指紅、藍、黃、白色剛玉寶石。雅姑是阿拉伯語寶石的音譯。此外,我國古代文獻中,還有「光珠」、「映紅」、「映青」等詞,指紅色或藍色的寶石,其中就包含剛玉質的紅、藍寶石。
紅、藍寶石質地堅硬,其硬度僅次於鑽石。紅寶石顏色鮮紅、美艷,為紅色寶石之冠,亦為有色寶石之首。藍寶石顏色湛藍,或如雨後天空一樣清新遼闊,或像大海一樣寬廣深邃,也堪稱藍色寶石之王。因此紅、藍寶石歷來深受人們的喜愛,作為飾品的歷史很悠久。我國清朝官員的「頂戴」中,親王至一品官用紅寶石,而三品官用藍寶石,客觀地反映出它作為權貴、富有的象徵以及人們對它的青睞。現今,世界各地都把紅寶石作為7月生辰石和結婚40周年(紅寶石婚)的紀念石,象徵愛情、熱情和品德高尚,人們又稱其為「愛情之石」;藍寶石為9月生辰石及結婚45周年(藍寶石婚)的紀念石,象徵忠誠和堅貞。
一、剛玉寶石的基本特徵
礦物名稱:剛玉
化學成分:理論化學式Al2O3,可含多種類質同象雜質或機械混入物。類質同象成分,尤其是替代Al的鐵族元素,如Cr、Fe、Ti、V、Co等對寶石的顏色有重要影響,而類質同象分解出溶物——絲狀體以及指紋狀、羽狀等氣、液包裹體對剛玉寶石的凈度、透明度影響較大。
晶系及結晶習性:剛玉屬三方晶系,常呈柱狀、桶狀、腰鼓狀、雙錐狀、板狀晶形(圖16-1-1),並可見聚片雙晶。
光學性質:剛玉可呈現多種顏色,除紅、藍色外,還有黃、紫、橙、綠、褐、灰及黑、無色者。剛玉呈現彩色主要是由於Cr、Fe、Ti、V、Co、Ni等鐵族色素離子取代Al所致。表16-1-1列出了部分彩色剛玉的著色離子及含量。某些藍寶石還有變色效應,如泰國、緬甸和斯里蘭卡的變色藍寶石,日光下呈帶灰色調的藍-綠色或藍紫色,白熾燈下為紫紅或紫色,變色是由於含微量的Cr、Fe和Ti所致;而坦尚尼亞Umba河谷的變色藍寶石(及維爾納葉法合成的變色藍寶石)則是含V導致變色效應的。
表16-1-2 天然剛玉寶石和主要合成品的區別特徵
3.天然剛玉質寶石與處理品的區別
用於紅、藍寶石改善的方法主要是熱處理、擴散處理和染色。單純熱處理過的寶石可以作為天然品出售而不必特殊說明,借包裹體的變化可以判別熱處理跡象,並在凈度評價時參考。擴散處理者應在出售時聲明。鑒別擴散處理品主要利用浸沒法,即將待鑒定寶石浸沒水(或其他液體)中,觀察棱和刻面上的顏色差異。若棱比刻面的顏色深,則說明其極可能是擴散處理的。這種浸沒法也用於區別天然石和合成品的生長層紋特徵。染色處理的比較好鑒定,可以利用放大觀察顏色是否主要沿裂隙分布。
六、剛玉寶石礦床類型、產狀、產地簡介
紅、藍寶石礦床成因可以分為岩漿型、偉晶岩型、變質型和砂礦幾種類型。
1.岩漿型
主要是產於鹼性玄武岩等基性火山岩中的紅、藍寶石。剛玉在地殼深部結晶,然後被玄武岩漿噴發帶到地表。世界各地藍寶石大多是這種成因,如我國產的藍寶石(包括山東、海南、福建等地的礦床或礦點)、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的藍寶石(其產量佔世界藍寶石產量的50%以上);有些產地還兼產紅寶石,如我國海南、泰國、柬埔寨、寮國、越南等。
美國蒙大拿州約戈谷藍寶石礦床是惟一的鹼性-基性煌斑岩型礦床。藍寶石晶體表面往往有一層細粒鎂鐵尖晶石,表明剛玉是在岩漿結晶早期從岩漿中晶出,隨岩漿迅速上涌,Al2O3與鎂、鐵質一起形成尖晶石浮生於剛玉上。
澳大利亞哈茨山紅寶石礦床是惟一的斜長雜岩體中的岩漿-變質過渡型礦床。在地殼深部形成的紅寶石被斜長岩帶到淺部呈斑晶或巨晶分散於岩體中;岩體侵入就位後受褶皺、變形,礦物再結晶時,紅寶石也再結晶、長大,從而形成所見的顏色極好的板狀晶體。
2.偉晶岩型
坦尚尼亞翁巴塔爾紅、藍寶石礦床是典型的偉晶岩型礦床。剛玉產在奧長偉晶岩中,以橙紅色的著名,還有天藍—綠、天藍—灰、褐黃、褐色者。
3.變質岩型
又可以分為區域變質型、接觸交代型和熱液蝕變型。這種成因類型在剛玉寶石礦床中曾是最重要的,產量最大,現在產量已退居岩漿型之後。
(1)區域變質型:最著名的緬甸抹谷紅(藍)寶石礦床即屬這種成因類型。它產於鄰近花崗岩的大理岩中。過去曾被認為是矽卡岩型礦床,後來研究表明,紅、藍寶石是隨著石灰岩變質成大理岩時,由石灰岩中的Al2O3富集結晶而成,與後來的花崗質岩漿活動無成因聯系。抹谷紅寶石自古以鴿血紅品種著稱,20世紀30年代又以星光藍、紅寶石聞名,一般是1~10mm的短柱,有時可達5cm。同此類型的還有阿富汗哲格達列克紅寶石礦床;類似此類型的有俄羅斯帕米爾地區及巴基斯坦罕薩紅寶石礦床。
斯里蘭卡、美國及我國新疆還有產於片麻岩、片岩中的區域變質型紅、藍寶石礦床。我國新疆阿克陶縣的紅、藍寶石分布在矽線黑雲斜長片麻岩或變粒岩中,剛玉被包裹於矽線石等富鋁貧硅礦物中,顏色以紫藍色、灰色為主,少數呈淡紫、紫紅等色。
(2)接觸交代型:斯里蘭卡康迪山等藍寶石礦床屬此類型。礦體位於正長岩與大理岩的內接觸帶,即正長岩體中。晶體為雙錐、桶、柱狀,藍色、天藍綠色等(無黑色、褐色者),是世界上優質藍寶石及彩色藍寶石(帕德馬剛玉)的主要產區。
著名的克什米爾藍寶石礦也屬此類型。礦床產於花崗偉晶岩與白雲岩化灰岩的內接觸帶(藍寶石產於偉晶岩的長石中)或雙交代的陽起石-透閃石帶或偉晶岩與雲母片麻岩接觸帶,剛玉被被認為是氣成熱液與偉晶岩等反應時,交代長石而形成。晶體長達幾厘米,產天藍、藍、紫、綠、橙、黃等色藍寶石。其中藍中略帶紫的「矢車菊」藍寶石最負盛名,是克什米爾藍寶石的代表。某些晶體核部無色,僅在靠近晶體表面才呈藍色。
(3)熱液蝕變型:坦尚尼亞坦噶城和俄羅斯烏拉爾地區的紅、藍寶石礦床屬此類型。礦床產於蝕變超基性岩體內。剛玉形成在雲母和斜長石組成的岩脈中,為熱液蝕變產物。類似的還有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剛玉山」等剛玉岩脈和非洲南非等國以及印度和我國青海、安徽的紅、藍寶石礦床,剛玉產於蝕變超基性岩體或其邊緣接觸帶上。我國青海的是在剛玉雲母斜長岩扁豆體中,剛玉多為深玫瑰紅色,有時呈藍色,或晶體內部為藍寶石,外部為紅寶石,半透明;安徽的則產於剛玉黑雲斜長岩脈或扁豆體中,晶體為淺紫—玫瑰紅色。
4.砂礦
由於剛玉有相當大的穩定性,因而常常富集於砂礦中。砂礦是優質紅、藍寶石的主要來源,經濟價值比原生礦重要得多。上述各種成因類型原生礦都有相應的次生砂礦。砂礦有殘積、坡積和沖積等類型。
迄今,進入國際市場的紅、藍寶石來自以下國家:緬甸、泰國、柬埔寨、克什米爾、巴基斯坦、斯里蘭卡、澳大利亞、美國、納米比亞(不透明的紅寶石)、哥倫比亞(藍寶石和紫羅蘭色藍寶石)、日本(透明晶體)、蘇格蘭(藍寶石)、坦尚尼亞(紅寶石和裝飾石)、辛巴威(各色藍寶石和黑色星光藍寶石)、馬拉維(藍寶石)、肯亞(帶粉色紅寶石)、阿富汗、印度(紅寶石、星光紅寶石)、巴西(藍寶石)、越南和中國山東(藍寶石)。
Ⅱ 紅寶石熱處理1300度可以嗎
可以的,它可以承受約2000攝氏度的高溫而不凝結。紅寶石主要成分是氧化鋁,只要不發生核裂變,燒到多少度都不可能碳化。
紅寶石熱處理各溫度:
1、氧化環境800-1900℃:去除泰國紅寶石中的褐色調。
2、氧化環境800-1900℃(低至450℃):消減越南或緬甸孟蘇紅寶石中的藍色調。
3、在硼砂中加熱1300-1900℃,10-20小時:熱處理癒合裂隙硼砂、硅土,防止寶石高溫炸裂和提高寶石凈度。
4、加熱至1600-1800℃後迅速冷卻:去除絲狀包裹體或發育較差的星光。
5、1100-1400℃下加熱1-14天或更長,然後緩慢冷卻,使富含鈦的紅寶石產生星光。
熱處理
熱處理是紅寶石常用的一種優化處理手段,可以不同程度的改變紅寶石的顏色或凈度。高溫熱處理可以改善紅寶石的飽和度和顏色,顯著提升寶石的價值。因而熱處理自古以來就被廣泛的應用於紅寶石。
而這種熱處理,無論是古老較低溫的火焰,或是現代微波技術,過程中只有單純加熱,並未添加其他外來的元素,在商業上稱為一度燒。值得一提的是,一度燒在所有國際交易市場上是可以被接受的。
Ⅲ 銀項鏈吊墜鑲紅寶石,請問怎樣清洗
一、工具/原料
碗,茶杯,御守鹽,無棉絨布,刷子
二、步驟/方法
1.徹底清洗法,用一個小碗或茶杯盛裝御守鹽溶解後的溫水,每10克浸泡24小時。最後用一條柔軟的無棉絨布拭乾。每月用御守鹽清洗紅寶石,可以消除吊墜上的死皮組織免去真菌滋生,預防疾病的發生。
2.冷水浸法,用一個小碗或茶杯,將御守鹽放入碗中,把紅寶石浸在水中約30分鍾,然後用一個小刷子,在寶石前後左右輕輕刷洗,再在水中揮動一會兒,拿出來用紙巾拭乾即可。
你買的哪個品牌的?可以直接去店裡免費清洗。紅寶石沾上人體分泌的油脂和汗水,便會失往光亮。因此,假如經常佩戴,宜每月清洗一次。
注意事項
御守鹽清洗對於人工處理的紅寶石影響很大,會讓人工處理部分顯現。但是對天然的部分不影響。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望採納~
Ⅳ 怎麼辨別紅寶石的好壞
1、顏色,顏色是紅寶石最重要的品質指標,最上乘的紅寶石呈現純正鮮亮的紅色至淡紫紅色調。但當顏色中的橙色調或者紫色調過多,紅寶石的價值機就會下降。此外,最優質的紅寶石色彩飽和度,不顯暗沉。鴿血紅色就是一種高飽和度純正的紅色,是最高品質的顏色。
2、大小,寶石的大小與價格密不可分,一克拉以上的優質紅寶石會有很高的價格。3克拉以上的高品質紅寶石,以及大於1克拉的鴿血紅都是值得收藏並且具有很高的升值空間的。
3、凈度,紅寶石的凈度是指紅寶石在形成過程中,內部生成的一些礦物包體,氣液包體,主要影響其出火、透明度,裂紋還影響其安全性。
在挑選紅寶石時,在日常的挑選中,肉眼無暇或者微瑕的紅寶石,部分紅寶石只是在邊緣的地方有一些瑕疵,只要經過鑲嵌就基本看不到瑕疵。
4、切工,紅寶石晶體的形狀決定了切割方式,紅寶石最為常見的形狀是橢圓和枕形,圓形、水滴形、欖尖形也有,但大的、品質好的很少見。
5、產地,緬甸是最具盛名的紅寶石產地,最頂級的紅寶石幾乎均出自緬甸,其中以抹谷和孟速產出的紅寶石品質最具盛名。最高品質的「鴿血紅」很多都產自這里,顏色純正而濃麗,紅艷似血,具有非常漂亮的「熒光感」,凈度相對較差,含有許多包裹體,但價格很高昂。
(4)改善紅寶石常用的人工處理方法有擴展閱讀:
紅寶石的特徵:
1、紅寶石是指顏色呈紅色的剛玉,它是剛玉的一種,屬三方晶系、復三方偏方面體晶類;晶體形態常呈桶狀、短柱狀、板狀等。集合體多為粒狀或緻密塊狀。
2、透明度:透明至半透明。
3、光澤:亮玻璃光澤至亞金剛光澤。
4、發光性:紅寶石在長、短波紫外線照射下有明顯的-弱紅色熒光。
5、多色性:二色性明顯,常表現為:紫紅/褐紅,深紅/紅,紅/橙紅,玫瑰紅/粉紅。
二、區分鑒別方式:
1、與紅色石榴石
(1)石榴石為均質體,無多色性,而紅寶石多色性明顯
(2)紫外燈下,紅寶石有紅色熒光,而石榴石表現為惰性
(3)放大檢查時,石榴石內部較潔凈,紅寶石內氣液包體和固態包體豐富。
2、與紅色尖晶石
(1)尖晶石為均質體無多色性
(2)折射率比紅寶石低
(3)放大檢查時尖晶石具串珠狀排列的八面體負晶
3、與紅色電氣石
(1)電氣石具有更明顯的多色性
(2)刻面寶石在合適方向可見後刻面棱重影
4、與紅柱石
(1)紅柱石具有肉眼可見的強多色性,顏色為褐黃綠、褐橙和褐紅三種顏色
(2)短波紫外光下紅柱石具無至中等綠色、黃綠色熒光,而紅寶石具無至中等紅色熒光
(3)紅寶石在紅區有明顯的Cr吸收線
5、與紅色玻璃
(1)紅玻璃為均質體無多色性
(2)放大檢查紅玻璃內可見氣泡、旋渦紋等現象
(3)具有典型的貝殼狀斷口,棱線明顯
(4)玻璃密度小,手掂有輕感
Ⅳ 幾種寶石的優化處理方法及鑒別特徵
一、紅(藍)寶石的優化處理與鑒別
剛玉類紅(藍)寶石是市場上常見的高檔寶石,對這類寶石的優化處理歷史悠久,種類繁多,且不斷的創新,主要有以下幾種:
1.熱處理法
紅(藍)寶石是應用熱處理法最多的寶石品種,市場上的紅(藍)寶石絕大部分是這種優化寶石。人們通過各種熱處理手段,將天然產出的紅(藍)寶石進行人工處理,以改善顏色和透明度。目前,可以將含鐵離子藍寶石從無色和淺黃綠色改成黃色或橙色;將含鐵和鈦離子藍寶石從無色、淺藍色或藍黑色改善成寶石藍色;將紅寶石從牛血紅色改善成雞血紅色,即消除紅寶石的紫或藍色調。此外,人們還可以通過熱處理消除紅(藍)寶石中的金紅石等包裹體,以增加寶石的透明度。或反之,也可以增加寶石中的針狀包裹體,使寶石產生星光。這種方法改善顏色或透明度的優化寶石,一般不需要鑒別,在出售是也不必聲明,行業里不認為是欺詐。
2.擴散處理法
這種方法是通過高溫處理在寶石表面擴散一薄層顏色,顏色的厚度從0.15~0.42mm不等。一般原料是天然的無色或淺色剛玉,最近也發現有用合成剛玉寶石的。擴散的顏色有藍色、紅色和橙色等,也有在寶石表面擴散星光的。擴散處理寶石在各國珠寶界引起廣泛關注,人們不允許將這種寶石作為天然寶石直接出售,在出售時必須聲明是經過擴散處理的。
擴散處理寶石的鑒定依據是,原石是無色或淺色的天然剛玉,它的顏色是用高溫的方法人工擴散進入晶體的,顏色僅限於寶石的表層,而寶石的核心部分仍為淺或無色的原天然剛玉,寶石的顏色層,可通過切磨或拋光,部分或全部去除。
鑒定擴散處理藍寶石較有效的方法是通過油浸和放大,用肉眼或在顯微鏡下觀察。高溫特徵是:樣品毛坯料表面呈現燒結物;放大觀察可見到一個擴散層;在寶石的表面裂紋或周圍的孔隙中,常沉積有濃縮的深顏色和擴散用的色料;寶石中的包裹體周圍常熔融,或金紅石的「絲」熔蝕成點狀,或被吸收。由於顏色僅限於寶石表面,在油浸下觀察的特徵是:刻面接合處和腰圍明顯地出現較深的顏色線,或高突起;整個寶石看起來顏色不均勻,有的刻面深,有的刻面淺,稱斑狀刻面,這是由於擴散層的厚度不均勻及擴散後拋光過重等綜合作用引起的;在腰圍處常常完全無色,整個腰圍清晰可見,稱為腰圍邊效應;在二碘甲烷中,刻面接合處清晰可見,整體也出現一個清楚的藍色輪廓,天然寶石則看不到刻面界線,整體邊緣也不清楚。
擴散處理的剛玉,最早出現在市場上的是藍寶石,後來又有紅寶石。進入21世紀以來,又有一種橙紅色的擴散處理剛玉上市,具研究,其顏色是經人工滲透鈹元素而成。用於仿價格不菲的天然橙紅色帕帕拉恰(padparadscha)剛玉寶石。
3.其他方法
由於人們對紅、藍寶石的需求長盛不衰,天然優質剛玉類寶石的產量有限,因此幾乎對寶石優化處理的一切方法都被用於紅、藍寶石的改善中,如,染色、注油、充填塑料等。
二、托帕石及其改善方法
托帕石(礦物名稱黃玉)是常見的寶石之一,為珠寶店必不可少的寶石。黃玉寶石的顏色與其化學成分中F和OH的含量比有關。偉晶岩中的黃玉OH含量很低,F接近理論值,稱F型黃玉,常為無色或褐色。其他產狀如雲英岩中的黃玉OH含量增加到5%~7%,熱液成因的脈岩中的黃玉F和OH含量可接近相等,稱OH型黃玉,常為黃色或粉紅色。還有一種橙紅色黃玉是十分珍貴的品種。
1.顏色的變化
黃玉的顏色變化,可以用放射性輻照和熱處理來完成。
(1)F型黃玉:無色或褐色品種經輻照後變為深褐色或綠褐色,經200℃左右的熱處理可以得到深淺程度不同,漂亮的藍色黃玉,有些外觀酷似海藍寶石,過分的加熱可失去顏色恢復原狀。
(2)OH型黃玉:無色或淺黃色品種經輻照可變為橙紅色或橙黃色加熱可使顏色恢復原狀。含鉻的粉紅色或紫色品種經輻照後可變為橙紅色和紅色,加熱可恢復原來顏色。還有一種產在巴西的帶青色的黃玉,放射性輻照後呈黑褐色,經有控制的熱處理可轉變為粉紅色,再經適當的輻照可出現金黃色色彩,但不變藍。
2.輻照技術
一切可以產生放射性的裝置,都可以作為輻照黃玉的「源」。最早人們把放射性物質鐳裝在試管里與寶石混合,擺到鉛盒子內對寶石進行輻照。現代人們常用的設備有鈷60,高、低能電子加速器,反應堆等,這些設備各有優缺點。
鈷-60可產生γ射線不帶電,穿透能力強,輻照較均勻。F型黃玉經γ射線輻照後變成深淺不同的褐色,一般輻照劑量為109~1010拉德,經熱處理後,可得到淺藍色黃玉。經γ射線輻照的寶石不帶放射性殘留,但顏色較淡,應用前景不大。
電子加速器產生的高能電子,能量比γ射線高得多,輻照的時間短,放射性殘留少,產生的顏色明快,經熱處理後黃玉顏色的深淺程度與海藍寶石十分相似。加速器是輻照黃玉常用的設備,但由於設備龐大,費用昂貴,使用受到限制。
核反應堆是利用原子核裂變時產生巨大原子能的裝置。在反應堆里可產生多種類的中子,有快中子、慢中子、熱中子等。其中快中子對寶石作用放射性殘留少,因此,在輻照寶石時人們想辦法濾掉其他中子,盡力只允許快中子通過。中子輻照黃玉的效率很高,可以很快地得到深色的黃玉,經處理可得到藍色的成品。由於反應堆的孔道很多、體積很大,一次輻射的樣品量可以很多。反應堆中子輻照最大的特點是樣品帶有部分放射性殘留,為確保人身安全,需放置很長時間,待放射性減少到國家允許的標准以下才能上市。
3.熱處理
熱處理是輻照處理的反作用,輻照產生的色心是引起寶石顏色變淺的原因,這些色心有的穩定有的不穩定,熱處理的目的就是去掉那些顏色不好的不穩定的色心,留下漂亮顏色的穩定性較好的色心。通過加熱到180~300℃的熱處理,就能使F型黃玉中那些棕色、褐色色心消除,而讓藍色的色心顯露出來。一種綜合處理的方法,可以得到理想顏色的藍色黃玉,通常是經反應堆和加速器輻照後,再經熱處理。
4.改色黃玉的檢測
黃玉的顏色主要是由色心形成的,色心形成顏色的關鍵是色心的穩定性問題,一般經過熱處理仍保留的色心,可認為是穩定色心。如F型藍黃玉,其輻照品和天然品無論是在外觀和顏色形成的機理上都是一致的,都是經過外界輻照而形成的藍色色心。其差別只在於輻照品是人工大劑量、短時間輻照和加熱的產品;天然品是自然界小劑量長時間輻照和光照的結果,要區別開這兩種藍黃玉是很難的。最近有人提出用熱發光的方法,天然藍黃玉在350℃時發光強度突然增高,而人工輻照品在300℃以下發光強度就可以增高了。這種方法在檢測時常破壞寶石的顏色,實際意義不大。目前,還沒有非破壞性方法能准確的檢測出黃玉的顏色是否經過輻照處理。
但對輻照黃玉進行放射性檢測是必須的,一般用γ儀。國外有的商人常在櫃台上放一台小型γ儀,當著顧客面檢測寶石的放射性。一般認為在γ儀(微倫計)上讀數小於50微倫/小時(背景值為20微倫/小時)是安全的。
此外一種褐黃色—橙黃色的黃玉也可以進行「粉紅化」處理,通過相當低的溫度熱處理得到顏色較穩定的粉紅色寶石。據報道,經這種熱處理過的黃玉,具有較天然粉紅色黃玉強的二色性。
三、鑽石的優化處理與鑒別
鑽石人工緻色主要是經輻照後進行熱處理來完成,首先,通過放射源對鑽石進行輻照,目前大多採用電子加速器將鑽石輻照成藍色、綠色、藍綠色、褐黃色等。然後,根據需要進行一定的熱處理改成紅色、紫色、藍色等各種顏色。輻照致色鑽石的鑒別是珠寶界的一大難題,至今還沒有很好的解決。目前,只是在譜學特徵上尋找差別,即可見光譜、紅外光譜等吸收的不同,但由於影響因素多,准確性尚欠缺。藍色的鑽石有特徵的差異,天然藍鑽含硼具有半導體的性質,可導電;輻照藍鑽是電的絕緣體,不導電。
近年來,市場還出現一種經溫壓人工處理,退除雜色成白色的鑽石。業界認為這種方法主要用於由結構缺陷引起黃或褐色的Ⅱa型鑽石,目前按行業約定,經過這種方法處理的鑽石必須送美國GIA分級,並在其腰棱用激光刻有「Ge pol」的印記。
對某些具有特徵缺陷的鑽石,人們常採用一些處理技術,這些處理通常不能提高鑽石的凈度級別,只是改變鑽石的外觀,使鑽石易於出售。業界貿易規則中,明確要求經這類技術處理的鑽石必須聲明。
「激光鑽孔」技術,對具有明顯可見暗色包裹體的鑽石,採用激光束,燒出一個從鑽石表面通向包裹體的微小通道,鑽孔徑0.002~0.02mm,深度不限。該技術是將鑽石固定在一個可以精確旋轉的夾具上,藉助顯微鏡來調整激光,讓激光束垂直鑽石表面直達暗色包裹體,使包裹體蒸發掉,為清洗孔道和漂白包裹體的殘留物,常用酸進一步處理,以使包裹體變淺。孔道通常在真空中使用環氧樹脂堵塞,這樣當鑽石檯面朝上固定在首飾上時,孔道將很難被看出。但從亭部一側用10倍放大鏡觀察,容易看見。
「裂隙填充」技術,1987年起市場上出現了這種處理鑽石,採用折射率相近的材料對鑽石的開放裂隙進行填充。這與祖母綠「藏破」的原理是一致的。祖母綠中空氣填充的裂隙很容易看到,但市場上常用與祖母綠相近折射率的油填充裂隙,肉眼就比較難看出來了。填充只能改善寶石的外觀,卻不能增加其價值。鑽石裂隙填充是在真空中,將高折射率的玻璃狀材料注入到鑽石開放的裂紋內,注入材料的組成一直未公開。經該法處理的鑽石,較大裂隙易於檢出,小裂紋的檢出較困難。檢測主要是顯微鏡下觀察,填充部分隨鑽石的移動可呈現特殊的橙或藍紫色的閃光,出現的閃光常是單一顏色,而非光譜系列閃光。有時鏡下可見到流動構造或扁平狀氣泡。
經這些技術處理的鑽石在凈度分級中有特殊的規定,見第15章第一節。
四、翡翠的處理方法與鑒別
作為優質玉石,翡翠的需求量越來越大,而天然產出品中顏色鮮艷而透明度高的上品十分稀少,供求矛盾促使翡翠的價格迅速上漲。多年來,人們一直試圖採用各種人工改善的方法,使翡翠增加顏色和透明度,以提高其商業價值和可利用率。常見的方法有:改色、染色和脫黃注膠等。在珠寶界,人們把翡翠劃分為A貨、B貨和C貨。
1.熱處理翡翠及鑒別
翡翠的熱處理稱為焗色,一般是通過熱處理使翡翠的顏色加深,常是增加紅色。紅色翡翠也是人們喜歡的一個品種,但自然界的紅色品種不多,純紅色的就更少見,多數都帶有棕色及褐色,加熱的目的是去掉棕色或褐色,得到較好的紅色。
熱處理的步驟是將清洗乾燥好的樣品放在爐中,爐內的溫度一般不需太高,用烘箱即可,加熱在空氣中進行,為保證樣品受熱均勻,要放在透明容器或距離發熱體遠些,升溫速度要緩慢,最好是邊升溫邊觀察,當翡翠樣品開始慢慢轉變顏色,出現豬肝色時,開始緩慢降溫,冷卻後翡翠會呈現出紅色,對不同質地的翡翠要具體調整操作的時間和溫度。為獲得較鮮艷的紅色,在翡翠完全冷卻後,再浸泡到漂白粉溶液中數小時,進行氯化,可增加它的艷麗程度。
焗色翡翠與天然翡翠的紅色,都是赤鐵礦(三價鐵離子)呈色,赤鐵礦是由褐鐵礦失水轉化而成的。不同之處,天然品是在自然條件下緩慢失水,而焗色品是在加熱條件下迅速失水。實際上很難區別,如果將其加以區別,那隻能憑人的感覺來區分,即天然品比較透明,焗色品會稍差些,給人以「發干」的感覺。
2.C貨的製作和鑒別
顏色是決定翡翠價值的主要因素,綠色越純正,價值越高。但大多數翡翠很少有綠色或顏色很淡,為此,人們採用了染色和著色,最常被增加的顏色是綠色和紫色。
加色的步驟是,首先,選擇具有一定孔隙的翡翠(密度較大結構緻密的翠很難加上顏色),進行清洗烘乾。然後,放入染料(如氨基染料)或顏料(如鉻酸鹽)的溶液中,溫度在100℃以下,浸泡2周左右,時間以顏色滲入的深淺,翠件的大小,孔隙多少而定。最後,再將部分上色的翠件烘乾,表面浸蠟,使顏色分布更柔和。不管是染色還是著色的綠色翡翠都作為C貨出售。紫色翠件的加色方法類同,只是染料或顏料換成紫色而已。
外觀相同的翠件,A貨和C貨的價值相差十分懸殊,因此對C貨的鑒別十分重要。一般採用濾色鏡、吸收光譜儀和放大觀察,如果在濾色鏡下呈現暗棕紅色到棕粉紅色;在吸收光譜的紅色段650nm左右出現一條粗黑的吸收線;放大鏡或顯微鏡下放大觀察,在微晶狹縫中可見到綠色網紋。以上三種現象出現一種,即可確定為C貨。但是沒有這些現象的翡翠,如在濾色鏡下不變色,也不能肯定它不是C貨,因為現在人們染色技術十分高明,可能是採用了新的染色方法,需依靠多種手段進一步確定。目前最適用的方法是紅外光譜測試,C貨會出現明顯的色料吸收峰。
3.B貨的製作和鑒別
由於翡翠為多晶集合體,在微小晶體之間不可避免地會存在著少量的金屬離子如鐵、錳等,這些離子的氧化物多為深色氧化物,這樣就大大地影響了翡翠的顏色和鮮艷程度。特別是在翠的底上出現黑褐色、灰色等斑點和瑕疵,使翡翠看起來很臟,價值明顯降低。為解決這個問題人們採用了化學漂洗的方法,去掉污跡,這就出現了B貨。
B貨的製作主要有兩個步驟,一是脫黃,也稱清洗或「沖涼」。作法是將選擇好的樣品用強酸(如鹽酸和稀硫酸等)進行清洗、浸泡,不斷更換新的酸液,一般要泡2~3周,觀察樣品到黃色基本脫完為止,脫黃後的翡翠顏色比較鮮艷,綠色突出,底色明顯變白,但透明度不好,水頭差,呈現乾裂外觀。二是注膠,將脫黃處理的翡翠,中和烘乾後,注膠加固。翡翠經酸洗脫黃,盡管整體外型未改變,但細微結構遭到嚴重破壞,強度明顯降低,需進行加固處理。即將加熱後的樣品放入膠中,在烘乾箱中溫度保持200℃以下,使膠均勻滲入翠的裂隙。常用的膠有塑料、無色環氧樹脂等。最後拋光,去掉肉眼可見的表面膠。
B貨的鑒別難度很大,需經多種觀察和儀器測試,綜合分析。
(1)仔細觀察寶石的顏色、光澤和結構。B貨的顏色較鮮艷,但不太自然,有時脫黃不好時基底有黃色調;與天然A貨的玻璃光澤不同,B貨常出現樹脂光澤,反光量減少,光澤變弱;B貨經清洗注膠,結構變化較大,多顯得鬆散,用側光觀察,白色部分出現較為粗糙的白絲狀組織,寶石表面出現明顯的凹凸結構。
(2)測定密度、尋找差別。翡翠的密度是3.30~3.36g/cm3。從理論上講經清洗注膠的B貨密度應低於原件,但由於注膠的量有限,再加上作為礦物集合體,翡翠的密度不是一個固定值,B貨的密度變化常超不出翡翠的變化范圍。因此,密度變化,只是一個參考值。
(3)紫外線長波測試,出現熒光。一些B貨在長波紫外線下,出現藍白色熒光,是注入有機膠的反應,若注入無熒光膠則無此反應,但目前的B貨有熒光者居多。
(4)紅外光譜測試,比較譜圖差別。用無損紅外光譜分析可以很好的檢測出B 貨,這是目前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每一種礦物都有特定的紅外光譜,B貨由於注膠,產生了與天然翡翠明顯不同的紅外吸收線,不同的膠有不同的吸收譜線,但都是A貨所沒有的。把被測的樣品與標准翡翠的紅外圖譜加以比較,出現多餘的吸收峰者即為B貨。
在實踐中人們還常採用一些特殊的方法鑒定B貨,如用火燒,B貨可變成黑色焦狀等,但都有不足之處。翡翠的改善除了以上的三種方法之外,還有鍍膜、貼面、假皮等各種方法,花樣很多,而且常常翻新,但很不受歡迎。
思考題
一、是非判斷題
1.按國標規定,所有染色寶玉石均須在鑒定報告中註明屬「處理」。
2.高溫下使藍寶石色斑或色帶擴散的改色手段稱為「擴散熱處理」。
3.紅外光譜儀只能分清一部分A貨或B貨翡翠。
4.按國標規定,出售任何品種的浸蠟玉雕件均可在寶玉石名稱後不註明(處理)。
5.任何染色寶玉石的鑒定證書上,按國標規定:必須在名稱後加上(處理)。
6.染色瑪瑙效果穩定,上市時無需標明為處理的。
7.輻射改色的托帕石上市時須聲明為「處理」的。
8.再造綠松石屬於處理寶石。
9.托帕石經輻照改色並加熱固色後即可上市。
10.擴散處理藍寶石中固態包裹體的變化特徵與熱處理藍寶石中的相似。
二、選擇題
1.優質仿製珍珠是在圓核上面塗上多層的:( )
a.魚鱗漆
b.銀粉
c.白瓷漆後製成的
2.目前對輻照處理黃玉(Topaz)的放射性殘留允許量(出廠—上市)為:( )
a.70~15貝克
b.70~15倫琴
c.70~15γ
3.區分翡翠與無機玻璃充填的B貨翡翠應選用:( )
a.濾色鏡
b.顯微鏡
c.紅外光譜儀
4.用氣相沉澱法改善的鍍膜鑽石,翻面的外觀特徵是:( )
a.無紋平滑
b.有平行線紋
c.有雲霧狀紋
5.為查明紅寶石中有無玻璃充填,宜選用:( )
a.亮域照明和斜照明
b.暗域照明
c.反射照明
6.判別鑽石與激光穿孔鑽石或充填處理的鑽石時,最好選用:( )
a.亮域照明
b.暗域照明和斜照明
c.反射照明
7.判別擴散藍寶石與藍色藍寶石時,要側重觀察:( )
a.生長線或固態包裹體有無變化
b.對比棱、尖與面之間顏色的差異
c.棱線有無毛茬
8.紅寶石與染色紅寶石的判別宜使用:( )
a.濾色鏡
b.顯微鏡
c.分光鏡
9.在合法貿易中,下列哪種優化祖母綠無須聲明:( )
a.注無色油的
b.注有色油的
c.注塑料的
10.區分翡翠和C貨翡翠時必須用的儀器是:( )
a.放大鏡或顯微鏡
b.查爾斯濾色鏡
c.比重天平
11.目前我國對輻照處理黃玉的攜帶放射性殘留,參照日用工業品的輻射防護規定,放射性允許標准為( )
a.70貝克
b.30貝克
c.50γ
12.鑒別天然與輻射改色的藍色鑽石,可用( )
a.熱導儀
b.電導儀
c.折射儀
13.翡翠的B貨在紫外燈下:( )
a.一定有熒光
b.無熒光
c.都沒有熒光
14.熱處理後弧形色帶已不清晰的藍寶石,在鑒定證書名稱一欄寫為( )
a.合成藍寶石
b.合成藍寶石(處理)
c.熱處理的合成藍寶石
15.利用色心呈色原理,使無色托帕石改變成藍色托帕石的優化處理方法是( )
a.輻照熱處理
b.擴散熱處理
c.染色
d.鍍膜
16.用紅外光譜判別充膠翡翠與不充膠翡翠是檢測( )
a.結構是否被破壞
b.翡翠的礦物成分
c.翡翠中的陽離子
d.有機陰離子團
17.綠色鋯石熱處理改為藍色時,須控制的氣氛是:( )
a.中性
b.氧化
c.還原
18.陰極發光儀所用輻照源發射出的是:( )
a.電子束
b.X射線
c.γ射線
三、多項選擇題
1.翡翠(處理)是指:( )
a.用強酸鹼處理後加高分子膠,加入顏色
b.只要用強酸鹼處理過
c.加熱後加色
d.洗過的
e、在裂縫中有充填膠或色料
2.按「國標」,應在寶石名稱後必須加「處理」二字的下列寶石有:( )
a.熱擴散處理的藍寶石
b.加熱處理的紅寶石
c.熱處理去除雜色產生粉紅色的綠柱石
d.染色處理的瑪瑙
e.浸蠟加深顏色的綠松石
四、填空題
1.改善的寶石要達到( )、( )、( )3個標准。
2.翡翠B貨製作的兩個主要步驟是( )、( )。
3.改色藍黃玉(Topaz)是通過( )處理以及隨後的( )處理而獲得的。
4.未經人工染色的天然玉石中與翡翠易混淆的有( )、( )、( )、( )、( )。
5.市場上常出現經過人工處理的翡翠有:( )、( )、( )和( )。
6.優化處理珠寶玉石可分為( )和( )兩大類,而其中( )可用原珠寶玉石名稱,而對( )的珠寶玉石在原珠寶玉石名稱後加括弧並在其中註明( )二字。
7.鑽石優化處理的方法有:①( )②( )③( )④( )等4種處理方法。
8.紅寶石優化處理方法有:①( )②( )③( )④( )。
9.藍寶石優化處理的方法中( )和( )兩項在鑒定與銷售中必須註明( )。
10.人工寶石中代號YAG是( ),CZ是( )。
11.在市場上常遇到的一種翡翠品種八三玉(爬山玉)成品,其主要特點為( )、( )、( )。
12.改善紅寶石常用的人工處理方法有( )、( )等。
13.一顆無色、火彩非常好的標准切工圓鑽形寶石,直徑為5.8mm,重1.15ct,它可能為一顆( )寶石。
14.翡翠B貨在反射光照明下,主要鑒定特徵有:( )、( )、( )。
15.目前對剛玉類寶石的優化處理方法有( )、( )、( )和( )。
16.評價寶石改善(優化或處理)的效果時,至少要考慮( )、( )和( )等3個方面。
17.常用於改善珍珠顏色的方法有( )、( )和( )。
18.高溫擴散處理藍寶石的鑒定特徵是在二碘甲烷浸液中可能呈( )、( )、( )。
19.翡翠(處理)的充填物質可為( )或( )或( )或( )。
20.天然翡翠經強酸或強鹼處理後、再充填了( )或( )固結的稱為B貨翡翠,主要特徵是( )遭到了破壞和加入了一些其他物質。
21.藍寶石的主要處理方法有( )處理法,( )處理法。
22.製作B貨翡翠用強酸或強鹼浸泡主要目的是去除( )和( )等。
23.如果無色水晶晶格中含少量的( ),經輻照處理後能產生紫色。
24.腰棱上刻上GE POL標記的鑽石是消除了( )色的一種無色鑽石。
25.紅寶石的熱處理常採用( )氣氛,以消除( )色調,還可以消除( )包裹體。
Ⅵ 裂隙充填、熔合充填處理
(一)裂隙、孔洞充填處理
採用各種充填材料(有色或無色油、人造樹脂、蠟、玻璃等),在一定的條件下(如真空、加壓、加熱等),對寶石中開放的裂隙、孔洞和玉石中的孔隙、晶粒間隙直接進行充填處理,旨在掩蓋裂隙或強化結構。
1.熱充填處理
採用鈉鋁硅酸鹽或鋁硅酸鹽玻璃等材料,在高溫(1400~1600℃)條件下,對天然紅寶石原料或戒面的開放裂隙或孔洞進行直接充填處理,旨在填補裂隙、提高凈度、增強耐久性。這類充填處理紅寶石的特點是次生玻璃體沿紅寶石原裂隙面呈不規則細、網脈狀連續分布,裂隙面平整,未見熔蝕。該類次生玻璃體以單相態形式存在,偶見氣泡。露出紅寶石裂隙表面的次生玻璃體光澤相對較弱(玻璃光澤),與紅寶石基體相比(強玻璃光澤),二者光澤差異特徵十分明顯,在普通寶石顯微鏡下(頂光照明條件)易於識別(見圖4-2-11)。
圖4-2-11 充填處理紅寶石
近期,國內外珠寶市場上出現一種以高鉛玻璃材料為充填物的充填處理紅寶石。這類高鉛玻璃材料屬PbO-Al2O3-SiO2體系。其特點是:黏度和軟化溫度偏低,具良好的流動性、較強的浸潤能力。經中溫加熱條件下(600~680℃)充填處理後,可使紅寶石中的裂隙或孔洞得以較好的填補和癒合,並能有效地改善紅寶石的凈度和透明度。
與傳統的高溫充填處理的紅寶石表現特徵不同,這類充填處理的紅寶石內部通常存在少量晶形發育完好的針狀金紅石、磷灰石等結晶礦物包體。由於高鉛玻璃體折射率值(1.75)接近紅寶石,故玻璃充填物表面光澤與紅寶石十分接近。即便在寶石顯微鏡下,玻璃充填物與紅寶石裂隙面之間的接觸界線有時也不易觀察。因而,這類充填處理的紅寶石無論在外觀特徵還是在內部特徵上都易與未處理的天然紅寶石相混。鏡下觀察,多數樣品沿原裂隙處出現特徵的藍色閃光效應(注意少部分樣品無此現象),沿原裂隙處呈面狀分布的氣泡群和空隙,局部殘存的次生玻璃體。利用X射線光譜儀可快速檢測其內含高濃度的Pb元素。
2.真空、加壓充填處理
對一些凈度低(P級)且開放裂隙發育的鑽石,多以低溫高鉛玻璃為充填材料,在真空和中低溫條件下直接進行充填處理,使裂隙得到較好的掩蓋,凈度得到一定的改善(凈度可能提高一到二級別)。由於高鉛玻璃帶明顯黃色調,經充填後可能會導致鑽石的色級降低。在不同的照明方式下轉動這類充填處理鑽石,沿原裂隙處可呈現特徵的異常閃光效應。即在暗域照明下為紫紅色、橙黃色閃光;在亮域照明下為藍綠色閃光。鑽石的裂隙充填處理的耐久性較差,一般性的加熱、酸或超聲波清洗時均可將其破壞。
早期裂隙發育的祖母綠主要採用注無色油的方法進行充填處理,但耐久性差。近年來,人們普遍採用人造樹脂(opticon resin),在真空、加壓、低溫加熱條件下對裂隙發育的祖母綠進行充填處理,充填處理後祖母綠的耐久性得到顯著提高。
以H3PO4/HNO3/H2O2混合液為漂白劑,Na OH為渣化劑,環氧樹脂為粘合劑,在持續加熱(約120℃)和真空、加壓條件下對翡翠的片料和坯料進行酸鹼蝕與充填處理(俗稱白渣化充填處理)。翡翠片和坯料經中強酸和強鹼多次浸泡處理後,翡翠的表面和內部結構發生明顯的改變,並形成特徵的酸鹼蝕碎粒結構。而後注入的環氧樹脂實際上起到了增固增透的雙重作用,經酸鹼蝕充填及熱固化處理後,翡翠的凈度和透明度得到顯著的改善(俗稱「B貨翡翠」)。必須強調,酸鹼蝕充填處理翡翠與漂白處理翡翠屬於兩個截然不同的基本概念。兩者間最大的差別在於,酸鹼蝕充填處理翡翠的內部結構和透明度發生了「質變」,其次是翡翠內部物質成分發生明顯的帶入和帶出(即Fe、Mn氧化物或氫氧化物帶出,高分子聚合物或有機蠟帶入),後者則反之亦然(見圖4-2-12)。
圖4-2-12 充填處理翡翠
一種稱之為「泡松」的綠松石品種,其結構疏鬆,孔隙度大且穩定性差。在真空、加壓條件下注入人造樹脂,經熱固化處理後能有效地改善這類綠松石的耐久性及顏色。
(二)熔合充填處理
基於緬甸Mong Hsu紅寶石中裂理、微裂隙十分發育,在熱處理過程中普遍填入諸如硼酸鈉(硼砂)及多聚磷酸鹽等具弱助熔性的化學塗填物。高溫條件下,填入的硼酸鈉、多聚磷酸鹽類塗填物呈流體狀沿紅寶石原裂隙處滲入並沿原裂隙面兩側發生局部熔合,形成一種多成分混合的次生熔融體。隨溫度的下降,這種混合熔融體隨之發生分離重結晶,其中一部分重結晶為再生紅寶石,但更多的往往來不及重結晶,而形成明亮透明的次生玻璃體,最終使紅寶石裂隙得到了程度不同的修復、填補和癒合。沿紅寶石原裂隙面呈面狀分布的次生玻璃體,其外觀特徵與助熔劑法合成紅寶石中所含的助熔劑羽狀體、熔滴極為相似,有時兩者不易區分。
Ⅶ 紅寶石怎麼養
1、土壤:紅寶石適宜生長在排水性良好、通風透氣的土壤中。可以用煤渣、泥炭土和珍珠岩混合配製,土壤的粘性不宜過大,不然會導致根部無法生長。
2、陽光:紅寶石對光照的要求很嚴。光照不足會導致它的葉子變綠,而光照過強則會使其發黑,甚至出現黑色的斑點。因此,在夏季要進行遮陰,其他季節要滿足長時間的光照。
1、病害:葉斑病是紅寶石的常見病。患病的植株會在葉片上長黑斑,需要將病葉摘除,並用多菌靈噴灑防治。
2、蟲害:紅寶石的主要害蟲是介殼蟲。可以人工捕捉害蟲,也可以用殺撲磷進行滅蟲。之後將植株放到通風良好的地方,幫助它快速恢復。
Ⅷ 怎麼鑒賞紅寶石
紅寶石的英文名稱Ruby,來源於拉丁語,是紅色的意思。傳說戴紅寶石的人會健康長壽、聰明智慧、愛情美滿,而且,左手戴上紅寶石戒指或者左側戴一枚紅寶石胸飾,就會有一種逢凶化吉、變敵為友的魔力。
如今,人們把紅寶石看作寶石中的珍品,把它當作七月生辰石,驕陽似火的七月,燦爛的陽光與紅寶石奪目的紅色光芒相互輝映,令人朝氣蓬勃,奮發向上。所以人們又把紅寶石比作熱烈的愛情,將其作為結婚40周年的紀念石。所以,紅寶石象徵著勇敢、熱情、恆久不變的愛。
紅寶石是指顏色呈紅色的剛玉寶石,與微量致色離子Cr3+有關,顏色可以是紅色、橙色、橙紅色、紫紅色、褐紅色。密度3.99-4.00,折射率1.762-1.770,拋光面顯示亮玻璃光澤或亞金剛光澤。摩氏硬度9,是迄今為止自然界中所發現的、硬度僅次於鑽石的高硬度物質。
一、產 地
1.緬甸
緬甸紅寶石因含有較高的Cr2O3,而具有鮮艷的玫瑰紅色—紅色,其中以「鴿血紅」最為珍貴,它是一種顏色飽和度較高的純正的紅色。
高檔緬甸紅寶石的顏色主要取決於兩方面的共同作用:一是顏色的明度高並具有純真的紅色熒光,二是由內部因含有大量絲狀金紅石包體,使入射光線可以散射到寶石表面,賦予寶石更加柔和的顏色。
產地特徵:
1)「糖蜜狀」構造,緬甸紅寶石顏色往往分布不均勻,常呈濃淡不一的絮狀、團塊狀,在整體范圍內表現為一種流動特徵的漩渦狀;
2)緬甸紅寶石中的液狀包體較少,以互為60º夾角的定向排列金紅石最為典型。
緬甸紅寶石中的漩渦狀顏色分布 緬甸紅寶石中三向排列的金紅石包體
2.孟素
孟素是在緬甸發現的一個較新的礦區,產出的紅寶石以具有藍色—黑色的核心為特徵。經熱處理後樣品整體呈紅至暗紅色。孟素紅寶石的顏色往往不均勻,表現為垂直Z軸方向的顏色分帶,色帶顏色由中心向外逐漸變淺。
產地特徵:具有藍色—黑色的核心。
具暗色核心的孟素紅寶石
3.泰國
泰國是世界上重要的紅寶石的產出國。由於Fe元素含量較高,泰國紅寶石的顏色往往較深、透明度較低,多呈棕紅色至暗紅色。顏色較均勻,色帶不發育。
產地特徵:
1) 幾乎不含金紅石包體,但富含水鋁礦包體;
2) 具有「煎蛋」狀圖案的包體。
泰國紅寶石中的「煎蛋」狀流體包體
4.斯里蘭卡
以透明度高、顏色柔和而聞名於世。而且顆粒較大,其顏色多彩多姿,幾乎包括從淺紅—大紅各種過渡色。
斯里蘭卡紅寶石含有豐富的固態包體,主要為金紅石和鋯石包體。
二、人工合成紅寶石
目前用於人工合成紅寶石的方法包括焰熔法、助溶劑法和水熱法。
鑒定特徵:
1)氣泡;
2)弧形、樹枝狀生長紋;
3)助熔劑包裹體、彗星狀包體,糖漿狀紋理;
4)鉑金屬片、無色透明的紗網狀包體或釘狀包體。
弧形生長紋 波狀生長紋 氣泡
助熔劑殘余 鉑金屬片 金屬包體
三、人工處理紅寶石
紅寶石僅經過簡單的熱處理,不改變原本的晶體結構,仍可認為是天然紅寶石。熱處理屬於人工優化的方法,這種方法歷史悠久,結果穩定、持久而被廣泛接受。目前市場上的絕大多數紅寶石是經過簡單熱處理的。
紅寶石的人工處理方法包括染色處理、充填處理和擴散處理。
1. 染色處理
方法與目的:將劣質的紅寶石,即顏色淺、裂隙發育的紅寶石放進有機染料濃液或有色油中浸泡、加溫,使之染上顏色。
鑒定:
1)可見顏色集中於裂隙中;
2)表面光澤弱,局部油脂光澤;
3)紫外光下可發橙黃—橙紅色熒光;
4)紅外光譜顯示染料的吸收峰;
5)紫外—可見光光譜中除了存在Cr3+譜外,還存在與染料有關的吸收帶。
2.充填處理
方法與目的:通過真空條件下的加熱處理或溶膠—凝膠的工藝,將充填材料注入或充填到紅寶石的裂隙、孔洞和空隙中,以掩蓋其裂紋缺陷、減少內反射,進而提高紅寶石的顏色、通透性和純凈度。
鑒定:
1)裂隙較發育的紅寶石中,放大檢查可見裂隙或表面孔洞中的充填物,可能是鉛玻璃、有機質等;
2)裂隙中含有殘留氣泡;
3)光澤較弱,部分樣品呈現油脂光子;
4)經XRF、EPMA、LA-ICP-AES等定量分析,富含充填物質,且主要沿裂隙分布。
EPMA顯示鉛玻璃充填紅寶石的Pb分布
3.擴散處理
方法與目的:利用高溫使外來的Cr3+進入淺紅色剛玉樣品的表面晶格,形成一薄的紅色擴散層,溫度在1600~1800 ℃,在加熱過程中添加Cr2O3、Al2O3等助劑。
鑒定:
1)放大檢查,可見處理前的缺陷如裂隙或凹坑等的邊緣或內部有顏色集中,有時也可見刻面棱線處顏色集中;
2)折射率值較高,有時高達1.788~1.790,甚至超過折射儀極限;
3)表面擴散處理的紅寶石在短波紫外光下可有斑塊狀白色磷光。
四、質量評價
紅寶石的質量評價也主要是從顏色(Color)、凈度(Clarity)、切工(Cut)和重量(Carat)四個方面考慮的,也可稱為4C分級。
1.顏色
顏色是評價彩色寶石最重要的指標。在紅寶石的質量評價體系中,顏色的影響佔50 %以上。紅寶石的顏色分級是非常困難的,通常以顏色的三要素——色相、明度和飽和度來描述。
1)色相,是顏色的主要標志量,是各顏色之間相互區別的重要參數(見色相環圖)。紅寶石的紅色調與Cr3+有關,當富含Cr3+而不含其它色素離子時,將呈現為鮮艷的紅色;當含有雜質離子或有色包體時,紅寶石將帶有黃色、藍色等雜色調,從而呈現為橙紅色、紫紅色。
從左至右,紅寶石的紫色調愈加明顯
2)明度,是人眼對寶石表面的明暗程度,即顏色的亮度。
從左至右,顏色明度依次提高
3)飽和度,也稱彩度,是指彩色的濃度或彩色光所呈現顏色的深淺和鮮艷程度。
從左至右,顏色鮮艷度依次提高
對於高品質的紅寶石,要求顏色鮮艷、純正、均勻。其中以鴿血紅或純紅色為最佳,其次為紅色、粉紅色、紫紅色。
2. 凈度
在紅寶石的質量評價體系中,凈度是僅次於顏色的第二重要因素。紅寶石中存在內含物,會影響其透明度和顏色,所以內含物越小、越少、顏色與主體反差越小、所在位置越不明顯越好。紅寶石內含物極為豐富,裂隙也較發育,所以有「十紅九裂」之說。
根據瑕疵的大小、數量、位置、顏色等,可以將紅寶石的凈度從高到低依次分為VVS、VS、SI1、SI2、I1、I2和I3。
VVS,指10倍放大鏡下可見細微內含物,肉眼不可見,且不影響紅寶石的美觀;
VS,指10倍放大鏡下容易可見內含物,有時肉眼可見,幾乎不影響紅寶石的明亮度;
SI1,指10倍放大鏡下可見大的或數量多的內含物,且肉眼可見,輕微影響紅寶石的美觀,而幾乎不影響其明亮度;
SI2,指10倍放大鏡下可見明顯內含物,且肉眼可見,輕微影響紅寶石的美觀和亮度;
I1,指肉眼可見明顯內含物,對紅寶石的美觀、亮度和透明度有顯著影響;
I2,指肉眼可見顯著內含物,對紅寶石的美觀、亮度和透明度有顯著影響;
I3,指肉眼可見大量顯著的內含物,極大影響紅寶石的美觀、亮度和透明度;
3.切工
紅寶石的質量評價體系中,切工是第三重要因素,價值影響通常在10~20 %。切工質量評價需考慮琢型、各參數比例、對稱性、修飾度等幾個方面,依次分完美(Excellent)、很好(Very Good)、好(Good)、一般(Fair)和差(Poor)。
紅寶石最常見的琢型是橢圓型、短矩型,其次為圓多面型、祖母綠型。
1)參數比例:主要包括琢型的長寬比和全深比,可接受的全深比在60~80 %;
2)對稱性:是指外形輪廓是否對稱、底尖是否偏心,檯面是否傾斜等對稱要素;
3)修飾度:是指刻面排列是否整齊,是否有額外刻面,對琢型總體比列影響不大的偏差及拋光質量等。
4.克拉重量
在顏色、凈度和切工相同的紅寶石,克拉重量越大,價值越高。優質的天然紅寶石非常稀少,且裂隙往往較發育,晶體顆粒較小。所以,3 ct以上的優質紅寶石是極為稀少的,它的價格可能還高於同質量的鑽石。
Ⅸ 為了提高顏色和凈度,許多商家都會對寶石進行優化處理,紅藍寶有哪些優化處理方法嗎哪
一、熱處理
紅藍寶石的加熱的溫度在1300-1900℃左右,加熱後的紅藍寶石,內部的包體會發生一定的變化,比如:藍寶石加熱會更改顏色,如:淺色的藍色藍寶石經過加熱會加熱藍色,淺黃色或黃綠色藍寶石在氧化條件下加熱會處理成橘黃色以至金黃色藍寶石等。
2、針狀的包體會隨著溫度的升高,不斷地溶解,最後斷裂成不連續的短絲狀,或者變成微小的像是塵點的形態。
3、像是紅藍寶石中含有固態晶體包體也會有不同程度的溶解,晶體邊緣會圓化,變成「雪球狀」包體,或者晶體周圍出現「圓盤狀」的應力裂紋。
4、有的氣液包體,在長時間的高溫高壓條件下,包體內部的氣體或液體會發生脹裂,液體會流進新炸裂的裂隙中,這種裂隙看起來也像是應力裂紋,但是在某一個角度觀察,會看到干涉色。
5、在紫外熒光燈下,天然紅寶石是呈現弱-中的紅色熒光,而加熱後的紅寶石會有藍白色熒光,天然藍寶石熒光為惰性,不發光,某些藍色藍寶石在加熱後會出現淡綠色或淡藍色熒光。
二、表面擴散處理
1、紅寶石利用高溫讓Cr離子進入淺紅色剛玉的表面晶格,在表面形成一層薄的紅色擴散層。
把樣品放進二碘甲烷中,擴散紅寶石的顏色多集中在腰棱,刻面棱以及開放的裂隙中,相比之下,看起來擴散紅寶石有邊界,天然紅寶石的邊界卻是模糊的。
2、藍寶石經常利用高溫讓Fe、Ti作為致色劑在無色或者淺色藍寶石表面產生藍色擴散層,原理跟擴散紅寶石一樣,不同的致色劑可以擴散出不同顏色的藍寶石。
藍寶石除了放進二碘甲烷中看是否擴散,還可以用放大鏡觀察,在底燈上放上一張紙巾,寶石樣品檯面向下,擴散的顏色沿著刻面棱或者開放裂隙濃集,看起來像是蛛網狀構造。
3、表面擴散的星光紅寶石,星線類似合成的,天然的星光星線,看起來就像是從石頭內部發出來的,而且三條星線相交的中心,看起來是有寶光的,天然的星線中間粗,兩端比較細,可以不連續,而合成的星光星線,看起來像是浮於寶石表面的,合成的星線比較直,均勻,連續性比較好,中心無寶光。
三、體擴散(鈹擴散)
這種擴散也是利用高溫氧化將Be元素擴散進寶石中,只是這不同於表面擴散只是在表面薄的一層,而是進入寶石內部比較深的地方,這種擴散主要是將無色或將近無色的藍寶石處理成為黃色或橙色,處理後的藍寶石很像帕德瑪藍寶石,一種帶有粉色-橙色調的蓮花色藍寶石。
這種寶石鑒定,可以放在二碘甲烷中,外圈層的顏色為橙色,內圈層的顏色為粉色,偶爾也會為無色。或者到鑒定機構使用大型儀器測定離子濃度,近表面Be元素濃度大,往中心去濃度時逐漸降低的。
四、玻璃充填
大家都知道紅寶石「十紅九裂」,為了讓紅寶石看起來裂隙不是那麼的多,就會用融化的鉛玻璃,加壓,將充填物壓進紅寶石的裂隙中,這樣紅寶石就會看起來沒有那麼多裂隙。
由於紅寶石的折射率在1.76-1.78,鉛玻璃的折射率在1.45-1.70,所以光澤會有不同,產生光澤差異,一般寶石裂隙是很多很多的情況下才會玻璃充填,所以整體看起來感覺霧蒙蒙的,不像是天然的。
放大鏡觀察,透射光可能會看到,充填中出現的氣泡,攪動的漩渦構造,藍色的異常閃光現象。反射光,可以看見開放性的裂隙內側的充填物。
五、天然品的裂隙融合
在熱處理的時候,需要加導熱劑--硼酸鈉,防止裂隙炸裂,但是,導熱劑融化後會進入到開放性的裂隙中,隨著溫度的下降,這些導熱劑就會凝固在裂隙中。
一般認為10x放大可以看見硼酸鈉的,我們稱為充填,看不見的稱為熱處理。
六、輻射處理
一般是處理藍寶石,將無色藍寶石輻射成黃色的,粉色藍寶石輻射成橙色的,藍色藍寶石輻射成綠色的等等。
七、染色處理
將多裂隙的紅藍寶石放進有機染料中浸泡,加溫,然後上色。
1、這種寶石可以用沾有酒精或者丙酮的棉球擦拭寶石,然後棉球會染色。
2、放大觀察,能看到顏料在裂隙周圍濃集。
3、染色的寶石有可能會出現特殊的熒光,這是顏料的熒光。
以上就是目前市場上常見的紅藍寶石的優化處理方法,各位對紅藍寶石有興趣或者准備入手的朋友,一定要睜大眼睛,看清楚買的石頭是否經過優化或者處理的,這樣才能物有所值,不要被某些無良的商家忽悠了,要准備好必要的理論知識,讓他們知道是內行,才不敢以次充好。如有疑問,或歡迎詢問並且給予指導,大家共同學習,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