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111種中葯具有肝腎毒性,做好4點可降低毒性,保證治病安全
經過查閱文獻,以下111種中葯具有肝腎毒性,其中33種有肝毒性,50種有腎毒性,28種同時具有肝腎毒性。
在展開之前,先跟大家說一下,列舉這些肝腎毒性的中葯,並不是說這些葯不能用。中葯的毒性,廣義上又稱為偏性,一些中葯雖然有毒,但更重要的是能夠治病。本文還會跟大家說說該如何降低毒性,只要大家在專業中醫指導下合理使用,是可以保證治病安全的。
斑蝥、雄黃、硃砂、膽礬、鉛丹、密陀僧、土荊芥、蒼耳子、雷公藤、艾葉、天花粉、烏頭、虎杖、柴胡、山豆根、巴豆、鴉膽子、麻黃、大黃、細辛、野百合、梔子、白果、 山慈菇、夾竹桃、芫花、決明子、補骨脂
訶子、石榴皮、五倍子、天花粉、黃葯子、菊三七、何首烏、首烏藤、川楝子、千里光、地榆、款冬花、番瀉葉、石菖蒲、貫眾、土茯苓、白屈菜、半夏、石蒜、合歡皮、 肉豆蔻、蒼術、澤瀉、槲寄生、桑寄生、蓖麻子、常山、蒲黃、青黛、延胡索、熊膽粉、蟾酥、自然銅、砒霜
馬錢子、甘遂、芫花、川烏、草烏、厚朴、益母草、冬蟲夏草、苦楝皮、牽牛子、土貝母、蘆薈、使君子、鐵腳威靈仙、黑豆、大皂角、澤瀉、常山、木通、馬兜鈴、天仙藤、 天麻、胖大海、洋金花、大楓子、蔓烏頭、桑陸、檳榔、千年健、番瀉葉、肉桂、獨活、側柏葉、全蠍、蜈蚣、紅娘子、大戟、罌粟殼、相思子、麝香、海馬、水蛭、砒石、 水銀、硼砂、輕粉、升汞、代赭石
下面說說該如何應對中葯的肝腎毒性:
有毒的中葯在辨證用葯合理使用的前提下,也是可以表現出較好的治療作用,如附子有毒,但可治療大寒之證。
另外,大眾對於中葯的安全性缺乏認識,存在極端現象,有部分人因中葯葯害事件的報道而全面否定中葯的安全性,還有部分人認為中葯無害、沒有任何毒副作用而自行購買使用中葯飲片或者自行製作葯酒服用。
這兩種看法都是缺乏對中葯的正確認知,需知道有些中葯是有毒的,而辨證合理使用毒性中葯是可以降低中葯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的。
炮製是中葯材的加工方法,可以消除或降低葯物的毒性、副作用。
如黑豆、甘草水煮川烏、草烏可以降低川草烏的毒性;砂燙馬錢子可以降低毒烈之性。
出於治病的目的,毒性烈、葯效峻猛的中葯是可以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態進行辨證用葯,如果葯證相符,葯物作用於病邪。治療作用就會顯現;如果葯證不相符,中葯的偏性(毒性)在人體就會表現出有害作用。
在選擇葯物時,應合理配伍,還需注意葯物之間的相互作用,避免有毒成分的劑量疊加。如使用含附子的中成葯(如附子理中丸)時應避免聯用含半夏的中成葯(橘紅痰咳顆粒)。
中葯材品種繁多,來源廣泛。受到道地葯材等因素的影響,同種中葯飲片的有效成分、毒性中葯成分含量、重金屬、農葯殘留量等都會有所不同。規范中葯材品種,保證中葯質量對於防範腎毒性中葯至關重要。
我是小玲葯師,希望本文對大家有幫助。
現正值4.23知識節期間,小玲葯師的專欄均做了降價處理,如果有需要的話可以點擊購買,大家有想知道的科普知識,可以在評論區留言。
https://learning.snssdk.com/feoffline/toutiao_wallet_bundles/toutiao_learning_wap/online/album_detail.html?content_id=6944718612259143967
https://learning.snssdk.com/feoffline/toutiao_wallet_bundles/toutiao_learning_wap/online/album_detail.html?content_id=6824527935546851598
參考文獻:
[1]唐素勤,於國俊.中葯腎毒性原由及應對策略探析[J].中葯與臨床,2020,11(04):30-33+46.
[2]王強,張湛,孟慶紅,楊博,王蕊,陳海蘭.含肝腎毒性成分中成葯風險防範的葯學服務實踐[J].中國葯業,2020,29(10):93-97.
❷ 請說說中葯上切制和炮製的目的和注意事項
第一節 中葯炮製的目的
中葯來源於自然界的植物、動物、礦物,這些天然葯物,或質地堅硬、粗大,或含有雜質、泥砂,或含有毒性成分等,所以都要經過加工炮製後才能應用。中葯炮製的目的是多方面的,往往一種中葯可以多種炮製方法,一種炮製方法兼有幾方面的目的,這些既有主次之分,又彼此密切聯系。一般認為中葯炮製的目的有以下幾方面。
(一) 降低或消除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有的葯物碎有較好的療效,但因毒性或副作用太大,臨床應用不安全,則須通過炮製降低其毒性或副作用。歷代對有毒葯物的炮製都很重視,各代都有較好的除毒方法和炮製作用的論述。如草烏有用浸、漂、蒸、煮、加輔料制等炮製方法,以降低毒性。又如相思子、蓖麻子、商陸、萱草根等可用加熱炮製降低其毒性。
炮製也可除去或降低副作用。漢代張仲景提出,麻黃「生令人煩,汗出不可止」。說明麻黃生用有「煩」和「出汗多」的副作用,用時「皆先煮數沸」,則可降低其副作用。柏子仁具寧心安神、潤腸通便等作用,如果用於寧心安神則需避免服後產生滑腸致瀉的作用,通過去油制霜法炮製後即消除了滑腸致瀉的副作用。
(二) 改變或緩和葯物的性能
中醫採用寒、熱、溫、涼及辛、甘、酸、苦、咸來表達中葯的性能。性和味偏盛的葯物,在臨床應用時,會帶來一定的副作用。如太寒傷陽,太熱傷陰,過酸損齒傷筋,過苦傷胃耗液,過甘生濕助滿,過辛損津耗氣,過咸助痰濕等。為了適應不同病情和患者體質的需要,一方面可通過配伍的方法,另一方面可用炮製的方法來轉變或緩和葯物偏盛的性和味。唐代孫思邈曾提到桂枝應生用,但在婦女懷孕的情況下,為了防止「胎動」,所以要「熬」(即炒)後用。明代羅周彥曾說:枳殼「消食去積滯用麩炒,不爾氣剛,恐傷元氣也。」麻黃生用辛散解表作用較強,蜜炙後辛散作用緩和,止咳平喘作用增強。中葯往往通過炒、麩炒、蜜炙等炮製方法來緩和葯性,故有「甘能緩」,「炒以緩其性」的說法。
許多葯物,根據中葯臨床觀察,發現生、熟作用有別,如蒲黃生用活血化瘀,炒用止血。生甘草,味甘,性平,能清熱解毒;蜜炙甘草,性溫,能補中益氣,故有「補湯宜用熟,瀉葯不嫌生」之說。
通過炮製改變或緩和了葯物的性能,臨床應用各有所長。
(三)增強葯物療效
中葯除了通過配伍來提高療效外,炮製是達到這一目的的又一有效途徑和手段。作為葯物,起作用的是物質。葯物所含的活性物質,通過適當的炮製處理,可以提高其溶出率,並使溶出物易於吸收,從而增強療效。明代《醫宗粹言》寫道:「決明子、蘿卜子、芥子、蘇子、韭子、青葙子、凡葯用子者俱要炒過,入煎方得味出。」這便是現代「逢子必炒」的根據和用意。因為種子被有硬殼,不易煎出有效成分,炒後表皮爆裂,有效成分便於煎出。款冬花、紫菀等化痰止咳葯經蜜炙後,增強了潤肺止咳作用,則是蜂蜜甘緩益脾,潤肺止咳,作為輔料應用後與葯物有協同作用而增強療效。
現代實驗證明,膽汁制南星能增強鎮痙作用。甘草制黃連或甘草栓皮(含黃酮甙)可使黃連抑菌效力提高5~6倍。
(四) 改變或增強葯物作用的部位和趨向
中醫對疾病的部位(病所)通常以經絡、臟腑來歸納,對葯物作用趨向以升降沉浮來表示。疾病在病機和證候趨勢上常表現為向上:如咳嗽、氣喘、吐血等;向下:如瀉痢、崩漏、遺尿等,這些可以利用葯物升降沉浮的作用趨向以糾正機體功能的失調。炮製可以引葯入經及改變作用部位和趨向。大黃苦寒,其性沉而不浮,其用是走而不守,酒制後能引葯上行,能在上焦產生清降熱邪的作用,治療上焦實熱引起的牙痛等症。黃柏稟性至陰,氣薄味厚,主降,上清丸中黃柏經酒制後,轉降為生。
一種葯物往往歸入數經,在臨床上常嫌其作用分散,通過炮製進行適當調整,使其作用專一。如柴胡,入心包絡、肝、三焦、膽經,經醋制後,作用專於肝經,使其更有效地治療肝經的疾病。前人從實踐中總結出一些規律性的認識:「大凡生升熟降」,「酒制升提」,「鹽制入腎」等。
(五)便於調劑和制劑
植物根及根莖類、藤木類、果實類經炮製後加工成一定規格的飲片,如切成片、絲、段、塊等,便於調劑時分劑量和配方。礦物類、貝殼類及動物骨甲類葯物,如自然銅、磁石、代赭石、牡蠣、石決明、穿山甲等,這類葯物質地堅硬,難於粉碎,不便制劑和調劑,而且在短時間內也不易煎出有效成分,因此必須經過炮製,採用煅、煅淬、砂燙等炮製方法使質地變為酥脆,易於粉碎,而且使有效成分易於煎出。
(六)有利於貯藏及保存葯效
葯物在加工炮製過程中都經過乾燥處理,使葯物含水量降低,避免霉爛變質,有利於貯存。某些昆蟲類、動物類葯物經過加熱處理,如蒸、炒等能殺死蟲卵,防止孵化,便於貯存,如桑螵蛸等。植物種子類葯物經過加熱處理,如蒸、炒、燀等,能終止種子發芽,便於貯存而不變質,如蘇子、萊菔子等。某些含甙類葯物經加熱處理破壞酶的活性,避免有效成分被酶解損失,以利久貯,如黃芩、杏仁等。
(七)矯臭矯味,便於服用
動物類或其他有特異不快臭味的葯物,往往為病人所厭惡,難以口服或服後出現惡心、嘔吐、心煩等不良反應。為了利於服用,常將此類葯物採用漂洗、酒制、醋制、蜜制、麩炒等方法處理,能起到矯臭矯味的效果。如酒制烏梢蛇、紫河車,麩炒僵蠶、椿根皮,醋制乳香、沒葯,常流水漂洗人中白等。
(八)提高葯物凈度,確保用葯質量
中葯在採收、運輸、保管等過程中,常混有沙土、雜質、霉爛品及非葯用部位,因此,必須加以凈選、清洗等加工處理,使其達到一定的凈度,這對保證臨床用葯劑量准確有著重要的意義。如種子類葯物要去沙土、雜質,根類葯物要去蘆頭,皮類葯物要去粗皮,動物類葯物要去頭、足、翹等。有些葯物雖屬同一植物,但由於葯用部位不同,其作用也不同,更應區分入葯。如麻黃經發汗,根止汗,故要分開入葯,以適應醫療的需要。
❸ 中葯炮製的目的是什麼
中葯炮製的目的是多方面的,往往一種炮製方法或者炮製一種葯物,同時具有幾方面的目的,這些雖有主次之分,但彼此之間又有密切的聯系。
1.
有毒中葯炮製均可降低毒性
如川烏、半夏、馬錢子等;有些毒性葯物炮製除降低毒性外,還可緩和葯性,如甘遂、芫花醋炙,巴豆制霜均可緩和瀉下作用。
2.
有副作用的葯物炮製均可消除或減弱副作用
有的葯物雖有較好的療效,但因毒性或副作用太大,臨床應用不安全,需炮製後使用。
如草烏:生用大毒,多外用,制草烏:毒性降低,可供內服。
常山:生品有嘔吐的副作用酒炙常山:可消除此副作用,用於截瘧。
3.
改變葯性
生品、製品葯性不同,臨床應用各異。如蒲黃生用性滑,活血化瘀,炒炭後性澀,止血;生甘草性涼,清熱解毒,蜜炙後性溫,能補中益氣;生地黃性寒,清熱涼血,熟地黃性溫,滋陰補血;何首烏生用。
4.葯性峻烈的葯物經炮製可緩和葯性
如麻黃生用辛散解表發汗作用較強,蜜制後辛散作用緩和,發汗力減弱,而止咳平喘作用增強;蒼術、枳殼麩炒緩和燥性;槐花炒黃、黃連酒炙、大黃酒炙緩和苦寒之性;牛蒡子炒黃緩和寒滑之性等。
5.
增強葯物療效
可通過炮製後改變葯物質地,使其質地酥脆、易於粉碎、利於成分的煎出而提高療效。如種子類葯物炒黃;質地堅硬的礦物葯、貝殼類煅制。還可藉助輔料的作用增強療效,如蜜炙款冬花、紫菀等,由於蜂蜜的協同作用,可增強其潤肺止咳作用;羊脂炙淫羊藿可增強其治療陽痿的效能;膽汁制南星能增強其鎮驚作用。
6.改變或增強葯物作用的部位和趨向
通過炮製可引葯入經,改變作用部位及趨向。如大黃酒炙能引葯上行;柴胡、香附等經醋制後有助於引葯入肝;小茴香、橘核等經鹽制後,有助於引葯入腎。
7.便於調劑和制劑
礦物類、貝殼類及動物骨甲類葯物,必須經過煅、煅淬、砂燙等,使其質地變為酥脆,易於粉碎及煎出有效成分。
8.有利於貯藏及保存葯效
(1)葯物經過乾燥處理,使葯物含水量降低,避免霉爛變質,有利於貯存。
(2)一些昆蟲類、動物類葯物經過熱處理,如蒸、炒等能殺死蟲卵,防止孵化,便於貯存,如桑螵蛸等。
(3)植物種子類葯物經過蒸、炒、燀等的加熱處理,能終止種子發芽,便於貯存而不變質,如蘇子、萊菔子等。
(4)加熱處理可殺酶保苷,如黃芩、杏仁等。
9.矯味矯臭,利於服用
動物類葯物或其他有特殊臭味的葯物,炮製後均能起到矯味矯臭的效果,如酒制烏梢蛇、紫河車、麩炒僵蠶、椿根皮,醋制乳香、沒葯,長流水漂洗人中白等。
10.提高葯物凈度,確保用葯質量
這是葯物炮製的共同目的。如種子類葯物要去沙土、雜質,根類葯物要去蘆頭,皮類葯物要去粗皮等。
❹ 炮製分類及其特點是什麼
(1)雷公炮炙十七法,特點:反映了明代以前中葯炮製概貌。
(2)三類分類法,古代分為:火制、水制,水火共制;現代分為:凈制、切制和炮炙;特點:統領各種中葯的炮製,反映炮製的特色。
(3)五類分類法,分為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及其他製法五種醫學教育|網編輯整理。特點:此種分類方法對炮製方法的概括較為全面。但不利於編寫和講學。
(4)葯用部位分類法,特點便於具體葯物的查閱,適用於炮製規范及工具書類。
(5)工藝與輔料相結合分類法,特點是能較好的體現中葯炮製工藝的系統性,條理性,既能體現整個炮製工藝程序,又便於敘述輔料對葯物所起的作用。
(1):增強葯物作用,提高臨床療效
(2):降低或消除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保證用葯安全
(3):改變葯性的性能功效,擴大其適應范圍
(4):改變葯材的某些性狀,便於儲存和(或)制劑
(5):純凈葯材,以保證葯材質量和稱量准確
(6):矯臭矯味,便於服用
(7):引葯入經,便於定向用葯
修制:對葯物進行純凈 、粉碎和切制的處理方法。純凈是採用手工或機械挑、篩、簸、刷、刮等方法,去掉
泥土雜質和非葯用部分,以達到清潔葯物的目的。粉碎是採用搗、碾、研、磨、銼等方法,改變葯物外形,使其符合調劑、制劑和其他炮製法的要求。切制是採用手工或機械切、鍘的方法,把葯物切成片、段、絲、塊等各種形狀,以便於葯物有效成分的溶出和葯物的調劑使用。
水制:用水或其他液體輔料處理葯材的`方法。常用的水製法有漂洗、浸泡、悶潤等,目的是清潔葯物,軟化葯物,調整葯性。漂洗是將葯物置於寬水或長流水中,反復換水,以去掉腥味或鹽分。浸泡是將葯物置於水中浸濕立即取出,或將葯物置於清水或輔料葯液中,使水分滲入,葯材軟化,除去葯物毒性。悶潤是根據葯材質地的軟硬,用淋浸、洗潤、浸潤等方法,使葯物軟化,便於切制飲片。水飛是將研細的礦石類葯物,放入水中,提取上清部分再沉澱,如水飛硃砂、珍珠、爐甘石等,其目的是內服時更易吸收,外用時可以減少刺激性。
火制:將葯物經火加熱處理的方法。主要有炒、炙、煅、煨等方法。炒是將葯物置鍋中不斷翻動,炒至一定程度。有炒黃、炒焦、炒炭的不同。有便於粉碎加工,並緩和葯性的作用。炙是用液體輔料拌炒葯物,能改變葯性,增強療效,減少副作用。煅是將葯物用猛火直接或間接煅燒,使葯物易於粉碎,充分發揮療效。煨是用濕麵粉或濕紙包裹葯物,置熱火炭中加熱的方法,可減少烈性和副作用。
水火共制:用水又用火的炮製方法。主要有蒸、煮等。蒸是利用水蒸汽和隔水加熱葯物,有增強療效,緩和葯性的作用。煮是將水或液體輔料同葯物共同加熱,可增強療效,減低副作用。是將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立即取出,目的是在保存有效成分的前提下除去非葯用部分。
猜你喜歡:
❺ 中醫炮製的方法有哪些
中醫炮製是傳統中醫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炮製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人們為了使用葯物,需要進行必要的處理,例如:洗凈、弄碎、用牙齒咬成顆粒等等,這樣就有了中葯炮製的萌芽。在人類長期使用中草葯的過程中,積累了各種炮製的經驗和方法。下面,就詳細為大家介紹。
4.水火共制 : (1)煮:是用清水或液體輔料與葯物共同加熱的方法。如醋煮芫花可減低毒性,酒煮黃芩可增強清肺熱的功效。 (2)蒸:是利用水蒸氣或隔水加熱葯物的方法。如酒蒸大黃可緩和瀉下作用。有些葯物經反復蒸、曬,才能獲得適合醫療需要的作用。如何首烏經反復蒸曬後不再有瀉下力而能補肝腎、益精血。 (3)淬:是將葯物燃燒紅後,迅速投入冷水或液體輔料中,使其酥脆的方法。淬後不僅易於粉碎,且輔料極其吸收,可發揮預期療效。如醋淬自然銅、鱉甲,黃連煮汁淬爐甘石等。 (4)潬:是將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短暫潦過,立即取出的方法。常用於種於類葯物的去皮和肉質多汁類葯物的乾燥處理。如潬杏仁、桃仁以去皮;潬馬齒苑、天門冬以便於曬干貯存。
5.其他製法: 常用的有發芽、發酵、制霜及部分法製法等。其目的在於改變葯物原有性能,增加新的療效,減少毒性或副作用,或使葯物更趨效高質純。如稻、麥的發芽;發酵法製取神曲、淡豆豉;巴豆的去油取霜,西瓜的加工制霜;法制半夏等。 中葯炮製設備中葯炮製是根據中醫中葯理論,按照醫療、調配和制劑的不同要求,對中葯所採取的各種加工處理技術。其目的在於降低或消除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便於服用,提高療效。然而,由於受經濟利益的驅動,忽視了中國歷代醫葯學家在長期的從事醫療實踐中逐步發展起來具有傳統特色的工藝。
❻ 中葯炮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制葯過程,它不僅改變葯性,還能通過炮製減弱葯物的毒性甚至消失
1.中葯炮製與臨床療效
中葯炮製是中醫長期臨床用葯經驗的總結。炮製工藝的確定應以臨床需求為依據。炮製工藝是否合理、方法是否恰當,直接影響到臨床療效。中葯的凈制、切制、加熱炮製與加輔料制均可影響臨床療效。
加熱是中葯炮製的重要手段,其中炒制、煅制應用廣泛。許多中葯經炒制後,可殺酶保苷,如芥子,牛蒡子等;煅制常用於處理礦物葯,動物甲殼及化石類葯物,能使質脆易碎,而且作用也會發生變化。如白礬煅後燥濕、收斂作用增強。血餘煅炭後能止血。川烏、草烏加熱煮制後,其毒性顯著降低,保證了臨床用葯安全有效。
中葯經輔料制後,在性味、功效、作用趨向歸經和毒副作用方面都會發生某些變化,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療效。
2.炮製對葯性的影響
炮製對葯性的影響包括對性味、升降浮沉、歸經、毒性的影響等。
(1)炮製對四氣五味的影響①通過「反制」糾正葯物過偏之性,以緩和葯性。如梔子薑汁制後,能降低苦寒之性,以免傷中;②通過「從制」,使葯物的性味增強,增強療效。如膽汁制黃連,增強黃連苦寒之性,所謂寒者益寒;酒制仙茅,增強仙茅溫腎壯陽作用,所謂熱者益熱;③通過炮製,改變葯性,擴大葯物的用途。如天南星辛溫,善於燥濕化痰,祛風止痙;加膽汁製成膽南星,則性味轉為苦涼,具有清熱化痰,熄風定驚的功效。
(2)炮製對升降浮沉的影響葯物經炮製後,可改變其作用趨向,如酒制引葯上行,鹽炙引葯下行入腎經。
(3)炮製對歸經的影響中葯炮製很多都是以歸經理論作指導的,特別是用某些輔料炮製葯物,如醋制入肝經,蜜制入脾經,鹽制入腎經等。
(4)炮製對毒性的影響去毒常用的炮製方法有凈制、水漂、水飛、加熱、加輔料處理、去油制霜等。具有毒性的中葯經炮製均可降低毒性。
3.炮製對葯物成分的影響
葯物的炮製方法是根據葯物的性質和治療的需要而定的。葯物的性質決定了葯物的理化作用。不同的炮製方法和加入不同的輔料,對葯物的理化性質和治療作用有著不同的影響。中葯經過炮製以後,由於溫度、時間、溶劑以及不同輔料的處理,使其所含的成分產生不同的變化。
中葯材的化學成分是很復雜的,就某種具體的中葯材來說,其中所含的具有一定的生理作用的化學成分,在治療疾病的過程中,可能是起治療作用的有效成分,也可能是無效甚至是有害的成分。盡管目前對於大多數中葯材的有效成分還不十分清楚,然而人們從實踐中認識到在中葯材中可能起生理作用的化學成分,主要在生物鹼類、甙類、揮發油、樹脂、有機酸、油脂、無機鹽等幾類成分中。炮製就是要保留有治療作用的成分,去除無效甚至是有害的成分。
目的和意義
1.降低或消除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2.改變或緩和葯物的性能。
3.增強葯物聯系。
4.改變或增強葯物作用的部位和趨向。
5.便於調劑和制劑。
6.有利於貯藏及保存葯效。
7.矯味矯臭,有利於服用。
8.提高葯物凈度,確保用葯質量。
❼ 清炒與加輔料葯材的區別
清炒,就是直接把葯材放在鍋里炒,炒至變色稱為「炒」,至色更深稱為「焦」,至發黑稱為「炭」。
加輔料炒就多了,有加鹽、加醋、加酒、加麩皮、加大米等等,方法與清炒基本一樣,不同的是加上輔料拌在一起,有的過後還需篩出來。處方都注有鹽炒、酒炒等等字樣。
另外還有加蜂蜜、米泔水、黑豆水等一起炒的,稱為「炙」或「制」,方法雷同。
❽ 炮製的葯材炮製
明代陳嘉謨《本草蒙筌》全面闡述炮製方法、經驗及機理,對後世影響頗深。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雖是綜合性本草著作,但其中多設有「修治」一項,先述前人記載,再記當時炮製經驗,最後談及個人見解,就炮製內容而言,遠遠超過以前的炮製專著,全面反映了明代炮製技術水平,至今仍為中葯炮製的重要參考資料。
明代繆希雍的《炮炙大法》是炮製專書,除介紹《雷公炮炙論》的主要內容外,重點記述了當時所用的具體炮製方法。清代趙學敏的《本草綱目拾遺》發展了中葯炮製的炒法,並提出炒炭應注意火候,強調炭化存性問題,為炮製技術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張叡的《修事指南》為清代炮製專著,介紹了232種炮製方法,並指出「吳萸汁制抑苦寒而扶胃氣,豬膽汁制瀉膽火而達木郁」,補充闡發了輔料炮炙的機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全面繼承歷代炮製經驗的基礎上,各省市分別制定了《中葯炮製規范》。
國家葯典收載了炮製內容,制定了「中葯炮製通則」,使中葯炮製技術朝規范化、標准化、科學化方向發展。此外,《中葯炮製經驗集成》、《中葯炮製學》、《歷代中葯炮製資料輯要》等著作的出現,促進了中葯炮製理論的整理與研究。現代中葯的炮製加工生產日趨機械化。對炮製機理、炮製方法、工藝改革及炮製品規格質量的研究不斷深入,促進了傳統炮製方法的規范化、現代化和科學化。 (1):增強葯物作用,提高臨床療效
(2):降低或消除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保證用葯安全
(3):改變葯性的性能功效,擴大其適應范圍
(4):改變葯材的某些性狀,便於儲存和(或)制劑
(5):純凈葯材,以保證葯材質量和稱量准確
(6):矯臭矯味,便於服用
(7):引葯入經,便於定向用葯 凈選和加工和其目的
葯材在切制、炮炙、調配或制劑前,應選取規定的葯用部位,去除非葯用部位和雜質。常用挑選、篩選、風選、洗、漂等方法,去除附著混雜在葯材中的泥土、砂石、異物及霉敗物,以達到清潔葯物的目的,並可將大小不等的葯材篩選分開,以便分別進行炮製加工。通過去毛、去蘆、去心、去核、去頭足翅等加工處理,以達到去除非葯用部分的目的,如石韋刷去毛、人參去蘆、巴戟天去心、烏梅去核、斑蝥去頭足翅等。一些礦物、介殼、果實種子葯材如磁石、石決明、女貞子、蘇子等需要碾搗粉碎。某些質地松軟而呈絲條狀的葯物如竹茹、谷精草等須揉搓成團。有些葯物碾成絨狀,如麻黃碾絨、艾葉制絨等。有些葯物潤濕後,加輔料粘附於上,可加強治療作用,如硃砂拌茯神、青黛拌燈心草等。
凈選加工的目的:
1.除去泥沙雜質及蟲蛀霉變品。
2.除去非葯用部位。
3.區分療效不同的葯用部位。
4.將葯材分檔 5.簡單加工。
飲片切制和其目的
將凈選後的葯材用水處理軟化後,用一定的刀具切製成片、絲、段、塊等形狀的炮製工藝過程。飲片最初指為制備湯劑而切製成的片狀葯物,現泛指能調配處方而炮製成各種形狀的葯物。葯物切製成飲片後,易於提取其有效成分,容易粉碎加工,便於制備湯劑及其他制劑;在炮炙中易於與輔料結合,便於進一步加工炮炙;飲片純凈乾燥易於貯藏保管,體積小易於調劑;飲片易於顯露組織結構特徵,便於葯物鑒別。
飲片切制時,首先應根據葯材的特點及季節、溫度條件採用淋、洗、泡、漂、潤等不同水理法,使乾燥葯材吸收一定量的水分而軟化,並有彎曲法、指掐法、穿刺法、手捏法檢查水處理加工質量,習慣稱「看水頭」。既要防止水頭太過,以免有效成分流失過多,葯材太軟,也易於霉爛;又要防止水頭不足,葯材太硬,難於切制,以軟硬適中為宜。水處理後應根據葯材的自然狀況和炮炙、鑒別、醫療及飲片外觀的不同需要將其加工成一定類型。一般來說,質地緻密、堅實的葯材如檳榔、烏葯等切薄片(厚1~2毫米),全草類葯材如瞿麥、青蒿等宜切成段(長度10~15毫米),皮類葯材如陳皮、苦楝皮多切成細絲(寬2~3毫米),葉類葯材如荷葉、枇杷葉等多切成寬絲(寬5~10毫米)。切制方法主要有切、鎊、銼、劈等,視葯材質地及飲片加工類型的不同而定。葯材經水處理切制飲片後,含水量大,必須及時乾燥,才能保證飲片的質量。飲片乾燥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自然乾燥,即曬乾和陰干;二是人工乾燥,即採用直火式、蒸汽式、電熱式、紅外線式、微波式等機械乾燥設備進行乾燥。
飲片切制目的: 利於有效成分煎出。 利於炮炙。 利於調配和制劑。 利於鑒別。 利於貯存。 中葯炮製品是一個復雜的門類,根據中葯炮製的方法和工藝的不同可分為以下幾個種類:
1、凈製品;2、切製品;3、炒製品;4、燙製品;5、煅製品;6、制炭品;7、蒸製品;8、燉製品;9、嬋製品;10、煮製品;11、酒製品;12、醋製品;13、鹽製品;14、薑汁炙品;15、蜜炙品;16、油炙品;17、水飛品;18、制霜品;19、煨製品;20、提凈品;21、干餾品;22、烘焙製品;23、發酵製品;24、發芽製品;25、復制製品;26、特殊製法製品,由於不同的臨床用葯的需要,對相應的炮製品的要求不同,無論任何一種炮製方法炮製出來的產品統稱炮製品。 (一)液體輔料
常規液體輔料:酒、醋、蜂蜜、食鹽水
葯汁液體輔料:甘草汁、吳茱萸汁、黑豆汁、薑汁、黃精汁等
特殊液體輔料:米泔水、膽汁、麻油、酥油、羊脂油、鱉血等
(二)固體輔料
礦物類固體輔料:白礬、滑石粉、河砂、石灰、黃土、灶心土等
食物類固體輔料:稻米、豆腐、蘿卜、麥麩等
動物類固體輔料:蛤粉等 清代醫家張叡的《修事指南》是中葯炮製的第三部專著,書中論述各種炮製方法的功能,「煅者去堅性,煨者取燥性,炒者取芳香之性,泡者去辛辣之性,蒸者取味足。」在中葯炮製理論方面多有發揮。
製法分類
修制:對葯物進行純凈 、粉碎和切制的處理方法。純凈是採用手工或機械挑、篩、簸、刷、刮等方法,去掉泥土雜質和非葯用部分,以達到清潔葯物的目的。粉碎是採用搗、碾、研、磨、銼等方法,改變葯物外形,使其符合調劑、制劑和其他炮製法的要求。切制是採用手工或機械切、鍘的方法,把葯物切成片、段、絲、塊等各種形狀,以便於葯物有效成分的溶出和葯物的調劑使用。
水制:用水或其他液體輔料處理葯材的方法。常用的水製法有漂洗、浸泡、悶潤等,目的是清潔葯物,軟化葯物,調整葯性。漂洗是將葯物置於寬水或長流水中,反復換水,以去掉腥味或鹽分。浸泡是將葯物置於水中浸濕立即取出,或將葯物置於清水或輔料葯液中,使水分滲入,葯材軟化,除去葯物毒性。悶潤是根據葯材質地的軟硬,用淋浸、洗潤、浸潤等方法,使葯物軟化,便於切制飲片。水飛是將研細的礦石類葯物,放入水中,提取上清部分再沉澱,如水飛硃砂、珍珠、爐甘石等,其目的是內服時更易吸收,外用時可以減少刺激性。
火制:將葯物經火加熱處理的方法。主要有炒、炙、煅、煨等方法。炒是將葯物置鍋中不斷翻動,炒至一定程度。有炒黃、炒焦、炒炭的不同。有便於粉碎加工,並緩和葯性的作用。炙是用液體輔料拌炒葯物,能改變葯性,增強療效,減少副作用。煅是將葯物用猛火直接或間接煅燒,使葯物易於粉碎,充分發揮療效。煨是用濕麵粉或濕紙包裹葯物,置熱火炭中加熱的方法,可減少烈性和副作用。
水火共制:用水又用火的炮製方法。主要有蒸、煮等。蒸是利用水蒸汽和隔水加熱葯物,有增強療效,緩和葯性的作用。煮是將水或液體輔料同葯物共同加熱,可增強療效,減低副作用。是將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立即取出,目的是在保存有效成分的前提下除去非葯用部分。 炒法
將凈選或切制後的葯物,置加熱容器內用不同的火力連續加熱,並不斷攪拌翻動至一定程度的炮製方法。又分清炒和加輔料炒兩大類。
①清炒法。即不加輔料的炒法。根據火力大小又分炒黃、炒焦、炒炭三種。炒黃是將葯物置於加熱容器內,用文火或中火炒至表面呈黃色,或較原色加深,或發泡鼓起,或種皮爆烈並透出固有的氣味。主要目的是增強療效,如炒蓮子肉可增強止瀉澀精的作用;緩和葯性、降低毒性,如炒牽牛子可降低毒性、緩和瀉下作用;炒後質脆,易於煎出有效成分,如胡蘆巴、王不留行等;炒制可破壞酶類,保存甙類有效成分,如槐花炒後可避免酶的作用,使其所含蘆丁分解,從而保持葯效。炒焦是將葯物置加熱容器內,用中火或武火加熱,不斷攪拌翻動,炒至葯物表面呈焦黃色或焦褐色,並有焦香氣味。主要目的是增強療效或緩和葯性,如山楂炒焦不僅減弱酸味,減少對胃的刺激,還可增強消脹止瀉止痢的功效。炒炭是將葯物置加熱容器內,用武火或中火加熱,不斷攪拌翻動,炒至表面呈焦黑色,內部焦黃或焦褐色。如大薊炒炭增強止血作用;乾薑炒炭或炮姜,葯性苦溫而澀,使其辛散溫中作用減弱,增加溫經止血的作用。
②加輔料炒法。將某種輔料放入鍋內加熱至規定程度,並投入葯物共同拌炒的方法。根據所加輔料的不同,可分為麩炒、米炒、土炒、砂炒、蛤粉炒、滑石粉炒等。麩炒即葯物與麥麩同炒。主要目的是增強療效,如白術、山葯麩炒後增強其補脾益氣的作用;緩和葯性,如枳實麩炒後可緩和其破氣作用,免傷正氣;矯味矯臭,如麩炒僵蠶,可除其腥臭味。米炒即葯物與米同炒。主要目的是增強葯物健脾止瀉的作用,如米炒黨參;降低葯物的毒性、矯正不良氣味,如米炒紅娘子、斑蝥。土炒即葯物與灶心土同炒。主要目的是增強健脾止瀉的作用,如土炒山葯、白術。砂炒即葯物與砂同炒。主要目的是利於調劑和制劑,如狗脊、穿山甲等質地堅硬的葯材,砂炒後變得松軟酥脆,易於調劑、煎煮和粉碎;降低毒性,如砂炒馬錢子;矯味矯臭,如砂炒刺蝟皮;利於凈選,如砂炒馬錢子、骨碎補可去掉絨毛。蛤粉炒即葯物與蛤粉同炒。主要目的是使葯物質地酥脆,便於調劑和制劑,並有矯味及增強化痰的作用,如蛤粉炒阿膠。滑石粉炒即葯物與滑石粉同炒。主要目的是使葯材松泡酥脆,便於煎煮和粉碎,便於制劑和調劑,如滑石粉炒象皮、黃狗腎;降低毒性及矯正不良氣味,如滑石粉炒刺蝟皮、水蛭等。
炙法
將凈選或切制後的葯物加入一定量的液體輔料拌炒,使輔料逐漸滲入葯物組織內部的炮製方法。根據所加輔料不同,炙法可分為酒炙、醋炙、鹽炙、姜炙、蜜炙、油炙等法。
①酒炙法。即將凈選或切制後的葯物加入一定量的酒拌炒。100千克葯物,用黃酒10~20千克,白酒減半。酒炙的目的是因酒能行葯勢,可改變葯性,引葯上行,如黃連主清胃腸濕火郁結,酒炙後可清上焦火熱;酒能行血脈,如川芎、牛膝等活血化瘀葯多用酒劑,有協同作用,可提高療效;酒炙起矯臭作用,具有腥臭味的葯物如烏梢蛇、蘄蛇等多用酒炙。
②醋炙法。即將凈選或切制後的葯物加入一定量米醋拌炒。100千克葯物,用米醋20~30千克,最多不超過50千克。醋炙的目的是引葯入肝,增強活血化瘀及舒肝止痛的作用,如乳香、沒葯、延胡索、五靈脂等活血化瘀止痛葯及柴胡、香附、青皮等疏肝解郁止痛葯均多用醋炒;降低毒性,如甘遂、大戟、芫花等峻下毒性強烈的葯物,均用醋炙;同時醋炙還有矯臭矯味的作用,如五靈脂、乳香、沒葯用醋炙即有矯味的用意,以便於服用。
③鹽炙法。即將凈選或切制後的葯物加入一定數量食鹽的水溶液拌炒。每100千克葯物,用食鹽2~3千克。鹽炙的目的是引葯下行入腎,增強療效,如杜仲、巴戟天、補骨脂鹽炙增加補腎作用,小茴香、橘核、荔枝核等鹽炙可增強療疝止痛的作用,知母、黃柏鹽炙可增強滋陰降火的作用。
④姜炙法。即將凈選或切制後的葯物加入一定量薑汁拌炒或煮制。100千克葯物,用生薑10千克壓汁或煮汁。姜炙的目的是制其寒性,增強止嘔作用,如姜炙黃連、姜炙竹茹、姜炙厚朴可緩和刺激咽喉的副作用,增強溫中化濕的作用。
⑤蜜炙法。即將凈選或切制後的葯物加入一定量的煉蜜拌炒。100千克葯物約用煉蜜25千克左右。蜂蜜加熱煉熟後稱煉蜜。蜜炙的目的是增強療效,如蜜炙百部、款冬花、紫菀等可以增強潤肺止咳的作用,蜜炙黃芪、甘草等可以增強補中益氣的作用;蜜炙麻黃可緩和發汗作用,增強潤肺止咳作用;蜜炙還可矯味,緩和刺激胃而引起嘔吐的副作用,如蜜炙馬兜鈴。⑥油炙法。即將凈選或切制後的葯物與一定量食用油脂共同加熱處理,又稱酥炙法。有羊脂油拌炒、植物油炸和油脂塗酥烘烤三種方法。如羊脂炙淫羊藿(每100千克淫羊藿用羊脂油20千克)。
煅法
將葯物直接放於無煙爐火中或適當的耐火容器內煅燒的炮製方法。可分為明煅法、煅淬法和悶煅法。
①明煅法。即將葯物直接放於爐火上或裝入適當耐火容器內進行高溫煅燒。目的是使葯物疏鬆或失去結晶水,便於粉碎及煎煮,如白礬、石決明等;增強葯物收斂作用,如牡蠣、赤石脂等。
②煅淬法。即將葯物按明煅法煅燒至紅透,趁熱投入一定量的淬液或冷水中,驟然冷卻,使之酥脆。煅淬的目的是改變葯物的理化性質,增強療效,減少副作用,除去不純成分,並使葯物酥脆而易於粉碎,利於煎出有效成分。如醋淬自然銅(每100千克自然銅用醋25~30千克)、醋淬代赭石、水淬爐甘石等。
③煅悶法。即葯物在高溫缺氧條件下煅燒成炭,又稱密閉煅、暗煅、扣鍋煅。目的是增強止血作用,如血餘炭、燈心炭;降低毒副作用,如煅乾漆。
蒸煮法
水火共制的炮製方法。使葯物由生變熟,從而改變某些性能以符合葯用要求。
①蒸法。即將凈選後的葯物加輔料(酒、醋等)或不加輔料裝入蒸制容器內隔水加熱至一定程度。目的是改變葯物性能,擴大使用范圍,如黑豆汁拌蒸何首烏製成首烏(100千克首烏片用黑豆10千克),黃酒拌生地黃遂成熟地黃(100千克生地黃,用黃酒30千克),可明顯增強滋補肝腎、滋陰益血的作用;減少毒副作用,如酒蒸黃精可免去生用刺激咽喉的毒副作用;酒蒸黃芩可阻止黃芩素酶解,利於保存葯效;清蒸桑螵蛸,可殺死蟲卵以利貯存;宣木瓜蒸後變軟宜於切片。
②煮法。即將葯物加入輔料或不加輔料放入鍋中(固體輔料需先搗碎),加適量清水同煮。目的是消除或降低葯物的毒性,如清水煮川烏、草烏,豆腐煮藤黃、硫黃等;而豆腐煮珍珠則可令其清潔,便於服用。
③即將凈選後的葯物置沸水中浸煮短暫時間後取出分離種皮,又稱水燙法。目的是在保存有效成分的前提下除去非葯用部分,如杏仁?後去掉杏仁皮;剝取不同葯用部分,如白扁豆?後使種仁及種皮分離,均作葯用。
復製法
將凈選後的葯物加入一種或數種輔料,按規定程序反復炮製的方法。目的是為增強葯效,如姜半夏,即半夏用清水浸漂後用姜、礬水共煮,再經切片乾燥而製成,增強了止嘔化痰的作用;改變葯性,如天南星用膽汁浸制後,其性味由辛溫變苦涼;半夏用清水浸漂後再用甘草、石灰水浸泡,然後洗凈、陰干,用時搗碎則稱法半夏,有降低毒性、增強葯效的作用。
發酵發芽法
藉助酶的作用使葯物發酵、發芽。
①發酵法。即葯物在一定的溫度和濕度條件下,由於黴菌和酶的催化分解作用,使葯物發泡生衣。目的是改變性能,產生新的治療作用,擴大葯物品種,如由杏仁、赤小豆、鮮青蒿、鮮蒼耳、鮮辣蓼、麵粉混合發酵而成的神曲,產生了行氣消食、健脾開胃的新功效,成為一種新葯物。
②發芽法。即成熟的果實或種子在一定的溫度和濕度條件下萌發幼芽,古稱櫱法。目的是改變或產生新的功效。如大麥生用,和胃止瀉利水;製成麥芽後可行氣消食,健脾開胃,回乳消脹。
其他製法
烘焙法。即將葯物用文火加熱使之充分乾燥。多用於虻蟲、蜈蚣等動物葯以達到降低毒性、便於粉碎的目的。
煨法。即將葯物用濕紙或濕麵包裹後置於滑石粉或麥麩中加熱,分別稱滑石煨、麥麩煨。目的是除去葯物中的部分揮發性及刺激性成分,以降低副作用,緩和葯性,增強療效。如肉豆蔻煨後可降低油質,免於滑腸,增強固腸止瀉作用。
制霜法。即葯物經過去油製成鬆散粉末,或析出細小結晶。目的是降低毒性,緩和葯性,消除副作用,如巴豆、千金子去油取霜可降低毒性,緩和瀉下作用;用西瓜和芒硝混裝瓦罐內封口於陰涼通風處,瓦罐外析出的白色結晶即西瓜霜,能增強消熱泄火、消腫止痛的作用。
提凈法。即將某些礦物葯進行溶解、過濾、重結晶處理而除去雜質。如芒硝與蘿卜、硇砂與米醋共煮,經溶解、過濾,收取結晶,均可達到純凈葯材,降低毒副作用的目的。
水飛法。即利用某些礦物葯的粗細粉末在水中有不同的懸浮性而分離。傾取細粉,目的是使葯物更加細膩和純凈,便於內服和外用,如水飛滑石、硃砂、雄黃等。
干餾法。即將葯物置於容器內或直接用火烤灼,不加水,使之產生液汁。目的是制備適合臨床需要的葯,如淡竹莖經火烤灼而流出的汁液即是竹瀝;蛋黃直接熬煉成蛋黃油;黑豆用砂壺密封置火爐上干餾而成黑豆餾油等。